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和罗振宇都是央视大咖,为什么王利芬没有做出“得到”?

这两天,微博大V@李成东 在微博上提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东哥有个疑问,都说“知识经济”到来了,王利芬的优米网做的为什么不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得到为什么是罗胖做出来的,而不是王利芬。王利芬老师录制的内容也都是大咖,为什么付费买单的不如得到多?二者之间主要差别在于哪里?

王利芬和罗振宇都是央视大咖,为什么王利芬没有做出“得到”?

正如李成东所言,一个好问题胜过一篇好文章。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大家对此问题的讨论。

很多网友评论,王利芬的产品之所以卖不过罗胖,是因为王利芬优米网的产品太高端,不接地气。而罗振宇的课程则是比较屌丝化、大众化,非常符合大众的口味。

万能的大熊的评论比较有意思,他认为王利芬的逻辑是干货,罗辑思维的逻辑是安慰。干货听多了会厌倦,自己也做不到。安慰倒是可以常常去听,听完了觉得自己要变身了,其实还是loser。前者是大佬商务,后者是屌丝安慰。

大熊后来又补充:王利芬就像是五月天,跌倒了鼓励你站起来再摔一次。罗辑思维,就像是苏打绿,跌倒了问你疼不疼,然后推荐一个舒适的姿势再趴会。

娱乐化娱乐化,说笑归说笑,但知识君觉得这些大咖还没有说到点上。知识君觉得秒拍高级副总裁刘新征的说法有一点道理。更多罗振宇解读:www.yangfenzi.com/tag/luozhenyu

他在微博上说,所谓知识经济在他看来,就是个人品牌变现,没有个人品牌就没法变现,无论是罗本人还是其得道签约用户,都在个人品牌培养上花了大功夫,而王利芬则始终在卖知识本身,但没有个人品牌背书的知识根本不值钱,成功企业家就有个人品牌吗?

刚才在微博上,知识君发现王利芬对李成东的微博进行了回复。她说,优米的单课价格已经降到了19元以下,不信上优米网去看就知道了。

知识君看到王老师的回复以后,也忍不住去优米网看了一下。发现优米网一些产品上的价格的确降了不少,但是运营模式没有做根本性改变,还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现在优米网也推出了“专栏”,在专栏中不乏“冯仑”等这种业内大咖,但是订阅数却少的可怜,还处于个位数。

在知识君看来,王利芬当初无论是在央视的地位,还是手中的资源,都要比罗振宇好太多。优米网成立于2010年,据说天使投资人是柳传志、史玉柱、马云等大咖,起点不可谓不高,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优米网,最早在行业里推出视频收费课程,马云、史玉柱、雷军、刘强东等叫上名的互联网大佬,都在优米网上录过课程。王利芬做优米网最早涉水知识付费领域,按说最有可能做出“得到”这种产品的,然而,为什么做出“得到”的偏偏是罗振宇呢?

王利芬

在知识君看来,王利芬没有做出“得到”,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王利芬做优米网是在2010年,推出付费课程大概在2012年,那时候很多网民还没有养成对知识付费的习惯,产品的确是推出的太早了。对于现在的网友来说,网上花199元订阅一个专栏,已经没什么大惊小怪了,支付起来也很方便。但是,放到5年前,微信支付还没有,支付宝也没有几个人会用,买个课程还要用网银。别说网友还没有付费的习惯,就是真心想买,也会被支付过程吓跑了。

二、这么多年来,王利芬一直没有解决流量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罗胖之所以能做出“得到”,跟他的罗辑思维的“社群”有最直接的关系。现在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已经超过一千万,目前“得到”也达到560万的下载量。这几年,罗振宇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通过60秒音频和“罗辑思维”的视频,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然后把这些粉丝沉淀到社群里,最终转化为公众号的粉丝和“得到”APP的下载量。而反观王利芬,这几年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一会儿去拍“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一会儿又去做直播。但是,个人的粉丝和影响力没有做出来,更要命的是,没有把个人的影响力和粉丝沉淀到优米网里。如果拥有粉丝和流量,冯仑的专栏怎么也不可能出现个位数的尴尬啦。更多王利芬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anglifen

