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刷爆科学圈,梁振英发文对卢煜明获奖表示祝贺

从19日下午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获奖结果开始,媒体就炸了。

截止发稿时,人民日报、新华网、中新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第一财经电视、网易、腾讯、知识分子、赛先生、Nature、星岛日报、大公报等海内外媒体均报道了未来科学奖相关消息,甚至连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都在个人网志上表示了关注。朋友圈里刷屏的盛况更是空前。

未来科学大奖颁布刷爆科学圈,梁振英发文对卢煜明获奖表示祝贺

香港特首祝贺卢煜明教授获未来科学大奖

香港特首祝贺卢煜明教授获未来科学大奖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的,还有许多热情的读者在各平台发布的相关文章下留言,给予我们各种鼓励和期望,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的感动不仅来自于长久的努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更是因为通过未来科学大奖,让中国人通过科学凝聚在一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揭晓,中国科技史从此有了大陆企业家的印迹

未来论坛轮值主席、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捐赠人沈南鹏

未来论坛轮值主席、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捐赠人沈南鹏 

正如在新闻发布会上,未来论坛轮值主席、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捐赠人沈南鹏称:“科学永远是引领时代往前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动力。未来科学大奖不是中国的诺奖,而是中国人独特的科学大奖。我衷心希望中国科学家能够在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这两个领域里做出对世界、对人类的重要贡献。”

未来论坛理事、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捐赠人邓锋

未来论坛理事、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捐赠人邓锋

未来论坛理事、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捐赠人邓锋在致辞中从企业家的角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未来科学大奖带动、提升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精神的崇尚,不仅仅追娱乐界的明星,也追科学家的明星,我们就是这么想的。”更多科学解读:www.yangfenzi.com/tag/kexue

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丁洪

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丁洪 

在评审过程中,付出心血最多的无疑是科学委员会的丁洪、何川、李凯、饶毅、田刚、王晓东、文小刚、夏志宏、谢晓亮九位老师。新闻发布会中,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丁洪对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标准进行了介绍:“第一,要产生巨大国际影响;第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第三,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及台湾。完成者不限国籍。这就是评奖的标准。”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对大奖章程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对大奖的期许:“在目前情况下,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现有的九位科学家非常负责任地通过各种讨论,在规则上符合我们所要求、所提出的。我们相信大多数人看了以后也会觉得这个规则是公平的。希望过了10年、20年、50年、100年,大家认为未来科学大奖真的是很值得尊敬的,是所有人去努力追求的一个东西。”毕马威(KPMG)作为监督机构也全程参与了评审过程的监督。更多科学家资讯:www.yangfenzi.com/tag/kexuejia

最激动人心的当属获奖者名单揭晓环节。随着薛其坤、卢煜明两位获奖者的名字被念出来,全场掌声雷动,台上的科学家和捐赠人们的激动也溢于言表。

生命科学奖(由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捐赠)

物质科学奖(由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捐赠)

这一刻,他们既不是学术领域里的资深权威,也不是商界中叱咤风云的精英领袖,而只是单纯爱着科学的孩子,沉浸在同样的骄傲中,分享着同样的喜悦。

公布获奖名单后,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现场电话连线两位获奖者,告知他们获奖情况。

未来科学大奖颁布刷爆科学圈,梁振英发文对卢煜明获奖表示祝贺

物质科学奖(由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捐赠)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在首次通话结束后,特意再次打回电话强调捐赠人们创业不易,愿意“把自己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财富推动我们国家的创新,设立这个奖,鼓励更多年轻人做基础研究”,让他非常震撼。

未来科学大奖颁布刷爆科学圈,梁振英发文对卢煜明获奖表示祝贺

生命科学奖(由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捐赠)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则将未来科学大奖生动地称为“young plant with just the first year of blossom”。不论是薛教授质朴的言语,还是卢教授“萌萌哒”的比喻,都不禁令在场众人纷纷大呼“科学家是最可爱的人”。

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

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

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在新闻发布会结束致辞中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科学精神的传播中来,“不但在中国,应该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有这样一个真正的科学大奖。”

预言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揭晓不是一个结束;相反,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多世纪的光阴,铸就了诺贝尔奖的传奇。我们不敢以中国的诺奖自居,亦无意以诺奖自比。我们只愿尽最大的努力推动科学,成就未来。

我们都曾有过听父辈叙说某个过往的场景,而遗憾自己不在其中的时候。或许,多年以后,当你向儿孙们描述首届未来科学大奖时,他们也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而你,则会因为回忆起那一刻的激动与骄傲,露出会心的微笑。

从这里了解未来、创造未来

未来  基因  商业化  NFC  地球  编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科幻  白宫  OKR  物理  大脑  生命  NASA  火星  开源  MIT

AI  VR  科学家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太空  无人车  科学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世界拥有了诺贝尔奖,中国拥有了“未来科学大奖”

➤  ​中国科学家的地位为什么不如戏子?李小文VS姚贝娜、王宝强…

➤ 马海德:这位首个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人有点不一样

➤ 拯救科学,需要一剂猛药:科学家们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

➤ MIT达尔文|杰里米·英格兰Jeremy England:爱科学,也爱上帝

➤ 冯仑、饶毅妙论未来论坛:“二胎”后要生“三胎”,要创造未来

➤ 经济学家、未来论坛咨委高西庆:传播科学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

➤ TED、百度Bigtalk、腾讯WE 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思想盛宴?

➤ 冯仑竟为烧脑活动未来论坛《理解未来》站台,你敢完整看完吗?

➤ 李彦宏、杨元庆、徐小平、饶毅、施一公跨界联合竟然是为了这!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慧算精准医疗说道:

    1952年6月,在听完天文学家高尔特(T.Gold)的讲座“完美的宇宙学原理”后,沃森、克里克和剑桥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格里菲斯闲谈有没有“完美的生物学原理”,又谈到DNA的复制,谈到DNA分子中碱基间如何形成稳态结构。格里菲斯对基因的复制很感兴趣,应他们的请求,他答应用量子力学和化学键理论来计算不同碱基间的吸引力大小,以及如何搭配才能使分子趋于最稳态。

    不久,格里菲斯告诉他们,理论计算表明A吸引T,G吸引C。克里克立刻想到,A吸引B、B吸引A,这样相互形成的专一性配对不就能解释链的复制吗。那么,怎样把碱基互补和DNA分子的三维结构联系起来呢?克里克动脑筋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甚至连格里菲斯所讲的相互间吸引力最大的碱基对是什么都没有记住。

    1983年春天的一个周五晚上,穆里斯开车带着女友前往乡间的小屋度周末。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开着车,一段DNA反复复制的景像,在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穆里斯原以为这样简单的想法,应该有人提出过,但搜索文献后却发现没有。在“顿悟”之后的三到五个月间,穆里斯并没有任何行动,原因如今也不清楚。该年8月,穆里斯首次在公司里正式作了有关PCR原理的报告,听者反应冷淡,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胡思乱想。

    刚刚揭晓的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获得100万美元奖金。获奖理由是: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2009年夏,卢煜明和妻子去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的3D电影。戴上3D眼镜的时候,卢煜明看到电影Logo中的“H”字母迎面飞来的效果,他觉得字母H就好像两个同源染色体。他意识到,解决胎儿基因组的问题,需要从胎儿在父母双方身上各继承了什么的角度来考虑。对继承自父亲的一半,他们只需要寻找只在父亲体内存在的DNA片段;而对继承自母亲的一半,他们需要非常精确地计算从母亲体内继承的DNA数量。胎儿从母亲继承的DNA片段会过量存在于孕妇血浆中。 2010年,卢煜明带领团队利用孕妇血浆中的信息成功描绘出胎儿整个的基因图谱,为产前诊断遗传病甚至癌症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对基因科技的发展,世界应该有更多的容忍,允许更多的试错,从商业利益角度考量,站在一群人的立场,都是错误的,需要从更大更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像细胞免疫疗法一样,决不能因咽废食。因为科学就是从错误中涅磐:

    Robert Liston (1794-1847),他大概是没有麻醉药年代里欧洲最好的外科大夫,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麻药,病人要么喝酒要么用鸦片来减少一些疼痛,所以外科大夫的最主要技能就是速度。用2分半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截肢手术,切大腿的时候还同时切掉了这位病人的睾丸,之后这个病人死于坏疽,手术时还意外地切掉了助手的一个手指,之后这位助手死于血液感染,挥舞的手术刀还穿通了一位旁观者的衣服,这位死于惊吓,所以就造成了外科史上最高的死亡率,300%。

    如果没有最初外科手术家们的野蛮,也就不会有今天造福人类成熟的外科学,事务的发生之初,不可能完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必须容忍不完美,努力创造完美。

    基因科技现在只是起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也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在应用中发展是必经之路,永远不要希望一件事物直接完美的出现并应用。

    基因科技将会是一场新的革命,带领人类进入新的生命时代,以治疗为目标的传统医学将会被以预防为目标的基因科技取代,目前依附于医疗机构发展的生物公司,最终会颠覆医院,因为医院容纳不下生命科技里太多的新内容。易感基因、天赋基因这些被很多正派人士嗤之以鼻的东西,只可能游离于医院之外,没错,这些科技现在是很不完善,但在未来的年代,这些都将是生命科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成就一家巨无霸的生命科技企业,这家企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医院。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现在只能靠想象,因为生命科技的颠覆,肯定会远远低于互联网行业的速度,但在未来,基于基因和细胞层面的生物科技,将有效的解决人类的疾病,提高生命的质量,为人类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保护伞公司注定会出现,但它将是生命的保护伞

    比尔盖茨:下个世界首富出自基因领域

    在中国目前来看,有机会成为生命工厂的企业也就屈指可数的几家: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2013年3月,华大基因成功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实现了基因测序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并于2015年相继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测序系统“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及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

    2016年8月底华大基因领投液体活检公司吉因加完成2亿元A轮融资

    我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将于9.22日投入运营 将成全球最大生命信息平台

    国家基因库于2011年10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部委批复,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及运营。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源协和

    中源协和自成立以来,运用干细胞研究肝病、神经损伤、免疫系统疾病、心肌缺血等,整体研究效果显著,为多种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为实现即时、即地的采集并为临床研究提供细胞,中源协和目前已建立了21个专门从事干细胞产业化的项目子公司,将生物资源保存、干细胞基础研究与应用、干细胞与基因工程样品的研发、干细胞临床移植、干细胞抗衰老产品、诗丹赛尔美容护肤品、单克隆抗体诊疗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检测试剂、基因位点研究与基因检测、基因工程药物研制等项目集于一体,成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经营项目最多的产业化公司。

    9月10日,国内最大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之一,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源协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纳迪克市(Natick)设立的两家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首家生物科技上市企业在美国大规模投资并设立研发中心,标志着中源协和已经正式进军海外市场,在全球化产业战略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公司将以此为平台,专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美合作创新和项目孵化,吸纳和引进更多欧美先进技术和顶尖人才加盟中源协和,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继续"领跑”国内生命科技产业发展。

    9月19日,中源协和拟以1亿元对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持有目标公司10%股权;同时在对目标公司增资后,公司决定以2300万元受让北京今创君联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目标公司5%股权。增资并受让目标公司股权后,公司持有目标公司15%股权。

    达安基因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中山大学雄厚的科研平台, 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定位精准医疗,布局基因诊断:2014年11月,公司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及基因测序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国内少有的获得二代测序仪器及试剂注册的厂商。该产品主要用二无创产前筛查,目前我国基因测序市场収展仍未成熟,但个性化基因诊断是未来分子诊断的一大収展方面,我们认为公司率先进入国内基因诊断蓝海市场,未来収展空间极大。

    6月27日达安基因联合暨南大学成立疾病易感基因与饮食健康联合研发中心

    7月19日,率先开发出国内第一款多元智能基因分析产品的,全国首家基因检测上市公司达安基因,联合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正式开展基于A+动力多元智能基因分析的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研究,并举行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博奥生物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博奥生物”)于2000年9月30日在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及北京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清华大学为依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3.765亿元,拥有65,0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运营和服务设施,到2016年已迅速发展为囊括五大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工程转化研究院、转化生物信息研究院、健康技术研究院)、五大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博奥颐和健康科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东莞博奥木华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博奥新景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集团化运行架构。

    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正式启动 博奥生物集团成为大赢家

    4月22日,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标志着涉及中国27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覆盖超过70%的基因建设项目进入操作阶段。

    博奥生物集团成为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的大赢家,旗下共有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名单中,在与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启动仪式上,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总裁张治位博士与19位来自地方政府、医院及产业界的代表当场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

    在个体化医学检测、NIPT(产前筛查与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遗传病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五大类试点,以及基因测序仪、配套试剂等医疗器械注册证。博奥生物是目前唯一“六证”齐全的基因公司(工程中心)。

    8月23日,重庆两江新区与国内知名生物科学企业、中国生物芯片领军企业——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博奥生物集团将在渝投资建立博奥生物重庆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4亿元,预计2020年达产值12亿元。

    贝瑞和康

    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5月,是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是将基因测序技术实现临床转化的行业领导者。贝瑞和康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

    2015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了杭州贝瑞和康基因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基因测序仪(NextSeq CN500),以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13/T18/T21)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标志着贝瑞和康成功布局基因检测上游产业。凭借这些项目落地,成立五年,贝瑞和康已发展成为总部设在北京,覆盖上海、青岛、成都、长沙、杭州多地医学检验所与杭州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并在香港地区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开展合作,成立香港雅士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Xcelom),凭借香港中文大学的专利授权为香港和周边地区提供更有保障的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网络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超过2000家医院,拥有高标准的研发、市场、销售、客户服务等体系,共有1000多名员工,已经成为基因检测行业领导者。

    贝瑞和康拟借壳天兴仪表上市 精准医疗步入收获期

    8月29日晚间,停牌两个半月的天兴仪表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拟将其目前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存量业务资产出售给成都天兴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同时,向贝瑞和康全体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贝瑞和康100%股权。这意味着,贝瑞和康将以借壳天兴仪表的方式上市。

    贝瑞和康 “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填补国际空白

    2016年9月8日,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瑞和康”)对外公布“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完成世界首个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库建设,填补了国际基因数据库中缺少中国人群特有基因组数据信息的空白。

    基于基因层面更为系统化的生物科技时代是人类优质生命的未来!

