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功权:超级社区将改变互联网生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尊敬的于何总裁、于建嵘老师、蔡老师等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样的场合跟大家共同来庆祝这样一个快乐的时刻。在差不多几个月前,我在于老师的东书房跟他讨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于老师先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热情洋溢的阐释,他说:功权,这件事情非常值得做。于是,我马上理解到这件事情的价值。然后,就眼看着于何老总他们把这个事情真地做起来了。在中国,实际上很多的商业是不能够落地的,但是,超级社区这件事情是落地了,而且一落地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活力和生命力来,我不知道是因为于何老总的这种商业智慧呢,还是于建嵘老师的理论指引?

王功权:超级社区将改变互联网生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管怎样,超级社区它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特别偶然的因素,大家可能注意到,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起势都要猛。为什么一些技术常常源于他们那里,然后在中国发展的时候反而如此迅猛?这和两个大的背景有关。

一个是我们国家多年的改革开放双轨制,不管是市场经济也好还是政府指导经济也好,带来了产业结构上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使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造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几乎受到了全方位地挑战,此时互联网的应用在中国正趋向于成熟,这样很多传统产业在寻求转业和升级的过程中自然就转向该领域。而且,传统产业在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或者有些产业过于老化、严重过剩,使大量社会资本在寻求出路的时候也扑到该领域上来。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跟中国传统产业面临的这种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化的严峻形势是有关的。这在其他国家可能不明显,在我们国家就变得尤其明显;相当于旧的东西不行了,大家要寻找新的东西,从创业者、产业者,包括资本、政府,各方都把目光聚焦在新型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所以发展速度极其迅猛。

另一个,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跟我们国家原来对媒体渠道及信息的管理有关。这个属于无心插柳(甚至无心插柳都算不上),完全是一种意外。由于我们国家原来从意识形态和国家稳定的角度考虑,包括政府政党希望对国家各方面有一个从容的把握,长期以来对媒体传播方面管理较为严格。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很多消息、新闻,我们无法通过传统媒体及传播途径看到,而互联网的应用却使它们在(移动)互联网上大规模传播,这就使得大家特别感兴趣,突然像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一样。因此中国民众大规模转向移动互联网,随着受众转移,其他商务自然而然也跟上来。这是特别小的一件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很难评判一件事情的好坏,但由此中国移动互联网获得了快速发展。人群的聚集和流连,使商务各方面也都转向互联网,所以中国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业务比其他国家开展的更为迅猛。这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这样的话,中国互联网应用这种商业崛起的速度就相对比较快。大家知道最近几年,在我们整个经济形势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差不多就这一块经济一直在给人们希望,给人们信心。传统的产业和企业在进行结构转型转化和升级的过程中,也无一例外都扑向这一领域,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波涛汹涌极为壮观的场面。加上“双创”的政策鼓励,就形成了热火朝天的格局。更多王功权演讲:www.yangfenzi.com/tag/wanggonquan

这是中国互联网应用呈现出的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景象,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有所不同,可能和这样大的背景是有关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商业模式纷纷崛起,很多优秀的企业健康地成长,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差不多已经是全民式的了。原来我们还停留在所谓的80后90后,他们适合网上的这种新的生活,所以大家更多地认为80后90后的消费习惯会使他们成为这种商务的重要目标和客户群体。但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比我们想象的要蔓延快速得多。大家注意到,刚才我讲,由于人民都拥上来,由于商务都拥上来,社会的各种应用都拥上来,包括政府都在号召政府官员要把政务拥上来。于是出现了年龄上逆行的状态,我父亲八十七岁了,他都上网学用微信了,为什么?因为他发现家族群有二十多号人,他平时想看到这些孩子很困难,但是通过微信可以天天聊天,所以他在用。由于这个应用已经社会化普及,所以不仅是影响了80后90后,而是已经上溯到70后60后50后甚至八十多岁的老人,大家在全方位地应用互联网这种新型技术,所以很快呈现出全民使用的状态,为什么?因为整个社会搬到网上来了,呈现出的色彩纷呈的局面令人蛮乐观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超级社区应运而生,并且形成自己鲜明的特点。

它把很多的电子商务和一些信息传播直接跟社区、邻里关系结合起来,这实际上相当于互联网线上线下的结合,通过社区、社会建设层面深入地去展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它的意义可能不仅仅是商业模式和商业成就本身,它甚至对中国整个社会的自我建设和整个社会信息的传播以及全社会各个方面和互联网的结合,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实际上非常正常。前几天马云有一个讲话,大家可能注意到,他也提到这个事情,实际上在未来的10年20年,电子商务这样的概念会逐渐消失。前段时间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我给他们MBA班讲课也在讲这个事情,很多纯粹互联网的模式和这样的企业会逐渐消亡,因为互联网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展开应用了。我想超级社区这个时候应运而生并且呈现出比较好的势头,可能跟这样大的背景和这样一种趋势是有关的。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不管是作为于老师的朋友也好,还是作为和于何老总一样的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也好,还是作为中国投资界长期倾入在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也好,不管从哪个角度我都特别欣然地关注着这些事情并且竭力地、努力地去支持超级社区的这种尝试。借助这样一个机会发表一点感慨,也希望超级社区未来的发展是顺利的。

我自己现在又开始了新的创业,这个创业的经历使我真的意识到,在中国要想创业需要凭个人的意志。我们的国家在整个运行管理上有很多渗透在每个领域的管理规则,这些规则较为严格。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往前走,因为这个国家是我们的,这个事业是我们的,社会也是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我们必须前行,因为我们要创业,要争取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天地来。非常高兴,预祝超级社区有一个非常好的成长!如果在这个过程有哪些方面需要我给予帮助的,我都非常愿意,也愿意在共同的创业过程中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啰嗦以上的话题,但愿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谢谢!

爱特生活(微信号:atshenghuobj) 根据王功权先生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潘谈会:王功权和潘石屹谈的六个创业箴言

➤ 知名投资人王功权:成功创业者要迈过哪些坑?

➤ 知名投资人王功权:一流的VC品牌是怎样建立的?

➤ 王功权首次透露和青年一同创业 出任首席战略官

➤ 著名投资人王功权:不是所有创业公司都适合拿风投

➤ 腾讯系创业者方智:不是颠覆,社区O2O要和物业一起共生存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曹匹诺说道:

    从王功权所处的行业看,他所说的投资更多指VC、PE这些一级市场的投资。
    而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些投资本质是原有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再分配就代表着你有一定的自主性来确定投资的选择;
    这个选择涉及方向、地域、人群等等等等……
    所以用一句很俗的话说:“投资其实是永远的甲方!”;

    所以年轻人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很容易变得浮躁;
    因为你张口闭口就是“百万美金”,“CEOCTOCIO之类的”;
    你也会看到很多身边的创业者一夜之间从普通人到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这些都是心态上的问题……

    而在操作层面,我推荐读一篇文章
    《『感悟』投资的风险》中的两段内容:

    在投资的过程中,专业最多也就占到30%的份额,另外的70%是性格、教养和知识。当然,那30%你必须演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那是你的手艺,是基本的词汇量和平仄的功夫,但绝妙的诗句全赖于诗外的功夫。成功的投资者是一种更接近于老中医的职业,望闻问切是基本的功夫,准确的判断来自于经验,巴菲特说好企业是可以闻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技术到了,但是修为不够,你同样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投资人。

    老中医~See?

    似乎没有一个行当,与人性有着这么密切的关联。贪婪与恐惧几乎就涵盖了人性的全部,人只有在性和金钱面前,才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进退失据。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就是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欲望的人,一个以保守主义和悲观主义为行事准则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了这些,你是不是看起来就像一个圣人一般?当然,那是巴菲特、芒格和费雪的境界,但却是我们必须时刻仰视刻意接近的标杆。也许终其一生,我们都无法接近,但至少,我们要让自己的脸上留下些许从容淡然的痕迹,至少不要留下太多恐惧与贪婪的痕迹,留下被焦虑折磨过的痕迹。象由心生,你的表情每时每刻都在出卖你的内心。
    而用最精炼的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

    投资应该是人生最后一份职业,在个人心智、社会经验和商业直觉商尚浅进入这个行当,注定会非常辛苦。
    大多数年轻人估计是没机会介入VC投资这个领域吧?也许他说的可能是基金股票之类的投资,这类投资,跟彩票一样是一种低智商税,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一样,没有见过几个人到他死的那一天还是盈利的。如果说创业的成功率是百分之一,投资的成功率真的只有万分之一都不到。

    我所说的低智商税,没有贬义,并不是真正的智商低的人才去“投资”,我信奉巴菲特的理论:人们很难战胜自己体内动物性的一面。人们一旦介入这类“投资”之后,智商再高的人也会思维混乱瞬间变成傻逼,曾经见过无数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介入基金股票投资之后,都亏得一塌糊涂。

    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涉世未深,认为自己蒙对几只股票的短期走势,就觉得自己牛逼的不得了,我想说抱歉,你以为曾经谁没这么傻逼过?我曾经也这么傻逼过!巴菲特早年也是投机分子也傻逼过,好在人家早就看清了。曾经有前辈提醒过,当时血气方刚不以为然,很多人非要自己亲身经历过惨痛教训才会明白,我就属于后者,更多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我很羡慕那些没受过大的损失仅仅靠自己的悟性就早早明白这个道理的人。

    投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拿自己的钱投资,第二种是拿别人的钱投资。
    第一种情况,年轻人一般缺乏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而且看问题不会太全面,还容易冲动,那么你去搞投资基本上就是最快的败家方式。当然,如果你是经验丰富,做事深思熟虑,沉着冷静的年轻人,那就另当别论。
    第二种情况,拿别人的钱投资,那首先你得有足够的能力让别人相信你,把钱交给你,否则你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即使别人相信你,你也没有几次机会可以挥霍,因为在投资行业,失败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毫无资产的青年可以承受得起的,除非别人相信你是天才。

    一个拉丁诗人曾说“能够了解万物原有的人是快乐的”,如果他曾经在中国生活,他会把这句格言改成:“试图去弄清楚万物原由的人是不快乐的。”(个人觉得这是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对“真”没有兴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强烈对比的国家:有钱的人和穷困的人,受过极好教育的人与愚昧无知的人,他们都生活在一起。有数以百万的人贫困而无知,他们的命运使其眼界狭窄,心智也自然就会混乱。他们的处境像是井底之蛙,对他们来说,天空也只是黑暗中的一小片亮光。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来没有离家到十英里之外的地方。除了自己周围的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对别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没有世界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身上,一切民族都普遍具有的本能的好奇心似乎都枯萎殆尽了。
    他们知道如何为生存抗争,除此之外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有三个灵魂,还是只有一个,还是一个也没有。一切与粮食价格无关的东西,他们认为都没有意义。
    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实证主义者(我不认同),因为他只能理解自己见过,听过的东西,对其他东西从不细究。生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系列的事实,绝大多数还是令人不愉快的事实。对于事实之外的东西,他马上就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多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
    对他们来说,人类生活的物质因素可以与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完全割裂,独自来培养。把这些人从麻木状态下拯救出来(作者是传教士)的唯一办法,就是引入一种新生活。
    一百年前的这名传教士,经过54年的经历说出来的这些话,我觉得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一百年以后,这话仍然适用:

    把这些人从麻木状态下拯救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引入(或者奔向)一种新生活

    哪怕是在此刻,知乎上面稍有概念偏抽象的问题,关注的人就会明显的偏少,这种”本能的好奇心的枯萎殆尽“仍然存在着。

    当然,我们的思维都大大地进化了,进化的表现是“分化”以及更好的“多样性”,“中国人”已经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形容词,要小心。

    我说“窗外天是蓝的”,并希望别人马上去看天蓝否以获验证,实际上是希望别人就这一话题附和我。只不过别人根本不理这茬儿:
    “窗子局限了视野”——你的讨论范围有误
    “夜里就不是蓝的”——你没考虑特殊情况
    “蓝色的是气而非天”——你指定的对象为伪
    “有云时就非蓝”——你没考虑特殊情况
    “天是啥你知吗”——你指定的对象不确定
    “是气象学家管的事”——关我毛事
    “蓝不蓝我都高兴”——关我毛事
    我觉得回答者思维都很正常,只是对提问者的问题并不关心,也没有达成共识的团队意识,回答本身只是在参与活动而非就事论事的求知解惑,所以更在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提问者觉得自己曲高和寡很悲催,但这并非证明别人没有思维的能力,而是缺乏共有的立场。

    我在前些年看了央视的从国外引进的探索节目,其中有一集是讲人类的进化的,但是的那集的片段已经描述到了人类的进化史到了一百万年前,这个时候不光有我们的祖先,还有其他的旁系的类人猿,有一种类人猿,他们比我们的人类祖先有更多的先天优势,比如有很结实的牙齿足以去消化一些纤维很粗的球茎植物,所以他们可以不用去到处进行一些危险的觅食活动,满足于一直靠啃食球状食物为生,而我们的祖先没有这些先天的优势,只能不断进行一些危险的冒险尝试,比如偷袭食肉性猛兽,和它们搏斗,常常因此而丢掉自己的性命,但是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这些冒险探索,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知识和经验,而那些相对于人类有更多先天优势的旁系类人猿一直未作其他尝试都是以球茎植物为生,地球上的环境变化了,球状植物大量减少,所以最后这种类人猿物种由于找不到充足的食物而逐渐消失,最后走到今天的是本来先天条件并不占优势的人类,并且发展壮大了起来。
    我想说的最后解说员点评的一句话,非常的经典:

    他们的消亡不是因为失败太多,而是因为尝试太少。

    这句话题说的太经典了,现在想想都是受益颇多,往往决定胜负的并不是我们的先天条件的优劣,知道自己的劣势,试图为这些做更多的改变和尝试来改变的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断的探索尝试,让我们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最后达到量变到质变产生质的飞跃,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欢迎补充。

  2. 钵亦说道:

    尝试有时候是正确的,(记得有一本书:《微精神分析》里面论述了尝试对人类进化和生物发展的历史性作用。)但尝试的作用是宏观的,能够幸存到现在的物种,很多都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发展出了新的生存技能,这些技能又反过来推动他们进化出更具竞争优势的器官。但应该看到的是,有很多物种的尝试是失败的,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也不可能得到),但失败的概率肯定在99%以上。也许他们通过尝试——加强——进化的方式产生了新的生存本领,但是他们无法改变地理气候环境的改变产生的致命性的打击。既然绝大多数尝试注定是要失败,那么为什么生物会尝试?答案是:对非智慧生物来讲,尝试都是偶然性的,他们的尝试更多的是因为不可抗力和环境的变化,给了他们尝试的条件,他们的尝试都是没有目的性的。在一个物种的进化历史中,也许他们经过了数亿次的尝试,但有益的尝试只有那么几次,这也只能证明这几次尝试的历史性作用。对于剩下99%的尝试失败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他们出现在了不正确的时间,或者是出现在了不正确的地点。总之,他们的这些尝试没有顺应历史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数亿次的尝试换来的是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功,从而让这几次偶然的尝试具有了历史意义。从宏观层面讲,尝试确实是有益的。
    但是对于具体的某个个体来讲,这并没有意义(对非智慧生物来讲),什么时候尝试,做怎样的尝试,在什么地点尝试,其自身是无法确定的,除非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海洋会变成陆地,什么时候热带雨林会变成冰川,或者他们将要面对什么样的未来。
    成功尝试的前提是更好的适应环境。如果不能够确定,那么最好还是不要进行无谓的尝试,因为偶然性尝试99%会失败。也就如同王兴将的,10000人向不同方向跑,但只有一个方向是对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方向,那么肯定会有一个人跑对,但也只有一人。那么对于这次跑的尝试,对整体来讲是成功的,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对于个人来讲却是无意义的,因为只有一个人跑对了,其他9999人都以失败告终。
    总之,尝试,但要有远见。正确的尝试,以能够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为前提。

    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剩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爱因斯坦(也可能是柏拉图、索罗斯)

