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研究院:网络舆论中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

继不久前清博舆情公号发布的群体性事件特点及对策建议之外,此次,将再次分析网络舆论最为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

清博研究院: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类群体公共事件最受舆论关注。今年上半年群体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关注热度top10中主要的事件类型包括医疗卫生类、互联网金融类、暴力执法类、网约车类、教育类、土地纠纷类。

其中互联网金融类群体公共事件占据榜单席位最多,达30%。这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监管体制等的不完善有关。该类型的舆论关注度较高,一方面是受互联网多平台联动转发炒热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相关部门反应速度较慢,案件处理周期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金额巨大、受害者数目较多的影响。

网约车类型的群体公共事件较多,前十的榜单中有“深圳出租车停运”、“西安抵制网约车”这两个事件。

2016年上半年群体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关注热度排行TOP10

2016年上半年群体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关注热度排行TOP10 

群体公共事件发展趋势,应从事后救济型向事前预防型转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群体行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正面交锋和事后性对抗,并且现代社会法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事前合理的群体诉求上达通道较过去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在个体权益尚未受损前,用群体组织形式向政府部门提出不同意见,不仅能降低诉求成本,也是寻求政民平等交流的正确姿势。

越来越多的群体公共事件参与主体在自身的利益尚未遭受切实的损害之前就采取多种方法表达诉求。这与大多数普通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存在密切联系,在“邻避事件”中表现明显。

例如,深圳居民拉白条横幅聚众抗议建变电站,仙桃群体抗议垃圾焚烧厂事件,沈阳居民抗议浑南建变电站等,这些事件参与主体均在邻避设施开工前采取了预防型策略。

清博研究院: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

非理性因素导致的群体事件不断增长。非理性因素导致的群体公共事件的发起没有具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没有具体利益诉求,重在发泄不满情绪。

多表现为偶然因素引起的群体性斗殴、打砸、扰乱社会秩序,如“遂宁聚众斗殴”、“宿松发生聚众扰乱秩序案”等都是偶然性群体事件,无直接利益诉求。“成都百余人聚众打砸”事件中甚至是对无辜人员、商店进行“打、砸、抢”,这种暴力行径一方面是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另一方面也形成不良示范。

➤ 更多舆情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qinga
➤ 更多舆论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lun

今年以来此类非理性因素导致的群体公共事件多达数十余起,整个社会的治安生态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危机四伏,由情绪激化引起的矛盾风险也在上升。

由缓和性趋向暴力性。近期出现的一些与经济利益相关的群体公共事件出现一定的行动极化趋势,这类群体事件的参与主体往往受“大闹大解决”的心态驱使,不再采用静坐请愿、绝食示威、呼喊口号等温和方式,以至有警民暴力冲击、群殴、围堵、拘留等极端行为出现,其行为方式已由以往的缓和性向暴力性转变。

清博研究院: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

广东、河南两地曾出现过多起因拆迁爆发的群体肢体冲突。现场暴力冲突被镇压、拘留的情况在河南、江西、湖南、江苏等多省也有发生。多地利益群体之间的暴力冲突引发的社会动乱,如聚众扰乱交通秩序、聚众打砸、群殴见血等,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冲击,并呈趋势化发展。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离婚买房打破了谁的底线?又戳中了谁的痛点?

➤ 清博研究院:为什么舆论聚光灯下的总是中产阶层?

➤ 深度研究: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消费现象,桃色当前、悲情在后

➤ 魏则西事件后,辱骂马蓉宋喆心疼王宝强 网络舆论暴力的几大表现

➤ 王宝强马蓉离婚事件霸屏,是谁掌握了网络舆论主导权?

➤ 从徐玉玉遭电信诈骗等事件 看社会隐疾传播如何引爆舆论

➤ 影响网络舆论事件生命周期的六大关键因素

➤ 八大舆论环境告诉你,为何宋有洲的“空中巴士”巴铁遭轮番轰炸

➤ 清博研究院:从舆情爆发到应对,影响网络舆论烈度的十大因子

➤ 清华大学沈阳点评近期热点:赵薇事件、王宝强离婚、分答、直播

您可能还喜欢…

14 Responses

  1. 郭嘉说道:

    这些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确实让国内国外的银行从业人士长了不少见识,有惊也有喜。在欧洲这家”全球系统性风险最大“的银行工作了多年,我也借此谈谈我们是如何看待这轮金融科技发展的,分零售和对公业务,再夹带一些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先声明下,金融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金融,所以我觉得金融科技(Fintechs)这个词或许比互联网金融更全面一点儿,也更适合用来描述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当然,大家对金融科技类的公司和大概的模式肯定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我就不班门弄斧,重复性话痨了。既然题主问得是如何应对挑战,那么我们做为防守方,还是多少要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对手的。

    我们行这些年在各种场合也不断讨论Fintechs,大致总结下来对此类新兴科技公司有如下分类(下图):
    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s):这类公司对于金融系统(包括银行)的传统支付方法(包括点对点支付/ 转账)有着极大的冲击 – 他们的产品往往与”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更快的速度“,”交易的方便性“等关键词高度相关,国内的比如支付宝,微信钱包,国外的如TransferWise,SumUp,SetPay;
    还有一类我们叫数字化生态系统类公司(digital ecosystems):这类公司往往涉及的是非支付类领域,比如提供娱乐服务,广告,零售平台等等(像亚马逊,京东)。这类公司往往关注它们的平台上所发生的金融交易;与金融科技公司不同的是,这些公司普遍已经拥有较成熟的客户基础以及品牌;

    还有一类就是金融科技公司和数字化生态系统类公司的"集大成者",国内的话我想阿里巴巴,腾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其他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还包括如点对点借贷(Funding Circle, Lendico),众筹(Seedrs),以及在线投资(nutmeg)等

    分清楚了“敌人”大概有几类,我们就来谈一下从大型银行的角度是怎么看金融科技这些新进”野蛮者“的闯入的。

    一般来说,最开始,金融科技类公司都是一些创业型公司(体量上肯定和银行不是一个量级)。大部分初创公司尝试着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流程中找到一个比较niche的切入点(这里我们先不讨论是零售还是对公业务,后面说)。而Fintechs往往相对银行可以创建出更加有效率,更好融合客户使用习惯,高度自动化的产品。这样的模式对于传统的银行商业模式来说肯定是有冲击的,这个不容置疑 –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进程只是之后很长时期金融行业数字结构化转型的开始而已。

    银行在这点上必须默默虚心的接受现实:自己原来主导性的地位已经不在了,起码对于零售业务来说是这样的。就拿我们行来说,很多年前退出了国内的零售业务(好吧,我承认本来我们这方面做的就差),这些年在欧美的零售业务也逐渐收缩,关闭了很多分支行(成本等原因),大幅裁员重组,今年开始零售部分正式转向所谓的数字银行。同时,银行在伦敦,硅谷和法兰克福建立了Fintechs的孵化器(数字工厂),尝试在零售银行业务中寻找金融创新与合作的机会。其他银行也在快速跟进,比如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的CommerzVentures,已经与很多Fintechs合作,如Traxpay(支付), Gini(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化数据管理)和IDnow(实时身份识别)等。

    说到零售银行的运营成本,这里举个例子:德国银行很多(从1993年的3,717家到2012年的1,686家),市场高度竞争,开分支行的成本也高,尤其在法兰克福这样的城市:同一家银行,法兰克福分行的成本收入比(cost-income ratio)比集团内其他分支行要高很多。也因此,这边竞争力最强的早已不是这些传统开分支行的实体银行,而是像Comdirect(德国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或者ING DiBa(荷兰国际集团的网络银行)这样的网络银行 – 这也算是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成功转型吧。

    然而说到这里,对于很多大型银行来说,对公和投行业务是利润的最大贡献者,而这块业务目前并不像零售业务那样受到巨大的冲击 – 归期原因是因为这部分业务要求很高的专业性(比如风控,金融市场,国家以及行业的分析等),同时高度依赖银行多年建立起来的关系和网络。因此,这方面银行的领地仍然没有被大幅侵略 – 不像零售业务,组合的同质性很高(homogeneous portfolio),在银行里也已经基本是全自动化流程决策了。这里拿德国举例,按客户规模和Fintechs产品划分
    可以看出,零售方面Fintechs在某些产品领域已经抢夺了高达21%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客户规模的增加,份额逐步减少,到大型企业的时候,Fintechs基本还没有什么市场。

