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国:速死的自媒体,如何才会不朽?|吴晨光《自媒体之道》出炉

罗尔,一位“落魄”的传统媒体主编,在所编的刊物停刊之后,他转战微信公众号。半年之后,女儿患白血病住院。在仓惶之际,他草就的一篇千字文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出,在收获了200多万元的赞赏金后,也如一叶扁舟,被人民群众的舆论洪水所淹没。

围绕罗尔事件,大量的自媒体账号开始发声评论,从开始的同情、捐助到后来的质疑、声讨,舆论随着一篇篇10万+的文章出现而不断上演反转剧情。《罗一笑事件是刺向善心的一把剑|网友怒斥罗尔 刘侠风消费网民爱心

但一篇10万+的文章就一定是真相吗?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大号,她的断章取义的极端式评论,就一定是优质的媒体产品吗?每一个自媒体账号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规则与操守,又有着怎样的价值观与情怀?

这些问题是无解的。

在一个万物皆可连接、人人可做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拥有的中心话语权正在加速去中心化。没有了一个中心,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信息接受是盲人摸象,我们对真相的把握也只能是碎片化的。从每个批评的点出发似乎都是合理的,但归结到每个事实的面上,却都是偏颇的。

赵治国:速死的自媒体,如何才会不朽?|吴晨光《自媒体之道》出炉

这就是自媒体时代。一个让人爱恨交织的时代,一个似乎是没有规则就是规则的时代,一个被点击量的冷冰冰数字掩盖住真相的时代。

在传统媒体时代,一个积极进取的媒体人,总会选择业内公认的一些军规式的教科书奉为圭臬。那个时候,我们迷恋于《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手册》、《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所信奉的新闻专业主义,也痴迷于中国青年报《深呼吸》、《冰点故事》与南方周末《后台》等所传递的中国式新闻专业主义的魅力。

总之,在纸媒占据绝对话语权的黄金时代,这些新闻专业主义的教条与实操规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新闻理想的媒体人,在切入社会热点中坚持发声关注,努力推动一个个宏大或微小的时代进步。

但在自媒体时代,我们突然之间发现,这些规则消失了,被成功地“颠覆”了。“10万+”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除此之外,别无标准。

“10万+”的热度是速成的,也是速死的。在朋友圈里,似乎没有一篇文章能持续超过三天的热度。自媒体时代,我们不禁疑惑: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可以经受住时间的锤炼而留存下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新旧媒体,都有着必须遵守的“道”。这个道,不应因媒体形态和传播介质的变化而改变;尽管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只要是有媒体属性,这个道就依然适用。

因此,当吴晨光主编的内部小册子《自媒体之道》问世之后,对这部小册子电子版的追捧,似乎与上个世纪某个年代流传的手抄本《少女之心》有恍然隔世之感。人们感兴趣的是,当第一次被人系统地总结与梳理出来之后,自媒体的“道”究竟该奉行怎样的行动逻辑。

从内容上看,这部揭密一点资讯“一点号”操作规范的12万字实操手册,其实是一部关于自媒体横行世界的一次规则重塑。该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围绕“如何生产一篇10万+”的文章,下编则重在解析“如何打造一个有100万粉丝”的大号,从选题、写作、标题、排版、校对到运营、分发、盈利、寻投等,每个章节都自带流量,充满了干货与吸引力。

而我更看重的是这部小册子传递出的价值观。尽管自媒体汹涌如潮,但不可否认,标题党、谣言、低俗、色情甚至践踏新闻伦理底线的行为,已经成为自媒体的家常便饭,依靠这些不规范行为获取的10万+毫无意义。《自媒体之道》与其鲜明地划出界线,认为“不靠标题党,也有10万+”,新闻专业主义依然适用于自媒体,追求“黑天鹅”,但绝不哗众取宠,“当所有人都说煤球是黑色的时候,我们不能说煤球也是白的”。

这部小册子的实操性极强,就像纸媒时代人人争相传阅的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的采编大纲,南方周末出身的吴晨光经历了纸媒、电视、门户网站与移动资讯平台,他更加看重一部内部手册的现实操作性的指导意义。他不仅仅是将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更重要的是他邀请了各个技术领域里的资深人士,加入到这个小册子的编辑队伍。