    复利的可怕之处不是单纯的利滚利,而是——让时间成为价值计算时加入的一个维度。不是钱,而是所有资源。

    你有一段空白时间,是用来看书学习,还是用来叫上朋友出去玩,或者单纯发呆?
    你有一个机会,投入一笔资金,一年后回报很高,你是投出去等增值,还是花在吃喝玩乐上或者存起来?
    你有几个选择,有的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看到成效但收获大,有的马上就有收获而小,你选择哪一个?
    ………………
    以此类推。你的每一笔资源,包括能力、资金、机会、人脉,都可以选择复利的方式增值,也可以选择马上变现而不增值,还可以选择挥霍掉。难度递减,收益的梯度远大于难度的梯度。复利的难度在于,学会让时间为资源增值的方法,并且耐心细致地持之以恒,反复增值。

    这个理念对我影响很大。明白复利的奥秘后,做选择时,坚持选择那些会带来长远利益的,受益良多。

    你比你想象的要自由得多。

    以下是李银河的话:
    福柯好像讲过一句话,就是“人其实比他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人老是想着哪能这样做,他说人实际上完全可以这样做,你想怎样生活、你应该可以怎样生活,只要你有这个勇气,人比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

    我很喜欢这句话,一般人太看重周围的舆论,所以觉得压力很大。实际上除了非常疯狂的年代没有自由以外,现在的人确实可以比他想象的自由得多。在我自己身上,对这句话实施最彻底的时间段,就是现在吧。我完全是自由人啊,我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尤其是我现在又没有婚姻,我是自由的。

    我无意批评鸡汤和伪科学,因为我们都或许曾经喜爱过这些,并和大家一样,曾经为此感到“醍醐灌顶”——但是为什么只停留在这里呢?生活还可以继续下去,学习和思考也应该继续下去。如果真的愿意去学习和思考,几乎每隔一小段时间都可能会偶然遇到有“眼前一亮、醍醐灌顶或对你改变很大的理念”,并且几乎都是对之前所相信或者至少曾经觉得“醍醐灌顶”的理念的批评和颠覆。

    我想,或许是充满理性的批判性思考,而并非那些如同神谕的坚定信念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这里举几个刚才在路上想到的几个小例子:
    以前因为受到各种决定论式的教育,在见到“蝴蝶效应”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一点微小的扰动就能带来最终演化上的巨大的区别。但是再过了一些时间,随着学习的深入,当自己知道了例如SRB测度和例如符号动力系统的研究中的一些结论之后,我开始认识到,的确可能一点微小的扰动就能带来最终演化上的巨大的区别,而如果系统演化的方程没有改变,各种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其实保持不变的,蝴蝶效应所改变的其实只是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而已,这是再一次的“醍醐灌顶”。
    以读最初读到弗洛伊德的著作,觉得那些研究都是充满了智慧,对于梦的解析和以“性”为中心对成年人行为的各种解释觉得五体投地,“醍醐灌顶”;而后来读了更多的现代心理学的著作,特别是读到一些批评心理分析学派的书籍和文章时,对心理分析“试着解释所有的现象”“永远不可能被证伪”的批评让我觉得“醍醐灌顶”,在读到越来越多的定量的心理学实验的文章之后,我才开始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自己不假思索地学习来的观念。
    最初是从一些用物理学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的著作和论文中看到了研究者们所强调的人类行为中存在的“隐藏的逻辑”,觉得那些分析简洁优雅而又定量、清晰,真是叫人醍醐灌顶。而在读到如“黑天鹅理论”之后又对之前所学的开始了批判和怀疑,或许世界里面还有比我最初想象的多得多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这是又一次“醍醐灌顶”,而此后又读到了“乌鸦悖论”,这才真正知道为什么我们依然还可以相信那些我们之前所相信的理性,这是再一次的“醍醐灌顶”。

    有很多对我有影响的,但最大的是 “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与之相关的一句是“对于我无法改变的事,我根本不去想。”

    这句现在我也经常拿来安慰人。别人的事我管不了,他做了什么伤人的事说了什么伤人的话,那是他自己的人生,那是他自己,我没办法改变,我只能管好我自己的事,剩下的都是老天的事。这么想就没有太多的事能让我伤心难过,他人加诸于我身上的事便没有什么让我想不开闹不明,他即使恶意中伤我甚至侮辱我,我也能一笑而过,我不会再陷入"为什么他要这样"之类难过的情绪,我与TA是分离开来的两个人,我与他人的某种层面上的界线可以变得很清楚,如此我便也不会强加自己的观念到他人,不会自以为是,不会以为全世界的人都应该是这么想否则就是怪伽,不会有为什么他会如此这般之类,也不会得理不饶人,不去轻易评判,不随意给人打标签,不试图在不充分的前提下猜度他人的心,不再试图去为某些事情找原因,不再去为难谁。

    被这句话影响了几年的现在,我终于可以从极端偏激,变得更容易接受他人想法,平静而且尽量客观的对待外界看待事物,甚至企求更多比如不去看事情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原因。我更省下了好多精力,因不会再去多想自己无法改变之事,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去改变,或消极,在我做好我自己能做到的,便不再多加强求更无所谓求全责备。

    试着去这么想,你也会得到很多。

    四个人进入一幢摩天大楼,要到达楼顶才算成功。
    他们走进了同一部电梯。
    第一个人开始跑步运动,一刻也不停止。
    第二个人开始拿针扎自己,掐自己大腿。
    第三个人跪拜、不停向他心中的神祈祷。
    第四个人坐在角落一动不动,面无表情。
    电梯到了楼顶,开门,四个人走了出来。
    一大堆记者涌了上来,热情洋溢。
    “请问,您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第一个:“成功,就必须努力奋斗,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第二个:“成功,就必须能吃苦,吃尽苦头就能成功。”
    第三个:“成功,必须有信仰,向伟大的神祈祷,就能成功。”
    第四个:“成功?只是运气好而已,没有成功的方法。”
    于是,关于成功的故事传遍了全世界。

    这是成功学的崩溃。

    第二个故事,来自《老罗语录》。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
    笼子里放五只猴子,笼子一角挂一串香蕉。
    猴子看见香蕉,自然会过去吃。
    它们一过去,就从上面浇滚烫的热水,修理它们。
    吃了几次苦头以后,猴子再也不敢碰香蕉了。
    接下来抽调出一只老猴子,放进一只新猴子。
    新猴子看见香蕉,又过去吃。
    这时科学家惊讶地发现。
    来不及浇热水。
    四只老猴子摁住新猴子一通暴打。
    打得它死去活来。
    几次之后,新猴子再也不去碰香蕉。
    这时再抽调出一只老猴子,放进一只新猴子。
    新猴子看见香蕉,又想去吃。
    刚要去吃。
    被其他四只猴子摁住,一通暴打。
    打得最凶的,竟然是没被水浇过的。
    它不知道为什么。
    就知道谁要吃香蕉就得挨打。
    下死手。
    新猴子又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
    最后这个猴子也不碰香蕉了。
    这时再抽调出一只老猴子,放进一只新猴子。
    于是它又被其他四个打。
    打得最凶的,是那两个没被水浇过的。

    逐渐地换,逐渐地换。
    笼子里五个猴子全换成了新猴子。
    全都没被水浇过。
    但是谁都不吃香蕉。
    一个传统在笼子里形成了。

    这是传统的崩溃。

    第三个不是故事,而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自己被洗脑的时刻:
    高一的我,那时看了不少南方周末,很多事情觉得难以置信,也解读不出那些文章背后的深意。
    我问小白:为什么胡锦涛温家宝这样的伟人不解决这些问题呢?难道他们还不如这些报纸有办法?他们应该是全国最聪明最有办法的人吧。有些事情我都可以给出解决办法。
    小白回答我:你又不是他,你怎么知道你不如他。
    咔嚓被一道闪电劈到了。

  3. 渴望刻痕真实的梦境说道:

    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曾做了一个实验,他找了100个学生在三个选择中做出决定。

    *《经济学人》电子版,售价59美元
    *《经济学人》纸质版,售价125美元
    *《经济学人》电子版+纸质版,售价125美元

    实验结果:
    16%选择第一选项
    0%选择第二选项
    84%选择第三选项

    Dan Ariely又做了一个实验,他将第二选项去掉,只剩下两个选项

    *《经济学人》电子版,售价59美元
    *《经济学人》电子版+纸质版,售价125美元

    实验结果:
    68%选择第一选项
    32%选择第二选项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一选项,但在对比第二选项和第三选项之后,发现第三选项物超所值,于是,就作出非理性的选择。

    这就是对比的力量。

    很多时候,我们有自己一见钟情的事物,一看到ta就非常喜欢,但又仔细对比了一下,发现自己一见钟情的事物不是最优的选择,于是,就宁愿选择最优的,却不选择最合适的。

    其实,对比有时候不会让你得到更好的东西,相反,会让你掉入别人的陷阱。

    “真正能改变你一生的道理,永远不是别人教你的。"

    这对我来说震动不小,以前总是想要寻找一些优秀的人生经验或是想法。

    看多了,发现其实真的好多道理,一看就热血,几天就忘记。

    其实真正能改变你一生的道理,都是自己想通透的。Some may ask, “why act now? why not wait?”The answer is clear. the world could wait no longer.
    ──海湾战争开始前老布什的讲话。電影《荒野生存》里也有這段場景。

    当世上所有人都把欲望当理想,把世故当成熟,把麻木当深沉,把怯懦当稳健,把油滑当智慧,那只能说这个社会的底线已被击穿,所以你们没有资格说我的勇敢是莽撞,执着是偏激,求真是无知,激情是幼稚。当那些兜售社会经验的流氓朝我的梦想投来轻蔑一笑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还你一句,傻逼!
    ──不知道谁说得,据说是白岩松说得。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他们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生而不幸,他们总是哀叹无数麻烦、压力、困难与其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命运偏偏让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他们的部落、他们的社会阶级、他们的国家和民族乃至他们的人种吃苦受罪,而别的人却安然无恙,活得自由而又幸福
    我突然醒悟了。
    原来那些幸福的生活不是顺其自然的,而是要自己争取的;
    原来那些痛苦的时刻,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所有人都可能会经历的;
    原来未来的迷茫和畏惧,别人也有。

    自此之后,我再也不质疑自己的过去,同时,面对“苦难的”未来,突然多了一份自信。就好象自己之前就像和一个未知的敌人战斗,现在突然知道它长什么模样了,内心毫无缘由的多了几分自信。
    就是不要去judge别人。出国后发现一个现象,中国留学生被动接受生活中新事物/人物出现时,第一时间产生的大多是批判和负面情绪,外国人相对会更简单和积极一些。
    举个例子就是我前阵子参加的一个中国学生组织,领导是一位华人老师,做事风格比较奇特,喜欢说教。我和所有朋友几乎都觉得此人奇葩有余,常拿来当笑话讲。但在和一位CBC的朋友聊天时,他却说觉得这位老师讲得很有道理。这位朋友进而阐述了他如何从看似枯燥的工作中获益,以及认为这位老师的哪些观点很有启发性。我当时觉得很震惊,因为对一个人某方面特点的不屑而懒于倾听/观察ta究竟说了些什么,这个问题真的挺普遍。有时候我们会出于某些奇怪的原则草率否定一个人,其实简单来说,我们都应当保持一点客观,保留些想象空间,别让自己的喜恶抑制了自己的脚步。
    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看到的,醍醐灌顶:
    我:“难道说,用完全不带思维和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还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她:“对啊,那不是真正的世界。”

    我:“那究竟什么是?”

    她掐了烟笑了:“如果你带着自我意识去看,根据我前面说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对吧?你想过没有,真正要做的,不是什么都放弃了,不是无任何态度去看,那不是超脱,那是淡漠,就是俗话说的:没人味了,那种状态根本看不到,顶多目中无人而已,差得远了。”

    我:“可是你说了半天,到底怎么才能看到呢?”

    她得意地笑了:“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1.薛定谔的猫
    2.爱因斯坦有关于缸中大脑的猜想
    3.黑客帝国

    这是按开始对我影响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最初一个理念是当时上高三,每天学习压力巨大,大脑每天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觉得高考没有退路,后来我的一个朋友电话里跟我讲了薛定谔的猫,有关于量子,坍塌的讲的我云里雾里,太专业的术语其实我没有听的太明白,但是后来他总结的外加我自己的理解得出了一个理念就是:就是若你闭上眼睛,也许这个世界就是不存在的,只有当你注视着它的时候,它才会在你眼中显现,为你而存在。后来我只要压力大的无法排解的时候,我就会闭上眼睛,然后告诉自己,这个时候也许所有构成世界的组成都坍塌,只有你最真实。再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就会感觉轻松很多,因为觉得如此一来世界上就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高考,大学,生活,未来都变的很不足挂齿的存在。也是这个理念一直撑着我走完了高考。

    暑假的时候也是无意间看到了十大著名的思想实验,其中就有缸中的大脑,我对缸中大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被放在营养液中以保证其正常的存活,然后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到电脑,然后由电脑向其输送电波,来模拟周围环境,模拟听觉触觉嗅觉视觉,让大脑认为他是真实存在的个体。就是这个理念让我开始产生怀疑人是不是真是存在的实体呢?

    后来上了大学,看了黑客帝国,就又开始沿着之前思索的逻辑开始想这个问题,就是人究竟是真是存在还只是一个意识或者幻觉。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信仰是什么?宇宙的最初究竟是什么?怎么就从无到有了呢?后来有一段开始求救于哲学。启蒙本是苏菲的世界。然后又是各种困惑和不解,但是总觉得做一个争取往兔毛顶端爬着想要看看兔毛外面世界的人会更清醒一些。后来读哲学觉得实在晦涩,觉得应该是年龄和阅历不够,所以就暂时搁置,没有再强读。

    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透彻的解答,因为脑子的马力还是不足,很多事情都还是想不明白。

    不过也就是这个对不同理念不断思索的过程让我慢慢知道了任何事也许都不只是你常常听到或看到的样子,保持思考才会慢慢的接近你想知道的答案。

    温伯格有一本书叫《你的灯亮着吗》,里面有一个关于隧道尽头的灯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慨。

    说的是在日内瓦湖的山脉中有一个很长的汽车隧道,隧道后面是世界上风景最优美的胜地,虽然隧道照明设施非常完善,但还是要预防在停电的情况下发生灾难,于是工程师做了一个标牌:

    警告:前面有隧道请打开车灯。

    但是游客放松欣赏之余常常忘记关车灯,在返程的时候发现汽车电池已经没电了。这时候就得让警察来帮助他们启动车或者拖走他们的车,这样的情况让游客怨声载道。

    工程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有如下备选方案:

    在隧道尽头立一块标牌,写上:
    关掉车灯

    可是这样的话夜晚行车的人们也会关掉车灯。。。

    2,用一个更明确的标牌,写上:
    如果这是白天,并且您的车灯开着,那么熄灭车灯;
    如果天色已晚,并且您的车灯没开,那么打开车灯;
    如果这是白天,并且您的车灯没开,那么就别打开;
    如果天色已晚,并且您的车灯开着,那么就别关它;

    等人们读完,汽车早已飞过围栏,沉到湖底。。。

    必定有更好的办法。
    事实上工程师并没有把问题复杂化,只是没有搞清楚这是谁的问题,如果人们的灯亮着,一个小小的提醒远比那些复杂的解决方法有效。

    最后他们只是在隧道尽头加上一块标牌:
    你的灯亮着吗?