  2. 慧算精准医疗说道:

    1952年6月,在听完天文学家高尔特(T.Gold)的讲座“完美的宇宙学原理”后,沃森、克里克和剑桥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格里菲斯闲谈有没有“完美的生物学原理”,又谈到DNA的复制,谈到DNA分子中碱基间如何形成稳态结构。格里菲斯对基因的复制很感兴趣,应他们的请求,他答应用量子力学和化学键理论来计算不同碱基间的吸引力大小,以及如何搭配才能使分子趋于最稳态。

    不久,格里菲斯告诉他们,理论计算表明A吸引T,G吸引C。克里克立刻想到,A吸引B、B吸引A,这样相互形成的专一性配对不就能解释链的复制吗。那么,怎样把碱基互补和DNA分子的三维结构联系起来呢?克里克动脑筋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甚至连格里菲斯所讲的相互间吸引力最大的碱基对是什么都没有记住。

    1983年春天的一个周五晚上,穆里斯开车带着女友前往乡间的小屋度周末。在蜿蜒的乡间公路上开着车,一段DNA反复复制的景像,在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穆里斯原以为这样简单的想法,应该有人提出过,但搜索文献后却发现没有。在“顿悟”之后的三到五个月间,穆里斯并没有任何行动,原因如今也不清楚。该年8月,穆里斯首次在公司里正式作了有关PCR原理的报告,听者反应冷淡,大家已经习惯了他的胡思乱想。

    刚刚揭晓的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得主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卢煜明,获得100万美元奖金。获奖理由是:他基于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的发现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2009年夏,卢煜明和妻子去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的3D电影。戴上3D眼镜的时候,卢煜明看到电影Logo中的“H”字母迎面飞来的效果,他觉得字母H就好像两个同源染色体。他意识到,解决胎儿基因组的问题,需要从胎儿在父母双方身上各继承了什么的角度来考虑。对继承自父亲的一半,他们只需要寻找只在父亲体内存在的DNA片段;而对继承自母亲的一半,他们需要非常精确地计算从母亲体内继承的DNA数量。胎儿从母亲继承的DNA片段会过量存在于孕妇血浆中。 2010年,卢煜明带领团队利用孕妇血浆中的信息成功描绘出胎儿整个的基因图谱,为产前诊断遗传病甚至癌症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对基因科技的发展,世界应该有更多的容忍,允许更多的试错,从商业利益角度考量,站在一群人的立场,都是错误的,需要从更大更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像细胞免疫疗法一样,决不能因咽废食。因为科学就是从错误中涅磐:

    Robert Liston (1794-1847),他大概是没有麻醉药年代里欧洲最好的外科大夫,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麻药,病人要么喝酒要么用鸦片来减少一些疼痛,所以外科大夫的最主要技能就是速度。用2分半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截肢手术,切大腿的时候还同时切掉了这位病人的睾丸,之后这个病人死于坏疽,手术时还意外地切掉了助手的一个手指,之后这位助手死于血液感染,挥舞的手术刀还穿通了一位旁观者的衣服,这位死于惊吓,所以就造成了外科史上最高的死亡率,300%。

    如果没有最初外科手术家们的野蛮,也就不会有今天造福人类成熟的外科学,事务的发生之初,不可能完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必须容忍不完美,努力创造完美。

    基因科技现在只是起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基因检测、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也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但在应用中发展是必经之路,永远不要希望一件事物直接完美的出现并应用。

    基因科技将会是一场新的革命,带领人类进入新的生命时代,以治疗为目标的传统医学将会被以预防为目标的基因科技取代,目前依附于医疗机构发展的生物公司,最终会颠覆医院,因为医院容纳不下生命科技里太多的新内容。易感基因、天赋基因这些被很多正派人士嗤之以鼻的东西,只可能游离于医院之外,没错,这些科技现在是很不完善,但在未来的年代,这些都将是生命科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成就一家巨无霸的生命科技企业,这家企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医院。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现在只能靠想象,因为生命科技的颠覆,肯定会远远低于互联网行业的速度,但在未来,基于基因和细胞层面的生物科技,将有效的解决人类的疾病,提高生命的质量,为人类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保护伞公司注定会出现,但它将是生命的保护伞

    比尔盖茨:下个世界首富出自基因领域

    在中国目前来看,有机会成为生命工厂的企业也就屈指可数的几家: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与产业链各方建立广泛的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应用于医学健康、农业育种、资源保存等领域,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2013年3月,华大基因成功完成对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购,实现了基因测序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并于2015年相继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通量测序系统“超级测序仪”―Revolocity™及桌面化测序系统BGISEQ-500。

    2016年8月底华大基因领投液体活检公司吉因加完成2亿元A轮融资

    我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将于9.22日投入运营 将成全球最大生命信息平台

    国家基因库于2011年10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部委批复,并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及运营。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源协和

    中源协和自成立以来,运用干细胞研究肝病、神经损伤、免疫系统疾病、心肌缺血等,整体研究效果显著,为多种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为实现即时、即地的采集并为临床研究提供细胞,中源协和目前已建立了21个专门从事干细胞产业化的项目子公司,将生物资源保存、干细胞基础研究与应用、干细胞与基因工程样品的研发、干细胞临床移植、干细胞抗衰老产品、诗丹赛尔美容护肤品、单克隆抗体诊疗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检测试剂、基因位点研究与基因检测、基因工程药物研制等项目集于一体,成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经营项目最多的产业化公司。

    9月10日,国内最大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之一,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源协和”)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纳迪克市(Natick)设立的两家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首家生物科技上市企业在美国大规模投资并设立研发中心,标志着中源协和已经正式进军海外市场,在全球化产业战略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公司将以此为平台,专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美合作创新和项目孵化,吸纳和引进更多欧美先进技术和顶尖人才加盟中源协和,进一步提升公司研发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继续"领跑”国内生命科技产业发展。

    9月19日,中源协和拟以1亿元对北京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持有目标公司10%股权;同时在对目标公司增资后,公司决定以2300万元受让北京今创君联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目标公司5%股权。增资并受让目标公司股权后,公司持有目标公司15%股权。

    达安基因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中山大学雄厚的科研平台, 是以分子诊断技术为主导的,集临床检验试剂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全国连锁医学独立实验室临床检验服务为一体的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

    定位精准医疗,布局基因诊断:2014年11月,公司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及基因测序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国内少有的获得二代测序仪器及试剂注册的厂商。该产品主要用二无创产前筛查,目前我国基因测序市场収展仍未成熟,但个性化基因诊断是未来分子诊断的一大収展方面,我们认为公司率先进入国内基因诊断蓝海市场,未来収展空间极大。

    6月27日达安基因联合暨南大学成立疾病易感基因与饮食健康联合研发中心

    7月19日,率先开发出国内第一款多元智能基因分析产品的,全国首家基因检测上市公司达安基因,联合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正式开展基于A+动力多元智能基因分析的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研究,并举行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博奥生物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博奥生物”)于2000年9月30日在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及北京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以清华大学为依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注册成立。公司注册资本3.765亿元,拥有65,000平方米的研发、生产、运营和服务设施,到2016年已迅速发展为囊括五大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工程转化研究院、转化生物信息研究院、健康技术研究院)、五大子公司(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博奥颐和健康科学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东莞博奥木华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博奥新景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集团化运行架构。

    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正式启动 博奥生物集团成为大赢家

    4月22日,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标志着涉及中国27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覆盖超过70%的基因建设项目进入操作阶段。

    博奥生物集团成为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的大赢家,旗下共有16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位列名单中,在与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承办的启动仪式上,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总裁张治位博士与19位来自地方政府、医院及产业界的代表当场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

    在个体化医学检测、NIPT(产前筛查与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遗传病诊断、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五大类试点,以及基因测序仪、配套试剂等医疗器械注册证。博奥生物是目前唯一“六证”齐全的基因公司(工程中心)。

    8月23日,重庆两江新区与国内知名生物科学企业、中国生物芯片领军企业——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博奥生物集团将在渝投资建立博奥生物重庆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4亿元,预计2020年达产值12亿元。

    贝瑞和康

    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瑞和康)成立于2010年5月,是致力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为临床医学疾病筛查和诊断提供“无创式”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型生物科技公司,是将基因测序技术实现临床转化的行业领导者。贝瑞和康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心。

    2015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了杭州贝瑞和康基因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基因测序仪(NextSeq CN500),以及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13/T18/T21)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标志着贝瑞和康成功布局基因检测上游产业。凭借这些项目落地,成立五年,贝瑞和康已发展成为总部设在北京,覆盖上海、青岛、成都、长沙、杭州多地医学检验所与杭州生产基地的产业格局,并在香港地区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开展合作,成立香港雅士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Xcelom),凭借香港中文大学的专利授权为香港和周边地区提供更有保障的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网络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超过2000家医院,拥有高标准的研发、市场、销售、客户服务等体系,共有1000多名员工,已经成为基因检测行业领导者。

    贝瑞和康拟借壳天兴仪表上市 精准医疗步入收获期

    8月29日晚间,停牌两个半月的天兴仪表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拟将其目前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等存量业务资产出售给成都天兴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同时,向贝瑞和康全体股东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贝瑞和康100%股权。这意味着,贝瑞和康将以借壳天兴仪表的方式上市。

    贝瑞和康 “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填补国际空白

    2016年9月8日,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瑞和康”)对外公布“神州基因组数据云”项目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完成世界首个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库建设,填补了国际基因数据库中缺少中国人群特有基因组数据信息的空白。

    基于基因层面更为系统化的生物科技时代是人类优质生命的未来!

  3. 伍嘉纬说道:

    医学界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是由牛津大学的Yuk-Ming Dennis Lo(卢煜明教授)在1997年发现的。并以牛津大学的名义发表在英国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DOI:10.1016/S0140-6736(97)02174-0)。简洁地说就是,卢煜明教授在孕妇血液中发现了男性DNA。由于母亲作为女性本身不可能有男性DNA,因此孕妇血液中的男性DNA只能是来自胎儿。卢煜明率先发现孕妇血液内存有胎儿DNA,成为无创性产前检查先驱,他也因此成为了2011年当选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跟进的研究发现事实远比想象中的严重,科学家发现,在怀孕期间,母亲与子宫内的那个“小客人”之间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互动关系。尽管母亲与胎儿的血液循环遵循的是两条线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细胞能够穿越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体内的细胞同样可以进入母体。有90%的怀孕妇女体内都存有从胎儿体内获得的细胞,其中一半以上的母亲在分娩后数十年内一直携带这些细胞。(所以怀过孕的母体就会有先父的DNA,保存期是"Decades",即几十年)
    而2012年5月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血液》的研究更是直接证实了,母体里面之前存储的先父DNA会重新进入新的母子循环(DOI: 10.1182/blood-2012-02-410571),对下一胎可能产生数种疾病上的影响。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Miranda Dierselhuis和她的同事对12名新生女婴进行了脐带血检测时发现其中11名带有Y染色体抗体。这12名婴儿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她们都有哥哥。也就是说,女人前次怀孕身体会被胎儿的细胞“污染”,这些细胞存活在母亲的身体里,并在母亲再次怀孕时侵入此时胎儿的身体。特殊情况下,女人会发生自发流产而不自觉,这些流产胎儿的细胞一样会侵入母体并可能影响下一个胎儿。

    《柳叶刀》是一本偏技术的杂志。这一点需要让读者们心里有数。比如说做扁桃体割除的手术怎么做比较好,这种话题就适合发《柳叶刀》,基本上不需要知道为什么。Lo的工作非常好,不是好在他第一个发现了能从孕妇(注意措辞,不是母亲)的身体里找到胎儿(注意措辞,不是孩子)的遗传信息,而是好在他通过血液得到了这个遗传信息并加以PCR增殖的办法让其复制,然后再进行研究。文章一再强调的也是采集血液以后就不需要穿刺了。当然,那个时候手段没那么高明,四十三个孕妇中三十个怀着男孩子的只有七八成测到了Y-positive signal,这取决于是用血浆还是血清。以上就是为什么中期唐筛传统做法是穿刺,而现在则只需要孕妇的血液就能做的原因。我上面的图里面,高亮显示的部分,是Lo文章中样本的采集方式,专门说明了是孕妇,而不是孕妇的十个妇女是作为对照组数据的。请注意,这里没有指出这十个妇女是否有孕史。那么Lo他们的结论是什么呢?他们比较了哪种增殖的scale比较好,这算是一个技术问题。然后指出自己报导的方法靠谱,专门用ironically引导说,孕妇的血浆一直是被大家忽略的DNA采集源。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说所谓先父遗传的问题。因为所研究的对象只有孕妇,怀孕结束后是什么状态没人知道。还是要强调一下,在这里作为对照的十个非孕妇,不知道是否有孕史,但无一例外没有检测到目标遗传物质。这就是对照组的意义。那么这些孕妇体内胎儿的遗传信息哪里来的呢?这就要说第二篇荷兰人的文章了。

