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福:我不是阿里巴巴太子|俞永福在阿里还要跨的四道考验

去年5月份的时候,媒体上出现了第一篇称俞永福是阿里巴巴“太子”的文章《阿里太子俞永福,登顶之路还要跨四道考验》。

很快的,标题里面的太子被抹去了,换成了《俞永福在阿里还要跨四道考验》。

这篇文章是一篇匿名投稿,投稿的ID“包子飞”惊鸿一瞥,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种文章十有八九是媒体老司机写的枪稿。问题在于,这么早钦定俞永福是太子,买稿的人到底是想捧他还是想损他。

从标题被公关改掉来看,俞永福或者UC方面并不认可这样的文章。枪打出头鸟,马老师今年才50出头,还能像总统一样忙,再为阿里巴巴健康工作三十年,到时候亲生儿子都能带兵打仗了,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俞永福:我不是阿里巴巴太子|俞永福在阿里还要跨的四道考验

这篇文章出来没多久,阿里巴巴就发了财报,同时宣布张勇接任陆兆禧成为阿里巴巴CEO。

1

2001年俞永福刚进联想,正好是杨元庆接班柳传志。他在联想没见过柳传志,所以有些报道说俞永福是联想出身,因为得柳传志真传而深得马云欣赏,这个就有点太扯了。

俞永福27岁成为联想投资最年轻的副总裁。杨元庆当年也是27岁当上部门总经理,然后走上了接班之路。

中关村第一才女梁宁曾经写文章说,杨元庆29岁就当联想火车头,一口气拉了23年,是因为柳传志的知遇之恩。

杨元庆隔两三年就被批评差柳传志太远,年年工资被拿出来说事,拉这个火车头一辈子,无怨无悔。

她还写了和杨元庆一时瑜亮的郭为。后者在联想负责其他品牌的代理,当时是联想最挣钱的业务。为了给杨元庆让道,郭为31岁盛年被派到大亚湾盖房子,无怨无悔,一直帮柳传志老爷子守着神州数码这块鸡肋业务,也是因为知遇之恩。

像杨元庆和郭为这样的人,现在互联网圈几乎没有。年年有个风口,谁能耐住寂寞给你拉20年火车。

比如俞永福,被雷军一忽悠,就跑到UC去当CEO。一直被认为雷军系人马,去年雷军46岁生日,俞永福还是座上宾。

俞永福在北京互联网圈看了快十年的神仙打架,总觉得自己是那个变量X,360、百度、腾讯,自己倒向谁谁就会赢。看了一圈,几次谈判都只差一口气了,俞永福觉得跟谁都不靠谱,最后还是把自己卖给了杭州来的马云。

但是进了阿里,俞永福还是反复说,“谁也不是我老板,我是合伙人”。

这样的人,真的是太子吗?

2

但是俞永福就这么在阿里巴巴一路蹿升,拿下了高德地图,拿下了阿里妈妈,晋升合伙人,然后成为文娱小组小组长,这个星期阿里影业又宣布任命俞永福董事长、CEO一肩担。

现在相当于阿里巴巴除了电商业务以外的所有版图都在俞永福这个外来户手里。马云是给了一切能给的,收购UC的时候给俞永福的大多数是股票而非现金。相当于俞永福是货真价实的合伙人,真的姓马。

移动事业群在北京的成立大会,马云亲自过来背书,二号首长彭蕾甚至说,允许公司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阿里巴巴不一样,只要使命是一致的。

这在阿里巴巴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相当于放弃了阿里巴巴版本的“党指挥枪”:价值观高于一切,HR和公关的支部建在连上。

如此殊荣,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俞永福何德何能,只不过证明自己能做好一个浏览器。京东收购的最多给个副总裁,百度收购的可以进董事会不能进estaff,腾讯收购的连门都不让进,管好你自己的公司就好。

李明远还是百度太子的时候很多人质疑,为什么一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不过跟着俞军在产品端做出来了一点成绩,怎么就成了接班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红的创业小鲜肉,拿了钱跑得比谁都快,做投资,看方向,活得自由自在。没必要再趟一趟浑水。

当年除了李明远,谁还有潜质能带领百度完成移动转型?2014年市场上除了UC浏览器,有几个独立产品能抗住腾讯的蚕食?

马化腾1500万元买了一个张小龙,之前也不就做了一个 Foxmail。赌对了,就成了影响之后十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黑天鹅事件。

周鸿祎不理解微信怎么是张小龙这样的人做出来的。所以,360在傅盛出走之后,好像也没有再出现一个让周鸿祎担心脑后有反骨的明星员工了吧。

BAT、360京东、四大门户,现在大部分还是霸道总裁当道。但是雷军、周鸿祎、马云、马化腾,李彦宏,都是接近或者已经五张的人了。找接班人的事情都会在未来几年提上日程。

华人文化圈里面,企业家的二代问题非常突出。马云去台湾,发现都是六七八十岁的人,郭台铭、施崇棠、张仲谋,在谈创新。

今天国际新闻的第一版应该都有这张照片,韩国八大财团掌门人参加国会听证会。三十年前,韩国总统全斗焕面临弹劾的时候,是这八个人的爹来参加的听证会。

俞永福:我不是阿里巴巴太子|俞永福在阿里还要跨的四道考验

如果说2025年后的创业者还要面临“生,死,BAT”的选择,你可能不信。互联网人总是觉得自己例外,别的行业可以暮气沉沉,自己的行业三五年就一定有一次颠覆。

实际上BAT的统治已经超过十年了。移动互联网并没有颠覆他们,程维在滴滴打车只不过占了两三个点的股份,最大的外部股东是谁?

3

重要的事情只说一遍,历史上几乎所有有计划的接班都被打乱了。

1987年总设计师觉得已经可以放下担子了,没想到接班人两年后觉得自己老了,无所谓了。幸亏一位长者念了两首诗,让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奋斗完美结合在一起。但是总设计师依然要92年亲自南巡,发表讲话,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马云宣布“退休”,并推出陆兆禧当CEO的时候,陆兆禧正是年富力强的44岁,而且在马云安排下在集团所有BU轮岗一遍。“扶上马,送一程”也不过如此。谁知道三年不到就退下来了,而且是到站下车,裸退,连合伙人的身份都一齐退掉了。更多俞永福解读:www.yangfenzi.com/tag/yuyongfu

当然这体现了陆兆禧同志的高风亮节。

阿里巴巴官方的说法是60后为70后让道,这就是典型的春秋笔法了。陆兆禧是69年的,张勇是72年的,中间不过差了三年。

陆兆禧的离去,有的人说无线战略上有了偏差,和马云出现了分歧。也有的人说,陆兆禧自己确实也没有这个冲动了。陆兆禧,阿里CEO这两年

还是那句话,我老了,无所谓了。

这种心态在阿里元老那里还是比较普遍的。不要说18罗汉,所有2010年之前入职的阿里巴巴员工几乎都是一座小的地下钱庄了。

不少人整天倒腾着美元、黄金,加州的房子,给基金做LP,有的人为了避税改了国籍。改了国籍的人是一定不能接班的,马云曾经就被质疑移民,最后出来辟谣自己是地地道道杭州佬,永远是中国人。

阿里巴巴已经是“副部级”的互联网公司,未来七个子公司一起发力,成了关乎国计民生的“正部级单位”。CEO如果是一个外国人,肯定不符合裸官不得提拔,不得担任重要领导的规定。

这也是拿了股票不要现金的俞永福能上位的客观条件。

不过储君的最大敌人永远还是日渐老去的皇帝

《中国企业家》问过俞永福一个问题,阿里移动事业群追求的是什么?如果有一天,阿里需要移动事业群为电商业务做掩护甚至牺牲,俞永福的答案是什么?