  2. 郭嘉说道:

    这些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确实让国内国外的银行从业人士长了不少见识,有惊也有喜。在欧洲这家”全球系统性风险最大“的银行工作了多年,我也借此谈谈我们是如何看待这轮金融科技发展的,分零售和对公业务,再夹带一些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先声明下,金融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金融,所以我觉得金融科技(Fintechs)这个词或许比互联网金融更全面一点儿,也更适合用来描述这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当然,大家对金融科技类的公司和大概的模式肯定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我就不班门弄斧,重复性话痨了。既然题主问得是如何应对挑战,那么我们做为防守方,还是多少要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对手的。

    我们行这些年在各种场合也不断讨论Fintechs,大致总结下来对此类新兴科技公司有如下分类(下图):
    金融科技公司(Fintechs):这类公司对于金融系统(包括银行)的传统支付方法(包括点对点支付/ 转账)有着极大的冲击 – 他们的产品往往与”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更快的速度“,”交易的方便性“等关键词高度相关,国内的比如支付宝,微信钱包,国外的如TransferWise,SumUp,SetPay;
    还有一类我们叫数字化生态系统类公司(digital ecosystems):这类公司往往涉及的是非支付类领域,比如提供娱乐服务,广告,零售平台等等(像亚马逊,京东)。这类公司往往关注它们的平台上所发生的金融交易;与金融科技公司不同的是,这些公司普遍已经拥有较成熟的客户基础以及品牌;

    还有一类就是金融科技公司和数字化生态系统类公司的"集大成者",国内的话我想阿里巴巴,腾讯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其他类型的金融科技公司还包括如点对点借贷(Funding Circle, Lendico),众筹(Seedrs),以及在线投资(nutmeg)等

    分清楚了“敌人”大概有几类,我们就来谈一下从大型银行的角度是怎么看金融科技这些新进”野蛮者“的闯入的。

    一般来说,最开始,金融科技类公司都是一些创业型公司(体量上肯定和银行不是一个量级)。大部分初创公司尝试着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流程中找到一个比较niche的切入点(这里我们先不讨论是零售还是对公业务,后面说)。而Fintechs往往相对银行可以创建出更加有效率,更好融合客户使用习惯,高度自动化的产品。这样的模式对于传统的银行商业模式来说肯定是有冲击的,这个不容置疑 – 我甚至觉得,现在的进程只是之后很长时期金融行业数字结构化转型的开始而已。

    银行在这点上必须默默虚心的接受现实:自己原来主导性的地位已经不在了,起码对于零售业务来说是这样的。就拿我们行来说,很多年前退出了国内的零售业务(好吧,我承认本来我们这方面做的就差),这些年在欧美的零售业务也逐渐收缩,关闭了很多分支行(成本等原因),大幅裁员重组,今年开始零售部分正式转向所谓的数字银行。同时,银行在伦敦,硅谷和法兰克福建立了Fintechs的孵化器(数字工厂),尝试在零售银行业务中寻找金融创新与合作的机会。其他银行也在快速跟进,比如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的CommerzVentures,已经与很多Fintechs合作,如Traxpay(支付), Gini(基于机器学习的结构化数据管理)和IDnow(实时身份识别)等。

    说到零售银行的运营成本,这里举个例子:德国银行很多(从1993年的3,717家到2012年的1,686家),市场高度竞争,开分支行的成本也高,尤其在法兰克福这样的城市:同一家银行,法兰克福分行的成本收入比(cost-income ratio)比集团内其他分支行要高很多。也因此,这边竞争力最强的早已不是这些传统开分支行的实体银行,而是像Comdirect(德国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或者ING DiBa(荷兰国际集团的网络银行)这样的网络银行 – 这也算是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成功转型吧。

    然而说到这里,对于很多大型银行来说,对公和投行业务是利润的最大贡献者,而这块业务目前并不像零售业务那样受到巨大的冲击 – 归期原因是因为这部分业务要求很高的专业性(比如风控,金融市场,国家以及行业的分析等),同时高度依赖银行多年建立起来的关系和网络。因此,这方面银行的领地仍然没有被大幅侵略 – 不像零售业务,组合的同质性很高(homogeneous portfolio),在银行里也已经基本是全自动化流程决策了。这里拿德国举例,按客户规模和Fintechs产品划分
    可以看出,零售方面Fintechs在某些产品领域已经抢夺了高达21%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客户规模的增加,份额逐步减少,到大型企业的时候,Fintechs基本还没有什么市场。

  3. 钱粮胡同说道:

    国内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这类个人征信主要就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客户的信用情况,零售业务这样判别风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国外的话,美国一般用FICO,德国用SCHUFA),我甚至认为Fintechs类公司做征信要比传统征信的方法有优势(无论是评级方法学(rating methodology)的创新还是数据的规模与实时性);然而,当客户规模开始变大后,银行以公司为主体来评级分析信用的时候不再像对待个人业务(或小微业务),公司本身不玩微博也不看知乎,这些所谓社会化交互数据没有,那么分析公司信用主要是看行业,财务情况(盈利,负债和现金流)和非财务情况(战略,运营,执行度,管理层和信息透明度) – 我承认,很多银行也是用自动化评级来做的;然而,当银行市场高度竞争(比如目前的欧洲),每一滴资本都及其珍贵,每一点细微的风险都应该考虑的时候(我相信这也是国内银行业之后将面临的发展趋势),很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advanced IRB)来分析企业信用,而这个时候,信用分析师本身的专业程度,对行业的把握能力和经验是目前机器(算法)不好模拟的(对行业分析有兴趣的朋友请参看:初入金融行业,如何进行实用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 – 钱粮胡同的回答),当然这说的还只是内部评级部分,之后还有LGD level等很多依靠经验和专业程度来把握和衡量的参数。就这一点,如果想做好充足的风险分析,Fintechs公司不能仅靠一些程序就够了,起码近些年看仍然是这样。对企业评级和机器学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篇回答:AlphaGo 的数据算法,能否用来分析银行信贷企业的各项数据,然后得出关键指标和权重? –

    然而,银行不能因为对公等业务的天然壁垒属性就盲目自大,毕竟科技是在进步的,所以想保持这个领域的龙头地位就要看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内部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目前我能想到的一些主要困难:
    监管:这是银行内部创新的最大阻碍 – 做银行的朋友应该很了解“合规”这两个字:它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报告,反洗钱(AML),反欺骗(Anti-Fraud),KYC(了解你的客户),与央行和监管机构来回的沟通等等,这些都占用了银行很多的资源与时间。Btw:听国内银监会的一个朋友说,国内监管机构相比国外来说,对国内的金融机构还是很仁慈善良的,请珍惜。
    除此之外,困难还有:
    没完没了的尽职调查和(初级水平的)审计,和因此导致的操作成本(operational cost)等
    资本充足率(CAR)新规等使得银行要勒紧裤腰带,再也不是大腹便便的时代了-而这一切干扰也都让银行的”私房钱“远离研发与创新。
    但是,岁月是把杀猪刀,监管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银行沉重的负担,而另一方面也是强大的保护伞,使得鲜有直接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当然,Fintechs类公司也不想与银行产生直接竞争,人家聪明,早就知道如何避免沉重的监管负担。举个例子,银行收集和使用客户数据是受高度监管的,而Fintechs类公司目前还在享受着相对轻松的环境,也因此基于大数据可以持续不断的创新。

    当然,除了监管,银行在创新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有行内的文化,管理层的意识和基础设施限制等:

    行内文化:危机后,银行业普遍处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那什么绳”的状态,风险规避意识极强 – 换句话说,就是容错性和风险胃口很低。除了三座大山般的监管,还有这自从2007年开始就没真正缓过气来的大环境 – 极低的息差,半死不活的经济以及普遍上升的违约率。这使得银行对于内部创新型的项目鼓励不足,甚至排斥。再举个例子:我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就说,今天的银行不像过去了,花钱可以大手大脚-现在的银行从上到下规避风险,最大的变化和感受就是内部不再积极鼓励创新:你可以自己拉几个同事去做点实验性项目,然而成本与时间很多时候自付。而不鼓励创新是很可怕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现与进步就是建立在不断的失败与再创新中,而一个银行如果无法容忍实验性的创新和失败,那么就已经和创新这两个字绝缘了。
    管理层的意识问题:很多高级管理层是老一代人,有着极强的业务嗅觉,但是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科技,也因此,导致一些大规模投资的项目胎死腹中。我再举个例子吧,我们行在几年前想跟上时代,零售银行推出了一个投资上亿的电子平台叫Horizon,当时号称这就是“银行的未来”,让管理层可以实时跟踪全球各地的零售业务情况,三米高的大屏幕,各种数据分析,统计和预测搞得天花乱坠,电脑,手机,ipad上都可以实时联通;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两年后管理层用不惯这么先进的平台,还是倾向于用眼睛看打印出来的纸张,用耳朵听下面的人来汇报,导致这个项目慢慢搁浅,负责人含恨远走他乡,去了一家瑞士的私人银行(Lombard Odier )。如果放在Fintechs公司,想必情况不会这样。
    基础设施限制:很多银行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兼并与收购的历史(比如我们行),也因此IT系统杂乱的程度一般人没有亲历过估计不好想象…国内的银行相对来说IT方面的起点比较新,理论上应该相对好一些吧。举个例子:你能否相信,某些银行在快到季报年报发布的前一周,高级管理层还没有完全搞清对石油行业或者航运行业的敞口?银行banking book上的公司数据无法与trading book上的一一对应,导致算不清错向风险(分离的系统导致没有unique identifier)。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兴趣我可以再放几个),原因是因为那些历史遗留的碎片般的系统(fragmented systems)。我有朋友问我,国内很多银行都在用Excel,你们国外这年头已经先进到用什么了?你以为外资大行都用“心灵感应”啊?很多很多的工作和数据全是基于Excel的。不是小看Excel(请参考这篇回答来表达我对Excel的热爱:怎么在 Excel 上做数据地图? – 钱粮胡同的回答),是因为,Excel用好了是很方便(对于可控规模的数据和ad-hoc分析来说),但是不同IT水平的人自我发挥,导致很多同事做出来的Excel或基于Excel的process就像噩梦一样,看过一次就不想再碰了。这也说明,很多银行的人缺乏IT人的一种思维 – 即遇到任何问题,会去思考是否有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和工具 – 两个字:效率。

    吐槽了这么多,也举了不少有用没用的例子(请不要将我举的例子和我的雇主对号入座,谢谢),我们最后来看看银行该如何应对挑战。写到这儿,我其实想了半天,说写一些以后的展望或者给点理论性的建议吧,其实好写;但是我写不下去,因为以我个人在这个行业的感受和经历,我觉得很难很难。学术界常常喜欢在文章末尾给一些总结和展望,但是真正在实业界干了这么些年,表示有那个心但是无那个力写了。如果真要说银行如何应对挑战,我觉得:
    零售业务方面:
    就像前面例子说的,很多银行已经大幅转型网上银行(国内应该也有这个趋势吧),所以零售方面已经开始适应新的时代,逐步在转型

    对公业务方面:
    先等一段时间,不是等大环境变好,而是等到把一部分顽固不化的老思想(的人)过滤掉(比如退休或者裁员什么的…),这些人是银行推进创新最大的阻力
    微创新:不要上来就想每个部门都大数据啊,机器学习啊什么的,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有一定技术性的创新和改革,优化流程,能自动化的自动化,提高生产率,把人真正的思考能力从一些有的没的重复操作性工作上解放出来,这样也许才能真正的说”银行是以人才为本的“
    内部创新只是一方面,与各种Fintechs的互补与合作也许是比较好的一个发展路径,但是大部分银行还在摸索(比如前面说到的德国商业银行的案例)

  4. 钱粮胡同说道:

    国内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这类个人征信主要就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客户的信用情况,零售业务这样判别风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国外的话,美国一般用FICO,德国用SCHUFA),我甚至认为Fintechs类公司做征信要比传统征信的方法有优势(无论是评级方法学(rating methodology)的创新还是数据的规模与实时性);然而,当客户规模开始变大后,银行以公司为主体来评级分析信用的时候不再像对待个人业务(或小微业务),公司本身不玩微博也不看知乎,这些所谓社会化交互数据没有,那么分析公司信用主要是看行业,财务情况(盈利,负债和现金流)和非财务情况(战略,运营,执行度,管理层和信息透明度) – 我承认,很多银行也是用自动化评级来做的;然而,当银行市场高度竞争(比如目前的欧洲),每一滴资本都及其珍贵,每一点细微的风险都应该考虑的时候(我相信这也是国内银行业之后将面临的发展趋势),很多银行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advanced IRB)来分析企业信用,而这个时候,信用分析师本身的专业程度,对行业的把握能力和经验是目前机器(算法)不好模拟的(对行业分析有兴趣的朋友请参看:初入金融行业,如何进行实用行业研究与行业分析? – 钱粮胡同的回答),当然这说的还只是内部评级部分,之后还有LGD level等很多依靠经验和专业程度来把握和衡量的参数。就这一点,如果想做好充足的风险分析,Fintechs公司不能仅靠一些程序就够了,起码近些年看仍然是这样。对企业评级和机器学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这篇回答:AlphaGo 的数据算法,能否用来分析银行信贷企业的各项数据,然后得出关键指标和权重? –

    然而,银行不能因为对公等业务的天然壁垒属性就盲目自大,毕竟科技是在进步的,所以想保持这个领域的龙头地位就要看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内部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目前我能想到的一些主要困难:
    监管:这是银行内部创新的最大阻碍 – 做银行的朋友应该很了解“合规”这两个字:它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报告,反洗钱(AML),反欺骗(Anti-Fraud),KYC(了解你的客户),与央行和监管机构来回的沟通等等,这些都占用了银行很多的资源与时间。Btw:听国内银监会的一个朋友说,国内监管机构相比国外来说,对国内的金融机构还是很仁慈善良的,请珍惜。
    除此之外,困难还有:
    没完没了的尽职调查和(初级水平的)审计,和因此导致的操作成本(operational cost)等
    资本充足率(CAR)新规等使得银行要勒紧裤腰带,再也不是大腹便便的时代了-而这一切干扰也都让银行的”私房钱“远离研发与创新。
    但是,岁月是把杀猪刀,监管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银行沉重的负担,而另一方面也是强大的保护伞,使得鲜有直接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当然,Fintechs类公司也不想与银行产生直接竞争,人家聪明,早就知道如何避免沉重的监管负担。举个例子,银行收集和使用客户数据是受高度监管的,而Fintechs类公司目前还在享受着相对轻松的环境,也因此基于大数据可以持续不断的创新。

    当然,除了监管,银行在创新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有行内的文化,管理层的意识和基础设施限制等:

    行内文化:危机后,银行业普遍处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那什么绳”的状态,风险规避意识极强 – 换句话说,就是容错性和风险胃口很低。除了三座大山般的监管,还有这自从2007年开始就没真正缓过气来的大环境 – 极低的息差,半死不活的经济以及普遍上升的违约率。这使得银行对于内部创新型的项目鼓励不足,甚至排斥。再举个例子:我和同事聊天的时候就说,今天的银行不像过去了,花钱可以大手大脚-现在的银行从上到下规避风险,最大的变化和感受就是内部不再积极鼓励创新:你可以自己拉几个同事去做点实验性项目,然而成本与时间很多时候自付。而不鼓励创新是很可怕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现与进步就是建立在不断的失败与再创新中,而一个银行如果无法容忍实验性的创新和失败,那么就已经和创新这两个字绝缘了。
    管理层的意识问题:很多高级管理层是老一代人,有着极强的业务嗅觉,但是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科技,也因此,导致一些大规模投资的项目胎死腹中。我再举个例子吧,我们行在几年前想跟上时代,零售银行推出了一个投资上亿的电子平台叫Horizon,当时号称这就是“银行的未来”,让管理层可以实时跟踪全球各地的零售业务情况,三米高的大屏幕,各种数据分析,统计和预测搞得天花乱坠,电脑,手机,ipad上都可以实时联通;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两年后管理层用不惯这么先进的平台,还是倾向于用眼睛看打印出来的纸张,用耳朵听下面的人来汇报,导致这个项目慢慢搁浅,负责人含恨远走他乡,去了一家瑞士的私人银行(Lombard Odier )。如果放在Fintechs公司,想必情况不会这样。
    基础设施限制:很多银行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段活生生的兼并与收购的历史(比如我们行),也因此IT系统杂乱的程度一般人没有亲历过估计不好想象…国内的银行相对来说IT方面的起点比较新,理论上应该相对好一些吧。举个例子:你能否相信,某些银行在快到季报年报发布的前一周,高级管理层还没有完全搞清对石油行业或者航运行业的敞口?银行banking book上的公司数据无法与trading book上的一一对应,导致算不清错向风险(分离的系统导致没有unique identifier)。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兴趣我可以再放几个),原因是因为那些历史遗留的碎片般的系统(fragmented systems)。我有朋友问我,国内很多银行都在用Excel,你们国外这年头已经先进到用什么了?你以为外资大行都用“心灵感应”啊?很多很多的工作和数据全是基于Excel的。不是小看Excel(请参考这篇回答来表达我对Excel的热爱:怎么在 Excel 上做数据地图? – 钱粮胡同的回答),是因为,Excel用好了是很方便(对于可控规模的数据和ad-hoc分析来说),但是不同IT水平的人自我发挥,导致很多同事做出来的Excel或基于Excel的process就像噩梦一样,看过一次就不想再碰了。这也说明,很多银行的人缺乏IT人的一种思维 – 即遇到任何问题,会去思考是否有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和工具 – 两个字:效率。

