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揭晓,中国科技史从此有了大陆企业家的印迹

在我看来,2016年9月19日是“大陆企业家”的“雪耻日”——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诞生,改写了中国的民间科技奖主要由香港企业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的科技史上从此有了“大陆企业家”的印迹!

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揭晓,中国科技史从此有了大陆企业家的印迹

9月19日下午,中国首个由大陆企业家、科学家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揭晓首届获奖名单。他们是:“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是香港大学教授卢煜明;“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是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是香港大学教授卢煜明

“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是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

近30年来,陈嘉庚奖、何梁何利奖、邵逸夫奖……这些褒奖大陆乃至全球科学家的奖项,无一不是由香港企业家捐资设立的。即便是求是奖和周光召基金奖,也是分别由查济民先生及其家族和钟健国先生及其家属捐资、先后在香港设立的。

弱弱的问一句:大陆的企业家哪里去了?难道他们没有捐助的能力?

如果30年前说没有,我信;20年前说没有,我还可以信。但是,如果说10年前还没有,恐怕不光我不信,你也不会相信。

看看吧——

2006年胡润中国富豪财富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的张茵,财富是270亿人民币(以下均指人民币);位列第十的许家印,财富是100亿元;

2010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的宗庆后家族,财富为800亿元;位列第十的许荣茂家族财富为330亿元;

2015年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的王健林家族,财富为2200亿元;位列第十的鲁冠球家族、严彬,身价为650亿元。

但是,中国民间科学奖的舞台上,一直不见大陆企业家的踪影。

直到今天,终于有大陆企业家挺身而出了。他们是——

“生命科学”大奖捐赠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丁 健: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张 磊: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生命科学”大奖捐赠人 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

“物质科学”大奖捐赠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邓 锋:北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吴亚军:龙湖集团董事长

吴 鹰: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物质科学”大奖捐赠人 邓锋、吴鹰、吴亚军、徐小平

需要说明的,这8位企业家并不是大陆最富的。正如丁健先生所言:既然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同时又是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者,本身也有责任,不光是去受益于国际上的人类发展的科技成果,更应该去为这种成果,特别是中国人在世界上做出的创造创新做一些推动。

善哉此言!

这8位企业家,包括科学委员会的9位科学家,有一个宏大的愿景。简单说是八个字:推动科学、成就未来;详细一点说,就是: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家委员会由9位科学家组成,分别为——

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

何川,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李凯,美国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田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

文小刚,理论物理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

夏志宏,美国西北大学终身Pancoe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谢晓亮,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无疑,这份宏愿,可谓切中时弊;这一义举,堪称迟来的雪中送炭。

至于首届奖项颁给谁,倒不那么重要——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评选,要想从近60年来为大中华区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遴选出首届得主,绝非易事;无论是谁荣膺首届,想必都有充足的理由。更多科学家资讯:www.yangfenzi.com/tag/kexuejia

关键是看第二届、第三届……正如这个奖项的名字,关键是看未来。

未来科学大奖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可谓不大——

短期目标,成为中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科学大奖;

长期目标,成为在世界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学大奖。

能否实现这两个目标,离不开这几个因素:一、资金来源是否稳定;二、所发“红包”是否够大;三,评出的科学家数量是否合适(这一点的重要性,对比一下国家科技奖就知道了);四,遴选机制是否科学;五;负责评选的科学家委员会是否权威;六,设置的奖项是否合理。更多诺贝尔奖资讯:www.yangfenzi.com/tag/nuobeierjiang

第一项决定了奖项能否持续;第二、第三项决定了奖项能否成为“大奖”;后三项,则决定了奖项的公信力,或者说影响力。

从目前来看,前三项应无问题。至于第四项,我不知就里,不敢妄言;关于后两项,以自己的浅见,似乎还有改进的空间——

从负责评选事宜的9位科学家委员会的组成来看,每位委员的“重量”无疑是够的,但是,其公信力,还有待观察;其代表性,似乎还应该改善。

从设置的奖项来看,一方面,把数学、计算机归入“物质科学奖”是否合适,似乎值得商榷;另一方面,从“未来科学大奖”设置的初衷和科学家的实际需求来说,所设奖项似乎少了一项——“青年科学家奖”。

首先,从“未来科学大奖”的初衷——“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来看,这个奖项最想改变的,其实是年轻人的选择。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奖励距离他们最近的“小牛”——青年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如果获奖的都是“大牛”甚至是“老牛”,其效果无疑会打折扣。

其次,从现实的需求来看,当前中国最缺乏经费、最需要支持、最需要奖励、日子最为难过的,同时也是支撑中国科学未来的科学家群体,无疑是刚刚成家立业、各方压力最大的“青椒”们,而不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大牛”、“老牛”。与“大牛”、“老牛”们相比,他们的成果可能不是那么耀眼、贡献可能不是那么卓著,但也是与其所处的年龄段相匹配的。我想,这样有贡献、有潜力的“小牛”,在中国应该不难寻找。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美,要求一个新成立的奖项尽善尽美,也属一厢情愿。或许后来的“大陆企业家科学奖”,能弥补这个缺憾。

千等万盼始出来,可喜春雷第一声。无论如何,“未来科学大奖”都值得点赞。衷心希望,“未来科学大奖”如同中华民族、中国科学一样,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撰文 李晗冰 | 责编 程莉 知识分子(微信号:The-Intellectual)】

从这里了解未来、创造未来

未来  基因  商业化  NFC  地球  编程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科幻  白宫  OKR  物理  大脑  生命  NASA  火星  开源  MIT

AI  VR  科学家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太空  无人车  科学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世界拥有了诺贝尔奖,中国拥有了“未来科学大奖”

➤  ​中国科学家的地位为什么不如戏子?李小文VS姚贝娜、王宝强…

➤ 马海德:这位首个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人有点不一样

➤ 拯救科学,需要一剂猛药:科学家们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现实

➤ MIT达尔文|杰里米·英格兰Jeremy England:爱科学,也爱上帝

➤ 冯仑、饶毅妙论未来论坛:“二胎”后要生“三胎”,要创造未来

➤ 经济学家、未来论坛咨委高西庆:传播科学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

➤ TED、百度Bigtalk、腾讯WE 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思想盛宴?

➤ 冯仑竟为烧脑活动未来论坛《理解未来》站台,你敢完整看完吗?

➤ 李彦宏、杨元庆、徐小平、饶毅、施一公跨界联合竟然是为了这!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朱松清说道:

    中国历史,周朝的封建并不算专制文化,实际上那是地方与中央的一个权力的分配,而且用一种礼治文化统合把不同的实力调协和谐,虽然有天子,但不是一人独尊,只是诸侯的共主。那个时候的政治文化崇敬上帝,《书经.泰誓》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上天尊重人民意愿,亦要求天子有道德,以人民为本。到孟子时总结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之前已有一千年的历史,此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德治理想,希望由有道德的圣人来统治,不只是君王要求人民有道德,君王自己也须有道德,所以人民和君主基本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此为中国原本政治文化的理想。

      中国政治文化到了秦以后有一个很大的改变,秦始皇自称皇帝,僭用自古“皇矣上帝”的尊号,自视为神,把上帝从超越的世界拉下来,统治者变成神。过去,最高的神是在超越的世界,不和统治者等同,故君王有错,人民可按天命而革命。但秦始皇以后,统治者就等同神了,再没有一种超越的真理可以用来批判统治者的权力,这就形成专制,即李慎之所谓皇权主义。汉武帝进一步利用儒家,把这种权力变成一种伦理的地位。皇帝不但有无限的权力,而且还有伦理上三纲五常中的最高位,皇帝永远在伦理上处于不能替换的,像父亲一样的终身高位。这样,中国政治权力的转移只能靠农民革命,革命成功者成为新皇帝,二千年来连民本精神都消灭了,遑论西方的民主。

    中国的皇权主义发展,最严酷可怕的其实是明朝。本来,汉唐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官僚系统还有某一种议政权,对专制有一些平衡,但明太祖一面取消宰相,一面廷杖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进行侮辱,也破坏官僚系统的尊严,成为一种消灭清流的政治文化,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了。但想不到在中国皇权主义发展到最腐烂、最可怕、最极端的时候,西方却产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重视人在上帝面前的平等价值和尊严,也强调上帝将权力赋与人民,人民再将权力赋与君主,开始向完整的现代化迈进。西方的进步,始自文化上的更新,可说是固本培元,孕育出各种可见花果,包括科学、民主和经济进步。而我们在这数百年文化上则很少向这方面发展。一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讲致良知,但并未能引发重视人性尊严的文化,王阳明反而自己领兵去镇压广西瑶族少数民族。而王学后学则高谈神秘的天人合一,及无善无恶的心体。文化走向神秘,而非走向理性,同期政治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残暴不仁,迫害忠良,甚至还出现了东西厂的特务政治。清代初年曾有一段仁政的时候,回复德治的民本理想,但雍正年间更兴文字狱,干隆则再把专制政治推到最高峰,摧残知识分子士气。可以说明清六百年,中国才是真正在人类文明史中开始远远落后,专制政治达最高峰,文化腐烂,而迷信兴盛。一百多年来的苦难,并非偶然出现,而清末到民国,我们始终没有走出西方那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的道路,在非常长的近代,由于内忧外患,人们的自由性,人的创造性,是受到压抑的。
    而在西方
    根据芝加哥科学史家格兰特(Edward Grant)的研究,中世纪科学上的突破,在靠巴黎主教谭平亚对亚里士多德的批评。
    在一二七七年之前,科哲学家的研究,完全依靠亚里士多德及托密勒的观点,完全用自然原因来解释一切现象,没有考虑上帝力量的影响因素。但巴黎主教在一二七七年批判亚里士多德十三条命题,后增加至二百十九条命题,认为上帝有绝对大能,可以参与自然万物的发展,而且可以创造出自然原则不可能的事物,只要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上帝可造任何世界。

      格兰特指出:“这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专业的亚里士多德派自然哲学家所产生的敌意,得到谦卑下来。”正因如此,知识分子才能从亚里士多得那天罗地网的哲学世界观中释放出来,也突破其地球中心的宇宙观,思考各样新可能的宇宙样相,包括以太阳为中心,及有多个世界同时存在的思想。格氏云:“结果,所谓自然上不可能的事物,可以通过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s)的形式而被安排登场……通过时常援引上帝绝对的大能这手法,可以成就各种假设的可能性(Hypothetical Possibilities)。事实上,基于超自然行动而建立之假设可能性,已成为中世纪后期士林思想的特质。”[注四]

      此中最著名的,是在第三十四条,批判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可能有其它世界之说,认为上帝既是全能,有可能创造其它世界,宇宙不一定被限制以地球为中心,也不一定只有一个世界。
    自十七世纪牛顿提出其力学以后,已能全面解释可见的天体现象,展开一个奇异而又合理的新宇宙观,一个星空无限的世界,到十八世纪即成为显学。那亦是西方文化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人类发现宇宙远比想象中大,而且是一自动运作的系统。

      十七和十八世纪之交,各大思想家开始作出各种新思考,去调节这不可思议新宇宙。欧陆的理性主义兴起,先有笛卡儿,将心灵与物质彻底区分。一面接受机械宇宙观,另一面则从心灵的反省能力去寻索精神与灵性基础。以“我思故我在”作为不可怀疑的起点,这是回到第四世纪奥古斯丁对自我存在的思考,而以自我存在的自明性,来建立确实的起点。同时用第六世纪安瑟伦(Anslems)的本体论证,从纯逻辑形式及上帝定义的独特性,来论证上帝存在亦是自明的。于是不必通过经验科学,纯由理性可以证延诇我和上帝,而这心灵之路又和物质是彻底二分的。他这新方法和二元论的思路,保障了传统灵魂与上帝的观念,也保障了价值与世界,为之提供了新的基础,不必被现实科学所发现的世界所挑战。

      另一条路线的思考,则为史宾诺沙(Spinoza),由于当时科技所发现的,可能是一个无限宇宙,那么就要面对上帝存在的问题。若宇宙万有是无限地延展下去,那么上帝还有什么位置呢?当时剑桥柏拉图主义者如Malebranche正主张上帝与无限空间等同,史宾诺沙则从形而上学认为无限宇宙必依于一无限实体,此无限实体即是上帝,而上帝亦即是无限宇宙,宇宙与上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上帝并非超越的实在,却是与宇宙等同的实体,也是一内在一切的无限心灵,为一切有限之心与物模式的基础,这就成为泛神论的思想。

      还有莱布尼兹(Leibniz),认为宇宙由充塞一切的无数形而上单子组成,这些单子也是一些能量单位,成为万有内在的动力。一切运动和变化,均是单子的显隐转变构成,时空则是相对的,所有规律都是在单子内在的潜能与显实来表达。宇宙一切机械秩序原是事物的内部动力,而一切都已事先安排,命定如此发展。所谓心灵,是清明的单子,物质是混浊的单子。

      莱布尼兹提出整套形而上学系统,去解释一切十七世纪发现的科学现象,而且从其能量即物质、及时空相对观,已有未来相对论的蓝图,不可谓不具洞见。他并且用形而上学理论,走出纯机械物质的世界,维持了一种精神价值。

