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6万在上海的浙大人献上百廿校庆祝福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对于竺可桢校长的这两问,从前读书的时候想第一个问题,而今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我们也许更应该问问自己这第二个问题。

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6万在上海的浙大人献上百廿校庆祝福

从浙里到浦江河畔,一批浙大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浙大上海校友。在上海的浙大人,是出色的,是令人骄傲的,这份骄傲于每个上海校友,是压力,是动力,更是情怀。值此校庆120周年盛典,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付出了诸多努力,贡献出一部31集的系列人物专访——《浙大人在上海》。

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6万在上海的浙大人献上百廿校庆祝福

该系列视频近距离展示了31位杰出上海校友的过往与现在,从百岁老人到80后新锐,从中科院院士到外企高管,从传媒大亨到技术大牛,从金融巨子到哲学教授。在他们的故事里,有艰苦奋斗的过往,有岁月动荡的感慨,更有对未来的展望。


《浙大人在上海》整体预告片

31位人物专访——《浙大人在上海》

施平
107岁校友的传奇人生

施平,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浙大(四校合并后)上海校友会首任会长。107岁的施平,走过岁月更迭,见证时代变迁。他曾是学生运动的领袖,带领大家赶走不受欢迎的校长;他的毕业证是竺可桢校长颁发的第一张浙大毕业证;他心系教育,鼓励孙子(施一公)创办西湖大学。如今的他,还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对引力波、VR、AR等都学习了解。

戴立信、抗战时与李政道共饮鸡汤的人

戴立信,194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当年,人们对任何一种炎症都没办法的时候,学化学的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黄耀曾先生的团队研究金霉素。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浙大西迁的老学长,在忆起那段艰苦岁月时,更喜欢聊“鸡汤趣事”——和同学们在走廊里养鸡,喝汤的时候好友李政道说:“我要把浑身都泡进去,每个毛细管都来吸收鸡汤。”走过峥嵘岁月,如今,年过90的他回顾自己的人生,也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我还是可以说,我没有太多的偷懒”。

郑令德、雄安设计师背后的伯乐

郑令德,195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现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将浙大校训“求是”铭记在心的她,为了做到“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直到现在,上海书城新出的书,她都要第一时间去看。自己明辨了是非不算,她还为他人的是非在努力着——曾和钱伟长(校长)搭班管理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的她(党委书记),从大的方面一直都肯定钱伟长,只要钱校长说的是正确的她就支持;小的方面,她也用柔软的力量去化解矛盾。雄安设计师徐匡迪,是她任党委书记时破格提拔入领导班子的——在郑令德任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期间,徐匡迪分管本科教学,在这一段共同的工作经历中,她看到了徐匡迪卓越的管理能力和正直的品格,因此先后推举徐匡迪入党委、常务副校长,及至市里。

陈兆中、研究出赶超日本技术的工科大牛

陈兆中,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任上海浙江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电气与信息分会名誉会长。“记下的知识才是自己的”——陈兆中至今还保留着读书时的笔记,这个好习惯他也带到了工作中。从1962年开始工作到退休,工作日记一日没断过。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陈兆中用行动驳斥了这句话——刚到工厂工作时,他做到了“电工能做的,我能做;我能做的,他们不一定能做”。白天和工人一起爬电杆、修电机,晚上再回去自己研究电机故障的原因和改进方案。后来他被调到项目组负责改进纺织机,凭借刻苦攻坚的精神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得我国当时的纺织机技术水平在同步性能上超越了日本。

陆徳纯、从鼓捣收音机的少年到中国半导体元老

陆德纯,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半导体器件与材料专业,半导体联盟创始元老首席顾问。在厂房简陋的上海无线电14厂,他和同学们一起建议抛弃40年代的旧产品,改做“硅产品”,这个建议实现后又不满足于二极管,他们继续做“场效应晶体管(FET)”。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他帮助贝岭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翘楚。离开贝岭后,他协助胡启立(原电子工业部部长)实施由总理基金支持的909项目,发展成为如今的上海华虹、宏力、华力等半导体公司。

冯正明、踢着足球唱着歌,能源专家文武全

冯正明,1963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大)体育教育专业,软银中国董事总经理,国内最早的清洁能源专家和机械技术专家之一。回到当年,冯正明一定是校草级的人物,不但能在绿荫场上挥洒自如,还弹得一手好吉他,唱得一首好歌。从体育生到锅炉厂工人,从锅炉厂董事到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从中国机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到软银中国的董事总经理,冯正明凭借着卓越的自学能力和充满魅力的个人素养,做到了人生的不断推进。在一次与全球三大集团——美国通用电气、法国阿尔斯通和英国约翰布朗的谈判中,已经胶着好几天的谈判,因为冯正明随口哼起的一首小曲儿而出现缓和,又因他在球场上(但不是足球)的出色表现,拉近了与谈判方的距离,最终使得方案能够顺利签约。

陈世益、脚踏实地但又仰望星空的中国骨科运动医学践行者

陈世益,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国家863人工韧带首席专家、国际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最高荣誉“Takagi-Watanabe奖”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F1中国赛事的首席医务官,地位仅次于赛事总监,有权力决定赛事能否如期举行,却从未在现场看台看过F1的精彩比赛,因为他连续14年都坐在指挥中心里。他长期为刘翔治疗,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秉承校训,求是创新,回国后便创建了中国运动医学手术的领域,此后持续关注和学习世界范围内运动医学的发展和最新趋势。他领衔的“华山派镜客”(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和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独树一帜,为国内外著名运动员精心治疗,即使普通人去检查,也会得到按运动员标准进行的治疗待遇。