    吐槽了这么多,也举了不少有用没用的例子(请不要将我举的例子和我的雇主对号入座,谢谢),我们最后来看看银行该如何应对挑战。写到这儿,我其实想了半天,说写一些以后的展望或者给点理论性的建议吧,其实好写;但是我写不下去,因为以我个人在这个行业的感受和经历,我觉得很难很难。学术界常常喜欢在文章末尾给一些总结和展望,但是真正在实业界干了这么些年,表示有那个心但是无那个力写了。如果真要说银行如何应对挑战,我觉得:
    零售业务方面:
    就像前面例子说的,很多银行已经大幅转型网上银行(国内应该也有这个趋势吧),所以零售方面已经开始适应新的时代,逐步在转型

    对公业务方面:
    先等一段时间,不是等大环境变好,而是等到把一部分顽固不化的老思想(的人)过滤掉(比如退休或者裁员什么的…),这些人是银行推进创新最大的阻力
    微创新:不要上来就想每个部门都大数据啊,机器学习啊什么的,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有一定技术性的创新和改革,优化流程,能自动化的自动化,提高生产率,把人真正的思考能力从一些有的没的重复操作性工作上解放出来,这样也许才能真正的说”银行是以人才为本的“
    内部创新只是一方面,与各种Fintechs的互补与合作也许是比较好的一个发展路径,但是大部分银行还在摸索(比如前面说到的德国商业银行的案例)

  5. 伊拉克土著说道:

    出租车对网约车的敌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去威胁攻击乘客,除了进一步毁灭自己的形象以外毫无作用。
    说点题外话,网约车的兴起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了,无非是个何时规范化起来的问题。出租车行业受到冲击也是一种必然,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但在社会进步面前,没有自我改变,就注定要被淘汰,暴力和对抗拯救不了一个行业。

    现在每个地方的出租车都很牛,是那种自己以为很牛的那种牛,好像只要罢工了,交通就得瘫痪,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竞争的来了,他们害怕了,但是又不会改变服务态度和质量,只会闹事,所以对出租车司机这个群体社会上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是没有好印象。前几天看青岛的出租车司机罢工,结果大家的共同反应是路上不堵了。然后,连上街拉自己家人的出租都要挂个牌子,拉家人,否则要被同行扁。呵呵,强行绑架,好多人心里不乐意,也只好在家猫着,然后看着份子钱继续交。

    他们不是真正的出租车司机,我们出租车司机都是温和守法的,热爱顾客,不未经同意抽烟,不放一些吵人的广播,从来不飙车,从来不绕路,我们只是喜欢谈时事吹牛逼。

    而那人从要你手机看那一刻他就不是真正的出租车司机了,不再受到出租之神“按喇叭”的保佑。

    我们开出租就是受到了出租之神“按喇叭”的感召,出租之神“按喇叭”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一辈子开出租,上天堂后就能有每天有二十个处女坐在副驾驶,所有的局势都按照我们吹的方向发展。

    希望你们能早日投入出租之神“按喇叭”的怀抱,不要相信那些该死的约车软件,出租之神才是唯一的神。

    最后,按喇叭,保佑你

    出租车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产物,不许跨区域经营,不许圈子外的人经营,需要按车向公司交保护费(份子钱),公司要向政府交保护费(特许经营费),完全用利益构成的链条是最坚固的,至少在非法治社会,收费的公司个地方政府是偏向于交钱的一方。就算出了问题也是遮遮掩掩。
    全国出了多少次出租车司机打砸专车事件,可有哪次严惩了?反过来,谁看过专车司机集体打砸出租车?谁素质高?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而中央对网约车持鼓励态度,考虑的是大问题,大格局。出的了中南海,进不去省政府啊。

    大连出租确实印象不好,各种拒载,各种不好打车。服务行业被养成了大爷行业,也不知道是谁管理的这么好。

    从酒店来的时候算过路程,50绝对被宰了。于是和小伙伴一起走了大概五分钟走出景区在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在确认打表走之后上车,一路回到酒店和司机师傅谈笑风生,甚是愉快。中间堵了会儿车,到酒店打车钱一共20几块。虽然和后来的司机在路上聊的很来,但是对这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依旧没有好印象…出这种事儿,一点儿不奇怪

  6. 伊拉克土著说道:

    出租车对网约车的敌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去威胁攻击乘客,除了进一步毁灭自己的形象以外毫无作用。
    说点题外话,网约车的兴起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了,无非是个何时规范化起来的问题。出租车行业受到冲击也是一种必然,从目前看来,还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但在社会进步面前,没有自我改变,就注定要被淘汰,暴力和对抗拯救不了一个行业。

    现在每个地方的出租车都很牛,是那种自己以为很牛的那种牛,好像只要罢工了,交通就得瘫痪,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竞争的来了,他们害怕了,但是又不会改变服务态度和质量,只会闹事,所以对出租车司机这个群体社会上也是褒贬不一,甚至是没有好印象。前几天看青岛的出租车司机罢工,结果大家的共同反应是路上不堵了。然后,连上街拉自己家人的出租都要挂个牌子,拉家人,否则要被同行扁。呵呵,强行绑架,好多人心里不乐意,也只好在家猫着,然后看着份子钱继续交。

    他们不是真正的出租车司机,我们出租车司机都是温和守法的,热爱顾客,不未经同意抽烟,不放一些吵人的广播,从来不飙车,从来不绕路,我们只是喜欢谈时事吹牛逼。

    而那人从要你手机看那一刻他就不是真正的出租车司机了,不再受到出租之神“按喇叭”的保佑。

    我们开出租就是受到了出租之神“按喇叭”的感召,出租之神“按喇叭”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一辈子开出租,上天堂后就能有每天有二十个处女坐在副驾驶,所有的局势都按照我们吹的方向发展。

    希望你们能早日投入出租之神“按喇叭”的怀抱,不要相信那些该死的约车软件,出租之神才是唯一的神。

    最后,按喇叭,保佑你

    出租车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产物,不许跨区域经营,不许圈子外的人经营,需要按车向公司交保护费(份子钱),公司要向政府交保护费(特许经营费),完全用利益构成的链条是最坚固的,至少在非法治社会,收费的公司个地方政府是偏向于交钱的一方。就算出了问题也是遮遮掩掩。
    全国出了多少次出租车司机打砸专车事件,可有哪次严惩了?反过来,谁看过专车司机集体打砸出租车?谁素质高?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而中央对网约车持鼓励态度,考虑的是大问题,大格局。出的了中南海,进不去省政府啊。

    大连出租确实印象不好,各种拒载,各种不好打车。服务行业被养成了大爷行业,也不知道是谁管理的这么好。

    从酒店来的时候算过路程,50绝对被宰了。于是和小伙伴一起走了大概五分钟走出景区在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在确认打表走之后上车,一路回到酒店和司机师傅谈笑风生,甚是愉快。中间堵了会儿车,到酒店打车钱一共20几块。虽然和后来的司机在路上聊的很来,但是对这座城市的出租车司机依旧没有好印象…出这种事儿,一点儿不奇怪

