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不克制|视频: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 全面阐述小程序

腾讯的创始人之一 Tony 曾经说,微信团队保持了一种很克制的心态做产品,但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 版在演讲中说,当他听到 Tony 说微信很克制时,他是很惊讶的,「克制」这个词从来没有在他脑袋里出现过,相反,他认为克制想法是一种自我压制的行为,在做决定时克制想法并不是一种好的状态。

我想聊聊我对「不克制」的浅薄理解。

张小龙的不克制|视频: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 全面阐述小程序

不克制想象力

不克制,我认为是在想象力上的不克制。也就是在产品或创业的初期,不要压抑想象力,也不要局限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我曾经犯过这样的错,在上一次创业做「轻单」公司遇到瓶颈时,我和另外 3 个合伙人连续两周,几乎天天在咖啡厅抽烟开会,我们很慌张,我们拼命地想,怎么办?如果轻单这个产品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做什么产品?我们头脑风暴了很多产品,也看了 App Store 美国区各种热门的产品,试图找到一种能借鉴的产品形态。

但两周的头脑风暴不但没有暴出有意义的火花,反而陷入了死循环:我们认为我们做什么都不行,并感到沮丧。当时,我们 4 个人从擅长的领域出发,去想我们能做什么,做内容?做社交?做生产力工具?整个讨论过程中,我们都围绕这几个方向在转,越往深钻,我们越想不到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陷入了更大的彷徨。

如果现在回头去看,我会认为我们用自己熟悉的领域克制了我们的想象力。看过各种创业鸡汤文的人都对这样的话不陌生:做市场最需要的产品。但真正创业的时候,很容易就陷入了自己,尤其是创始人的舒适区,陷入了惯性思维,而忘掉了,所谓的市场,其实不止自己熟悉的「市场」,还有各种各样的市场和各式各类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其实是要先将这些市场找出来,然后挖掘用户们的需求,再去匹配团队的能力,如果能做,快速试错,不能,则换另一个方向。

马化腾 2012 年曾经对外表示过,腾讯不会做硬件,但其实微信团队做了不少硬件,比如微信相框,其实还有不少,但都没有对外发布。

微信有一个部门,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没有背负任何 KPI 地研究各种智能硬件,每次我和这位部门负责人聊天,他都跟我分享他最近玩的新硬件,以及最近对智能硬件与微信结合的想象。

如果微信把思维克制在马化腾表态说不做硬件,显然这个部门不会花时间去研究。但是,商业为什么要压制自己的想象力?

另一个例子是 Google,相信很多人都知道,Google 允许员工花 20% 的工作时间研究与工作没有关系的事,并做成产品,如果产品验证成功了,公司就会投放更多资源,让这个产品壮大。曾经红极一时的 Google Wave 就是 Google 澳大利亚团队利用 20% 时间做出来的。

所以,我理解的不克制,是指想象力层面的不克制,不仅不克制我们在熟知领域上的想象力,还不克制自己走出舒适区,去看看别的市场,别的需求。

慢一点,不是错

曾经我很信奉一种产品哲学:唯快不破。有了想法,就立马做出来,然后马上投放到市场上,接着不断迭代,做出成功的产品。

这当然是最好最理想的状态,但大多数情况是,产品投放到市场的那一瞬间,用户来了,然后第二天,用户走了,第三天,用户再也不回来了。

这个时候,无论再怎么去改产品,可能都不会迅速拉拢新一波用户,因为我们可能在第一次露面时,就可能把该用的市场推广渠道用完了。

这年头,开发一个 app 已经没有多少难度的,开发一个小程序更是一两周就可以完成的事,最大的难度不在于产品的功能,而是产品的闭环:用户来了 — 用户用了 — 用户走了 — 用户下一次如何重新进来?

如果没有把用户流动的闭环想清楚,快速迭代是没有意义的。

更好的做法应该是花足够多的时间去做市场和用户调研 — 不止是在网上看看新闻看看报告,而是应该走出去,接触真正的用户,花时间去设计一个合理的封闭循环。创业是要快,这没错,但如果快速试了 10 次,都没有把用户留住,团队可能就泄气了,到时候就不止用户留不住了,团队也可能留不下来。

微信的日活已经将近 8 亿,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它在做任何新功能前,必定做了足够多的调研,才投放到验证阶段。这些调研应该是基于用户需求,而不是公司的商业需求。张小龙某次对内的演讲,提出的一个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好的产品是让用户用完即走。

这个观点和 Google 的产品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的目标是让用户尽快离开我们的网站

这两个理念听起来是很矫情的,微信和 Google 都是巨型产品,当然不担心用户离开,反正有那么多用户,对吧?