于是,我们会看到吴晨光在讲选题如何确定,南方周末前名记者南香红讲特稿在自媒体时代的写作真谛,一点资讯的总编辑助理白兰探讨不靠标题党突破10万+的秘诀,资深设计师管华讲述手机屏的版式设计美学,南方周末的责任校对胡晓菲重提编校质量,对自媒体的错漏百出提出规避常识,搜狐前视频总监、一点资讯视频总监刘涛与视知传媒的马昌博,则联合普及短视频制作的技术常识。甚至对自媒体人普遍关心的吸引风投、盈利模式,投资人韦炳方也透露出热钱的投资方向。

所有这些,都令这部12万字的小册子变得字字如金。

2015年初,吴晨光在离任搜狐执行总编辑之时,以一部《超越门户·搜狐新媒体操作手册》,将其在狐厂三年多的业务笔记合盘托出。加盟一点资讯后,他在公开场合戏言,下一步著作可能是《超越头条》。如今,戏言多少成真。

在算法盛行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人工的干预与理性的把关。就像一点资讯所信奉的“特大事件全干预、重大事件强干预、一般事件半干预、垂直长尾不干预”,也正如凤凰网CEO、一点资讯董事长刘爽所言,只有让算法融入人文的情怀,肩负媒体的责任,才能进入真正的价值阅读。

《自媒体之道》以一种纸质的形式,宣告着这种价值阅读的回归,更是昭示着自媒体只有如此方可不朽。

最后一句话为此文作结:这部《自媒体之道》为毛没有公开出版呢?可惜了了。

【文/赵治国 传媒大观察主笔 传媒大观察(微信号:bigmedianews)】

———————————————— 延伸阅读 ————————————————

续写超越门户,《自媒体之道》出炉,12万字解密“一点号”操作规范|一点晨光

自媒体之道 “一点号”操作手册

赵治国:速死的自媒体,如何才会不朽?|吴晨光《自媒体之道》出炉

序:水源决胜局

上编:如何生产一篇10万+的文章
总则:选题、采访、写作与包装
第一章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运营时,我们从选题抓起
第二章 写作真谛:在瞬间寻找永恒
深度案例之一 《江豚之死》的编辑技巧
第三章 不靠标题党 还是10万+
附:让标题更炫一点
第四章 “流阅读”的美感
第五章 重提编校质量:网上也不能错误连篇
附:出版规范用语摘要浅析
第六章 报道边界:怎么做出一篇优雅的涉性新闻
第七章 视频自媒体制作初探
深度案例之二解密视知传媒:知识视频“一哥”诞生记

下编:如何做出一个拥有100万粉丝的大号
总则:原创度、垂直度、活跃度、知名度与内容质量
第一章 战略拓展:“一点号”最欢迎谁
第二章 入驻与审核:严进严出
附:自媒体出了什么问题会被永久禁封
第三章 一点号评级基本规则
附:它们为啥成了“一点超级号”
深度案例之三 六神磊磊的六脉神剑
第四章 一点政务号:要权威不要官话
第五章 你的明星号够“明星”吗
第六章 产品之用:自媒体人应该知道的8个问题
第七章 算法之谜:自媒体人应该知道的6个问题
深度分析:警惕算法带来的三个陷阱
第八章 自媒体盈利模式及寻投指南

后记 任何自由都要和责任统一

手册序言:水源决胜局
文/吴晨光(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大讲堂里,弥散着淡淡的花香。时值2015年立夏日,我主编的《超越门户·搜狐新媒体操作手册》一书的发布论坛,在此举行。

这是一本心血之作。全书23章,近20万字,涵盖了新闻遴选、标题制作、版面编排、策划、直播、H5页面制作等多项业务,其中80%的章节与移动互联相关。书中收录了300多个案例以及11个深度案例,素材全部来源于我和搜狐新闻中心上百名同仁3年间的业务笔记。正如书的套封上所言:这是新一代互联网新闻人的光荣与梦想。

被业界誉为“中国互联网新闻教父”的陈彤,坐在我身边。他为《超越门户》撰写了序言。10年前,时任新浪网总编辑的他出版了《新浪之道》一书,深度解构了中国第一门户的成功路径。另一位重量级嘉宾是人大新闻学院教授高钢,任教之前,他曾任华声龙脉网总编辑。而《新浪之道》的序言,由他撰写。

担任论坛主持人的,是有“人大女神”之称的彭兰教授。今天,她已调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没有人比这位温文尔雅的女士更适合主持人的角色,因为她也出版了一本专著:《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新书发布会围绕“十年”展开,聚焦于这十年间互联网新闻的发展,以及内容品质的变化。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一年半后的今天,我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很多场景。北京市网信办的一位领导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听完了两个多小时的论坛。他对我说:“晨光,非常感谢你,这个行业太需要一个标准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陈彤的一段话。他也把这段话写到了《超越门户》的序言里:“当打开一个资讯或者社交类App,我们会发现,好的内容不是没有,但更多充斥着各种东拼西凑、捕风捉影的东西,互联网新闻正变得越来越不堪入目。但作为媒体人,我们对寻找好的内容是有责任的。”他说。