王建宇、九年光阴逝,锻造最亮星

王建宇,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大)物理系,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是物理学者:1978年,王建宇考入杭州大学物理系。由于历史的特殊性,他们那一届里年纪最大的同学与年纪最小的之间相差了十余岁。他是航天人: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背后有着当时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兼卫星发射总指挥的他,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科学家:他创建了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率先提出主被动结合的超光谱遥感成像探测方法。他领导的团队承担了量子卫星、嫦娥工程、载人航天、863、973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

周海、黄金水道,梦想起航

周海,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大)海洋地质地貌系,上海校友会港航与海洋分会会长,长江航道总设计师,现任中交上海航道局副总工程师。浩浩长江,千帆竞航,浦江两岸的一片繁华景象,在70年代初期是不可想象的——长江口的自然水深只有6米,连万吨轮都进不来。“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周海负责设计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项目解决了几代中国人的这一夙愿,被打通瓶颈后的“黄金水道”大大提高了航道的通过能力。当年读书时,周海爱好摄影,他用学校给他配的一台海鸥相机(单反),拍了很多诸如讲座上的华罗庚,1981年中国队成功入围世界杯后欢腾的人群和游行场景的照片。

洪钢、“自私”的慈善家

洪钢,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热物理内燃专业,上海校友会企业家联谊会创始会长,纷美包装(00468.HK)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从跨国公司高管到创业公司(纷美包装)创始人,他极力推动我国《反垄断法》的出台,又用技术知识产权和法律武器维护了纷美公司的权益,扛住了同行的恶意竞争,推动其成功上市。如今,纷美包装已成为了中国包装行业第一家跨国公司,包装行业排名全球第二。纷美的成长故事也成为了中欧和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之一。他带领一个企业从无到上市,打破垄断,从山东的小县城走向世界;他家庭美满幸福,夫妇同好,四世同堂;他心系天下,在慈善事业上屡有贡献。2013年,洪钢夫妇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孩子们建造一栋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的温暖校舍。

何融、一位筑梦者的故事

何融,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建筑学,生特瑞亚太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迪士尼乐园五大景区中的探险岛和宝藏湾项目是他的公司负责项目管理,并获得了全世界最高奖——世界主题娱乐协会颁发的“杰出景点奖”。为宝马花七年时间,建起了其位于沈阳的,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宝马车厂。从供销社售货员到浙大学子,从《中国宫殿建筑》《陕西古建筑》等行业著作的作者到边拿奖学金边打零工的亚利桑那大学留学生,从临时工到项目经理,从IDC中国总监到为众多世界500强公司服务的建筑设计公司创始人,何融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也坚持着最初的信念。他说:“我出国时便想着有一天要回国创业,我的根在这里!” “我为美国公司做到的事情,我为自己的公司一样能做到!”

费铮翔、心灵之窗的守护者

费铮翔,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大)化学系,上海康耐特光学股份有限公司(300061.SZ)创始人、董事长。他说起公司:康耐特经过二十年,从30名员工发展到3000多名,是世界上产量数一数二的光学产品公司,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和几十个专利技术。他说起科研与商业:首先科研(或专业)上先打好基础,再往实业和市场方面进行创新,才比较好。他说起商业模式:康耐特的一条生产线,可以从世界各地接单,通过多维扫描镜架,切割出对应形状的镜片,然后点对点寄送到客户手上,实现完全个性定制。他还聊到了“互联网+”和“工业4.0”:2015年,康耐特和东方航空、振华重工并列进入工信部公布最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名单。

黄旦、新闻学院的第一“酷哥”

黄旦,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原杭州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读书期间,令黄旦印象最深的是徐步奎先生,“徐先生讲元曲的时候,会让一位同学先读一段,读完就让他说什么意思。同学们讲不出来,大家都怕他的课。”但其实,徐先生是教给了同学一个读书的方法。作为新闻学院教授,他明白读新闻专业的人不一定就去做新闻,但也看到新闻系学生对现实的接触和理解特别敏感,很快能抓住问题,在其他行业中也能凸显这个好处。复旦新闻学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黄老师的课,压力比较大。学生上他的课是一种身心的历练,如果第二天有他的课,头天晚上在紧张和焦虑中辗转是大家共同的体验,当然,作为授课老师,其实黄旦要比同学们更辛苦。

谭文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投资家

谭文清,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1988年获浙江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硕士,诺亚控股以诺教育董事长。他是学霸:浙江大学工程学士、管理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长江商学院DBA。他是投资家:成功投资过爱康国宾、泰和诚医疗、我武生物等8家上市公司。他酷爱健身:帆船、滑翔伞、跑步,热爱且在行。他在中欧商学院时发起了国内商学院第一个航海俱乐部,参加了中国帆船俱乐部杯挑战赛。他重归教育:从投资几千万回报二三十倍的项目,到进入一单几千块还要“看人脸色”的教育行业,只因他喜欢,只因他认为,人最后一份职业,可能都是要做投资——他的课程,大多是金融投资课程。

孙周兴、搞艺术的哲学家,“网红”院长

孙周兴,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1989年获浙江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2年在浙江大学(原杭大)获哲学系博士,现任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是国内知名学者,已出版专著10种,编著和译著60种,主编《海德格尔文集》、《尼采著作全集》、《未来艺术丛书》、《未来哲学丛书》等。他是哲学家,亦有艺术家气质——“哲学与艺术,这听起来是对立的两块,但在我这里比较统一”。他是当年浙大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我说你们可以不来上课,告诉我期末你要多少分就行。”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来听课的就好好听,不想听的可以不来,尊重彼此的时间。他扛着人文学科的大旗,负重前行——“一个大学,如果没有人文学科,那这个大学是不像样的。” 他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创始院长,深受“难搞的”人文学科师生拥戴的院长——“我个人以为,一个好的组织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组织内部人人都知道谁是‘老大’;二是有一套制度来限制这个‘老大’的权力。”