三、再说产品逻辑,优米网是用视频网站的逻辑做课程,而得到则是用出版的逻辑做产品。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优米网上的内容说实话真不少,其中还有不少是顶尖的大咖,但是内容都比较散和碎片化,没有聚合到一个人的个人品牌之下,都是一些知识碎片,没有形成系统和体系。马云、柳传志这种大咖,的确稀缺,但他们又那么忙,怎么可能给你持续地提供内容呢。而反观罗振宇的“得到”,内容远没有优米网上那么多,现在也只有20个专栏而已,在讲师选择上都是一些像李翔、万维钢、吴军等一些知识二传手,他们虽然没有马云、史玉柱咖位那么大,但是他们也都是知识红人,后面都有一票粉丝。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持续地提供优质内容。

正如十点读书的林少说的那样,知识付费看起来很热,但是做起来还是有门槛的,决定胜负的关键还是流量和讲师个人品牌。他说,”十点课堂“同样是开发一堂课程,如果是名人的可以卖到上万份,而如果是素人的话,即便内容再好,最好也只能卖出几千份,但背后人力和物力的付出都是同样的。所以,他在“十点课堂”的初始阶段,会把流量优先向名人去倾斜。

在知识君看来,知识付费看上去很美,但也不是所有人的机会。罗振宇有流量、有名气,所以他做出了“得到”。林少虽然没有央视的光环,但他有流量,所以他做出了十点课堂。而王利芬,虽然目前没有流量,但她还是有人脉和名气,如果把流量的问题解决好,没准也能抓住知识付费的这轮红利。

【文/知识付费(Id:zsff2017)】

优米网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陈铁章:王利芬的内容偏冷了,而且他的公关传播触达面和深度不够啊,至少我周围大多数人不知道她而知道罗胖;文中提到的也基本都是。但罗胖的成功确是机遇和时代造就的,这是根本的。微信公众号刚起步时,需要培养一个超级IP带起来,据说腾讯集中了大量资源给罗胖推;喜马拉雅创立时需要培养关注度,与罗胖不期而遇,遂大力推广;优土合并后也需要培植话题级重磅内容,同年底开播的罗辑思维是最好的苗子了,于是倾囊支持。。。这些幕后的机遇、人脉、付出可能是决定性的

风:核心是受众面不同,其次是运营差距。 逻辑思维的东西我刚接触觉得还行,挺有意思,可是后面感觉就剩“有意思了”,娱乐属性强。有人称之为是这个时代的.读者,我非常赞同。 优米我还比较了解,因为我一直用,跟他们销售老大也聊过。 他们的课程定位是创业者,我本身就是,所以觉得课程帮助非常大,很多课程听一遍觉得不过瘾,反复学习。我觉得对我而言,价值更大的是优米。

潘恒:说实在的在优米网越是大咖内容越随意,面子给了讲完就走人,在哪儿都讲这一套,在百度一搜就能看到类似的,而且产品细节做的很糙,比如:字幕经常打错,主持人除了王利芬水平很差,课程的小结很幼稚等等。而得到的主讲人和得到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是彼此需要,互相依附的关系。其中大部分主讲人是专业的内容创造者,会对内容根据用户需求,场景等进行深度的加工,而且大部分是持续输出,每个内容创造者都能在平台收获自己的真正的粉丝。

小鱼儿:1.产品和定位,优米网和逻辑思维产品和定位不同;优米网更多的是从传播的角度做访谈和知识分享,受众不是一个数量级,逻辑思维从最大数量用户的需求提炼产品,满足用户对知识产品的外延性和提炼性需求;2.反映两者背后的创始人的逻辑不同,就像一个做哲学研究和传播的和一个卖心灵鸡汤的;3.给用户的感觉,一个高冷一个便利加诙谐(逗比)小智慧(小资);4.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把握问题,也是源于核心逻辑和产品定位而来的。