此后,江湖大佬的这番话一直深刻影响着我的工作思路。我的前老板——搜狐董事局主席、CEO张朝阳也有过类似说法,“内容团队是做‘水’的,产品团队是做‘瓶子’的。”水的品质,决定了一个媒体的生死。

转型之痛

《超越门户》是我留给老东家搜狐的礼物。书出版的同时,我离开了这个供职3年的公司,转战一点资讯任副总裁兼总编辑。

这是一个追求最“懂你”境界的资讯App。它创立于2013年8月,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为你推送想看的信息。今天,它的日活用户已经超过4800万,凤凰网、小米、OPPO是一点资讯的三大股东。

一切仿佛是在轮回。一点资讯的办公地点——清华同方科技广场D座7层,恰恰是搜狐新闻客户端产品团队曾经战斗的地方。当我首次进入办公室时,墙上还贴着搜狐公司的企业文化口号。

我上班的第一周,就赶上了尼泊尔大地震。当天加班到很晚,我依然借宿于之前在搜狐常住的七天酒店。《超越门户》的很多章节,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酒店的前台依然是那个笑起来很职业的女孩,但门口那条尘土飞扬的小路,已经变成了宽大的柏油路。

有了此前的积累,对于大地震的处理基本过关。但人不能活在过去的世界里。一家媒体采访我时曾问:你觉得什么叫做转型成功?我回答:成功不是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从一类媒体到另一类媒体,而是能够在新的岗位、新的公司、新型的媒体里找到新的自我——包括在格局上、战略上、思维上、行动上去适应变化,重新定位、全面突破。

在一点资讯的转型和突破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难于从报纸到门户。我曾一度搞不懂这里对内容的推荐逻辑;一度搞不懂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面对满眼的用户核心行为数据,茫然不知谁是重要的、谁是次要的;当天生傲娇的算法工程师对我说“我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时,默默地坐在他们对面仰望房顶。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认识到,一点资讯更需要持续的、长期的深入思考和扎实推进,而不是靠几个大报道就能打出品牌。因为这不是一个新闻客户端,其理念也颠覆了之前所有的媒体。

后来,我将其比喻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之前的媒体——从100万年前原始人的口语传播,到现代报纸,到19世纪的广播、20世纪的电视,到1997年门户网站在中国出现,尽管传播介质有所变化,但都是“千人一面”——总编辑和编辑有权力决定谁是头条、谁是二条,读者只能是被动接受。

这正如中国曾经施行的计划经济,由国家判断供给量。

但一点资讯颠覆了这种传播模式,开始“千人千面”的探索。它把用户放在了“甲方”的位置,我们通过用户的位置、机型、个人信息,以及在App内的浏览习惯等,判断个人兴趣、给出用户画像,然后把经过细分的文章匹配给相应的人。总编辑和编辑只是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比如对稿源、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但内容分发的主要权力移交给了算法。更多自媒体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imeitia

这正如同今天的市场经济,由市场决定供需。

既然是千人千面,对于稿件的要求就更高了一个层次。只靠之前的机构媒体供稿,远远满足不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开发出新的水源,丰富而优质。

非常开心的一点是,虽然我搞不清很多东西,但从进入这个公司开始,水源就是我一直强调的,直到后来提出建设一个优质的内容生态圈。2015年国庆前夕,我得了严重的肺炎。在39度的高烧中翻一点资讯,正好看到一篇关于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文章。迷迷糊糊中,我感觉稿源变成了倚天剑,而算法变成了屠龙刀。大家都在争抢——如果有人能同时掌握它们,就可以号令武林。

我一下子清醒了,从床上跳下来,在记事本上写下了当时的感悟。这就是“超越门户”的方向,新的格局已经开启。但如果你想驱动倚天剑和屠龙刀,必须有深厚的内力。这种内力,就是新闻专业主义,是多年记者、编辑、主编、总编辑从业经验的积累。如此,才能判断好的源在哪里、它好在什么地方,并协助算法,将最优质的内容推送给喜欢它的人。

自媒崛起

那么,优质内容究竟在哪里?