我的理解是,产品本质上都是工具,好的工具就应该让用户用完就离开,并且整个使用过程是高效和愉悦的。这样,用户下一次有需要时,才会想起继续用这个工具,而不是用其它的。

这才是真正的用户流动闭环,真正的闭环不是粘住用户,不是疯狂给用户发推送,想法设法把用户困在产品里,而是让用户快速达成目标。如果要举一个反例,百度搜索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另一个反例是今年春晚支付宝的红包,它设计了足够复杂的规则,试图把用户留在支付宝里,结果弄巧反拙。

所以,不妨把速度放慢一段,做充分的研究,想清楚如何让用户愉悦地得到满足,然后再去做快速尝试。

要试错,但不是拍脑袋去试错,也不是首先带着商业需求去试错。

低调验证

长者有一句话说得好,「闷声大发财」。

如果你在 Google 搜索「微信 灰度测试」,你会找到很多关于微信对小功能做小规模测试的例子,比如 1 年多前有人放出公众号付费阅读的测试;微信群管理功能上线前,有人爆出微信群可以更改管理员;小程序对外公测前,选了包括有可能学院在内的 200 个愿意当小白鼠的公司做第一波测试。

这些测试本来是悄无声息的,但微信的一举一动太受关注,所以才被媒体曝光出来。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在发布新功能前,都会做灰度测试,低调验证解决需求的方案可行性,最后才放出产品。

这个过程会修正我们调研后的产品闭环,真正的快速迭代,是在这个过程进行。

合理取舍

张小龙在演讲中讲到,合理性才是产品需要思考的最重要因素。真正的克制,是合理地舍弃。

所谓合理性,我的理解是:

平均用户的合理性
产品在公司战略层面的合理性
平均用户是指把用户的属性平均后,画出的一个能代表大多数人需求的用户画像。

几年前,当「用户体验」这个词流行时,大家开始讨论「做减法」。做减法并不是指把看着碍眼的功能砍掉,而是为用户做减法,让用户专注使用最需要的服务;为公司做减法,减掉那些做不好的、错的、验证不可行的方向。

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但当产品做大越大,公司做大越大,越不舍得做减法。很多人说微信的克制,说的其实就是微信敢于做合理取舍。

比如订阅号和小程序,微信并没有也不打算做一个类似 App Store 那样的分发平台,这在很多人的理解里是不可理喻的。你可以看到,注册微博后,系统就会给你推荐要关注的人,微博也有各种排行榜,引导你去关注哪些人和内容。

对于很多自媒体和公众号开发者来讲,他们渴望微信有一个公众号黄页,但用户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事实上,如果你没有关注任何一个订阅号,你的微信会话列表里压根不会出现一个叫「订阅号」的折叠文件夹。当用户不需要订阅号时,为什么要给用户一个订阅号的目录?

我们无从得知,有多少人没有订阅公众号的习惯,但微信团队可能从多个维度做了足够的判断,认为不提供一个公众号黄页,存在着一种平均用户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从微信战略层面的合理性去考虑,微信的定位是工具,而不是媒体平台,也不是分发平台。如果要做小程序商店,首页应该放哪个小程序?如果放了 A 不放 B,B 会不高兴,如何平衡不同企业的利益?如果做了排行榜,甚至像微博那样做公众号推荐,流量可能就会集中在头部少数的公众号,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何谈起?

显然,这些并不是微信作为工具定位的合理性需求。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次饭局中,有人提出,小程序是一种热插拔的场景,「朋友圈」在微信里其实是有开关的,也可以理解为热拔插,微信会不会把朋友圈也做成小程序?

张小龙思考了片刻,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理解的平均用户合理性是,每天一个人平均打开朋友圈的次数多达数十次,目前小程序被设定了只能通过二维码或搜索进入,如果朋友圈变成了小程序,显然对平均用户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将不再那么方便地打开朋友圈。

恭喜发财 红包

平均用户需求的合理性,是驱动产品取舍的根本。比如,去年在春晚的红包大战里面,微信并没有把红包竞争当成一场大战来看待,但支付宝显然并不是那样想,他们定下了目标,要让用户抢 2.15 亿元的红包。微信团队的策略却是: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抢到红包。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考点。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用户在微信里抢红包,是愉悦的,符合平均用户的需求,而在支付宝里,却是骂声连篇。

合理取舍,真的很难,因为当我们想去舍弃一些东西时,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牵挂,比如担心用户流失,比如担心业务量下降,比如担心完成不了 KPI。

最怕的,其实是最后一点。

做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前面说的内容,以及举的例子,可以用最简单最常用的两句话来表达:

以用户为中心,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创业的圈子很浮躁,互联网创业圈更是如此,浮躁到,一些人已经忘了做产品最基本的两条核心,有些为了创业而创业,有些为了 VC 而创业,有些为了完成上级的 KPI 而去阻挠用户。

所谓的「不克制」与「克制」,不是张小龙专利,这篇文章也不是写来吹捧他(他还需要吹捧么?),而是写给正在创业路上有时走进迷茫的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做产品的本质。

One more thing

昨天微信在广州举办了微信公开课 PRO 版的大会,可能很多因为我写了小程序而关注可能吧的读者会期待我写小程序,其实我在11月初写的文章已经把小程序的想象空间说得差不多(不妨把《小程序的想象力》和张小龙今天的演讲全文做个对照)。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他对小程序的描述,可以是:

小程序希望用即用即走的方式激活线下的弱连接场景。

好了,关于小程序的事,我说完了。明年我会持续关注小程序在线下场景的使用,也会分享更多的思考。更多微信小程序解读:www.yangfenzi.com/tag/xiaochengxu

【文/阿禅 Jason Ng 可能吧(微信ID:knbknb)】

➤ 曹政:微信小程序的盛宴,你真的准备好了?

➤ 和菜头:作为大自然的微信,小程序是微信里的AppStore

➤ 池建强:微信小程序,仅仅是 Web App 么?

➤ 微信应用号小程序内侧:微信是一个操作系统、一个AppStore吗?


视频实录丨张小龙全面阐述微信小程序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首次全面阐述小程序,1月9日上线》

12月28日,广州亚运城,2017年微信公开课以一个漂流瓶互动小游戏开了场,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再次现身公开课会场,进行了公开演讲。

在演讲中,张小龙回顾了小程序的一年发展历程,以及第一次对广为外界关注的小程序均进行了解读。

张小龙再次阐释了他的“用完即走”理念,他认为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这是工具的使命和目的。因此,他也在演讲中表明,今年的春节微信可能不会参与摇一摇红包活动。

张小龙说:

今年我们讨论,不一定要再去做这样的活动,微信摇红包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这位对于产品极具工匠精神的匠人,在演讲中也说到了:我的脑袋里没有克制两个字。我只是觉得,这个是不应该做或者做不到,所以我不做。这并不是克制。(如此蓬勃野心,当然不是克制。)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全文,抓紧时间膜拜吧!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张小龙

非常感谢大家一大早来到广州参加微信公开课。去年公开课是我第一次露面,并且在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时候宣布了我们的小程序要启动并且准备投入到公众号之外新的一种服务的形态里面去。

今年,我的同事问我说要不要今年继续来参加公开课,给大家做一些对于去年说的小程序的一些新的进展介绍,我其实也想了很久,最后我觉得作为对去年的一个回应,我内心里是非常的激动,可能很多朋友知道微信的历史,对于我们的产品来说,我们很少会把一个还没有做的一个功能或者说一种产品形态预先对外界来透露,我们一般都是先做好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发布,给用户带来惊喜。去年的小程序,也就是现在的小程序是这里面比较特别的一次,我们提前就对外界来透露了。

1、一张照片,回顾小程序的一年发展历程

这几天我在准备这一次讲话的内容的时候,我还专门翻看了一下相册,找到了一张特别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大约一年前的时候拍的,是我跟我一些同事在一个会议室里面大家讨论小程序,当时叫应用号。

一年前的张小龙和微信小程序团队

一年前的张小龙和微信小程序团队

照片上写了几个字,“应用号,2016年1月9日”,底下还有几个字,“启动日”,今天离当时的启动日只有几天的时间,这个照片上的人可能大家会觉得比较陌生,但对我来说很熟悉,并且特别亲切。我特别感谢照片上的这些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团队,这一天我们定下启动日到现在,头一次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先对外做了一个报告,然后在一年以后来报告我们一年努力的结果。当时我们在讨论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关系,其实我们很早就在想微信应该有一种新的形态,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订阅号或者公众号,不应该只是提供一种订阅能力,一种推送能力,而是应该提供更多新的能力,这种新的能力更加像一种应用程序的能力。当天晚上我记得有一个开发的小伙子拿了他开发了一些接口DEMO,说我们在开发上有这样一些基础的接口可以做,其实那是一个很好的灵感,既然我们能在这样的接口上做出来,那么我们也能做出一些复杂的接口,通过更加复杂的接口实现应用程序所需要的基本元素,沿这个思路一想,我们就不再纠结于怎么样扩充公众号,去把它变成个有更强大功能的公众号,而是完全可以跳开公开号,去做一种新的应用形态,这就是待会要跟大家介绍的小程序。