      至于上帝的位置如何呢?莱布尼兹认为一切单子的潜显变化,其内在规律的运作,及单子显隐之中所形成的运动表象,完全是事先安排好,使一切发展都有一和谐,这称为“先定的和谐”(pre-estubished harmony)。这须极大的智能去设计,故只能来自上帝的安排。上帝是超越宇宙的实体,对一切已有完美的设计。故莱氏不大赞成牛顿所讲的类似机械工程师的上帝,而由理性建立另一世界的图画,成为世纪之交的讨论课题[注十五]。随着宇宙观的改变,西方文化出现重大突破,对宇宙、上帝、星河,不断改变图画,人类面临一个全新的世界架构。很可惜同时期中国却仍持佛经的宇宙观,以为大地中间有一须弥山,日月围其旋转,太阳转山后,就成晚上,转出来就天亮,要改变其前现代宇宙观,付出的代价比西方还大。

  2. 默默离开说道:

    1.发展
    发展的快慢源自需要。大发现固然伟大,但为什么会有地理大发现呢?在我看来,简单的说,不满足于现状。工业革命,同样,生产力跟不上需要,不满足于现状。而中国长期为大一统的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隆,确实并不对外有多么强烈的向往。仅从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来看,有很多描绘山水的,却没有大海的。

    2.竞争。
    竞争是另一个主动和被动促使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长期在世界一极,而实际上古代中国并不以国家存在,而是“天下”。这就导致,无论是多么大的威胁,都可被这个超大体量的帝国所化解,或者说都不足以威胁到这个帝国的根基,也不会有彻底变革的需要。没有竞争,发展自然缓慢,动力减弱,和西方相比,也就落后。

    总结:人类文明之间本来就是在不断交流的,我想没有那一个、那一个团体可以在当今世界上说,某项重要成果是我一个人、几个人完成的,而都是建立在前人以及当代其他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学习了其他的东西再将其发展得更好也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我个人认为,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相比于东西方刚开始大规模接触所带来的震撼时期,这已经不在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了。未来人类社会将是有着更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任何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不将再以国为单位来进行评价,而是以整个人类为单位。就是中国的很多东西都是实用主义,像是四大发明都是为了现实生活服务的,功利性很强,怎么发展出纯粹的科学。

    因为中国古代逻辑学不发达,诞生不了强大的形式逻辑体系,结果只有算术,没有数学,而科学的两条腿实验和形式逻辑少一条,当然科学不发达唠,反观古希腊的形式逻辑体系,现在依然是中学数学训练的主要内容

    文化多样性丧失导致中国科技文明的衰落
    ——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一 李约瑟难题
    “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李约瑟难题自诞生以来引发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热烈探讨,本文的目的就是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不求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难题,只希望提出可行、可信的一个答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问题。

    二 百家争鸣是中国科技文明发展的基石
    要答中国科技之衰落,不妨先思考中国科技的凭借什么而兴起。从历史上可以看出,科技迅猛发展之前必有思想之变革。近代科学在欧洲兴起之前提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两场重要的思想革命。
    而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最自由最丰富的时代,视为中国的最重要的一次思想革命也不为过。期间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言,“魏晋之玄学,即先秦诸子之学中道学之继续。隋唐之佛学,虽亦有甚大势力,然终非中国思想之主流。清代之义理之学,乃宋明道学之继续。”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但最为重要的思想成果是诸子百家与宋明道学,并且收到一股外来的文化——佛学——的重大影响。然而古中国高超的科技水平在公元前一世纪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但在更之前时代,中国的科技文明与同时期的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相比并没有那么明显的优势。事实上,四个文明古国长期以来各有所长,并没有哪一方在科技上占有明显优势。然而在百家争鸣时代之后不久,中国的经济、人口则明显超过其余地区,科技也迅猛发展。唐朝时全世界的重大发明有超过一半来自中国,而宋朝的GDP,据估计,更是占据了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虽然中国的思想文化受诸子百家、宋明道学以及外来的佛家影响最深,但实际上在隋唐时的佛家和宋明时的道学兴起时,中国科技水平已明显领先于其他文明。因此,对于探讨中国科技的兴盛以及衰落这个问题,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果才是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
    秦国用商鞅变法,整个国家受法家思想统治,如一部机器按从上至下的指令运转,将国家力量高度集中,遂能灭六国,开始中国几乎两千年未变的中央集权制。之后,汉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嵌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又是保持了几乎两千年。在之后,魏晋之时玄学兴起也只是道学的延续。可以说,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是中华文明迅猛发展的基石。秦国仅统一中国十余年,诸子学说并没有被焚书坑儒所完全消灭,否则中国几乎不可能有之后一千余年远超西方的繁荣。十五年时间对于中国的思想发展确实是灾难,扫烧掉了太多重要的著作,然而思想却可以藏在人身上,许多拥有诸子各家思想的人活过了这十五年,把思想传到后世。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的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启了中国思想与科技的繁荣之门。

    三 诸子百家之后
    与先秦诸子相比,后世伟大的思想成果可谓寥寥无几,几乎都是对诸子学说的反复利用和糅合,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道德体系均是一脉相承,教育制度上也只有科举制的创新,其内容均前袭诸子百家之说,尤其是儒家学说。但就是这种对先秦诸子思想成果的应用,使中国在政治、艺术、科技各方面都取得了与同时期西方相比的巨大的优势地位。虽然,西方思想的源头古希腊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利特等,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均难以和当时的中国相比。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之前,神州各国风俗传统各异,单一文化的希腊的思想成果难以匹敌神州大地上各国思想之总和。更何况彼时的中国思想交流频繁,各家思想可以取长补短,各国采纳之术也不一样。秦国用卫国人商鞅变法体制,魏国用鲁国人吴起改革军事,而赵武灵王更是向胡人学习,开始胡服骑射。彼时中国思想之自由、多样、丰富,世界各地无出其右者。
    那么,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可以产生那么多卓越的思想家,如儒家孔孟、墨家墨子、道家老庄、兵家孙子、名家惠子、法家韩非子等等,从而奠定中国一千余年在科技、经济各方面的世界领先的基础,而之后,中国之思想、体制日趋僵化,丧失其活力,科技水平停滞不前,以至于清末沦落至东亚病夫之境?为什么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就没有诞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思想沃土?这或许是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

    四 世界范围的对比、探讨
    其实李约瑟难题不只可以针对中国而问。也可以说,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开始于曾经繁荣的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以及其他地区,而是在欧洲?在科学研究中,对比研究常常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得到李约瑟难题的一个比较可信的解释,我们不妨先把目光移出中国转向全世界。
    不难发现,从文化的多样性上来讲,阿拉伯半岛被穆罕默德统一之前中东可谓是处于世界的中心。先将孤立的美洲文明和被埃及阻隔的大部分非洲文明排除在外,中东与埃及文明、起源于希腊的欧洲文明、起源于印度的南亚文明、起源于中国的东亚文明均可以直接交流,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历史上,中东在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上确实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多种文化在此交汇。而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思想的丰富,促使了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三大宗教的产生。宗教领袖诞生于此,而地处文化交汇地带的耶路撒冷也被这三大宗教尊为“圣城”。中东地区这一段时段的思想成果对世界的影响之大难以估量,而这一时期的结束是以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为标志的。而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生于鲁国,现今山东曲阜在中国;孟子生于山东邹国,现今山东邹城;商鞅生于卫国,现今河南内黄,老子生于楚国国,现今河南鹿邑;庄子生于宋国,现今安徽蒙城。儒墨道法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几乎尽处于这片“中原”地区,西有三晋,东有齐国,南有楚国,北有燕国,被春秋五霸之四、战国七雄之六所环绕,正是思想、文化多样性最高的地方。与中东地区的情况相仿,百家争鸣的结束是以秦帝国的统一为标志的。秦国统一后,中国的思想文化开始趋于单一化,彼时中华大地文字、制度都以秦国为准,尔后则被各个统一的王朝所固定下来,少有改革。巴蜀之地、“南蛮北夷”皆被汉文明所同化,中国文化渐渐成为汉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单一的文化。尽管周边依旧有游牧民族的不断袭扰,但是游牧文明太过单薄,完全无法产生丰富的为文化。就算是蒙元、满清的时代,也是以汉文化为主体文化的融合,而非形成类似欧洲的多极文化。而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整个中东就几乎一直处于伊斯兰思想的统治之下,使用单一的语言——阿拉伯语,对于外界的宗教、文化开始剧烈的排斥,同样也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可以说,文化与思想的多样性是产生伟大的思想家的必要条件,而伟大的思想家是科技进步的钥匙。
    中国的百家争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思想的交汇而产生的,但秦国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后,中国再也没有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多样性的条件了。再加上地理上与外界相对的隔绝,融合后的中华文化再一次体验到文化多样性就是在清末了。中国很好地利用的先秦诸子学说丰富的营养来发展自己,但是失去了开启新的思想时代的条件,无法孕育近代科学的革命。
    从文化多样性上来看,最终只剩下欧洲有着最优越的条件来孕育思想家,开启近代科学。欧洲没有像中国和中东地区一样被统一,被灌输同一种语言。虽然教廷对几乎整个欧洲思想的束缚也为欧洲带来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但是各国始终是互相独立的,以不同的语言为壁垒,发展出迥异的文化。以相邻的法国和德国为例,自由浪漫的法国以享誉世界的艺术而闻名,而严谨认真的德国因盛产科学家哲学家而被尊崇。每个国家的特质都得以保存,而优秀的思想成果、社会变革——比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启蒙运动、英国的工业革命、德国的古典哲学都能迅速在几乎整个欧洲传播,各国得以吸收最优越的成果却不同化为一种文化。在东亚的中国、中东的阿拉伯地区各自统一成为一种单一的文明后,欧洲在文化的多样和思想的丰富这点上就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了。近代科学革命最终才能诞生于此并迅速在欧洲壮大,而工业革命也可以以星火燎原之势展开。与欧洲可以妥善保存、传播最优越的思想相反,中国不仅在创造新思想成果,无论是科技理论的还是政治体制上,处于劣势,连保存原来的丰富成果也显得困难重重。在中国,一个皇帝就可以下令在全国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大兴文字狱,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而在欧洲,某派思想在法国被禁止后可能在德国得到善待,就如近代的社会主义在西欧被抵制后可以在俄国迅速发展。长期持续,此消彼长之后,中国科技文明的衰落就不足为奇了。

    五 结
    我们或许永远也找不到李约瑟难题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式、角度得到某些可靠的解答。无论是环境决定论、社会形态论还是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没有哪一种论断可以作为最终的答案。本文的“文化多样性丧失导致中国科技文明衰落”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但我认为文化多样性至少是回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点之一。

    科学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有逻辑思维,其次要有技术与理论的互动。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文化倾向所能集成的。只有当社会有对 理论指导下的技术进步 有需要的时候,科学才能发展起来。而小农经济并不需要这些。欧洲有大航海和世界贸易对钟表和天文技术的迫切需要,类似的需要在欧洲之外并不存在。

    至于为什么在中世纪之后只有欧洲发展出了对科学的需求,我有一个“万能答案”:由于大航海之后,欧洲主导了欧亚大陆的国际贸易,其他国家都先后陷入了文明的衰退期(在中国这个衰退就是西北大饥荒和清代明),因此失去了发展出古典科学的实力。

  3. 哲学国家说道:

    的。近几百年历史上,中国话里说的“科学”,大部分时候是说“科举的学问”。对今天我们说的科学,以前另有叫法。

    中国古代对科学的称谓与现代不同,最经典的称谓是儒学里面讲到的“格物”和“致知”,孔孟认为格物、致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个概念其实是每一个学过私塾或者读过“四书五经”的人都接收到的。其他古典哲学学派也对科学有自己的阐释,比如道家就认为世界背后有一个看不见但发挥着无穷作用的“道”,这个“道”其本意就是自然运转现象背后的规律。道家甚至被用这个“道”字命名,足见其对“道”(科学的研究对象)的重视。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文明是重视科学的,至少在文化上和教育上一直如此。而且每个知识分子都是注重学习科学知识的。

    【中国人喜欢乱来,但又胆小怕事】

    当然,中国历史还有另外的一面,那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因为各种错误的原因,而浪费了中国的科学发现。我不想用单一因素来说明中国历史与科学失之交臂的根本原因。因为我认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由多种因素复杂地影响的。比如有的时候是因为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去迫害一些知识分子,相应的其科学发现也被掩盖了;有的时候是因为统治者愚昧无知(比如有些儿童时期没怎么用心思考的皇帝)或者心理变态的官员制定了狗屁不通的政策,而错失了施展科学的机会。

    当然,其中比例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们这个民族先天的胆小怕事,不喜欢变化。这个原因多次造成我们把已经孕育出来的科学成就抛在一边,坚持我们墨守的秩序。

    —— 写到这里,我一定要替墨子吐个槽儿。虽然典故是说“墨子守城”、“墨守成规”,不过人家墨子可是个大科学家,而且敢作敢当。鲁班这个实践派科学家都不是墨子这个实验+理论派科学家的对手。可几千年历史下来,我们最后给墨子贴上这么个“墨守成规”的标签,足见我们这个民族在对待那些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的科学家时有多么地不公平,性格深处又有多么地怯懦。 ——

    这个怯懦,造就了中国科学在近代的现状。如果一个人在胆量上不变强,Ta就难以战胜对手;如果一个民族的胆量不够强,Ta也别想单凭科学这个武器战胜谁。

    【西方人是爱科学,还是怕科学?】

    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很适合在这个主题下谈一下,那就是:古代很多中国人面对科学很从容,把科学作为学习和做事情的基础;而现代的很多中国人面对科学表现得很惶恐,总想把科学顶在脑袋上或者供奉在灵堂上。

    这种把科学顶在脑袋上的思想,恰恰是我们与西方人的差距。如今这个时代,科学不能仅仅被放在宗庙里(一般是大学里),它一定是要“踩在脚下”的;准确的说,是要驾驭它,让它成为文明的基础。西方近代的科学发现,不都是被不遗余力地实用化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让很多人把科学奉若神明,但它最重要的本意是:科学技术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供奉的!

