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论坛科技创新峰会在京开幕 薛其坤首亮相,王灏郭洪出席致辞

2016年10月15日,以“创新源于科技”为主题的未来论坛科技创新峰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峰会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未来论坛联合主办,朝阳区区长王灏、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郭洪,以及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包括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薛其坤在内的诸多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也受邀与会,交流科技创新成果,共议科技创新事业。整场峰会座无虚席,网易直播实时在线观众人数更是达到了近81万。

未来论坛科技创新峰会在京开幕 薛其坤首亮相,王灏郭洪出席致辞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到,作为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的重要活动,本次峰会结合朝阳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的区位优势,以朝阳区良好、开放的国际研发氛围和创新资源为依托,重点关注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政府与科学界、产业界、投资界跨界交流与碰撞 。与会嘉宾围绕“挑落欧姆定律的量子现象和应用展望”及“创新生态——从基础科研到前沿技术开发”两个主题展开积极交流,鼓励基础科研在引领产业革命趋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构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环境。

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人,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

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教授特别受邀出席峰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这是其获奖后的首次公开亮相。演讲中,薛其坤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对量子力学的相关概念和最新发展动态做了精彩的介绍,同时就自身获奖发表了感想。薛其坤认为,未来论坛的设立和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体现了中国有情怀的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历史担当;体现了他们为中华民族科学发展作贡献的一个壮举;体现了他们营造的一个追求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中国正处在建设科技强国、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迈进的关键时刻,未来论坛与未来科学大奖所做的事业,在未来将成为中国科学、中国的企业家乃至广大中国人走向自信的一个标志。

未来论坛秘书处秘书长

据武红介绍,未来科学大奖未来论坛创立,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并以此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2016年9月19日,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在京揭晓,薛其坤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分获物质科学奖及生命科学奖,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卢煜明、薛其坤:让世界更美好,他们说到做到》更多未来科学大奖解读:www.yangfenzi.com/tag/futureprize

丁洪、贾金锋、谢心澄、薛其坤、张富春

围绕相关科研话题,薛其坤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首席科学家丁洪、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谢心澄、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贾金锋、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张富春等嘉宾进行了主题对话。

 北京市朝阳区区长王灏

王灏在致辞中表示,科技是国家的强盛之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朝阳区要想在构建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优势,就要有新的思维和定位,把重点放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家战略的推动上。王灏还说:年初我跟邓锋和武红同志有交流的机会,我感觉到未来科学大奖的构思非常的好,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国家有国家的义务和任务,我觉得我们的重点应该搁在基础科技研究和国家战略推动上。我们贴近市场一些商务性,或者灵活多变,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些领域,应该发挥民间的力量。好在我们很多有识之士,成功人士的目标投向了科技,不再做传统投机的业务,聚焦在科技创新的领域,令我非常的感动。我也觉得未来科学大奖的设计,确确实实站位高,贴近现在创新的需求。朝阳区要想在新的一论构建科技创新这方面发挥作用,不能传统的路径依赖,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定位,所以我们跟武红和未来科学大奖各位理事,包括相关的科学家紧密联系,我说朝阳区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和服务,目的是要重构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动能,发挥朝阳区特殊的优势,为我们下一阶段落实中央给北京赋予的战略任务发挥我们的作用。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郭洪

郭洪也指出,未来论坛与中关村的使命和价值是一致的,即创新引领未来。创新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构建,互联网+的“+”号应该翻译成“link(连接)”,把科研、产业和投资各界连接起来意义重大。我们为什么支持未来论坛做这件事,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来论坛跟中关村的使命和价值是一致的,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来不开构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关健词是连接,不知道谁把互联网加了+翻译成了plus,应该是link,把构件一个创新生态,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和我们业界、产业界、实业界、投资人联结在一起,共同搭建从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技术开发,产业化新的机制。这个意义非常的重大。我们相信通过未来论坛科技创新峰会活动,能够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科学经审核传播科技创新创业的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支持创新创业。