    作为一名IT行业工作者,经常面临着解决各式各样人的问题,或许有时候认真的问一问:这是谁的问题? 才能让自己不再那么忧虑和忙碌。

  4. 李想说道:

    《圣经》箴言6章:
    懒惰的人哪,
    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
    蚂蚁没有元帅,没有官长,没有君王,
    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时聚敛粮食。
    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
    你何时睡醒呢?
    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
    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
    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

    读完后,醍醐灌顶。

    一天晚上和朋友去泡吧,其实,我一直也挺喜欢的泡吧的,但经过昨天之后,我突然有些不喜欢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太吵了。我回来以后,整晚感觉睡的不是特别好,耳朵有种被强奸的感觉。二是没有玩的好的朋友同去,特别是光几个大男人玩,没意思。不可否认,女性跳舞,的确很诱人。三是因为喝酒的原因,一下子把人喝高了。然后,有点过于兴奋,但兴奋之后,就感觉特别疲劳。四是发现这种大喜大悲的感觉,让人感觉很空虚。
    最后睡了一夜,我反思后发现,其实过于快乐也不好,因为无法永久保持,我突然感觉到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源自于内心深处,像泉水一样,汩汩的、源源不断的流出,正如女儿带给我的快乐,也如父母对我的关爱等等。这种持续永恒的快乐,才应该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快乐。
    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向我推荐了王志文主演的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里面的很多台词都让我大吃一惊,一边看一边做了摘录,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对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老有一种自卑感,总想找个地方一个人待着,没有主义,没有观念冲突,谁也别妨碍谁。
    如果我们的文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那我们就自己坐庄。我真不知道老祖宗这点东西还能支撑我们多远?
    再闪光,也要弄清民主为中国,还是中国为民主这个核心问题,民主只能解决它可能解决的问题,不是万能神丹。
    我们必须要把皇权文化的救主救恩跟实事求是的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区分开,必须要把对广大农工的根本利益和他们的基本素质区分开。
    兄弟,我用一位哲人的话给你画一个圈,你就好生的在里面待着吧!只要你一出声,你就会被另一种声音活埋了。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妈,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着呢,碰到我这么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就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老是弯着腰,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不管是魔还是鬼,无非是思维逻辑和价值观与常人不同,地狱之门大不了就是不同价值观的两种人产生冲突所带来的痛苦,如果你真的值得我爱,那就放手去爱;如果不值得我爱,那交往的过程只是鉴别的过程,转身离去也没什么可怕的。
    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不管他怎么尊重女人,都掩饰不住他害怕女人,害怕就是鄙视,就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我见过他的前妻,聊过几句。她说,他永远都不会跟你吵架,他的每个毛孔里都渗透着对世俗文化居高临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屑跟你讲道理,包容到让你自己觉得低俗自卑,当你快要憋死,快要疯掉的时候,你能想到的只有一个字:逃。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辨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以来能有几个男人把自己能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的事,能混就混吧。
    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就装作不知道。接受你,就是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这个自信。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在武学里称之为秘笈,弱势文化因为易学,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种。
    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边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该是什么?该是造物主给的那颗心了。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生存法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这两者中间就是生存空间。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大。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悠悠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和女人的一个情字。
    无论做什么,市场的蛋糕都不可能无限大,神话的实质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这就有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这样做是不是道德,让井底的人趴在井沿上看一看然后掉下去会不会让他们患上精神绝症。
    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是什么,就是解脱。
    这不是简单与复杂的问题,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地讲是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老想活个明白,老是在思议的圈子里晃悠,离你的境界我还差了好几个位格呢。
    果然是言语道断,一说就错啊。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真有挣钱的秘笈人家能告诉你?要是那样能挣着钱那就不用写书了。这里面既有政治经济学,还有市场经济学,你得为改革开出一条道,还得分解改革的阵痛。这种时候的股市是真真假假,大起大落,在这种背景下,你既得盯着庄家的黑手,也得盯着衙门的快刀,你的在狼嘴里边有肉的时候下筷子,还得在衙门拔刀之前抽身。
    生老病死,有谁因为怕就不来了吗?
    杀富济贫,杀富真能救得了贫吗?不能。杀富富不去,救贫贫不离。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说,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随着我的渐渐长大和成熟,我发现这个世界不会改变。然后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似乎也没有改变。

    当我进入了暮年,作为最后唯一的愿望,我只想改变一下我的家庭,那些我最亲近的人,但没有,他们都不会改变。

    到了现在,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只要改变了我自己,然后作为榜样,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

    在他们的支持与鼓励下,我想就能够去改善我的国家,谁知道呢,也许那时我就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英国王室教堂,国教礼拜堂,英王的陵墓所在地,有教主墓室、战争无名墓,英国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莎士比亚、狄更斯、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等都在这里建有墓室或纪念碑。

    在教堂的地下墓室中,有一块墓碑这样写道: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 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 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 those closest to me, but alas, 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 I suddenly realize: 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 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 and who knows, 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就曾经的当下——过去而言,记忆的是点而不是线段,曾经去过太平洋某岛屿旅游很好,但是40年前曾经去过1个月,1周或3天在你老了回忆时感觉是差不多的。当然如知友所言,如果老板以此为借口不给你批足够长的假你会很火大,但是细想也确实有道理,就可以略为淡定啦。这教会我从将来的过去的眼光轻视当下的享受。

    活在当下的现时意义无需多言,是被解读最多的。现在就是未来,未来就是现在。

    活在当下的将来意义更加重要。我跟人讨论过一个高度假设的问题:
    是选择先嗨三十年,再在悔恨中度过剩下的三十年呢,还是B方案,反过来先玩命三十年,再享受无怨无悔的后三十年?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B,好,换成嗨40年,只痛苦20年呢?换成嗨59年,只在无尽悔恨中读过最后1年呢?
    你还要选择对应的倒置方案吗?

    通过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认识到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后悔有多么恐惧,很多人,包括我,目前所做的大多数努力也只是想要在垂死卧榻上尽量少有遗憾地安然离去吧?

    但这是否值得?单纯从时间上说,似乎选择嗨59年痛苦最后1年要划算许多,以现在的我而言,毫无疑问这么选择是合情合理的。跟不消说如果选择先玩命后享福的人,他们要是遇到各种天灾人祸挂掉了功败垂成岂不亏大发了?

    然而,对于这样下去59年后的自己,应用一个心理现象:人的快乐与痛苦,都只在乎增量,而不在乎存量。存量是理所当然的,负增量和增量不足,才是令人痛苦的。简而言之,以A方案生活到那时候的我看来,之前爽过的59年都是过去的事,爽过了的也不过是过去曾经爽过,这最后1年的无尽悔恨才是届时的当下必须日日切身面临的人间地狱。反过来,如果玩命59年,换得最后1年心旷神怡,无怨无悔,以彼时之当下观之,过去的59年风吹雨打而今可以跟人吹牛扯淡中付之一笑,毕竟用它换来的,余生中能够自我感觉良好才是实实在在的!

    意识到这一点,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的conflict of interest,我想过要自私,却总是忍不住要从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知道我和他不是同一个人,我本能的诉求和他本能的诉求不尽相同,但是他,不也是我吗?他是不擅于体会我将要享受的乐趣或要承担的痛苦的,我却时刻能真切感受到他对我可能的不努力而在无尽懊恼中饱受煎熬的恐惧。

    于是,活在当下的将来时的结论是:我,以及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倾向于选择延迟满足,放眼长远,甚至当从客观的量化得失上看不合算了,心理上也会强烈偏向于那么做。而分水岭就是通过认识当下的过去、将来、未来时意义,从而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将来那个依赖着今天的我所做的一切决定的”老“我的存在。这样一种意识,无疑也是很沉重的。

    再提几点:
    outlier书中谈到,想要做到大多数事情,智商达到一个阈值就足够了,后面的限制因素来自其他方面。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轮不到拼天赋"这句,以及生活中很多真人的垂范,则很大程度上解释了outlier所说的”其他方面“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可藉由意识和意志人为控制的法门。

    人比自己想象的自由得多。我从学霸Scott H Young的书中,以及身体力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体会到人踏出comfort zone以后的力量,体会到人是习惯的动物的同时蕴藏着无穷的适应力,体会到从害怕改变到主动创造改变能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就像汉尼拔那篇演说一样“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是主动者!”这个真的比想象的还要厉害。

    杨绛大师的”你的问题主要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也很好;前几天在基辛格的On China里看到英文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更是惊呼孔圣人之言比杨大师的还要精辟厚重得多!不由感叹,这个世界的真理早都已经被先人书写过,然而没有足够的经历和思考,就算把高度凝练的真理放在我们面前,大多数人也只是视而不见吧,力透纸背需要的工夫可就大多了。可怜的人类啊。

    一位良师益友说的:“决定一个人最终高度的,是其思想的高度。”

    目前认为人生中值得追求且绝对正确的两样东西:"Knowing everything."这个是用来无限趋近的,“和一群有意思的人,做一些有意思的事。”这个需要先给自己增值,积累阶段。

  5. 刘黎子说道:

    1、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2、有很多自己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只是自己还不够成熟。

    「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这句话很傻,我到高一才读到。开始理解的是用心去感悟,发现不知不觉自身温暖了不少,对这个世界也更加热爱也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后面发现,这也可以用在别的地方,比如说谎。
    尝试过给「所谓的事实」,因为很多人相信自己所听所见,由于偏见以及各类原因,竟然对有误导性的「真相」偏听偏信,而且不在少数。
    所谓坚持的东西不一定正确,所谓的道义也不一定真的正确,「绝对正确」的时候还是多想想为好。

    “弱者最后一”理论,我老师的同学的儿子说的
    菜最后一口永远是永远是弱者吃的
    考试前的最后一天或者最后 一小时永远是弱者在复习
    在假期的最后一天补作业的也会是弱者
    一天中最后一小时没睡觉的也是弱者
    ……….
    等等吧
    这个弱可能是气场上的,心理上的 ,健康上的……..等等
    当然可能活到最后一个的这种具有竞争性除外

    ‘他们的消亡不是因为失败太多,而是因为尝试太少’的确应合了大多数人的状态,不少人还因此增加了冒险的勇气,也安慰了更多想冒险又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冒险的人。可惜,大多数使用的理论,基本是离真理比较远的。
    增加尝试,确实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我也真诚为那些因此话而获益的同学!只是,事物有‘本’和‘末’的问题。东方文化的精髓就体现在这种本和末的严谨结构层次上。没有抓住‘本’而去尝试,就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就指出了用有限生命追求无限知识的根本性错误,如入海数沙,应该去体悟和追求—-大道。大道才是宇宙的根本。那将会是一本万利的。

    进化中的人类祖先因为尝试才生存了下来,是因为那时候他们不知道有现成的‘规律’存在,无法运用,只有投入巨大成本去尝试,以获得微薄的回报。如果今天的人还不去寻求规律而一味去尝试,那就是刻舟求剑。(我们学习的时候肯定不相信有那么笨的人,可惜我们几乎天天都在犯这个错误。比如,我们对身边的人的看法是基于上个月或去年他对某事的态度。)

    对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了,让我真正开始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人生,也深刻感悟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得道者多助;道法自然;揠苗助长;饮鸩止渴;盲人摸象”等成语的真正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运用的巨大指导作用。从而彻底的调整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快乐指数日益提升。
    爱因斯坦晚年为何致力于寻找‘统一场’理论,就是想用一个方程式表达整个世界。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找到就离开了。而令人欣慰的是,东方古哲早已找到这个‘统一场’理论,并有很多人一直在实践。这个终极理论必然是终极圆融的,道法自然,在其中的任何事物没有一丝丝矛盾的地方。而在通过追求知识追求各种尝试来成长的情形中,各种矛盾必然层出不穷,更无有办法去解决。

    好,回归现实生活。。
    有智慧的人永远是借力的,笨笨的普通人(当然不会知道更不会认可自己的笨)永远是相信人定胜天的。所以智慧的人永远通过杠杠操作—投入1,获得10,或更多;普通人永远是靠自己投入1,获得1,或者更少。
    再从现实角度来分析‘不是因为失败太多,而是因为尝试太少’,此话会误导人是因为忽略了“定位”或“选择”。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开车出门的时候,设定GPS就是选择,而开车上路就是尝试。如果没有设定目的地,所有的尝试都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是南辕北辙,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一再上演。(如果有人认为开车兜圈子本身也是意义,那不是呆子就是圣人,呆子暂且不论了,时间问题,若是圣人,很乐意另开帖讨论)。
    GPS系统的确是伟大的发明。而这个理论用在方方面面都很适合,特别是人生规划和公司(组织)管理。

    传播学上学到的一个观点。“沉默的螺旋“,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时,如果看到自己的观点被赞同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如果发现被冷漠或者不被重视就会沉默下来,(即使自己很同意自己的观点)。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下去就形成一个螺旋状的话语体。拓展到政治上就说,历史上的很多战争和种族、宗教纠纷都是这样一种”党同伐异“。

    是华盛顿邮报做的一个考验公众行为的实验,请一位小提琴家扮成街头流浪艺人,在礼拜五早晨的地铁站演奏。当时节选这个文章加上另外一个评论文翻了几段凑成一篇:

    「他出现在一家叫L’enfant Plaza Station的地铁站,在一个垃圾箱旁边靠墙站下。无论怎么看,他都没什么特别的:一个颇为年轻的白种人,穿着牛仔裤,长袖T恤,戴着一顶华盛顿国民队的棒球帽。接着,他从一个小箱子里拿出一把小提琴,聪明地自己先扔了一些零钱在打开的琴箱里,然后把箱子转过来对着人群,开始演奏。

    那是一个寒冷的二月的礼拜五早晨,7点51分,正值早晨上班的高峰时间。在接下来的43分钟里,这位小提琴手演奏了六首古典乐曲,共有1,097个人经过他身边。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是去上班路上,而且大部分人都是政府职员,因为这家车站地处华盛顿联邦政府的核心地带,他们几乎都是中等职位的官员,拥有着古怪又含糊不清的职务名称,比如政策分析师,项目经理,预算官员,专家,引导师或者顾问。

    与其他各大城市里的上班族一样, 每一个经过的人都有一个做选择的机会,那么就是,在遇到街头表演者的时候,你会停下来听吗?还是你会匆匆路过,带着一些混杂着愧疚和一丝怒气的情绪,因为你对音乐还有一丝贪恋,可是却无从回应这位不速之客对你的时间和你的钱包发出的邀请?你会扔下一些钱,仅仅出于礼貌吗?你的主意会因为他的演奏实在太糟糕而改变吗?如果他的表演足够吸引人呢?你会把时间让给这美好的东西吗?难道你不应该吗?在这里道德到底应该怎么计算?

    在这个二月的清晨,这些人们内心隐秘的问题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被赤裸裸地摊开了。没有人知道,但是这个靠墙站在地铁走廊自动扶梯旁边的人,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古典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古典曲目。他使用的小提琴也是现存的最珍贵的一把。这场特别的演出是华盛顿邮报策划的实验:关于环境,感知和优先权,同时也是一场尖锐的对公众品味的考验:在一个平庸的地点,不合适的时间,美妙的音乐能超越一切吗?

    这位音乐家并没有演奏普通的流行音乐,因为以公众对它的熟悉程度很有可能吸引足够多的注意力,这并不是实验内容,而那些用几个世纪的沉默迎来光辉和闪耀的杰作才是,那些从来只会在庄严而壮丽的大教堂或者音乐厅听到的仿佛翱翔入云的美妙乐章。

    地铁口的拱廊虽然是以实用性为目的而设计的,但在这个位置,声音被自动扶梯和户外之间的缓冲区域完全拦截,反弹在天花板和壁上形成美妙的回音。音质竟出奇的好。小提琴从来就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像人类声音的乐器,在这位音乐家的巧手里,它时而低声呜咽时而肆然大笑,它歌唱着——欣喜若狂,柔肠百转, 顶礼叩拜,调情似的,又像严厉的,它嬉戏,浪漫,愉悦沉醉,凯旋的,华丽的,回味无穷。

    你认为会发生什么?