当我加盟一点资讯时,这种聚合类App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其一是与机构媒体进行版权合作,通过购买或流量互换拿到新闻,这和传统门户没有区别。一点资讯的头部内容诸如重大时政、社会新闻,目前仍靠这种方式获取。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是一点资讯的合作伙伴。

其二是机器抓取,这是类似百度获取内容的方式。它的优势是可以全网化,但弊端也很明显——且不说泥沙俱下、质量无法保证,版权就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当我到一点资讯工作的时候,传统媒体的衰落已经难以遏制。到了2016年,数十家知名平媒停刊,甚至包括曾经一纸风行首都的《京华时报》。因为投入减少,记者编辑纷纷离职,导致内容质量严重下滑。

那些离职的记者编辑们,纷纷转战微信。比如“六神磊磊读金庸”“石榴婆报告”,这些粉丝百万的公号,都是前媒体人的作品。微信的巨大影响力,也让很多政府机构、企业及各领域的专家看到了新的传播路径,他们从微博、博客上来到这个平台,深度传递自己掌握的一手素材和观点。

据不完全统计,微信上目前注册的公共账号超过1200万个,其中大约200万个属于活跃账号,被认证为“原创”的不少于10万个。

这就是自媒体。在我的理解中,“自”是个性张扬,是个人品牌,是更为直观和鲜活的自我表达。

我们聪明的竞争对手,也在2015年开始全力运营自媒体。他们的口号是,“做全球最大的中文创作平台,没有之一”。在一点资讯开始建立自媒体系统时,“头条号”为平台贡献的内容已经超过了60%;CEO张一鸣甚至在演讲中表示,“要把中文两个字去掉。”

所以对于一点资讯,建立自己的内容生态系统注定是场苦战。2015年7月,当我接手一点自媒体时,这个平台上的自媒体号不足5000个,而且大部分是抓取的,未通过作者授权。一点自媒体的全部运营人员只有1个,产品人员全是兼职。

每周的自媒体例会上,唯一的自媒体运营主管会向我报告数据情况。这是一个家境良好、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的80后小伙子。他善良而热情,凡事不慌不忙,手里总是把玩着一串檀木珠子。虽然我已经把在搜狐时的火爆脾气收敛了很多,但仍然在几周后的例会上忍不住大骂:每天念这些数据有TMD的什么用?告诉我,你们今天到底拉了几个自媒体入驻一点资讯?!

答案是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特别在竞品全力运作的政府政务号上,我们一个都没有请进来。

赵治国:速死的自媒体,如何才会不朽?|吴晨光《自媒体之道》出炉

战略拓展

在完善了自媒体入驻的基本产品功能之后,一点资讯开始组建自媒体邀约团队。用陈彤在微博时的话说,“负责拉客”。中国搜索前CEO特别助理李红梅女士辞去了体制内的公职,出任公司副总裁,主管这项业务。

她领导的部门被命名为“战略拓展部”(后更名为“政府关系与资源拓展部”),按照红梅的话说,“我就是来拓荒的。”

这确实是一片并不富饶的土地。2015年年末——战略拓展部刚成立时,一点资讯的品牌远不及今天,特别是对高端人群的影响力严重不足。某次我去参加某重要会议,一点资讯被写成了“十点新闻”,气得我当场拍了桌子。此后,我一直把一点资讯的LOGO衫放在车里,凡有大型活动,就穿着它出场。

是红梅用她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信誉,开拓了第一批重要资源。后来,在一篇业务总结里,她写下了这样的话: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它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通过自己的勤奋、刻苦与耐劳,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做强,从不知名到知名,一定会像上述电影里的这个小人物一样,要经历千辛万苦的努力与孜孜不断的追求。挫折、挫败,一定是创业路上的常态。

战略拓展部也是一样的。邀约自媒体的信息发送出去后,八成会收到对方类似再等等、再看看的回复,碰壁属于常态。这个时候,逆商的强弱就显得格外重要——它考验的是巨大的心理承受力与抗打压能力。就拿每个拓展专员每天邀约5个账号来说,能成功完成这个KPI,怎么也要按照5×4的量去准备。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办公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我和红梅都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专员们更没有。会议室也很吃紧。为了保持大平台上的安静,拓荒者就到电梯口、走廊里打电话,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

很多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纷纷离去,战略拓展部成了全公司离职率最高的地方之一。也有人因为工作不力,工资被拦腰斩断。拓展部的那位80后“元老”的念珠也被丢掉了,他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爱抚它。红梅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火爆脾气开始流传,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拓展专员们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就开始颤抖。”