  7. sky说道:

    互联网金融进化到最后,一定是个较大的生态圈,需要一条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支撑,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的金融企业或许都无法做到一家独大,独霸生态圈。 或许,这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协作共赢才是正途。

    以传统的保险公司为例,需要识别自身在互联网保险生态圈中的优势和地位。互联网保险业务规模做上去了,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结果;眼下赔本赚吆喝了,也别急于否定自己,从长远看,或许这是培养相关生态圈的必然投入。对外,需要适应与众多潜在对手协作,结成阶段性的统一战线来壮大自己,不能因为传统思维的禁锢,而对新的发展机遇视而不见。对内,要协调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创新不仅仅是新渠道或电商公司的事情,根据用户的需求去优化、变革传统的保险业务和服务流程,需要保险公司内部的自我颠覆。只有识别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创新强化,并根据互联网金融的不同阶段,拿捏好自己的业务边界,懂得协作之道,方能形成共赢之局面。
    具体如何去做以应对挑战,也谈两点。

    一、打破思维定势-主动拥抱互联网
    现在的互联网保险发展环境比当年(五年前)的成熟了很多,部分互联网销售平台动辄单日数亿的保费收入也让人眼前一亮。但有一个基本问题需要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重视,那就是互联网保险并非简单地互联网+保险,这是个看上去简单但涉及互联网保险发展根本理念的核心问题。抛开单纯的发展模式之辩,无论是自建平台,还是分销平台,甚至是产业链生态平台,他们都绕不过几个基本问题,如何找到准确的客户?如何为客户匹配合适的产品?如何提供完美的服务并留住客户?

    以目前互联网保险最具规模的发展模式—互联网保险分销平台,淘宝保险为例,众多保险公司在淘宝上的天猫旗舰店成绩斐然,但找客户的工作是淘宝代为完成的,在利用高回报率的理财产品吸收到大量客户后,如何留住他们,并将其向高附加值客户转化?如果仅依靠理财险短期的利率优惠想要留住客户,或许难度很大,短期的价格优势难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从产品角度看,除了“乐业保”、“众乐宝”之外,多数公司的产品是传统个险产品的简单改造,费率略有下浮,形成与传统渠道的价格竞争优势,而真正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和区别定价还远未实现。要做到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改变一款产品适合全家人的销售模式,首先要改变的或许正是从业者的思维定势。互联网保险公司要具有高速的产品研发节奏和灵活的产品设计,个性化的产品定制需要粒度更细的组件化条款和相应的匹配规则。

    服务方面,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公司已经实现了在线的保全及理赔处理,这方面车险的动作比寿险要快一些,但更深层次的保险服务模式变革还不到位。销售环节的减少,直面客户机会的增多,使得信息传导失真的缺点得以克服,传统的保险业务重销售、轻服务的运营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彻底的颠覆。保险的销售和服务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而得以紧密联系,服务可以前置以促成销售,有勇气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服务和运营流程,重视服务超过销售的公司,未来或将取得真正的成功。毕竟,互联网保险售出的产品来自客户的自主选择,保险公司也应将更多的精力和费用投入到产品研发、理赔等客户服务领域中。
    若无法在以上几个方面取得真正的突破,所谓的互联网保险就仅仅停留在传统保险简单的网络化改造层面,除了仅存的一点价格优势。互联网保险目前还被众多保险公司作为一个销售渠道对待,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的事。

    二、变革,需从内部开始
    1、互联网金融团队建设和思维培养
    首先,传统保险企业的互联网保险团队成员需要有互联网思维,只有信仰互联网的团队才有钻研互联网的热情,创新也一定源于这种信仰。但同时,互联网保险团队不应该被视为传统IT部门的衍生机构,以固有的IT模式或思维来推动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发展。互联网保险是个创新型的跨专业领域,团队成员需要新市场规划、经营管理、金融保险、网络营销、数据库营销、CRM应用、以及熟悉IT和互联网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互联网保险团队的领导者要对金融保险的市场、业务和销售熟悉,对电商等互联网模式有较深的理解,对互联网及新兴事物有持续的热情。只有选择了思路对头的人,谈传统保险公司的互联网保险浪潮融入才有了可能,否则,一切规划详尽、看似美好的发展战略、战术都会沦为空谈,得不到有效地执行。

    2、整合的系统资源和客户数据
    前面也提到,互联网保险业务不仅仅是传统的保险业务简单的互联网移植,需要考虑互联网特征和网络客户的特点,其在业务模式,销售形式、实务流程和客户服务等方面都与传统保险业务有截然不同的地方,而要将每个环节的合理优化和再设计进行实现,就需要靠强大的系统支持。传统保险企业无法实现7*24小时对外服务的核心系统需要重新改造,无法第一时间响应客户需求的系统运维能力需要全面提升。互联网保险业务会在很多方面突破传统保险企业内部已有的成熟运营体系,这种跨区域的、跨渠道的、无纸化的、全天候的业务模式,对传统保险企业零散的、非标准的、条块分割的管理和客户运营模式提出挑战,尤其要求集团化的保险企业在子公司客户资源整合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3、在管理和激励政策上对创新的认可创新不仅要求传统保险企业的互联网保险团队成员要关注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和新型业务模式,识别出市场中出现的机遇,善于利用当下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以突破传统思维和现有格局。同时,创新思维应该渗透到整个公司的各个层面,突破性的创新结果是由各子公司,各条线的微创新共同进化而成。因此,一方面公司需要注意创新基因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求公司对于互联网保险团队的创新行为,应在组织管理和激励政策方面有所倾斜。在当下传统保险企业以灵活性不足的部门制为主要组织架构的情况下,互联网保险团队是否可以不按照现有部门或处室的架构设计?创新项目组可否灵活的由兴趣小组发展而成?绩效指标的设置,人力晋升的规则能否让这支以创新为使命的团队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或许是对传统保险机构提出的一个挑战。

    4、数据分析与运营监测能力的提升
    传统保险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还停留在较为粗放的阶段,前面谈到的重销售轻服务的运营模式导致其对客户关系管理投入不足,产出不够;公司与客户之间关系松散,黏性不足,客户不太了解各家公司,各公司也不了解客户;各公司泾渭分明的销售渠道分割导致不同渠道之间的客户数据存在天然的壁垒,无法共享,造成了“可观”的资源浪费。各保险公司虽拥有这些海量数据,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却被忽视和搁置。互联网保险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数据,客户数据,交易数据,财务数据,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大数据时代要求传统保险公司真正重视运营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前者可以为准确的数据获取提供保障,后者才可以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产生价值。当然,这里的数据分析工作不仅仅包括公司保费快报等宏观分析,而且应涵盖从前端交易细节到后端成本监测的各种不同维度、粒度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这方面是传统保险公司的短板,却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

    5、营销理念的转变和用户体验的重视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无论是传统保险巨头,还是市场新兴品牌,都需要重新打造自己在互联网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传统保险公司需要重视营销的两个趋势:一是,营销的重心正在从传统媒体过渡到互联网,媒体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媒体未来的地位;趋势二是,营销不再是品牌方单向的推送和教育,网络让客户有了更多个性和更多选择,传统保险公司亟需摒弃传统媒体广告中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的营销理念,转而利用网络营销的交互优势去倾听客户,真正重视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差是传统保险公司业务为人所诟病最多的环节。要融入互联网保险浪潮,新的保单核保、出单规则,交易及保单递送流程,订单成功短信的发送时机和营销邮件内容撰写等诸多方面,均要精心改造和再设计,客户体验无处不在,只有客户“爽”到,公司才能“赚”到。

  8. 白桦林说道:

    深圳的出租车(特指关内的红的)是全国最规矩、服务态度最好的出租车,我打车最少上百次,基本没有遇到过服务态度不好、有意绕路、拼客等行为,高峰打车去很堵的地方,会有司机会表现出不乐意,但上车后,也没有司机拒载。深圳出租车司机群体很大,肯定会有一些服务不到位,让客户不满意的地方,我想说的是和其他城市比起来,深圳的出租车司机群体相对自律,服务水平也比较高。