    他开始演奏后约三分钟,一位中年男人注意到音乐家,于是减慢了他的脚步,驻足了一小会儿,突然他又加快步伐向前走掉了,毋庸置疑,他也在赶时间。

    几分钟过后,一个男人靠在附近的柱子上享受这音乐,不过他看了一眼手表以后,马上转身走掉了。他大概上班已经迟到了。

    对这位音乐家表现出最大兴趣的,是一个三岁的小男孩。他的妈妈独自带着他,匆匆忙忙,不过那个男孩还是挣脱着停下来看着小提琴手。很快,他的妈妈用力拉他,他也不得已离开了那里,还时不时回头看看。接下来也有几个孩子这么做了,但无一例外地,家长们催促他们继续前进。

    这场表演的最后,一位穿着黑衣服的女性在这位音乐家面前站了很久,等他最后一个音符停止的时候,她走过去对他说:我在国会图书馆见过您,音乐太美妙了。在这里见到您,是我能想到的发生在华盛顿最好的事情之一。

    两天后,Joshua Bell演奏会的票在波士顿以平均每席100美金的价格售罄。

    我们大概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连停下来听一听伟大的音乐家演奏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的时间都没有,那我们还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事情?」

    到此为止,这故事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鸡汤了,我已经眼前一亮了,但是,当我兴奋地跟他讲这件事试图获得认同的时候,他竟然表现得出奇的冷静,反问我:你觉得这个实验成功了吗?我愣了一下,说,当然没有。你看那么多人都径直走掉了,然后说不定就花100刀特意去听他的演奏会呢,多可笑。

    然后他居然严辞反对了我,让我很不爽。印象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次跟他针锋相对,至谈话结束时我都完全没有认真思考他所说的话,而是不断的在反驳,到最后自己也混乱了。直到一整天时间过去,突然醍醐灌顶,想通了他在之后的三个小时里表达的所有观点。

    他说,这个实验环境首先就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也不是绝对值,那实验结果就毫无意义。只要是实验,要得出结论,就必须要有量化值,否则你可以得出结论,但我只能说这个结论就是主观的。

    其次,非要看成一个实验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实验的结果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有个女的停留到最终结束了,还有段很感人的台词,她的存在就可以证明实验的结果是正面的,而其他无关实现初衷的路人放大了负面,我是觉得结论不客观,最重要的是,驻足一小会或很久,一个人驻足和一千个人驻足,对于艺术家,对于价值体现,没有量化意义。因为艺术,是无法量化的。

    拿自己打比方,如果有人在街边弹琴,第一我无法分辨他是大师还是一般水平,第二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停下来听,第三,我会在内心和他共鸣,认可他的行为,但是我只能离开,如果有人认为我的离开是一种无法欣赏和艺术上的共识,我会觉得很失望。肯定有人是不愿意欣赏艺术的,但好的东西,在哪里都是好的,会欣赏的人在哪都会欣赏,如果他觉得在地铁站只有一个人真正能欣赏高雅音乐,我觉得这样的思维方式对这个艺术本身有点讽刺意义。

    比如吴吞在街边唱歌,小板会停留,我不会;李志在街边唱歌,我会停留,而很多人不会,而且认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这么喜欢李志,也未必就会去说感谢,听完也许就走了,如果忙也许没听完就走了。这么多复杂的可能性,能说明环境对艺术欣赏有绝对的影响力。

    我反驳,可是欣赏的话,就要表现出来啊。他说,你的意思是他们需要被认可?丢硬币,说谢谢,还是握手?只是心里默认可以吗?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不一样。100刀的正式演出,还不算被认可么?认可这个东西,不是一般都源于自身的么,连真正街边弹唱的都不会奢望这种认可,何况大师。人能懂的本来就很局限,以无限制顶峰的东西来衡量大部分局限之人,你不觉得那几个问题太不应该了么?足够吸引人是什么判断标准?每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感觉都千差万别,你以同样的水准来要求大众?以同样的信仰来要求人民?所以我认为,只有一个人停下,和一千个人停下,没有任何区别。这是艺术和哲学范畴的基本准则么,否则你要收获多少人的认可,才算完满?

    总之,他的价值到底有多少,谁说了算?他自己,大众,还是拍卖行?真正的欣赏,需要良好的教育,需要安静的环境,需要很多前提,在这种错误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不能作为参考。人类本来对绝对值是判断模糊的种类,你让大众来承担责任么?

    最后,他对我说:

    另一件事,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很宅,经常穿着睡衣或者家居服晃悠。我当时很讨厌睡裤膝盖的地方穿穿就会有块凸起的褶子。但有一次去朋友宿舍玩的时候,她突然指着我的膝盖说:你睡裤的褶子好可爱啊。我突然就惊呆了,原来每样东西都可以是可爱的。

    1. 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某村只有一人理发,且该村的人都需要理发,理发师规定,给且只给村中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试问: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则违背了自己的约定;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按照他的规定,又应该给自己理发。这样,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他的无穷、连续以及部分和的知识,引发出以下著名的悖论:他提出让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举行一场赛跑,并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头1000米开始。假定阿基里斯能够跑得比乌龟快10倍。比赛开始,当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时,乌龟仍前于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下一个100米时,乌龟依然前于他10米……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3. 说谎者悖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哲学家伊壁门尼德斯有如此断言:“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真话,但是却与他的真话——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相悖;如果这句话不是真的,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谎话,则真话应是: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两者又相悖。
    所以怎样也难以自圆其说,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悖论:“我现在正在说的这句话是真的。”同上,这又是难以自圆其说!
    说谎者悖论至今仍困扰着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说谎者悖论有许多形式。如:我预言:“你下面要讲的话是‘不’,对不对?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又如,“我的下一句话是错(对)的,我的上一句话是对(错)的”。
    4. 跟无限相关的悖论:
    {1,2,3,4,5,…}是自然数集:
    {1,4,9,16,25,…}是自然数平方的数集。
    这两个数集能够很容易构成一一对应,那么,在每个集合中有一样多的元素吗?
    5. 伽利略悖论:我们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由线段BC上的点往顶点A连线,每一条线都会与线段DE(D点在AB上,E点在AC上)相交,因此可得DE与BC一样长,与图矛盾。为什么?
    6. 预料不到的考试的悖论:一位老师宣布说,在下一星期的五天内(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某一天将进行一场考试,但他又告诉班上的同学:“你们无法知道是哪一天,只有到了考试那天的早上八点钟才通知你们下午一点钟考。”
    你能说出为什么这场考试无法进行吗?
    7. 电梯悖论:在一幢摩天大楼里,有一架电梯是由电脑控制运行的,它每层楼都停,且停留的时间都相同。然而,办公室靠近顶层的王先生说:“每当我要下楼的时候,都要等很久。停下的电梯总是要上楼,很少有下楼的。真奇怪!”李小姐对电梯也很不满意,她在接近底层的办公室上班,每天中午都要到顶楼的餐厅吃饭。她说:“不论我什么时候要上楼,停下来的电梯总是要下楼,很少有上楼的。真让人烦死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电梯明明在每层停留的时间都相同,可为什么会让接近顶楼和底层的人等得不耐烦?
    8. 硬币悖论:两枚硬币平放在一起,顶上的硬币绕下方的硬币转动半圈,结果硬币中图案的位置与开始时一样;然而,按常理,绕过圆周半圈的硬币的图案应是朝下的才对!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罗素悖论(理发师悖论)让人们发现了数学这座辉煌大厦的基础部分存在的一条巨大的裂缝。于是,数学家们开始探索数学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真理性,数学推理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有效的……,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数学基础论。
    9. 谷堆悖论:显然,1粒谷子不是堆;
    如果1粒谷子不是堆,那么2粒谷子也不是堆;
    如果2粒谷子不是堆,那么3粒谷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谷子不是堆,那么100000粒谷子也不是堆;
    ……

    10. 宝塔悖论:如果从一砖塔中抽取一块砖,它不会塌;抽两块砖,它也不会塌;……抽第N块砖时,塔塌了。现在换一个地方开始抽砖,同第一次不一样的是,抽第M块砖是,塔塌了。再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了L块砖。以此类推,每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的砖块数都不尽相同。那么到底抽多少块砖塔才会塌呢?因此,1000000粒谷子不是堆。

  6. 没有色彩的阿Q说道:

    GTD(Get Things Done)的基本思想:
    1. 多任务并行是最消耗能量的方法。
    如同CPU不断的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存档和取档上了。
    2. 心如止水是最好的状态。
    我们的脑子里不断的产生想法,又害怕自己忘记,于是时时刻刻想着,消耗能量,产生焦虑。找个可靠的系统(一张白纸即可,在GTD系统里被称为Inbox。要足够简单,不至于因为需要更细致的思考而继续留在脑子里,要足够可靠,不能因为担心会找不回来而在记录下来之后还继续想着)全部记录下来,清空大脑,这是最简单的让自己感觉轻松自如的办法。
    3. 永远知道下一步要干什么是提升效率的最好方法。
    GTD里那些复杂的系统都是因此而生的。记录下所有的事情之后,放在那儿是不解决问题的。要归类整理,各个击破。归类的要诀在于按照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来分类。比如下一步清单(没有明确时间限制,但需要且可以马上去做的),日历(只能在某个时间去做的),将来/也许(不紧急,但个人很想去做的),工程(过于复杂需要进一步分解的)等等。如此可以清楚的知道接下来应该做什么,立即去实践。

    像这样 清空大脑——组织管理——实践 的往复循环,时间管理的精髓便蕴含其中了。

    1.你应该用个人魅力去吸引女人,而不是去追,去讨好女人

    2.狮子不会在意绵羊的看法,富翁不会在意叫花子的看法。
    当你在意一个人看法的时候,就等于你承认了这个人对你的控制权,承认了这个人在你心中的地位,那些对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人是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怎么看的,在意别人的看法只能说明你的内心还不够坚定,还不够确信,所以你才会受到别人的左右,想要从别人那里寻求认同。
    赞美,批评都是控制的工具,赞美你是希望你重复这种行为,批评你是希望你停止这种行为,捧杀就是通过赞美来控制一个人。
    最高的人生境界是不受影响。因为你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你不需要别人的认同。

    3.一个人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一个人每天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就能很好的看清楚他是怎样的一个人,talk is cheap,行动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想法。

    4.没错,喜欢的事情不需要坚持,但是只有坚持才有可能让你喜欢,喜欢不是前提,坚持才是。
    刚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困难的,你会失败,会有挫败感,因为你还不够强,还不能领会其中的乐趣。只有坚持了一段时间,你才有可能体会到乐趣,然后才会喜欢。刚开始就一直失败,你肯定会想退缩,所以才需要坚持。
    喜欢是因为有乐趣,乐趣需要技能的培养,技能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
    要是你总是以喜欢不喜欢来判断自己要不要坚持做一件事,那你可能永远找不到喜欢的事情。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排版到底目的是什么。简单来说信息元素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这些元素在版式上对应着不同的 box。于是我们在平面上排列不同的 box,而这些 box 之间的位置关系就是信息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这里面存在两个映射,信息-> 文字box,逻辑关系-> 平面排布

    以及这本书 设计师式认知 (豆瓣) 真的很不错但是我读得只能明白自己不是很明白

    另外一个来自于 HPmor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

    犹豫总是容易的,但是很少有用。
    防御术教授是这么说的;你可以对这句格言的细节进行争辩,但是哈利深知拉文克劳的弱点,知道你必须试着回应自己提出的争辩。有没有一些计划是需要等 待的?有,很多计划都需要推后执行;但这并非举棋不定。不是因为你知道行动的正确时机而推后,而是因为举棋不定而拖延——没有任何机智的谋划需要这种拖 延。
    你是否有时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选择?是的,但是这也可能变成拖延的借口;当你面对两个痛苦的选项的时候,拖延会很诱人,不去选择可以暂时避免精神上 的痛苦。于是你挑出一个不容易获得的信息,声称没有这个信息就无法做出决定;这就是你的借口。不过,如果你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获取这个信 息,并且知道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该如何行动的话,它作为犹豫的借口的嫌疑就小多了。
    如果你不只是在犹豫而已,你就应该可以提前决定在得到你号称必要的信息之后会怎么做。

    芬森是丹麦著名医学家,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临床医生。
      到了晚年,芬森准备寻找接班人。在助理乔治的配合之下,芬森从很多慕名而来的医学界才俊中选了一个名叫哈里的年轻医生。但是,医学研究十分枯燥,芬森有点担心这位年轻人不能坚持。
      乔治建言道:“先生,据我所知,哈里家境贫寒,您不妨请您的朋友假意出高薪聘请哈里,看看他会不会心动?如果他被金钱所诱惑,自然不配做你弟子。”
      然而,芬森却说:“谢谢你的提议,但是我不能采纳。我一直都很赞同一个观点: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人性。他贫民窟出身,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定要设置难题考验他,说,给你一个高薪的轻松的工作你干不干?而且答案必须是否定。那么,对他来说,内心肯定是纠结的。因为,他要在现实生活与梦想面前做出两难的选择。而他跟着我研究医学,根本不必到那一步,我何必渴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
      最终,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后,哈里成为丹麦十分有影响的医学家。
      后来,哈里听说了芬森当年拒绝考验自己人性的事,老泪纵横:“假如当年恩师用巨大利益做饵,来评估我的人格,那么我肯定就掉进了这个陷阱。因为,当时我的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而我的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一个聪明的人,不会让友人在自己与利益中做选择,而是竭力创造彼此共同的利益;只有愚蠢的人,才去考验别人的人性,然后,两败俱伤。

    “没有表现就不会被发现,不被发现等于没有出现。”

    大一进入校级学生会以后师兄对我们说的话,让我受益匪浅。
    本来是一个不太爱表现自己的人,面对种种机遇与挑战也曾跃跃欲试,无奈缺乏勇气
    不夸张的说,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整个人都呆住了……
    在那以后只要有表现的机会我都会去争取,收获了很多朋友,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历。
    非常庆幸自己加入了校学,也很感谢这位师兄。

    要说醍醐灌顶,怎么也得流传千年以上,才有品质保证。
    翻看经典,总感觉珍宝太多,随手摘两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我人生至今为止,在追求顿悟的道路上,得到的最大顿悟就是:不要追求顿悟,不要寄望顿悟。

    许是受中国武侠小说的影响,让大家认为顿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之物。

    而实际上顿悟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神秘高深莫测的、如高僧大德一般的领禅开悟,它不过是这么两样东西:补救和透支而已。

    一般情况下,在顿悟的当刻及后续的一段时间,必定会彻底反思之前一切的所作所为,甚至会痛哭流涕,悔恨当初的自己怎么那么不开悟。这段时间内,会猛烈学习,会在感情上经历如高潮过后一般的体验,然而这种短时间高强度的感情体验和学习付出,却是一种透支,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可能夜半时分,无心安眠,对月自叹,悔不当初;可能点灯熬油,悬梁刺股,妄图弥补,可是这些,都是一些非常规状态。既然是非常规状态,那么就一定不会长久,等到你因顿悟而爆发的“精神力”和残存的体力被耗光之后,你必定会跌落回之前的状态,甚至因为前段时间的透支,而经历一段身体及精神上的低潮,所以以一个较长的时间轴来看,你在顿悟之后的获得,还是被拉平了。

    而更有可能,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发现你的这个顿悟,其实并没有那么“悟”。因为你要相信,其实任何高妙的点子,在你想到之前都有人想到过了,这么好的点子,为什么没有推广为人人都使用呢?而使用了的人当中,为什么只有你知道的那为数极少的一两个人成功了呢?你该想想,这个点子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推广。

    而其实,即使你不顿悟,今日走一寸,明日走八分,日积月累,总会有不少提高的。那些刻意追求顿悟,想通过一次次的顿悟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的人,其实都是平时偷懒的人,平时不肯下细功夫磨工夫,一天一点的微小进步感觉不到快感,非到所有平时该有的进步积压到一天爆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牛逼了,能一下子明白这么大跨度的一个道理,自己实在是太聪明有道理了!而他殊不知,别人虽然没有像你一样宣扬自己懂得了什么,但其实早在平时一点一滴的实践中就慢慢把这个道理懂得了。这就是我所说的,顿悟,其实是在“补救”平日里该下却未下到的工夫而已。

    所以平日,想不出该怎么做,不想做,就等待着“爆发”,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人人都追求顿悟,这与人们喜欢追求奇迹、逆袭有关,而对“他平日就刻苦努力,所以成功了”这种常规故事不感兴趣。

    而我呢,要劝大家莫要追求顿悟。君不见,俗语早有云:有出奇制胜不常有,而熟能生巧常有矣。

    PS:

    附上一段我很喜欢的话,是在三国时期有哪些强人因未被载入三国演义便为人所遗忘? – 苏沉船的回答这个回答里的一段话。

    “一直以来人们最喜欢谈的军事战例都是出奇制胜,以弱胜强,认为用兵出奇,计策百出才最精彩。马隆用兵为正,列最好的阵势,用最强的兵最好的装备,以全军最好的状态对付敌人,这还有什么不能打赢的?如果魏国在251年就启用马隆这个人物,蜀汉和东吴恐怕要做噩梦了。如诸葛亮、陆逊再生当能与之为敌,姜维、陆抗、施绩之流绝不是马隆的敌手。

    选择也是一门艺术。
    这是我在司法考试的时候常常想到的一句话,所以我会有选择的记忆一些东西,而把另外一些东西放弃。这样的好处是你必须抓住重点,而因为重点少也不容易混淆。所以我很顺利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高分。
    之后,我把这一条放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发现同样适用。以前总想面面俱到,无微不至,后来发现,真的不能那样,人生必须学会选择,选择必须艺术。

    最近看到的这句话,感触很深。

    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平常乱糟糟的,宿舍脏乱差的我都不想看一眼。脏衣服乱放,桌子床上堆满了零食化妆品,从不叠床晒被子。可以在拥挤的床上找个空地宅一天。

    外在是邋遢的ds,内心住着白富美的梦。矫情文艺的要死,整天幻想找到个白马王子,自欺欺人的说有内涵的人肯定更注重内涵,对这些小细节不会在意…

    可她们没有想过,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你觉得自己心灵美丽有内涵,难道这些都是靠邋遢的外在支撑的?