    荷兰人研究的是孕妇的脐带血里面的免疫细胞。他们整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测试不同孕妇脐带血里面T细胞和B细胞的各种免疫蛋白,而所谓的携带Y染色体抗体的细胞,也恰恰是这些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带有Y染色体抗体,这个结果让题主震惊了,来了个“也就是说,balabala“污染””。哎呀,题主如果生过水痘,题主的免疫细胞也会有带状疱疹病毒的抗体啊,题主是不是很怕怕啊。别怕别怕,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抗体,我们的免疫系统才会杀死病毒。说到这里插个话,有次跟一医学硕士毕业的发小聊怎么鉴定是否是处女,他给出的办法就是测试女性的Y染色体抗体。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种类的数量来给出曾经有过的男人的下限数量。继续说题主念念不忘的Y染色体抗体,这个测试在整个文章中有多么不重要呢?十二页篇幅里面只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说他们用的检测目标之一是Y染色体,第二次是说positive的信号响应他们是怎么检测出,这两次都是说明实验是怎么做的。最后一次,在result部分,提到如果有亲哥的话,Y染色体一定是positive的。注意这里面的充分必要关系,倒过来说可就不一定了。为什么呢?因为在一组检测出Y染色体是positive的样本中,女性胎儿并没有亲哥。至于是不是早先应该是男孩但是流产了,文章中没有说。文章只是说这个positive的检测出,恰好在临界值。这是由于技术的原因造成的。继续探讨技术原因,在最后一个Y染色体出现的同一个自然段里面,作者说"Microchimeric cells of other male sources, such as the brother(s) of the mother, might be present but may be below our detection limit. " 什么!!??有没有搞错??!!妈妈的兄弟也会造成“污染”??!!怪不得题主长得这么像自己的舅舅。完了完了,合着这世界上就没有纯的种了是吧。题主恐怕又要怕怕了。哈哈哈哈。在文章接下来的两部分,最后的discussion和conclusion里面压根儿再没提过Y染色体的事儿。

    上面是题主提到的两篇文章。合起来看,这两项研究,之所以关注Y染色体的问题,无非是因为在胎儿和母体这个系统中,Y的响应检测出来之后更容易说明文章结论。如果是用X染色体做响应,研究者就要花更多的工夫去分辨这个X染色体是妈妈的还是女性胎儿的。这也是为何在第一篇Lo的文章中,四十三个孕妇,其中三十个是男性胎儿的原因。请注意,女性胎儿的孕妇只有十三个,而非孕妇作为对照组也有十个。这个样本的选取比例本身就很说明了问题。而到了第二篇文章,因为检测对象换成了免疫细胞的抗体蛋白,在这类检测中,Y染色体抗体的检测技术本身非常受限制,而且在实验结果中也确实出现了逼近临界值的异常结果。所以荷兰人干脆在讨论和结论部分不提这项Y染色体抗体的检测结果了。

    题主啊题主,你若是真读了文章,还说这样的话,要么是你断章取义,要么你就是理解能力有问题。

    我刚才回头找zydrate的答案的时候,看到了画船的答案,很好很好。

    再说说zydrate求的那篇“论文”,其实不是论文了,算是带点普及性质的小说明文。文章我也粘贴出来了,文章的态度很明显,反对所谓的先父遗传。zydrate说得对啊,《柳叶刀》不是民科。

    那么那篇来自河南的文章怎么回事儿呢?无非就是扯得更多一点,提出一些可能能够支持先父遗传的结果,提出一些可能的先父遗传的机理。注意abstract里面的措辞,might。然后看看作者就知道了,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个人,一个人。

    还有Akira的答案说到澳大利亚的Dr Crean的研究,我也找来看了。因为Akira没有说具体是哪篇文章。所以我找到了她的主页,里面有文章列表,她的研究主要是精子的行为,包括寿命啊活动方式什么的。我从题目的信息中找到了最有可能的那一篇。就如Akira答案中的图片那样,人家研究的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精子的一些行为。小蜜蜂有这种功能不奇怪啊。我记得在读《诺贝尔的囚徒》的时候,注意到其中这么一个细节。说有一种蜜蜂有处女情结,雄性只选择处女的雌性交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精子太厉害了,一旦ejaculate(跟Crean新学的词儿)之后,雌性体内所有的卵细胞都会被刺破。所以进化让雄性蜜蜂选择处女雌性交配。

    感谢每一个有耐心读到这里的人,我糟糕的文笔让各位受累了。最后,我还是要回忆一下我曾经跟一个民科——其实也不是民科,他一点也不爱科学,反正我一概称之为神汉——讨论水变油时候他的论调。“你们在学术圈里都呆傻了,没有创造性思维了!前人说的就一定对么?前人的理论就一定对么?忘了伽里略了么?忘了哥白尼了么?科学从来都仅仅是比较正确而已。”彼时我年少无知,自觉读书人应该做点什么防止谬种流传,于是跟他争辩好久。现在,我对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有了更加务实的理解,所以,我只能对题主这种人说“呵呵”了。这看上去似乎与我花费好几个小时调查资料写答案的行为相悖。其实不然。我只是希望能够让每一个在初读到题主问题时候心里哪怕存有一点点赞同认同的人,可以在读完我的答案之后,也跟我一起对题主“呵呵”罢了。

    …在孕妇血液中发现了男性DNA。

    ……母亲体内的细胞能够穿越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体内的细胞同样可以进入母体。有90%的怀孕妇女体内都存有从胎儿体内获得的细胞,其中一半以上的母亲在分娩后数十年内一直携带这些细胞。
    先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被称为“微嵌合体”(Microchimerism)。
    胎儿的某些细胞可以进入母体,在妈妈的体内“寄生”;而母体的细胞也可以进入胎儿体内。上面的“某些细胞”,指的是仅有的几种已被发现的免疫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骨髓、脐带、胎盘、脂肪等组织中,主要用于免疫调节、辅助造血、分化修复损伤器官。新生儿脐带血保存主要就是为了保存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供不时之需。

    母亲与胎儿确实发生了细胞的交换,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对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细胞在母子体内交换,不会对母亲和胎儿任意一方的遗传物质产生影响,仅仅相当于一个外源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了自己体内,最多就是出现一些免疫系统的问题,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现象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怀孕期间,胎儿和母亲相互向对方进行骨髓移植。

    至于第二项研究,说的也是相同的东西。

    接下来再来说说为什么微嵌合体和所谓的“先父遗传”没有关系:

    第一,胎儿可以把自己的细胞寄生在母亲体内,但精子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如果一次性行为没能使女方妊娠,胚胎没能着床,这种微嵌合体就不可能形成,胎儿的细胞与母亲的细胞就不可能相互交换。另外目前好像没有证据表明精子有类似的能力。

    第二,即使成功妊娠,胎儿和母亲的免疫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互相进入对方体内,也不会影响对方的任何细胞的遗传物质。哪怕是怀过一胎的母亲又怀第二胎,留在母亲体内的头一胎孩子的细胞进入了第二胎孩子体内,这第二胎孩子的遗传物质没被影响,该随谁还是随谁。

    作为一个外源细胞,它确实有可能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别忘了,免疫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把这个细胞消灭掉。

    要是有人非要钻牛角尖,说什么“之前孩子的细胞有可能表达出什么蛋白来影响第二胎”的话,要知道,无偿献血的血里面、骨髓捐献的骨髓里面也都有这种细胞。举个例子,老王家媳妇受了伤,输了隔壁张大爷献的血,结果过了一年老王媳妇生了宝宝,眼睛长得像张大爷。如果有人声称是这因为张大爷的某些细胞跑到了老王家媳妇身体里的话,请拿出证据,不然老王可能会揍你一顿。

    另外,病毒也能让人产生抗体,让人的身体永远记住这种病毒,这也算是永久的“影响”吧?是不是就是说我得了感冒,以后我就会长得和那个病毒越来越像了?我怀的孩子长大了也会长得像感冒病毒?不太可能吧……

    这两天突然被轮了,一下子好多人关注这个问题……上面的是对题主那些东西的分析解释。下面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些东西不会改变孩子或母亲的遗传物质。所以我认为所谓“先父遗传”只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如果我的女友有怀孕史、流产史或者生过孩子的话,我也不愿意娶,理由是一方面(流产史)流产对健康危害大,另一方面(生过孩子)我不愿意当别人孩子后爸。
    而如果她只是有过性经验而已,那我不会有任何顾虑。因为性经验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我也不用担心前任的孩子引发的家庭问题。

    我只是希望那些人承认自己不愿意娶非处姑娘(只有性经验、没有怀孕史)的原因他们自己的观念,而不是把原因归结到姑娘本身有问题。至于怀孕史,无论是其引发的健康问题还是家庭问题,都对未来家庭生活有极大的现实影响,以至于足以让我们忽略那几个细胞带来的微不足道的影响。

  4. 野合菌说道:

    “医学界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是由牛津大学的Yuk-Ming Dennis Lo(卢煜明教授)在1997年发现的。并以牛津大学的名义发表在英国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DOI:10.1016/S0140-6736(97)02174-0)。简洁地说就是,卢煜明教授在孕妇血液中发现了男性DNA。由于母亲作为女性本身不可能有男性DNA,因此孕妇血液中的男性DNA只能是来自胎儿。卢煜明率先发现孕妇血液内存有胎儿DNA,成为无创性产前检查先驱,他也因此成为了2011年当选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这个报道没什么问题,和论文Presence of fetal DNA in maternal plasma and serum的结果没有出入。
    但是这个和所谓的“先父遗传”有半毛钱关系?
    1.这是在母体的血液中发现了胎儿的DNA。
    研究检测的是母体血浆、血清和血细胞中Y-specific fetal sequence,也就是胎儿Y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结果在80%的血浆样品、70%的血清样品和17%的血细胞样品发现了胎儿来源的Y 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
    2.这项发现和遗传没有关系。
    在血液中检测到其他来源的DNA很正常,而且血液中的这些DNA对自身的性状没有影响,更不会遗传给后代。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输血了,输血之后在血液中肯定会检测到供血者的DNA,但是它对接受输血者并没有影响,也不可能遗传给后代。

    “跟进的研究发现事实远比想象中的严重,科学家发现,在怀孕期间,母亲与子宫内的那个“小客人”之间有着超乎人们想象的互动关系。尽管母亲与胎儿的血液循环遵循的是两条线路,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细胞能够穿越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而胎儿体内的细胞同样可以进入母体。有90%的怀孕妇女体内都存有从胎儿体内获得的细胞,其中一半以上的母亲在分娩后数十年内一直携带这些细胞。(所以怀过孕的母体就会有先父的DNA,保存期是"Decades",即几十年)”

    这个报道没有给出文献来源,我也不好作出评论。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和遗传并没有关系。
    因为第一个胎儿来源的DNA对母体的生殖细胞没有任何影响,第二个胎儿本身的遗传物质还是完全来自自己的父母。哪怕在胎儿期间有第一个胎儿的DNA通过母婴之间的交流进入后来的胎儿体内,那些DNA也只是少量存在于第二个胎儿的的血液中,对其性状没有影响。

    “而2012年5月荷兰最古老的大学,莱顿大学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血液》的研究更是直接证实了,母体里面之前存储的先父DNA会重新进入新的母子循环(DOI: 10.1182/blood-2012-02-410571),对下一胎可能产生数种疾病上的影响。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Miranda Dierselhuis和她的同事对12名新生女婴进行了脐带血检测时发现其中11名带有Y染色体抗体。这12名婴儿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她们都有哥哥。也就是说,女人前次怀孕身体会被胎儿的细胞“污染”,这些细胞存活在母亲的身体里,并在母亲再次怀孕时侵入此时胎儿的身体。特殊情况下,女人会发生自发流产而不自觉,这些流产胎儿的细胞一样会侵入母体并可能影响下一个胎儿。”

    这个报道后面的内容和原文献Transmaternal cell flow leads to antigen-experienced cord blood也没有差距。
    但开始的结论“直接证实了,母体里面之前存储的先父DNA会重新进入新的母子循环”是个什么意思?这句话应该是某人自以为是的误读,然后题主又拿来咀嚼了一遍。
    这项研究同样是和“先父遗传”没有半毛钱关系!
    1.这项研究和先父没有关系。
    在文中没有找到任何先父有关的内容,这个现象发生在母亲和子女之间。第二个孩子受到母亲体内的第一个孩子(不管父亲是谁)残留的细胞的影响,产生了对抗该细胞相关的抗体。
    2.这不是一个遗传层面的问题。
    这项研究说明的问题主要一个是兄弟姐妹之间可能会通过母亲有细胞的流通,另一个是脐带血中会因此含有一些特异性的免疫细胞。他们的遗传性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可能的造成的后果只是兄弟姐妹间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会产生免疫排斥。

    这三段文字提到的研究结果都是和先父遗传没有任何关系的。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
    “由下文可得出结论,一个女人跟第一个男人怀孕,不论流产还是生产,她体内都会留存有这个胎儿的遗传自第一个男人的DNA,她跟第二个男人怀孕后,这个DNA会再次通过她与胎儿的物质交换进入宝宝体内,从而使她跟第二个男人生的孩子体内,存在有第一个男人的DNA。
    但是这到底会对第二个宝宝造成怎样的影响,希望有专业人士能来解答一下,非常感谢。”

    这段话没有问题,只是不知道为何和“先父遗传”扯上关系的。第二个孩子血液内是有可能存在第一个孩子(不管谁是父亲)的DNA的,虽然含量极其低。
    但这些DNA谈不上遗传,对其性状没有任何影响。至于其他方面的影响,我不能说100%没有,但是影响还没有妹妹接受哥哥的输血影响大。