孙笑侠、“拿理发剪的理法师傅”

孙笑侠,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学院,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在浙江大学工作了20多年,他对之江校区的一草一木都很了解!他说“人文精神”在母校是根植很深的,每次回忆,脑海里面出现的不是学法律的课堂,而是去听有关贝多芬的讲座,或者姜亮夫先生带着夫人来校做讲座。在孙笑侠的促成下,2006年9月25日,浙江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署了 “建设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协议书。此后法学院搬到之江校区,开始实施“学术实质性评价”的改革。他从小喜爱画画,读了法律专业以后仍然通过自己画连环画的方式把典型案件展示出来,还会画很多知名法学家的肖像画,有一次一个出版社需要一位法学家的照片,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竟用了他的画作。

陈东升、承社会之责,养浩然之气的沪上金融家

陈东升,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大)经济系旅游经济专业,同安投资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他是沪上金融家,20余年证券、基金从业经历。作为财通基金创始总经理,他用西点军校精神为这家千亿资产规模的基金公司奠定了基础。他崇尚“求是”精神,并始终认为,学校除了科研、教授学生知识以外,一定需要“传道”,需要让同学们“立志”。他笃信,做人要从内心良知出发。诚心诚意,遵从自己内心,不仅适用于对待学习、生活,也同样适用于对待投资。他心系教育,倡议开办了“中国对冲基金领军人才班”,为对冲基金这个新兴领域培养真正的人才。还开办了“君享财富学院”,以及书友会、新三板沙龙、定增交流会和冲基金沙龙等交流共享平台。所有这些活动都免费向社会开放,诸多行业内人士从中获益匪浅。

胡海平、马背上的将军

胡海平,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混合班,1992年获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硕士,现任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杉杉控股董事局副主席,中国十大杰出CEO。他是最早一批进入外企工作的高校毕业生——1992年加入宝洁,成为宝洁“老三届”;他是青年少帅,28岁就担任杉杉副总裁,一路大刀阔斧,改革实践,是杉杉由服装向锂电池综合材料(全球第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产业投资、金融投资,产融结合,科技园区开发转型升级成为千亿市值的企业的推动者。天命之年,再出发,这一次,他要做中小企业的引路人,创办师董会,志愿将他二十五年企业实践的宝贵经验和人脉资源贡献出来,支持创新创业,支持科技孵化,支持转型升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秉承浙大人求是创新精神,承担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柳志伟、跨界投资家和智库建设者

柳志伟,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管理工程系,淳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香港上市公司东英金融投资总裁。在投资圈,柳志伟是一个很特别的玩家,纵观柳志伟涉足的投资领域,不难发现他对大势有着敏锐的判断和准确的把控能力。从五星级酒店,到量子通讯,知人善任的他不断拓宽投资触角。 “独树一帜”的柳志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在他的带领下,携带浙大基因的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与继承清华五道口基因的鸿儒基金会合作,常年在上海举办金融公益双周论坛“鸿儒论道”,现在已经形成口碑品牌。至今开讲100余期,聆听受众超过十万人次。

杨旭明、勇斗黑帮、低调捐赠的商人投资家

杨旭明,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现任中亿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大外语学院校友会会长,浙大上海校友会人文与社科分会会长等。高考报考俄语专业源自他从小喜爱俄罗斯文学,尤其是莱蒙托夫、普希金的作品,因父亲负责管理图书馆,他有机会读了很多书,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诗人。有诗人梦想的他,偏偏还具领导才能。刚到浙大读书时,一次他和同学去西湖划船,小船行到西湖中间,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他迅速判断情势对大家说:“我们要迎着风浪划船,不能被浪冲走。”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坚持等到大船来救援,转危为安。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他先后为母校捐赠三百余万元,还在母校的第二故乡捐建了希望小学。

王文烈、擅长“从0到1”旅程的“文化金融创业新兵”

王文烈,199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大)财政金融系,现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浙大上海校友会金融专委会副会长。王文烈的人生神奇地与“七年”结缘——几乎每隔七年,一段经历,从0到1。1990年浙大本科毕业后,王文烈先后就职于国有银行、股份行和城商行,26岁成为当时行内最年轻的科长,32岁成为行内最年轻的支行行长,不惑之年出任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第一副行长,肩负分支行筹建工作,分管几乎所有业务部门。知天命之年,他选择重新出发,转型“文化+金融”创业新兵。2016年,王文烈毅然离开驾轻就熟的银行业,加盟SMG筹建全国首家广电系财务公司,再一次开始了他的“从无到有”之旅。“从事了,就全力去做,深入去做,体系性去做;努力过,攀登过,这过程就是所得,也就放得下结果的所得。”

孔华威、张江首席“忽悠官”

孔华威,1990年获得浙江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现任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所长。北大+浙大的复合教育背景成了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左手是北大同学的理论钻研,右手是浙大同学的实业探索,他成为了连接两者的桥梁,融会贯通后形成了前瞻性与落地性兼容的判断力。这对于他“所长”和“投资人”两个身份都大有裨益。2008年,他发起italk科技沙龙,每期半小时的分享加上半小时的深度问答交流。至今,italk走过九年,风雨兼程,已举办了226期沙龙,参与人数超过2万,成为张江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黄昌勇、艺术教育“国家队”成员的当家人

