keso:论罗振宇“国民总时间”GNT的概念及意义

“国民总时间”GNT(Gross National Time)是罗振宇参照“国民总收入”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一词创造的概念,放到互联网行业的语境下,这个概念是说,在互联网信息总量大约每3年翻一番的情况下,信息消费者的可用时间总量却几乎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数字。换句话说,大量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将得不到用户哪怕一秒钟的眷顾,生下来就已被遗忘。

不止于此。当国民总时间趋于恒定,过去20多年成就了互联网的那些概念,如免费、海量资讯、无限货架、用户红利等等,统统面临挑战,因为用户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了,成为所有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说,把时间浪费在廉价但劣质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上,是得不偿失的。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加上国民总时间的固化,必定带来消费升级的结果。因此,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将从占据用户大块时间,转向更加碎片化时间的竞争,将从消耗用户时间,转向节省用户时间的竞争。

暂停。你认为我完全同意国民总时间这个概念,以及它所传达的观念吗?错了。

2016年1月11日摄于阿联酋阿布扎比

2016年1月11日摄于阿联酋阿布扎比

首先,我常常并不确切地知道,谁占据了我的时间。我用小米MIX手机,刷了一小时微信朋友圈,其中有35分钟花在了阅读36氪、小道消息等公众号的文章上,有10分钟花在好友分享的其他外部网站的文章上,其他时间则是浏览朋友圈的时间线,偶尔点个赞、留个言。请问,我的这一个小时被谁拿走了?小米?微信?我的好友?还是36氪等公众号?

我到V Lines健身俱乐部健身,用Apple Watch记录心率、时间和卡路里等健身数据,同时用索尼耳机听崔健的歌,运动了一个小时。现在请问,谁拿走了我的这一个小时?V Lines,Apple Watch,索尼,还是崔健?或者是它们合谋瓜分了我的时间?而我,就像案板上的一块鱼肉?

我上面的说法可能有抬杠的嫌疑,但我是认真的。多数时候,我们不是完全沉浸在一款手机游戏中,实在说不清时间都去哪儿了,谁分别占据多少份额。我们关注国民总时间,却连谁在占据用户时间都不能确切知道,这个概念的意义何在?

其次,这世上衡量价值的并非只有金钱一个标准,报纸被人们抛弃也从来都不是因为它免费。占据我在线时间最多的微信,就是免费的,我在微信中确实花了不少钱,但我从来没有因为使用微信而向腾讯支付过一分钱,甚至连一个收费表情包都没购买过。我并不认为花钱和节省时间之间存在任何意义的对应关系。

比方说,逻辑思维旗下的得到,是个不错的内容平台,但我并不认为这个平台上提供的内容就都是精品。这个模式有点像十几年前的卓越网,陈年当年为卓越网开创了小品种大批量的精品模式,并创造出漫画《加菲猫》和DVD《大话西游》这样的单品销售奇迹。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用户需要的是多样性,而非精品,我无法依赖一个绝大多数我喜欢的书它都不卖的平台。直到亚马逊收购卓越网以后,彻底否定了小品种大批量模式,我才成为它的忠实用户。

是的,我不相信任何人替我筛选、制造的所谓精品内容,在互联网上尤其如此。这正是十几年前Web 2.0革命的意义所在,我不会把好不容易获得的消费者主权,以任何理由轻易让渡。就目前而言,最好的内容平台,可能恰恰是免费的、不做任何编辑推荐的、去中心化的微信公众平台。我的时间宝贵,因此更不能浪费在别人推荐的“精品”上。

我的微信订阅号中有大量未读内容,我的得到平台上也有大量未读内容,区别是,前者是免费的,后者是收费的。为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花钱是道德的吗?