    中文wiki定义:先父遗传(英语:telegony)是一个倍受怀疑的遗传理论。该理论认为,亲代会继承其母亲前任配偶的特征

    这两篇文章直接说明的是,胎儿的血液可以和母体交换,而前一个胎儿的DNA可以进入后一个胎儿的血液。。。
    结论的确是对先父遗传有益的,可以并没有直接讨论和证明先父遗传这个理论。同时,和“遗传”并没有直接关系,只能说明潜在的外源基因导致免疫反应风险。

    直接说你的结论:
    先父遗传,却有其事,只不过这个影响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应该说微乎其微,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来自父亲的精子。所以不要说,如果先父遗传成立,那么就会有多么不可思议的后果,实际并不会,因为影响微乎其微。
    “先父遗传,却有其事“这个是不准确的。。。如果要准确的说应该是”先父遗传并不存在,但是相关衍生的潜在遗传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毕竟多出来的DNA只是在血液中并不会影响胎儿的遗传特征,但是有潜在的免疫风险。。。
    “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来自父亲的精子”是错误的,事实上,母婴DNA交是通过脐带,而有统计学意义的DNA交换起码只有在怀孕终末期并且需要很长的周期,因为本身这个DNA交换的量如你说的,微乎其微。这个和精子只有间接关系,而有直接关系的是胎儿。。

    但是这到底会对第二个宝宝造成怎样的影响,以上应该解释了:
    通俗的说,如果一年生一个,那后生的可能会携带微量(母体中”微量“的平方)的前一胎的DNA。。。而如果前一胎来自不同父体,则会有免疫学风险

  5. 汤寻说道:

    所谓证据对于遗传学专业的人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每隔几年就会被非专业的媒体拿出来炒作一番,你们自己看看科学、自然和柳叶刀上会不会拿这个来炒作?有外行自己孤陋寡闻现在才知道,马上如获至宝拿出来吸引人的眼球,其实论文中的现象对于遗传学家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解释起来也很简单,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非专业人士都不知道,就是很多昆虫的雌性个体是能够储存大量精子的,甚至足够自己几年所需,接下来不需要我解释了吧?论文中作者自己提出的假设也是关于于这方面的。
    告诉各位一个可笑的事实:这是作者所在的新南威尔士Russell Bonduriansky实验室的官网:http://www.bonduriansky.net/,论文作者专门在官网上指出:“But please note that this study is not about humans!”即此项研究与人类无关!在这句话上专门链接了一篇题为“You Are Not a Fruit Fly: Why You Should Side-Eye Science Headlines”的科普文章驳斥把昆虫和人类混为一谈的观点,告诫大家不要被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迷惑,误以为人类也存在类似先父遗传的现象。http://jezebel.com/you-are-not-a-fruit-fly-why-you-should-side-eye-scienc-1642962758。论文作者自己都明确否认了人类有先父遗传的可能性,还有人觉得自己比作者本人更了解这篇论文的意义吗?
    还有更加可笑的,这个网站里还提到“We have foundthat both maternal and paternal nongenetic effects influence body size in this species,but, intriguingly, such effects can act in opposite ways on male and female offspring”还链接有一篇论文,发表在更加专业的杂志《Evolutionary Biology》上,也就是对昆虫来讲,不光“前男友”对后代有影响,“前女友”也有影响,而且对“儿子”和“女儿”效果还不同,如果有人无视昆虫和人的巨大差距,非要把昆虫身上的现象套用在人身上,那就不只是“先父遗传”,还有“先母遗传”,还有“先父对女儿遗传”,先母对儿子遗传“等等,我是没兴趣研究了,让民科专家去忙活吧。

    @不解不休 正如你自己说的,你不是生物或者医学相关专业的,”先父遗传,却有其事,只不过这个影响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事实上应该说微乎其微,起决定性作用的,当然是来自父亲的精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没有搞清楚遗传的概念。遗传的意义在于亲代的基因在子代身上的表达,通常网上的谣言类“先父遗传”就是说的前任基因在现任孩子身上的表达,这些必须是谣言,完全站不住脚。
    我们再来看题中查找到的资料。其实“上一个胎儿”的细胞不管对于母亲还是对于母亲下一个孩子而言都完全不涉及“遗传“这个概念,根本不能称之为”遗传“,跟谣言类”先父遗传“更没有关系。孩子经由母亲那得到了这种细胞,产生的只是免疫学影响,而没有遗传学影响,这种细胞就如同从母亲那得到的细菌、病毒,没有任何遗传意义,相当于体内的异物。题目中的"先父遗传”已经脱离了网上谣言类“先父遗传”的范畴,谣言类“先父遗传”产生的时候就从来没有从科学上进行考证,而题中的“先父遗传”是题主对所查找到材料的重新总结,只是这个总结是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非要从题中资料总结一下的话,应该是:前任的DNA有很小的可能出现在女方后代的体内并产生微乎其微的免疫学影响,再要定一个名词的话可以叫做:前任免疫效应。
    请题主放心,你所理解的“先父遗传”真的是不存在的,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指出。

    先父遗传”这种东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一下,说明“市场”上还有对这种理论的“需求”吧,呵呵。

    非生物类专业,只想说几句题外话。 假如说,假如说“先父遗传”真的成立的话,那最大的受益者,最该欢呼雀跃的人群,难道不应该是屌丝男吗????

    想要拥有较为优秀的后代,人需要去选择尽可能优秀的伴侣,男人女人都是如此。 在一夫一妻制的大前提下,男神和女神会去选择同样优秀的伴侣,从而达到强强结合的目的。 而对于屌丝女来说,她有两种选择,一个是选择屌丝男结婚,生育出屌丝后代,但可以和屌丝男共同养育分担风险和负担;另一个是选择男神受孕,生育出较自己本身较为优秀的后代,但是得不到婚姻,只能独自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 但是如论如何,因为子宫毕竟长在女人身上,她还是有机会改善后代基因的,虽然要付出独自养育的代价。 但是,对于屌丝男来说就惨了,他要么和屌丝女结婚,生育屌丝后代,要么没后代,因为他不长子宫,生不生孩子不由他说了算,而极少有女神会愿意给屌丝男生孩子。 屌丝男想要翻盘太难了,除了指望女神瞎了眼之类的极小概率事件出现(咦? 好像这种概率其实也不小呢~)

    那么,假如说,假如说“先父遗传”真的成立的话,那屌丝男的机会就来了。 他只要能够娶一个曾经和男神发生过关系(或者怀过孕、生过孩子的)屌丝女,并和她生育后代的话,那么他的后代就带有部分男神的优秀基因了,同时后代还是货真价实的他的后代。。。。。多么一本万利的生意啊,简直就是翻盘有望了啊!!!

    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相信“先父遗传”的男屌丝们,会由此得出“非处不能娶”的结论。 为了争取改善后代基因的机会,他们应该大力去娶和男神发生过关系、怀过孕、生过孩子的屌丝女才对啊,这才是他们的唯一机会!!!!

    人体内有大量的编码片段是逆转录病毒留下的.所以把基因片段剪切进宿主的遗传物质在自然界是有先例的.
    这个功能会极大的增加生殖成就.就好像商业上一个能带来利益的专利技术,必然会被发展下去.
    所以人类如此高度进化的物种,先父遗传在逻辑上是一定存在的.但是逆向的竞争机制也是一样存在的.所以人类中的强者(生物学意义上的)既可以先入为主,也可以后发制人.

    和遗传、和DNA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项研究做的不是果蝇。果蝇已经被研究得十分透彻了,要是突然发现这么个效应,那是个大事儿。
    这里是一种名气不大的指角蝇(Neriidae)的物种,Telostylinus angusticollis。
    这种指角蝇有个有趣的特征。如果父亲小时候营养条件好,那孩子体格长得大;如果条件不好,那孩子体格就小。和基因无关。注意这说的只是这种指角蝇而已,不能推广到别的物种。
    显然这是适应的——父亲小时候的环境很可能和孩子要面对的环境差异不大,相当于提前准备。
    但这是怎么做到的?不知道。也许是营养不良的父亲在交配时给母亲输送的养料少了,也许是父亲用什么手段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告诉孩子将来环境会不好。作者认为是后者。
    那么这信号有几种做法。可以直接塞在精子里面——修饰一下DNA,或者在细胞质里加点儿信号分子,原则上是可以的。也可以传给母亲,经由母亲中介。毕竟,母亲掌管了卵的形成,卵里有大部分的细胞质和营养物质,由她来调节,理论上可能会容易一些。
    不过,多一层中介就多一层变数——上一个父亲传递的信号可能会有残留。这篇论文的观点是,真的有。
    用作者的原话说,这是一个“ non-genetic semen-borne factors ” —— “非遗传精液携带因子”。注意是非遗传。这完全是精液里某种信号使得母亲和她的后续孩子做出了回应,不沾DNA的边,不是表观遗传也不是获得性遗传——作者用的另一个词叫 transgenerational plasticity,“代间表型可塑性”。
    这篇论文本身的质量不多评论(老实说,体型大小这个指标相当不靠谱,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在拿出具体机制之前,我还是会观望),但是假如它是成立的,那么就回到开始的比喻。这并不是一个遗传,而是一个发育上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高估了遗传的力量,但并不是基因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做的——先天条件再好的孩子,不给吃饱饭一样长不高;此处同理,都是环境信号的作用。

    如果女性生育前的性伴侣基因可以影响之后子代的遗传性状的话,就意味着贞操观的全面崩溃。因为本着生物种群趋利避害的本能,为了下一代着想,女性会拼了老命也要在嫁人之前和爱因斯坦博尔特以及吴彦祖这些优秀男性来上一发的………普通男性估计这辈子也别想娶处女了。

    吐槽完了 回答问题这段文字是否可以理解为此前网谣中流行的「先父遗传」?
    不可以。
    母体中出现胎儿细胞,及孩子血液中出现哥哥姐姐的细胞,这种现象不在遗传层面上。因为血液中出现胎儿细胞不意味着孕妇生殖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受到胎儿细胞的影响,也就不会影响到其他后代的遗传特征。
    如果身体里的细胞就能影响遗传,就会有“输血遗传”,“移植遗传”,“传染性遗传”,“吃肉遗传”,“被楼下小狗舔了手于是遗传”了………………我的妈呀,这对于研究转基因的生物狗来说,简直就是特大喜讯啊!!
    我对基因、遗传什么的从来没有过一星半点的了解,有的只是观点。我的观点是,只要你不影响他人,你爱信什么信什么。你信先父遗传、信全能神教、信太阳绕着地球转,都无所谓,别非拽着别人一起信就行。如果你一定要推广你所相信的给其他人,那就一定要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不对?就问题描述来看,你还不够严谨,你的观点不能说服我。
    .
    在我个人看来,先父遗传只是一个很无趣的闹剧。我一直很阴谋论的猜想,不知这个闹剧的作者,一个能写出这样像模像样的所谓论文的人,为什么不把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反而要在限制女性性自由这件事上如此煞费苦心。大概这世界太大人口太多而我所了解的奇葩种类还太少。退一万步说,假设先父遗传是真实存在的,那又怎么样呢?你真的觉得你的儿子有那么一丢丢可能不是你亲儿子这件事那么重要吗?未必吧。关键还是在于女人身上对吧。
    .
    作为一个男人,很多时候真的觉得,我的同类们真是太无聊了。我们可以创造出使上九天下五洋都成为现实的新世界,却依然要像原始人一样,对一些莫名其妙的归属权无比在意。真是……可笑又可悲呢。
    .
    总而言之,做点更有价值的研究吧亲。别浪费了大好头颅。

  6. 田吉顺说道:

    当你感觉不适去检查而发现癌症并非是体检无意发现的时候,多半已经没救了。这里所指的是指一般的癌症,并非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这些恶性程度很低的癌症(当然甲状腺癌分型很复杂,不要遇到最恶心的那几个)。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肿瘤,什么是癌,癌是一个系统性的疾病,出现癌这个词的时候不是说长了一个肿块,而是出现了全身崩塌的系统性大问题。有一个经典的学说叫种子与土壤,大概所表述的癌细胞与组织相容性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成你能所见的只是一个嫩芽,但是他长出嫩芽的时候早就根深蒂固了。比如消化系统肿瘤,出现了消瘦而去就医而确诊胃癌等等,基本上是没有活路的,我见过医生自己不舒服做了胃镜,发现了胃内壁出现了火山口样结构(胃癌标志性样貌),一年就去世了,这还仅仅是不舒服,不是消瘦。那么胃癌怎么才能早期诊断?答案是除了每年胃镜没有任何方法。韩国日本中国蒙古是四个胃癌超高发生率的国家,但是日本和韩国很多企业胃镜是体检必须项目,所以发现早期的概率大概是70%(印象,不一定准,还要求医生眼光毒辣),但是如果放在中国,自然是人多镜少,加上谁也不肯花钱每年被插一次(胃镜的痛苦真的做了才知道),于是。。。等待胃癌的靠谱的标志物基本上还遥遥无期。