俞永福说,“这个问题很感性,就好像老婆和妈掉水里先救谁一样。”

说个无关的事,1975年11月,毛主席提议政治局通过一个肯定“文革”的决议,由总设计师来起草。

总设计师回答说,“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然后,已经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讲话,已经代替周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的总设计,第三次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 氧分子网延伸阅读 ——————————————

阿里”太子”俞永福 登顶之路还要跨四道考验(来源:钛媒体)

成为合伙人,出任CEO,这无疑是投奔阿里的俞永福的人生巅峰。如今,他距离阿里CEO这个类似“储君”的位置又近了一步。在刚刚过去的四月,在万人瞩目的GMIC大会上,他首次宣布阿里移动的战略布局,六大矩阵高调亮相。在此之前,他刚刚接管了占据阿里营收半壁江山的阿里妈妈,一时风光无两。

其实,在去年UC全面并入阿里之前,就有高人言之凿凿地预言:俞永福将在五年内成为阿里的CEO。坊间也不时有消息传出,俞永福可能接替阿里现任CEO陆兆禧。

俞永福的确有理由这样自信。

在针对阿里收购UC所发的内部邮件中,马云除了宣布俞永福将进入阿里战略决策委员会,还说到,来自 UC 的同事,将更大程度地丰富夯实阿里的人才基石,并涌现更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外界将此解读为,俞永福将顺利成为阿里的合伙人,而这个身份是其进阶阿里CEO的重要门槛。

而早在2013年,马云宣布“退休”时,就曾声称,阿里绝大多数生于60年代的领导者将会退出管理执行角色,把领导责任交给70,80年代的同事们。70后俞永福,来的正是时候。

更重要的是,俞永福早年起家于联想,并被认为是继承了柳传志战略、团队、执行方法论,这样的战略人才是当下阿里所亟需的;而且,俞永福的身上没有电商基因,这对于亟待突破电商瓶颈的阿里尤其重要。

一句话,俞永福几乎满足了阿里对未来“储君”的所有想象。

然而,储君难为。翻开史书就会发现,宝座之前,往往步步杀机,中国历史上的储君们头顶无上光环,却大多过的战战兢兢,随时提防祸起萧墙。储君们看似距离最高权力仅一步之遥,但跨越这一步最终修成正果的却寥寥无几。

目前来看,在阿里帝国体系下,俞永福的登顶之路,还要跨越几道障碍。

首当其冲的便是文化认同。这可不是读完所有的武侠小说那么简单。俞永福和他的核心团队毕竟是半路上山,面对习惯于强势文化输出的阿里,如何自处与融合,将在很长时间内考验着俞永福。

最近,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彭蕾在阿里北京的大会上说,

我们希望也允许、鼓励各个公司、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群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管我们多么独特的文化,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的使命是一致的,我们的心是一致的,只有这样,这个公司才可能走得久,才不可能涣散。

你可以将上述表态看做阿里决策层对诸如俞永福及其独立事业群等外来加入者的鼓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表态又强化了这些半路入伙者非主流的角色。有意思的是,说这话的彭蕾,跟俞永福比起来,似乎更靠近宝座。

抛开文化隔阂,俞永福要在阿里商业实践上证明自己,首先就要突破阿里移动事业群的格局之困。从阿里的版图来看,俞永福统摄的阿里移动,旗下的浏览器、搜索、地图、分发等等,远在阿里的核心电商体系之外,连拱卫京师王者之师都不算,更像是在镇守边关的藩王。而历史上,被罚戍边的王子,大多是以悲剧收场的,比如扶苏。

有趣的是,俞永福当初把UC并入阿里,就是看到了单纯的一个移动入口,想象空间有限,并且随着移动手机的普及,市场范围也逐步被侵蚀。而投入阿里怀抱,本希望其庞大的电商资源可以帮助UC等入口资源的落地变现,现在看来这一愿望是暂时落空了。

在马云的设想里,俞永福的移动事业群,在未来可以为阿里突破单纯的电商疆域,积累超出单纯消费场景之外的更广泛的大数据资源。为了这样一个高远的目标,他还给予了俞永福三年不考虑商业化的巨大空间。

但是,目前来看阿里移动的几个产品,格局还是太小了,除了UC之外,其他的几个单拿出来都不值一提,更何况它们之间还缺少有机联系,生态整合一日不实现,场景数据积累就是空谈。

凌空虚踏的尴尬现实,意味着俞永福希望通过赫赫军功为自己的进阶之路加分,难度极大。

阿里妈妈的到来给边关寂寞的俞永福带来了一些新的想象。但是,目前来看,太过弱小的阿里移动,能否扶持阿里妈妈走出淘宝,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业界普遍存疑。

当然,俞永福要真正晋级,还必须保持马云对自己的信任。毕竟,后者还端坐于王位之上,一言九鼎,立长立贤操之一人。俞永福说过,“他(马云)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打工的,给了足够的空间让我带着非电商业务往前走。”这是马云的用人智慧。但这样的智慧同样会使马云敏锐地洞察,俞永福毕竟不是原来阿里的嫡系,没有一起打拼过来的兄弟那么好控制。

马云不会忘记,俞永福与巨头合作的初心是“为我所用,以我为主”,他的这种自我张扬,甚至在加入阿里后都毫不掩饰。比如,俞永福总是在对外界强调,他跟阿里没有汇报的关系,UC还是按照“永福”的思路走,总是在强调,“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会做职业经理人的。”

俞永福要做阿里乃至互联网的“变量”,但他首先要在融合阿里系原有资源上做出增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恐怕要安抚好内心的肿胀,避免使马云以及阿里系陷入“四海之心遽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的尴尬境地。

当然,就像王位周围总是围绕着十几个阿哥一样,俞永福还必须处理好同阿里嫡出的十几个罗汉的关系。即使是按照马云退休宣言中的划定的年龄范围,那也至少可以拉出彭蕾、姜鹏、张勇、张宇、吴泳铭、张建锋、王坚等十来个罗汉跟俞永福同台竞技,最终答案揭晓前,大家机会均等。

“累心、累脑、累体”,这是俞永福投奔阿里一年的真实感受,但他又同时强调自己动力不减。

毕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梦想,值得去下注。

————————————— 氧分子网精选网友评论 —————————————

宝David:坐等阿里公关

吏部尚书:人家27岁当联想VP,我27岁当个P…

这个文章写得好。中国的企业最后到底还是家族企业吗?即使在互联网圈子里,圈的也都是中国人,或者说有传统中国思维的人。

笔误太多了点吧……果然老道对于阿里的看法还是挺多的,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党报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媒体的批评……总有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嫌疑。而且没有人对你的观点进行挑战,反驳,让旁人看热闹之余,也心存怀疑……是否一家之言的痕迹过于明显,当然,可能你们也不过是成为了你们之前批评的那种人而已。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历史车轮推着你往前,不管你们愿意不愿意,也许是嘴上说不要,逼or笔却很诚实。请原谅我篡改了一个字。
作者回复:一个人一旦用嘴当过了逼,看别的嘴就都是逼了。前面用点党报话术还有点迷惑性,最后一句话还是暴露了你老逼养的本质。

haiker:你说,用党建语言来说互联网,是看得起咱们还是其他呢

大海狸:会不会给人一种钦点的感觉?

财经无忌©陶魏斌:小编你好,我是黑色鼠标的,这篇文章能不能删一下

二向箔上的蚂蚱:话说长者的两句诗,也是当时长者的长者汪先森勉励他的。

茶茶:2009年入职的p6也就几千股吧……俞永福是不是做产品很牛
作者回复:说的是被阿里挖去杭州的牛人,没说清楚,普通员工离地下钱庄还差点

张青原.accelerator:不是所有非电商业务啊 还有阿里云的王坚博士呢

邓健:中国文化传承太厉害,企业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就逃不过在历史的黄汤里照镜子,所以,升职到一定程度,恶补历史课那一定是生存之必须啊,虽然老编辑字字珠玑,然鹅,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挺到今天的日出前。

17:杨霄,好名字可以让你的朋友更容易记住你

小酒窝:“我老了,无所谓了。你们还年轻。”

程一仕:老编辑皮又紧咯,讲行业就讲行业,居然还敢妄议中央。幸亏是黑阿里的,不然分分钟被克制的公众号运营团队给删文封号了

邵雪松:老道消息的文风如大麻,让人深陷其中。公众号圈没有几个人的文章能如老道一样引人入胜,如果必须要选一个能与老道平分秋色的,那么兽楼处的兽爷可一战。

shog:HR和公关的支部建在连上,太经典了,哈哈哈

潘小小:表面看党性十足,实际上是打着红旗反红旗,不专啊

蒋昊(Michael)无忌小熊:港记:最近呢,老道出了一个报告,说马云呢想透过选太子,来干预阿里的民主… 马云:没有听过! 港记:是彭定康说的。

甘道夫没有爱情:知乎的文章已经被和谐了

六百万:不讲观点,就文章,读得真过瘾!江河高下,乾坤黑白,不过对读者要求高,容易看蒙逼!