黄昌勇,1991年获浙江大学(原杭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系硕士,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上中学的时候播下了一颗文学梦的种子,小试牛刀写了一个3万字左右的中篇。报考大学时,坚持选择了中文系,梦的种子就要萌芽和长大。他是浙大图书馆里的“书虫”,几乎读遍了图书馆里的所有文学书籍,为日后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学术造诣打下夯实的基础。他说他喜欢校园的纯粹,可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从浙大、复旦、同济到上戏,一直在探究人文艺术深层次的价值;从学生到导师到院长,他从未停止过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思考。

杜军红、一位学霸的价值修养之道

杜军红,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本、硕、博),龙旗集团董事长。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学生生涯中的他,是不折不扣的学霸,被保送进浙大混合班,成绩优异的他同时也是第一届硕博连读生。步入社会的他,从工程师做起,延续学生时“出类拔萃”的传统,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从一名普通员工站上产品总经理之高位,年仅27岁的他是中兴通讯全系统晋升最快、最年轻的产品总经理。站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也站在别人难以企及的高位上,他选择从头开始,他说:“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应该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是有意义的。”

胡金波、氟化学探索者

胡金波,199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大)化学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浙大上海校友会理学分会会长。在南加州大学经过了博士学位攻读和博士后研究后,胡金波于2005年1月返回祖国,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开展独立科研工作。他具有敏锐的科学嗅觉,首次提出α-F代碳负离子化学中“负氟效应”的学术观点,并创立F烷基化反应的基础研究体系。他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胡金波团队开发出的10多个原创性氟化学试剂被国内外同行成功应用,其中,原创开发的二氟甲基-2-吡啶基砜试剂,被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Phil Baran称为“胡试剂”(Hu Reagent)。他乐于创新、敢于创新,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运用有机萃取法,串级离心富集分离,得到了丰度为99.992%的Li-7样品。

夏振海、100%企业家,300%浙大人

夏振海,2002年毕业于浙大热能专业(本、硕、博),上海百事通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浙大上海校友会企业家联谊会轮值会长。自06年创业至今,作为100%的企业家,他所创立的“法宝网”解决了无数人的法律问题,帮助他们润滑了生活的轨道。他说,对自己事业的愿望就是,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我们能够起到一点小小作用”。而300%浙大人的身份,不仅是因为夏振海校友本身在浙大本硕博连读了11年,其妻李琦芬校友亦是浙大毕业生,2004年女儿又出生于浙大附属医院。一家三口,皆与浙大有着解不开的渊源。独具纪念意义的是,浙大100周年校庆之际,他们夫妻俩正在浙大求学,并有一张摄影师抓拍他俩在举行典礼的操场并肩前行的照片流传下来(惜乎这张照片多年不见,夏振海校友对此非常惋惜。如有校友恰巧拥有浙大100周年校庆画册或这张照片,请与浙大上海校友会联系,在此预谢)。

麻英君、与水结缘,以水为道,“朴”实无华、大“道”至简

麻英君,199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电子工程系,中国新三板“物联网办公直饮水第一股”——朴道水汇的创始人。她是同学们心中的好班长、是班级里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是在戏剧社团里唱越剧的小生。还是带着同学们义务为市民提供维修服务的“街头维修工”。她2005年开始与水打交道,从此结下不解之缘。从身居高位的职业经理人到“搬运工、前台、店员、培训师、销售员……”,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草根创业,但短短5年后便敲响了新三板挂牌的开市宝钟。

马晓立、“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的极致分析师

马晓立,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本、硕),现任财通证券资管董事长兼总经理,浙大上海校友会金融专委会副会长。受《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一书影响的他,毕业后决意投身证券事业,从懵懵懂懂、浑浑噩噩到目标清晰、意志坚定,就是读了这一本书。幸运的他,在市场处于熊市当中去做研究,在牛市起来之时,拿到了新财富航空机场行业第一名,并且一拿就是六年。努力的他,把证券分析师这个职业做到了极致。2012年,做了十年卖方研究和一年自营投资的马晓立,转身投入到资产管理行业,加盟财通证券。短短5年时间实现了管理资产规模增长200倍、公司收入增长40多倍的惊人业绩,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资管公司推到了行业前列。

杨明洁、既是美学思考者,也是“恋物癖”重度患者

杨明洁,199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现为YANG DESIGN设计顾问公司及生活方式品牌羊舍YANG HOUSE创始人。他是谈到美学就可以滔滔不绝的思想者。2005年,他从德国归来,在上海创办了YANG DESIGN,以其独特的理念赢得了波音、奥迪、飞利浦、通用、三星、壹基金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青睐。2015年,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造物的思考和关注,他又创立了生活方式品牌“羊舍”。从最初收藏的几件英国工业革命老产品,到后来的上千件,再到2013年成立了中国首家私人工业设计博物馆。他以非营利的态度,鼓励人们来了解工业文明之进程、设计之美,还有思考中国工业设计的断层。

邵俊斌、与SARS亲密接触的人

邵俊斌,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传染病研究专业,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2003年,现实版《生化危机》上演,普罗大众谈SARS色变,他和他的伙伴们却与之朝夕相处,二十四小时内历经四次实验,终于在第五次获得成功,成功确诊浙江省的首例SARS样本,对于后续SARS在浙江省的防护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010 年的某一天,他收到一封来自非洲某实验室的求助信,那时埃博拉病毒尚在小范围传播,若投入研发对一家企业而言,是不盈利的,但是他不计得失,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一盒小小的埃博拉病毒检测试剂盒,从上海跑到地球的另一端,跋山涉水,来来回回几经奔波,才得到科学验证,达到有效检测病毒的功用。但这个无意间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在2014年埃博拉病毒全球性爆发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

谢佶隽、“Top Sales”是怎样炼成的?