    你有没有资格让人家一定得“懂”你?多想一下凭什么,别人凭什么看到你乱糟糟的一切,还要处心积虑的替你找优点?

    你是什么人就会遇到什么人,你是什么人就会选择什么人。

    有些姑娘总觉得自己是天使,觉得自己心灵美的升天。觉得就该有气质的好男人来配自己,却没有想过你那样邋遢的外在是天使该有的吗?有气质的男人看到你会觉得你美吗?

    做着灰姑娘的梦,却不知道真正的灰姑娘在土灰里干活依然懂得保持干净和自己的容貌。

    我有个室友,心思超级细腻,总是发些很文艺的状态,发些矫情的文字,像个小文青。

    但大家却不觉得她是干净美好的文艺女青年,为什么?

    人家只是觉得她很矫情很敏感而已。

    她胖胖的,却从来不去运动。我每次跑步回来,她都坐在电脑前看某台的某相亲节目。拜托,那么假那么虚伪的节目,她却沉浸其中。
    她的桌子堆满了小东西,每次要找个东西找半天。
    她的那片角落总是零食袋垃圾袋吓人。
    可以两个月不换洗床单,从来不叠被子,反正她觉得舒服。
    换下来的衣服可以泡在桶里几天,想起来就去洗。

    我八十多斤的人,每次坐下来觉得肚子有肉都无法忍受,想方设法除掉它。我不知道她这样上半身有两层的人是怎样的内心状态。

    我承认她对人好,心地好,但这些是在我们朝夕相处,我已经了解她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那些只看你第一眼的人怎么会知道你有美好心灵?

    相反,我认识的一个学姐,长得也很普通,但每个人都喜欢她,提到她就是夸赞。为什么?她的宿舍总是干干净净的,整洁宽敞明亮。衣服都飘着淡淡的香味。她出现在我们面前,虽然没有精心打扮,但总让我们有种清爽的感觉。

    对人也很真诚善良,很热心,不矫情。有困难就找她成了大家的玩笑话。

    她的男朋友是院学生会主席。这么干净美好的女孩谁不喜欢?

    外貌是父母给的,那是基因好,和自己没关系,但是气质是可以改变的,生活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连带着整个外在也可以改变,散发出来的气息都可以让人神清气爽。这些都是自己的关系,是靠自己努力的关系。

    所以,不要让美好的心灵被自己邋遢的外在蒙蔽了,还埋怨别人看不到。

    你不能原地踏步,却又好高骛远,想要那些对的男生自动找上门来。
      你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生活,你走在对的道路上,自然会遇到对的人,他们或许陪你一段路,或者与你共度一生,你没办法奢求天长地久,但你至少可以保证,每个你遇见的爱上的人,都是正确的人,给你正能量,给你快乐和欣喜,给你美好的回忆。
      你要先让自己成为积极的努力的开朗的活泼的人,才有可能遇到同样的男人。
      退一万步说,到时候,哪怕你一直没有收获爱情,你也收获了人生。
    不是在哪遇见的,而是自己突然想通的。

    其实我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但是隐性的性格里又是个很容易自卑的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青春期时尤盛,高中时期有段时间成绩糟糕、没有知心朋友、不被老师关注,过得很不好,觉得全世界都在看自己笑话,记着我的每一次失败,于是生活得如履薄冰。
    有次课间聊天,有位同学提到他自己的某次事件,他觉得非常失败,无法放怀。然后很小心地向我们打听我们对他这件事的看法——很明显,在他心中一定觉得我们都在嘲笑这件事嘲笑他的失败。但实际上,我们都想了很久才想起来他提的那次所谓“失败”,而且在我们眼中根本没什么,大概连小插曲都算不上,他居然耿耿于怀这么久。
    然后我突然想到,我根本不会多么关注他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别人也根本不会多么关注我。很多时候遇见的事情都是被我自己放大的,然后自我感觉多丢人现眼——但其实,根本没几个人看你,即使看见了,过几年也就忘了。
    然后我就慢慢不纠结什么上学期月考考得倒数第几|某次在课上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没答出来这种问题了,其实令我难堪的只是自己,别人没有那么多闲功夫注意我,再说过了5年10年后还有谁记得这些事情?
    然后我都淡定了。
    说实话现在我都记不清到底当时我为了那些事情感到如此如履薄冰了。

    很多年前在《读者》上看到的一篇鸡汤….虽然现在已经很排斥鸡汤文了,但那篇文章确实对我影响很大。
    大意是有个小女孩非常听话乖巧,她的弟弟相反,总是调皮捣蛋。但是她帮妈妈做家务啊、考试考得好之类的,父母总是淡淡地表扬一句。弟弟调皮捣蛋一千次,只要有一个小时表现得很乖巧,也会得到大大的表扬。她觉得心里很不平衡,很委屈。隔壁的邻居告诉她:
    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本身就是对你最大的奖赏。

    这以后,不管我在人生中遇到多么难以忍受的JP,(当然也因为我是个包子Orz)我都很容易释怀了。我不再纠结为什么坏人没有现世报,或者为什么我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回应、甚至被曲解。
    都不重要了。我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这就是老天爷对我最大的奖励。我很高兴 :)
    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人生,无所谓高低。但是你一定不能被你的懒惰恶意所征服控制。

    在这个年龄必将会思考和思索,阅读很多,我在无数的挣扎和错误中清醒意识到,我的享受人生不应该是偷懒懒惰,我的奋发图强不应该是建立在别人的尸体或者别人的痛苦上!

    与人为善,坚持本我。

    我深刻的意识到我身上无数的缺点,但是我也发现我是有能力改变他的!自控力没有你想象那么难。最后喜欢龙猫,喜欢动漫蛮好的,这么大的一个人了有着童心也蛮好的,至少比较开心不是吗?
    送我最爱的龙猫图片~哈哈

    当你对某一类人或是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成见时,首先向你的自身寻找原因。因为心理上的厌恶很可能只是一种自我的投射:他们的那些缺点你都有,只是你不愿承认、试图逃避罢了。
    编辑于 2012-12-01 3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匿名用户
    4 人赞同
    啊,回答这个问题真是太激动了。嗯,要冷静。
    我想要表达的理念是:你永远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是什么。
    自从我从获取到这个理念后,我的生活感觉豁然开朗,一切有了动力呢。
    这个理念具体是什么呢?举几个栗子,
    a假设存在的一个二元空间世界,或者通俗的讲就是纸面的空间,那里所有的生物体都只能在xy轴上移动,因而他们的世界不存在墙或者楼梯等任何三维的东西,并且他们也不知道z轴这个东西是什么,若三维空间的人可以和他们取得交流,就算人再如何描述,二维空间的人也不会懂。这就是TA们的局限。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自身,我们永远无法懂得自身理解以外的东西,也无法用自己所理解的东西去解释,所以要是有人想解释四维空间给三维空间的人听,也只是虚妄。
    b就如我们在讨论是否存在上帝,有神论还是无神论,上帝到底代表什么一样,除非神以某种形式证明自己,并且让我们相信,我们才能够知道,(但也可能我们完全不信而认为是某种幻觉之类)。那我们到底信不信呢?我看过一种粗暴的解释,1你信,但最终上帝不存在,2你信,但上帝存在,天堂存在,你赚了3你不信,上帝不存在,也还好4你不信,但上帝存在,地狱也存在,这是最糟的!所以综合来看,尽管不知道是否真假,还是相信比较保险。
    c接着来说,一个典型的就是无知就是井底之蛙,它的局限不在于他不知天之外的东西是什么,而是他不知道天之外有东西。
    这个世界不可知的太多,而我们在破除局限前,也无法得知自己不知道的是什么,在遇到更好吃的食物之前,永远不能破除“家乡菜是最好的”局限,在遇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城市之前,你永远不能破除“所有的城市都是一个死样子”的局限。要不是偶然的一次跑步,我不知道自己可以轻松跑3k,我永远不会对自己的长跑能力有任何关注。
    好在认识到有很多事在没有到达那个境界之前是不可知的这一点就好办了,那么要做的就是去到达那个境界,然后看一看以前不知道的是什么。曾经有高中小孩儿说,没有高考的动力,感觉做什么都是没意义的,当时不知如何反驳,如今可以说,你都不知道你没有经历过什么,不知道你不知道的是些什么,怎么知道这个世界都是没意义的呢?作为一只正在脱离的井底之蛙,在成为不可知论患者后,我庆幸自己逐步知道了存在更大的空间,虽然这个天外天一开始会让人有点小绝望呢,想想要抵达不容易。可是这样才知道了我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是为了我不知道的世界和不知道的自己。

  7. 看世界美的样子说道:

    有位说过我以下感触类似的话,好像是500强的哪位名人,有清楚的请告知在下,谢谢。

    我的感受:
    当我在与某人谈话之前,实际上我并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但是在说话的过程中,我的思路会变得清晰,谈话结束时我发现找到了问题的真正答案。
    谈话结束后,如果你告诉我,你从我的说话中收获很多,甚至醍醐灌顶,那我想告诉你,即使你在我说话时一言不发,到结束时,我从你那里收获的也远远超过你从我这里得到的。
    所以,我认为与人谈话是你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

    1、我们常站在现在的视角去想象未来的感受,而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
    2、为什么长大的我不快乐,因为我总是期待一个结果。看一本书期待它让我变得深刻,吃饭游泳期待它让我一斤斤瘦下来,发一条短信期待它被回复,对别人好期待被回待以好,写一个故事说一个心情期待被关注被安慰,参加一个活动期待换来充实丰富的经历。这些预设的期待如果实现了,长舒一口气,如果没有实现呢,自怨自艾。可是小时候也是同一个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等石头开花,小时候不期待结果,小时候哭笑都不打折。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

    这是我高中时代看到的一句话,顷刻就有种热血翻涌又无比释然的感觉。家在小地方,爹妈为了给我更好的教育,待我初中毕业就将我「逐」出家门,到现在来「西天」取经,都在外漂啊漂游啊游。然而,斗志却似被一点点磨灭,只希望我没有蹉跎了岁月。而我还是要说,也许没能声震人间,也没能点燃闪电,但孤独与游历却让我更知道我是谁,我想是谁,与我能成为谁。在自我实现的路途中,我或跑或爬,总之在前进,愿与你同行。

    一妹子对我说:“打篮球不是要跟腱很长吗,我看你跟腱也不长啊。”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懂不要装懂好吗,谁说了打篮球一定要跟腱很长,你知道跟腱在哪儿吗?你知道打篮球有很多方式吗?你知道……

    然后我突然明白一件事儿。

    我是不是很多时候也像那个妹子一样,在某个领域一知半解却喜欢用那点无知去调侃别人;我现在在心里说那个妹子是傻逼,是不是更多的时候我在别人眼里也是一个傻逼?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萧伯纳

    你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世界?
    有一天 我导师转发了这样一封邮件 我认真读了下 哈哈 蛮有意思的 有兴趣的看看 长文慎入。原文如下:
    这个故事很好,我把原文提出来了,读读很有哲理。
    给你一个故事,希望你能喜欢这个故事并希望它能为你带来好运。
    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场被撞死,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一起惨死在车轮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
    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
    天使鄙视地看了这个主人一样,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由谁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问:“哦,什么比赛呢?”
    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
    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来,多年来这条导盲犬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可以了。
    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
    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视的眼神看着主人。
    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帮它决定,请你照顾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恋地看着自己的狗,又说:“能够用比赛的方式决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让它往前走几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过它陪伴了我那么多年,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永远看着它走下去。不过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该去的地方,请你照顾好它。”
    说完这些话,主人向狗发出了前进的命令,就在狗到达终点的一刹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狱的方向。他的狗见了,急忙掉转头,追着主人狂奔。满心懊悔的天使张开翅膀追过去,想要抓住导盲犬,不过那是世界上最纯洁善良的灵魂,速度远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导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狱,导盲犬也永远守护着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里,喃喃说道:“我一开始就错了,这两个灵魂是一体的,他们不能分开……”
      最后,我要说:这个世界上,真相只有一个,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却会看出不同的是非曲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人看待事物,都不可能站在绝对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而是或多或少地戴上有色眼镜,用自己的经验、好恶和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了假象。

    Inception,中文名盗梦空间。
    我一直对做梦这个主题十分着迷,为此专门研究过弗洛伊德的著作以及现代的睡眠理论。
    但是将它如此形式展现在我眼前确实醍醐灌顶,比如你做了一个梦,醒来发现时间没过多久,它的解释是梦里的时间是现实的很多倍。再比如我们做的梦何时醒来,尿急了会醒,做噩梦会醒,它的解释是要么梦里死了要么时间到了就会醒。
    所以说它的编剧,好像是诺兰?的确是个鬼才。

    眼泪在狼群之中是没有作用的,即不会减轻痛苦,也不会改变悲惨的处境。
    靠牙和爪得不到的东西,靠眼泪就更得不到。

    自己创业过后再看了杰克韦尔奇的《赢》,好些新的管理学理念颠覆了我之前的观点。

    1. 解雇
    先前观点:以前总觉得,解雇、下岗什么的是一件悲剧。
    新的观点:然而对企业来说,让不适合的人离职,诚实的告诉他不适合这份工作,合理的人员更替才能让企业保持竞争力;对个人来讲,与其混日子或者挨日子,不如早早的去找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像我因为顾及情面让人在不合适的岗位一直呆着,其实对谁都没有好处。工作时最好是对事不对人。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2. 老板和员工
    先前观点:宁做鸡头,不当凤尾。而且《穷爸爸富爸爸》里讲做职员就意味着一下岗什么都没了,非常没有保障。
    新的观点:做老板需要领导力和旺盛的精力,不是人人能干的,强行尝试只会功败垂成;做员工可以有固定收入,不必过多操心琐事,可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一块工作。两者都可以让自己的职业生涯变得十分成功。
    只有多读书、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行动力才是别人无法夺去的。

    3.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先前观点:人是理性而道德的,把一件事情的意义和目的说清楚之后,他就会按照你的思路去做这件事情。
    新的观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不会做你希望他做的事,只会做你要检查的和对他自己有利的事。
    屁股决定脑袋,太过遥远的好处无法带来太多的动力。

    4. 朋友和老婆
    先前观点:找爱人必须要有感觉,朋友就是朋友,最好维持朋友关系。
    新的观点:爱情和所谓的感觉其实就是多巴胺分泌产生的冲动,等激素消退了,激情也就消退了。所以真正要和别人一起过日子,就需要有一种“友伴的爱”,相互了解、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
    真正的爱人,需要可以做朋友,才能长久的相伴。

    最近看了《人类简史》,发现这也是一本奇书,其中讲到,其实人类与动物最与众不同的是想象力,正因为我们人类有想象力。所以能够共同的想象这个世界存在国家、货币、公司、主义等并不存在的东西,于是才能够超越“八卦社交”的极限,形成一个大的集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以前从没这样想过。

    造就成功与平庸的差距就在睡前2小时
    熟能生巧,这个的确给我很大帮助。一个再笨的人,只要多次练习,都会熟练,所以相信自己
    事物都有相对性,这个也是,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这句话让我对事物都有了怀疑性

    1、年轻的时候总为别人的事操心。后来看到一句话:别人的事再大也是别人的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自己的事。

    2、在某个纪念碑前看到的一句话:
    Freedom is not free.