    第二 谈到标志物,具体玩过这个东西才会知道他们有多么不靠谱,别的不多说,53个在nature(够牛吧)等等高影响杂志之中被吹的非常“promising”的分子有47个都在重复中惨遭斩首,最搞笑的是大多的理由是抗体不行(抗体:怪我咯),其中最夸张的是投入了几百万美元研究出的玩意原来从一开始就弄错了分子量,导致一直在做的根本不是那个玩意(无力吐槽)。所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急功近利的筛选机制能够搞出非常靠谱的标志物简直难于登天。当然还是有靠谱的,但是必须加上相对二字,我们使用的大多也是一直在用的,新的标志物非常难找。
    为什么会这么难?这个要从标志物寻找的过程来看。我们需要大样本,极其庞大的样本才能诞生极其可信的数据,但是癌症并不是非常普遍的疾病,不是感冒发烧抽个血做个化验就能取样,一天接客几百例。甚至和基因,生活习惯紧密关联的癌症出现的地域性很局限。依旧用胃癌为例,稍微看下sci就能发现什么鬼,好像老外高分杂志根本不鸟他,除非是大规模测序,但是老外对黑色素瘤非常感兴趣,不过在中国黄种人里好像发病率远远降低。所以这是其一,样本不好找,导致了不能全世界集中力量寻找。
    第二,现在大规模找癌症标志物的方法无非基因芯片,组织芯片。基因这种不靠谱到家的东西简直坑爹,就这么说,查下GEO DATASET 里面的数据能打起来,做出来的图那叫一个感人肺腑。其次你觉得你把自己全身测序就牛了?没用的。癌症有非常奇特的特征名为异质性,同一个病人如果转移了五处,五个地方分别测序基本上得到五个结果毫不奇怪(亲眼所见),就算你把一个瘤切成五块测出五个结果也很有可能(同亲眼所见),就是这么邪门,这说明了一个病人自身的标志分子尚且不能确定自身,那么又怎么能范用。
    第三,前面说了,庞大的数据库包括GEO GCTA ONCOMINE(很多援引自前者)等等,但是很多数据看上去是一回事,你自己染了又是另一回事,pcr做出来又是再一回事,怎么破?不是自己错了,或许很多东西本身就不是长得那么回事。
    当然我们不能用人做实验,但是可惜的是自发,原发的肿瘤模式动物能够模拟真人发病的几乎没有,或者就是没有。用裸鼠毫无抵抗力皮下成瘤什么的除了表现出某基因很牛叉其实然并卵。细胞是另一个进行实验的重大平台,但是我就问一句,同一个标志物的基因在十来个细胞系里表达不一(没见过完全一致的),信哪个?

    第三,最近新来的几个玩具,有一个叫循环肿瘤细胞,CTC,听说很好玩很靠谱。这东西的原理大概是如果有原发灶之后,产生了非常微量的细胞剥离(大概每xxμl有一个),进入循环,可以被检测到并且捕获,用他来单克隆检测判断病人的疾病,是不是so smart。
    不评论,听我说个真实的故事先。
    有个医院搞了这个demo机器,然后医生和几个基友吃饭谈到了,说可以免费给他们玩玩,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然后有个哥们动心了,去了。结果不幸得很,从这个哥们体内还真抓到了所谓的CTC,结果这同学天旋地转,你要明白CTC可能预示着癌症已经转移,那是什么概念,都转进血液循环了。然后各种pet,结果什么都没查出来,几年了依旧活蹦乱跳,只是现在还是茶饭不思,按照这个趋势估计真的要得癌。
    所以CTC的问题在于:有癌的查不出,没有的反而会查出。
    为什么?
    鬼知道。
    但是我们还是强行塞了一个解答:大家知道细菌的基因组突变率在10e-6左右,真核的由于修复系统比较给力,要强一点,但是终究是有的。于是在那么一堆细胞里总是有范冰冰和凤姐的,有一天有个细胞被你抓到了,你非说它演过甲方乙方,原因是他是光头。也就是说,本身身体里有大量的,具有癌细胞特性,但是并没有功能的某些突变体的存在,他们不是CTC但是他们很像,不过按照目前的科技不能区别。

    是不是很不乐观?真正仔细考量过癌症之后,突然觉得生命这么美好我们要珍惜,这是接触这个科研的唯一唯一的感想

    先说个和癌症无关的东西。生过孩子的女士应该都知道,在孕晚期产前检查的时候,医生都会让你去做一个叫做胎心监护的检查。就是把一个监护探头绑在肚子上,长时间的听胎心,然后描计出胎心率的变化,以此来反映胎儿在宫内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宫内缺氧的现象。相信很多人有过胎心监护异常或者可疑的经历,让你担心宝宝在肚子里是不是缺氧了,会不会突然胎心消失,可谓压力山大。而产科医生每天要和无数条的监护单打交道,根据那一条条的波折线,来猜测那个肚子里的家伙是不是还安全,有没有必要让他早点儿出来。
    在经过几十年的应用之后,对于胎心监护效果的评估报告陆续发表出来了,结果惊人!——胎心监护的应用,并没有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脑瘫发生率,它产生的效果,仅仅是增加了剖宫产率!当然,数据归数据,尽管胎心监护并没有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但是,全世界还没有那个产科医生敢放弃胎心监护这项检查。毕竟,以当前医学的发展水平,要想做到诊断治疗的精确制导、百发百中,是不可能的。当把这一项检查和其他临床信息结合起来的时候,还是有可能尽早的发现问题的,于是大家考虑如何更好的读取报告,如何更好的理解报告的信息,而不是废除这项检查。

    胎心监护这项检查,是面向所有孕晚期女性的,而不管你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说胎心监护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像类似胎心监护这样的针对全部人群的筛查方式,不管看上去多么高端,可能真的不一定会对最终结局有什么帮助。
    我在孕检中的唐筛检查是否精准?如果出现高危结果应当如何应对?里介绍过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问题。既然你要求进行某项筛查,就说明你对这个疾病的结局很难接受,希望尽可能早的被诊断出来,所以,对这种筛查的方法考虑更多的是敏感性,就是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有所表现,尽量少的出现漏网之鱼。至于特异性嘛,先把你拉进来再说,后续再做特异性强的检查。就像胎心监护,敏感性就很强,宝宝稍有情况可能就会拉响警报:“请注意,请注意,小家伙不动了!”小家伙不动了?不会要死了吧!先别太着急,不动不一定就是死了,也可以是睡着了。我们还是等他醒了再做一次吧。在这里,不动是死亡的一个经典表现,于是我们对不动来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就报警,可谓敏感性高。但是不动的原因其实很多,不见得就只有死亡,这就是所谓的特异性低。

    关于癌症的检查,@talich 说的四种情况非常经典。其中前两种,是最最常规的医疗就诊模式,病人有问题,来找医生,然后医生发现问题。这种情况就不是筛查了,因为病人已经出现问题了,医生做出的,是有针对性的检查。但是,因为癌症的阴险本质,它来源于体内突变的细胞,属于变节分子或者潜伏分子,所以,一般在早期你会以为它就是自己人,而很难被暴露出来,等到它有所表现了,说明它已经做过什么坏事了,比如已经刺杀过某些要员了。如果你去搞过刺杀了,那么一般现场会搞得比较大,侦破起来,线索就会比较多,那么破案率就会相对高一点,肿瘤暴露身份的机会就会大一点。就是说,如果有症状了,那么我们把癌症检查出来的机会就大一点,但是,也就不大会是很早期了。我想,这就是第二问的来源,我们能不能通过普通体检,在它还没做多大坏事的时候,比如还只是传递传递情报的时候,就把它揪出来。
    既然还没大做过什么坏事,只是传递传递情报,那么它可能露出的马脚就比较小,或者能够提供给我们的线索就比较少。查案子最怕没线索,就像《黎明之前》里李伯函为了找到线索人物,四处派人蹲点拍了几千张照片,然后从里面找线索。癌症的检查也一样,我们仔细观察癌细胞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把它和正常细胞进行比对,来发现癌细胞生活作风的反常现象,比如它特别喜欢穿戴什么东西,出门的时候(远端转移)会留下什么东西,或者死亡崩解的时候会释放什么东西。我们把这些东西称为肿瘤标记物,希望用这些标记物来说明癌细胞是否来过。再有,大部分癌症都有包块,那我们就对全身进行扫描,看看是不是哪里长了个疙瘩。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在癌症还没做多大坏事之前,就把它找出来。

    可能你会想,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了,人类都登上月球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找出个肿瘤标记物,对全身进行扫描,还不是很简单?但现实确实就是这么骨干。我们寻找了很多的肿瘤标记物,但很少有几种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可能特异性并不理想。你会发现,原来癌细胞喜欢的东西,有些正常细胞也喜欢。所以就会出现,有些人体检发现某项肿瘤标记物升高,然后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肿瘤的过程。查来查去查不到,不死心,继续查,边查可能还心理郁闷:到底在哪呢?可能过了两年也查不出来,就继续背着心理包袱;也可能过两年查出来,那到底是真的查出来两年前的那个肿瘤了呢?还是被查了两年“查”出肿瘤来了呢?
    还有影像学检查,你还真别太把这东西当回事儿,影像学的扫描确实是机器的客观检查,但是读片的是人啊, 医生看到什么,没看到什么,他怎么想,怎么解读,这些都不是机器可以取代的,人的肉眼本来就是有限制的,有可能有成见或者偏见。就算我们退一万步讲,医生都像机器人一样具有相同的素质,你以为影像学就可以把身体都扫描的到吗?B超、CT、磁共振、PET,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高,但是从来没有哪种检查是不存在其局限性的。即使是全部扫查都加起来,人体也照样充满了检查的死角。
    关键问题是,这些检查都是钱啊!
    你以为你是FBI吗,为了一条线索可以给你巨额预算,允许你搭上大量的人力物力。就算是FBI,也不可能每年都为了这一条线索给你拨大量的钱吧?人类癌症有这么多种,你打算每年砸多少钱,为了这个莫须有的东西,去搜寻那些线索呢?就算你有足够的钱,还有好多检查可能是有创的啊,可能要往你身体里通根管子什么的,你得吃点苦头。好吧,就算你为了不得癌症,什么苦我都吃了,每年进行各种高端洋气的检查,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得癌。你以为高端洋气的检查没有发现,就真的代表你没有癌吗?这时候,这些付出值不值呢?

    所以,关于癌症的筛查,肿瘤学家们还是相当谨慎的。目前被接受的癌症筛查,就是@talich 提到的那四种。而至于其他的癌症,不管什么筛查方法,可能都像我开头提到的胎心监护一样,都不能减少癌症的致死率,不能改善结局,它所带来的,不过就是被检查者的心理压力,和进一步的无休止检查。要知道,对于西方高福利国家,很多医疗服务不是自己掏钱,而是政府或者保险公司掏钱的,他们掏钱给你做检查,结果不能改善结局,这也就算了,反而还会引发新的检查让他们继续掏钱,这不就是冤大头吗!所以,根据国外的资料,对于大多数的癌症,如果没有什么理由,是不支持进行毫无症状的筛查的。即使是那四种有筛查意义的癌症,对于筛查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也都在不断改变,向着尽可能做更少筛查获得更大检出率的方向努力。同样,像产科医生对待胎心监护的态度一样,对于癌症的诊断,各种筛查的方法并没有被放弃,而是需要结合其他更多的临床信息,来提高癌症的检出率。

  7. 田吉顺说道:

    当你感觉不适去检查而发现癌症并非是体检无意发现的时候,多半已经没救了。这里所指的是指一般的癌症,并非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这些恶性程度很低的癌症(当然甲状腺癌分型很复杂,不要遇到最恶心的那几个)。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肿瘤,什么是癌,癌是一个系统性的疾病,出现癌这个词的时候不是说长了一个肿块,而是出现了全身崩塌的系统性大问题。有一个经典的学说叫种子与土壤,大概所表述的癌细胞与组织相容性的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成你能所见的只是一个嫩芽,但是他长出嫩芽的时候早就根深蒂固了。比如消化系统肿瘤,出现了消瘦而去就医而确诊胃癌等等,基本上是没有活路的,我见过医生自己不舒服做了胃镜,发现了胃内壁出现了火山口样结构(胃癌标志性样貌),一年就去世了,这还仅仅是不舒服,不是消瘦。那么胃癌怎么才能早期诊断?答案是除了每年胃镜没有任何方法。韩国日本中国蒙古是四个胃癌超高发生率的国家,但是日本和韩国很多企业胃镜是体检必须项目,所以发现早期的概率大概是70%(印象,不一定准,还要求医生眼光毒辣),但是如果放在中国,自然是人多镜少,加上谁也不肯花钱每年被插一次(胃镜的痛苦真的做了才知道),于是。。。等待胃癌的靠谱的标志物基本上还遥遥无期。

    第二 谈到标志物,具体玩过这个东西才会知道他们有多么不靠谱,别的不多说,53个在nature(够牛吧)等等高影响杂志之中被吹的非常“promising”的分子有47个都在重复中惨遭斩首,最搞笑的是大多的理由是抗体不行(抗体:怪我咯),其中最夸张的是投入了几百万美元研究出的玩意原来从一开始就弄错了分子量,导致一直在做的根本不是那个玩意(无力吐槽)。所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急功近利的筛选机制能够搞出非常靠谱的标志物简直难于登天。当然还是有靠谱的,但是必须加上相对二字,我们使用的大多也是一直在用的,新的标志物非常难找。
    为什么会这么难?这个要从标志物寻找的过程来看。我们需要大样本,极其庞大的样本才能诞生极其可信的数据,但是癌症并不是非常普遍的疾病,不是感冒发烧抽个血做个化验就能取样,一天接客几百例。甚至和基因,生活习惯紧密关联的癌症出现的地域性很局限。依旧用胃癌为例,稍微看下sci就能发现什么鬼,好像老外高分杂志根本不鸟他,除非是大规模测序,但是老外对黑色素瘤非常感兴趣,不过在中国黄种人里好像发病率远远降低。所以这是其一,样本不好找,导致了不能全世界集中力量寻找。
    第二,现在大规模找癌症标志物的方法无非基因芯片,组织芯片。基因这种不靠谱到家的东西简直坑爹,就这么说,查下GEO DATASET 里面的数据能打起来,做出来的图那叫一个感人肺腑。其次你觉得你把自己全身测序就牛了?没用的。癌症有非常奇特的特征名为异质性,同一个病人如果转移了五处,五个地方分别测序基本上得到五个结果毫不奇怪(亲眼所见),就算你把一个瘤切成五块测出五个结果也很有可能(同亲眼所见),就是这么邪门,这说明了一个病人自身的标志分子尚且不能确定自身,那么又怎么能范用。
    第三,前面说了,庞大的数据库包括GEO GCTA ONCOMINE(很多援引自前者)等等,但是很多数据看上去是一回事,你自己染了又是另一回事,pcr做出来又是再一回事,怎么破?不是自己错了,或许很多东西本身就不是长得那么回事。
    当然我们不能用人做实验,但是可惜的是自发,原发的肿瘤模式动物能够模拟真人发病的几乎没有,或者就是没有。用裸鼠毫无抵抗力皮下成瘤什么的除了表现出某基因很牛叉其实然并卵。细胞是另一个进行实验的重大平台,但是我就问一句,同一个标志物的基因在十来个细胞系里表达不一(没见过完全一致的),信哪个?