三源九屏:分享学习心得:知识时代、互联网时代共性 1、时间不是问题;2、学历不是问题;3、资源不是问题;4、年龄不是问题。知识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核心问题 1、观念:成功要与时俱进观念;失败就是墨守成规;2、平等:客户追求平等与互动,即要对话不要讲话;3、定位:产品定位、客户定位、市场定位决定走向及发展空间;4、商业模式:收费产生增值;免费提升品牌。

崔海瑞Chris:知识经济时代,呸,罗振宇跟天佑本质没有啥区别,云卖唱,云说书,云卖淫,云乞讨。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不管是谁都会被时代清算。逻辑思维的粉丝,真别看不起喊麦,知识本身没啥用,如果能得到智慧,你不用靠真思维,假思维,人有病,药一定不能停,不管真药还是假药。

罗振宇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李成东:知识经济时代,王利芬为什么就做不过罗振宇?

东哥有个疑问,都说“知识经济”到来了。王利芬的优米网做的为什么不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得到”为什么是罗胖做出来的,而不是王利芬。王利芬老师录制的内容也都是大咖,为什么付费买单的不如”得到”多?二者之间主要差别在于哪里?

我也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在创业中,当赛道没有问题,资源能力没有问题,模式也没有什么问题,很多细节的差异会导致最终创业成败非常大的差别。创业,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好的问题,好过一篇文章。

同样都是央视的大咖主持/制片人,王利芬的优米网为什么做不过罗振宇的罗辑思维? “得到”为什么是罗胖做出来的,而不是王利芬老师?发朋友圈后,收了60多个评论,而通常只有发美女才有这个效果。

► 两个人背景的简单对比

王利芬:94级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原是央视资深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曾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文学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栏目中任记者和编导。

2000年任《对话》总制片人兼主持人。2003年创办《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并担任上述栏目及《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资讯工作室主任。2004年9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回国后创办了《赢在中国》,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业节目。后创办《我们》,任总制片人兼主持人。

罗振宇:94级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硕士,04级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2000年加入央视,曾任《对话》节目制片人,2008年从中央电视台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曾担任《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

王利芬做不过罗胖?至少从背景来看,专业能力肯定不是原因,王利芬按说还是罗振宇的老师。从背景来看,王利芬略胜一筹,不管是学历背景,还是在央视作为制片人,主持人方面。王利芬一手打造的《赢在中国》更是影响了一代中国创业者,马云、柳传志、俞敏洪等等大牛的精彩对话依然记忆犹新。

► 创业时间节点选择

王利芬在2009年底辞去央视公职,创办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虽然罗振宇比王利芬提前一年离开央视,但真正创业是2012年底,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这和王利芬比,已晚了差不多3年时间了。因此,从时间看,罗胖创业并没先发优势。

王利芬做不过罗胖?是不是做得太早了,不小心成了先烈?话说,创业领先半步成英雄,领先两步成先烈。年后,东哥到深圳拜访分期乐创始人Jay,谈到了分期乐的成功和时间节点有直接关系,2013年中-2014年中之间创办类似模式的基本都还活着,早一点的,晚一点起步的企业基本都挂了。但在知识内容创业领域,也是这个规律吗?