就连接产学研等方面这一话题,与会的创业公司和投资人代表针对如何建设并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达闼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晓庆、中科视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山世光结合自身创业体会和产研转换经验,就社会热议的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等话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达闼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晓庆

黄晓庆从科幻作品与科学与科技的关系着眼,强调了科技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工程师把科学家发现的真理变成现实,把科学家发现的现象变为人类可以享受的产品。人类文明进程的三个重要拐点是三次工业革命,而下一次工业革命的主题将是人工智能的革命。

中科视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山世光

山世光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研究历程,表示通过过去近二十年间在学术界的经历,意识到许多研究成果都难以落地,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技术,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基于这些考虑,山世光联合自己的学生,在今年8月份成立了中科视拓公司,并开源了其人脸识别引擎。这是个工业界和学术界可以完全免费使用的人脸识别引擎。同时也开源了很多数据,包括其建立的深度学习大讲堂,做知识的共享,将学术界最新的技术共享给学术界和投资界,且不忘着手产学研合作AI基础人才的培养,理性推进AI领域技术进步。

丁健、陈大同、方方、黄晓庆、山世光、王淮

此后,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未来论坛理事、未来论坛首届轮值主席丁健作为嘉宾主持,与华山资本投资管理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未来论坛理事陈大同、水木投资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未来论坛理事方方和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一起,与黄晓庆和山世光展开了深度对话,结合各自的经验,对科学研究、创业创新、投资转化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峰会得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将在今后每年全国双创周期间持续举办。近年来,朝阳区把推动‘双创’发展作为落实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和举措,针对创新创业潮流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之一,是承载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更多未来论坛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eilailuntan

未来论坛科技创新峰会在京开幕 薛其坤首亮相,王灏郭洪出席致辞

本次与未来论坛联合主办科技创新峰会以及后续一系列合作计划,为朝阳区进一步聚拢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产业高地提供了强有力保证,也彰显了朝阳区尊重科技创新人才、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战略的理念和决心。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女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侯云女士,朝阳区委常委、副区长马继业先生,朝阳区副区长李俊杰先生,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李妍女士等嘉宾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刷爆科学圈,梁振英发文对卢煜明获奖表示祝贺

➤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揭晓,中国科技史从此有了大陆企业家的印迹

➤ 世界拥有了诺贝尔奖,中国拥有了“未来科学大奖”

➤  ​中国科学家的地位为什么不如戏子?李小文VS姚贝娜、王宝强…

➤ 马海德:这位首个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人有点不一样

➤ 拯救科学,需要一剂猛药:科学家们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

➤ 冯仑、饶毅妙论未来论坛:“二胎”后要生“三胎”,要创造未来

➤ 经济学家、未来论坛咨委高西庆:传播科学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

➤ TED、百度Bigtalk、腾讯WE 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思想盛宴?

➤ 冯仑竟为烧脑活动未来论坛《理解未来》站台,你敢完整看完吗?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薛其坤—杨振宁眼中的未来诺贝尔奖得主说道:

    他叫薛其坤,是山东临沂人

    由其领衔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这样评价“这次的成功是从中国实验室里头所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作为未来诺贝尔物理奖的第一个大陆科学家,昨晚央视还播出了题为《薛其坤:做科学真相的“侦探家”》的专题报道,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观看……

    释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霍尔效应,是一个在物理上非常重要的电磁现象。它使得电子只能沿着边缘的一维通道运动,并且只能做单向运动,不能返回,这相当于建立了电子运动的“高速公路”,使其告别了杂乱无章的运动。

    1980年,德国科学家冯·克利青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1982年,美国科学家崔琦和施特默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这两项成果分别于1985年和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应用价值在哪里?