    3. 最近对我很大鼓舞的一句话:don’t wait until you feel like doing it, do it any way.
    大大治疗了我的拖延症。

    4、还有一句:when you get drunk, don’t do things you wouldn’t have done otherwise.
    不要趁着酒劲去做平时不会做的事情。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变得越来越负责任了。

    5、两句话combine:
    There is no medicine like hope, no incentive so great, no tonic so powerful as expectation of something better tomorrow.
    忘了在哪里看的,衡量个人成长的四个维度:
    Openness to experience
    Trust in oneself
    Internal source of evaluation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growing

    加在一起就是:每天都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我。

  8. 真人比头像帅说道:

    1.越睡越懒,越坐越瘫。
    2.人和人的差别又是就是因为每天积累差了一点点,终于有天你发现,原来我和他差了这么多。
    3.There is no need to start happiness after 20 years, you can be happy right now
    4.有时候如果姿态太难看,赢了也是输
    5.螃蟹思维:一堆螃蟹在盒子里面,盒子是开口的,但是任何一个螃蟹尝试向上爬的时候,其他的螃蟹就会把它拉下来,不让它爬出去。
    6.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
    7.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

    都是网上摘录的东西,让我多多少少有了进步。

    1、禅修时问法师:佛会满足人的愿望吗?答:不会。再问: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许愿,还有那么多人买香。答:导游为了赚钱。再答:佛是大智慧,只会指引你。
    2、在纳木错,一个游客要上厕所,于是随便找个地解决,突然出来位藏民:那边有厕所,去那边。游客答:我这马上解决。藏民:不行,你去那边,那边。游客答:你看那些牛马不都随地大小便吗,我这着急。藏民:不行,牛吃草,干净,你吃肉,不干净。
    3、我妈从老家到北京打工,站稳后介绍不少朋友来这边,但是那些人却惹出一堆麻烦。我:你就别管那些闲事了……妈:你过好了,别人能帮就帮呗。

    礼貌也是一种武器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

    在我十三岁那年接触互联网,有一天无聊在Q上加陌生人玩。加了一个人之后好几分钟他都不回话,我的任性脾气上来发了很多骂人的话,终于对方回复了,很礼貌地说:“怎么称呼? 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我能帮到您什么?” 也许他的工作就是会有人加他的QQ所以不方便骂人,也许他就是很有礼貌的人,但就是这简单的几句话使当时的我对着屏幕羞愧出了一脑门汗,连忙道歉并删除拉黑,那一整天我都在深深地鄙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去年收到一位女性朋友手机发来的辱骂短信,是她的男朋友发的,他认为我们之间有不正当关系,我保持礼貌地电话回复后对方马上软下来叫哥,还主动道歉。这次我深深得感觉到他也在鄙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最近让我醍醐灌顶的一件事是:读了何新的很多书,被他大大得提醒了一回:所谓自由市场理念其实就是一个神话,不让政府干预,让企业在市场上自由竞争,其必然结果就是极端的两极分化,怎么可能单靠自由市场来实现全社会的公平、自由呢?!现实当中美国也不是这样的!

    经济学玩不得观念,搞不起神话呀!要老老实实得学些真学问。

    太多了。但是一时想不起太多。
    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给我的。
    一个姑娘问我,搞学术的为什么都睡得那么晚,难道只有到晚上才有灵感?不是,姑娘,搞学术不靠灵感,靠的是碌碌无为的白天引发的愧疚心。(转)
    《水知道答案》是一个 ,不知道是不是这本书造就我愈来愈喜欢跟非动物说话的奇怪习惯……><喜欢拟人它们…………
    张爱玲《倾城之恋》,其实只看名字未读的时候,我对“倾城”这个词有点不屑啊……但是她完全拍翻我的自以为是QQ,倾城就是真的倾城啊。【居然可以这样?!】
    还有”红玫瑰与白玫瑰“论
    ”最后一名的小明“
    ”旧时光是个美人“

    夏宇的诗朗诵给我的静默感。吸进去。无自拔。静默地念着自己的诗刚好是曾经想过的语调和韵感,
    “她说:/m/ 必须很久很久不说话 才发得出来 这非常低的/m/ 她说/m/ 然后不动 不想动“
    虽然不是直接的理念,在我看来是某种理念。
    Elle a dit: ( 她说 /m/
    Elle a dit: 她说 /n/
    Elle a dit: 她说 /m/
    Elle a dit: 她说 /n/
    Elle a dit: 她说 /z/
    En suite, elle a dit:[pok] 然后,她说 /pok/
    A la fin, elle a dit:[ch] 最后,她说 /ch/ )
    几年前,那时候刚开始接触课本外的书,开始喜欢书,
    08年有过次”东亚病夫“事件,
    ”CNN主持人卡弗蒂的辱华言论引起了全世界华人的愤慨,纽约华人委托当地律师对CNN和卡弗蒂提起了诉讼,要求赔偿每位中国人一美元,共13亿美元,而当地一家联邦法院已受理此案件。
      纽约居民梁淑冰以及一位中国公民李女士22日委托纽约海明律师所6名律师对CNN及其主持人卡弗蒂提出集体诉讼,要求赔偿13亿美元。其中一位律师称,“赔偿每位中国人一美元,并不算多。”诉讼内容和理由包括:第一,被告侮辱和污蔑全体华人;第二,被告故意给中国人造成精神损失;第三,被告重大疏忽对中国人造成精神伤害。
    说实话那时候作为一个比现在还无知的家伙……跟风跟着中国的许多网民上网的时候就开着要自动F5 CNN网站页面的软件……囧。
    然后后来,也没多久,在漫画书店接到那本《可爱的洪水猛兽》,第一次接触杂文。
    这个新闻很早前就听说,她代表13亿中国人去和CNN打官司。我被人代表,去向CNN索赔了。但我又有几个想法:
      1.强烈建议不要美元!我要7块人民币!美元天天在贬值,万一我们赢了,这过程里,我可能损失几毛钱。而且赔偿人民币更显得我们爱国。
      2.你没有得到我的授权书,所以我想要两美元。
      3.我们都很高兴,我们的高兴建立在美国法院受理的事实上。
      4.我们法院一定要想好办法,万一哪个美国人起诉我们,一定要按常规办理,不能受理。毕竟我们的报纸几十年前没少辱骂人家。
      5.对诉讼理由的第二条和第三条我不能同意:第二,被告故意给中国人造成精神损失;第三,被告重大疏忽对中国人造成精神伤害。我觉得应该是极其严重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你CNN一句话,我们的精神得到了不可弥补的巨大伤害,那个谁,你轻轻松松随口一句,你知道中国人民遭受了多么大的刺激吗?全国人民几乎崩溃,大家都快成精神病了,你说,这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应该不应该赔?要你13亿是少的。
      6.鉴于官司一般不会赢,但我们会不遗余力地告到联合国。如果你们不赔偿,就不允许你们报道奥运。我们的超女和快男也永远不会上你们的节目!奥运在我们家开,所以奥运就是我们家的,我让你不准报道,你就不能报道,奥委会准许你报道都没有用哪!我们居委会不允许!
      7.综上所述,你输定了。但是如果你愿意调解,我代表13亿中国人,我代表起诉你的那个亮女士,我代表她的律师,可以给你打个一折。也就是一亿三千万美元。按照中国的砍价法,砍掉一个零头,就是一亿美元。你赶紧把这个一亿美元赔付给我们的代表梁女士。然后你就可以看好戏了。
      8.……没有第八条了,但我们中国人喜欢讨个吉利,所以写个8。
    CNN,你姓CN,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家,现在你居然欺师灭祖,赶紧向我们赔偿,当然,道歉也可以,示好也行,反正我们就喜欢道歉和示好。

      这个反语我也能看懂,那时候顿时感觉世界观被改变了,
    或许吧或许就是有世界观被从此改变的地步。
    然后又是接触到韩三篇。

    一部电视剧《天道》,原著书名《遥远的救世主》,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文化属性,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弱势文化是指依附于别人,依附于强者的文化思维;强势文化是指根据事物客观规律做事的思维;所谓事物的客观规律,以一切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三季人》
    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在讲《易经》时, 提到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拜 访,门生拦住了他,问他有何事。那人说:我想问 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门生回答说,当然是四 季啦。那人反驳说,不对,是三季。两人就争论起 来,最后打赌,当面向孔子请教,如果谁输了,就 赔礼道歉。这时候正好孔子出来,在听了两人的争 论之后说,一年三季。门生无奈道歉,那人洋洋而去。门生非常不解。孔子淡然地 说,你没看那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蚱蜢,蚱蜢 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 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有 何意义呢?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吃点小亏,无碍。
    呵呵,茅塞顿开!

    自私让社会变得更美好。
    东西没有成本,选择才有。
    在人群中,个体的智商会降低到平均值
    平庸的经济学家计算可见成本,优秀的经济学家还能计算不可见成本。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 卢梭
    每个人生来的时候都是自由的,却往往被限制在了各种枷锁之中:房子,车,恋人,学习,工作,朋友… 这些枷锁无处不在,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一味的想着突破枷锁或许是条出路,但更可能的是把你局限在枷锁的同时拴住了你本来可以快乐的心。对于这句话我的想法就是,既然枷锁无处不在也无法摆脱,不如让自己快乐的淡然的接受这一切,并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打破或长久居住的枷锁,以之为目标不断修复自我提高自我最终实现自我。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然而,尽管能够不自杀、不发狂、正常地谈论政党,不绝望、不屈辱地继续与生活对抗着,难道这样就不会痛苦了吗?难道这样就会完全拥有自我,而且深信理所当然,完全不曾怀疑过自己?
    ——《人间失格》

    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在飞机中独处一晚和一天这么短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孤身一人,除了微弱光线中的仪器和双手,没有别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气,没有别的好盘算;除了扎根在你脑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没有别的好思索——这种体验就像你在夜晚发现有陌生人与你并肩而行那般叫人惊讶。你就是那个陌生人。
    ——《夜航西飞》

    能量之于行动力的说法。
    做出改变有多难,对于热度适中的我来说确实挺难的。做出小小的改变真心不易,特别是面临俩难的时候。举个例子,对于做一件事,做或者不做。做是正确之举但却面临个人的一些挑战有畏惧感。不做当然是待在舒适圈里但事后会有挫败感觉。以此作为基础的事态,事后会发展起自我的行为模式以及对应的自我心理解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可以越挫越勇,另外有些从此一迷不振。那怎么能让我们采取正确的做法呢?培养能量。这是一个有趣的概念。有点像磨刀不误砍柴功!什么意思呢?从能量的角度看,做是一种能量,不做也是一种能量,也就是内心的红蓝大战。谁强我们就听谁的!由此,我们要采取的策略就可以从一局定输赢的未知模式到暗箱操作的来一局。把内心看作是一个赌徒,我们设定游戏规则的时候把我们想要的结果的能量不断的灌输给内心赌徒。一旦能量达到,做起原本以为困难重重的事就变的水到渠成!那怎么灌输这个能量呢?这个涉及到问题对心理的一些影响因素,笼统的来说,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第一点不是立刻战胜它(即来一场未知的赌局),因为你不敢保证可以拿下它。第二,开始培养正确的能量,我们可以试着以观察者的角度全方位的理解这个问题,我称之为“踩点”,就像战争前的探知。累计胜算值。第三,运用下关于可视化的正能量手法,对这次问题的处理来一次假象模拟,注意是正面的,来提高士气。第四,准备万全,顺势而为。如上,是我对我自己纠结事物结合能量观念的一些理解。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以及朗达拜恩的《秘密》。这俩本书分别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诠释能量影响事物发展的观点。

    1.唯心论
    我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坚定支持者(与我国XXX的理论无关),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拥有解释唯物论的一套逻辑语言。
    有一次偶然去北航听了一次哲学课。那个老师是这么说的:
    “都说现有物质再有意识,那么按照唯物论,意识不可能无中生有;
    人的大脑被认为是有意识,那么往前推理,类人猿的大脑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意识(至少算作 类意识),在往前一直推,直到生命出现之前的一块石头,它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意识吧,再向前…………
    意识肯定先于物质之前出现,这个顺序是逻辑顺序,不是时间顺序,时间本来就是相对的……

    听完课,我彻底变成唯心主义坚信着,发现唯物主义简直漏洞百出,回想那麽多大家大师都是唯心主义者,似乎有一定道理。

    2.在大学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在大学之前,总是听别人说什么要当学生干部,进学生会;大学是用来锻炼人的等等。
    至今为止我也不觉得上述观点是错误,但是我在进大学的初期一些事情改变了我。
    当时刚进校,终于拜托高中,心情开阔,开朗起来。我按照别人的忠告,在刚进去的几个月里面各种机会,各种表现;军训总结大会,学校领导当众点名赞赏我,邀请我加入学生会;后来学生会招新,我在各种选拔环节里面脱瘾而,一下子出变成了学生会副主席的最佳人选(是小学校,职位空缺)。

    那天晚上我在临近高年级的学生宿舍里面逗留,谈论未来,其中一个人最后这样说:“在大学锻炼是没错,但是要知道那样的锻炼在毕业后随时都可以,但是这几年学校是难得学习看书的好时光,以后都不会再有了。”
    最后在学校我什么职位都没做,也就是这样我找到了自己,我一直很感谢这个人。
    我觉得是我大学那几年重新塑造了我自己,即使有过悲伤和失落,但是我从不后悔。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只有一个感性认识:这是大道理,大实话。继而有了点醍醐灌顶之感。之后在生活中处处感觉到这句话的无穷价值。当别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跟我不一致时,我想我不一定非得跟他辩个你死我活,而是要在不同思想的碰撞过程中习得自身的通达。对于对世事的洞察力与敏感度不如我的人,我不会再抱有莫名优越感。对于知识面广于我,对人情世故的通晓强于我,我不会陷于自卑与低落情绪中。毕竟,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会出现缤纷多彩的故事。多元价值的融合总归强于单一价值的垄断。

    人类的不幸福,大多源于对不同己身事物的拒斥。以一颗包容开放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才能最大地避开尘世的纷扰,从而获取幸福。包容,不是忍让与冷漠,而是以最阔达心态热爱生活。
    去应聘百度客服。然后他们说最低本科学历。

    然后我说,为什么我喜欢百度,给百度增砖添瓦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努力让自己成为与百度相关的人,而你们却连展示的机会都不给我?

    然后他们说,这是硬性条件,然后对我说 你做的那些其实连屁也不是。

    然后走掉了。。。。

  9. 凌尘说道:

    (1)人丑就该多读书。
    唔。。悲剧了,这句话绝对是最振聋发聩,最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的一句。初次见到这句话的瞬间,就觉得敞亮啊!
    (2)天道酬勤。
    尽管命运时常弄巧,但一直这样鼓励自己。
    思想转变。

    第一次思想转变,源于一个克什米尔的傻逼,他不停的问我,如果你的ZF让你觉得不爽,你会去散步么?我用了无数借口,最终无法回答,坦白承认,这个ZF不喜欢我这样做。

    第二次思想转变紧跟第一次,读林达的一系列书籍,算是思想启蒙。自此以后对某D的神话破灭,睁眼看世界。

    第三次思想转变,读《正见——佛陀的证悟》(又名《近乎佛教徒》),认识到佛教不过如此,佛学的核心和我所学的哲学并无二致。

    第四次思想转变,读《小逻辑》,认识到真正的辩证法,反思佛学与辩证法的差异

    工作是做给现任老板用的,做给下一任老板看的。
    ————荔枝电台罗辑思维,罗胖子说的。
    对于我这样不喜欢现在工作的人,真是醍醐灌顶,瞬间就有了斗志,有了努力工作的动力,感谢罗胖子。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天道酬勤 让我醍醐灌顶
    安全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剑在手,可杀戮,可起舞,全凭个人的信仰。《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充满正能量,可惜没有践行下去….
    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强烈推荐女人都看一看,或者看波伏娃与萨特的传记类书籍,很受震撼,忽然觉得久久思考的男女差异不平等的问题得到了解释,让女人更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出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谋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品质:产品新颖,质量上乘;

    问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也凉;

    访境: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我想,防守是我的第一要务,我想尽量防死每个人……我希望我能每场竭尽全力,如果能赢冠军最好……我还想,我这辈子,至少打一次全明星赛吧。”

    不一定是真确,或者好的思想,但是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变得更丰富了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 stranger

    不顾一切,感受绝望,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

    我知道痛苦在前面等着我,我不介意,对我来说,快乐永远是一个不可能的词语,除了梦想,我拥有的只有忠诚的孤独

    talk is cheap
    simple is better
    less is more

    庄老说。后来被证明不对,是错的,但丝毫不影响它对我的震撼,这是我大学读书历程中的标志事件。它告诉我不要总用常识去理解东西,不要总带着某个眼光理解某些问题,否则有的时候很容易贻笑大方。
    我们应该相信很多东西,坚信很少东西,但千万不能迷信任何东西,哪怕是常识。
    这就像苹果公司乔布斯所具有的品质,对一样事物,不会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对它的判断。也就是初心吧,这个词有点玄乎,但是说白了,当你像一个孩子一样理解世界学习世界的时候,也就是你进步最快发现最多的时候。
    对呀,如果不是自己读到,考证出来,我们凭什么就认为庄子在老子后面?如果我们只是读书,用孩子的心态去读道德经庄子,很容易觉得老子才是后人,为什么我们没有提出这个疑问?
    第一财经周刊有几期的一个固定栏目是用一组相同的问题采访各地名人,有一个问题是:“什么理念是你从前一直深以为然,而现在认为非常胡扯的?”。
    其中台湾综艺制作人王伟忠的回答最有同感
    “那就是人定胜天!”
    --献给一切被成功学毒害的人们
    尼采名言
      1,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2,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3,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4,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5,人是一根绳索,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悬于深渊上方。