最后,国民总收入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民富足程度等,它是一个变动的数字,就像温度计反映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国民总时间几乎是一个常数,它不会随任何外部指标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它不能作为任何对比或者决策的依据。就像你会根据明天的温度决定出门穿什么,却不会根据明天有24小时来决定任何事。

我们总是对自己既有的知识储备有着过度的自信,比如“互联网下半场”这种说法,其实只是现阶段对我们既有认知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断言,但没人真的知道未来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子。就像移动互联网起来之前,没人认为Apple会是这个市场的引爆者,彼时的人们依据既有的知识猜测,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会是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或者手机游戏,有人戏称3G为Girl(姑娘)、Game(游戏)和Gambling(赌博),却从来都没人想到会有一个叫“微信”的超级应用。

国民总时间的概念,是一个媒体人灵机一动想出来的概念,它的意义远没有一些文章阐释的那么大。但是提出这个概念所依据的理念,仍然是有意义的。在微信一个应用就占去近半数用户在线时间的情况下,怎样争取服务用户的机会,怎样擦亮自己的卖点,怎样实实在在地为用户创造价值,是互联网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商业化发展,互联网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远不是随便一个概念可以概括,也不是仅有一条路径可以走通。可以说,互联网就是世界,世界有多复杂,互联网就有多复杂,对于互联网,没有人能给出类似E=mc²这样简洁的公式。

氧分子网注:我们刚才说过,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NT,而日均的GNT=W*T,年度GNT=W*T*365,而日GNT是可以略有波动的。日均GNT是个恒定大小的水池,日GNT则略有波动,人均GNT也就是基本不变,那么既然人均网络使用时间是有限的,过去那些大量占用用户时间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机会不大,或者说,在未来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属于被淘汰的一类商业模式。

【文/keso(keso怎么看 微信号:kesoview)】

————————————— 氧分子网精选网友评论 —————————————

Eric:keso您好,看完文章,我觉得我还是更加赞同罗胖的观点,您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我这么认为的原因是因为我正被每天大量的信息充斥而无法有效甄别、获取、利用所困扰。我自己的观点是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可能会成为本世纪的大灾难之一。对于信息过载您有什么想法或者应对之策吗?谢谢。
keso回复:首先,不要把涌到你面前的信息当成都需要你接收的,没这回事,比如订阅号没读就没读,不会怀孕;其次,即使你花钱找人来帮你筛选,也未必是你喜欢的,而且未必是有价值的。

ke大我觉得你需要一个排版工帮
keso回复:不需要。没有形式是最好的形式。

谢小总:要警惕那些一言不合就造概念的人。

邱少杰: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 但是自己去找一个渠道或找一些好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者东西 有时候真的很费时间~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keso回复:我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除非你漫无目的。

Li:我有一个蠢得不能再蠢的发现,“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这句话其实是错的。论证如下: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一圈所用时间为24小时。毫无疑问,这是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的主观感受却是可以改变的。举两个例子。1.一节课的规定时长为40分钟,不管这节课是数学课还是体育课都无法改变这个客观事实。但是就主观体验而言,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给学生的感受往往像是一个世纪。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给学生的感受往往不到半小时。2.我爷爷和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年纪相当,但是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在她的90年时间里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绝对比我爷爷在他的90年时间里经历和体验到的东西多得多。结论:帮助国民尽可能获得更长的寿命(延长客观时间)和帮助国民尽可能多地体验和感受世间万物(延长主观时间)。我觉得这是对国民的最大福祉了。

三天 ✨:互联网只是连结工具,商业依然是商业,情绪依然是情绪。人们为新道路的开通而雀跃,一段时间以后,新道路会变成城市的一环,有更多的通路选择,城市不会变成以这条道路为中心。

阿禅 Jason Ng:我比较悲观,我觉得只有相对较少比例的人有动力和能力去找真正自己需要的「知识」,大部分人是随众的。

梅小西:keso站在一个精英的视角来看待他人提供的内容精选是否重要,精英之所以是精英,是因为只要给他们提供事实,他们就可以轻易判断和决策。只是社会分了很多层级,特别是认知上的层级,在海量的信息充斥之下,某一阶层的人群觉得精选内容有价值存在; 其实商业社会上的许多产品服务都是付费已帮助用户节省时间; 注意力总是稀缺和有限的,而keso提到的小米微信公众号,从产品使用分配上,三者相互重叠,而从大脑注意力的集中度来说,注意力其实是在最上层的公众号内容上。 纯探讨
keso回复:我不是精英,只是一个普通知识工作者而已。

