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这位首个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人有点不一样

说起拉斯克医学奖,大部分人要么茫然不知,要么对其的印象还停留在屠呦呦2011年的那次获奖。事实上,屠呦呦并非第一个获得拉斯克医学奖(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的中国人。早在80年代,就有一位中国人获得过拉斯克奖,只不过这位获奖者并非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从基因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外”。

马海德:这位首个获得拉斯克医学奖的中国人有点不一样

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经过70年的发展,今天的拉斯克奖包括四个奖项,分别是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众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就是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而第一个获得拉斯克奖的中国人——马海德博士,获得的是公众服务奖。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注:拉斯克奖最初设有三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Basic Medical Research)、临床医学研究奖(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2000年被重新命名为玛丽·沃德·拉斯克奖,以纪念拉斯克夫人)。1997年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位于美国纽约的阿尔伯特和玛丽· 拉斯克基金会(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是拉斯克基金的管理机构,获奖者由25名来自世界各国的杰出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选产生。

马海德,本名乔治•海德姆(Shafick George Hatem),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法罗,父母都是来自黎巴嫩的移民,起初是炼钢工人,后来靠开纺织品店为生,生活经常捉襟见肘。有一次,全家6口人都染上了流感,却无钱买药,幸得一位老医生愿意免费为他们诊治,还雪中送炭,赠予他们许多食物,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幼小的乔治从那时起便立志也要做一名医生,对贫困人群施以援手。

马海德博士

马海德博士

长大后的乔治成绩优异,靠着奖学金从北卡罗来纳大学一路读到日内瓦大学,研修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期间,他从一个朋友那里第一次听说了东亚和中国的种种见闻,萌生了去上海开设诊所的念头。

1933年8月,乔治与两位同事从美国坐船出发,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来到了上海,成立了自己的诊所,主治性病及其他常见病。也就在这时,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中文——马海德,并沿用终生。

30年代上海滩的灯红酒绿并没有让马海德沉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反而让他萌生了去意。这时,他在上海结识的三位友人——著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新西兰活动家路易·艾黎及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为他指明了道路。1936年夏,马海德穿越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线,来到了陕甘宁边区,为毛泽东及红军将士提供医疗服务。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国际援华委员会派了一队由加拿大和美国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来到延安,这其中就有为我们熟知的白求恩。在毛泽东与白求恩初次会面时,马海德也在场。他为延安的公共卫生医疗做出的贡献被世界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写进了其著作《中国回忆录》中。

抗战时期的马海德与毛泽东

抗战时期的马海德与毛泽东

1937年,马海德成为了第一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立即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并签发公民证,成为了第一个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

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1953年,马海德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性病,他先后赴内蒙古、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江苏、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之后,马海德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麻风病防治的理论宣传和实践,提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口号和“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在进入麻风区时,他不穿隔离服,主动和病人握手,同桌饮茶,甚至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进行检查溃烂的伤口,为了保证触感准确连胶皮手套都不戴。每当有人问他是哪里人时,他都会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为了避免外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马海德甚至买了一顶新疆的绣花小帽,出诊时戴在头上,自称是新疆来的。建国初期,面对卫生部给外国专家发放的特殊补贴,马海德十分恼火地拒绝了,坚持称:“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这钱我不要!”毛泽东亦曾称马海德为“完全的中国人”。

马海德与麻风病患者

马海德与麻风病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首席专家邵长庚在皮研所实习时曾是马海德的学生,他回忆道:“马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家都尊重他,他虽不能写汉字,但能看懂中文,而且中国话说得流利自如。在北京时和常我们一起聊天……那时马老和他的夫人苏菲住在北京后海北沿,平时喜欢在后海游泳。我们有时到他家,看到他收藏一些小古董……“文化大革命”期间,马老也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受批判、抄家,但他仍然坚持治病救人的理想,从事麻风防治工作。”在被怀疑和诬陷为特务的最艰难的时候,他曾伤心地说:“不被自己人信任,世上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事了。”在马海德的眼中,中国就是自己的祖国,中国人就是自己的同胞。

1986年,马海德因对中国性病及麻风病防治做出的巨大贡献被授予了拉斯克医学奖,这也使他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马海德与家人

马海德与家人

晚年,马海德这样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我的老友斯诺在临终之前曾表示,他羡慕我走过的道路。是的,能够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这样伟大的事业而献身,的确是值得羡慕的。”1988年10月,马海德因病去世。至今,马海德的纪念铜像仍伫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门前。