    想想西方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变化吧。正是中世纪欧洲教廷(权力核心)对科学的恐惧和迫害,最终铸就了科学的英雄形象。教廷对科学的恐惧,最根本上是因为什么?我想是因为他们(教皇为代表的教会高层,这些人自己是研究科学的)知道科学比宗教信仰更“有用”,更能变成真金白银,更能变成新的信仰。而我们今天怎么看待科学呢?—— 聪明人搞的玄虚的东西 ——依然是很多中国人持有的看法。

    因此,我们与西方在科学上的差异不是研究数量上的,不是智商层面的,更不是供奉得不够。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不能把科学摆在正确的位置上。也许我们应该把科学当作鞋子,谁穿着舒服谁自己应该最清楚。如果把鞋子顶在头顶上,合适才怪!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不管是古代朝鲜,古代日本,美洲的印第安人,还是古代中国,这些都是黄种人建立的文明,都没有自己发展出强大的科学体系,古代欧洲,白种人的主要栖息地,科学发展很厉害。
    这就是人种基因导致的。就像为什么白种人是蓝眼睛,黄种人是褐眼睛,这也是基因决定的。
    我可以举个例子,你自己想想吧,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黄种人会想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该怎么办,而不怎么关注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白种人会想为什么发生这种事,怎么回事。也就是黄种人想的是–怎么做? 白种人想的是–为什么?要知道,搞科研就是那批问为什么的人,搞政治才是问怎么做的人。所以古代中国朝代更迭,政治风云风起云涌,中国人天生善于政治斗争而不是格物致知。白种人善于刨根问底,而这在中国被看成精神病—饭都吃不饱还有闲心关注宇宙?其实还真不是闲心,是好奇心。老外只不过在探索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罢了。
    白种人看待事物直接,追求本质,中国人注重过程中的关系变化,比方说下棋,中国人喜欢下棋就会和不同人下棋,不断磨练自己技艺,白种人会倾向于寻找棋局里的统一性规律,试图总结出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和理论体系。所以白种人看到各种现象,会思考里面的规律,他们发现了万有引力,发现了勾股定理,发明了三角坐标系。黄种人看到各种现象,却喜欢打比喻,用秋叶缤纷比喻自己心情低落,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一种奉献精神等。
    白种人出了很多科学家,这丝毫不奇怪,中国人对待事物缺乏洞察力的麻木才是让我觉得奇怪的。

  4. 公子小葱说道:

    最大的差距并不在于顶尖的科技项目,而在于一些最最基本的耗材。
    关键问题是,这些耗材偏偏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说白了,不是客观上做不好,而是主观上懒得做好。
    这也是我这次来美国访学一年感受到最大的震撼,让我一个自干五的内心受到了严重伤害。
    其他学科我并不懂,就拿我所进行的水处理相关实验耗材举例子。

    有机玻璃加工:
    我们经常需要找外包公司订做反应器的有机玻璃组件,原则上组件的规格都是一定的,拿回来直接装配就好。
    然而并不是这样,每次我们都要挨个比量着搭配,因为经常不是这大了一点,就是那小了一点,如果找不到两片合适的,可能在上螺丝的时候有机玻璃就会因为受力不均匀而碎裂;即便强行装上了,也可能由于尺寸不合适而导致漏水。
    这是难以想象的。很多工科生都做过金工实习实验,在有机玻璃加工高度数控化的今天,规格统一这点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吗?
    不是做不到,就是不认真。

    蠕动泵管:
    泵管说白了也就是反应器水路连接的胶管,在国内做实验的时候,基本每一个月就需要更换一次,因为在蠕动泵的长期挤压下,常常会破裂导致漏水。
    这使得我一直认为这是泵管的普遍特点。
    结果来到美国这边的实验室,我还傻乎乎地问人家这边泵管的使用周期是多长啊?
    人家说什么使用周期?没见过泵管漏水啊。
    果然我现在运行了三个月,泵管拿出来跟新的一样。
    你能想象我之前的实验周期三十天,到了第二十八天发现泵管漏水导致数据都泡汤了有多崩溃吗?
    反正制造商体会不到,他们只要造出便宜又易漏的泵管,靠薄利多销可以养家糊口就好。

    接头:
    水处理实验总需要各种各样的接头,在国内时找寻合适的接头总是麻烦事,而即便找到了也不能保证它与管路完全严丝合缝,经常是接头外面缠生料带,生料带外面涂防水胶,再漏再缠生料带,再漏再涂防水胶……每个人的反应器上都绽放着一个个巨大的疙瘩,姹紫嫣红甚是好看。
    来到美国这边以后打开装接头的抽屉,我勒个去几乎每差1mm都有相应规格的接头,简直是琳琅满目。
    而且只要接头和泵管规格相符,两者一连接就放心地开始运行实验吧。
    一开始我还觉得连接不太可靠,总觉得要漏水的样子。观察了一周,别说漏水,连个蒸发都没有,你上哪说理去?

    这些东西难做吗?太简单了,基本都是塑料胶皮有机材料,加工上一点技术难度都没,况且我们的实验也并不算精细,你别一差差出一毫米去都还是可以忍受的。
    然而就是做不好,谁也没招。
    曾经看见实验室里绝大多数的仪器都是进口的,我心里很不舒服。
    后来发现药品居然也买进口的,我也很不舒服。
    再后来有师兄师姐出国访学居然把反应器部件、活性碳布等等的实验耗材也带回来用,我就更不服气了。
    为什么月亮总觉得别国圆,东西总感觉的进口的好?

    随着做多了实验之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血淋淋的事实:他们是对的,你不服都不行。
    同样是分析纯的药品,拿进口的配出来就跟计算值相符,国产的就总是差一点点。
    一些基础指标测定的仪器,国产的同一水样测两次可能都会产生漂移,进口的稳定度却极高。
    就连离心管这种最最最低端的产品后来也会选择买进口的。为什么啊?因为国产的刻度根本是随机标上去的啊,10ml的标度拿量筒一测11ml都有富裕啊。
    挺讽刺的,不是么?

    很多制造商会觉得,泵管接头离心管这种基本耗材,随便做做就行了,反正用完就扔,本来也卖不了几个钱,干嘛要做那么精细?
    然而科研是容不得一丝不严谨的,这里差1毫米,那里差1毫升,最后的实验结论甚至可能与事实完全相反。
    造一架航天飞船,中间只要有任何一点点极微小的计算失误,基本上就是把宇航员给卖了,这失误甚至可以精确到微米级别。
    科研人员真挺不容易的,不要让他们因为客观条件的原因,与真理失之交臂,好么?

    中国引以为豪的家电产业。董明珠阿姨天天在央视喊着世界爱上中国造,海尔号称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然而呢,到今天为止,冰箱压缩机,大家都知道是冰箱最核心的部件,是巴西造。而且还是比较低端的型号,噪音大,根本没有办法放在客厅等起居空间使用。

    我们一直在唱衰的日本,松下多门冰箱用的压缩机,不仅体积小,而且超静音。体积小占用的内部容积就少,静音不用说了。这样的技术让松下全进口冰箱卖到了20000以上的价格,国内同容积同平台产品,集中在5000左右的低价。是的,我们的竞争力只有低价。

    钣金加工技术,我们的冰箱拉丝面板,今天市场上出现的产品,大多是弧门。我们美其名曰提升艺术感,增加光泽度。真正的原因呢?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面板根!本!做!不!平!产线上下来的平门冰箱,表面凹凸有致,在光线下一摆,就和拧巴了的锡箔纸一样,不堪入目。而欧洲的钣金冰箱,一水的平门明把手,平整得如刀切一般,结构折弯处都异常均匀。

    我们的家电塑料透明件,厚度超过4mm就开始出现各种缩水问题,导致薄厚不均,影响外观效果。而三星的透明件,8-10mm的厚度,人家就敢做。做出来晶莹剔透,平滑光亮。

    更不要说冰箱里应用金属件与塑料件结合,在冷热循环实验中,由于材料不好,收缩率相差太大,各种崩裂。好吧,我们用不了金属,人家能用,我们退而求其次,用覆膜挤出件代替,仿金属效果。ok,金属膜是欧洲库尔兹家的,你得去买。国内?不好意思,没有。

    我们的差距真的很大,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造”。看着这么多抖机灵的答案,真的很忧心。我们在渐渐强大起来,但是远远没到可以如此盲目骄傲的地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有朋友拿军工和尖端科技行业说事,这些行业近些年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只是一个家电企业里最普通的员工,很多东西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不懂。但我们平时工作中受制于材料,工艺上的那些令人头痛的问题,能够反映出的我们的弱项,是最直观的。

    J20上天了,不代表我们生产中钣金不平,装配接缝过大,门对不齐的问题就能够被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我们还做得不好,我们看到并承认了,通过我们的努力终有一天可以做得更好。而今天无视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问题,那我们会永远因为这些问题而头疼下去。

    附一个我在其他问题下的回答,是我在刚入职的时候在总装线上实习的经历,也能侧面反映出我们制造业当中啼笑皆非的一些问题。

    这样看来很多同学对于我国崛起中的科技水平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端正的心态。对于平时知乎上经常洋溢着的盲目骄傲而言,看到这些平静的发言,得到这些真诚的鼓励,真的让小可很欣慰,很受鼓舞。

    看到这个问题的大家好像把很多讨论的重点放在冰箱压缩机上。我并没有说我国造不出冰箱压缩机,实际上国内能造出的厂商不止一家,可是关于其质量…真的是一句好话都说不出。装这样压缩机的冰箱但凡放得离卧室稍微近一点,小可包管您天天犯困,夜夜难眠。

    关于材料和加工技术的短板,最近我们的彩晶冰箱被用户反映玻璃和门体之间的缝隙塞得进一枚一元硬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制造工艺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无比巨大的差距,三年五载是赶不上的。

    有同学说了,他们卖得那么贵,我们卖得这么便宜,你不能要求质量和标准相同啊。其实这是个逻辑问题。我们不是不想卖得贵,可就凭你这个工艺,这个核心技术,这个用料,你凭什么卖得贵?

    这是必须先解决的问题,因为又有同学说了,国外的产品是仗着他们的牌子值钱。那么从一开始,人家的品牌是怎么打响的?是否首先因为质量受认可,消费者用着放心,口口相传,慢慢品牌越做越大?至少在家电行业,现在的大品牌无一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另外,那些说“不是我们造不出来,是我们不想造,没必要造”,“难道我国非得什么都会造才行吗?”的同学,我们当然是不必所有东西都会造的。你造不好,别人造的好,于是你算了一笔账,我们自己下大力气研究,还不如去采购人家的合算。于是你就去买了,这本身OK。
    这里头是不是有一个基本逻辑:你造不好这个,因此你去买人家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一句,这个方面,确实是我们的弱项呢?

  5. 土木工程说道:

    创新这个东西是人天生的,有创新空间自然会创新。中国人创新一点不差。中国最差的是基础的东西,比如基础材料,零件,机床,焊接,等等。只要有辣椒,有香油,有孜然,各种东西,中国的才智会创造出无数的美食,而你辣椒都做不好,你怎么创新?

    金字塔基座没有打好,就去做金字塔尖的东西,傻子都知道搞不好。基本的材料机床,紧固件没有搞好,你能把汽车做好?有了基础的材料,工业,机床,然后人类才发明了蒸汽机,火车,然后才有飞机,汽车。有了精密的机床,设备,人类才有芯片。这是一步步发展的,不可跳跃。蒸汽机古人没有想过吗?后来发明了镗床和橡胶,才真正实用了,人类梦想飞行多少年了,直到发明了大规功率很轻的引擎,莱特兄弟才能真正上天。有了耐高温高压的不爆裂的缸体,哈勃才发现还原法,在高温高压下合成氨,然后造出氮肥,大规模的改善了粮食产量,解决人类饥荒。

    很多东西搞不出来,往往卡在一个关键的高指标基础零件和部件上,而这又是西方严密禁运的,也是他们过好日子的最后的裤衩。比如相机CT机需要的CCD,雷达需要的高精度AD,飞机需要的高强度紧固件,发动机,轮船需要的燃气轮机的叶片。芯片需要光刻机,光刻机需要高精度的镜头和机床。汽车发动机变速箱,本质要的是材料和加工工艺精度,你看西方的发动机产品,真是艺术品一样的美感。里面加工的零件没个拿出来都非常好看极其精密。

    还记得半泽直树第一集里雅人叔说的吗:自家老爹的厂子,可是能给F1制造钛合金气门顶杆的。总工程师坚持手工打造,一件事情做了几十年,另可不要银行贷款也坚持手工打造精度。日本的银行是给那些创造日本精致制造的人提供资金支持的,而不是中国这样的大爷。
    看着精密的F1气杆,非常赞叹

    做科技的人看着国内科技的基础无话可说,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基础不行啥都做不了。看过下町火箭么?围绕着斯特拉(特斯拉?!斯特林?!)发动机里的核心技术——涡轮增压器,尤其是涡轮叶片知识产权风波展开的。仔细想了想,日本能独立研发制造涡轮的厂子印象中只有IHI和三菱,当然,一些牛逼的御用原厂改装,比如NISMO、SPOON、TRD等和牛逼的独立改装厂小批量不算在内。那么我能想到的所谓“小厂”,那就是五十铃、斯巴鲁和大发了。普通的一个欧美日的创业者,就会有如此大量的高质量的零部件提供商,他们的创意还不能实现么?光特斯拉,就有丰田的电池,思科的电池团队,欧洲的汽车设计师,底特律的工程师,中国的在哪里?苹果可以用三星的芯片屏幕,海量的美国工程师,英国的美工设计,中国的低价劳动力(丢脸啊),高端的日本电子零件,加上乔帮主的天才,才能搞出来。换了中国,估计还在抄或者炒作概念。