2、从小程序看微信的产品理念

❶ 再次解释用完即走

小程序之前我很愿意用这个时间解释一下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也是在公开课,当时我提出了一个理念,这个理念后来我也发现很多的人说,看了以后觉得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我在这花几分钟重新来解释一下这个理念。

我当时说,一个好的软件,一个好的工具应该让用户用完即走的,后来发现很多朋友,包括一些业内人士都会来笑话我们,说因为微信有足够多的用户,有足够强大的用户黏性,所以你们可以这样说,但是对于其他的产品来说,大家会觉得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不要离开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我想,这里可能对于用完即走有一个很大的不理解,或者说误解。

在我看来,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这个逻辑可以推理出这样一个结果,我认为,任何一个工具都是帮助用户提高它的效率的,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这是工具的目的,工具的使命。

微信也是一个工具,所以微信的目的也是帮助用户用最高效的方法去完成它的任务。什么是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任务,也就是说一旦用户完成了它的任务,它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产品里面,这就是用完即走的含义。

❷ 微信是工具还是平台?

在我们对公司的一次培训里面,有个同事问我微信的战略是什么?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我说微信只是一个工具,我们应当想如何做好这个工具。在同事们的心目中,微信并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大家认为微信是一个平台。

但我认为微信是一个工具,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我并不认为一个工具是一个很低层面的东西,事实上人类从原始人进化智能人类的过程,就是因为人会制造工具,我们所用的绝大部分的产品本质上来说都是工具,但是工具有好坏之分,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说我们要做一个平台,我会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有一个很强的属性,就是提高效率,用完即走。

❸ 做产品是克制还是自我压制?

这个理念其实贯穿在我们的产品的每一个点里,举一个例子。我们前不久开了一次内部会议,腾讯创始人之一Tony说,其实微信团队保持了一种很克制的心态来做事情。很多人也认为我们在微信产品里很克制,但其实我当时听到这样的评论是有一点点惊讶,因为克制这个词从来没有在我的脑袋里面出现过,如果说做一些事情我们要求自己很克制的话,那是一种什么样行为?那是一种自我压制的行为,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在做这样的决定时我们要自我压制,或者说自己切割掉我们很多想要做的事情,那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

❹ 合理性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反的,我们在做很多很多决定的时候,反而要去判断什么样的东西是最合理的,合理性才是这里面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会舍弃掉很多很多本来想要做,后来发现做不好的东西,这种舍弃并不是因为说我们很克制。

所以我们少做一点,而是说我们发现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说有很多决定它一开头是错的,或者说很多的想法,最后验证可能是行不通的,那我们如果硬要去做这些事情是不合理的,我们会把它舍弃掉,而不是说我们要克制。

微信里面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点,我们遵从基础产品体验的理念来帮助我们做决定。就像上一次在公开课里面讲的一样,公众平台甚至没有一个入口给用户推荐你应该订阅什么样的东西,我们的产品有无数这样的地方,也许少量的用户会觉得不能满足他的需求。

但是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做很多的取舍,而我们希望更多遵从我们自己的产品理念来做这样的取舍。

3、第一次完整阐述小程序

刚才花几分钟回顾了用完即走这样一个产品的理念,现在切入到我们的主题,其实我今天过来是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小程序的理解和想法。

刚才大家看照片的时候,其实这是团队在小程序启动那一天大家当时的状态,在当时来说还没有想好名字叫小程序,也没有把小程序作为一个非常完整的定义,大家只是认为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去提供一种新的服务的形态,当时愿意把它公布出来对我来说是有一点点其他的想法,因为我希望我们把它宣布出来以后给团队更大的一个压力感,既然我们都已经宣布了,那我们一定要去努力做好这个事情。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又做了很多次的碰撞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小程序慢慢的找到了它的定位,找到了它自己的形态,但是因为之前我们只是做了小程序的内测,从来没有对外界解释过小程序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应该怎么样的使用,所以今天我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完整的阐述一下我们是怎么样来看待小程序的。

我自己也特别兴奋在这样一个时间来讲述小程序的故事,因为对我经历比较了解的人可能知道,我其实之前花了很多年时间去写程序,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程序员,所以我一直认为做程序员的那段时间特别宝贵,因为当你做一个程序的时候可以进入到一个不太一样的世界,你用一个程序的语言在虚拟世界里构造一个完全虚拟化的产品出来。