周天:我很佩服老道消息,小平南巡的事情,知道后果的人多,但值得前因的人就少了…

3942522:还“副部级”,还高管不能是外国人,股东是谁,哪国的?以前不也说过不用空降,不用MBA吗?时过境迁,老人们没了动力,不管他是收购的、空降的、国外的,阿里的文化,一切以效果说话。

bale-tan:这个人,这个事终于有人站出来说了。曾经端详过俞的面相许久,始终参不透这道几何题,他要是个风韵少妇总能说得通,但却是雷曾经的门徒,俞口中的变量说,意指师承吗?在已站队的情况下,他又会是谁的变量?祝他成为第二个方洪波吧。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俞永福:“互联网+”将带来增量与变量

➤ 俞永福:移动搜索是所有创业者的跨界机遇

➤ 阿里俞永福:互联网+是化学反应 引起更多质变

➤ 永福的这十年和下个十年 俞永福:外来人成了阿里“自己人”

➤ 听俞永福讲移动互联网那些事儿:看到移动趋势,就下创业决心

➤ 优酷会员超3千万,俞永福带领阿里大文娱生态爆发还能带来什么?

您可能还喜欢…

6 Responses

  1. 心怀好奇心说道:

    不知不觉,BAT已经统治中国互联网行业十多年了……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也从当年一文不名的少年,成为今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互联网超级大鳄。

    正渐渐老去的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挑选接班人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相比起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就孤独得多了……

    马化腾有张小龙,

    马云有俞永福,

    而李彦宏,曾经寄予厚望的“太子”李明远,竟然被查出在百度收购某项目中,与被收购公司负责人有私下巨额经济往来,而引咎辞职………

    从2004年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百度,李明远担任了百度贴吧首任产品经理,打造了全球最大最热门的中文网上社区。

    29岁时,李明远成为百度最年轻副总裁,因为被认为是李彦宏最有可能的接班人而被称作“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时风光无二。年仅33岁的他本来应该有更大想象空间,却遭遇如此重大变故,落寞收场,让人唏嘘。

    而这边,“阿里太子”却平步青云,一路开挂,走向人生巅峰。从UC被收购,加入阿里成为移动事业群总裁,后直接进入阿里巴巴战略决策委员会(一共就8人),又先后成为高德集团总裁、阿里妈妈总裁、阿里巴巴合伙人,再到大文娱CEO,再到如今兼任阿里影业CEO,俞永福已成为阿里名副其实发第二实权派,深受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器重。

    同样是“太子”,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这个“阿里太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还别说,这位“太子”,你不服不行!

    进入联想3年,
    成联想历史上最年轻副总裁

    俞永福承认,他给人的外在印象很大程度与他在联想的经历有关。

    1976年08月18日,俞永福出生于内蒙古,后随父母迁至天津,1999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25岁那年,俞永福加入联想投资,第三年就成为了联想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个副总裁。柳传志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联想的员工要“入模子”。一位UC早年员工称,他觉得联想的性格就是中国商人的性格,聪明、坚毅、好斗、功利,从这点来说,俞永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联想人。

    他自己也承认联想工作的经历为后来的创业打下重要基础,“相当于喝了500多瓶创业浓缩液”。

    俞永福说他从柳传志身上琢磨最深的就是——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俞永福曾一个月出差20天,5年看了500个项目,他擅长与企业、政府进行利益分配的谈判,每次一谈就是十几天。

    掌舵UC8年,
    公司估值增长近2000倍!

    俞永福2006年遇到了UC创始人梁捷和何小鹏。2004年,他们从一家上市公司辞职创业,因为缺乏商业逻辑,在融资中屡次碰壁。但俞永福却几乎没犹豫地答应加入这家账上没有一分钱的公司。因为他当时想的是——未来十年中国不缺少投资人,缺的是企业家,所以他决定弃投资去创业。

    一位熟识俞永福的朋友说:在人生中很多次重要的转型中,俞永福考虑最多的往往不是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梦想什么,而是什么能带来最大的回报。“骨子里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人。”而UC高级副总裁王桐说,俞永福每做一个业务,都必须生根发芽开出花来。

    在UC供职的这段时间里,不仅让UC在业务上从传统为运营商做项目的公司,转而全力聚焦移动浏览器市场,让UC在这个新兴的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在短短的8年时间内,公司估值成长了近2000倍。

    2007年,晨兴投资和联创策源合计投资UC1000万美元,这轮融资投资人甚至都没来得及见梁捷和何小鹏,和俞永福谈妥之后,直接就投了。这也标志着俞永福几乎成了UC的绝对控制人。

    除了对于UC核心业务的把控,俞永福也非常积极扩展新型海外市场,并主张从印度这样正处在互联网初级阶段的国家入手,提前布局市场,避免海湾市场成型后,UC再想进入,就只能打“阵地战”这种硬仗了。得益于提早的布局,UC浏览器已经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用,海外用户超过1亿人。

    除了在新市场和国家的布局中取得的成绩,为了突破浏览器单一业务的瓶颈,俞永福还建立了UC九游、神马搜索引擎。

    UC期间,俞永福乐于将自己称为“班长”。过往每次UC召开发布会时俞永福都自称“我是UC的班长”。

    一位UC员工称,俞永福最擅长的就是抓要点、做执行。如果同时在五个会议室举行五场会议,俞永福就算每个会议只参加五分钟,也能拿出其他人讨论几小时方得的解决方案。有人评论说,UC得以活到今日,很难说是因为产品的成功,还是因为俞永福收购、运营、整合的成功。

    某种程度上,俞永福带领下的UC能够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保持与巨头间的谨慎平衡、一度跻身第二梯队与其行事风格不无关系。他与大佬保持距离,始终视其为生意伙伴,选择性地听取“意见”。俞永福说,他和巨头打交道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在百度、阿里激烈争夺下,
    选择了马云

    UC在移动浏览器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自然吸引了合作伙伴百度、投资者阿里巴巴的兴趣。当时百度拟用20亿美元收购,却遭到俞永福拒绝,并表示UC优视是“非卖品”。

    在俞永福看来,独立运作是十分重要的。俞永福说,他与BAT打交道多年,谁是工程师,谁是个体户,很清楚。雷军更在意个人的成功,而马云,能够把他的梦卖给你。

    被百度并购,由于在业务上会产生很多重合,在取舍上李彦宏必然会更倾向于保留自家团队;另一方面,并购后百度相当于成为了UC的上级,这种“公司还在,但老板不是我”的“上下级”关系长远看并不一定好过UC自己IPO上市,也就成为了他拒绝百度的主要原因。

    反观阿里,开价更高自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核心因素还是由于业务上的“不冲突”。这种与阿里“互补”的关系,容许UC在并购后,仍可以在不损伤原先架构完整性“独立运作”的同时,接入阿里的大量资源。

    2014年6月11日,阿里巴巴便宣布UC优视全面融入阿里集团,收购价格约为43.5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并购整合。

    从此,俞永福的事业也开始走上了另一个巅峰。

    阿里升职最快的,
    为何是这个“外来人”?