    日本人社会氛围里,弥漫着一种叫“物作(ものづくり)”的概念,做东西,有很多自己做东西的网站,比如做遥控飞机,汽车,游艇自己组装。把自己的设计公开出来,手把手教,别人照着一步步做,就可以复制出自己的东西。物作り是日本的词汇。却很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汇翻译。字面上的翻译就是“造物”造东西的意思。但是,"物作り"在日本是非常神圣的词汇,而造东西在中国却是不入流的工匠所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日本NHK的纪录片《PROJECT X挑战者》,讲述的是日本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历经无数失败,去拼搏,去奋斗,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节目的末尾,则邀请挑战者们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初甚至世界初的作品。很多人最后说到他一生的奋斗,都是不断的感慨流泪,栏目的主题歌《地上之星》,中岛美雪演唱,催人奋进,催人泪下。挑战者们是地上翠灿的明星,民族的脊梁。我每次看一集,就经常眼睛不住的泪流,日本的产业精神是我们最需要的。

    (日)地上之星(MV)
    地上の星 新干线

    我很怀疑中央被马X忽悠了。阿里巴巴是成功的故事不假,但是那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依靠。美国的核心依靠,绝不是谷歌啊苹果啊,Facebook啊,那只是美国工业基础发展之下长出来的市场之花。美国的核心是通用,应用材料,陶氏,杜邦,波音,英特尔,德州仪器,IBM,西科斯基,以及美国随时可以调用技术和人才的欧盟日本公司。

    互联网啊,APP啊,软件啊,印度可以搞,菲律宾也可以搞。印度的软件外包,调调BUG,接接电话,甚至远程帮人看门都有,能干个什么劲?人家西方发展互联网那是因为人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汽车,飞机工业都已经有很高的水平,互联网正好作为一个伟大的工具促进发展,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没有完成,你跟着跑什么劲?

    这种感觉,跟韩寒赛车的时候感慨汽车零部件几乎没有国产的是一样的。当年的科健波导不也辉煌一时么,现在他们去哪里的?

    韩寒所说的中国工业水平很低下,是否属实? – 汽车

    董明珠说过,互联网只是工具,做好实业才是根本。TCL李东生而面对有人说,做实业投入那么大,划算吗?李东生的一句“梦想该怎么算”让人不禁心动而震撼

    TCL 品牌广告 情怀篇 60s

    每次我看到手机,看到雷布斯之类的在台上吹嘘,心里就不禁好笑。你小米手机至少得给高通30%以上的芯片费和专利费,还有台湾的镜头,韩国的屏幕。。你忽悠中国人在行,在洋人这里跟啥一样。

    软件也好,手机应用也好,是跑在操作系统上的,而系统是跑在硬件芯片上的,没有芯片你扯个毛系统,而芯片本质靠的是工艺,而工艺本质就跟国家的基础工业水平有关。

    10年前,当时确实觉得房价很高,我工资很少,但是我觉得挺有奔头的。今天是多少大家都知道。
    因为崇拜盖茨,认为技术是崇高伟大,大家都在一起努力学习,专心3工作,谁保不准里面会出现纪委大师呢.我们很多人选择做技术,因为崇拜盖茨,崇拜艾里克森,认为技术是崇高伟大

    10年来,做工程师赚的钱,只有房产升值的零头,比炒股赚的辛苦,我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放弃研发方面的工作转而进行收入更高更好玩的商务领域了。虽然很可惜我那10年的技术经验,但是中国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中国只是工厂,只需要工人。10年前,我刚毕业,中国就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甚至还倒退了(某国有芯片大厂最近宣布停止研发芯片,专注于代工业务);10年后。。。

    说实话,改革之前,工人队伍,制造业队伍还有传承,虽然技术低级,但是总的来说队伍没有散,改革之后基本全部都散架了。都去做快钱了。见过无数资深工程师拿着一个月七八千的收入,然而成果累累。但是现实是什么呢?亏得稀巴烂的臭水平各种公募私募基金经理大收管理费,满大街的P2P招点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开开心心的一忽悠几个亿。不要脸的白银原油现货推销把人家骗去亏个倾家荡产。吹的牛逼哄哄的创业创新就是尼玛找几个人做个app,忽悠天使VCPE一轮轮的接着往下忽悠。我就问问,能不能坐下来干点实事!扎扎实实的打打工业基础,做做产业升级,做点像样的工业产品出来。

    现在中国的A股上很多科技股票都是概念股,就是没啥技术,没啥市场,全靠炒作概念和圈钱。圈了就炒作,炒房子,放高利贷,多少钱用在实际的可以想想。真想买科技股票的,多到美股。

    芯片代理的利润远远超过了技术开发,而且还经常囤积芯片,很多高技术芯片都是囤积居奇,甚至一些行业外的热钱也进来炒货,我非常奇怪这种坑害行业的行为就没有人来管管吗?如果真正做实事的企业发现踏踏实实搞企业还不如炒芯片赚的多,那这个行业连低端都作不了。现在10个中国人,9个想着投资投机致富,想着分蛋糕,就是没有人想踏踏实实工作,因为你踏踏实实创造的财富,法律和制度不能保障财富不被投资投机者洗劫一空

    我记得增经看一个机械工程师说的,如果离开德国的母机,中国的机械行业就彻底完蛋。世界离开中国,生活成本或者生产成本会略高一点,但也就几个百分点而已,因为中国其实也就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着利润最低,产值最小的一个环节而已,也就帮老外在组装阶段省了几个人公费。

    国家技术的悲剧在于没有进步的希望,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给西方做下手工是可以带来很多钱,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确实需要,可是GDP不能老是这样,给人刷盘子不会比老板工资高。你做下手越努力,西方人钱越多,富士康就是例子。

     中国目前的现状无论横向比还是纵向比,都是不正常的,古今中外,只有现在的中国是最藐视技术或者技艺的,既然不正常,就一定会被扭转的。我想年轻人一定要有一技伴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人文科学都可以,虽然目前只能温饱,但是只要坚持一定可以等到拨云见日的时候。有机会一定要出国,也算为中国留点火种。不要顶不住进体制内去改行做公务员耗费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学生要做事不要做官。 

    我要问了,你不好好理顺社会关系,只知道要求我们这些无力改变什么的人去奉献,凭什么。我要是现在大学毕业,我一定去考公务员,一定去做官,做了官一定去贪污腐败。惟有此,才能吃得好,住得好,找个好老婆,生个官二代,处处被人伺候着,说不定还可以搞女下属和二奶。请问让踏实工作的人吃亏,炒房投机的人不劳而获的政策要不要反思?中国不缺会赚钱的人,也不缺赚钱的机会。中国缺的是会赚良心钱,会赚利国利民钱的人和机会。所以,很多人发现炒房的收入都比踏实做事赚的多的多。

    是目前的现状,是中国在和富强背道而驰,愈行愈远,即使为自己也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说这个其实也是我的私心,我不想终老异国,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把我的力量奉献给我的国家,我的国家才是我的归宿,我不愿意给洋人当劳模一辈子。

    想我毕业那会,我没有去考公务员,因为单位提供了比公务员好的待遇,比公务员高的收入,以及我感觉得到的发展空间。同学中除了极个别“人品很好”的,全部都去企业了,根本不需要总理劝。亲民不是表现出来的,而是确确实实让大家感到好处,让我们有一个生活稳定的环境,让大家安心科研学习。

    国外的技术人员都有体面的工作收入和福利待遇,他们都会安心科研,不会说去想当官之类的,那是最被鄙视的,也是最没钱的。我不否认中国在进步,每十年都在进步,这是必然发生的,而不是可以炫耀的资本。

    一方面,独善其身,等待拨云见日。这仅适合家庭条件好,个人心里素质硬的人。一方面,就是多发牢骚,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然后13亿中国人,大家都发牢骚,工人教师医生全部都来,这样上面才知道什么东西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才才会调整收入分配。这样那些掌握资源的人才会关注我们的诉求。简单讲,这就是开民智。

    现在新兴行业和传统基础工业已经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程度,谁也离不开谁,非要争出个高低不现实,但是实业是一切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吐槽的主要是现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舆论导向,年轻人们不想着积累,天天幻想着挣快钱儿,今年毕业明年月薪上万,三年后开奔驰泡洋妞,这明显是不现实的。
    打开网页,遍地都是所谓的成功经验,却很少有人告诉你如何沉下心去积累,俯下身去学习。相对于需要经验积累,很难糊弄的传统基础工业来说,从业门槛较低,见效快的互联网等行业更是这一思潮的重灾区。我身边很多同学很多都放弃了从事传统工业,放弃了学习积累,一门心思去寻找所谓的成功机遇。还有很多人不惜花大价钱去参加软件开发培训,或者去学习炒股,炒现货,幻想着一夜暴富,这无异于飞蛾扑火。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大错特错的,踏踏实实学习才是不变的王道!

    在 医药圈估计最广为流传的一个事就是2011年的时候中国百强药企的总年营收(736亿美金)才相当于辉瑞(Pfizer)一年的总营收(678亿美金), 但这种数据也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药企实力之弱,即使就目前来说中国也没有哪个药企能与国外排名靠前的新药研发公司匹敌,比如2015年中国排名第一的扬子 江药业年销售总额约77亿美金(汇率按照2015.12.31计算),仅相当于默克当年处方药部分年销售额(76.8 亿美金);研发方面,有一个数字,15%,这是全球top50药企大部分的研发收入比(及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的最低值,而根据2014年公布的数 据,196家披露研发费用的国内药企中有101家研发收入比不足4%。研发对于医药公司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从全球顶尖生物医药公司历年研发费用的稳定增长中可见一斑。

    仿制药质量难以达标

    这 是有一次听某个国内医药公司老板提到的,印象深刻。他提到,目前国内大部分药企根本没有新药研发的能力,所以外界盛传的中国药企最主要的短板是创新药物研 发能力薄弱之类的其实并不准确,目前很多国内药企连仿制药都无法做到跟国外的原研药一个水平,也即国内生产的仿制药疗效无法与原研药相比,能达到80%左右就算很不错了。仿制药跟原研药什么区别呢?其实理论上讲没有区别,也就是说仿制药跟原研药在活性成分、剂型、给药方式和治疗作用上完全一样,只是原研药 的专利到期后,其他国家地区可以生产与之相同的药物销售,称为仿制药。所以,相当于给了你全部配方,却仍然无法生产出跟别人一样疗效的药物(这当中的原因 很多,比如生产工艺的差别等等,不展开了,与本题不符)仿制药都没法做好,可见中国整个医药工业的落后,已经不仅仅是研发这一块的短板了,生产也是难以望 其项背。恰恰就是这些仿制药,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药物,像一些感冒药,消炎药,降脂药(最著名的2011年Pfizer立普妥专利到 期)等,很多可能都疗效不足

  6. 冰桑说道:

    研发人才不足

    虽 然这些年很多具有海外药企研发经历的科学家或者高层管理人员归国创业或从业(如声名鹊起的浙江贝达董事长丁列明、百济神州董事长王晓东,还有早年的微芯生 物董事长鲁先平(2000年归国)),但是整体上来说中国绝大部分药企并没有研发新药的pipeline,没有相关经验的研究人员,自然还是只能做me- too类仿制药(me-better可以说都做不了),竞争力自然不足。其实很多研究机构或者高校里(包括很多国内顶尖的学校和研究所)药学专业人才培养 很多也没有朝着工业界方向努力,唯文章论和科学家论使得大多数的药学专业学生落得“四不像”的状态,药化专业学生朝着有机合成方向培养,药理专业学生朝着 生物学方向培养,结果呢,药化专业合成比不上全合成的学生,设计方面完全半吊子;药理专业学生在生物方向上又不专,各个方面实验都要做结果,结果各个方面 都不精。人才培养很难适应实际的医药公司研发需求,不管是行业老司机的引进不足还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到位,都会制约着中国新药研发的步伐。

    资金来源和政策制度

    这方面其实更涉及中国制药业羸弱的部分原因,但是这种大环境从某个角度也能反映出中国制药行业的现状。这部分信息来源于某归国后从事医药行业风投的业内人士透露(用于治疗白血病的注射液三氧化二砷(砒霜)即由此人投资):新药研发企业高成本,高风险的 特点可以用一组数据说明,目前一个上市新药从发现到最终上市平均周期15年,成本15-20亿美金,成功率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所以这种行业肯定是很难拿 到银行的贷款的,银行的钱都去助长房地产泡沫了。那么只有靠投资了,但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风投机制和政策远没有国外的完善,投资人不敢投也不愿意投,企 业没钱又何谈新药研发。除非有政府撑腰的新创药企,否则大部分药企资金难以为继。而说到部分政府资助的学术界和工业界项目,好钢又没有用到刀刃上,很多项目就是提交申请书讲个ppt,几个“业内专家”拍个板就决定了,太过草率。很多资金都浪费在没有前景的项目上,而真正好的项目却由于各种原因没钱资助(具体就不展开了)。[这是个人看法:另外,别看明星药企新药研发风头正茂,大部分中小型医药企业依旧在进行着创新性、利润率极低的仿制药生产,而从美国制药企业情况来看,虽然巨头林立(Pfizer,Merck,Lilly,Bristol-Myers Squibb ,Abbvie 等),但是很多独创新药最初是由初创小公司发现的,然后被大公司收购,走上人生巅峰,使命完成。所以国外市场初创小公司生存环境很好,创新氛围也是不错的,巨头公司由于很成熟容易形成体制僵化,创新能力递减的短板,所以美国制药业很大部分的创新力来源于这种初创小公司。但是国内由于专利保护、风投机制不成熟、政府扶持力度不大等原因,初创型的制药小公司很难生存下去,所以到达真正的“万众创新”估计是有很大难度。当然客观地说,现在情况在逐渐好转,各种生物医药高新科技园区的建立,新制度的摸索也在不断推进,相信这也是中国制药行业的一个福音。]