    薛:最大的应用就是,从原理上来讲,可以推动下一代集成电路的发展,现在的集成电路,包括咱的笔记本电脑,大型计算机等,它用来做无用功的发热占到了将近三分之一,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以让计算机中的晶体管不发热。这不但可以提高速度,还能节约能源。
    简历:沂蒙山走出的中科院院士

    以下是他的简历以及研究成就,或许有些枯燥,但我们能从中看到薛其坤从一个沂蒙娃成长为知名科学家的历程:

    薛其坤院士1963年12月生于蒙阴。1980年毕业于蒙阴一中,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曾获2003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是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

    自1992年开始,薛其坤先后在日本和美国工作了近8年。回国前夕,他已经成为扫描隧道显微镜领域国际知名的青年学者,并已在日本东北大学得到了永久工作职位。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政策的吸引下,于1999年回到了当年做研究生求学时的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纳米科学研究领域,他带领的课题组发明了一种“幻数团簇+纳米模板”的生长方法,成功制备出了10几种由全同的金属纳米团簇周期排列而成的纳米结构阵列。这一工作,受到许多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并被评选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他共发表SCI论文90余篇,文章被引用1000多次(两篇代表性文章PRL94和PRL95分别被引用215次和126次)。

    2005年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评审结果在京揭晓,薛其坤被新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 薛其坤:盛誉之下,仍然静作量子王国垂钓者说道:

    物理学家薛其坤被称作“离诺奖最近”的院士,他是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日前又获首届未来科学大奖。
      
      以与时间赛跑为乐的物理学家薛其坤,是守望量子世界十余年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者。他深知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科学发现只有第一 、没有第二 ,只有争分夺秒、没有退路。
      
      自1999年回国以来,潜心超导研究的薛其坤刻意回避进入公众视野。终于,2013年4月9日,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布会上,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赞誉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评价方才让更多人明白这项成果的分量:
      
      “这是从中国的实验室里头,第一次做出并发表出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鲜花和盛誉未曾改变薛其坤的科研轨迹。如今,53岁的他还是继续泡在实验室里,继续与时间赛跑,继续做一名科学“匠人”。

    实验室里与时间赛跑的人

      对于多数人来说,量子世界像一座未被探索过的山脉。想进入这个世界、与其对话,就好比与一个遥远星系的外星文明取得联系。
      
      对于一个以探索为乐的科学家来说,搞科研则像读侦探小说,下一个发现在哪里,几乎是变幻莫测。
      
      量子世界的未抵之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薛其坤。大概所有熟识他的人都知道他“7-11”式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这样的作息时间,其坤已经坚持了20多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原主任朱邦芬院士说。
      
      这是薛其坤从日本求学时就养成的习惯。学生们亲切称他为“7-11”,也曾在心里较劲,“想和薛老师比比,看谁先到实验室、谁最后离开”,然多年来几乎无人能赢。这种近乎苦行僧的日常“修炼”,却是薛其坤获得快乐的源泉。
      
      揭开谜底的每一步都充满惊喜。“当你的实验数据比别人准确、漂亮,那种快乐可以体会吗?当一个复杂庞大的仪器被驾驭得如同骑自行车一样娴熟,那种自如可以感受吗?当一项研究取得一再突破,那种骄傲可以想象吗?”薛其坤向记者兴奋地描述这样一种发现中的忘我、忘我中的快乐。
      
      以与时间赛跑为乐的薛其坤也深知肩上沉甸甸的使命——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争分夺秒、没有退路。
      
      “以每50小时完成一个特定条件下的实验计算,则每年可完成100个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你一定在领域前列。”回国后的他,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在15个小时左右,年平均工作时间高达5000小时。
      
      只要不出差,不管多晚,薛其坤每天总要到实验室看一看,同学生们聊一聊。“那种对科研的投入和热忱,真是让人惊叹。”加入“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团队不久,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冯硝就被薛其坤的刻苦精神深深感染,“一开始还觉得这科研时间表很累很枯燥,可在薛老师的影响下,每观测到一个漂亮的数据,就获得无以言表的满足,也便自觉加入到与时间赛跑的行列中。”

    量子王国的垂钓者

      在诸多科技强国争夺学术话语权的当下,创新是极其重要的稀缺资源。正因如此,在不少国内外同行致力于“增量创新”的同时,薛其坤关心的是富有挑战的、更逼近原始的颠覆性发现。
      
      2012年10月的一个晚上,薛其坤收到学生短信,称他们的实验中观察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迹象。
      
      来不及放下手机的薛其坤立即组织起团队成员,设计实验方案、部署实验细节,马上投入到检测实验的实施步骤中。
      
      接下来几天的实验中,团队成员们用“诚惶诚恐”形容当时的心情。25800欧姆,这是一个所有人期待着的标志性数值。进入最后环节,数据不停地跳动着,10000、20000、25800,数据停住了!
      