    阿里巴巴对俞永福寄予厚望,自宣布全资收购UC后,不到两年时间内,他身上先后背上了众多核心职位。从UC、高德到合伙人,再到主管所有主流的非电商业务,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2014年6月,UC全面并入阿里巴巴集团,成立阿里移动事业群,俞永福出任总裁,并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

    2014年6月并入阿里巴巴UC移动事业群后,又在三个月内宣布收购高德地图,并在2015年3月宣布UC和高德业务合并成功,俞永福也从UC董事长兼CEO后,又增加了一个高德总裁的职位。

    2015年03月13日,阿里集团CEO陆兆禧在一封内部信中宣布,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正式担任高德集团总裁。

    2015年3月31日,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团旗下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总裁职务 。

    2015年1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新增四名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分别是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及阿里妈妈总裁俞永福、阿里巴巴集团副CFO郑俊芳、蚂蚁金服集团财务与客户资金部总经理赵颖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总经理孙利军。

    俞永福的当选是此次阿里新合伙人最引人注目的一位。阿里合伙人委员会这样评价俞永福称:

    “俞永福身上具有不可多得创业者精神,有着成熟敏锐的商业判断,行动雷厉风行,同时知人善任,带起了一支支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强的团队。俞永福勇于担当,作为UCWeb领导者他不计个人得失,接手高德,凭着很强的责任感全情投入,带领UC和高德双双取得出色的战绩,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少有的成功整合案例。今年又接手阿里妈妈整合易传媒,转战北京、杭州、上海,初见成效。两年整合三块业务,虽然完全加入阿里时间不长,但俞永福的胸怀,担当和付出,以及他倡导的企业文化,很好的体现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和使命。”

    2016年8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俞永福将出任阿里影业非执行董事。

    俞永福:我不是太子!

    早在2013年马云宣布“退休”时,就曾表示,阿里巴巴绝大多数生于60年代的领导者将会退出管理执行角色,把领导责任交给70,80年代的同事们。显然,70后的俞永福来的正是时候,在很多人眼中,他几乎满足了阿里对未来“储君”的所有想象。

    有人说,俞永福之所以如此重视,升迁如此之快,是因为他极得马云的眼缘和青睐,在为人处事风格和大局观上与马云契合。也因为如此,俞永福常常被外界冠以“阿里太子”之称。不过,对于这一点,不管是阿里,还是俞永福本人肯定是极力否认的。马主席今年才50出头,正值壮年,还能再为阿里巴巴健康工作三十年之久!怎么会有什么“太子”呢?

    “朕赐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权力是一把尚方宝剑,不仅可以杀敌,可以威慑他人,有时也会伤到自己。

    “太子”的名号,看起来是无上荣耀,但有时,也等于间接给自己头颅上架了一把刀。

    这不,就在这时,一篇名为《阿里"太子"俞永福 登顶之路还要跨四道考验》流传开来之了!(不知是出自谁之手?)

    不久,阿里就宣布张勇接任陆兆禧成为阿里巴巴CEO。

    俞永福表示心里好苦!在心里呐喊:“我不是太子!”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只组织对“太子”的考验而已!

    除了电商,
    阿里所有版图都交给他了!

    10月31日下午,阿里巴巴CEO张勇发出内部信宣布,正式成立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俞永福将担任新集团董事长兼CEO,同时宣布的还有古永锵卸任优酷土豆董事长兼CEO职务的消息。

    作为优酷创始人,阿里巴巴大文娱战略和投资委员会主席,古永锵给人的感觉和俞永福完全不同,当初卸任优酷土豆董事长兼CEO,多少有黯然离场的感觉。
    古永锵温情,俞永福气势汹汹。古永锵认为,输赢不重要,创业又不是比赛。俞永福展现的是结果导向,“稳赢不输”。

    12月5日晚,继接管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之后,马云爱将俞永福再揽一权,兼任阿里影业CEO职务,原CEO张强和原总裁张蔚转任联席总裁,向俞永福直接汇报。至此,俞永福已然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实权派。

    除了电商业务以外,马云把阿里巴巴的所有版图,都交给俞永福了。

    如今,对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而言,文娱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

    从长远看,阿里巴巴未来希望不仅是一个电商公司,而要做一个商业基础设施平台,要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文化娱乐是其中必备一极。

    从现实看,阿里系一直秉持履带战略,即旗下主要业务轮番作为火车头出击。电商业务天花板日渐明显,在阿里巴巴之外,有蚂蚁金服,而在阿里巴巴之内,文娱要充当下一波发动机。

    今年6月15日,阿里成立大文娱版块,这是阿里在组织架构上第一次出现“版块”这个名称。阿里集团CEO张勇明确表示,在组织架构上和管理方式的探索和创新,目的就是提高凝聚性,达到最终合围的战略目的。

    既然是文化娱乐业务,为什么不交给娱乐圈经验丰富的古永锵,而是给了做UC、高德和阿里妈妈的俞永福?

    一位接近俞永福本人表示,“可能永福在阿里大文娱的角色,类似于马云在阿里的角色,只负责决定做什么,剩下的找合适的人来做”。

    “每一个跟俞永福共事过的人都很怕跟他开会,不是因为他脾气大,而是因为他看业务一针见血”。俞永福最强的地方在于判断力,而不是具体操作能力。

    在接管高德之后,俞永福就不断做减法,拿掉不成熟的LBS概念、集中资源做核心业务的方式,改变了高德萎靡很久的状态。再加上兼任阿里妈妈总裁一年多的履历,俞永福得到了集团层面相当高的认可度。

    此,前阿里已经宣布从2017财年开始,将收入项目中的“移动媒体及娱乐”从“其他”类别中独立出来,这也意味着阿里的文化娱乐业务,将成为电商业务和云计算之后新的核心业务。
    “未来(大文娱)应该能跟蚂蚁金服有同样的地位吧”,有阿里内部人士表示。

    在大文娱时代的今天,俞永福无疑是目前马云最仰赖的舵手。

    受到马云,阿里集团如此信任、赏识,俞永福究竟是个怎样的管理者呢?

    “太子”,能否顺利登基?

    俞永福在人事管理上强调人的力量。他曾在某次接受采访中提出3个F的观念,即friends、family和师傅。俞永福表示,“人很多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在关键时刻有人能帮你捅破那层窗户纸,在事业的思考、业务、产品等方面帮助你突破天花板。人在任何的年龄都想办法要找到自己的师傅,比自己高的人。”

    被雷军称之为“刘备式管理者”的俞永福,事实上是将其方法论沿用到人事管理中,日常生活中的理性思维影响了他的创业或职业经理人生涯。“没有一个创业者能成为超人,而且市场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摸索,因为试错的成本太高,稍不小心就出局了。所以完善创业者的能力其实是完善团队的能力,选择当曹操式还是刘备式的‘大哥’,这很重要,我选择当‘刘备式’,擅长团结各方面有能力的同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创业团队。”

    某种程度上,俞永福的人事手腕不仅体现在令UC员工敬畏有加、在收揽UC首席运营官朱顺炎时提出“放下小舢板,一起开大船”的方法策略,在整合高德阶段也有体现。俞永福承认在那时“要解决3500人的问题”,为此选择两步走。“分成两个阶段的话,第一步接的时候我只需要解决1100人的问题,另外2000多人的问题暂时不用我去想。”

    俞永福的人事管理能力证明其未辜负阿里的信任。俞永福为高德团队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激励或安抚措施,“业务团队很简单,人家关心你能不能把我带出去,带出去你就是老大。第二组人,是高德的领导层。其实他们的情绪跟我带UC的情绪是一样复杂的。对于整合,肯定有累的一面,但是一定是谁能够把高德品牌做大就一定支持谁。第三组人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最怕在这一次的变化里找不到新位置。这种情况下,我要看专业,如果你专业好,我一定改变你的心态,但是我会留你下来。”

    当然,说已经被“钦定”,还为时尚早,毕竟阿里巴巴战略决策委员会里,还有张勇、博士(王坚)和彭蕾等。就像王位周围总是围绕着十几个阿哥同时竞争一样,阿里的最高权杖,竞争激烈程度,也不亚于“九子夺嫡”。

    “累心、累脑、累体”,这是俞永福投奔阿里之后的真实感受,但他又同时强调自己动力不减。

    传说中的“太子”,能不能在最后顺利上位?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 俞永福说道:

    今年正好也是UC的第十个年头,从6个人发展到了2500人,我们把两项业务做到了让大家熟知的程度,第一项业务就是我们起家的移动浏览器,到今天UC在全球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5个亿,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第二项业务是移动游戏平台UC九游,九游从2009年10月份上线,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移动游戏的联运平台,在这里我做个预测,明年,也就是2015年九游要分给伙伴的收入不低于15个亿,这也是UC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始终倡导产业链共赢的一种方式体现。

    4月28日,UC潜行四年的移动搜索业务,在整合阿里巴巴“一搜”团队后,以神马 (http://sm.cn)为新品牌正式发布。但是神马在发布之后,百度的“疯狂”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是神马让巨头颤抖?这里的“神马”一语双关,是事实,也是思考。

    为什么说意外?因为UC和百度这两家公司,从2007年开始,七八年的时间一直保持着很好合作关系,中间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求拓展除了新的业务,比如2011年,百度发布了自己的手机浏览器的业务,但大家看UC在市场上有任何声音和动作吗?没有!我们很淡定,我们清楚互联网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讲,竞争难度是最高的,因为价格为零,所以任何一项互联网业务其实最后赢得用户,能依靠的只有产品和服务,对这一点,UC人有足够的自信。

    但令我不解的是,同样的情况,当UC发布了神马搜索时,百度为什么如此疯狂:神马发布不到两天,4月30日开始,UC方面不断接到用户投诉,当通过神马搜索访问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内容,会立刻出现一个几乎遮住整个手机屏幕的弹窗,提醒用户来自“未识别的搜索引擎”,并建议用户改用“更安全”手机百度,典型的恐吓用户,恶意拦截。同时,在百度的网页搜索,旗下91手机助手、安卓市场等应用分发产品的搜索结果中,UC浏览器等相关应用的权重也已经被重新人工干预,甚至“被消失”。

    说实话,UC的搜索业务发展,双方其实早就心知肚明,这次的疯狂表现,我只能理解为"巨头的脆弱"。

    此外,百度之前还指责我们违反了Robots协议。实际上,神马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业务,在新品牌发布之前,我们就在百度Robots协议之内,但神马一发布,百度就把我们直接封杀,然后对外就说我们没有遵从Robots的协议,并在5月1日的夜间自行修改了Robots协议,把我们删除,但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违规的有点明显,所以5月4号晚上又悄悄的恢复了。看得我们都相当无奈,Robots协议本来所代表的是开放的互联网精神,我也特别期望我们每个人能够维护这个基本的互联网道义公约。

    2010年4月份,我们在UC浏览器里上线了“搜索大全”,到2013年整合了阿里巴巴集团的“一搜”团队和全网搜索业务,我们在探索“神马才是真正的移动搜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持续稳定的成长。今天神马搜索在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渗透率已经超过了20%,不必讳言,神马的成长跟UC浏览器在整个中国50%的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

    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全球范围内,所有的浏览器厂商向自己的用户推荐默认搜索引擎的权利,Chrome默认推荐Google,微软IE默认推荐Bing,百度自己的浏览器也是默认百度,为什么不推荐Google和360搜索呢?因为这是浏览器的基本权利,不涉及什么道德和法律问题。但是注意,UC浏览器仍然保留了用户选择的权利,如果用户在我们推荐之后又设置了自己的搜索引擎,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去修改。

    事实上,虽然今天神马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的移动搜索引擎,但目前我们只是向UC浏览器少于一半的用户推荐了神马搜索,我相信如果向我们全部的用户推荐神马,能给大家一个更大的惊喜!

    UC为什么我们要做移动搜索?因为我们看到了整个IT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趋势,那就是你在PC互联网时代拥有的红利越强,进入移动互联网之后,你的包袱越大。

    我们看到,原来Intel是原来是处理器的代名词,但今天它已经是不是移动处理器的代名词,原来诺基亚是手机的代名词,但是诺基亚今天已经不是智能机的代名词,原来Windows是操作系统的代名词,但今天它已经不是移动操作系统的代名词……在中国也是如此,QQ是即时通讯的代名词,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移动IM的代名词不是手机QQ,而是微信,为什么?就是因为手机QQ是从PC到无线的迁移产品,它的定位的一个存量的市场。但微信不同,它是一个完全基于移动端的产品,所以它瞄准的是更为庞大的增量市场,大家想想,到今天微信也没有发布单独的PC端版本,为什么?就是要保持一切以移动为中心视角去考虑自己的产品,绝对不背PC的包袱。

    这个理论放在搜索市场同样适用,百度在PC互联网时代是搜索的代名词,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一定不是移动搜索的代名词,至于这个新的品牌是由百度创造,还是神马创造,甚至是另外一个白马创造,我觉得都有可能,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拼得是自己的努力和智慧。

    目前市面上很多移动端的搜索都还只是PC搜索的无线化,所以我们才会发现,“手机”、“失眠”、“医院”这样的常用搜索词,输出的结果首屏80%都是广告。这就是一个PC搜索无线化的典型负面案例。所以先不说什么技术创新,用户在移动搜索上第一个诉求,就是他们需要一个干净的搜索!

    站在神马的角度,我们把移动搜索看做一个全新的赛道。这里有新的用户,他们有很多新需求,你要给他们提供新体验,建立一套更健康、完善的商业模式。

    举个例子,在PC搜索使用场景中,用户要输入一个文本,最后产生一个搜索结果。但是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用户是不习惯于输入文字,大家看微信上边跟手机QQ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不再有文字,全是语音飞来飞去。,我们的判断,未来移动搜索中文本搜索的比重只会越来越低五年之后就可能下降到50%以下。

    从需求的角度,移动搜索与PC搜索还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传统搜索结果都是在追求第一个字是“全”,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搜索更应该追求“准”,“去噪”变得更重要。另外一个明显变化的是相关性。传统搜索的相关性是基于文本关键词的,但移动搜索一定会从一致性搜索逐渐向个性化搜索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搜索同样一个词,结果一定是是不一样的。

    基于以上思考,神马搜索到今天已经在好几项服务上其实形成了自己的用户口碑,比如应用搜索、购物搜索和小说搜索等等,我不展开,欢迎大家去尝试和体验一下。

    最后,我还想谈下移动搜索和模式和生态。整个PC搜索商业的模式经过过去10年的发展,从商业化角度来讲是非常非常成功的,创造了谷歌和百度这种高收入的公司。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这个产业越来越不平衡,越来越封闭,内容创造者在整个PC搜索市场的成长中,并没有分享到应有的价值,这种模式一定是不可持续的。到今天为止,神马在国内市场月活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个亿,我相信到2014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一定有能力突破2个亿的用户覆盖。未来神马会在专注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努力为整个移动搜索产业建设一个开放的新生态。

    对于整个UC的未来,在过去的三天里边,我做了认真的思考,因为第二个十年,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团队,我做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决定,但这个决定还需要做一些准备,我想在一个月之后能跟大家再做分享。

    今天想作为一个创业者,我想告诉大家,创业者可以缺乏理性,但必须拥有激情,UC一直不是个爱惹事的公司,但我们也从来不怕事,因为让巨头颤抖也是创业者的光荣。

  3. 商业游民,实战前线说道:

    对于互联网大佬说话我从来都是当作他们在放屁。
    市场的变化发展才是决定企业政策变动的根本,而不是他们那所谓强大的愿望和扯淡的精神,以及装逼的誓言和口号。就董事长那点话企业能活下去?太理想还是太天真啊?
    当年小米一是最佳握持尺寸,雷军说。
    后来他还说嚒?
    仔细看看互联网发展,几个大佬说话不是扯淡。

    钱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跟去年百度报出的20亿美元相比,翻了不止一番。但科技圈的收购估值其实本来就在一个上行通道,一年一个价,百度的价格放在2013年已经非常有诚意,从变现角度看很难拒绝,如果想要收益回报,要卖那时就该卖了。但最后双方无功而返,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钱也一定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况且用俞永福的话说,UC是阿里之外,没上市的互联网公司里最有钱的,早就不担心财务问题。