但耕耘必然得到回报:中央军委进来了,公安部进来了,外交部进来了;杨元庆进来了,雷军进来了,董明珠进来了,陈欧也进来了。还有上百位一二线的明星,比如柳岩、吴秀波、莫文蔚、杨丽萍。战略拓展部组建两个月之后,已是收获颇丰,特别是在政务领域,以及名人明星资源的获取上。后来,又开始了地方下沉的突破。由频道主编牵头,拓展、审核、精品池编辑参与的“水源四方联席会议”机制也逐步成熟,战略聚焦于各个垂直领域优质的账号和内容。2016年11月,当凤凰号和一点号的后台打通时,在江湖上久负盛名的“凰家军”开始与一点联手,全面开启水源拓展工作。

公司把创立以来鲜见的大奖颁发给了战略拓展部。红梅穿着红色的衣服,带领团队从一点资讯董事长刘爽手里接过了奖杯。“我结婚时都没穿红的。”她兴奋地说。

随着一点资讯的成长,其品牌效应也越来越明显。每个月,都有大约2万个自媒体主动入驻,在淘宝上甚至有人开始倒卖“一点号”。截至2016年10月,一点资讯自媒体超过10万家,其中4级以上的优质账号不少于1万家,每天发文约8万篇。在展示、点击、停留时长、转发、评论、收藏等核心指标上,自媒体贡献的内容已经超过了80%。

2016年春节后,一点资讯自媒体平台更名为“一点号”。一点号是一个发文平台,也是十多万个一点资讯自媒体的统称。在此,特别感谢诸位自媒体人对这个平台的认可。

清理水源

自媒体平台的竞争,2016年已经到了白热化地步。在一点资讯推出“点金”计划以吸引自媒体人的前后,今日头条发布了“千人万元”计划,腾讯发布了“芒种”计划。加之后来杀入战团的网易、新浪等,自媒体人可以选择的大平台不少于10家。

丰富的土壤孕育出更多的账号和自媒体文章。一年间,一点资讯的内容审核团队的人数翻了近10倍,以确保内容的安全和品质。

与机构媒体提供的资讯相比,自媒体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它站的角度不同——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而不是以往的第三方记者视角;第二,因为不需要过“三审关”,大量接地气的内容、鲜活的表述得以完美呈现,对用户的吸引力提升了几个层次。但也正因为没人把关,大量的谣言、标题党文章、色情内容、软文以及口水帖,如同污水一样不断涌入,正如陈彤之前所说的“变得越来越不堪入目”。

在进入互联网之前,我在传统媒体工作了14年。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这些中国顶级的媒体上,我留下了150万字的报道作品和500万字的编辑作品。当年,为了核实一个细节的真实性,我们需要向3个互不相干的信源进行验证;但在今天,网传、网曝已经司空见惯,有些自媒体文章后面,甚至出现了“本文纯属猜测,如对当事人造成影响概不负责”的注解。

“在拓荒的同时,我们必须除草。”我对一点资讯的审核团队说。于是,我们开启了“水源清理”计划,拟定一套近乎严苛的审核标准,在一年内清理了1.5万家自媒体,财经、股票、古玩、健康、情感,都是重灾区。

很多作者并不理解这样的做法,投诉电话有时候会被打爆,有人甚至威胁客服。但我一直坚持,因为这就是责任和态度,我们与那些完全靠机器判断、靠直击人性弱点吸引用户的平台,迥然不同。

2016年10月中旬,我陪同凤凰网CEO、一点资讯董事长刘爽,出席了在贵阳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爽总在主论坛上做了演讲,聚焦于“警惕算法带来的三个陷阱”。其中的一个陷阱,就是避免“标题抓眼球”这一算法点击推荐模式带来的阅读浅薄化甚至低俗化。他说——

看某些客户端常有这样的体验:标题很精彩,但点开了就那么回事,甚至有时像吃了死苍蝇。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海量数据的运算是基于点击,有无穷多的用户是因为非常耸动的标题被吸引过去了。虽然他个人的体验很不愉快、会立刻走人,但他点击的行为留下来了,又被算法捕捉到。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多的人被吸引,它也会给这个新闻更多的权重,更会被推荐开去。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有责任的人工智能公司不但要看点击量,还要根据很多其它指标,比如停留时长、转发分享、收藏评论等指标来确定文章的推荐权重。同样,我们还要看文章稿源的质量、看用户市场,来最终评定文章的质量。这样,才能避免阅读庸俗、低俗的内容。