谢佶隽,200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现任施耐德电气中国区高级副总裁。他是本次所收录校友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说自己是典型的80后。作为一名典型的工科生,他在追求求是精神、工匠精神的同时,在四校并后,他还去老杭大选很多人文类学科,多了更多的人文情怀,他说“工匠精神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撑是走不长远的。”当年,施耐德想找一位中国人去管理大伦敦区,当时在中国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推选,全国PK出3个人,最后他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唯一的赢家!在伦敦工作两年后,施耐德大伦敦区的业务从英国的最后一名提到全国第一名,他得到了“Top Sales”的奖励!

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介绍

上海是除母校所在地杭州外校友最集中的城市,近6万浙大校友分布于政、商、学、研的各类企业与机构中。多年来,校友们秉承“求是创新”的精神,不断拼搏奋斗,精英不断涌现。上海校友会是在上海的浙大学子之家,努力为一群有丰富精神诉求、有社会责任感、有共同文化积淀、有浙大求是基因的精英群体打造发展平台,凝聚校友情感、做好与母校的连接纽带及助力未来的加速器。更多浙江大学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ejiangdaxue

上海校友会目前共设有医药、机能、电气、光仪、法学、化工、农学、经管、建工、港航、理学、人文等12个分会。同时以校友的职业兴趣与年龄等特点为划分,设立企业家联谊会、创业创投联谊会、计算机联谊会、老年联谊会、青年联谊会等8大联谊会。此外,为了更好地将产业与金融相结合,在企业家联谊会下设立金融专业委员会、汽车(产业链)精英联谊会以及在电气分会下设求是缘半导体联盟,形成3个专业委员会。纵向的专业分布和横向的组织架构相交叠,使得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丰富以及多元化,并且不断衍生出校友间、校友企业间交流与合作,携手共同发展的成功案例。

上海校友会成立至今,得到了来自政、商、学、研的各界校友的热心支持,如戴立信、金国章、沈允钢、陈吉余、陈宜张、干福熹等多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史玉柱、朱敏、周成建、蔡剑波等多位优秀的企业家校友,应勇、董云虎、慎海雄、周祖翼等担任政界要职的校友以及张民选、黄昌勇、孙笑侠、陈斌等出自学界的校友。

上海校友会以“参与、诚信、分享、互动、尊重、开放”的原则,以“校友”为核心纽带,以”促进校友发展“为愿景,建立多元合作的信任基础,降低交易成本。并通过“企业家对话”、“金鹰大师讲坛”、“企业家论坛”、“求是创新高峰论坛”、“走进上市公司校友企业”参访活动、“浙大金融大讲堂”、“求是创业沙龙”、“产业联盟活动”、“校友导师带领计划”、“新鹰人才计划”等一系列的多元分享课程与活动,帮助校友获取管理的智慧、行业的经验、健康的滋养、生活的品味,使得校友之间能够互相促进,形成健康向上的气质、文化与生活方式。

在校庆月里,上海校友会还有哪些精彩活动?

1.《浙大人在上海》系列视人物专访(4月12日-5月13日)

2.《浙大人在上海》丛书 (5月14日)
《浙大人在上海》同名的珍藏书将于5月14日上海浙大校友会庆祝母校120周年庆典上正式发布。

3.浦江游船活动及浦江亮灯(5月13日、5月21日)
亮灯时间为2017年5月13日、2017年5月21日。亮灯屏幕为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蓝宝石屏幕和花旗银行大厦屏幕。届时,浦江上将亮起”我❤浙江大学、I ❤ ZJU、浙大120生日快乐“等深情祝福。

4.上海浙江大学校友庆祝母校120周年华诞大会暨华东地区校友会联谊会(5月14日上午)
时间:5月14日上午8:30
地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2727号)

为庆祝浙江大学120周年华诞,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将组织举办一系列校庆活动。兹定于五月十四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上海浙江大学校友庆祝母校120周年华诞大会暨华东地区校友会联谊会。

5.“产融结合·携手共赢”浙江大学校友总会金融投资界校友联谊会成立大会暨遂真·2017求是金融投资主题论坛
时间:5月14日下午13:00—20:00
地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滨江大道2727号)

6.“在沪名医大义诊”(5月14日下午)
为了回馈校友,上海校友会将联合医药分会邀请48位分别来自于肿瘤外科、眼科、妇科、骨科、妇产科、儿科、呼吸科的资深医生专家,为各位校友倾情提供义诊咨询服务。

看完31部《浙大人在上海》的视频后,或许,这些优秀的浙大校友可以为你解答一些疑惑;或许,他们可以给你指明方向;或许,他们与你有着共同的情怀,让你不再畏惧未来。

又或许,你会对“竺老二问”有新的回答。

特别鸣谢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
内容来源:浙江大学上海校友会
原文通讯员:周沁蕊 何小娇 陈文烨 嵇静 杨晓宴 何雨姣 张梅 王小雯 胡振风 齐博文
视频出品人:遂真文化 整合编辑:杨晓雯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对话美女学霸陆盈盈:到浙江大学任教半年,她在做些什么?

➤ 王甬平访浙江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吴飞:谈谈传媒融合的方方面面

➤ 初橙资本盘点阿里校友投资人TOP10:吴泳铭 谢世煌 卫哲 李治国…

➤ 陈恂校友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典礼的演讲

➤ 天津大学校友徐志摩诞辰剑桥大学举办诗会|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

➤ 阿里巴巴校友会:被称为阿里“外援部队”的他们从未离开

➤ 方成院士当年报考全国唯一的南大天文系 有颗小行星命名为方成星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11亿元!浙江大学获中国高校史上最大单笔捐款!说道:

    单笔捐款11亿元!在浙江大学12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捐赠人民币11亿元,这也是中国高校史上单笔最大捐款!
      