    第三,最近新来的几个玩具,有一个叫循环肿瘤细胞,CTC,听说很好玩很靠谱。这东西的原理大概是如果有原发灶之后,产生了非常微量的细胞剥离(大概每xxμl有一个),进入循环,可以被检测到并且捕获,用他来单克隆检测判断病人的疾病,是不是so smart。
    不评论,听我说个真实的故事先。
    有个医院搞了这个demo机器,然后医生和几个基友吃饭谈到了,说可以免费给他们玩玩,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然后有个哥们动心了,去了。结果不幸得很,从这个哥们体内还真抓到了所谓的CTC,结果这同学天旋地转,你要明白CTC可能预示着癌症已经转移,那是什么概念,都转进血液循环了。然后各种pet,结果什么都没查出来,几年了依旧活蹦乱跳,只是现在还是茶饭不思,按照这个趋势估计真的要得癌。
    所以CTC的问题在于:有癌的查不出,没有的反而会查出。
    为什么?
    鬼知道。
    但是我们还是强行塞了一个解答:大家知道细菌的基因组突变率在10e-6左右,真核的由于修复系统比较给力,要强一点,但是终究是有的。于是在那么一堆细胞里总是有范冰冰和凤姐的,有一天有个细胞被你抓到了,你非说它演过甲方乙方,原因是他是光头。也就是说,本身身体里有大量的,具有癌细胞特性,但是并没有功能的某些突变体的存在,他们不是CTC但是他们很像,不过按照目前的科技不能区别。

    是不是很不乐观?真正仔细考量过癌症之后,突然觉得生命这么美好我们要珍惜,这是接触这个科研的唯一唯一的感想

    先说个和癌症无关的东西。生过孩子的女士应该都知道,在孕晚期产前检查的时候,医生都会让你去做一个叫做胎心监护的检查。就是把一个监护探头绑在肚子上,长时间的听胎心,然后描计出胎心率的变化,以此来反映胎儿在宫内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宫内缺氧的现象。相信很多人有过胎心监护异常或者可疑的经历,让你担心宝宝在肚子里是不是缺氧了,会不会突然胎心消失,可谓压力山大。而产科医生每天要和无数条的监护单打交道,根据那一条条的波折线,来猜测那个肚子里的家伙是不是还安全,有没有必要让他早点儿出来。
    在经过几十年的应用之后,对于胎心监护效果的评估报告陆续发表出来了,结果惊人!——胎心监护的应用,并没有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脑瘫发生率,它产生的效果,仅仅是增加了剖宫产率!当然,数据归数据,尽管胎心监护并没有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但是,全世界还没有那个产科医生敢放弃胎心监护这项检查。毕竟,以当前医学的发展水平,要想做到诊断治疗的精确制导、百发百中,是不可能的。当把这一项检查和其他临床信息结合起来的时候,还是有可能尽早的发现问题的,于是大家考虑如何更好的读取报告,如何更好的理解报告的信息,而不是废除这项检查。

    胎心监护这项检查,是面向所有孕晚期女性的,而不管你有没有什么异常情况。说胎心监护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像类似胎心监护这样的针对全部人群的筛查方式,不管看上去多么高端,可能真的不一定会对最终结局有什么帮助。
    我在孕检中的唐筛检查是否精准?如果出现高危结果应当如何应对?里介绍过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问题。既然你要求进行某项筛查,就说明你对这个疾病的结局很难接受,希望尽可能早的被诊断出来,所以,对这种筛查的方法考虑更多的是敏感性,就是说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有所表现,尽量少的出现漏网之鱼。至于特异性嘛,先把你拉进来再说,后续再做特异性强的检查。就像胎心监护,敏感性就很强,宝宝稍有情况可能就会拉响警报:“请注意,请注意,小家伙不动了!”小家伙不动了?不会要死了吧!先别太着急,不动不一定就是死了,也可以是睡着了。我们还是等他醒了再做一次吧。在这里,不动是死亡的一个经典表现,于是我们对不动来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就报警,可谓敏感性高。但是不动的原因其实很多,不见得就只有死亡,这就是所谓的特异性低。

    关于癌症的检查,@talich 说的四种情况非常经典。其中前两种,是最最常规的医疗就诊模式,病人有问题,来找医生,然后医生发现问题。这种情况就不是筛查了,因为病人已经出现问题了,医生做出的,是有针对性的检查。但是,因为癌症的阴险本质,它来源于体内突变的细胞,属于变节分子或者潜伏分子,所以,一般在早期你会以为它就是自己人,而很难被暴露出来,等到它有所表现了,说明它已经做过什么坏事了,比如已经刺杀过某些要员了。如果你去搞过刺杀了,那么一般现场会搞得比较大,侦破起来,线索就会比较多,那么破案率就会相对高一点,肿瘤暴露身份的机会就会大一点。就是说,如果有症状了,那么我们把癌症检查出来的机会就大一点,但是,也就不大会是很早期了。我想,这就是第二问的来源,我们能不能通过普通体检,在它还没做多大坏事的时候,比如还只是传递传递情报的时候,就把它揪出来。
    既然还没大做过什么坏事,只是传递传递情报,那么它可能露出的马脚就比较小,或者能够提供给我们的线索就比较少。查案子最怕没线索,就像《黎明之前》里李伯函为了找到线索人物,四处派人蹲点拍了几千张照片,然后从里面找线索。癌症的检查也一样,我们仔细观察癌细胞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把它和正常细胞进行比对,来发现癌细胞生活作风的反常现象,比如它特别喜欢穿戴什么东西,出门的时候(远端转移)会留下什么东西,或者死亡崩解的时候会释放什么东西。我们把这些东西称为肿瘤标记物,希望用这些标记物来说明癌细胞是否来过。再有,大部分癌症都有包块,那我们就对全身进行扫描,看看是不是哪里长了个疙瘩。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在癌症还没做多大坏事之前,就把它找出来。

    可能你会想,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了,人类都登上月球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找出个肿瘤标记物,对全身进行扫描,还不是很简单?但现实确实就是这么骨干。我们寻找了很多的肿瘤标记物,但很少有几种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是可能特异性并不理想。你会发现,原来癌细胞喜欢的东西,有些正常细胞也喜欢。所以就会出现,有些人体检发现某项肿瘤标记物升高,然后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肿瘤的过程。查来查去查不到,不死心,继续查,边查可能还心理郁闷:到底在哪呢?可能过了两年也查不出来,就继续背着心理包袱;也可能过两年查出来,那到底是真的查出来两年前的那个肿瘤了呢?还是被查了两年“查”出肿瘤来了呢?
    还有影像学检查,你还真别太把这东西当回事儿,影像学的扫描确实是机器的客观检查,但是读片的是人啊, 医生看到什么,没看到什么,他怎么想,怎么解读,这些都不是机器可以取代的,人的肉眼本来就是有限制的,有可能有成见或者偏见。就算我们退一万步讲,医生都像机器人一样具有相同的素质,你以为影像学就可以把身体都扫描的到吗?B超、CT、磁共振、PET,影像学检查手段越来越高,但是从来没有哪种检查是不存在其局限性的。即使是全部扫查都加起来,人体也照样充满了检查的死角。
    关键问题是,这些检查都是钱啊!
    你以为你是FBI吗,为了一条线索可以给你巨额预算,允许你搭上大量的人力物力。就算是FBI,也不可能每年都为了这一条线索给你拨大量的钱吧?人类癌症有这么多种,你打算每年砸多少钱,为了这个莫须有的东西,去搜寻那些线索呢?就算你有足够的钱,还有好多检查可能是有创的啊,可能要往你身体里通根管子什么的,你得吃点苦头。好吧,就算你为了不得癌症,什么苦我都吃了,每年进行各种高端洋气的检查,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得癌。你以为高端洋气的检查没有发现,就真的代表你没有癌吗?这时候,这些付出值不值呢?

    所以,关于癌症的筛查,肿瘤学家们还是相当谨慎的。目前被接受的癌症筛查,就是@talich 提到的那四种。而至于其他的癌症,不管什么筛查方法,可能都像我开头提到的胎心监护一样,都不能减少癌症的致死率,不能改善结局,它所带来的,不过就是被检查者的心理压力,和进一步的无休止检查。要知道,对于西方高福利国家,很多医疗服务不是自己掏钱,而是政府或者保险公司掏钱的,他们掏钱给你做检查,结果不能改善结局,这也就算了,反而还会引发新的检查让他们继续掏钱,这不就是冤大头吗!所以,根据国外的资料,对于大多数的癌症,如果没有什么理由,是不支持进行毫无症状的筛查的。即使是那四种有筛查意义的癌症,对于筛查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也都在不断改变,向着尽可能做更少筛查获得更大检出率的方向努力。同样,像产科医生对待胎心监护的态度一样,对于癌症的诊断,各种筛查的方法并没有被放弃,而是需要结合其他更多的临床信息,来提高癌症的检出率。

  8. 一苇渡江说道:

    癌症有很多种,检查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举例:
    1,颅内肿瘤,可以做头颅CT
    2,鼻咽部肿瘤,可以做鼻内镜检查、头颅CT
    3,甲状腺肿瘤,可以做甲状腺B超检查,或者针吸细胞学检查
    4,乳腺肿瘤,可以做钼靶摄影、针吸细胞学(穿刺)、乳腺导管镜等,乳腺触诊也比较有用
    5,肺肿瘤,可以做胸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活检或肺泡灌洗或刷检、胸水查癌细胞、肺穿刺取活检、胸腔镜下取活检
    6,食管、胃、结肠、直肠肿瘤,可以做食管镜、胃镜、结肠镜、直肠镜直接观察并取活检,直肠指诊(手指插入肛门摸一摸)对直肠肿瘤也比较有用
    7,肝脏、胆囊肿瘤,可以做肝脏B超、腹部CT、肝穿活检
    8,胰腺肿瘤,可以做腹部CT
    9,肾脏肿瘤,可以做腹部CT
    10,输尿管、膀胱、尿道肿瘤,可以做膀胱镜、输尿管镜直接观察并取活检
    11,前列腺肿瘤,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直肠指诊(手指插入肛门摸一摸)也比较有用
    12,子宫、宫颈肿瘤,可以做妇科B超、宫腔镜取活检、宫颈涂片等
    13,卵巢肿瘤,可以查妇科B超等

    抽血查肿瘤标记物,对肿瘤检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明明确诊了癌症但肿标正常的现象也很多。所以现在一些体检的团购里,有抽血查肿瘤的项目,只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抽血查的肿标包括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等。

    二、
    ①这么多的检查方法,体检时想一个不拉全查一遍是不可能的,一般初次检查常选取常见的、创伤小的简单检查方法,比如乳腺触诊、直肠指诊、甲状腺B超、腹部B超、妇科B超等,这些检查方法是初级的、简单的,属于筛选性质的。
    ②筛出来怀疑是癌症的再进一步进行高级的(往往是创伤性的)检查,比如直肠镜取活检、宫腔镜取活检等,以最终确诊。
    ③ 因为高级的、能够确诊的检查方法往往是有创检查,做起来比较痛苦,而且价格高,所以不用于大规模筛查。

    三、
    不管是抽血还是拍片子,只能倾向于“诊断为癌症”,但都不能100%确诊为癌症。想最终100%肯定地确诊是癌症,只有靠病理诊断。所谓病理诊断,就是想办法取得肿瘤组织后做切片观察,看看是不是癌症。对于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这些和外界相通的管道系统,可以用内镜(比如胃镜、肠镜)直接取得组织送病理以确诊,但是对于肝脏、肾脏这些深在的器官等,如果不做穿刺,一般是几种检查相结合来诊断,把握比较大了(基本可以确诊了)就可以做手术,手术切除后再解剖标本取得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

    实际上医学上没有癌症这个说法,这是普通老百姓对各种恶性肿瘤的统称。医学上把由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之为癌,例如胃癌来源于胃粘膜上皮,宫颈癌来源于宫颈上皮;将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之为肉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但也有一些分布广泛的恶性肿瘤,例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等。下面一张图是医学生都曾经背过的二者的区别。

    恶性肿瘤分布如此的广泛,以至于人身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恶性肿瘤(心脏很罕见,但也存在)。

    不仅如此,在每一个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恶性肿瘤还有不同的分类,在此就拿肺癌的组织病理分类举例。