我相信很多的程序员都会有一个梦想,我们除了自己去写一个程序,我们能不能再去写一个能运行程序的程序,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通常来说可以运行程序的程序,通常意味着是一个操作系统,我并不认为我们有能力去做一个操作系统,但是我们可以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一个可以运行程序的程序,那对一个程序员来说他会觉得非常的自豪和兴奋,我今天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

说小程序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PC发展的历程。我经历了最早的PC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我最早用的是PC是80、86这样的机器,那时候还不能联网,但那时候的应用程序是需要你用一个软盘和光盘安装好,它只能自己跑,跟外界是没有交互的,因为没有网络,那时候的应用程序叫做单机程序,就像单机游戏一样。

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进入到一个互联网的范围里,在互联网里我们发现应用程序的定义有了某一种变化,但本质上来说它还是跟单机时代是一样的,它是以一种程序,一种代码的载体形式展现出来,只不过每一个程序它有了可以访问网络的能力,但是互联网我觉得有一个特别伟大的发明,就是www.web协议的出现,使互联网出现了非常大量的网站,而这些网站是可以在网络上被任何人可以访问得到,在那个时代出现了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去写一个基于网络的应用程序,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站去提供服务。大家都非常熟悉,在PC互联网时代的这段历史,因为几乎我们用的最多的工具是浏览器,我们访问大部分的服务其实是来自于浏览器里的各个网站所提供的服务。

4、移动互联网的下一站:唾手可得

几年前我们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对于电脑的使用方法和场景又发生了变化。

在PC互联网时代,很多的人,特别是上一代的人因为输入法这样一个障碍是没有办法使用电脑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手机使得整个互联网的用户量比以前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

智能手机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厉害、伟大的创新,因为其实它的功能比当时的PC机要更强,但是它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使用,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手机去接触到互联网,这个时候人们访问网络服务的方式其实更多的从一个PC端的应用程序过渡到一种网页的形态。

在这里我想展望一下在移动互联网之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种形态?就是大家再使用网络会使用什么样的设备去使用网络,或者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访问网络的服务?

我想这个可能非常难想,我个人会从脑袋里面浮现一些场景出来,就是智能手机之后,有可能是一种类似于眼镜这样的设备,成为主流。

当眼镜变得非常非常的智能化的时候,可能整个PC或者电脑的系统会藏在一个眼镜里面,它的屏幕可能比我们现在手机的屏幕还要大,甚至比PC的屏幕还要大,可能是十年以后了,十年以后的技术可能可以做到把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屏幕投入到视网膜里面,我们通过眼镜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完整屏幕,日常我们就戴着这样一个眼镜到处跑。

大家想一下这样一个眼镜是什么样的系统在运行?当我想到十年以后的场景,我会想那个时候眼镜背后的系统它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式应该跟现在不太一样了,我对它的期望是什么呢?我更加希望的是眼镜里面不要再给我一些安装应用程序这样的过程,因为那个是很不自然、很不方便的,我更加希望我的眼镜看到哪里,相关的应用程序就到哪里。举个例子,假如我看到房间里面的一盏灯,我想让这个灯关掉或者打开,当我透过这样一个很智能的眼镜看到这盏灯的时候,我会希望在那个灯的上方会出现一个虚拟的开关,我甚至可以用眼镜去控制这样一个开关,那个开关是什么东西?它其实是出现在真实物体上面的一个应用程序。当我看到这盏灯的时候,它的开关应用程序就自动出现了,同样的你可以想象非常非常多的场景。当你走到一个公园的门口的时候,可能公园门口会出现公园门票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任何一个眼睛能看到的实物的时候,这个实物背后的信息和应用程序都会自动浮现出现,你通过眼镜或者别的方法控制这样一个应用程序,去启动它,去运行它。

这样的一个过程你会发现,我们想象在这样一个虚拟未来的智能眼镜里面,你会发现应用程序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形态,跟现在手机里面的应用形态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的形态,我说的所见即所得不同于在PC时代,我们在画图或者UI上面的所见即所得,而是说我们看到的任何具体的一些事物,它就包含了它的信息,包含了对信息的处理在里面。

这是我对于未来应用程序的形态的希望吧。我认为所有的应用程序应该是一种无处不在,但是又可以随时访问的一种状态。

所以小程序在内测的时候,我写了一段文字,说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就能打开应用,也实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安装太多应用,应用随处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

我刚才说了一个十年以后的场景,这里其实体现了智能眼镜时代和手机时代的一个不同,当然未来是不是智能眼镜时代我也不确定,我只是暂时幻想出来的一个产品,但这种不同会带来应用程序形式的不同,就像智能手机相对于PC时代来说,它其实带来一个很大的形式的不同,这个形式并不只是体现在手机是一个更加浓缩的、可以移动的电脑。