    5月3日下午17时,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签约,正式宣布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遂真教育发展基金”,将持续10年共计捐赠浙大11亿元,助推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据悉,这是浙大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单笔捐款,同时也打破了去年9月由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熊新翔创造的向母校捐款10.3亿的最高记录,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渊、上海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胡海平出席捐赠仪式。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胡炜与王渊代表双方签署捐赠协议书。金德水代表浙江大学接受捐赠,并为遂真投资代表洪钢颁发捐赠证书。
    金德水指出,此次合作是产学互融的模式创新;是社会参与办学的制度创新;更是校友回馈母校的理念创新。合作体现出金融资本与大学、人才、技术的结合,符合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王渊表示,捐赠目的是通过平台的市场化运作,以有效、可持续的方式反哺母校。本次合作尝试以学校、校友为依托,以金融、产业为助力,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力求实现多方共赢。
    根据协议,捐赠资金将用于成立金融研究中心,支持浙江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首期捐赠的1200万元用于设立“浙江大学淳真国际交流奖学金”,定向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开展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等项目。
    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由浙江大学校友于2015年发起成立的社会化平台公司,旨在汇集浙大校友、浙大、政府及社会资源,助力创新创业,实现价值共创。其主营业务包括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跨境投资平台和智库研究等。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主持签约仪式。浙江大学相关部门负责人、上海浙江大学校友会名誉会长郑令德等校友、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东代表出席仪式。

  2. “成为什么样的人”,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快来看看“浙大系”创业者的回答说道:

    这两天
    浙江大学借着120周年校庆的机会
    妥妥地上了一把头条
    与此同时,创业新四军之“浙大系”创业者
    也成功地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数据显示
    目前浙大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393家
    总市值超过了6.5万亿元

    “当我拿到第一笔8万元资金,我回到紫金港校区跑了一圈,那天阳光照在校园绿色的叶子上,露珠闪烁出剔透的光芒。”

    5月20日,在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前一天,浙大优秀创业青年校友陈航在校庆系列活动——“浙江大学全球创新创业论坛”上这样说道。

    当时,在场下还坐着众多来自上市公司、名企、创业项目的大咖校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浙大系”创业者。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中,“浙大系”已经成为了一支亮眼的生力军。我们玩的“小霸王”游戏机,穿的“江南布衣”衣服,吃的“外婆家”,用的“苏泊尔”厨具……这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品牌,其创始人或管理者均出自浙江大学。

    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科技创业中心5月20日发布的《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生态蓝皮书》显示,目前,浙大系上市公司(包括A股、新三板上市公司、海外上市公司)已经达到393家,总市值超过了6.5万亿元,浙大毕业生现任上市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总经理级别的有402人。

    从浙大系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制造业、企业服务、环保新能源行业,制造业领域的已经占了总数的33.25%。这些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一个中心,四个重点”的特征:在浙江的占到了62.76%,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的合计占24.35%。

    除了上市公司企业家,近年来在“浙大系”的创业谱系中还出现了滴滴出行陈伟星、蘑菇街陈琪、摩拜单车胡炜炜等一批新生力量。

    5月20日中午,一对中国80后首富夫妻,还因向浙大捐赠1亿人民币设立教育基金而引发广泛关注。这对夫妻中妻子叫做吴艳,2003年浙大广告专业毕业;而丈夫叫做王麒诚,2003年毕业自浙大工商管理。捐赠结束后,他们的公司汉鼎宇佑的新浪官方微博还发了这样一条微博:饮水思源,感恩母校。

    你知道这些优秀“浙大系”创业者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吗?今天创小编专门挑选了4位成功的创业代表,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创业故事。

    在这些成功者身上闪现的母校优良“基因”,或许就能揭示“浙大系”的成功之源。

    朱敏:70岁仍活跃在一线创投界

    2006年,58岁的朱敏从美国回国,创立了赛伯乐(中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公司累计管理基金达2000亿元,相继投资了正泰太阳能、猪八戒网、微医集团、信威通信、音飞存储等200余家企业,其中多家企业成功上市。

    1977年,儿子已7岁的29岁宁波人朱敏考取浙大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当上技术厂长后再次放弃工作考浙大,后成为浙大首批公派留学生。

    朱敏的创业看起来很不“安分”——在美生活稳定却43岁选择创业,两次创业成功却选择卖掉公司再创业。

    朱敏现在是国内创投界最年长的风云人物。但他在该领域的成功并非靠运气。

    严谨踏实,斯为浙大校风之一,朱敏笃行之。其创业经历亦折射出“求是创新”校训浸润出的“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校风。

    史玉柱:败而弥坚,东山再起还巨债

    身家数百亿的史玉柱是各类富豪榜的常客,尽管有人曾对他以保健品与网游产业迅速积累财富存有争议,但对他创业失败东山再起后归还2.5亿元巨债的行为,人们更多给予商业道德上的称道。

    史玉柱成名很早,1991年,他创立的巨人公司年利润即超过3500万元;1995年,史玉柱被《福布斯》列为内地富豪第8位。像他那样曾经彻底失败,再翻身成为超级富豪的案例,在中国当代商业史上亦不多见。

    曾有人问史玉柱为什么2001年赚了钱不去作更多的投资,而是去还债?史玉柱答:“钱就是个工具,能用来投资做事情。与其投资做别的项目,还不如先用钱将我原先未做完的项目给解决了。还清了之前欠债,再做其他事会更踏实一点。”

    1938年11月1日,浙大校长竺可桢在广西宜山开学典礼上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此后“求是”遂成浙大校训。