► 两者拥有的大咖资源对比

人们在谈到罗胖的“得到”之所以牛逼时,总说“得到”有非常牛逼的头部大咖资源,比如李翔、李笑来、和菜头、吴军、王煜全、和菜头等。但这些大咖和王利芬的优米网所拥有的大咖比起来,还是弱不少,不在一个量级。给优米网站台录制节目的有马云、刘强东、雷军、王兴、柳传志、史玉柱、潘石屹等等,当然也还有很多专业领域的大咖。

整体上看,优米网的大咖资源等级和数量都比罗辑思维“得到”,高出一个量级。如果说要冲着名人效应来的,优米网应更加成功一些才对。说实话,如果不是互联网圈的,“得到”的一些大咖,大部分人都不认识。用户为一堆不认识的大咖,更谈不上粉丝,付费购买内容,挑战还是蛮大的,持续购买就更难了。

王利芬做不过罗胖?肯定不是王利芬的大咖资源不如罗胖,或者说这些大咖资源缺乏对用户的吸引力。

赛道没有问题,创始人专业能力也不是问题,也匹配了更强的资源,也没有错过了风口,准确说在风口起来之前就早早准备好了。为什么王利芬还是做不过罗胖?

► 细节决定成败

就这个问题,东哥朋友圈差不多有60多条评论,大家给出了很多的理由,整理了一下归为三大类9条。

产品
罗胖的产品更好的利用了移动时代传播渠道的变化,产品符合用户互联网浏览习惯时间碎片化的变化;
优米内容偏重于访谈,广而泛,罗辑思维更有深度和有趣;
优米网的课程价格太贵了,罗辑思维是免费的模式。

运营
优米网没有人格化,没有互动,没有社群;
罗胖更有娱乐精神,王利芬太严谨了,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罗胖能够让屌丝掏钱,王利芬过于情怀派,运营能力偏弱。

营销
罗胖自带流量,争议度比较高,容易吸引关注;
王老师是站在神台上讲话,罗胖是站在讲台上对话;
一个守正,一个出奇,罗胖更善于抓住热点话题,借势。

不过,东哥想补充明显不同的一点,二者用户群定位不一样。优米网更多定位面向很窄的创业者,而罗辑思维定位更大众化,“老少皆宜”。这与京腾汇成员之一梁宁写的《从京东1万白领和11万蓝领,看到真实互联网世界》一文所提到的,市场定位的不同就导致了最终的结局。

这一话题能够引发讨论,的确值得思考。优米网目前发展甚至还不如大量的微信自媒体,比如,咪蒙,也不如二更、一条这样的视频自媒体。另外,罗辑思维包括罗胖是强品牌,而优米网是弱品牌。

罗胖自己不断创造内容,形成很强的品牌,有众多粉丝,自带流量。而王利芬是通过采访获得内容,没有品牌,一直都是依靠采访大咖吸引用户,自己缺乏流量沉淀,更没形成自己的粉丝圈。假设让王利芬搞个跨年演讲,又有多少付费的粉丝?东哥觉得会比较尴尬。

最近有不少人在骂罗胖是个假鸡汤帝,是个大忽悠,东哥说说自己最欣赏罗胖的一点“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坚持不懈”。另外,罗振宇和王利芬最大的一个差别是,前者善于洞察趋势变化,抓住风口,调整产品和运营策略。

而后者,过去多少年了,产品和运营营销策略几乎都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显然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用互联网的话总结,王利芬老师缺乏网感,缺乏市场敏锐度,执行上还缺乏应变度。

东哥也没有标准答案,但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在创业中,当赛道没有问题,资源能力没有问题,模式也没有什么问题,很多细节的差异会导致最终创业成败非常大的差别。

这也是东哥投后管理,在服务三十多家创业公司的时候发现非常明显的一点,创业细节决定成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创业者不能丝毫懈怠。

最后,同样都是央视的大咖主持/制片人,王利芬的优米网为什么做不过罗振宇的罗辑思维? “得到”为什么是罗胖做出来的,而不是王利芬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欢迎在文章后面留言评论。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陆琪PK罗振宇:自媒体大V的艺术表演