形式上来看是这样一个区别,但是本质上来看,就像好多年前我写了一句话,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PC其实不是,PC是固定的。就像我只有两只手,手机是我的第三只手,或者说是我手的延伸,因为它可以帮助我触达一个更大的世界。PC也可以帮我们进入到一个更大的虚拟世界,但是手机是跟着你的手走的,所以它变成了你的加长的手,它和PC的区别是,我们对于手周边可以触达的东西能够感应到,这也是为什么手机里面的应用会有很多比PC里面的应用更丰富的形态,就像在微信里大家可以摇一摇,但你在PC时代不能把电脑摇一摇,在手机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扫二维码感应周边,在PC时代你也不可能用PC扫一个二维码,这是真正的含义,就是手机不同于PC的真正含义。

我认为在将来智能眼镜时代同样会有这种区别,眼镜会让我们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你看到的东西就可以得到它背后的东西,这比我们现在用手触摸一个东西得到它背后的信息是更加高级的一种方式。

张小龙的不克制|视频: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 全面阐述小程序

5、小程序的特性:无须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须卸载

从这个定义里面可以看出来小程序是什么样的东西:

第一个,小程序是无须安装的,我认为这个对现有的应用程序一个很大的突破。用过windows的人都知道,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应用,叫做程序管理这样的东西,大家要花很多的精力到里面去看哪些程序占了多大空间,哪些程序应该卸载掉了,哪些程序可能会出问题等等。在智能手机,大家对这个的管理变得更加轻量化,更加轻松,所以很多对电脑不太熟悉的人都可以用手机,但是还是存在一个过程,所有的应用程序都需要你下载它,安装它,然后你才能使用它,这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小程序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免去了下载的过程,可以直接使用它,所以无须安装是小程序最基础的一个特性。

第二个,在这个定义里面有一个词叫触手可及。这个词让我想到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书是微软的比尔盖茨写了一本书,叫《信息唾手可得》,其实我挺佩服比尔盖茨在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他就写了一本这样的书。他当时认为互联网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信息唾手可得。每当我想到他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特别自豪,因为我们在很多年后用另外一种方式实现了信息唾手可得。我这里说的触手可及的意思的是,当我们拿着智能手机接触周边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获得信息,就是周边的信息,我们获得的方式可能没有未来的眼镜时代那么智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对于周边一些基本的传感器,比如说它的扫描能力去和周边产生互动。

所以这里的触手可及的意思是,我们看到一盏灯,我们想要去控制它,可能我们只需要用智能手机对着它扫一下,然后控制这盏灯的应用程序就已经启动起来了,在我的手机里,我直接使用它就可以了。在类似博物馆这样的场景里,用户可以在一些不同的内容前面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获知当前物体的背后的信息,这都是触手可及。

第三点是用完即走,我开始花了很大篇幅解释什么是用完即走,对于周边要完成的任务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用完即走,比如我们到一个餐馆,我们可能想排队或者说点一下菜,我们并不需要去下载这个餐馆的应用程序,我们只需要在餐馆扫一下它的二维码,然后就启动了这个餐馆的小程序,我们可以立即在小程序里排队或者点餐。当我做完这些事情,吃完饭并不需要卸载这个应用程序,我们当它不存在就可以了,是一种真正用完即走的状态。

小程序的第四点就是无须卸载,你访问过它的服务,并不需要这里还有一个程序管理器去管理它,我们不需要卸载的过程。

通过这四个点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的是,小程序看起来是程序,但是它以完全不同于过去APP的形状出现,它有更灵活的应用组织形态。

大家现在能够明白一个概念,大家可能知道了小程序是一种比我们现有的所有的APP更加灵活,更加唾手可得的一种形态。

6、我们为什么需要小程序

大家可能会想我们为什么需要小程序这样的东西?我们在做小程序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说从开发人员的角度来说要改变一下应用程序的存在模式,相反,我们肯定是要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这个需求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说我们只想变化一下APP存在的方式。

这个需求是什么呢?我们刚才回顾了PC这些年的变化,在没有互联网的个人PC时代,其实企业是很难通过不联网的PC去提供服务的,当时我记得当时有一个企业做了一个PC机里面的程序,那是最早的一个表格的软件,但是这样的软件非常的少,因为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能力去把他们的服务做成一个PC时代的软件提供出来。直到有了互联网,才改变了这个局面,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所有的企业都能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把自己的服务放到网上,让任何可以上网的人能访问得到,所以在PC互联网的时代里面,改变这个世界的并不是有更多的应用程序出现,而是有更多的网站出现了,并且在这个背景底下诞生了非常多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很快,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以前通过网站提供服务的企业开始选择通过手机端的APP去提供服务,确实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做了这样的尝试,大家去做手机端的APP,然后推荐用户去下载他们的APP。