    后记:
    说了这么多中国制药行业现状的痛处,觉得也应该客观地说说制药业的进步,毕竟医药行业内的人估计都希望祖国的制药行业能一步步强大起来,而很多事件上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希望和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国内明星药企:
    1)早期归国的深圳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2000年归国创业),他的西达苯胺(HDAC抑制剂)于2015年获准上市,这个药物应该是目前来说整个中国最具有创新性的新药了,结构上跟原有药物差别很大,比之前很火的埃罗替尼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图片来自wikipedia:
    Chidamide(西达苯胺)结构式
    其他已上市HDAC抑制剂:
    Romidepsin结构式
    Vorinostat(伏立诺他 )结构式
    Panobinostat(帕比司他)结构式
    可见西达苯胺已经是scafflod hopping级别的全新骨架了,创新性上完全可以说是新药了。

    2)浙江贝达的董事长丁列明(2003年归国创建浙江贝达),他的埃克替尼2011年上市,当时风光无限,被认为是民生领域内的“两弹一星”。其实从药化角度看,这个药只是做了一个me-too类的结构达到了专利突破,然后效果上与国外母药( 厄洛替尼)相比达到了me-better,创新性自然赶不上鲁先平的西达苯胺。结构比较如下图:
    结构上很明显,后面的埃克替尼(Icotinib)只是在前面母药厄洛替尼(Erlotinib)的基础上进行了关环(红色标注),结构上归为me-too药物比较合理;疗效上属于me-better。
    虽然如此,能做到突破专利形成自己知识产权并且在效果上达到me-better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目前很多中国药企都只是处于仿制药水平。

    3)王晓东的百济神州今年2月份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是名噪一时。王晓东在学术圈内名声很响,他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的所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1岁当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化系讲席教授(title太多,不一一列举了),在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蜚声国际。所以他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圈科学家转战生物医药行业的例子。2013年的时候,百济神州以2.33亿美金的转让价格将BGB-283(BRAF小分子抑制剂)在除中国外的研发和销售权转让给德国Merck;2014年默克雪兰诺支付百济神州900万美元作为PARP抑制剂里程碑款项;2016年,百济神州提交的新药研究申请(BGB-A317)已经顺利通过美国FDA的审评,这是一种当前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最热门靶点PD-1的全人源单抗。百济神州被称为中国版的“基因泰克(Genentech)”

    4)江苏恒瑞,这是一个典型的仿制药企业转型到创新性新药研发企业的例子。恒瑞最开始也是从仿制药起家,环磷酰胺,这个是很著名的抗肿瘤的化疗药物,恒瑞的第一桶金就是从这个药开始,当时还只是20世纪90年代。后来,恒瑞一边做着仿制药,一边做着创新药,加大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不断做大。目前其研发收入比已经达到了10%,稳居国内第一。恒瑞的PD-1单抗抑制剂(SHR-1210)2015年以7.95亿美金许可给美国Incyte公司,此外恒瑞还有多个产品处于在研或者临床阶段,pipeline可谓国内数一数二。

    高校成果转化:
    估计最有名的就是2016年3月15日复旦大学生科院教授杨青以6500万美金的转让价格将IDO抑制剂授权给美国HUYA(沪亚)公 司。这个新闻估计也是对科研人员的一种鼓励,新闻出来后感觉老板明显被打了鸡血,估计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杨青这次赚了不少。(本人的博士课题刚好也是这个靶 点,可惜没进展X﹏X)

    政策方面进步也是很多,但是这块儿了解不多,不一一阐述了。

    最后,希望中国制药业早日摘掉仿制药企的帽子,真正做出自己的创新药物,某一天也能在全球top50的药企里面看到中国新药研发企业的身影。

    基本上牙医都爱用日货,各类器械都做的精巧耐用
    这个日本Nsk公司生產的牙科钻,一把用好多年,高温高压消毒后也不会变形,好工具,不知道大家看了牙疼么!

    不得不说牙科的日货很好用,德国产的西门子旗下牙科拍片机也好用,还有各类美国药物,全都好用得不要不要的。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国家科技水平弱啊,只是很多高端技术还没用在民用上,我们也不能要求我们所有的产业都是全球顶尖,这不现实,又或者说对待民用技术我们还不够认真不够关注。
    具体怎么说呢,比方说你去大城市看牙,治疗牙痛800块,在你老家看牙,治疗牙痛80块,价格差别很大,但是同样都解决了牙痛,差别是可能一个永久解决啦,一个暂时解决啦。但是所用技术,和器械绝对是不同的,牙痛愈后也是不同的。大城市可能用了外国设备,小地方可能只用了国产货,小地方医生国内师徒制学习的技术,大城市里正规院校的技术。但是很多人觉得只要牙齿现在不痛了就好了,随便下就解决啦。于是国内的器械商看到原来市场是这样的,没有好的市场,也没有资金研发设备,索性就仿造就好了。于是技术一直比人家落后。这个是现状,但是我不相信中国人科技真的比人家弱,只是我们市场需求决定啦现状。
    而跳出我自己的专业来谈,我觉得,我们赚的钱都给啦刚需,买房子,我们很多时候已经不愿意再为更多的服务和产品付费啦,于是服务提供商和产品厂家利润岌岌可危,完全没法做更好的产品,更没有经历投入研发,怎么可能有比别的国家公司更好的技术。但是我们建设房子的技术一定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你说我们科技水平弱么。

  7. 气质工科男说道:

    技水平是可以量化评价的,就像你买了一斤猪肉,在中国称和国外称是一样的。落后就是落后,不承认现实,只会让科技发展误入歧途。

    谈一点亲身感受。所在的行业为普通金属加工企业。设备所用的轴承是进口的,虽然国产的大部分寿命也不错,但少部分的短寿命造成的维修和停产带来的损失远大于使用进口轴承的成本。润滑油也是进口的,国产的虽然便宜,但残留严重难以清洗且易腐蚀产品,环保也很难过关。退火炉也是进口的,国产的炉内温度不均匀,会导致产品软硬不均,10立方的空间,加热源在四周,保证炉内各点温差不超过3度不是嘴皮子功夫能做到的。我们的行业还只是传统行业。

    芯片制造,科学仪器,医疗检测设备代表着科技的最高水平,恐怕现在这些设备上几乎印的都不是中文。

    和军事有关的产品,如武器,卫星,导弹,很难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透明的变量太多,无法比较。

    1988年的世界二十大半导体公司:
    1. NEC(日本) 2. 东芝(日本) 3. 日立(日本) 4. 摩托罗拉(美国) 5. 德州仪器(美国)
    6. 富士通(日本) 7. 英特尔(美国) 8. 三菱(日本) 9. 松下(日本) 10. 飞利浦(荷兰)
    11. 国家半导体(美国) 12. ST(法国/意大利) 13. AMD(美国) 14. 三洋(日本) 15. 夏普(日本)
    16. 索尼(日本) 17. OKI(日本) 18. 三星(韩国) 19. AT&T (美国) 20. 西门子(德国)
    其中日本占10家, 美国6家, 荷德韩各一家, 意法一家。这是日本的全盛时期,此后就一直走下坡路了。

    2000年的排名:
    1. 英特尔 2. 东芝 3. 德州 4. 三星 5. NEC
    6. ST 7. 摩托 8. 英飞凌(原西门子半导体) 9. 飞利浦 10. 美光
    11. 三菱 12. 日立 13. Agere (从朗讯分出) 14. 现代 15. 富士通
    16. AMD 17. 松下 18. IBM 19. 夏普 20. 索尼
    日本8家, 美国7家, 韩国2家, 荷德各一家, 意法一家

    2014年排名:
    1. 英特尔 2. 三星 3. 高通 4. 美光 5. 海力士(原现代)
    6. 德州 7. 东芝 8. 博通 9. ST 10. 联发科
    11. 瑞萨(原NEC) 12. Sandisk 13. 英飞凌 14. NXP(原飞利浦半导体) 15. Avago(HP半导体->安捷伦->Avago)
    16. AMD 17. 飞思卡尔(原摩托半导体) 18. 索尼 19. NVidia 20. Marvell
    日本只剩3家, 美国10.5家, 韩国2家, 荷德各1家, 台湾1家, 意法1家, 新加坡0.5家.

    总之从这个排名上看, 隔了快30年,一代人的时间了,国际洗牌N轮了, 中国的半导体业还是任重道远啊…

    出处见链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4%BA%8C%E5%8D%81%E5%A4%A7%E5%8D%8A%E5%B0%8E%E9%AB%94%E5%BB%A0%E5%95%86

    此外这些列表里没有包括但也在业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公司至少还有:
    ADI,模拟器件的集大成者。国内有几家公司有零碎的山寨产品,整体实力还差几十年。
    Altera & Xilinx & Lattice,垄断了FPGA/CPLD市场。国内有几家小的,水平还差得很远。
    Atmel,MCU界的几大山头之一,以及存储器
    Honeywell,公司不大,但是产品个个都重要。
    IRF,功率电子器件的大头,被英飞凌并了。
    Maxim & Linear,也是体量不大、但各个方向的产品都是顶尖水平。
    Microchip,MCU界的另一个山头,此外在AD/DA、接口产品也有一席之地。
    Nordic,无线通讯大拿。他家的东西国内已经能山寨一些了。
    Onsemi,专门接盘别家的成熟产品。
    Silicon Labs,类似Atmel/Microchip
    Vishay,类似IRF
    台湾的:
    Winbond/华邦,存储器
    VIA/威盛,除了Intel和AMD,就他能造x86了
    Realtek/瑞昱,垄断了台式机的板载网卡、声卡,logo是个萌螃蟹

    以上所有公司,国内基本还没有水平相当的。。。

    评论有人提到海思、展讯之类,我不评价了,人家做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咱是外行来骗赞的,咱不懂,就不装懂了。

    个人感觉,国内厂商做得好的有以下几家:

    上海贝岭:主营电源管理类ic,也做分立器件、存储器,还有高速ADC。
    上海华润矽威:主营也是电源管理类,还有LED照明产品。
    江苏沁恒:主营USB接口ic和显示驱动、键盘扫描ic,都是很基础的东西,但做得都很不错,优于国外的同类产品。
    深圳天威:主营也是LED、LCD驱动、电源管理,他家的主力产品是精密ADC,虽然也是仿ADI的几个低端产品比如AD7705,但仿得相当不错。(就是说明书写得不太认真,直接把人家的截了图就贴过来了,不能重新画个图么)
    南京拓威:主营是电源管理,特别是锂电充电管理ic,在仿Linear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上海如韵:类似。
    上海芯龙:主营DC-DC,特别是高压、大电流型号,也比国外同类产品强。
    北京兆易创新:主营flash存储器,也出了仿stm32的mcu,指标稍高于对应的stm32产品。也出了自己的系列。
    江苏长电、乐山无线电:主营分立器件和小规模集成电路。

    一说起芯片,大家都知道电脑里的CPU,知道英特尔和AMD,实际上哪有这么简单,南北桥、USB、鼠标,几乎你能看到的地方都有芯片,连充电线里都有个芯片来辨别这条线是不是正品,就这条线一年10亿以上的销售额。

    你想想那么多手机、电脑、平板。。智能电视。。这得花多少钱?

    最近几年,每年中国进口芯片2200亿美元以上,组装成产品再出口。“中国制造”说起来好听,其实就是挣点血汗钱、辛苦钱。

    希望国产芯片们都争点气吧,国家补贴给你们的钱,少浪费点,多花点精力在业务上,行不行?那都是我们造衬衫、出口低端产品挣来的血汗钱啊!!!