    至于最终影响俞永福和UC选择的根本因素,《中国企业家》最近一篇稿件的描述可能比较到位:

    “有一次聊天的时候,李彦宏谈到对于投资并购的态度,他说你看看Google和微软,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收购公司,不占少数股权。这态度很明确,他以那样的公司为参照形成自己的观念。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不受任何其他人影响,现在百度公司层面基本也没有人能够影响到李彦宏决策。因此,即使百度和UC的战略发展高度协同,俞永福和李彦宏也是汇报关系,而不是合伙人关系。”

    而这次马云的内部信中,则暗示希望在UC内部找到“合伙人”。这意味着他虽然成为了俞永福名义上的老板,但UC的发展方向和节奏却依然处于后者的控制之中——鉴于俞永福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丰富经验,以及UC在这个领域内拼杀十年的战斗力,马云不会排斥这么做。

    类似的事情在互联网业内已经有过不少先例,比如UC自己,俞永福当年同样用并购整合的方式得到了“合伙人”、现任UC COO朱顺炎,全权掌管公司的商业化和游戏相关业务。而从全球互联网历史看,最著名的“合伙人”应该就是施密特,当年被佩奇和布林从Novell挖角过来,组成了流畅运转的“Google三驾马车”。

    相处方式上,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合伙人心态”;既保证员工收益、资源调配,又能继续保持决策独立性。这种微妙的平衡,大概才是俞永福会被马云打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核心战力几乎全集中在上游的UC来说,这桩整合的好处远不只是财务回报那么简单,最为可观的价值可能会体现在他们此前几乎从未染指的领域。因为阿里庞大的下游资源布局和整合能力,是他们即使再努力多年可能也难以企及的。

    中国互联网格局晋升为“BAT三巨头时代”之后,阿里的进一步布局也与腾讯、百度继续围绕上游资产(主要是各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入口)展开有所不同,多是往更纵深的下游去延伸:支付、B2C、团购、物流,甚至还有金融、影视、体育、文化这些与电商或互联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传统业务。

    这些领域的业务逻辑本身与互联网存在着很大差异,甚至连腾讯、百度这样的巨头也很难在短期内有所建树。而阿里之所以能大胆深入,与他们核心业务的“下游定位”关系很大——与地气接近,自然就能看到“互联网眼光”看不到的传统行业纵深。从这个角度看,阿里已经不是一家单纯的电商公司,而是不折不扣的“下游之王”。

    UC当然也不可能在短时间达到这种高度,但进入阿里体内,却能让他们立刻得到这种资源支持——O2O、与线下传统行业深度结合的产品布局,在UC的时间线规划上也会大幅提前。

    UC可能获得的另一种隐性资源是品牌。作为一家平台型的移动互联网企业,UC的产品都是以链接第三方内容为核心逻辑的。虽然UC的品牌仍然独立保留运作,但阿里的介入对于其知名度的加成几乎是肯定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背后庞大资源的获取可能性和业务拓展想象空间。

  4. 投资人说道:

    对俞永福先生的好奇,来自前两天与朋友闲聊间的提及,“俞永福是一位很有个人魅力的企业家,最早他曾是君联资本的副总裁,2006年加入UC成为了一名创业者,在他的带领下UC驶入了「快速道」,如今他又成为了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创业他都是一把好手,这么优秀的人物「肚子里一定有很多货」,为何你们不做一期他的内容呢?”

    的确,这些天投投翻看了很多俞永福先生的内容,这位互联网老兵这些年所做的一些观察思考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相信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第一道坎

    我是一个稍微特殊一些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我还做了六年的投资人。本次我想跟你分享自己做创业投资以来的一些观察思考。

    我有一个感悟,成功的路有很多,但摔跤的地方总归是那几点。所以,我们虽然不知道创业成功的路在哪儿,因为需要自己慢慢找,但摔跤的地方分享出来,可以供你借鉴一下。我将这些摔跤的地方总结为「UC的九死一生」,其实也就是「创业的九道坎」。

    第一道坎:产品——产品是1,市场和管理是0。

    通常我们认为,在中国做互联网企业要过三关:产品关、市场关和管理关。但我的基本认识是,在创业初期,产品永远是一,市场和管理是后面的零。所以,刚开始,我经常开玩笑说公司里面有两个最没用的人,一个是我们前台,一个是CEO,因为其他都是工程师,都在做产品。

    这个时候,你提什么市场,没用,管理,管理做得再好又怎么着呢。

    在特别早期的时候,我觉得你的资源一定要在一个地方集中,就是产品。这包括在我们搭班子的时候,核心也是产品的班子,如果市场的班子进得过早,我看到太多的情况其实是对公司的干扰。为什么?动不动就在想,我们怎么样做Marketing,怎么把用户量发展起来,这个节奏是不对的。

    第二道坎

    第二道坎:融资——找个好副驾。

    创业者应该把投资人当作副驾驶,创业者相当于司机。他们共同之处就是都在抬头看路,看行业的未来发展,看企业;两者的差别就是方向盘在司机手里,副驾驶再急也没用,尤其在中国,基本不可能越界。

    在美国,你还说我换一个司机,在中国,这个投资人千万别想这个事,抢方向盘结果一定是车毁人亡。司机的乐趣在哪?虽然手忙脚乱,一手方向盘,一手挂挡,但是这忙的是乐趣,有人就喜欢开车,有人就喜欢坐车,像我就喜欢开车,所以我就创业了。

    反过来副驾驶看路的能力也要很强,但不见得你要能开车,有时候人家急了,哥们儿车靠边,你来开我坐那行吗,也不行。

    但是副驾驶有一个权力,人家选车,这么多车人家要选一辆车,对于创业者来讲没办法,我们天生只有一辆车,对于我们最大的挑战,要告诉投资人我们牛逼的是什么,往往奥拓开出奥迪的速度来,这是牛的,这其实是比我们司机的本事。

    另外,我觉得找一个好副驾驶,越早的时候影响越大,因为无外乎今天这个市场,其实钱越来越多,原来投资人对创业者做尽职调查,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创业者对投资人进行尽职调查。

    比如,我们可以找几个被投企业的CEO,问问那几个兄弟,大家合作的是不是愉快,到底好不好啊。总之,副驾驶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尤其在早期投资。

    第三道坎

    第三道坎:市场——避免「成长死」。

    市场是很多创业者经常通不过的一个大坎,在这一个坎大量的创业者经常出现「成长死」这一现象。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了,所以在市场上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投入资源。

    但是企业,其实最后自己跑的速度过快,把自己累死了,这样的案例特别多。就好象你才上路几天,就开着奥拓直接上高速了,上高速不过瘾还非要开到两百迈。市场这一关在创业早期出现的时候,它最大的风险就是会打乱你的节奏与产品打磨。

    我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出于商业化的用户发展,在我整个用户发展里超过50%,我都认为是红灯区了。假如说你今天有十万的用户增长,有五万是买来的,这绝对是红灯区,也就意味着什么,你产品自己去拉动用户成长的动力是不足的,花钱你花得过BAT吗,钱一停,你的用户可能哗一下就下去了。

    第四道坎

    第四道坎:中型企业——最危险的阶段。

    从我的创业经验来看,我明显感觉到UC发展的几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大概在一百人以前是一个阶段,我觉得那个阶段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就像游击队,告诉大家,听着明天我们向东打,整个几十人都向东打,不分什么产品、研发、组织,所有群体,我觉得游击队的组织效率是最高的。

    我开始第一次组织变革大概是在2009年的6月,那个时候我们接近400人,我明显感觉到400人的管理要进行一次变革。为什么,因为开始出现二级的管理架构。

    这个时候,直接站在桌子上告诉400个兄弟我们明天向东打的方式,已经不太不好使。因为这时候你开始出现了多目标,你需要A小队明天早上到达某个山头,B小队明天六点到达哪个地方。这就要从游击队改成正规军了。