但是现状并不是像这些企业所想象的那样子,在手机时代用户获得了更便利的使用方式,也是更懒的使用方式,越来越多的用户更多的只愿意每天只使用那么几个APP,而不愿意去下载或者使用很多很多APP,这一点跟在PC互联网时代很不一样,PC时代你打开电脑以后,要访问一个网页是很快捷的,你可以从一个网页跳到另外一个网页,大家每天在PC前面花更多的时间是在浏览器上,但是在智能手机时代,包括在座的每一个人,其实打开浏览器的频率会越来越低。

可能有一天你要访问20个网站,现在你不会在手机里面每天要打开20个APP,或者为了访问一个企业的服务去下载这个企业的APP,大家不会这样去做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会发现他们在智能手机时代反而不如像PC的时代那样子更方便的通过一个网站来解决所有的问题,通过一个网站把所有的服务放到线上去,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号出来的时候,很多的企业发现公众号可能是一个比他们做APP,做网站更好的方式,通过智能手机把服务提供给用户。

所以公众号的出现是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即使在PC互联网时代这些餐馆他们也没有办法把他们的服务放到网上去,让别人可以访问到。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公众号的缺陷所在,公众号是基于订阅和推送的关系,对一个餐馆来说它更多的精力放在怎么样能够收集到更多顾客的名单,它的驱动力在于它怎么样才能够给每天来餐馆的人推送消息,去发送它的一些促销的信息下去。

公众号在这这里就变成了客户关系管理或者说是一个消息推送器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与PC时代通过一个网站提供服务是有很大不同的,一个网站并不能给用户推送消息,所以它并不会骚扰到用户,但是它又希望获得服务的人能很方便的访问到,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反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他们缺少了一种有效的载体,甚至还不如PC互联网时代那么方便,通过网站可以很方便把他们的服务线上化。

7、小程序的定位:体验比网站好,比下载APP更便捷

这样一种载体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有着很强的需求,并且是市场里面空白的一个地方,所以在我们构思小程序的时候其实一直在想小程序它存在的位置在哪里?如果对于这么多的企业来说要把服务线上化,如果发现自己在不停的尝试不同的道路,又去做APP,又去做网站,又去做公众号,但是没有一条很彻底的话,这说明这里面有机会存在。我记得上一次去深圳机场的时候,注意看了一下深圳机场两边的广告牌,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注意到,深圳机场的广告牌,它的每一面广告牌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大部分,80%的广告牌吧,这个二维码是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我们回顾一下在PC互联网时代,那个时候的广告牌其实一般会印一个自己的网站地址在上面,它是一个标配。上次我在深圳机场看到的情况,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公众号的二维码变成了广告牌的标配,取代了以前的网址。但是让我稍微不太高兴的地方在于,我看到这一面广告,想了解它的服务的时候,却需要去订阅这个公众号,成为它的“订户“,收到它的推送消息。以前的广告牌会贴一个自己的网址进去,让用户自己去它的网站看一下它有什么样的服务,这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我认为一个广告牌不应该在下面贴上用来订阅的号,它应该贴的是可以立即展现服务的链接,这个展现服务的链接应该就是类似于小程序的形态,因为看到这个广告的人并不是说我要订阅你的公众号,收到你的推送,而是说我想体验你的服务,或者我想立即了解这个广告背后的信息,我认为这样一个使命是应该小程序去实现的,就是每一个信息背后,包括广告牌背后包含的是应该是我去扫一下,立即就获得它的信息,或者立即启动了一个小程序,就像以前我们访问一个网站一样的,只不过我们通过一个扫二维码的方式取代了输入网址的方式。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方式才是用户所需要的。我特别想解释一下小程序对于过去的PC互联网时代,其实它非常的接近于PC互联网的一种网站的服务,网站的服务其实很不同于公众号这样一种订阅形式的,它是一种真正的直接的服务。大家去想一下,把小程序想象成是PC时代的一个网站的话,我相信会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小程序。

张小龙朋友圈,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

2012年5月23日,当时我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PC互联网的入口在搜索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在二维码。当时是公众号还没有发布,我们只是在构思公众号这样一种东西,这个其实反映了PC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很大的区别。PC时代我们通过网站来获取服务,确实,我们要先找到这个网站,所以搜索框在当时特别重要,但是在智能手机时代,我们要获取服务的话,更多的是跟线下有关,跟线下有关的服务其实就目前手机技术的实现来说,可能通过扫二维码是最简易的一种方式,跟周边产生联系,并且获取服务。所以二维码在微信里的重要性一直都很高,从添加好友到订阅公众号等等,它都是微信里的一个基础入口,扫一扫也是微信里一个非常非常基础的功能,扫一扫甚至变成了微信去触达周边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