    1、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s占肺癌的40%。根据细胞分化形态与构成又分为:①分化好的;②中分化的;③分化差的。
    2、腺癌——adenocarcinoma占肺癌的20%,在女性则占50%。有的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包括有:①支气管源形腺泡癌、支气管源性乳头状癌,可伴有或不伴粘液形成;②细支气管肺泡癌;③有粘液形成的实性癌。
    3、腺鳞癌。 占肺癌比例<10%。有的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
    4、大细胞癌。 占手术肺癌的15%~20‰。此癌不具有腺、鳞分化的特征,为未分化癌。其变形有①巨细胞型,②透明细胞癌。
    5、小细胞癌。占肺癌的10‰~20‰。又称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包括:①燕麦细胞型,占42%;②梭形细胞癌,占29%;③多角细胞型,占29%。
    6、类癌 占1%~2‰。此癌为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低。
    7、细支气管肺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BAC)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欧美占2‰~3‰,国内占20‰。为一种异源性肿瘤,可起源于细支气管Clara细胞、肺泡II型上皮细胞及化生的粘液细胞。
    8.腺样囊性癌(ACC)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其他还有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巨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不能分类的神经内分泌癌、癌内瘤及成细胞瘤等。

    大家可以看到,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型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大的类型下面还有很多小的分类。但这远不是各种恶性肿瘤中分类最复杂的,许多血液系统的疾病的分类还要结合免疫分子学标志,那些分型简直记不住。为什么要研究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分型?因为这和诊断治疗密切相关,只有我们明确了这个恶性肿瘤是什么,我们才能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些?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医学诊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非常复杂的。临床上即使非常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对一些疾病的诊断一筹莫展。也有一些病人来到医院专门住院检查治疗,各种该做的检查都做了,但直到出院或病逝也没查出究竟是什么病,更不用说一般的常规体检了。

    现在一般的常规体检包括以下项目:

    1、体格检查。检查内容:身高、体重、血 压配 合现场物 理检查,了解身体的基本情况。
    临床科室
    2、外科常 规检查。检查内容:皮肤、脊椎、四肢、甲状腺、乳房、肛门、外生殖器等体检。
    3、内科常 规检查。检查内容:心、肝、脾、肺、神经系统等检查。
    4、血常规。检查内容:血液常规18项检测;对病毒感染、白血病、急性感染、组织坏死、败血症、紫斑症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的检查。
    5、乙肝两对半。检查内容:HbsAg、Antia-HBs、HBeAg、Antia-HBs、HBcAg乙肝病毒携带者或已受感染。
    6、肝功能三项。检查内容:谷草/谷丙转氨酶,可了解肝功能是否有受损。
    7、肾功三项。检查内容:C r e a、B U N、U A,可了解 急 慢 性 肾炎、尿 毒 等疾 病。
    8、血 脂四项。检查内容:甘油 三 脂、胆固醇,可了解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 脏疾 病等。

    实际上每年进行这样的体检还是能够发现不少的问题的,例如发现甲状腺、乳腺的结节,发现肝功异常,血象异常等,这样的人会被通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实能够发现一些恶性肿瘤。还有一些人在问诊中表述自己胃疼、阴道异常排液、便血、进行性吞咽困难、排尿困难等情况时,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安排他们做相关的检查排查疾病,不过这就和医生的问诊、体格检查技术和经验有关了。因此你可以发现,实际上常规的大体检发现恶性肿瘤还是很有限的,和整个恶性肿瘤的谱来讲确实不够全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排名前十位的恶性肿瘤,男女有一些差别,但是无论男女,这前十名的恶性肿瘤都占到了所有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如果它们都能在体检中较早发现,那也不错呀。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一个很大的医学难题。如果能做到早期诊断,那么治疗就不会这么麻烦,预后也会很好。就连胃癌肝癌这样凶险的恶性肿瘤,如果在微小癌阶段就手术根治掉,5年生存率很高,但是常规体检很多时候做不到。例如肺癌,普通的胸透无法发现一个厘米左右的癌巢,而需要高分辨的CT;微小胃癌也必须在胃镜下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有时还要化学染色才能呈现;膀胱癌早期尿血不明显,也没什么症状,只有膀胱镜取活检才能确诊;淋巴瘤更是难发现,首先病人可能只有乏力销售发热等不特异的症状,其次诊断它还需要在合适的淋巴结上取到合适的活检然后交给有经验的病理医生才能确诊,这个难度是非常的大的。

    就像排名第一的那位朋友说的,目前而言能大致做到早期体检发现的恶性肿瘤只有针对乳腺癌的 钼靶检测,针对宫颈癌的帕氏涂片,针对前列腺癌的 PSA 抗体血检,针对大肠癌的血检和肠镜,针对肝癌的B超肝功加AFP,况且这些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检测准确。

    现在国民经济条件好了,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增加了,尤其是担心和癌沾上什么瓜葛,于是商家就推出了各种噱头十足的防癌体检套餐,例如下面这个。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加入了不少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不少老百姓会觉得,既然是肿瘤标志物,它肯定十分特异,没有它就代表我没得肿瘤,有它就说明我有问题。然而在临床上,医生最后才看一些肿瘤标志物,因为它们很多情况下说明不了问题。就像CA125,我们用它来做卵巢癌的标志物,但实际上在宫颈癌、胰腺癌、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情况下它也会增高。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中也可能增高,那你说它增高到底说明了什么?下图你可以看看这些标志物分布是多么广泛了。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土豪”,来了医院就说我要做PET-CT,问他为啥,他说听说那个贵,几万块做一次,能把癌全查出来,真是搞的人哭笑不得。还有的人体检说自己要做CT,让医生给他从头扫到脚,要求再给他全身拍各种平片。。。当时真想对他说“你当这是照相馆啊?”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得肿瘤也得被射线整出肿瘤来。

    所以结论就是,一般的体检能够发现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恶性肿瘤,但它却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疾病检出率,你要知道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比恶性肿瘤可要大,所以说常规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有些人整天担心自己得恶性肿瘤而惴惴不安,一年要体检好几次的人,我只能说:体检也会增加你得癌症的几率,因为你活的更长了。。。

  9. 一苇渡江说道:

    癌症有很多种,检查方法也多种多样。

    一、举例:
    1,颅内肿瘤,可以做头颅CT
    2,鼻咽部肿瘤,可以做鼻内镜检查、头颅CT
    3,甲状腺肿瘤,可以做甲状腺B超检查,或者针吸细胞学检查
    4,乳腺肿瘤,可以做钼靶摄影、针吸细胞学(穿刺)、乳腺导管镜等,乳腺触诊也比较有用
    5,肺肿瘤,可以做胸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取活检或肺泡灌洗或刷检、胸水查癌细胞、肺穿刺取活检、胸腔镜下取活检
    6,食管、胃、结肠、直肠肿瘤,可以做食管镜、胃镜、结肠镜、直肠镜直接观察并取活检,直肠指诊(手指插入肛门摸一摸)对直肠肿瘤也比较有用
    7,肝脏、胆囊肿瘤,可以做肝脏B超、腹部CT、肝穿活检
    8,胰腺肿瘤,可以做腹部CT
    9,肾脏肿瘤,可以做腹部CT
    10,输尿管、膀胱、尿道肿瘤,可以做膀胱镜、输尿管镜直接观察并取活检
    11,前列腺肿瘤,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直肠指诊(手指插入肛门摸一摸)也比较有用
    12,子宫、宫颈肿瘤,可以做妇科B超、宫腔镜取活检、宫颈涂片等
    13,卵巢肿瘤,可以查妇科B超等

    抽血查肿瘤标记物,对肿瘤检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明明确诊了癌症但肿标正常的现象也很多。所以现在一些体检的团购里,有抽血查肿瘤的项目,只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抽血查的肿标包括乳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肝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等。

    二、
    ①这么多的检查方法,体检时想一个不拉全查一遍是不可能的,一般初次检查常选取常见的、创伤小的简单检查方法,比如乳腺触诊、直肠指诊、甲状腺B超、腹部B超、妇科B超等,这些检查方法是初级的、简单的,属于筛选性质的。
    ②筛出来怀疑是癌症的再进一步进行高级的(往往是创伤性的)检查,比如直肠镜取活检、宫腔镜取活检等,以最终确诊。
    ③ 因为高级的、能够确诊的检查方法往往是有创检查,做起来比较痛苦,而且价格高,所以不用于大规模筛查。

    三、
    不管是抽血还是拍片子,只能倾向于“诊断为癌症”,但都不能100%确诊为癌症。想最终100%肯定地确诊是癌症,只有靠病理诊断。所谓病理诊断,就是想办法取得肿瘤组织后做切片观察,看看是不是癌症。对于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等这些和外界相通的管道系统,可以用内镜(比如胃镜、肠镜)直接取得组织送病理以确诊,但是对于肝脏、肾脏这些深在的器官等,如果不做穿刺,一般是几种检查相结合来诊断,把握比较大了(基本可以确诊了)就可以做手术,手术切除后再解剖标本取得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

    实际上医学上没有癌症这个说法,这是普通老百姓对各种恶性肿瘤的统称。医学上把由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之为癌,例如胃癌来源于胃粘膜上皮,宫颈癌来源于宫颈上皮;将来自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之为肉瘤,如骨肉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但也有一些分布广泛的恶性肿瘤,例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等。下面一张图是医学生都曾经背过的二者的区别。

    恶性肿瘤分布如此的广泛,以至于人身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现恶性肿瘤(心脏很罕见,但也存在)。

    不仅如此,在每一个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器官,恶性肿瘤还有不同的分类,在此就拿肺癌的组织病理分类举例。

    1、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s占肺癌的40%。根据细胞分化形态与构成又分为:①分化好的;②中分化的;③分化差的。
    2、腺癌——adenocarcinoma占肺癌的20%,在女性则占50%。有的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腺癌包括有:①支气管源形腺泡癌、支气管源性乳头状癌,可伴有或不伴粘液形成;②细支气管肺泡癌;③有粘液形成的实性癌。
    3、腺鳞癌。 占肺癌比例<10%。有的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
    4、大细胞癌。 占手术肺癌的15%~20‰。此癌不具有腺、鳞分化的特征,为未分化癌。其变形有①巨细胞型,②透明细胞癌。
    5、小细胞癌。占肺癌的10‰~20‰。又称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包括:①燕麦细胞型,占42%;②梭形细胞癌,占29%;③多角细胞型,占29%。
    6、类癌 占1%~2‰。此癌为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低。
    7、细支气管肺泡癌——细支气管肺泡癌(BAC)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欧美占2‰~3‰,国内占20‰。为一种异源性肿瘤,可起源于细支气管Clara细胞、肺泡II型上皮细胞及化生的粘液细胞。
    8.腺样囊性癌(ACC)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其他还有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巨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不能分类的神经内分泌癌、癌内瘤及成细胞瘤等。

    大家可以看到,肺癌的组织病理学分型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大的类型下面还有很多小的分类。但这远不是各种恶性肿瘤中分类最复杂的,许多血液系统的疾病的分类还要结合免疫分子学标志,那些分型简直记不住。为什么要研究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分型?因为这和诊断治疗密切相关,只有我们明确了这个恶性肿瘤是什么,我们才能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我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些?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医学诊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非常复杂的。临床上即使非常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对一些疾病的诊断一筹莫展。也有一些病人来到医院专门住院检查治疗,各种该做的检查都做了,但直到出院或病逝也没查出究竟是什么病,更不用说一般的常规体检了。

    现在一般的常规体检包括以下项目:

    1、体格检查。检查内容:身高、体重、血 压配 合现场物 理检查,了解身体的基本情况。
    临床科室
    2、外科常 规检查。检查内容:皮肤、脊椎、四肢、甲状腺、乳房、肛门、外生殖器等体检。
    3、内科常 规检查。检查内容:心、肝、脾、肺、神经系统等检查。
    4、血常规。检查内容:血液常规18项检测;对病毒感染、白血病、急性感染、组织坏死、败血症、紫斑症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的检查。
    5、乙肝两对半。检查内容:HbsAg、Antia-HBs、HBeAg、Antia-HBs、HBcAg乙肝病毒携带者或已受感染。
    6、肝功能三项。检查内容:谷草/谷丙转氨酶,可了解肝功能是否有受损。
    7、肾功三项。检查内容:C r e a、B U N、U A,可了解 急 慢 性 肾炎、尿 毒 等疾 病。
    8、血 脂四项。检查内容:甘油 三 脂、胆固醇,可了解高血脂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 脏疾 病等。

    实际上每年进行这样的体检还是能够发现不少的问题的,例如发现甲状腺、乳腺的结节,发现肝功异常,血象异常等,这样的人会被通知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实能够发现一些恶性肿瘤。还有一些人在问诊中表述自己胃疼、阴道异常排液、便血、进行性吞咽困难、排尿困难等情况时,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安排他们做相关的检查排查疾病,不过这就和医生的问诊、体格检查技术和经验有关了。因此你可以发现,实际上常规的大体检发现恶性肿瘤还是很有限的,和整个恶性肿瘤的谱来讲确实不够全面。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排名前十位的恶性肿瘤,男女有一些差别,但是无论男女,这前十名的恶性肿瘤都占到了所有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如果它们都能在体检中较早发现,那也不错呀。但现实中并非如此。
    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一个很大的医学难题。如果能做到早期诊断,那么治疗就不会这么麻烦,预后也会很好。就连胃癌肝癌这样凶险的恶性肿瘤,如果在微小癌阶段就手术根治掉,5年生存率很高,但是常规体检很多时候做不到。例如肺癌,普通的胸透无法发现一个厘米左右的癌巢,而需要高分辨的CT;微小胃癌也必须在胃镜下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有时还要化学染色才能呈现;膀胱癌早期尿血不明显,也没什么症状,只有膀胱镜取活检才能确诊;淋巴瘤更是难发现,首先病人可能只有乏力销售发热等不特异的症状,其次诊断它还需要在合适的淋巴结上取到合适的活检然后交给有经验的病理医生才能确诊,这个难度是非常的大的。