    当我们有2000人左右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管理变革。这次管理变革的核心思想,又是从正规军转向野战军。前面需要正规军,一点点习惯邮件的沟通,部门的会议,机构工作会怎么开,我们需要对表等很多细节,但公司人员到了2000人左右规模的时候,我发现人数在上升的同时其实大家的效率在下降。

    所以我说从正规军向野战军,要把他分成几大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你这个军团就是要全链条的能力的闭环,从目标的设定,队伍的建设,到打仗,别事事都找中央军委。

    其实,中型企业最危险。因为当我们还是小而美的时候,拼的是速度;但当我上了一定的规模,速度降下来了,但是势能却不能像BAT那么大。

    第五道坎

    第五道坎:竞争成人礼——要翻过去的几座大山。

    初创企业,是不愿意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的。但当问题真的来临的时候,一定要直面竞争。

    随着你的业务发展,竞争、作战就是你的成人礼。但你的竞争和作战都不在早期,我看很多小公司说BAT怎么超,我说开玩笑,俗一点的话,人家还没看得上你呢。我的建议是,能当潜水艇绝对当潜水艇,别让大家伙盯上。你一旦当不了潜水艇,真的就要快速上浮,必须立刻建立你市场的正面的品牌。因为在潜水艇的阶段,基本上你的品牌都在发烧友的群体,并不是在大众群体,一旦上浮,就必须立刻做品牌了。

    第六道坎

    第六道坎:创业中年危机——革命信念。

    这里要讲的是,看看你自己,还有你的队伍是否有革命的信念。任何一个创业公司,时间上最完美的曲线是什么,三个三年。第一个三年活下来,找对产品方向;第二个三年发展壮大;第三个三年实现理想。

    大家想一想,任何一个BAT或者大型的企业没有十年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你看一两年上去了,几年他有个衰减,上得越快,说明你不扎实,摔得也快。

    这里挑战的就是创业团队在时间上的压力。23、24、25岁一票人创业了,创业七八年之后,你想想也是30到35了,这个阶段结婚的压力,买房的压力,老婆的压力,丈母娘的压力,各种压力都在上升,25岁的时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那么多压力。

    所以说你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到了创业8、9年,如果你没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其实这个创业中年危机问题特别容易爆发。这时候,如果你和你的团队拥有革命的信念,说不定就能坚持下来了。

    第七道坎

    第七道坎:IPO——一场婚礼,一个仪式婚姻的开始。

    我们看马云,看雷军,上市的时候都很淡定。为什么,首先因为不是头一次了,其次因为这仅仅是婚姻的开始。市场好的时候结婚的人特别多。反过来你想想,中国的创业公司有多少人你今天就可以预测一定会离婚的,其实在国际资本市场里面没有20亿美金,根本都不会进入主流基金和投资公司的标的。

    理性的讲,IPO就是一场婚姻,如果你IPO了这才仅仅是这场婚姻的开始,而且婚姻之后,就不是恋爱的时候1+1的生活,一旦结婚了那是1+1+N的生活,你后面还有丈母娘,还有孩子,还有好多,你需要按季度报道的。

    第八道坎

    第八道坎:管理——文化、蜕变。

    一个企业就像一个孩子,他有他的名字、性格、成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出人头地,但是过了18岁以后,他的性格已经固化了,你已经很难培养他的性格了,所以我们企业的性格和企业的文化,就像孩子一样,要看你早期怎么建立。

    时至今日我觉得UC沉淀了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我们内部叫「大五文化」——大学五年级文化。为什么叫「大五文化」?我自己觉得人生最有激情,最勤奋,最自我驱动那个阶段就是大学的时候。

    而互联网团队,激情、勤奋、简单、自我驱动是最关键的,不是靠管理,这么早就靠管理,那你后面这么多人的时候怎么管。

    第九道坎

    第九道坎:兄弟——福气!义气!

    大家想过没有,创业时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是班子,如果班子分裂了,其实意味着你这次创业失败了。方向大家可以调整,钱没了可以找钱,但是创业的班子分裂了,就意味着这次创业其实是失败的。

    我觉得创业,需要三个「F」:

    第一个F就是Friends。创业的目标就是爬到山顶,爬到山顶的时候,是你一个人欣赏风景还是有一票兄弟跟你一起欣赏风景,我觉得有一票兄弟跟你一起欣赏风景是幸福的,一个人欣赏风景是孤独的。

    第二个F是Family。因为创业路上很难平衡,家庭的时间,事业的时间,马云有一句话叫做年轻的时候工作就是生活,老的时候生活就是工作。

    第三个F是师父。就是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能够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这种交流的对象,能够在这种一些关键问题上能够互动,点拨,我觉得这是很幸福的。

    当CEO,当一把手,其实是一个非常孤独的岗位,为什么,有些时候有些事你连跟你的搭档都不适合谈,需要你自己想清楚,这时候你反过来需要一个在外面的你的这种师父或者是老师,这样的人去沟通,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的创业路上能有这三个F,那你一定能很幸福。

  5. 遙朢鷰園说道:

    第一:70后、80后最先接触的支付工具是支付宝,但是90后,尤其是95后、00后、文化水平低叔叔阿姨,他们最先接触的支付工具是微信支付(红包等),除了淘宝购物,他们已经找不到一个使用支付宝的理由。而淘宝购物在整个线上线下所有的支付场景里,占比太低了。所以新增在线支付用户,支付宝是各方面都拼不过微信支付。

    第二:阿里在O2O上两大战略错误给支付宝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

    第1个错误,虽然一开始独到的眼光看准了美团,但是阿里的帝国思维和强势的投资思路,导致美团最终携手大众点评靠向了腾讯。导致支付宝最庞大的生活服务交易场景没有了,病急乱投医的投资饿了么、口碑,根本就得不偿失,但又不能不做。

    第2个错误,投资了快的打车,然后支持快的通过补贴来带动支付宝,这是对的,但是腾讯入局后阿里却怂了。阿里应该清楚,通过打车软件来推动支付,支付宝是吃亏的,因为微信支付的投入都是新用户拓展和培养成本,而支付宝的投入更多的是维护老用户的成本,二者价值不一样,既然要打这场战争,阿里只有帮助快的垄断这个市场一条路,然后让支付宝获得打车场景里的独家支付通道(至少排斥微信支付),才可能赢得这场支付补贴战争的胜利,可是阿里和快的却提前投降了,尽然让滴滴吞下了快的,导致打车补贴大战支付宝给微信支付做了嫁衣,花了几亿美金培养了微信支付。在打车补贴大战以前,很多人微信支付里只有零钱,主要用途是红包往来,偏向社交属性,但打车补贴大战刺激和培养了人们开始习惯用微信支付去支付各种交易属性消费场景的习惯,并绑定了个人主要银行卡,为微信支付后续发展做足了用户基础、信用基础、使用习惯。

    如果阿里当初不惜一切拿下美团、打车这些交易场景,再重金投入到直播中,那么支付宝不用现在这么被动了。

    阿里对优质公司先拿下20%,然后再择机整体吃下的投资策略整体很犀利,但在O2O战争里,这套策略基本是失败了。

    支付宝应该做成大金融(线下支付、银行,理财,保险,证券,征信,线上支付),然后把支付这件事情做到创新和极致,而不是整天去不甘心的折腾社交和通讯了。支付宝看到微信得成功,以为高维打低维,所以微信的市场份额上升了。
    所以就要模仿微信的“高维打低维”,在提升用户粘性上下功夫。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支付份额上升,主要取决于支付场景,支付的便捷性,支付的安全性。
    这也是微信支付市场份额上升的原因。
    别跟我提什么高维打低维,为什么QQ钱包的市场份额没上升呢?
    所以支付宝不应该做社交。

    之前在另一个话题下回答过相似问题,现在发到这来谈谈支付宝的两点转型。
    一、阿里做社交已经有过几次尝试了但都不成功,有人说阿里已经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看未必,阿里肯定会做社交的,并且肯定不是第二个微信。