➤ 盘点离职央视拥抱互联网的主持人:张泉灵邱启明王利芬罗振宇

➤ 罗辑思维收费阅读APP《得到》上线分享功能:花钱请朋友阅读

➤ 罗振宇、咪蒙、吴晓波、凤姐、黄生:绞杀中产精英的五大新宗教

➤ 罗辑思维罗振宇,从草根到精英,让你看看这个胖子有多牛逼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小马宋:罗辑思维,“走上正路”说道:

    过去几年,罗辑思维一直是新媒体行业的标杆和典型,可以带五条杠的那种,用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的话说:在外界看来,过去的我们是一个“妖风阵阵”的公司。

    从无理由的会员包养,到不知道里面是啥的图书包,再到月饼、大米、甲方闭嘴和papi酱。

    从脱口秀、60秒语音、跨年演讲、6小时长谈到直播开会。

    罗辑思维一直在实践着当年他们提出的“造浪理论”,不断搞事情。

    从某方面来说,罗辑思维是成功的,它成功地不断地吸引外界的注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现象级的企业。

    从某些方面来说,罗辑思维并不成功,它的不成功在于缺少一个持续的业务,没有“业务资产”的持续积累和长久经营的机制。

    但是,从去年的得到APP开始,罗辑思维这家公司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天我们会看得更清晰一些,就是罗辑思维开始走上正路。

    罗辑思维走上正路,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了可持续的产品开发路线。得到APP从音频知识的生产中,找到了可持续的产品开发路线,尽管订阅专栏、精品课、每天听本书都是不同的产品,但它们都有相同的开发逻辑,那就是为人类生产音频知识内容。

    2、产品具有了可复制性。之前的公号60秒算不上产品,而是一个导流入口。现在的知识产品,可以无限复制,就像可口可乐。这就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根本基础建立起来了。

    3、产品的边界清晰。从刘润5分钟商学院开始,得到的订阅专栏有了系统性的生产能力和体系,接着就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武志红的心理学、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卓克的科学课、严伯钧的艺术史等等,得到APP是在持续开发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通识类课程。

    4、产品可以被外界模仿。得到APP之后,业内大量的模仿产品上线,就像苹果推出后,大量的安卓品牌上市,说明这是一个被接受的大市场。不仅仅有与得到APP重合的产品,也有其他领域的内容产品。而在之前,罗辑思维的所有东西,是无法被模仿的。得到引领的订阅专栏、每天听本书、精品课这样的形式,已经被其他同行快速模仿了。

    5、公司没有时间再想怪招搞事情了。过去的妖风阵阵,就是因为业务不持续,必须要搞事情,而现在没时间“怪招频出”,是因为持续开发产品要耗费的精力太大,根本就没时间搞了。目前得到APP上线的有30个订阅专栏,每天听本书出了近500本,而且还在加速、持续开发中,参与内容制作的老师从北大清华的知名教授(如薛兆丰、宁向东),到业内的大神级人物(曾鸣、徐小平等等)都有。

    6、业务可以深度挖掘。音频类的知识内容,谈不上是个全新形式,但可能是从得到才开始流行的一种内容形式。它与书籍一样,将会成为未来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音频形式的知识内容,就具有深度挖掘的潜质。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知识,都有机会被用音频的形式重新生产一遍。这么看来,罗辑思维开拓的这个业务领域,还可以非常深度地挖掘下去。

    7、上下游合作商开始大量找上门来。这等于创造了一个产业链,现在声优、内容生产者、分销商、其他合作伙伴开始主动与得到联系,慢慢将会形成整套的产业链条。

    过去,没有走上正路的罗辑思维痛苦的地方在于业务没有可持续与可拓展性,但好处在于也没有什么友商能杀进来抢地盘。

    今天,走上正路的罗辑思维恰恰相反了,业务的持续性与可拓展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此同时,作为领头羊,友商们则用放大镜在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当然了,可能还是走上正路更好一些吧。

  2. 徐俊说道:

    你好,我是贵州留学生,参加央视节目交流我的技术,1976年7月12日,贵州岑巩县,电话,13552970685.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