    1.科学
    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也包括科学,而搞科研从来都是烧钱买卖,上世纪初美国工业产能登顶第一,他们落后的科学水平依然难入老欧洲法眼;GDP榜首呆了许久然并卵,直到二战才实现反超。在政府统筹安排与财政支援下,中国的科技发展超越了应有水平,现在的中国作为后发,科研水平和GDP地位相近,这很难得。
    所以现在我们看中国科技的矛盾,就是先进的科研水平与落后的工业应用之间的矛盾。典型代表就是中国材料学世界第二,2015研究前沿: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甚至超越美帝,却要各种进口。
    当然,国家大力拨款的另一后果就是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谁掏钱谁说了算嘛。我们工科男更能体会:申请来的自然科学基金,自然是要往高精尖里造,因为目标是paper是评奖;跟厂家合作项目拿人手短,就必须结合人家实际,恨不得让他们一线工人都能看懂——不然厂家不乐意呀。
    2.技术
    经过50年代毛子支援的梦幻工业变身之后,中国再次陷入封闭。80年代刚改革开放时,工业体系齐全但落后的中国,其实还是一穷二白,洋务运动的爷爷辈机器都能发光发热,你说这东西能产什么?90年代下岗狂潮中,有很多技术高超的工人无法实现再就业,因为倾注了他们一生心血的机器,早就被时代淘汰了。。
    那时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无到有”,引进生产线学习消化,努力成为制造大国。
    02年的广州日报,问的是

    中国怎么才能成为世界工厂呢?呢?
    那时国家社会给出的答案是——信息化,数字化,主打信息产业,和列强底蕴更加深厚的机械制造业相比,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弯道超车。
    到了07年,初见战果:转型“制造强国” 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居世界第二
    2007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达11786.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9年稳居工业各行业榜首,成为中国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
    统计显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手机、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显示器、彩电、激光视盘机等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及供应基地之一。
    中华酷联都得感谢这个政策!还有你,小米!
    08年,国家底气足了,琢磨起了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进化,自主创新是“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但传统制造业比的还是积累,是资本、规模、产业基础、机制、人才、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拿钱就能砸出来工业,沙特早干了。
    当然,客观原因虽然有,主观原因成长惰性也不容忽视,眼高手低,不屑于做那些“不起眼”的配套件,能躺着挣钱,绝不坐着研发。毕竟中国那么大,国人那么穷,产品做差点也能卖出去。其实成长惰性是人类共同点,没人喜欢吃苦受累,能抄袭挣钱的企业在被市场砸到头破血流之前,不可能重视研发。现在看起来美妙的列强科技,都是在商战血拼中活下来的。同质化竞争中,犄角旮旯都不能放过,都是钱。
    随着中国人民日渐富裕,对产品质量要求水涨船高,一言不合就出国狂买,高技术高质量的企业才能挣钱,而辣鸡企业抄袭企业只能在资本寒冬中沙扬娜拉。所以中国工业的发展,我是很乐观的。
    PS:工科现在待遇差是事实,倒不是厂家浮躁,只是人家以前躺着就能挣钱,抄袭就能挣钱,为什么要重视人才呢。等到市场淘汰了那些辣鸡,科技驱动发展,待遇自然就上去了。

  8. 社会主义三百穿说道:

    飞机上所有的零部件,几乎都是原装的。贵到什么地步呢?乘客的安全带一条大概是几百美金(不记得具体数字了)。客舱的应急设备什么都就更不用说了,贵到飞起。没事别找空姐要氧气瓶了,那是救你命用的救你命用的和救你命用的。
    其实配件在买飞机的时候是可以选择是否一并购买的。国内确实也有生产配套的,就像苹果也有官方手机壳但大家都买深圳产的壳一样,我司也尝试过买便宜的国产配件。然而事实是,国内的飞机配件没多久就坏了,又得买新的,而原装的可以一直用到飞机退役。单单是配件,差距就有这么大。
    再说飞机上的滑梯吧。一旦放了,延误是没跑的,而损失最大的来源是:国内没有把滑梯收回去的技术,得运到空客在荷兰的总部或者波音在西雅图的总部去收。整个充气的滑梯放在货舱里,势必会占用很多本可以运送其他货物的空间。从中国到欧洲或美国西海岸,上百万就这么没了。我记得空客好像已经可以在国内(大成都?)收了,波音的中型客机应该还不行。
    机场的各种除冰车,客梯车也是,清一色原装进口,别看其貌不扬,价格秒杀街上各种豪车。(评论里说已经逐步国产了,我不是机务这一块不是很清楚,欢迎指证)
    我是真心希望有一天能用上便宜又让人放心的航空配件,甚至是中型大型国产民用客机啊。

    感觉中国的罗盘自从发布了正式版后就几千年都没多大变化了,后来人小伙子们修改的衍生版本,风水罗盘beta1.0版也都没更新一下,bug那么多也没人修复一下。
    另外易经3.0正式版后bug虽然少,功能也非常强大,但易用性太差,好多人看到那么多命令头都大了,就更别提这为毛 那为毛,直接照做的话又不知为毛,所以让那些发扬的小伙子们都无从下手了,以至于现在人们都不知道是用什么语言汇编的了。
    还有一些基于阴阳五行论所开发的中医啊,太极啊,虽然是还有在更新,但源码也找不到了,导致人们在怀疑这玩意是不是小伙子们用意念写的,加上经络那玩意,虽然没加密,可大伙们用的时候就是破解不了序列号,你们说吧,这玩意都开源了,还不开放序列号干啥。
    还有还有,火药这个太bug了,自从外国人拿到火药beta1.0源码后山寨出来的版本竟然比原生版更牛逼厉害,还基于这源码开发了好几个加强版卖回来。。。
    我倒是感觉这就特别不公平啊,以前我们的发明科技都是开放源码的,分享给歪果仁们一起幸福,可越到现代,他们倒是把技术都封锁起来了,不跟我们一起玩,其实反过来想一想我们那么喜欢用盗版可能也是根深蒂固的,祖先也都没把自己的东西藏着噎着卖,突然被拉到大资本主义社会后,人家的版权意识也很难跟我们的自由分享意识兼容嘛,搞不好还会有冲突的嘞,像那种我告老师你用我橡皮擦的事也时有发生。不过这些年好很多了,系统一直在升级更新,起码我的win10是正版了。。。
    好在我们的自我学习系统延续几千年下来都有一直更新,再强的敌人一经这套系统过一遍,战斗力都要强制打折到跟我们差不多的水平,或者我们强制升级到跟敌人一样的水平。。。但这套系统也有bug,就是越幸福的时候,占用系统资源越高,就是那种光占内存不处理数据的程序,屁事没干的人,屎倒是拉了挺多。

    题主去各种工厂走一下参观参观,就大概知道我们的科技有多弱,工厂里面稍微需要控制速度精度的仪器基本是用外国的,比如说PLC(三菱,欧姆龙,西门子,倍福,AB。。。),电机(SEW,伦茨,西门子,ABB,AB等等),驱动器(有西门子,欧姆龙,三菱,伦茨,ABB,AB等等)。
    连中间继电器,接触器好的也是外国的,例如欧姆龙,施耐德,魏德米勒生产的继电器就是耐用稳定,接触器施耐德,西门子也是很好质量的,国产的不耐用,质量不好,不过市场上有很多山寨这几个厂家的货,购买时得格外注意。以前遇到过一个国产的加热器就是给水加热的,然后水温已经加够了,然后里面的接触器竟然卡死了,不会断开,继续让加热器加热,后因加热器温度过高,冒火了,幸好那时候旁边有人及时断开总开关,免去了火灾,要不然那个大工厂着火了,那可不是小事。
    从事工业控制领域的人基本都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软肋,而这些东西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日常生活用的绝大部分东西基本是从工厂里面加工生产出来的,而这关键的生产流程就是需要软件,控制器(PLC之类的),驱动器(变频器,伺服驱动器等),电机减速机等,无一不是我们的软肋,像我们设计电气控制图的绘图软件也都是外国的,像CAD,eplan,soliworks等等(要授权付费的)。
    而工厂购买的每套设备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还要注意的是这些设备基本不是最新最先进的,最新最先进的是不会卖给我们的,每年易损件也很多是要这些进口货的,要花很多白花花的银子的。这些银子最终都是从我们口袋里取的。
    另外材料这个,我们能设计出零配件,但加工不出来,即使加工出来了,可是硬度强度不够啊,一磨损,就误差很大了,不能用了,还有轴承,好一点的也基本需要进口的。
    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我们的科技真的很弱很弱,量大但不强,关键的技术基本掌握在其他发达国家手里,而像电气机械设备这些东西更新换代是比较慢的,另外初期投入资金是非常庞大的,而收入成本直至获得利润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这方面没有国家扶持持续投入资金,是很难有大发展进步的,还有这些基础工业科学的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很多参数需要做很多次实验测试才能获得的,理论根本就算不出,或者算出来的也跟实际偏差甚远),可是纵观国家对地产和新兴行业的热情关注和投入情况来看是不容乐观的。
    材料,电气,机械,电子关乎一切实业之本,没有这些支撑,核心技术永远掌握在少数国家手里,只谈金融,互联网,地产无异于空中楼阁,更别谈强国了。

    说得很不错,在各自接触的领域里面看到我们国家的科技弱项,但吃苦耐劳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勇于付出的也大有人在,迎接困难挑战,并在未来各个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水平也不是梦。
    好了,开始来点干货了,对中国的设备制造情况,中央电视台有出了《大国重器》纪录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了解一下。在里面讲了很多很大型的机器设备还有关于我国制造业的概况之类的,而我自己看了之后,感觉还是自己的期望过高了,对设备一些重要的东西并没有讲进去,蜻蜓点水般。拿机床来说吧,这个大家经常听到的东西,为什么会是那么重要呢?这部纪录片里面有说某某成立的公司在研究机床的控制系统的,而机床的其他关键部分竟然都没提到,机床核心组成由控制系统,控制器,驱动器(伺服驱动器之类的),电机减速机(伺服电机之类的),刀片,轴承,传感器,机床体等,而所谓的机床控制系统是基于控制器来开发的,就是说没有这个控制器,那系统是没啥卵用,而其他的那些对精度和稳定性有要求的,都需要进口〈例如控制器,驱动器,传感器,电机,轴承,减速机(电机和减速机一般是配套的)〉。那么机床有什么用呢,机床可以进行精加工,精加工一些零配件,比如要求加工精度达到0.1丝,而国产只能加工精度到10个丝,这误差相差100倍(别抬杠反驳,我只是比如,具体数据没去统计过),我们就不得不去买别人的产品了。这些加工出来的零配件有什么用呢,用处大了去,大到军工产品,小到居民用品,也可以再造机床用(可怕的是这是一个闭循环,好的越来越好,所以那些鬼佬不愿意给我们高端的机床,当然还得撇开材料因素的考虑,材料不行,即使机床加工出来了,也是不能用的),例如很多实验室里的仪器仪表就需要用到这些零配件,还有我们不是经常说看病贵之类的吗?像医院采购的很多医疗设备,就属于精密仪器,里面就有很多零配件需要机床加工出来的,这样医疗设备的花费成本无疑就加到我们消费者的头上了(还有这些医疗设备里面的传感器,芯片,控制系统也基本是外国货),还有对精度有要求的轴承,齿轮之类零配件(还有很多其他东西,鉴于个人见识有限,欢迎补充)也都需要在这些机床加工出来,然后再到具体场合进行运用。
    好了,机床能把东西加工出来了,然后再到具体的场合运用,很多运用在制造业里面,大到军工厂,小到居民用品小作坊。机床制造出来的零配件(轴承,齿轮,螺杆之类的)对制造出来的工业产品精度稳定性影响甚大。
    好了,到下一步,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几乎可以说离不开工业产品制造,除非回到以前物质匮乏的旧社会(这是不可能的事,要不然第三次世界大战,轰回原始社会)。我们的手机,电脑,衣服布料,电饭煲,洗衣机,钢筋水泥,鞋子,化肥,农药(吃的饭菜,农作物需要用到)等等能想到和不能想到的无不是工厂生产制造或者加工,既然涉及到生产制造加工,就离不开生产线,而生产线的组成核心就包括了控制器(PLC),驱动器(伺服驱动器,变频器之类的),电机减速机(各种电机),传感器,轴承等等就发挥作用了。
    然后我又要提到了“对精度和稳定性有要求”的时候,关键备件基本外国化了〈控制器(PLC),驱动器(伺服驱动器,变频器之类的),电机减速机(各种电机),传感器,轴承等等〉,在手机生产线,汽车生产线,轮胎生产线,各种电气仪器生产线,电器生产线还有其他很多我不知道的生产线(欢迎补充),对稳定性和精度有要求时,就不得不用那些关键备件了,去进口了,花了大量白花花的银子,而且都是很贵很贵的,最后嫁接的成本都是在你我身上的。这里穿插一个我们平时说的机器人其实核心组成也是控制系统,控制器,驱动器,电机与减速机,轴承,汽缸等等。
    再来说一个,其实工科这行非常需要点滴积累的,没有任何捷径的。材料,运动参数等等,需要一点点的实验测试记录下来累积的。像我们去年在做一个运动纠偏的测试实验时,用控制器自带的PID运算或者直接套用公式都弄不出来合适的PID参数,我们用一个一个数去代进去运算,用了十多二十天才弄了一个接近稳定的参数,对了,还要说明一下我们用的是欧姆龙的PLC和SEW的伺服电机,只能说我们是应用型的,用的还是别人的产品,来进行二次开发的,要是国内有能满足我们需要的产品,我们也会想用国内的相关产品的,只是有点遗憾。
    事实上,没有从事电气电子机械或者材料领域的工作者很多东西不是很清楚的,我们的基础工业材料等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真的远低于大家想的那样,在高端领域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个步伐要赶上,真不是五年十年能到达的,以前落下得太多了,每一样都得补上还上的。
    而国内像正泰,华为,南瑞继保之类的(真真正正做实业的)也都正在往上赶,都是好事,还有国家近年来也对这相关方面加大投入了,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就是在传递着这样的信号。转:国家“十三五规划”也纳入十大产业发展规划(建议重点列出十大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我是一名仓管,丙类化学品的仓管,库里主要是液压油、胶水、润滑脂、清洗液还有机床用的切削液。先说液压油,主要是美孚和福斯。胶水是德国的乐泰、润滑脂也有福斯的、清洗液是德国汉高的、切削液是马斯特的比较多。仓库里几乎都是进口或者独资合资的化学品,自主生产的也就是凡士林。。。。还有少量用的比较少的。不排除掌握技术的企业贴标生产,但是里面很多进口货一公斤上千块,25公斤好几万,我想恐怕是国内技术水平达不到吧。当然汽车厂很壕买东西喜欢买好的,但是这些化学品的技术标准肯定有中国化工企业达不到的。当然里面主要是美国、德国、日本还有少量英法货,对比这些国家国内化工企业还要加把劲。