    微信之所以成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在于两点:
    (1)对于两个人连接,他有很强的“工具”属性。
    (2)非常强的用户粘性。
    而这两点的基础必须是“熟人社交”,也就是说微信其实是个主要靠“熟人”用户做起来的APP。
    如今社交的大环境是: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现实生活中的圈子也就越来越不能满足个人的社交需求,越来越渴望认识更多的人(毫无邪恶的说)。
    而对于微信,陌生人社交的入口一直都非常弱,所以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探探才能从腾讯这样的巨无霸嘴里抢食吃。
    但陌陌、探探同时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就是:靠形象连接的两个人粘性并不强,用户留存率低。
    支付宝也许用“生活圈”解决这个陌生人社交的的问题:如:
    如果你买了一件母婴用品,那么支付宝就把你和那些在相同时期购买母婴用品的用户联系在一起,形成“圈子”(或加上“附近的人”“商品品类”的限定条件)
    陌生人交流,最重要的是形成“话题”,两个不认识的人之间能有话聊,必须有一个“话题”切入点。跟很多社交网站用“音乐”“健身”等标签来区分用户兴趣不同的是:
    用实实在在的支付来区分,用户的“兴趣质量”肯定更高,并且能由商品本身引发个人处境的话题。

    二、建立信用体系

    大环境:国家层面由于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出口型经济渐渐不具备优势,扩大内需势在必行。
    而对于消费,需从以原始的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的转变,而支付宝无疑是最适合建立信用交易的,因为它有庞大的支付交易数据,利用数据给用户评分从而形成限制级别(此次的750积分才有评论权限),最后我们会越来越依赖支付宝,因为换一个支付平台等于从新建立自己的信用。

  6. 李鹏说道:

    马云每次拿出来和资本市场分享的东西,都是正午12点的太阳:1,最高点;2,慢慢向下。而他的核心宝贝(目前是支付宝及更新的蚂蚁金服),他会冒着各种风险仅仅握在手中的。看他的表现就知道,现在的支付宝和蚂蚁,才是马云的核心,和未来。

    看看马云的三个例子,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打败了原有的巨人。
    笔者淘宝卖过1,2件东西,ebay买卖都很经常,因为有其他的需要买的东西,所以Paypal基本不取现。
    一家之言,也很多时候从小p民的角度看,小而片面,不一定是马云系决定性的优势,但是对屁民很有效。
    1,淘宝vs eBay,卖家免费。Ebay直到现在还有卖家刊登费和卖家成交手续费。其中,卖家刊登费依起拍价or buy it now 价格而不同,一般是0.25usd起吧;卖家成交手续费大致是10%,具体数字我没看,卖的不多、金额不大。淘宝到现在对于大多数卖家都是全免的,除非你要打广告。Ebay从卖家收取刊登费、成交费,即使不成交,也要交刊登费;而淘宝全卖家流程免费,而仅从想做大的卖家那里收取广告费。你的金主变了,商业模式也就不同了,马云就nb了一次;

    2,支付宝vs PayPal,转账免费,一定额度下取现免费。这2点,到现在Paypal还没做到,PP转账费是0.35+3.9%,取现到美国账户好像是0,但是到中国账户至少20美元吧?转账、取现都要交2、3%的手续费,惨绝人寰啊!要知道多少国家的GDP年增长也没有3%,你pp凭空给用户增加了3%的“税”,卖家就不喜欢你,比如我。当然,支付宝的最大的直接贡献就是解决了中国这个欠诚信社会的信任问题,但是这个功能PP也有,而更加体现互联网精神的“免费”,才是支付宝的制高点,也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故事可以讲,比如大数据……3%的税vs 0%,,马云又nb了一次;

    3,余额宝vs各银行,被银行视为成本的屁民,被奉为支付宝的座上客。据一个前四大行的前同事说,几年前4大行基本都做过一个统计,结果就是如果你日均存款在X万以下,你对银行不是利润,而是成本!该行的测算结果好像是2w,而其他行有1.6w,XX万的。而余额宝,1分起存!看看这个态度!!!XX行哄你出门的穷酸p民,余额宝这求你赶紧来!大银行的金主是高富帅,余额宝的金主是屁民。你的金主变了,商业模式也就不同了,马云再次nb了;

    金主决定了你主要服务于谁,金主变了,模式必变。

    再说未来,蚂蚁金服vs传统金服,他的未来不在一二线,可以说:(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谈2点:
    1,笔者的公司一年多以前,曾邀请阿里小微平台的一个中层和央行的一位处长共同做了一次内部讲座,笔者乐坏了。先上台的央行的处长称,到美国调研发现,美国的县域经济的小贷不错,因为A是向周边邻居BCDEF借钱,知根知底或者有所耳闻,所以风险可控,可以搞。中国没有这环境,没戏,小微贷基本想也不要想……而后,阿里的哥们(检查Ali),说我们靠Alibaba的平台的数据来发放贷款:你在Alibaba的平台上交易越多,信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笔者后来试了一下,可能因为我没上过Alibaba,所以Ali批给我贷款额度居然只有我一两天的工资额。。。。。我靠,被b4至死。进而ali如何风控?他说,你要是到期不还钱,因为Alibaba平台知道你的买家、卖家信息,一封邮件给你的上下游发出去,不要和XXX做生意,他有可能要跑路……我靠,再次被震撼。现实中,你XX银行再nb,你也无法知道某企业的客户都有谁,货源都有谁,额度有多少。而Alibaba的平台可以,这风控真比银行的现金且貌似有效啊啊啊啊啊,我后来都想提问那位央行处长:如何评价后面这位Ali的现场打脸行为?

    2,Ali让我们猜2013年双11的一些数据,其中我最震撼的是移动端网购比例最高的省/市。下面我们这些传统思想的人,都说北上广,答案揭晓北上广仅有不足25%时,拉萨40%多一骑绝尘……反而越三四线的地区比例越高!都问why,ali说这些地区,拥有一台电脑很多时候就是成本,所以很多人没有电脑。但是他们网购的需求一样强烈,甚至更甚,why?以前四线的人购物的可选项只有100项,而北京人有10000项;现在有了淘宝,我们都有100万项,我和你平起平坐了,平等了!看到了没?平等,这又是互联网的核心之一!!快递或者ems到的地方,我就和你北上广平等!这很重要,这也很nb!

    平等、免费,当然还有其他特性的互联网,将真的使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PS:马云每次拿出来和资本市场分享的东西,都是正午12点的太阳:
    1,最高点;2,慢慢向下
    而他的核心宝贝,听听都难,碰碰?想也不要想!!!!

    我记得我当初开通财付通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玩斗地主的时候提示新用户开通财付通绑定银行卡送10万还是7万欢乐豆,当时菜的抠脚天天缺豆子,就开通了。

    后来看到网上讨论微信、支付宝,京东每争取一个新用户都要在渠道花近百元补贴,这是才知道文化娱乐业的价值。

    马云当年曾向温和家庭宝贝承诺,阿里不做游戏。这可能也是时代的局限吧,现在国家也放开了游戏产业限制,大有推动游戏产业迅速发展追赶之势,阿里其实都不用自己做,布局一些游戏行业公司卡喉。

    阿里在目前的形势下相比微信是有绝对优势,把老用户紧紧握在手里,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啊,一个公司的发展趋势是要看新生用户的,马上要成长起来的00后、10后这才是着眼未来,这才是有发展后劲的消费势力,但是在新生势力的面前我相信微信可是要比阿里更有优势的,我想在接触支付宝之前肯定是最先用上QQ,微信聊天的。

    而且游戏也只是一个方面,阿里可以多在文化产业布局,抓住用户的痒点,把用户痛点痒点一起着手。

    比如男孩爱玩游戏,那就投资像LOL,吸屁股这样的游戏,以后买装备都必须用支付宝,尼玛小学生我估计偷家里的银行卡也要开通。形象代言也要多请请什么tfboy,杨洋这类的小鲜肉,大喊一句,真爱都用支付宝,那迷妹岂不是个个高潮。。。

    新生消费势力在手,未来世界支付宝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