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无疑令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我们也应当像千千万万受到他恩惠的病患一样,将马海德这个名字铭记于心。

西方的每一位医师在从业之初都会以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仰赖医药神阿波罗,阿斯克勒庇俄斯,阿克索及天地诸神为证,鄙人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祇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殛之。”

马海德博士

马海德博士

宣誓的时候,许多医者或许只当作是例行仪式,没有想过要终生恪守奉行誓言。但回首马海德的传奇一生,生命与医术的无上光荣,他无疑是受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Wikipedia,Lasker Foundation,Blog Baladi,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人民网,大公网。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为 “未来论坛”微信账号(ID:futureforum)

未来论坛,是民非企业性质的公益组织,是承载人类科技梦想,用科技改变世界的公益平台;也是连接前沿科技,解读未来趋势的思想平台。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重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年龄)。未来科学大奖以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以创新的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曾报道:

➤ 世界拥有了诺贝尔奖,中国拥有了“未来科学大奖”

➤ 计算机行业诺贝尔奖花落“密码学”,致敬不能被忘却的图灵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作为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它是国家、政府科学奖项的有益补充。未来科学大奖关注突破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家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两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金。奖金来源于未来论坛理事自愿出资,并选择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袖定向捐赠。每项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大奖按照国际惯例,成立基金会、设立董事会、下辖监督与执行机构。

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性别、年龄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具有突破性及长远意义,代表世界和中国的最高水平,并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包含中国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激励是为致敬。未来科学大奖希望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斯坦福大学如何孵化总统和商业巨才

➤ “美”才是物理的真谛:诺奖得主Wilczek谈量子力学、宇宙

➤ 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最长寿

➤ 王选:科学家、企业家与计算机发展

➤ 这两天“引力波”火上了天 看看参与探测的两名中国科学家怎么说

➤ 用时空大数据量化世界:百度科学家眼中的复杂中国

➤ 少看些朋友圈上的癌症谣言,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 太空时代的诗和远方,NASA科学家说“2022年,我们月球见”

您可能还喜欢…

8 Responses

  1. 安妮海瑟薇说道:

    马海德姓马是因为到陕甘宁边区后,因为他是黎巴嫩裔,会一些阿拉伯语,当地阿訇经常请他到家里做客吃饭,他发现回民姓马的人很多,“十个回回九个马”。于是决定自己也姓马。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阿尔伯特· 拉斯克(Albert Lasker)医学研究奖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2. 请回答1988说道:

    1940年3月1日,苏菲成了马海德的妻子。在那个特殊年代,结婚只需要向组织打个报告,组织同意就可以了,而浪漫的马海德还是要求给妻子一个明确的身份。马海德带着苏菲,特意去延安边区政府的民政厅办了结婚证。 1943年马海德与苏菲的儿子出生,取名叫周幼马。这是网上的资料,借鉴一下。。。。。

  3. 孙悟空说道:

    85岁的屠呦呦发表诺奖获奖感言时说:“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4. 百家讲坛说道:

    ‘我体验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屠呦呦一句发自肺腑的名言。因为体验到了信任,就会无怨无悔的献身到事业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而且从不计较荣辱得失。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好吗?

  5. 皇帝的新装说道:

    肆宣扬屠呦呦,像是屠呦呦突然功成名就,可悲的是40多年前屠呦呦已经取得了这个成就,但从未被公众像现在这样推崇。说到底,中国推崇的是诺奖,而不是屠呦呦。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6. 哈佛说道:

    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做点事情,发明某种药物,像屠呦呦一样,哪怕,没有奖,哪怕用我的一生去交换.马海德这样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我的老友斯诺在临终之前曾表示,他羡慕我走过的道路。是的,能够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这样伟大的事业而献身,的确是值得羡慕的。”伟大的马海德!

  7. 红高粱说道:

    屠呦呦,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中国人。我希望我们普通中国公民可以尽快变得理性,变得尊重科学,变得热爱追求真理。在“诺贝尔周”,通过莫言和屠呦呦得诺后的主题演讲,来评测二人对党的忠诚度。进而褒奖一个,鞭笞一个。中国的社会严重不平衡,科学家穷,屠呦呦研究了这么多年,诺贝尔获得者拿到500万..

  8. 三少爷的剑说道:

    真不敢想象若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解放军,没有研究科技的人,将会面临怎么样的境遇,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