      材料在零磁场中的反常霍尔电阻达到量子电阻(h/e2~25800欧姆)的数值,并形成一个平台,同时纵向电阻急剧降低并趋近于零,这是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的特征性行为。
      
      世界量子物理学将记住这一刻——在美国物理学家霍尔于1880年发现反常霍尔效应133年后,人类终于实现了其量子化。
      
      实验结果干净漂亮,数据完美得不可思议,每位成员都在由衷地感叹:“这真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结果揭晓当天,薛其坤带了两瓶香槟,去实验室里找团队成员们合影,想要定格这个珍贵的瞬间。这天,离2008年10月实验开始已过去整整4年。
      
      对于量子霍尔效应,薛其坤打了一个巧妙的比方:普通状态下的电子运动轨迹是无序的,时有碰撞。量子霍尔效应里的电子在外加磁场的情况下,运动在“高速公路”上,分道行驶。
      
      而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无需在材料中加外磁场,即可实现电子的“分道行驶”。这解决了外加磁场在实际应用中“价格昂贵”“体积庞大”“不适于便携式电子设备”这一难题。
      
      薛其坤介绍,拓扑绝缘体上实现反常量子霍尔效应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华裔科学家张首晟等人于2008年首次提出。然而实际中,能够制出满足实验需求的拓扑绝缘体材料绝非易事。
      
      薛其坤及其团队却不计困难有几重、成功有几成,不由分说担起使命,就这样潜入了甚为陌生的“量子王国”。
      
      一开始,他们沿国际上惯用的技术路线进行尝试,结果总是失败。渐渐地,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元素和结构来生长材料。1000个样品,一次次生长、测量,一次次不顺利、调整,再生长、再测量……
      
      薛其坤和他的团队如同耐心静默且技艺精湛的一行垂钓者,守望着池塘中的每一丝收获。终于,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成果接踵而至:
      
      2010年,完成对1纳米到6纳米厚度薄膜的生长和输运测量。
       2011年,实现对拓扑绝缘体能带结构的精密调控,使其成为真正的绝缘体,并去除了体内电子对输运性质的影响。
       2011年底,他们在准二维、体绝缘的拓扑绝缘体中实现了自发长程铁磁性,并利用外加栅极电压对其电子结构进行了原位精密调控。
      
      “科学就是科学,就是要循序渐进,来不得半点马虎。”薛其坤说。

    走向不惑,理性的科学“匠人”

      薛其坤身上,一种很典型的气质是理性。
      
      搞科研,他秉持这种理性一步步逼近真理,实现对科学“极致”的追求。
      
      除了创新的理性之外,身为清华大学副校长的他,还兼具育人的理性。他懂得给予青年人科研发展的自由之路以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在一次题为“走向不惑”的演讲中,他将自己拉下“神坛”,向学生们主动讲起自己求学初期那段并不平坦的人生体验:考了三次才考上的研究生,7年时间才拿到的博士学位,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留学的八年时间里,更要面对每天加班到深夜的严酷考验……
      
      台下有不少学生被这段诙谐的讲述逗乐,不少科研的“挫败者”重拾起勇气。
      
      “好人”,是薛其坤的学生对他最质朴、真挚的评价。即便是在成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之后“白天处理事务、晚上心系科研”的忙碌日子里,他始终保持着与学生们研讨的习惯。“不管在哪里见到他,他都会先向你笑——那样咧着嘴、高兴到心里的笑,感染着我们每个人。”他的学生告诉记者。
      