    就像排名第一的那位朋友说的,目前而言能大致做到早期体检发现的恶性肿瘤只有针对乳腺癌的 钼靶检测,针对宫颈癌的帕氏涂片,针对前列腺癌的 PSA 抗体血检,针对大肠癌的血检和肠镜,针对肝癌的B超肝功加AFP,况且这些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检测准确。

    现在国民经济条件好了,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增加了,尤其是担心和癌沾上什么瓜葛,于是商家就推出了各种噱头十足的防癌体检套餐,例如下面这个。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加入了不少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不少老百姓会觉得,既然是肿瘤标志物,它肯定十分特异,没有它就代表我没得肿瘤,有它就说明我有问题。然而在临床上,医生最后才看一些肿瘤标志物,因为它们很多情况下说明不了问题。就像CA125,我们用它来做卵巢癌的标志物,但实际上在宫颈癌、胰腺癌、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情况下它也会增高。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中也可能增高,那你说它增高到底说明了什么?下图你可以看看这些标志物分布是多么广泛了。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土豪”,来了医院就说我要做PET-CT,问他为啥,他说听说那个贵,几万块做一次,能把癌全查出来,真是搞的人哭笑不得。还有的人体检说自己要做CT,让医生给他从头扫到脚,要求再给他全身拍各种平片。。。当时真想对他说“你当这是照相馆啊?”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得肿瘤也得被射线整出肿瘤来。

    所以结论就是,一般的体检能够发现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是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恶性肿瘤,但它却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疾病检出率,你要知道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对健康的危害比恶性肿瘤可要大,所以说常规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有些人整天担心自己得恶性肿瘤而惴惴不安,一年要体检好几次的人,我只能说:体检也会增加你得癌症的几率,因为你活的更长了。。。

  10. 橘子酱说道:

    虽然“预防癌症”只能做到降低风险,但是我们还有另一招:发现早期癌症。
    大家都知道,癌症分期很重要,早期跟晚期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如果在癌症刚出来的时候就通过检查发现并且治疗,那也算变相的预防了。
    这个就叫做“癌症筛查”。
    下面这些内容比较偏资料向,有些琐碎,大家收藏好,到每年体检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就行。
    由于技术限制,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癌症早期都能通过筛查发现。证据最充分的癌症筛查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对乳腺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

    乳腺癌
    乳腺癌筛查主要的手段有:体格检查(触诊)、乳腺钼靶X线、超声、核磁共振(MRI)。
    对于20~39岁的非高危女性,只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即可,而40岁以上的女性推荐每年进行1次乳腺x线/B超检查,视情况加做MRI。对于高危女性,推荐20岁以后每年一次MRI检查。
    是否高危需要咨询专科医生,比如安吉丽娜·朱莉携带的BRCA基因突变就是高危因素之一。

    宫颈癌
    99%的宫颈癌都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是不能反推,HPV感染的女性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并不会发展成宫颈癌。
    宫颈癌筛查中主要会用到两种检查:宫颈刮片、HPV检查(也是用宫颈组织)。
    建议21~29岁的女性单独进行宫颈刮片筛查,每3年1次。原则上是开始性生活后才需要筛查。30~65岁女性可进行HPV和宫颈刮片联合筛查,每5年1次,或单独宫颈刮片筛查,每3年一次。65岁以上的女性若既往筛查结果连续呈阴性,则可以终止筛查。

    结直肠癌
    结肠癌发病隐蔽,有时会通过黑便发现。对结直肠癌的检测方法比较多:除了最主要的大便隐血和结肠镜检查,还有钡餐、CT造影、大便DNA检查。
    建议普通人群50岁开始筛查,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检查,每10年做1次结肠镜检查。或者每5年1次钡餐/CT造影/。
    大便DNA是新兴的一种无创检查方式,目前的研究显示它的灵敏度比普通的大便潜血检查要高出不少,有望成为新的常规筛查方式。
    对于高危人群,结肠镜的频率要提高,具体需要咨询专科医生。

    以上三种癌症筛查的效果是最明确的,推荐一般人都进行。至于下面提到的这些,还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据证明筛查的得益超过风险,故只推荐高危人群进行。

    肺癌
    目前筛查肺癌的主要方法是低剂量螺旋CT(LDCT)。普通的X光片不能发现微小的早期肺癌,而LDCT可以,并且相比常规CT,LDCT的辐射量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大大降低了风险。现有的研究证据都表明,开展高危人群的LDCT筛查之后,早期肺癌的发现率和生存率都大大提升。
    高危人群的定义:包括有吸烟史(至少30包年,包年=每天吸烟的包数×连续吸烟的年数)、当前吸烟者以及戒烟不超过15年的人群。推荐从55岁开始每年接受一次LDCT。

    肝癌
    在中国,原发性肝癌是第三常见、死亡率第二高的癌症,因此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也非常重要。
    肝癌高危人群包括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嗜酒者等等。对于这些人,推荐男性35岁、女性45岁时开始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方法包括抽血查甲胎蛋白(AFP)和腹部超声(US)。至于CT、MRI以及PET-CT这些,建议在AFP或US筛查有异常时再用于明确诊断。

    胃癌
    胃癌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家族史等情况,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其他
    前列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前者因为进展比较慢,筛查(抽血查PSA)的效果也不是很明确,建议自愿选择;后者因为异常的阴道出血是多数女性早期发现的主要症状,所以一般女性要密切关注,并不需要其他特殊筛查手段。对于有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家族史的女性,推荐35岁起每年一次子宫内膜活检。

    如果设定肿瘤的发病率为千分之几,早期筛查检出率哪怕是80%,但目前治疗有效率只有30%,所以很难通过统计分析检测出早期筛查的对疾病治疗的好处(具体请统计学家解释)。所以推行肿瘤的早期普查对整个人群健康的意义可以商榷。

    但是,对于个体,肿瘤发现得早一定比发现得晚获得有效治疗的几率大(当然也有倒楣恶性程度极高的反例),大很多!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应该接受各种筛查,包括血样、宫颈涂片、以及各种影像学方法,更新的当然还有各种易感SNP的筛查,了解自己的身体并给予各种关注 (前段时间朱莉的例子我觉得很好),我觉得比不闻不问等着医学界给个终端解决方案要好

    一般若是体检过来检查的,有疑似病变,医生都会让他再观察一段时间,或者建议其他检查手段,一般检查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乳腺方面的建议B超或钼靶,简单骨折拍片,不需要拍CT或磁共振。脑部病变的磁共振最好,肺部的拍CT,64排高分辨率的。
    病情一般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当然早治疗早好。特别是乳腺方面的疾病,乳腺癌,早期发现马上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但到晚期就非常危险,治愈可能性就较低,而且乳腺癌早期无痛没症状,也容易被忽略。一般是检查时查出要马上治疗,或不确定随访。

    癌症很难完全治愈。即便治愈,也很可能复发。转移。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治愈了。跟感冒似的。何况感冒西医都治不了呢。

    与其等着检查出癌症,不如提前自己预防癌症。

    当然,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疾病易感性。每个人的基因中关于癌症的基因都可能有缺陷。

    但是这只是缺陷。不代表你一定会得癌症。

    癌症本身是一种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

    那你要问我怎么预防了。

    基因是无法改变的是吧。现在基因全序列测序也依然无法分辨疾病易感性,但是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癌症相关基因,现在是可以看出来有没有缺陷的。

    比如安吉丽娜朱莉,她发现自己有基因缺陷,自己就把乳房切了,子宫搬了,但是这是一种非常激进的预防方法。

    事实上,比较保守的预防方法是自己从环境的各个方面去预防。

    最关键的是,不要作死。

    不要作死。

    不要作死。

    最重要的话说三遍。

    吸烟是作死。

    喝酒是作死。

    只吃肉不吃菜是作死。

    不吃主食是作死。

    不运动只懒是作死。

    天天玩刺激性运动是作死。

    天天熬夜是作死。

    醉生梦死。那就死吧。

    作死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不可能一一列举。

    绝大多数疾病是作死作出来的。这个大多数医生也会承认。

    即便你的基因有缺陷,但是如果你不作死,你也不会得癌症。至少是不一定会得。

    当然,作死了也不一定会得。但是作死至少让你得癌症的几率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要作死。

    中国医学注重养生。生命重在养。养的好,百病不生。养的不好,百病丛生。

    好好养着吧。尽量。当然讨生活是没办法。为了赚眼前的那口饭,作死也没办法了。

    但是如果你想活个大岁数,就尽量养。

    脑子里有根弦。哎呀。够了。不能作死了。到此为止。

    这样的话,癌症也许会离你远点。

    等着检查出了癌症再去治疗,无异于渴而掘井。

    井还没挖好呢,渴死了。

    癌症还没治好呢,吓死了。

    其实现在心理学发现,绝大多数癌症病人确实是吓死的。焦虑,抑郁,这比癌症更伤人。

    一句话。想活着,别作死。

    现在打算做癌症早期诊断靶标发现的人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都有人做这个事情,毕竟如果成功,好处是很明显的。用的方法,各种组学轮番上阵或者干脆并肩上,文章出来了无数,每篇都说自己发现的这个或者这几个分子有“潜在”的biomarker可能,但这几年下来,真正成熟可信的癌症早期诊断分子,还寥寥无几。毕竟在对癌症发生和发展机理还没有深入了解的当下,就指望通过高通量筛选找到早期标记物,难度和大海捞针也差不多。

    一开始是感冒流鼻涕,喝药,但是始终不见好,但是自己没有当回事,而且也没有测体温,也就随他去了,慢慢的好像也就没事了。再往后总感觉没有精神,但是同样自己没太当回事,以为是太累,休息休息就好了。事实证明自己图样图森破,疲劳状态不仅没有消失,还伴随着头疼,好像脑子里绷着根线,而这根线越绷越紧,随时都有断掉的可能。这个时候自己也开始了定点发烧,一到下午就烧到三十八度,可睡一晚上体温就又恢复正常。从开始出现感冒到后来定点发烧大概有两三个月。因为自己当时正是高三,在这期间,进行高考体检,被检查出转氨酶高,腹部某处淋巴结肿大。检查医生询问自己是否患过疾病,回答没有,医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虽然自己心里咯噔了一下有种不祥的预感,但还是没想着去医院做个全身检查神马的,就继续开始高考复习,对于高考生来说,天塌下来都没高考重要好么。但是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父母觉得不是个事,就带自己去附近医院就诊。医生第一眼看到我就说你是不是贫血,脸色有点白。我不以为意的回答自己天生就白(现在想想真想扇自己一大嘴巴子)然后医生说那就去抽个血常规吧!自己就屁颠屁颠的抽了血常规然后正常去上课(当时自己心里还想的,我这算轻伤不下火线吧)。晚上回家,父母就说血象有问题被医生建议去一所大医院检查。因为是双休日,所以等到星期一一大早,一家人就风风火火地赶往医院。见到后来的主治医生,医生简单的询问摸了摸颌下,就安排自己做骨穿。当天下午通过骨穿结果最终确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常骨穿报告要等一星期,但是结果样本送到检验室很快就能出来)
    废话说了一堆,就是想提醒大家,身体任何异样都不要忽视,要立马去正规医院检查,即使是头痛感冒,要知道很多疾病的前兆都是感冒发烧;还有要注意身体锻炼,无论你学业有多重工作有多忙,没有好的身体那些又有何用;还有要学会放松,万事别太好强,要学会放下,平和的心态很重要!
    对于身患疾病的病友,心态很重要,在技术方面有医生保证,我们需要做的是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疾病最终能被自己打败,相信有奇迹的存在!

    癌胚抗原那类的血液检查对于癌症的诊断几乎没有价值,我妈发现结肠癌的时候,癌胚抗原是正常值,后来问医生,这个值的意义在于癌症治疗期间的效果评估。
    就我妈妈的检查过程来看,CT、MRI、内窥镜、B超都能检查出病灶,至于PET-CT,我听专家说并不建议正常人拿来做体检,因为辐射量高(辐射本身就增加致癌风险),一般都是传统检查方法查不出病因,或是已确诊癌症通过PET-CT来检查转移情况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我觉得作为正常人,40岁之前,如果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就每年体检一次,各个部位用B超或CT扫一遍(我原来一直以为B超是很初级的检查手段,但陪我妈看病才知道,很多人的病灶就是通过B超发现的,而且还没辐射)就可以了,如果家族有癌症遗传史,就应该对于发病部位进行着重检查,比如像我这种,就应该至少2年做一次肠镜。40岁之后要根据生活习惯、身体状态,对于某些部位做更为密切的检查,比如CT或者MRI(CT有辐射,MRI没有)。
    如果身体出现频繁低烧、消瘦等症状,就应该考虑是否有癌症可能,进行确切检查,还有就是如果出现贫血(可以看一下自己的下眼睑内部,如果是白色的就考虑贫血)的情况,就要做胃镜、肠镜检查。
    多啰嗦一句,最近年轻人肠癌的发病率非常高,我见过的年龄最小的26岁,30多岁的都数不过来,基本都跟饮食习惯有关,所以如果大便长期不正常,应该考虑做肠镜检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