赵志远:精品似乎代表了“你是选无能”

麦田-口袋育儿:“情况复杂,爆款无用”,本文观点总结。哈哈

谁不若此:“我给你的,就是对你最好的。”猛一看挺有道理,然而细思极恐……

陆三金:Keso总能帮我们记起那些年说过的打脸的那些话,就像现在说的话未来继续会被打脸。那么请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Keso回复:我的梦想就是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歌。

艾可:多样性,去中心化,不需要人为筛选,不需要推荐精品,说出了心里所想的! 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如果能让互联网的技术与人性结合的更美妙些,变成一个更加平等善良温暖的第二世界,那该多美好

郝晓茹:都别争,手机app还是比“耗电量”比较直观。

keso:论罗振宇“国民总时间”GNT的概念及意义

薛定谔的枪:网上的公开课不要钱,github代码不要钱,维基百科不要钱,买个app几块钱不等,kindle电子书几块钱不等,得到音频电子书5块钱,分答值乎几块钱不等,赞赏一篇文章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一张专辑几十块钱,买本书几十块钱,得到专栏两百块钱,在行请教人几百块钱,加入一个读书社群几百块钱,在线教育几百上千不等。

嗨!茄子:买一个圈套,还是心里安慰。总想在花了钱的东西榨出点什么,反而把自己的视野越缩越窄。

张凯:哈哈,我也不喜欢得到的“浓缩书”,不过我也在得到有订阅专栏。我倾向于认为keso老师认为得到提供的“精品”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是因为keso老师的level比较高,那些“精品”不是自己需要的,即keso老师不是得到的目标用户。keso老师所需要的是资讯,然后自己再去思考后面真实的逻辑。而得到的目标用户是那些需要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些知识在keso老师这边已经是常识了)填补的人,给他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至于甄别那也得等到知道的了才行。
keso回复:跟level无关,哪有什么普适的精品?彼之蜜糖,我之毒药。就像当年的卓越网,提供的精品在我看来一丁点价值都没有。

Natalie:罗辑思维讲书,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很多好书是作者究其数十年研究的心血精华,里面有非常美、非常宝贵的思维过程的呈现。然而荒谬的是罗帮你看了书,给你一些他所理解的结论(还常用一些夺眼球没实际意义的新词)。如果几段话就能总结完,那些作者还写整本书干嘛?读书的意义又是为了什么?记结论吗。读书只记结论还不如回中学背政治去。 keso本文开头的故事,说的是人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这跟每一个个体有关,谈“国民总时间”毫无实际意义。《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对稀缺有非常精彩的研究:从基于现实生活的实验论证了稀缺(时间、金钱)如何俘获我们的大脑,占用我们内存,影响我们的生活。作者是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两名教授。

小黑:这个词汇的概念及意义只存在于 一个以时间成本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利润的商业形态 跳出商业逻辑的买卖双方 没有任何意思 不要强行拉入非经济生活就好

杨洪林:虽然国民总时间没有意义,但获取专业知识所需时间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获取专业知识的效率是有意义的。如果别人筛选的知识都无意义,那每个人都自学呗。需要打官司就自学法律,生病了就自学医术,反正别人告诉你的也未必是对的,更可能不是你喜欢的或希望看到的
keso回复:专业服务自有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士提供,你自学得过来吗?