    2、深圳的这次红的罢工,不是因为是要抵制专车,而是要抵制管理部门和出租车公司不顾市场变化,仍然收取高额的份子钱,并且给司机退车设立很高的门槛。

    3、大家不要把专车和出租车看作两上对立的群体,他们大部分其实是一类人群(真实上班族兼职做专车的满足不了大家的出行需求),真正的市场化对出租车司机群体并没有坏处,他们也可以选择去做专车,有坏处的只是现在的既得利益者,比如出租车公司。

    4、我认可并支持深圳出租车司机的罢工行为,他们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想要得到的也只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如果大家认可市场化,那就把出租车也市场化,如果大家认可监管,那就把专车也一起纳入监管。

    5、我自己开车上下班,红的罢工后,路上确实顺一些,但我心里并没有快乐,我相信有很多人对出租车有需求并没有能方便的打到车,是这群用户的不方便成就了我们的顺畅。
    深圳红的在全国出租车行业里真的算良心了. 之前跟很多的哥聊过说真的份子钱太重,貌似是400多一天. 支持出租车公司降份子钱
    差去过很多城市,综合比较深圳的出租车服务态度与素质真的是全国最好的。
    从来没被拒载过,也没被绕过弯路。
    我曾经在广州,突遇大雨,淋成落汤鸡,结果路上的空车连续拒载了我四次,只因我去的地方路比较堵。当时特别感念深圳的士的好。
    在深圳十几年,被拒载过两次,打了投诉电话,都有交委回复,虽然后续也不知道怎么样。比起在其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赤裸裸的拒载,深圳出租车(红的)从整体上来说是全国最好的

    据称目前深圳绝大部分的的士拍照掌握在个人手上,再租给出租车公司运营,而第一点有数据支撑?如果只是个人经验,我这两年去深圳就遇到过三四次不打表的了。400和全国其他城市比起来多么?并不多。我这种四五线小城市都400来块北京的也不错,就是有点贵吧,还做过云南曲靖市的比北京的还要好点,不过每次回家做南昌的极差医疗行业相同!哪天私营医院起来了,公里医院的医生同样会罢工。不是因为受到私营的竞争,而是靠私营获得了议价能力!打破垄断万岁

  9. 凯风说道:

    的士停运不是问题,问题是最终政府达成的妥协:深圳市交通委决定联手的士公司每月向的哥发放临时补贴2000元,以求尽早复工营运。根据财新网报道:
    17时左右,深圳市交通委致信全城的哥,提出两项补贴计划:一是协调的士公司即月起发放每车每月1000元的临时补贴;二是对今日18时起正常营运的的哥,政府方面即月起发放每车每月1000元的临时补贴。
    如果说出租车公司与政府是利益同盟,那么的士司机已经成为政府维稳的负担。专车出现之前,的士罢运并不少见,每逢增加的士投放,总可见到的士罢运。以往的的士罢运至少还能得到舆论同情,因为所反对的还有份子钱一项,如今以反对专车为名的的士罢运,只会越来越不受待见,不仅令公众反感,同样会成为政府的维稳负担。

    其实,可以进一步分析政府、的士公司、的士司机与民众的四方博弈。

    对于政府来说,维持现有出租车垄断格局是第一位的,消弭司机动不动罢运所带来的稳定风险,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打破出租车垄断体制自然不可能,降低或取消承包费更是政府和出租车公司所不情愿的,那么剩下的唯有涨价,涨价不成,就诉诸于补贴。

    乘客当然可以如司机一般表达不满。问题在于,乘客是原子化的个体,虽然基数庞大,却犹如一盘散沙,缺乏通过集体行动施加实际压力的能力。对比而言,的士司机往往利益一致,易于形成集体行动,且出租车事关城市交通运转,一旦停运堵路,影响是立竿见影的,政府不得不重视。乘客不满所产生的民意压力,显然无法与罢运带来的维稳压力相抗衡。对于政府而言,这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事情。于是,乘客成了牺牲对象。

    对于司机来说,对政府可谓既爱又恨。所恨者,政府与出租车公司形成利益同盟,通过承包费空手套白狼,且是旱涝保收,司机为份子钱所绑架,周末甚至都不得休息。所爱者,政府正是出租车垄断的始作俑者,通过行政准入,让市场望门兴叹,司机坐享垄断之利。在此层面,政府、出租车公司与司机恰处于同一利益战壕。承包费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内部分配失衡的产物。

    的士罢运,份子钱基本都是陪绑对象,真正的用意都在于阻止一切竞争力量的进入。而政府基于维护数量管制的垄断需要,基本都会默许的士司机的罢运诉求,并以的士罢运作为对付专车的政策支撑,完全不顾的士罢运可能带来的维稳风险,更不顾专车出现带来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总有一天,交通部门要自食其果的。

  10. Ivony说道:

    如果是为了抗议专车的话,罢工停运属于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因为停运损害的是乘客的利益,而专车正好满足了乘客的利益,最后习惯坐出租车的,现在全被逼着坐专车去了,本来不知道专车怎么用,这么一闹好嘛,专车用户量暴增。。。。

    还没见过这么愚蠢的抗议方式。

    其实个人还挺支持他们一直这样罢工下去的,可以尽快淘汰落后的出租车行业。要罢工就要坚持罢一年,千万别半途而废啊。
    先说事情的最新进展,出租车于今日(2016年1月6日)已经大面积复工,最终方案政府每人每月补贴一千,公司补贴一千。继续罢工的,本月补贴取消。

    1、如果没有出租车,专车会不会涨价?

    事实上,专车涨价和出租车关系不大。
    专车和出租车的确是构成了竞争关系,所以很多人认为,出租车的价格决定了专车的上限,专车必须比出租车便宜才会有人坐。

    这显然是YY。
    因为坐过专车的人都会知道,专车的价格上限是被其他专车决定的。也就是Uber决定滴滴的,滴滴决定Uber的,其他看这两家的,而这两家根本没有把出租车放眼里。

    目前最便宜档位的专车价格仍然是比出租车低一个档次的,所以就目前深圳而言,专车的价格根本没有和出租车去竞争。

    所以至少近期内,出租车开不开,根本不影响专车的价格。长远来看,专车的价格取决于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平衡点。考虑到所有的专车公司最终都会取消补贴,以及出租车在缴纳大量的份子钱之后还能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并且车牌需要拍卖,那么最终专车的价格平衡点应该是在目前出租车价格下面一点点。

    很简单,如果这个平衡点比现在出租车的价格还高一点,请问目前交了份子钱之后的出租车司机是怎么养家糊口的?

    但是,如果出租车忽然一夜之间消失,专车用户暴增,司机供不应求,会不会造成价格上涨?
    短期来看有可能会,但是很快就会适应。
    专车的市场调度能力远比出租车强大,一旦价格上涨,原本因为补贴减少而退出的兼差司机就会立即补充进来。加之专车市场远未饱和,竞争激烈,专车公司之间必然会借此机会大肆促销占领市场,最终可能导致价格下降都不一定。

    2、这次罢工是为了达到XXX效果。

    显然将这次罢工归结为抗议专车的理由是不充分的,但是无论如何,在专车已经快要洗白的今天,这种小烈度的罢工根本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而且被政府一千块钱就搞定了。

    政府已经出台方案,如果今天复工,每人每月补贴两千块钱,结果一多半的司机已经开始开车了,这其实是在分化司机群体。

    这一次罢工,每个司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有人希望退伙开专车去,有人希望降点份子钱就好了(这些人其实是多数),有人希望维持行政垄断,把专车赶出深圳,林林总总。他们内部是不可能达成一致的。

    而政府的这一招很明显,就是分化那些想降一点份子钱的司机,让他们回去干活了。而对于诉求是退伙开专车的司机,这两千块钱显然没什么卵用,他们不会接受的。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政府已经很轻松的把全体罢工事件变成了少数顽固分子的负隅抵抗了。

    而份子钱降低这个事情,事实上也没有争取到,所谓的补贴必然是附加条件的。不妨认为这个两千块就是个维稳经费,对政府来讲不是大数目,对司机来讲,如果再有不听话的情况,补贴可以立即取消。

    3、我们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国家

    这个没啥说的,在南海画圈的那个老人听见了会把你直接扔南海喂鲨鱼的。

    事实上,只有出租车才是非市场化的,属于行政垄断。而所谓的份子钱和车牌费,本质上就是一种特许经营的入场费和管理费。政府通过出租车公司收取收入中的大部分作为份子钱提供的服务就是特许经营,也就是行政垄断。