      学生们还说,薛其坤乐观、幽默、有活力,时常买好吃的“贿赂”他们,但遇到与实验技术、科研训练有关的事,薛老师要求却近乎苛刻。
      
      写报告,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他都会挑出来;操作仪器,是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他都要求学生从细微之处养成习惯。他常说,“练好‘童子功’,这样当科研机会来了,你才能抓住它。”
      
      多年的科研经历令薛其坤深谙科学发现的“武林秘籍”。他叮咛学生们不要仅盯着今天发篇好文章、明天找个好工作,要真正把某个感兴趣的科学命题搞清楚,完成从科研执行者到指挥策划者的“蜕变”。
      
      他的理性还体现在对年轻科学家的关照中。不论是领奖致辞,还是论坛演讲,他不止一次呼吁科学界,把更多的鼓励和荣誉让给年轻人,“他们是科研界的未来、科学界的希望”。
      
      遇好事,薛其坤的习惯是“往后缩”,却把年轻人推到前方去。也正因如此,“他总能凝聚到顶级的合作力量,将团队中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到最佳。”朱邦芬院士这样评价他。
      
      如今的薛其坤,依旧以“匠人”的身份,跻身于科研的第一线。
      
      他的心中好像有一条停不下来的“跑道”:研究的起步阶段,得跟在巨人身后跑,然后你努力,逐步缩小差距;随着科研上渐有起色,再遇上一丝运气,也便有了同行较量的机会;比肩前行的时候,继续发力,而后超越对手;也只有砥砺前行,经历过酸痛,才能成为最终的领航者。
      
      他也希冀,未来能有更多富有才华的年轻人接过“奔跑”的接力棒,在科学的旷野中发现更多迷人的风景。

  3. 薛其坤:以创新精神探寻量子世界奥秘说道: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阎冬)近日,以“创新源于科技”为主题的未来论坛科技创新峰会在北京举行。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教授受邀出席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这是其获奖后首次公开亮相。会后,薛其坤接受了新华网采访并表示,科学的魅力在于会给人类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科研工作者要时刻保持好奇心,不断发现并解决新问题。

    采访过程中,薛其坤首先结合其研究成果进一步讲解了量子现象。他说,普通状态下的电子运动轨迹是无序的,时有碰撞,电子设备也会因此而发热,导致能量损耗,这也是目前整个微电子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但在超导和量子霍尔效应这两个奇异的量子现象中,发热问题可以被完全避免。薛其坤表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代表着微观世界电子运动的新规律,这一发现将为电子器件发展、量子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开辟新的道路,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应用前景。

    薛其坤及团队自2012年10月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至今已有4年时间,薛其坤说,其团队目前所取得的较大的进展就是将测量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温度——即观测温度从30mk(负273.12℃,仅比绝对零度高0.03℃)提升了约30倍。“尽管目前我们已经达到1k的观测温度,但仍需要非常昂贵的制冷设备进行实验观测。我们希望在今后两三年内将观测温度提高到4k以上,目标是在液氮甚至液氦温区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届时将可以考虑在特种器件等领域进行研发应用。当然,随着科研的进一步深入,也将衍生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技术。”薛其坤也以人们日常生活为例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如果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产业化应用后,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电器设备能耗都将大大降低,电脑发热现象得到缓解、手机充电时间缩短,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然而提高观测温度并非易事。薛其坤也表示,今后科研团队还需要解决很多的科学问题并反复实验研究,但同时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魅力所在。在薛其坤看来,科研创新就是要不断以开放的思维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直到得出圆满的结论。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很多激励人才的有力措施,注重引导培养年轻的科研人从事科学研究,逐渐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他也强调,科学研究在行业竞争中是最激烈、最艰难的领域,科研工作者必须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技术,以持之以恒的耐心为寻求新的发现不懈努力。

    未来物理学发展的前沿方向是什么?薛其坤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就目前我所研究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高温超导领域来看,想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将不遗余力继续追寻新的重要科学发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路,逐渐实现这一目标。这是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所应持有的最正确的科学态度。”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