、R:上面说排版的,说明你的关注点不在字里行间,我看文章,只看文章的说明的问题以及文章给我带来的思考,基本都是从头到尾,完全没有关注到排版啥样的

Black崔应梁:人,才是最终的衡量尺度,时间看起来同质,但实际因人而异、差别很大,非线性的累加基本属于玩概念了。

悟空觉远:创造概念然后为概念所困,没有批判精神的人即使喂了精品量也只能成为一只精品猪。

崔爽:然而,概念依旧是概念,商业依旧是商业。新概念的意义,就在于成就商业的某种可能性。纠结概念,不如去思考商业,换个角度看问题。

小欧:自信的同时不忘记自省,这就是keso 的价值,我愿意为这样的价值买单,而不论他在微信上还是什么得到上。

锅巴GG:我要努力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即便是同时喜欢罗胖和keso的观点

倪必荣:先生的评论大致认同,但是提一个想法,确实我们需要自己的的判断力,知识这个东西非自己苦思求索不可,也确实不喜欢碎片知识的概念。不过其一,无论消费免费,有筛选与自编辑,只要钱是自己花的,消费主动权依然在自己手上,没什么放弃主动权的说法;其二,专栏的本质是信任,不浪费时间在所谓的精品,那么浪费时间在信息浪潮的噪音中就对吗?总有一些人是高质量信息源,再加上术业有专攻,这些精品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定位不同而已。知识因为其特殊性作为商品其实是一文不值的,那点钱相比你去践行内化知识所花的精力时间不住一提,关键是背后的人,那些取得你的信任的信息源。
keso回复:对个人有价值的信息,跟费用无关,收费不等于有价值。听明白了吗?

倪必荣:明白,可能我表达的不对,我对文章的大体都认同,只是对2个表述有不一样的看法:“我并不认为花钱和节省时间之间存在任何意义的对应关系”“我不相信任何人替我筛选、制造的所谓精品内容”。前者的反例是盗版软件和低质资料的糟心,后者在于有编辑的内容只是多提供了选择,而没有封堵了所有信息获取的入口。选择花自己时间搜寻是自由,选择信任他人筛选也是自由,但若是2种选择均有是否是更大的自由?而且对于辨识力的人是否在某些程度上还扩宽了他们对自由?

孤舟.Jacob.上海:的确信息很多很泛滥,但是得靠自己选,而不是别人帮着选。收费和免费都不重要,里面都有值得看和不值得看的,依据具体内容和不同个体,还是必然有个筛选的过程。

杨响亮:「我不相信任何人替我筛选、制造的所谓精品内容,在互联网上尤其如此;我不会把好不容易获得的消费者主权,以任何理由轻易让渡」

Jeff:大赞!先不说别人提供的是不是金子,即便是,可是你恰恰拥有最多的正是金子,而你真正需要的是氧气,是否能获得氧气,关键还是要看你自己。我可以这么理解吗?

落英缤纷:罗氏的概念还是有价值的。水至清则无鱼,制造足够多的垃圾信息,或无用、或错误、或欺骗、或诱导,只要有人陷入在这浑水里,就有人能获得利益。所以制造一个概念,哪怕漏洞百出也会收获一些粉丝。普遍的商业模式就是用简单的信息吸引起一大批人,然后再让复杂的信息扰乱他们的思维。商场把货物集中到一处方便人们购买,但又会把上下楼层的扶梯分开,让你多接触些目标以外的商品。网络购物简单快捷,但商家会努力制造出更多的信息不对等来。优惠券,购物节,电商特供。所以尽量不要相信什么算法推荐,那都是在诱惑你。三十六计有一计是美人计,那么多打色情擦边球的标题党遇到的还少么? 你的时间非常值钱,我是XXX,我在xxxx等你。这句广告语适合绝大部分资讯类网站软件及其他。

阿色:一开始知道这个概念时,觉得非常高大上。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却在思考,这到底是不是一个伪概念?每个人的确都只拥有固定的那十几个小时,但人不总是单线程运行的机器,我开着电脑看球的同时用手机和朋友互动聊球,那这时间就如文章中所说的,是被瓜分的。而且就算被占有,那么也要分中介和最终服务商。我用新英体育看球,新英就如同拥有公众号的微信一样,只是个中介,用户最终的需求还是在于服务上。

王凯:时间恒定背后流量恒定就很值得思考了

海盗:感觉就像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实际意义一样,纠缠。

落筆小辛:付费阅读是在加速你吸收消化,一旦付费订阅了却还没来得及读,那么日积月累也会形成罪恶感,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和不道德。
keso回复:你试试看,交了钱不读,不会有任何罪恶感,积攒越多越没压力。