    遇险不畏,修德,笃实……或许正是史玉柱身上承载的浙大“基因”。这些特质始终在激励他败而弥坚,危境求生。

    方毅:做移动互联时代最牛的送水工

    自2005年始的十年间,从手机通讯备份充电器,到基于通讯录的通讯“个信”,再到现在手机推送领域内最专业的服务商“个推”,浙大竺可桢学院1999级校友方毅身上呈现出的创业素质和卓越的领导力,已经让投资人一次次不断加大筹码。

    2014年7月,方毅领导的“个推”完成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

    创业10年了,方毅依旧坚持认为,“创业还是少数人做的事情。”他把创业分成两种。一种是传统做生意的路数,大致上就是先摆摊,慢慢赚点钱,攒到一定程度,租店面,再赚多点钱,再开一个店面……另外一种,一开始就亏,还是亏,继续亏……亏到一定程度就赚钱了,而且是爆发式增长。

    互联网创业、科技型创业无疑属于后一种,风险大,收益也大。方毅说,他感谢当年那些曾经在创业路上不计眼前亏损相助的贵人,如伯乐朱敏。而在累积了多年互联网创业经验后,他把一部分时间留给了同他当年一样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

    方毅始终认为浙大校训就是较真、严谨、说真话。“唯真、唯实,发现自己错了也坦然承认。”在他看来,这两个字是一种心理支撑,面临选择时仿佛能暗示自己,怎样做才是对的。

    田宁:大学生成功创业典范

    来自浙江农村普通家庭的田宁,在大三时便和同学创办公司,成为浙江首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大学生成功创业典范,并任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主席。

    2012年3月举行的“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杭州电子商务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上,田宁从马云手中接棒,成为新一届杭州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在该协会成立至2012年的十年间,马云一直担任该协会理事长。

    2010年,田宁创办的盘石网盟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联盟,共集结40万家网站,囊括25个大行业、115个细分行业,每日超过100亿次展示机会,覆盖95%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广告拉动浙江省GDP增长达430亿元,直接带动中小企业就业35万人。

    2017年1月,浙商总会互联网委员会成立,田宁成为该委员会主席,马云为其授牌。

    1988年5月5日,时任浙大校长路甬祥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校训。这是浙大为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无论是朱敏般老骥伏枥的奋发进取,史玉柱样败而弥坚的遇险不畏,还是方毅在创业过程中的唯真与唯实,田宁的创新和坚定,从一代代浙大人中涌现的成功创业者身上,我们已然看见了他们对于“成为什么样的浙大人”最有力的回答。

    资料来源:浙商杂志、澎湃新闻

  3. 两天连上央视新闻联播:这位浙大教授姚玉峰牛在哪里?说道:

    两天连上央视《新闻联播》,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浙江日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报道点赞……这些说的都是同一个人!他是矢志报国的栋梁,不计国外优厚待遇,学成毅然归国惠泽百姓;他是妙手仁心的医生,勇攀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巅峰,把治疗眼角膜病作为终生奋斗的“光明事业”……他就是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的眼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发明者姚玉峰。

    那么,这位浙大教授究竟牛在哪里呢?

    6月3日新闻联播头条——姚玉峰:让我擦亮你的眼
    6月4日新闻联播——姚玉峰:做医学技术的“摆渡人”

    矢志报国

    惠泽万千病患

    《新闻联播》报道中,手术室里正在进行的是姚玉峰这一天的第三台眼角膜移植手术,接受手术的是46岁的余姚农民金国春。因为是慕名而来,他妻子毛小娣的脸上看不出有什么担心和忧虑。毛小娣赞叹着姚医生的亲和,可她并不知道,这台仅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手术,20多年前却是不得了的大手术。给她丈夫主刀的医生姚玉峰,就是20多年前,在日本获博士学位,又放弃优厚条件毅然回国的大专家。

    姚玉峰1995年回国时,国内角膜病患者大约有上千万,导致失明的也有约300万,而那时的国内角膜移植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新知识、新技术。当姚玉峰来到成立不久的邵逸夫医院时,他几乎白手起家,靠着一把镊子一把剪刀筹备起了眼科。

    姚玉峰说:“我们既然从事这个职业,至少就说你能够提高一步的话,你的人生的成就感就出来了。”凭着这个朴素的想法,姚玉峰潜心研究、刻苦钻研。由他独创的世界首例角膜移植术,不但大范围应用在国内患者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解决了困扰世界医学界上百年的排斥反应,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在世界“角膜移植进步史”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戚,以及我们中国人,始终是我们应该感恩的一个对象,同时也是我们应该服务的对象。当我们掌握一定的知识的时候,最想回馈的是这个群体。”姚玉峰心心念念的角膜病患者群体,在我国目前每年新增30万例病患,可每年有幸能手术的也只有1万例。面对技术要求苛刻、工作清苦又回报少的角膜病专业,姚玉峰安于寂寞,始终坚守岗位。20多年来,经他治疗过的眼角膜病患者就有30万人,将近3万人经他手术重见光明。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当年)他能放弃这么优越的条件回到国内,那个时候国内的经济条件以及科研条件还没现在这么好,我觉得唯一能解释的是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前浙江大学医科大学校长)郑树说:“我得到一个概念就是他们懂中国,他们的责任心、事业心不一样。就得靠自己去干啊。尤其中国条件不好的时候,不是躺着依靠人家,而是怎么样作为一份子建设中国。

    做创新者

    也做“摆渡”人

    作为世界一流的眼科专家,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独门绝技授之于人,让更多的医生成为专家,回馈更多需要的人。