  9. 秋海说道:

    中国科技水平真的不行,不用拿什么数据来比较,讲讲道理就行了。
    中国自满清末期正式加入西方科学体系,到现在不过100多年的时间,但是建国后前几十年的人才储备基本上被太祖饿死的饿死,冤死的冤死,中间有一段时间苏联给了中国一些工业上的帮助然后就撤走了。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又是将近40年,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化科技历程,中国满打满算也不到40年时间。
    中国目前的工业体系从改革开放引进外国技术开始到现在也就30多年的时间。
    所以讨论中国技术有多先进?完全没有讨论基础。
    很多人有个思想误区,以为我们的子弟到国外学习了先进的学科,他们比他们的教授聪明努力,所以他们回国就使得中国的科研水平至少处于世界前列了。我们引进了国外生产线,所以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是世界前列的。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科技先进的基础不是一两个学科,一两个技术点,而是庞大的社会工程。
    我们以CPU简单分析一下,一颗CPU涉及到硅高提纯技术,激光蚀刻技术,中国都做不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中国没有行业人才。激光蚀刻需要的微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加工技术,工控技术等等中国都达不到,由此往下推下去,基础的钢不行,机床不行,人才储备也不行。等等等等。所以所谓的先进,不是谁手工搓出来的钢球更圆,而是谁的产品技术密集度更高,支撑技术密集度的是庞大的工业系统而不是一两个公司。中国很多产品的核心原件必须进口,就是这个道理,先进的工业系统靠什么来实现?只有时间。
    科研也一样,一流人才留在了国外,二流三流的在追赶,只有一代一代的素质提高,形成了自己的人才生产能力,才能谈谁先进。这也只能靠时间。
    真相其实很残酷。没谁愿意听真相。

    让我们负责审查某省得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事,这两天突然想起来要截止了,直接给我们发邮件让我们审。我好厉害,一个省的科学发展项目就掌握在我的手里了!更新:刚刚又有一个项目要申请,又让准备材料。。。
    原答案:
    没有人觉得中国最弱的是科研人才培养吗?
    为什么厉害的人都是出国以后才厉害,很少有在本土就很厉害的?为什么对海归人员通常都很牛?
    当然国外确实有很多牛导师牛人,环境也很好,你天天跟牛人在一起肯定不一样。
    但是前提是你自己得牛啊!你要不牛,你天天和诺贝尔奖得主在一起也没用啊!
    所以到底为什么只有出去才牛?
    因为不出去没有牛的条件啊!
    博士生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你非要我跟项目,好吧我跟,我可以写申报书写研究计划因为这块毕竟没有专业知识写不出来。
    可是你让我做预算,申报奖项让我上网提交材料,让我去查各种材料,还有其他一切杂事,这我就很不理解了啊!
    为了我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平衡,还跟我说多做就会了,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就纳闷了,你打死我我也不相信对我有什么用?
    谁都清楚,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干了这个就干不了那个,除非缩短睡眠时间经常熬夜。于是当我做不出研究时候就会被告知,不够努力!不熬夜怎么行?
    我愿意为了自己的研究熬夜,你愿意熬夜做那么多没有意义的事?
    讽刺的是实验室一个师兄去年去美国交流一年,短短半年过去已经投了将近4篇文章。之前在实验室也不过一年1篇。
    难道这不是中国最弱的吗?还有比这更让人悲哀的吗?

    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应当是每个领域最顶级研究成果的集合,而一个新兴国家在追赶的时候必须要跟着其他国外大牛混。现在我还没有看到多少中国人独立开辟大的领域,或者说领导某一大的领域。在别人开创的领域耕耘,虽然庞大的经济实力可以支撑你在各个领域跟着其他国家的大牛,可能各种论文指标上升很快,但是科研实力短时间内可能还是得不到认同。

    而且国内的科研奖励制度带来了许多问题,2013年诺奖得主Schekman 说:
    中国科技政策的某些弊病已经开始扰乱国际学术准则。中国有些研究机构与高校对《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者个人奖励 3 万美元的政策,有些人每年发表论文所得的奖金甚至达到其工资的一半。他说,这样的“奖励制度”简直就是一种 “贿赂”(Bribes)。
    这样的激励制度下,灌水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说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现在的很多科研工作者是先定好了论文数量再开展研究工作,科研工作者的情怀是很重要的~

    关于灌水的问题,科技部创新发展司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中的几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中国发表SCI论文数量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的SC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均篇被引次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化学和材料两个方面的论文量占全球的比例最高,超过20%。
    2014年,中国发表国内科技论文58.52万篇,比上年增加了14.0%;发表SCI论文26.35万篇,连续第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占世界总量的14.9%,比上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

    我国篇均被引用次数为8.14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7.57次提高了7.5%。世界平均值为11.29次/篇。在2005-2015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达到及超过20万篇的国家(地区)共有20个,按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序,我国排在第15位,与上一年度统计相同。篇均被引用次数大于平均值(11.29次)的国家有12个。瑞士、荷兰、美国、英国、瑞典和德国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均超过15次。

    2005-2015年(截至2015年9月)SCI收录的论文中,化学论文累计量最高,已突破30万篇,明显领先于其他学科;其次为物理学,论文累计量超过20万篇;另有三个学科论文十年累计数量超过了10万篇,分别为工程技术17.5万篇;材料科学16.9万篇以及临床医学15.3万篇。从各学科累计论文数量所占世界份额的比重来看,有两个学科的比重超过了20%,分别是材料科学的24.%和化学的20.6%。此外,工程技术、数学以及物理学也均超过了世界总额的15%近几年我国的研发

    比完军事比经济,比完经济比科技,比完科技比环境,比完环境比体制,比完体制比素质。
    总而言之,洋大人的屁都是香的,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比了,反正都是差少则五年多则五十年,上不封顶,下不露底。我看呐这大赵国吃枣药丸!

    国号称世界工厂,既以机械制造业为例:中国在这个领域长于重型工程机械,如路桥设备,吊装设备,而拙于如汽车制造业,工业产品加工等等。国内有名的汽车主机厂目前状态较好的基本都是合资厂,本土除了比亚迪其他如长城,吉利等状态都不太好,尤其是长城一直在吃H6的老本。工业设计领域更不怎么好,工具机生产也只有中低端水平而已。

    美国除外,超越美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很多人说美国在衰退,实际上美国战后发展一直很平稳,只不过是中国这十几年冲的势头太猛,美国感到危机感而已。衰退也都是美国人自己说出来给你听的,相信你就被骗了。相关数据大家在社区里搜美国经济就可以查到。

    说那么多,其实也只是说给想听的人,成就在辉煌也不乏冷嘲热讽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正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助力,只要我们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中国科技方面最大的弱项,就是大学和科研院所里的研究项目,和市场的需求缺乏对接。科技研究成果,很难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虽然这两年经济增长缺少新动力,各级政府都在提倡产学研结合,但多年形成的惯性,科研还是以申项目发文章为主要思路,对于理论基础研究来说这当然没啥问题,但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的中间过程投入太少。比如说我们生物学吧,做基因功能研究,探索基因与疾病关系的很多,发SCI的时候,最后往往也会带一句,该基因可以作为潜在的疾病标志物/药物治疗靶点之类的。但真正去研究这些分子是否真的适合作为标志物或者药物靶点的却很少。因为做这些中间工作很困难,成本高,失败风险大,成果距离实际应用也仍然还有不小距离。但不做这些工作,研究出来的很多基因功能最后也就只能停留在paper上了。

  10. 王政说道:

    显示面板行业来看。

    首先说结论,很弱。

    这个技术是美国研究出来的,但由于LCD行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美国无意在本土布局,以致于面板行业是在日本完成的产业化,这就导致液晶面板最为核心和前沿的制造技术都在日本,即使日本显示行业龙头老大夏普被三星坑的半死不活,但高端的制造设备和工业原料却一直都是由日本一手把持,譬如黄光工艺中的曝光机设备,基本由佳能尼康垄断,高世代线的大型曝光机单台售价一亿人民币往上,利润感人。

    虽然中国政府后知后觉,开始在面板行业布局,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中电熊猫、京东方等企业也初具规模,但是这些企业从项目规划开始一直到正式量产,都严重依赖于日韩企业,从日韩采购的设备更是数不胜数,国产化几乎为零,即使某些边缘设备也基本是从台湾进口,而量产之后更是有大量的生产原料无法自给,需要完全进口。在这个行业,大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就算是这样,似乎也没有给大陆留下太多的时间,以三星、LG为首的韩国企业在液晶面板领域已经开始战略收缩,纷纷把战略重心偏向OLED领域,虽然说现在OLED相对于液晶的优势还不十分明显,但是一旦上下游产业化彻底完成,规模化效应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液晶是否会重蹈当年等离子的覆辙也未可知。

    高端机床产量还是不太够。
    高分子材料还需要时间,合金工艺也需要再实验。不过别担心,我正在努力。

    有朋友问我你怎么努力,我只能说尽我所能。可以预见我肯定不会成功,但我的失败是有价值的,我将第一个预见有人将会以一己之力激活整个国家。在那一天我所做的这些剪电线,拧螺丝(字面意思)的微小工作也就有了自己的意义。当进步变得愈加艰难,当前行变的困难重重的时候,有人会放弃,有人会背叛。但我将沿着泥泞不堪的道路继续前行,因为我知道成功就在眼前了,我怎么会放弃呢?我是英雄的踏板,我是成功的基石,我是崛起的付出,我是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我会看到图腾的雄起,但图腾不会记得我!我将俯下身躯艰难前行,
    成功需要代价,我就是代价。

    “全世界所有的手机会在同一时刻响起,那,是我成功的呐喊。”
    ————《天才除草人》
    在日本博后,只说一个很小的点,我想做一个新反应要用的一种酶是日本一个调味品生产公司可以量产的,但是公开售卖的产品是加了很多辅料的不能用于研究,于是我就在该公司的网站上留个言说我是研究人员想要用这种酶,可否提供一些信息,我还是用英语留言的因为本人日语很烂,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收到了该公司的回复邮件,是一个公司中专门负责与大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系合作的人回复我的,向我提供了有效信息,不需要售卖可以签订合作合同免费提供样品等,我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天呐原来网站客服真的不是吃闲饭的啊………当然这是开玩笑,就是给我感觉日本企业对于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发合作有着非常成熟的体系,效率也非常高,这对于基础科研的实际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章灌水上,国内的产学研也慢慢开始发展了,不知道何时可以达到这样的高效率无缝对接。

    1汽油发动机方面
    日本三菱几乎垄断了所有不能自产发动机的自主品牌汽车的汽油发动机供应。使用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的车型有:比亚迪F6,华晨尊驰、骏捷,金杯海狮,奇瑞东方之子,福特全顺,江淮宾悦,上海英伦TX4,帝豪EC8,东南菱悦、君阁、戈蓝,江铃陆风,海马3,柳汽风行MPV,长丰猎豹,长城哈弗、嘉誉,华泰特拉卡,北汽域胜、骑士,福田蒙派克、风景,郑州日产奥丁,中兴无限、威虎,曙光傲龙、旗胜……
    2柴油机方面
    中国几乎所有的皮卡、轻卡、轻客上用的柴油机都采购自五十铃或使用五十铃技术生产。在重型柴油机方面,美国康明斯公司则独占鳌头。这家美国独立发动机制造商仅在整机生产方面就在中国建立了4家公司:东风康明斯、西安康明斯、重庆康明斯、福田康明斯,配套范围则涵盖了东风、陕汽重卡、重庆铁马、福田欧曼等重卡企业,宇通、金龙、青年、中通等客车企业,以及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等工程机械企业。可以说,康明斯几乎垄断了中国高端重型柴油机市场。
    3汽车电喷方面
    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日本电装(属于丰田集团)几乎垄断了所有中国电喷市场份额,其中德国博世的市场份额一家独大,超过了60%。
    4重型变速器方面
    美国伊顿、德国采埃孚两家公司不仅控制着全球重型变速器的研发和销售,更是几乎垄断了中国重型变速器市场。
    5轿车变速器方面
    丰田控股的爱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自动变速器生产商以及全球第5大汽车零部件公司,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各个角落。使用爱信变速器的自主品牌有:比亚迪、东南、长城、华晨、长安、名爵、荣威、一汽奔腾、东风风神、广汽传祺……
    6汽车内外饰部件
    以美国江森自控、德尔福(原通用汽车零部件分部)、伟世通(原福特汽车零部件分部)、法国佛吉亚为代表的跨国零部件巨头,不但为国内汽车厂商制造座椅、仪表台、扶手、车门内饰、车顶内饰、保险杠、车灯、雨刮、空调等内饰、外饰部件,更是在车型设计之初就参与内饰与外饰的设计。
    上述几家公司为几乎所有的国内乘用车生产企业设计、制造内饰与外饰部件。
    6发动机设计
    奥地利AVL、德国FEV、英国Ricardo是当今全球三大独立发动机设计公司,再加上专注于柴油机领域的意大利VM,四家公司垄断了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动机设计。
    目前AVL在中国的客户主要有:奇瑞、潍柴、锡柴、大柴、上柴、云内等。
    7轮胎方面
    韩国锦湖、韩泰,美国固特异、意大利倍耐力、英国邓禄普、普利司通、优科豪马,法国米其林,无一不是清一色的外资。国产轮胎的市场大多仅局限于微型车和商用车。如正新三角这类。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只能完成前期的市场调查、产品定义、外观及内饰设计,中期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检测,以及后期的经销商招募、销售管理等步骤,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均被外资把持。
    在汽车制造的道路上 中国还要走很久。