Bry ོ:1. 这样子的排版好啊!好文章不需要花俏的排版。现在的很多过于花俏排版影响阅读 2. 书本展现思维的过程这个观点说得好!结论是自己悟出来的才会在潜意识里去运用。仅知道个结论的后果就是:知道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

金生水起碧波荡漾:说的太好,首先,我不相信任何人替我筛选、制造的所谓精品内容,其次,我也不相信什么风口,窗口,下半场之类的断言,因为真正的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过,最后,每个人的总时间一定但使用方式并不是线性的,你在坐车的时候听歌看电影看书,你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谈工作,总时间没有增加但方式可以多变。

鸿斌:我也不会把好不容易获得的消费者主权,以任何理由轻易让渡,感觉这和代议制民主和直接民主类似,不过在这个媒体马太效应明显的时代,或许很难给你再次选择的权利。 人呐,应该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谷歌和Facebook的用户时间经济学

➤ 凯子曰:谋杀时间 怎样用6年时间干掉世界第一大军队

➤ 搜狗CEO王小川清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和时间做朋友》

➤ 比尔·盖茨从股神巴菲特身上学到的三件事:投资平台时间

➤ 冯大辉:​所谓好的旅行体验,「路途/景点时间比」要足够小

➤ 大脑对于计量时间有着不凡能力: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感知时间的?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国民总时间与互联网说道:

    罗胖在第五个认知中提到:时间才是真正的战场。消费升级,本质上是从空间消费转移到时间消费。现在的新兴中产阶级,其实已经买不动东西了,在未来你给人送个礼物,如果这个东西要占据对方的家庭空间,其实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个负担。

    所以,未来的战场,消费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从消费有形产品到消费无形产品。比如各种服务、娱乐、旅游等等,在这里领域里,空间不再起作用,时间变成了唯一刚性的资源。

    后来,罗振宇提出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国民总时间。如果我们参考国民总收入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可以给国民总时间一个简称:GNT(Gross National Time)。

    互联网的边界

    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互联网是无远弗界的,它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大,当然这个认知是正确的。第一代互联网的代表google、亚马逊、youtube等等,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空间、内容无限多的假设建立的,谷歌的英文名本身就表示1后面100个0,谷歌创始人希望,能给用户提供无限的搜索能力。

    亚马逊的商业逻辑,也是建立在互联网的空间无限基础之上,他们提出的概念所谓“比特VS原子”,推倒货架,让商品展示的空间有无限多,甚至著名的长尾理论观察的基础就是亚马逊。

    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假设错了,理论上互联网依然空间无限、内容无限的世界。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和内容,是需要使用者与其互动才会产生价值的。我们可以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当然它实际上也有边界),但是这个无限大的空间对于地球人来说,其实没有啥用,因为以目前的理论来说,你旅行的速度最高也就是光速,你永远都不可能利用这无限的空间。

    国民总时间

    我们刚才说过,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NT,而日均的GNT=W*T,年度GNT=W*T*365,而日GNT是可以略有波动的。

    不要小看这个概念,它可以决定和解释互联网下半场的各种商业逻辑。

    在未来,中国的网民总数上涨空间不大,日均上网时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了(除非技术有革命性突破),那么日GNT就是一个可以假定为恒定大小的水池,这个水池每天会换上差不多的容量的新水,所有互联网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只要需要耗费用户时间,就要每天过来从这个水池里取水。

    比如说,一到周末,由于户外活动、睡眠时间、商场购物、朋友聚会、娱乐休闲等,挤占了用户上网时间,所以当日的GNT就急剧减小,所以所有公号阅读量在周六日都会下降一半以上,而娱乐类的视频、游戏则会在周六日使用时间上升,大众点评也会迎来使用高峰。

    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跑过来取水,水就变成了稀缺资源,由此,就可以推演出未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变化趋势。

    以碎片化时间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越来越有优势

    日均GNT是个恒定大小的水池,日GNT则略有波动,人均GNT也就是基本不变,那么既然人均网络使用时间是有限的,过去那些大量占用用户时间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机会不大,或者说,在未来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属于被淘汰的一类商业模式。