    6,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7,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9,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10,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11,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尼采

    12,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 不是没有 人懂你,而是 你不懂你自己

    13,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 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 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 别无选择

    14, 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 ——尼采 《人性,太人性的》

    15,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尼采 《善恶的彼岸》

    16,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尼采 《世界的智慧》

    17,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18,我们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对于我们就越是变得兴味索然。

    19,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20;其他人的虚荣心只有在和我们的虚荣心相反时,才会令我们反感。

    诺言应该是,即使后悔了,也不反悔,所以我会等你,更何况我并未后悔。我会等你,就是做好了一个人自娱自乐的准备,在我说出等你的诺言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不用再去管其他事,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不再有联系,你有了喜欢的人——这些都是必然而无力抗拒的,所以在那一刻,只一瞬我便做了决定。我也不是在追你,我只是在等待一个人,我做不了其他事,我知道,因为你不会喜欢我,所以我变瘦你不会喜欢,变淑女你不会喜欢,不再大大咧咧你不会喜欢,不再张扬你不会喜欢,我一直追逐你不会喜欢,我一直固守你不会喜欢, 这很残忍,因为你看,这世上就是有这么一个你求而不得费尽心血用光力气也枉然的人,爱是世上唯一无法衡量付出与收获的东西,不甘心也不能怎样。当电影电视里男女主修成正果皆大欢喜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要在屏幕前默默垂影自怜。我不用得到你的青睐,我不拒绝你的请求,我不嫉妒未来你爱的人,我不奢望不会发生的结果。如果我做不了我们生命交集之处的主角,那就做一盏路灯,你走过这条路时,我默默看着经历着你也经历的故事,陪你一起,尽力为你照明,可我的能力有限,你未来更加长远的道路我鞭长莫及,所以我不遗憾。我不否认我心中仍然存在的侥幸心理,依旧保持着对你的妄想,可我早已没有了半点强求的想法。这世上就是有这么一种人,为爱而生,无爱不欢,当我不是的时候我感到不解,当我是的时候,我便珍惜我这样的身份——为爱付出,怎么说也是为自己想要的事物而活。我不后悔,不反悔,不怨天尤人,不绞尽脑汁。我再等你,我在等你。不过再三年。

    来自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言语和文字原来是可以不用同步的,对于七肢桶来说,听说是一种思维方式,读写是另一种思维方式;
    生理结构的差异决定了思维方式的截然不同;
    (以上两条纯理论,对于现实生活帮助不大,但是对于拓宽思路很有益处)

    来自科幻小说《死者代言人》
    因为生理结构的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所以不要以自己的角度、人类的角度来判定其他物种的是非过错。
    (比起能理解但不宽容来说,不理解却能抱有宽容之心更可贵吧)

  10. 蔡十八说道:

    看阿Sa和郑伊健演的电影:学生们取笑Sa的小胸,她倒是小胸脯,大声说:怎么样啊,现在就流行我这样的!!!
    当时看得哈哈大笑,觉得Sa实在是太可爱啦。后来想:将来谁这样羞辱我,等着我出丑嚅喏,我也要象她一样,快乐而又坦荡得回击他们。

    王小波的好多话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高中的时候看到过古龙小说里面的句子,至今都记得。

    关于爱情
    爱情是会变的,会变成亲情,友情,依赖,甚至仇恨。

    那时候暗恋一个女孩子我也不知道几年了,分不清,一直是同班同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还在一个学校。那时候觉得只会爱她一个人。看到古龙这句话,我开始怀疑古龙这句话的正确性,但是思考一下,觉得古龙说的是对的。

    关于成功
    欲成天下第一者,必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太聪明的人是成不了天下第一的,因为他们总想躲,而且总是躲得过去。

    这句话,读过就再也没有忘记。

    另外一句是高中班主任写在我的周记笔记本上面的。
    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做世界上最坚强的男孩。女人没有婚姻就没有事业,因为男人和你不敢合作,怕你黏上他,你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中国男人当不了好情人,我听通报成克杰与李萍的通报时我觉得成克杰作为情人这个角度来讲他是真正爱一个人的发自内心的。像成克杰那样的情人是罕见的。离婚的话都是在床头哄你的。除非你们有了孩子还能博一博。」by 我妈

    过日子就要长长足足地过一天,而不是过很多的分,很多的秒。每次想到这句话都似有所悟,舒国治先生那种理所应当的闲散真是令人心向神往,"耐勤苦易,耐闲散难",赖床、早起、晚睡也有他的一套说词在里头。像舒先生这种因为早晨不能按时起床而放弃上班的真罕见,洒脱地全然置世俗眼光于不顾,正在学习先生,希望自己可以更潇洒自然。

    读廖一梅的《像我这样笨拙的生活》时对下面这段话最有印象:

    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 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而奇迹,是不会在容易的道路上绽放的。也许,在所有不被看好,无人尝试的错误的选择的背后,会有不曾见到的可能,不曾设计的 未知。未知让人恐惧,引人好奇,也因此证明你的勇气,成就你的自信。在每个死胡同的尽头,都有另一个维度的天空,在无路可走时迫使你腾空而起,那就是奇迹。

    木心说:所有的顿悟都是掩盖了的渐悟。
    我不太相信会有一段话一件事真正让人醍醐灌顶。我的理想主义的形成也不是一段话决定的。除了上段,还有下面几句也很喜欢。在此分享共勉:

    人生不应视为一场以安全抵达坟墓为目的的旅行。

    如果你是蚌,你愿意穷尽一生痛苦去凝结一粒珍珠呢,还是不要珍珠,宁愿舒舒服服的活着。

    《水知道答案》,还有类似关于催眠和潜意识的一些理论(类似《秘密》里提到的),感觉很颠覆常规思维;
    超右脑思维(貌似还叫做什么超右脑照相记忆法):这个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会,感觉很厉害;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面女主角和那个清华神童交流的学习方法的那段,亮瞎了,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好学生原来都是这样学习的,难怪我们当时辛苦埋头苦干却还是学不过那些尖子生;
    还有一个不算很惊异,但是很有用。就是哈佛幸福课里面有一个观点是说,人的一天最好设定两个routine,多了很难坚持。我试了下感觉挺有用,以前订计划什么的就是设计了太多routine导致很难坚持~

    PS:个人感觉吧,刚开始看的时候会有很多东西让人眼前一亮,可是读书读多了以后很多东西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和那些很不合的人交往会发现有他们的很多思维亮点,也恰恰是自己的思维盲点,能学到很多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而知空深。】
    这是漫画《飞轮少年》里的一句台词。
    不要和井里的蛙谈论大海,它们不知道大海的宽广,却知道天空的深远。

    其实在下觉得此处的化用极为精巧——原文是《庄子·秋水》中的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不要和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居住的地方是如此狭窄。

    就算那是一只蛙,从来未有见过大海的话,要凭什么去强求它对海的知识了若指掌呢。一直凝视凝视的苍穹,或许梦想是飞上云端也说不定呢。
    注视着的世界原本就不同的话,就没有资格自认为”我的世界高级于你的世界“,然后加以鄙视吧。

    人之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傲必不孝,為臣傲必不忠,為父傲必不慈,為友傲必不信。胸中切不可有我,有即傲也。古先聖人許多好處,也只是無我而已,無我能自謙。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传习录≫"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次奇遇发生在我的童年时代,影响之久可绵延终生。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午后,我来到院里小卖部买冰棍,取一,店主大爷伸出两指示意,八毛,摸兜取出唯一的一张票子,面额一块,思考几秒,脱口而出,爷爷,拿错了,等我回家拿八毛钱再来,大爷笑,塞给我两毛,夺走一块,转身离去,深藏功与名。
    独留我一人在绚烂的骄阳下苦苦思索这道让我颠覆三观虎躯一震的算数题。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By于宙.《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

    人都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你问他长大了想做什么?
    宇航员、外交官、国家领袖、政府首脑、大企业家,什么实业救国、产业报国,说什么的都有。你就注意到没有一个年轻人说他要去掏大粪、扫厕所、要饭这些的。每一个年轻人都相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相信自己来到世间要改变世界,充满了雄心壮志。
    但是到了二十多岁走进社会之后,尤其在中国,这个大环境相对不太健康的中国社会里,走进社会以后,很多人痛苦地发现,那些年轻时有才华、有热情,非常正直耿直的这些年轻人,从二十多岁混到三十多岁一事无成。在中国,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你有能力、有才华、有热情,却一事无成。因为你不会圆滑处事,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会在领导面前拍马屁,不会在同事面前耍心眼,什么都不会。
    这样的结果是,你工作能力很强、很正直,到了30岁一事无成。这些人痛苦地发现身边那些臭流氓,年纪轻轻十七八岁就活的特别圆滑世故的那帮小兔崽子,在社会上如鱼得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到领导那副德性,简直没法看。见到同事就又是另外一副嘴脸。处事处得很圆滑,到了30来岁都混的非常好,要钱有钱,要车有车,二奶有六个。所以这些正直的年轻人到了30岁很彷徨,开始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心想我到底在干嘛呢?于是他为了获得生存上的好处,决定跟着耍流氓。所以这些人呢,不管是什么借口,最终选择了去做恶心的成年人社会中的一个恶心的人。 最可气的是他们之后还产生了幻觉,说这就是“成熟”。 于是又过来毒害年轻人。跟他们说,你看,我年轻的时候也像你这样,现在我这叫成熟,你这叫幼稚。这是成熟吗?我不觉得这是成熟,这是不要脸。我现在看到很多我的同龄人变成这样,很多人都是我小时候的好朋友,也曾经充满了理想,充满了美好的这些东西,然后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最后却变成了这种恶心的人。
    我回家吃饭心情好就敷衍一下,有时候心情不好就忍不住当场戳穿他们。我说:“你看你们这帮兔崽子,年轻时候我们在一块儿聊,都说要改变世界,现在你,你改变个屁了。”然后他们就有点不好意思,说:“哎呀,行了,老罗,咱们那时候不是幼稚吗?谁能改变世界?谁也改变不了世界。”我就跟他们说:“你别客气了,你已经改变这个世界了,因为你变成了一个恶心的人,这个世界多了一个恶心的人,因此它变得恶心了一点点。”
    你们听懂了吗?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这是你的宿命,你别无选择。你要么把世界变得好一点,要么把世界变得坏一点。
    有些人不服气,说:“妈的我就不信了,我自杀。”
    你自杀就把这个世界的自杀率改变了一点点。
    你如果走进社会,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什么不要脸的理由, 变成了一个恶心的成年人社会中的一员,那你就把这个世界变得恶心了一点点。 如果你一生耿直,刚正不阿,没做任何恶心的事情,没有做任何对别人造成伤害的事情,一辈子拼了老命勉强把老婆、孩子、老娘,把身边的这些人照顾好了,没有成名,没有发财,没有成就伟大的事业,一生正直,最后梗着脖子到了七八十岁死掉了,你这一生是不是没有改变世界?你还是改变世界了,你把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一点点。因为你,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好人,听懂了吧?
    每一个生命来到世间,都注定改变世界。所以将来有一天你心里挣扎,不知道要做一个流氓,过得很滋润,养六个六奶,哦,六个二奶;还是做一个正直的人。你在这个中间彷徨的时候,希望你记得我今天给你讲的这句话,每一个生命都注定改变这个世界。

    自己的想法:
    第一次看到这番话,还是高中时期。那段时期我非常的困惑迷茫焦虑。小时候的幻想开始逐渐崩塌,看见了社会的阴暗面,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样的人,非常担心将来自己会被社会磨平同化,最终变成“从前的自己讨厌的人”。后来有一天,看了罗永浩的《我的奋斗》,真是醍醐灌顶。
    非常感谢在那个年纪,看到了老罗说的这些话。他说的这些话,也给了我极大的勇气与力量,直到今天。
    人相信一种东西,是因为他愿意相信。

    罗永浩在一次演讲中说:“他们不是我的粉丝,他们是某种信仰、某种价值观、某种理想、某种人生态度的粉丝,他们来到现场,是知道从我身上能看到这些东西。”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他很宠爱他的宰相,这个宰相的口头禅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很喜欢出游,而且经常带着他的宰相。有一天他们带着侍卫出去打 猎,国王打中了一头狮子,兴匆匆地跑了过去,谁知道狮子并没有死,看到国王走近,突然奋起袭击国王,在侍卫的救护下,国王活了下来,但是受了伤,而且小拇 指被折断了,国王很伤心。可是宰相还是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国王很愤怒,把宰相关了起来。

    过了一个月,国王的伤好了,他 又想出去玩了,往常他会带着宰相,可是这次,他准备自己一个人出去。骑着快马,他来到了国界附近的丛林之中,看着皎洁的月亮,很舒怀地走在深林里的小路 上。这时候突然来了一群野人,把他团团围住,原来在这附近生活着一些古老部落的人,他们会在月圆之夜抓一个人献祭给上天,国王就很不幸地成为了他们的猎 物,野人们把国王的衣服撕掉,很开心今天抓到了一个细皮嫩肉的祭品,相信老天一定会满意这份礼物的,下个月肯定会保佑他们抓到更多猎物的。就在他们把国王 推上祭坛的时候,有人发现国王的小拇指缺了,“呃~~~”野人们发出愤怒的叫声,献给神的礼物怎么能有残缺呢?所以他们把国王放了。

    回到皇宫中,国王下令把宰相请了过来。国王对宰相说“我今天才领略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的意义。不过,爱卿,我因为小指断掉逃过一劫,你却因此受 了一个月的牢狱之灾,这要怎么说呢?”宰相笑了笑,说道“陛下,如果我不是在狱中,依往日惯例,肯定要陪您出行,野人们发现您无法作为祭品的时候,那他们 不就是会拿我祭神了吗?臣还要谢谢陛下的救命之恩呢!”