    刚开始我在一个公司实验室上班,公司不出名,但是也是上市公司,5,6百人。生产大变电柜的。
    实验室需要接触各种仪器。其中用的比较多的有个0—20kN(大概是,太久了记不清了)的拉力试验机,岛津的。开始没觉得啥。后来公司需要一个0-50的,领导看了很久,最终屈服于价格,买了家东北试验机厂的拉力机。好吗,在知道便宜在哪了,首先外形上突出一个傻大笨,当然这不重要。操作软件上一对比,简直一个win10和95的对比。当然也不重要。使用过程中操作难度简直不能忍,具体不好叙述,比如装卸试验材料,改变精度等等。当然这也不重要。都是能克服的。最重要的是自从那两个调试人员走了,那个机子就没办法用好吗,动不动这个出问题死机,那个有问题。实验室有个镀膜厚度仪器。外国产的要100万左右,好吧很明显我们选的是20多万的国产的。后果可想而知。天天坏。天天找人上门。我不崇洋媚外,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实验室那么多大的仪器,只要看起来有工艺感,使用记录上面基本没维修记录的,大部分是是外国产的,公司用的日本的较多…。仪器你害怕一碰就坏的,基本是国产的。
    幸亏后来我熟了之后能看出点原因了。公司生产的变电柜,小的1.20万,大的5.60万,话说也不便宜了。貌似天安门广场用的就有公司的产品。就这东西,造的过程中,车削的零件安不上,手磨,还安不上用锤子锤进去。镀银的零件能用最小厚度,绝不多一个u。需要人工检查的橡胶制品,基本是数个数。还有很多。不过也能理解,工人都拿那么点工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拿什么热爱岗位,敬业负责。
    题外话,经过这段经历,大的东西我绝对不会买国产的。

    偶然看到这个话题,忍不住来冒个泡,中国某些本科高校的课程教学敬业程度真心不如国外。

    国内教育大家自己有体会,我就不说了。

    说说一个二流西方国家普通本科学院里的计算机课程,牛B高校牛B研究生博士生请让开,这个学校不高档。。。

    课程选好,先上个网站,巨细无比的课程大纲每节课程都清清楚楚,实验的考察点,考试的考察点全已经以预先讲明,边上居然还有视频给你讲解一下。

    上课的时候基本不会照读书,而是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别看教科书写得简明得很,课程难度绝对是假象,抱一本教科书基本是混不下去的,话说某一次某课程学得不好,又觉得电子版本不好,出血实体店买实体书,这种痛。。。

    每次布置作业都用软件精确掐好上交时间(一般是半夜里),老师还得意地秀他的命令行工具,还秀了一下德国某大学的代码比对网站,码农们懂的。像数据库那样的作业难度和量比国内难了不是一点点,需要写点说明,老师居然还用比对软件查是不是抄袭,这可是普通作业。一周一次,批改还巨详细,还有详细的标准答案让你能纠正。

    有同胞可能参考一点网上类似的东西,老师下节课就开始谈plagiarism。。。

    有些大作业要组队,方案要集体确定。阿三兄能说会道讲PPT,当地土人当然玩需求,我们这种人语言不好当然幕后英雄,上去讲10分钟,下面坐一堆人质疑的,指点你的,老师在边上敲敲边鼓。一个作业死掉无数脑细胞。

    考试就不说了,如果捉到作弊就直接提交州里去审查,基本是回家种田的命 。写小论文好吗?更惨,不仅是检测抄袭的问题,老师还要看w你的思路,有的任务还难,拿过来的题目居然就是GOOOOOOGLE这种公司里的小任务,真是要了学渣的亲命,下午四点多下了课开始干活,中间啃点东西继续开夜车。

    什么 ?期末对成绩有异议?作业详细记录,会议记录,答辩记录,查重结果,同学评价,反正我是没敢去找过。

    没错,以上元素就大部分夹在一门课里,其它课类似。感觉国内普通本科高校每门课都这么上,基本是做不到的。

  11. 孙海洋说道:

    水处理在澳是很多行业的必需。有的煤矿已被关闭了,仍要进行矿水的处理,为什么?因为环保的要求!你不做,环保部就会吊销你的环评证书,以后你也别想再开矿了。而我也曾努力从国内买一些设备。但不是这个出错就是那个不对头。一次通过一个本地的代理商买了几个国产的双相钢(Duplex Steel)的泵。 因为要用于海水,所以明确要求是Duplex, 不能使用316L不锈钢的泵。 国内的生产厂保证绝对是Duplex, 不是316, 而且交货的日期比其他的厂家要短不少。所以,就说服了对中国货有疑虑的老板下了订单。记着是近10 万的大单。
    等都一批几个泵运到后,检查了随泵一起到的材质证明,没错, 是Duplex。于是叫手下的工程师检查一下外观,便准备发货。他回来说发现泵内有锈蚀痕迹。吃了一惊,马上跟他一起去检查,果然看到泵内有很深的一条锈痕。发照片给本地代理商追问Duplex的材质怎么有锈蚀?他将国内厂商的答复给我, 让我哭笑不得:说是水试的残留。普通的水试都能锈蚀, 海水就跟别提了. 于是决定花钱在澳对已收到的泵重做材质检测。 报告出来, 说没有一个泵的材质达到要求,最好的在75%,差的不到50%。这50%都不到的钢连不锈钢都不是了。 真不知道随泵而来的材质证明是怎么搞出来的。之后便是不停的交涉,最后总算是全部退货拉到了。

    现在中医医院工作,而且我们中药知识也是要学习的,所以对于这方面深有感触。不知道我回答的算不算科技方面,抛砖引玉吧。第一次回答希望大家不要见笑。言归正传,中医中药发源于我国,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年的历史传承,这些都不是日本、韩国能比的。但是现在中医在日本、韩国的兴盛和传承,远远超过我国!!对于中医的现状,目前亲身经历不算多,毕竟我是学药学的,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以前在大学,我们老师给我们上课提到的目前中国中草药的现状: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中成药和中草药,90%是日本出口的,中国自己也生产,但是只能国内自销或者出口附近的东南亚国家。我们自己生产的药,不要说和日本竞争市场,根本在西方市场销售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我们的药品质量参差不齐。我们种出来的中草药我们自己都说不准有效成份有多少,我们生产的中成药就只能说个大概含有什么植物,至于其中还含有什么其他的物质,不知道,这些物质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对人体和需要作用有什么影响?中成药里的每种植物所提炼出来的有效成份比例是多少?完全不知道!!也许我们从小就接触中成药,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而且我们自己一直这么治病用药,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西方市场,人家的药监系统就是这么规定的,要想进去别人的市场,就必须遵守别人的游戏规则。但是我们国家的现有种植和生产水平完全做不到。而日本就可以完完全全做到!日本可以准确提供自己种植的中草药的有效成份含量,可以在自己生产的中成药的成份上标注准确数值比例。我们大学老师读博士的时候,是师从药学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原谅我忘记名字了,毕竟这种殿堂级人物,离我等小民实在太遥远了,平时连提起的机会都没有~~),这位老先生50多岁了,还花她了两年的时间自学日语,然后两年后可以在药学的学术交流会上,用流利地日语和日方代表交谈。这确实很值得我们敬佩和骄傲,但是当中又带着一些难过:老先生学习日语是因为在中药领域,日本比我们进步很多,学习日语是为了方便向日本学习。每每忆起,都会深感耻辱!

    天气预报。现在的天气预报主要的手段是利用数值模式进行预报,国内目前运行的预报系统是T639或者GRAPES。T639是早年从欧洲中心买过来的模式,GRAPES是国内宣布自主研发的模式。T639目前在欧洲中心已经不再使用了,而GRAPES的水平目前和T639相当,也就是说,现在国内的预报模式能力基本就是欧洲中心十年前的水平。如果再细看GRAPES模式的相关文章,就会发现,GRAPES里面的物理过程参数化基本上就是从欧美的模式里移植过来的。

    再看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模式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国内有地球系统模式的单位不多,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象局,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地球系统模式的海洋,大气,陆面等各个分量模式是从世界其他国家买过来,自己进行组装的。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模式基本上是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ESM/CCSM发展而来。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模式是早年国内一些院士主导开发的,动力框架部分是国内自己研发的,而物理过程也一样主要是参考国外模式的。如果阅读近些年物理参数化方面的文章,就可以发现国内基本上没有自主的参数化方案,国内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大部分是基于其他的模式发展而来。另一个问题是动力框架。国内模式的分辨率都比较低,而日本的模式很早就做到云解析的分辨率,举例来说,东京大学佐藤正树教授主持开发的NICAM模式,在2006年达到了云解析分辨率。也就是说日本至少有模式10年前就可以用云解析分辨率研究气候问题。而目前国内还做不到。
    另一个方面是再分析资料。之前世界上只有欧洲中心,日本气象厅和美国NCAR有再分析资料。最近国家气象局才完成了一套再分析资料,目前还在测试阶段。
    好吧最后吐个槽,本科时候学预报,尼玛降水看的日本传真图,环流看的欧洲中心,只有观测看国内的了我靠。。。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9年。以前实验室绝大部分仪器都是进口的,国产仪器使用寿命在1-2年。近年来,国产仪器种类和质量大有提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国产50%?。
    质量比较好的国产仪器有:1. 核酸蛋白电泳系统,包括北京的六一和上海的天能。实验室前两年买过一台伯乐的进口电泳仪,结果电泳仪进水短路了,维修费用和买台新的差不多。后来换成天能的电泳仪,便宜好用,3年多没修过。
    2. 研磨仪。10年前买的是Qiangen研磨仪,进口,基本半年修一次打样臂。后来买过国产的,用到现在3年多没修过。
    3.其他还有国产的摇床,培养箱等。

    片肯定是不行的,本科大三学HPC(高性能运算)的时候,教授说他在加州理工做实验的时候就听他的导师讨论美国对中国芯片技术封锁,而且这是数年前的事情了。直到最近,美国真正开始对中国限制了英特尔xeon芯片的出口(超算用),我们上课就简单讨论了中国以后如何继续进行超算方面的研究。但我个人认为,硬件工程师,尤其是芯片设计者在中国必须要奋起直追,超算本来就基本是硬件的堆砌,我不认为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龙芯放到一起能造出个什么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机。

    而且我大四一年有幸和一个国家实验室的几个研究员做一个开源项目,我某天晚上熬夜,发给他们一个邮件问一些问题,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他们是凌晨三点半回复的(我们都在旧金山)。而且这还不是偶然,这种事情发生过至少三次在这一年中。我就想中国科研工作者是否也有如此的拼命研究的精神,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基础工作者尚且如此,中国作为这方面并不出众的国家,研究员们是否需要更加拼命呢?

    生物狗举个例子,实验室里,
    移液枪eppordorff,进口的(据说国产的里面的弹簧做不好),
    低速离心机eppordorff,进口的,
    高速离心机sigma,进口的,
    液相色谱仪安捷伦,进口的,
    显微镜奥林巴斯,进口的,
    几乎所有的标品、抗体、血清…sigma进口的

    政府补贴—>有钱拿—>糊弄骗钱—>没人认真科研—>看领导喜欢什么就编个项目—>骗钱—>啦啦啦啦—>研究生能做出来就行了—>实际用途?那是啥?—>上边有人罩着就是要捞这个钱

    真正能让中国科技水准快速上升的办法只有一个!
    严格保护专利,法律支持专利使用权商业化运作
    弱项应该是机械工业(包括材料)。机械工业弱导致精密加工时的精度差,具体表现就是加工出来的东西糙,尺寸没有保障,性能往往不达标。再加上材料方面的缺陷,使得我国目前还造不出像样的航空发动机。

    我的感觉现在中国的科技落后实际上是太懒,太投机取巧。举个一个例子,一次和我们厂德国的工人(强调一下,是厂里很普通的工人)去给指导我们公司的机子换个螺栓。他和领导商量的步骤:
    1:螺栓除锈,然后喷底漆,中漆和面漆
    2:旧螺栓取下来,清理接触面
    3:老外量好尺寸,去掉拧螺母的地方的漆
    4:安装螺栓,拧螺母的地方抹上防松胶
    5:打力矩,打完之后,抹上玻璃胶
    中间发生的事:
    现场没有漆,不给喷,老外坚持要喷漆,我们自费买漆,现场不喷,说没工具。我们出钱雇人喷,和他说完要求后我们约定隔一天取货,中间还去检查了一下,结果最后少喷一道,老外打发脾气,最后只好作罢,凑合用。
    安装螺栓时,螺栓接触面不给清理,老外坚持,最后用水冲一下,清理了。
    拧螺栓,打力矩的过程还算顺利,到最后抹玻璃胶防水的时候,现场工人实在是不想干了,怎么说都不行,决得没必要,一副“就不干,爱咋咋地”的样子,最后老外把有缝的地方全部抹上玻璃胶做吧。
    在中间,老外要监督到所有细节,少有不留神就会糊弄了事。
    这只是我看到的一个平常的例子,大家说就这样的态度我们的科技再发达有什么用。
    我的观点:现在我们的理论水平已经很高了,最缺乏的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按照理论办事的人,缺乏这种氛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