    比如像魔兽这一类的大型游戏,需要人的大块时间,我们可以猜测它在未来会逐渐萎缩(这个未来时间,可能是几年或者十几年),最后消失或者成为职业玩家掌握的一种技能。而利用碎片时间娱乐的手游则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再比如,探索了好多年的在线教育、知识内容,一直没有大行其道,可能就与GNT的使用有关系。比如慕课,一门课要教一个学期,需要 200 个学时,每个学时 50 分钟,这就不符合碎片化的需求。未来的在线教育或者知识内容最大量的应该是可以在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次学习的内容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GNT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视频形式从长视频向短视频进化,从《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到《PAPI酱》的时长越来越短。

    传统互联网存在的意义正在崩塌

    过去,我们觉得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几个方面:
    1、内容海量
    2、免费
    3、认知盈余

    但是这几个基础在国民时间GNT的面前,正在崩塌。

    比如说容量无限,同传统媒体相比,这是当时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我们每天要在数千条朋友圈的转发内容中决定要不要点开一个文章标题,要在像国家图书馆一样的图书列表中选择明天看什么书,要在无数个待读公号文章中决定读哪一篇。我们没有时间全部都读,因为人均日GNT是有限的。

    第二个免费,也是由互联网发扬光大的一个名词,这种模式的基础假设是,用户的时间无限,所以他们乐于花时间接受免费的内容或者娱乐。但是,一旦认识到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免费并不能成为制胜的武器。

    现在,你要么需要在免费的基础上再通过优秀的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争夺用户时间;要么,你干脆就直接用收费模式,通过你自己的工作,为用户节省时间。比如优酷的会员内容,罗辑思维的新产品得到上的付费订阅内容,知乎和分答上的付费问答等等。

    其实,付费反倒成为一个为用户节省时间的方式,也越来越为用户所接受。

    举个例子,一个用户过去为了看一部最新的电影,比如《魔兽》,他可能用电驴或者找别的资源下载,然后还要找字幕,才能看一部电影,但是这样的寻找成本(主要是时间)太高了,所以现在他可以直接购买视频网站的会员,来直接收看。

    第三个,认知盈余。维基百科其实是典型的认知盈余产物,它通过亿万网民的参与来编辑内容。但是这种内容只解决了互联网的内容丰富性问题,却无法解决权威性和正确性问题。以前草根创造知识的局面,可能会过度到专业人士上去。毕竟,一个专业人士制造知识内容的效率和收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这几个互联网的基础,自然会依然存在,但是由于遇到了国民总时间GNT的限制,使得大家开始寻求改变。

    占用空间到消费时间转变

    国民总时间的提出,与这次消费升级密切相关,其实我们也能够发现,消费升级的趋势,其实就是从节省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的。

    因为以前我们的假设,是消费者的空间的时间都没有被填满,所以你需要更大的电视,更多东西。但是,一旦空间被占满,消耗空间的商品就会被冷落。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创办的“花点时间”,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每周给你送一束鲜花。

    为什么这是一个趋势?因为鲜花是不会消耗你过多的空间的,它最终将被抛弃,它不会占满你的空间,却可以不断购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品设计。

    为什么UBER会风行,因为北京的有钱人为了不被限号,会买两台车,但是现在,既然这么方便,我是不是可以不买另一台车了?因为在北京停下一台车,其实还是很困难的。

    为什么现在送礼越来越困难了,因为大家有的东西太多了,你送朋友一套紫砂壶,他还需要找个地方把它摆起来,其实是别人的一个负担。占用空间的礼物,今后越来越不适宜了。

    然后,占用别人时间的行为和产品,也将在未来受到鄙视。

    比如你发一段语音到群里,就特别不合适,因为别人不知道你说了啥,不知道跟自己有没有关系,所以群里几十个人的几十秒时间就被你浪费了。如果你用文字,别人可能一秒钟就就知道这事跟我有没有关系。

    总之,就是想提醒大家,过去的经验可能成为未来的负担。国民总时间GNT这个概念,让我们用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未来的互联网。

    GNT是一个新经济概念,不仅可以解释互联网现象,还可以解释很多其他商业现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