这本《搜狐新闻采编规范》是我两年前编辑的,两年后变成了《自媒体之道》

这本《搜狐新闻采编规范》是我两年前编辑的,两年后变成了《自媒体之道》

而在随后的发言中,我又诠释了这个观点:

这是一个140个字的信息传播时代,也是一个标题党横飞、病句错字连天的时代。互联网的使用,让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了无数倍,但也让信息的质量大幅度降低。缺乏审校、一个人说了算的自媒体,尤甚。

人们对美的理解,可谓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但在任何时代,东施都不会被公认为美女。所以,我们今天依然需要美文——凝练的主题、严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精致的包装⋯⋯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称得上是真正的10万+,你的自媒体号也才能真正拥有100万+的粉丝。

回到北京之后,我带领团队更细致地梳理水源。从一点号的分类、分级,到文章标签的细化——包括长与短、时效与非时效、有趣有料还是有用有品、作者、体裁、态度、情绪等等。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才能把它们精准匹配到需要它们的用户那里。

课本上说,水是无味的。但在人的口感中,水是有味道的,或甜或酸,或苦或咸。文章更是如此,它蕴含着很多东西,可方可圆,可动可静,可温柔体贴,也可杀人于无形,而这,都需要我们的深刻理解。

海纳百川

2016年11月初,我应邀前往深圳大梅沙创新论坛,做了《水源决胜局》的主题演讲。我认为,决定未来媒体生死的因素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获取能力,一是内容分发能力。

内容获取,要求丰富而优质。所谓丰富,不是单纯的海量,而是能够覆盖到各个领域,如此才能满足“千人千面”的要求;所谓优质,是指要把各个领域内最好的东西拿到,而不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内容分发,要求快速而精准。所谓快速,是要在第一时间把用户需要的内容传递给他,这在随时阅读的移动互联时代尤其重要;所谓精准,是要做到真正的懂你、给你所想,但又要避免过分讨好用户而让他们陷入信息孤岛。

总而言之,多、精、快、准是用户的核心需求。正是本着这样的理念,一点资讯方才能超越门户。

我又诠释了关于“主”的概念。在《超越门户》一书中,我曾经阐释过这个字:内容不是王,产品不是王,渠道不是王,技术不是王。它们都是其中的“一”,三横一竖才能组成“王”字。而王上面的那“一点”代表着用户,得用户者可主宰天下。但在今天,我又看到了——代表内容的那一横距离用户最近。因为用户来这里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取资讯。所以,内容——水源最终决定着媒体的生死,产品、渠道、技术是为内容的获取和分发提供服务。

演讲结束后,我来到了大梅沙海边。大海苍茫辽阔,与远处同样苍茫的夜空相接。深圳这个地方,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我的转型也逐步走上了全新阶段——从此前的门户思维、编辑思维,到了水源思维、算法思维。

我又轻轻唱起《安河桥北》。《搜狐新闻采编规范》那本小册子的序言,就是以这首歌作为结尾:“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我知道,吹过的牛逼,也会随青春一笑了之。让我困在城市里,纪念你⋯⋯”

两年过去,安河桥下宁静的水依然流淌,如同我的人生,再无回头。而它终将汇入大海——这就如同一点号自媒体平台,将汇聚天下所有优质内容。未来的理想是,它也如同大海一样,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生生不息。

也就在这个时刻,一点资讯对外宣布了陈彤归来的消息。他离开新浪后加盟小米公司,而小米又是一点资讯的第二大股东。所以,他一直担任着一点资讯的董事。为了加强管理,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委派陈彤出任一点资讯总裁,并担任凤凰网的联席总裁,我向他汇报工作。

在陈彤的欢迎晚宴上,回想起当年的人大论坛,我们两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哈哈大笑——水源决胜之战,将开启全新篇章。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张珞阳:“人人都是自媒体”只是一句玩笑话

➤ 曹政:常见的媒体误读,那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认识和判断

➤ 魏武挥:这个让人纠结的媒体生态|罗一笑 罗尔 小铜人的那些事

➤ 宁宇:自媒体的职业操守 小道消息:论一个自媒体的自我修养

➤ 罗尔刘侠风事件背后的儿童新闻伦理探讨|教你9招如何识破假新闻

➤ 网信办通报“标题党”乱象:媒体、自媒体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 高昱:该灭灯的不是媒体人——社交媒体环境中的马航报道

➤ 曹轶宁:试论“罗辑思维”的必须倒掉,再论“自媒体”的陌路与末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