    在姚玉峰的手术台上,一套刻着“yao”的特殊手术工具,就是姚玉峰在日本留学期间反复实验发明的。“传统的角膜移植它是会有排斥反应,我们这个‘姚氏法角膜移植’就是把它里面的根,头发丝的1/10左右这一层给保留,那么所有其它的混浊都给它换掉。这样的话既能够完全恢复它的角膜透明性,又不会发生排斥反应。(这个)工具刚好可以打开0.1毫米的一个口子。”独特的姚氏镊帮助姚玉峰攻克了世界级难题,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高超的技术让姚玉峰的诊室每天都挤得满满的,患者天南海北慕名而来。患者的奔波劳碌,家属期待的眼神,常常让姚玉峰很不安。

    姚氏镊姚氏镊

    ​“我作为一个人的话,其实(一天)我就24小时,你一个人的话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所以最希望如果这些患者,当地的医生他同样拥有这样的知识、技术跟能力的话,那么他(患者)就在当地消化(治疗)了。”姚玉峰告诉记者,是国家培养了他,让他有机会走向更高的平台。如果有十个、一百个、一千个姚玉峰,那就可以让十个、百个、千个更多的人重获光明,这样才不违自己学医的初心。

    “我拥有这个技术的话,第一,我想服务人,否则我前面付出这么多努力干什么。当我想服务人的时候,我一个人能服务几个人?所以当有这样一个群体,自然去用这个技术的时候,我的成就感最高。”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邵逸夫医院的支持下,姚玉峰开始了“姚氏法”的普及,每年面向全国眼科医生举办两期眼科培训。培训班一办就是八年。从最初50多人的小班,变成了现在500多人的大课堂,而且期期爆满。

    “这位患者抗病毒和降眼压药全部上了,但是眼压持续下不去。”正在无锡与姚玉峰手机视频的孙松从第一期培训开始,每期都来参加。“他每次有新的内容进来,觉得每堂课都讲得很精彩。少听一节课,心里就会有点遗憾。”孙松说道。

    江苏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刘文慧说:“他是毫无保留地把他所掌握的方法教给我们,把他临床的逻辑思维教给我们。他真的是很无私的,不管是基层医院来的医生,哪怕是卫生院的医生。”迄今为止,姚玉峰已经在全国培训了四千多名角膜移植的专业人才。

    ​“培训很重要,这样的话,使病人能够得到最新科研成果的一种享受。你发明的技术采用的人越多,说明你的发明越成功。”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

    “我能够走到今天,跟我的机遇、平台,还有就是每个时期都有给我‘摆渡’的人密切相关。我应该给人家提供‘摆渡’。这个大概是我现在身上所担负的那么一种使命。”姚玉峰说。

    反响热烈

    我们一起点赞

    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看到报道后,第一时间做出批示:“姚玉峰同志的事迹很感人,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忠诚与担当、坚持与追求、仁爱与情怀,具有时代意义,值得广泛学习。”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给最先报道姚玉峰事迹的《光明日报》记者打电话:“非常感谢光明日报,继发现、挖掘、报道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医疗队、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万少华团队’这两个‘时代楷模’后,又为浙江发现挖掘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先进人物。姚玉峰这个典型非常具有时代意义。”

    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高度评价姚玉峰努力创造的“姚氏角膜移植法”为患者带来了光明,为浙江大学和邵逸夫医院争得了荣誉!

    ​今天,全国眼科专业的医生各大微信群、朋友圈都在热议。来自“钱江眼科论坛、角膜学习班”“浙江眼科沙龙”“上海浙江眼科学术交流群”“中国眼底病专业讨论群”“中国青光眼专业讨论群”等微信群的2000余位同行为姚玉峰点赞,浙江眼科界泰斗潘松杨更是为姚玉峰点赞,说:“姚玉峰是我们眼科界的骄傲。”

    “放弃令人艳羡的国外发展机会毅然回国,我敬佩姚老师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邵逸夫医院眼科住院医师谢文加是20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加入姚玉峰团队的,他说,姚玉峰的选择表明虽然医术无国界,但医者有自己的祖国。“作为一名年轻医生,我要学习的不止是姚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医疗技术,更要学习他源于祖国、人民、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浙江省农科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英同样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她对姚玉峰放弃海外优渥的物质条件回来报效祖国感佩不已。“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朱英说,“身处伟大的时代,知识分子应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姚玉峰看病一丝不苟、对患者处处体谅的医者仁心,给许多同仁带来了深刻影响。“他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开出的每一张处方,总是努力用最小的代价,使病人获得最大的收益,甚至自己掏钱为家境贫寒的病人垫付药费。”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主治医师许叶圣说,“姚老师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正像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到了从医道路的目标与价值,激励我们永怀医者治病救人的初心。”

    在邵逸夫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王冰鸿看来,为医者,要把病人装在心里;为师者,要把学生教出师。这两点姚玉峰都做到了。“他身上没有‘教会别人,饿死自己’的狭隘观念,而是坚信一名优秀的医生救不了所有的人,只有所有的医生优秀,才能救治更多的病人。”王冰鸿说,要从姚玉峰的言传身教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为提升我国基层眼科医生的医疗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内容整合自:
    央视网《【家国栋梁】姚玉峰:让我擦亮你的眼》《【家国栋梁】姚玉峰:做医学技术的“摆渡人”》
    光明日报《今天,我们一起为他点赞》(记者:严红枫丨陆健)
    浙江日报《姚玉峰先进事迹引发强烈反响》(记者:曾福泉丨严粒粒丨李文芳丨陈宁丨马悦丨曾杨希)
    浙江卫视新蓝网《姚玉峰:勇攀高峰的“光明使者”(上)》
    光明日报《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记浙大邵逸夫医院姚玉峰》(记者:严红枫)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