    等在遇到一些或大或小,让我满心委屈怨恨不甘,跟自己较劲的时候。我会跟自己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让自己坦然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思考事态本身发生的意义,所带来的改变。当然,这并不代表我是一个被动听天命的人。只是我认为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是处理好问题的先决条件。

    首先我实在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我生活在一个江苏的贫困地区,家境应该算是那种刚越过贫困线的那种,母亲是小学文化水平,父亲初中文化,所以我们家的教育也是放任自由的,可以说从小到大我们家人在学习上面基本没有过问过我,好在我还算自觉,从小到大成绩还算不错,但也只是还行而已,然后上了一个二本的学校,在校中。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就是多读书了。这个理念的灌输从小到大有很多人,或旁敲侧击,或一带而过都和我说过。但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他是一个干净的男人,他每次出现的时候都衣着得体,光鲜亮丽。但是他其实并不算和蔼,很严厉的老师,但是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很有水平的老师,他总是花大量的时间给我们拓展课外知识,那时候他布置的作业看起来都很匪夷所思,那个时候家里没有电脑,查资料非常不方便,而且也没有可求助的人,只能查词典,一本很厚的中华成语词典被我翻了很多遍,一个六年级奠定了我到现在的词汇量,晚上熬夜做作业,然后第二天还要早早到学校和同学们讨论,然后把剩下的作业做完,所以当时还是恨他的。除此之外,他每周都要求我们写两到三篇的作文,而每一篇作文他都要花两节课去点评!但是也就是他让我意识到了文字的优美,一篇好的文章是那么的引人入胜,从那开始对文学有种敬仰之情。
    还有一位是我的表姐,她是一个小学老师,我的很多的世界观都深受她影响,她那个时候念书成绩很好,很想考大学,但是我的姑姑没允许,因为那个时候如果一旦考不上,只能回家种地去,她没有反抗成功,所以就去念了中专回来当了老师,但是她从来都没有安于现状,她后来仍旧是自学考了南京师范的本科,并且凭借自己优异的教学水平从家乡调到了苏州到老师,她很年轻就被评为了特级教师。但是这都不是她最闪光的地方,她非常爱看书,她的家里总是堆满了书,她的文学水平鉴赏力很高,而且不拘于形式,不刻板,她不仅看文学名著也看网络小说,有人总有人问她孩子太小可以看红楼梦吗?网络小说有价值吗?她总是说红楼梦当然能看,再小也能看,只要她想,网络小说也有很好的呀。她现在孩子已经很大了,但是仍然在不断学习,有时候我和她吃饭,她仍旧捧着手机看书。我从她身上得到的理念有很多,她觉得我父母对我的教育不关心,所以她就寄书给我看,然后要我多多看一些审美的书,告诉对于中国人的皮肤黑色的头发是最好看的,会对我说我的身材应该穿一些线条简明的衣服,还会说吃东西不要乱吃,吃得好吃得少,内衣一定要买好的。和她出去玩,陪她看画,陪她逛花鸟市场,她总是说得头头是道,每一次和她在一起,都感觉自己收获了。
    还有就是努力的重要性了,之前我总归是觉得我不够好是因为我天赋不够,资质平凡,所以再努力也是这个样子,所以我算是那种不是很努力的人吧,但是我的前男友却是一个异常努力的人,他很清晰自己的目标以及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上大学总是玩,但他却一直不断的丰富自己,他专业学得很好,然后他意识到自己不太会说话,于是就不断的去锻炼自己,人际关系处得非常好,就连穿衣打扮也十分重视,我从没见过他穿着拖鞋和大裤衩到处走,但是接触他我才明白他外在的光鲜是背后多少的努力,而我根本就太过放纵自己。
    最后说一下关于眼界吧,我是一个没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是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之前上网也就是看看新闻八卦,聊天和看电视剧。但是后来看了晓说,我是晓说的忠实粉丝,每一集都看,所以我突然看到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对我整个人触动都很大,因为我身边的人大多数都和我差不多,所以我只能靠网络来拓展我的知识面,所以网络真是一个好东西,看晓说,然后看逻辑思维,看一席,然后开始了知乎,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大千世界,终于意识到自己又多渺小,然后就充满了一种求知的欲望,越来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然后就每天充实自己,虽说我现在依旧普通,但是我毕竟我在进步。
    最后引用柴静老师的一句话吧:“人要从不假思索的愚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11. 纳兰德性说道:

    徐皓峰说道,
    “武人面对枪炮大喊:“你有科技,我有神功!”结果神功的效果是炸弹效果。此风不浅,《东方不败》中东方不败的武功是机关枪和迫击炮的效果,《华英雄》中华英雄的武功是地雷效果。这种视觉效果,等于把武功给否定了。”

    不管你有再多的兴趣爱好 再多的社会关系 再深的对努力学习的厌恶之感
    在你青春期的某一个时间点 你都会明白 学习的重要性高过所有
    你要无欲则刚 你要学会孤独 你要把自己逼出最大的潜能
    没有人会为了你的未来买单 你要么努力向上爬
    要么烂在社会最底层的泥淖里 这就是生活

    英雄并非没有恐惧的时候,只是从来不被恐惧征服,
    英雄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只是从来不被软弱控制而已。
    ……

    我以前一直在想,那些伟人,英雄是不是从来没有负面情绪,总是充满着正面情绪?
    后来看到这一句话,才知道,他们并非没有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但他们从来不被这些东西所控制而已。

    自此以后,我不再刻意地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负面想法,很坦然地面对它们,因为我知道那是人之常情,是不可能避免的。

    但是,关键在于,我可以接受它们的存在,但绝不会被它们所控制!

    尽管有些恐惧和软弱是必要的,但在不可以恐惧,软弱的时候我便会用这句话来告诉自己:当被这些负面情绪控制时,你就输了!

    靠这句话,在很多关键时刻,我挺了过来。

    一个朋友和我说,人活着没有多大的意义,无非就是为了能过下去。
    有的人吃喝玩乐认真工作结婚生子就能过下去。
    有的人不满足于普通的生活,会选择去实现自己。
    我之前问了我朋友很多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关系国外的民主为什么要关心自由为什么不过平时上班周末聚会的生活。
    她说,如果她能过得下去,她也想过嘻嘻哈哈的日子。
    但每个人不一样,她过不下去。她过着过着就会“要点事情”,去个金三角拍个无国界组织什么的,去个老家拍个纪录片什么的。
    突然醍醐灌顶,人生真的没太多的为什么,怎么活得下去怎么来。

    1、上帝思维
    ” 关爱别人,受益自己。”

    2、司马光思维
    打破,才能得生机。

    3、孙子思维
    要战胜对手,就必须了解对手。

    4、拿破仑思维
    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方法去解决问题。

    5、亚历山大思维
    成大事者,决不被陈规旧习所束缚。

    6、哥伦布思维
    想了就要干!

    7、拉哥尼亚思维
    简练才是真正的丰富。

    8、奥卡姆思维
    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

    9、费米思维
    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合理的。

    10、洛克菲勒思维

    时时求主动,处处占先机,以最小代价,求得利益最大化。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有三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首先,你要行。
    其次,要有人说你行。
    最后,说你行的人要行!
    认命,不认输。

    摔倒了爬起来,拍拍灰尘,赶快走,别心疼摔倒你的那个坑……

    每个小孩子都很特别,于是你奇怪所有平凡的成年人到底从哪儿来的。

    抓住幸福其实比忍耐痛苦更需要勇气。

    重要的不是你去哪里,重要的是你会遇见什么!

    我发现一个秘密,人刚睡醒那会儿,基本上就是个脑残,反应特别迟钝……

    有些人沦为平庸浅薄,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可不经意间,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绚丽的人,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过是匆匆浮云。

    EVA关于AT Field的描述——也许庵野自己都没想那么多,但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的世界观。
    人因寂寞而痛苦,接近他人也会带来痛苦,太近或太远都会让痛苦加深。因此人类彼此之间存在着心之壁、绝对领域或是自我意识,只有打破它才能迎来人类的补完。
    会忍不住问自己,什么是天堂?
    酒池肉林欲望得到无限满足?说是地狱还差不多。
    像绿里奇迹说的一样,重复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那不是一戳击破的谎言么?
    因为信仰的坚定沐浴在神的光芒下?如果要根据信仰的不同来决定爱不爱我们,那算什么神?
    打破 AT Field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让伤害欺骗等等负面情感都变的毫无必要,因为没有实体所以排泄繁殖性交这些行为也变得无意义,无所谓存在的价值也无所谓前进的道路,我们就是自然和宇宙的一份子,这不像是天堂么?
    有人会嗤之以鼻。
    可是这世上真的有人可以脱离“他人”存在吗?
    也许你可以逃到无人知晓的深山老林大洋孤岛,可光是“逃开”本身就证明“他人”的存在了。
    我们愤怒、羞耻、高兴、骄傲和自卑这些情感,都是为了“他人”而存在着。
    对他人的厌恶来源于对自己的痛恨——光是醒悟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更讨厌自己。
    其实启发最大的一句话还是在知乎网上看到的,那就是永远不能一个人,来大学我以为我变的独立了是我成长了,可我现在明白一个人时间久了会非常的难受,并且你会丧失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跟其他人一块行动虽然会延误你些时间,但是相对于这些损失你得到的会更多。现在我非常后悔我去年没有勇敢地拜托现在恶心的朋友圈选择和我志趣相投的圈子,一个人做事很累而且效果还不好,现在有关于学习方面的事基本上是一个人,真的很累!如果我当初胆子大些,让这些人滚开我的视线,加入我非常喜欢的那个上进的团体,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完全会是另外一个面貌,我会活的非常舒心非常快乐!

    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别人。应该是比较小的时候,那时候我思考了挺久,在想这个"对",或者说"对待"的问题,先后次序诸如此类的。那时候我想,没有人是想别人对自己不好的,于是直到现在,我一直抱着真实的态度去对人好,当然是有底线的。中国这样浮躁的社会,培养了好多功利主义者,在他们包围中,有段时间我怀疑自己这是不是伪善,困惑了好一段时间。交朋友,与人相处,谈的不是心,而是带着目的,那样我觉得好危险。至少让我很不舒服。刚刚在这个题目看到一个答案,不要被磨平你的棱角。如果真实,善良是我的棱角,我愿一直保持。至少,一直以来的朋友都让我感到很踏实。
    1.怀疑一切
    2.失去才懂得珍惜
    3.只有当我们喜欢自己所做的,而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歌德
    4.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
    5.Work Hard.(不光是说动作上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思考上的层面)
    6.种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之前,其次是现在
    7.Just Do It,就是最好的准备
    8.少壮不知勤学早,老来方悔读书迟
    9.人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
    10.人一生真正需要的实在太少

    原来我看别人可能会犯错,我会劝阻。可能是因为我曾经也做错过,知道后果。
    但我现在很少会管别人可能会犯的错,即使我知道ta这么做下去肯定会犯错,我也很少指出。
    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我又何必剥夺别人去犯错的权利呢。只不过有些错能修正,有些错就变成了人生中不可承受之重。
    但那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自己的人生自己去过吧,我什么也帮不了ta。

    这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感悟,认为我是高人愿意听我的,我也很乐意去讲解。不愿意听的,我也不去说,由得ta去吧。

    一个僧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水中团团转,他当即就决定帮它。他伸出他的手指捉它,想把它捞到岸上来。可就在他的手指刚够到蝎子的时候,蝎子猛然蜇了他一下。但这个人还是想救它。他再次伸出手去试图把蝎子捞出水面,但蝎子再次蜇了他。
    旁边一个人对他说:"它老这么蜇你,你还救它干什么?"
    这个僧人说:"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有蜇人的天性就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有一个游戏,玩法如下;男人女人各找50个,然后在他们的背后贴上1~50的数字,并且他们自己不能看到自己背后的数字,你找的人会决定你们最终的奖金,当然数字越大你们获得的奖金就会越多。
    游戏结束的时候,很多的人都会找到与彼此相近的数字作为获得的奖金,1号女基本与1或2号男组成一队,50号女就会跟50号男组成一队。游戏后,不少人都会表示玩这个受尽白眼,是你背后的数字人家看不上,或者你会因为你背后的数字收到很多人的追捧,数字大的当然是可以根据自己背后的数字进行挑选,从而选定最符合自己的一个。游戏归游戏,游戏中你背后的数字不能改变,可是生活中的你,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增加自己背后的筹码,使自己可以进行挑选最符合自己发展的一个,而不是被嫌弃的一个。

    这是我在《物种起源》上看到的一句话,每看一次内心都充满能量,如下:

    我们只能做到牢记这一点,即每种生物都按照几何级数努力地增长着。每种生物都在其生命的某一时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每一代或间隔几代的时期里展开生存竞争,从而大量灭亡。
    当我们想到这种竞争时,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坚强信念自慰,即自然界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无法感觉到恐惧的存在。在通常情况下,死亡是迅速的,而强壮、健康且幸运的生物却能生存并繁衍下去。
    说是在文革时期,有一个教授,被揭发发表发动言论,他的夫人也牵涉其中,教授为了不连累自己,准备和她妻子离婚。在那个人性扭曲的年代,渺小的个人为了避祸,做什么都有可能,离婚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夫人一直不同意。他夫人说:

    “我们只考虑着分开对彼此好,从来没有想过,如果在一起,对两个人有多好。”

    突然发现这么平淡的一句话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爱情或是婚姻上纠结的朋友,当你有一天决定分手或是离婚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在一起,对两个人有多好,或许能够不再那么冲动。

    有钱的人不一定值钱,比如我们常看到一些“富二代”腰缠万贯,但除了挥霍什么都不会,这样的人“分文不值”。但值钱的人早晚会有钱,因为值钱的人都有足可夸耀的某种能力,凭此能力,他不仅可以安身立命,还能积累财富,这样的人甚至连存钱都不需要。其实每个人都很痛苦的,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是因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天赋是一部分,没学会忍受或享受痛苦才是自己做不好事情的借口,再讨厌的事,只要去做还是能做到的,那么就接受好了,自己并不是一个人,有许许多多人和你一样发现
    从小到大,最喜欢读的书永远不是课本,而是依靠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买的杂志、小说和各式所谓的课外杂书,被老爸为此揍过多少次就不说了。

    其实读这些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精华,但是其中所埋藏的一些句子总会让我热血沸腾或者醍醐灌顶,下面这些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觉得读了这么多年书所始终留存在我脑海里的精华。

    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北宋张载的一句话,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本小说上,当时顿时觉得自己身兼重任,于是曾经好好学习了一段时间!每次读起来都感觉一股浩然正气,良久不散!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这段话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只是记得是在高三,当时要高考了,但是自己的成绩很一般,压力大到想要崩溃,突然感觉第三句话一刀戳在了心上,随后满血复活,好在结果还不坏!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句话是胡适说的,好像是在讨论读书的问题上表达的自己的观点。我很赞同或者说极度喜欢这句话,知识的世界是无穷的,但是自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直是前进的,那便是好的!

    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

    当初在读书的时候,看到别人拿了长跑冠军,看到别人拿了奖学金,看到别人进了学生会感觉别人都是会奉承,或者运气好,直到有一次出去玩到十一点回来看到一位拿奖学金的同学在做高数题,突然就想到了这句话!

    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晚上想法千千万,早上起来事儿不变,说的就是当初的我,自从看了这句话之后我就开始在空闲的时候码子,还专门注册了一个公众号“8小时以外”不管有多少人看,开始写自己的文字并坚持下来。很多东西,不付出行动,即使想法再好,其实也没用!

    不要以道德眼光看待任何问题。

    忘了这句话的出处,好像是大河文摘上的,但是这句话是对无哦在实际生活中影响最大的一句话,越看越有味道。曾经我也会因为一篇报道去网上大骂、曾经也会在针对一些热点长篇大论,但是如今我学会了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能提出建议吗?如果可以应该怎么做?如果不可以你为什么大放厥词……

    社会的落后首先是精英的落后,而精英的落后的最显著的标志是他们经常指责人民的落后。

    这句话是我当初在看猫腻的小说《间客》中看到的一句话,这本书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神书,关于社会、关于司法、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正义与邪恶都存在着未知数,也让我明白了世界上除了黑与白,还有灰色的存在。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当初读王小波的书,最早的时候觉得这家伙的书也就这个样子吧,但是越看越有味,越看越入迷,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当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很多东西,比如争吵、比如和解、比如自己,反思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不够惊天动地,却能够直指本质,也许这就是一种文字的能力。

    第一既然总会有一个,那么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很多人总觉得,既然第一只有一个,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去争。好吧我承认我也这么想过,直到我看到一段NBA的采访,采访的乔丹,问他为什么打球的时候这么拼命,他如是回答。说实话,当时的我,脸红了。

    “批评人时,咬住舌头;赞美人时,放声高歌!”

    这句话是在羊皮卷上看到的,很多人感觉自己的情商低,觉得自己不会说话,或者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人缘会这么差,我觉得这句话就是终极解药。所以后来很多人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都是回复这句话,坚持做,认真做,跟情商没关系!

    也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但是有些话就像是真理,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总游戏东西会留下来,仅此而已!我看了那个《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中讲到一个做学问的人痴迷物种研究发现其他生物令人叹服的智慧,因而对人类的顶端地位产生痛苦地质疑。人类究竟和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可以走到最后?~~~
    看到此处也跟着头疼。后来有一日,他突然如梦初醒,幻影幻听一下消失不见。在文章结尾,他说,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不同就是会问三个字——“为什么”。鱼在水中游了亿年,会探究游的来由吗,鸟在天上飞了那么久,会问自己飞的原因吗。

    因为那一下顿悟印象深刻,所以在这里说一说。推荐这本书。

    再说个贴近现实的,读到过一个看法,是这样的:“很多人在尝试一个新事物的时候都习惯有所保留,略加涉足,又匆匆离开。其实很多东西靠的是技巧,你只要认真学习掌握它就可以做得很好了。然而一般人总是缺乏自信和坚持。”
    我突然明白自己学得东西太杂了。我什么都会一点,却永远是停留在会而已。原因就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总是自觉地想象成要去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九九八十一难。市面上很多宣扬成功论的言辞实质上夸大了事情的难度,都把它们比作检验凡人的关卡。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