    而现在的问题是在专车即将洗白的今天,政府不打算遵守这个特许经营的潜规则了,毕竟收谁的钱不是一样,而且出租车的管理模式的确是非常落后且不得民心。加之专车理论上可以更好的吸收社会闲散人员维护秩序稳定,政府的态度也从严厉打击到装模作样最后准备洗白。这才引发了矛盾。

    作为消费者而言,很显然专车的模式比起低效落后的出租车模式要好得多,即使不从价格方面考虑,甚至在价格略高于出租车的情况下,专车仍然具备显著的优势。所以我非常赞成出租车司机的罢工行动,不论其出发点如何,最终必然是让出租车行业做出转变或者走向灭亡,无论哪一种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消息。

  11. 虞仲癸说道:

    先说背景原来打车很多,黑车坐的也多。我也喜欢和司机聊个天,吹个牛,后来开车上班较多,车打的很少了,老婆倒是天天打车上班,不过最近基本是滴滴或者Uber,原因是她要预约时间点下楼。
    1)深圳的士的服务质量,我觉得是我去过的城市中,中上水平。也有绕远路,吐脏话,拒载,态度不好。但次数并不多(旅游中在感觉香港的服务质量也就那样,在土耳其还被宰过)。找假币这
    种有,但要注意,深圳还有一部分黑的士,假冒的。干这类事情的这些车居多。
    2)深圳的士司机,湖南和东北人居多。
    3)深圳的士的份子钱,听说过1W的,也听说过1W2的。(下面有个兄弟说刚问了是1W6)。据说是国内比较高的城市。深圳还保留份子钱这种陋规实在是……有辱自己改革开放前沿的名声,据说杭州已经改革了。份子钱这个问题据说很复杂,利益获益团体不愿意改革,据说当年深圳增加的士和降低起步价的时候也是抗议巨大,原因类似。
    4)深圳原来黑车其实就不少,深圳的地形决定了,很多地方就没车……,我总是住在没车可打的地方。所以只能坐黑车。黑车一般服务态度好一点,可以讲价。如果人熟,一路唠唠嗑挺好玩的。
    5)深圳的士收入确实不高,而且主要是多年没有增加,而且原来油价便宜,而且路还不赌。现在虽然客多一点,但高峰期路况太糟糕做不了几单。而且还要考虑飞涨的物价。我们算一下,如果份子钱真是1W2,车的维护费用8K(油是大头,至少每天一箱油),每天流水660以后才是司机的收入,如果份子钱是1W6,那么流水要800以后才是司机收入。这个确实挺不容易的。
    6)Uber滴滴的冲击确实不小。的士司机的确有意见,但不知道为啥,他们一般好像不太直接说份子钱的问题。各地好像都是这样,都不直接喊最核心的矛盾份子钱,而去找滴滴和Uber的麻烦。很有意思。
    7)政府补贴1000企业补贴1000,请问这钱哪儿出的,我能问问政府吗?
    8)1.4号什么感觉……好像确实不赌,但我上班晚,下班晚。
    希望这种倒逼的改革也能成功把。取消份子钱,放开这个行业。

  12. 见弟说道:

    1974 年的一天,约翰·范·曼宁(John Van Maanen)接到一封法院来信,邀请他为一起警察暴力执法事件提供证词,并上缴田野调研笔记。这位如今在麻省理工任教的教授,当年还是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研究主题是警察的执法行为。

    出于对警察的好奇,学生时代的曼宁费劲周折、在教授帮助下获准到警局内部开展调研。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曼宁希望能天衣无缝地融入到研究对象中,毕竟学术研究最忌讳的便是研究对象随研究者的出现而改变言行。换句话说,田野调查方法越自然,观察到的行为和现象就越 “原汁原味”。

    为使警察不顾及自己的学生身份,曼宁不仅在警校接受正规培训,还跟随警车不分昼夜地参与巡逻。他是否经历枪林弹雨,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为使自己看起来像一位职业警员,曼宁付出良多。

    赶巧的是,曼宁在研究过程中恰巧目睹了美国警察的暴力执法。一次出勤时,曼宁和两位警官接到小店店主报警,称一位黑人男性在现场制造混乱。警车赶到时,三人发现黑人男子切斯特·布拉泽尔安静地坐在小店外,手握半满的酒瓶。警员骂骂咧咧地把人赶走,在离开的路上还不依不饶地互相抱怨:怎么总碰到这类货色?

    警车正准备离去,警官们发现切斯特再次朝小店的方向走去。余怒未消的警官骤然停车,一把将切斯特按在街头。片刻之后,负责押送罪犯的警用面包车开到。在上车的过程中,切斯特用双手把住车门两侧,拒不上车。

    此时,“嵌入” 警察队伍的曼宁目睹了血腥一刻。几位警官全力把切斯特推进车厢,随后传出一阵木头击打肉体的闷响。几分钟后,几乎不省人事的切斯特被拖出车外,戴上手铐,然后又扔回车里。去往医院的路上,参与殴打的警官对开车的同事说:“车里太黑,真不是收拾人的好地方;打到哪里都不知道,所以只能朝一个地方一直打,直到打得那里湿乎乎、软绵绵的。”

    经过医院诊断,伤者三处肋骨骨折,肺部被打透,头部和身体数处划伤,一只眼睛暂时失明。涉事警官在医院餐厅里给切斯特安上许多罪名,如扰乱治安、袭警、携带凶器(一把较锋利的开瓶器)及拒捕等。然而,言之凿凿的报告没有得到警长的认可。事实上,警察需要面对督察的监管,仅凭这份报告,督察或许会问:“为什么不把人关进车里带走?为何非要把人打得血肉模糊?”依照警长的指示,警官们在报告中再次加入了切斯特“踢打警员头部”的情节,加重他的罪名,因为警长相信,罪犯的行为越恶劣,督察对警察的怀疑越小。

    果不其然,当切斯特对警方执法提出质疑时,督察判定警方无过失。曼宁同时也接受了督察的问询,但他仅仅就事论事,没有言及炮制报告的过程。切斯特在警方的劝说下 “私了”,双方都既往不咎,将此事画上句号。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媒体曝光了这一事件,并遭到警察协会的诽谤质控。曼宁目睹了全过程,因此受邀提供证词,并且被要求上缴所有笔记。曼宁究竟会向公众曝光事实真相,还是帮助警察蒙混过关?

    曼宁选择站在警察一方。他的笔记在此案中意义重大,其实前述所有细节都来自曼宁以研究者的态度对现场的记录。但曼宁以学术研究的保密性为由,拒绝上缴笔记。他的逻辑是:我为了贴近警察群体,付出了一切努力;但在涉案执法过程牵扯太多不合理不合法的细节,深究起来可真算是 “好人寥寥”。为继续自己的研究,曼宁希望警方保持对自己的信任,选择与警方站在一起。最后,案件不了了之。

    通过这种选择,曼宁也想说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道德标准很大程度上要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当时切斯特真的袭警,自己很可能为了朝夕相处的警员挺身而出;如果警方要将切斯特置于死地,自己当然也不会坐视不管。曼宁认为,自己能够做出的最佳选择就是客观记录细节、着意选择公开时机。

    在田野调查中,学者最担心的是过分融入研究对象,以至于对其不合理的行为也视乎寻常。另外,曼宁事后思考,尽管自己极力掩饰其 “非警察” 的身份,警察是否真得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例如,一位名校大学生对基层警察职业表达兴趣,警官因此是不是也会产生 “露一手” 的冲动?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 40 多年了,如果你就是那名研究者,面对警方滥伤无辜和互相包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用今天的眼光看,曼宁对研究者道德操守的理解或许值得进一步商榷。至于警方的暴力执法,真希望它停留在当时当地,停留在那个渐行渐远的时代……

  13. 沈越说道:

    介绍05年左右,山东某地市下一派出所与当地非法传销的情况,当时该地非法传销很猖獗,某日,至少七八十传销众徒认为最近被打击的很严,决定要围攻派出所,恰巧当日所长召开全体会议,除门口值班室留有一人外,辖区内所有民警 协警都拉回来在三楼开会,众传销人员手持棍棒冲进派出所,发现空荡荡的,值班室的那位小哥还在默默的看电视,突然被冲进来的人一顿乱打,头部血流不止,差点被当场打死,此时楼上的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传销众徒发现一楼二楼没人,直奔三楼准备杀个底朝天,结果一开门懵逼,会议室满压压的人,有一半人没地方坐站着开会的,两班人马一对视,立马了解对方深情目光的含义,开会的派出所同志想 这tm是要把老家给端了的节奏啊,直接从会议室门口开战,从三楼顺着楼梯打到一楼,有冲不下去的两三个民警直接从二楼跳下,别问我怎么跳下去的,也别问我跳下去怎么没事的,这时有激灵的传销人员一看情况不妙,本来要打包围战的,怎么。。。。撒丫子跑了,那两三个跳楼没事的勇士顺利的关上了大门,这时候的局势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院内尘土飞扬,最后清扫战场时地上遍地是鞋。。。

    好吧,这是我听一亲历者口述的,再详细我也说不清楚了,当故事看吧。

    题主说的这个事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一个问题,要走依法治国的路线,高层就要倾斜政策 资源 保障执法的顺利,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做梦吃狗屎。。。咋想滴啊

    我不支持视频中同志的做法,也不十分赞同某些高票的回答,现在正处于转型期,你的回答确实很有远见,很正确,我就问问你这个转型阵痛期的疼谁来扛?或者还要扛多久?人家拿棍棒都要把你家给砸了,你当面给他们背刑诉九?人家打耳光啪啪的打你脸,打完后你一脸笑容问 may i help you ,sir?能解决问题不
    重申一遍观点 反对以暴制暴的行为,也请看客们出个高

    如果我是个平民,我可以说这帮传销的人该打
    【但是我是警察】
    这意味着我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合法运用法律赋予我的权利和手段。
    遇到聚众冲击国家机关袭警等严重暴力犯罪,作为警察使用武力【制止】无疑是正当并且合适的,但是仅限于【制止】。
    你打了我,所以我打你,这不是【制止】,这是【报复】。
    还手这个词,我们长久以来一直把它当做褒义词在用,认为这是正当防卫的行径,这其实是错的。

    我可以将正在行凶嫌疑人打翻在地,但是我的下一个动作并不应该是咒骂或者进一步的殴打,【约束上铐等】控制行为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很遗憾,这次定州的兄弟并没有这么做。
    所以,这种【报复】行为,我不认为是合法、是正当的。

  14. 猫咪说道:

    请相信现在的警察都不是猪脑子,没人会随便在这个遍地监控,人手一个摄像机的年代身穿警服在公众场合这样打人。事实是帮解救传销女孩,传销人员围攻派出所并殴打警察。民警正常执法反而被揍?试问,你帮邻居收了件快递,结果邻居一家子上来揍了你一顿说你偷东西,这时候你还手吗?普通人可能会觉得传销人员不可能围攻派出所,那是你没有接触到这个世界。我的同事就经历过,比这个场面还大。所以说,还是那句话,请锻炼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人是傻子。有因才有果,你不知道的并不是不存在的。
    再说一句,都说我们警察是狗,确实,我们就是这个国家的看门汪,你住在一个危险世界,你是想要一只藏獒还是要一只泰迪?
    !这些传销的眼里无父无母,各种坑蒙拐骗,我有各种传销的故事,你有酒吗?

    确实视频里的民警在视频里的行为不当,确切的说是很不当,应该是已经触犯了相关法律及规定。
    我的回答有一些偏激。
    我的怒点有二,
    1.舆论新闻的道德绑架,网上流传的那一份打人视频可以看出是被剪辑过得,之前那一部分传销人员拎着凶器前进的部分剪掉了。警察的的工作已经被污的够厉害了。这样剪视频并扩散不怕遭报应么?
    2.传销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头目,他们的行为真是遭枪毙都不过分。前文说过,我这里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冲击派出所。前几天一个案子,将人从宁夏骗来,各种理由让其从家里骗钱,不给家打电话就打,最后把人逼得从五楼跳下来。我以前片区是传销聚集地,各种丑恶举不胜举,对于这种人真是痛恨的无以复加的地步。参加公安工作,最痛恨的就是两类人,传销和涉毒。

    只是我自己的态度。警察也有血有肉,更会怒。
    舆论新闻的道德绑架,网上流传的那一份打人视频可以看出是被剪辑过得,之前那一部分传销人员拎着凶器前进的部分剪掉了。警察的的工作已经被污的够厉害了。这样剪视频并扩散不怕遭报应么?
    传销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头目,他们的行为真是遭枪毙都不过分。前文说过,我这里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冲击派出所。前几天一个案子,将人从宁夏骗来,各种理由让其从家里骗钱,不给家打电话就打,最后把人逼得从五楼跳下来。我以前片区是传销聚集地,各种丑恶举不胜举,对于这种人真是痛恨的无以复加的地步。参加公安工作,最痛恨的就是两类人,传销和涉毒。

    目前国内这种政局大体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你凌成两点出去撸个串不用带把刀,政府是付出了很多的,没有国家暴利执法机关做许多背后看不到的事情至少不会这么安定,在网上你可以骂官员贪污腐败,可以骂共产党骂警察无能,但是还是要记住,请尊重他们的付出,尽管不一定所有的政策都对,但是至少在努力不是吗?我认为应该尊重国家的暴利机关,这是起码的底线,我不希望十年或者二十年后,你我都需要羡慕现在平静而安定的生活!执法和暴力是分不开,我一直在说,警察和军人的定义是暴力机关。文明执法是应该提倡的,但是那是对正常人及普通人。对待极少部分暴徒,只能以暴制暴。摁在地上打是不对的。但是你不把他彻底的制服,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真的,不知道你看到那个传播的视频没,视频最后被打的那个男子,在一开始被摁倒在地的时候还在用腿踹民警,所以又引来暴打。在美国,这种情况都可以开枪了。
    我在一次抓捕毒贩的过程中,一名犯罪嫌疑人摁倒在地准备上拷的时候突然挣脱,然后撞倒旁边路过的老人。老人后来去世了。
    文明不代表仁慈。在他已经不还手的时候仍然对他拳打脚踢,这难道不是由于你所说的“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的”这种心理想法影响了你正常的理性判断吗?我承认警察应该有怒气,对于治安环境的不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强警察的办案的积极态度,但是你们怎么能保证你们的怒气不会影响正常的办案呢?会不会由于你们的怒气,受害人的人权就得不到保障了呢?在成为警员的培训中会不会有特别的讲解教导警员如何控制自己的怒气从而不会危害到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哪一天我作为犯罪嫌疑人被警察逮捕,警察认为我犯了罪,很生气,没能约束住自己,对我拳打脚踢,最终法院判我为无罪,那我不是白挨了一顿打吗?您说您有一次差点被嫌疑人开车撞死,到案后没打他,我想问为什么要打?哪条法律赋予了警察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可以打他/她的权力?(我明白你想通过举例子来说明你绝大多数时候都约束了自己,但是我说的是抓捕时和到案前,你举的例子是到案后。而到案后,按常理讲,在任何情况下警察都不能打犯罪嫌疑人。)但是我很好奇,抓捕时,他试图开车撞您,还差点撞死,警察难道不能使用暴力来终止犯罪嫌疑人的暴力,比如击毙(当然我也听说警察出警时不一定会配枪?我也不知道),以确保最小的伤亡吗?至于你说的开枪,当时确实是开枪啦。对着天开了几枪,首先是对方驾驶着车在一个公众场所的停车场对着我冲过来,一枪下去我肯定打不着,即使打到了他更控制不了车,我现在也不能在这耍嘴皮子了,再一个要考虑跳弹啊。万一伤及到群众可咋整?所以只能鸣枪示警啦。幸好他在最后二十米变道了,不幸的是我傻逼呵呵的拿自己私家车把停车场出口堵住了,然后他停下了,然后我又傻逼呵呵的去拉车门,然后他一打轮差点把我撵车底下压过去,然后他就把我的车撞开跑掉了,此处有泪水。。。我可爱跟人说这一段吹牛逼呢。哥们也是差点拿一等功的人呢。傲娇脸。

    是啊,事情就是这么为难,既要控制情绪,又要文明执法,要时刻提醒自己拖家带口注意安全。
    相信我,你在基层公安体验三个月,或许一些地方一个月,你肯定会有一丝丝改变。
    你知道么,我在加入这个体系前,是一个纯种的不能再纯种的愤青,就那种,公务员全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全靠我们养着,警察全是土匪败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