刚才我们通过从PC到互联网到智能手机时代的回顾,以及企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供服务的一个回顾,看到小程序对应过去互联网的网站服务,只不过它在智能手机里我们希望不是像过去的网站那样原始的体验,我们希望它以一种更好的体验出现,所以我们定义了小程序这样一个东西出来。

本质上来说,我们更希望在智能手机里用户可以更快捷的获取服务,但是他的体验又比网站要好很多很多,同时他的麻烦程度又比他去下载一个APP要好很多很多,它不像下载一个APP那么麻烦,这个就是小程序的定位。

8、关于小程序,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

后面这一段时间我会列出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❶ 第一个问题:小程序的入口在哪里?

小程序在微信里是没有入口的,很多人看到微信开始内测小程序,大家说这是一个新的机会,我们应该第一波上去,去获得一些流量上的红利,但是那就非常遗憾,公众号在微信里面其实也没有入口,一个用户如果没有订阅过任何一个公众号,他在微信里面找不到这样一个入口,小程序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去运行过任何一个小程序,他在微信里也是找不到小程序的入口。这跟之前提到的一些产品理念相关,在微信里我们一直在倡导去中心化的结构,所以你到现在都不可能看到在微信里会有一个订阅号的入口,里面有一个分类,有排序或者有推荐这样的东西存在,这一点从公众号的第一步就坚持是这样的,这个对公众号平台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因为当微信没有这样一个入口的时候,所有提供公众号服务的企业他们会想办法把自己的二维码铺到所能够铺的地方去,那就真正实现了公众号的入口其实不是在微信里面,而是在二维码里。如果是我们有一个基础的入口的话,那大家可能抢夺的都是微信里的入口,如果我们有推荐的话也不是一个好事情。我们的推荐就会变得有更多人订阅。

所以对于小程序来说,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小程序用户更多是从哪里去启动它?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小程序的启动来自于扫二维码。前不久跟一个合作伙伴的公司在聊这个话题,他们希望能够知道小程序的发布时间,好做一些准备。他们提出一个场景我觉得特别的切合,他们说现在汽车票其实没有电子化,所有人去坐汽车的话必须要去汽车站现场去买一张票,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你要去排队买票,然后再去坐车,他们希望用小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在每一个汽车站立一个二维码,所有到汽车站的人扫一下二维码就启动购票的小程序,然后直接通过小程序来买好票,这样售票窗口就不用存在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贴合小程序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会有很多很多,昨天跟我们小程序这一块的同事在聊,他们说有人做了一个小程序特别方便,是在公交站里面等公交站的时候,想要知道下一班车什么时候来,这个时候只要扫一下公交站的二维码,启动公交站的小程序就可以看到下一班车什么时候来,这也是特别典型的一个小程序的场景。

所以至少在前期我们会更多的鼓励小程序以二维码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地方,就像公众号的早期一样。

❷ 第二个问题是,会不会有一个类似于小程序商店的地方,可以去下载小程序?

其实是不会有的,大家可以推理出来,我们没有下载过程,所以不存在一个应用商店去下载。但是大家会说我想在里面去浏览,去找一些小程序,查找是另外一回事,搜索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们并不会存在一个小程序的商店,所以我们也并不会像外界所猜测的那样,做一个APP的分发想法。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这个想法,就像公众号从来不会有一个公众号中心,里面可以分门别类列出所有的东西出来,不会有这样的东西,我们认为应该没有一个中心入口,是去中心化的形态,所以我们也不会做小程序的分类、排行、推荐。

关于推荐大家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大家可能会认为为什么不把用户感兴趣的一些东西推荐给他?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想法用到公众号里,我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将来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在微信里我们曾经考虑过对机器推荐和一个人的社交推荐的差异,朋友圈其实是类似于社交推荐,你每天会在朋友圈看到很多的文章,你的朋友其实起到了一个推荐器的作用,使得你不用依赖系统的推荐。如果我们系统来做可能没有你的朋友们做得好,因为系统不会给你推荐一些你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系统只会强化你接触过的信息,并且不断地去学习你的历史,往你的历史方面继续推荐,但是你的朋友可能在朋友圈里面说,某一部电影很好看,那你会因为你的朋友去看了这部电影而去看这部电影,机器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机器只会采集你过去看过的电影,然后把你看过电影的类型整理出来,认为你就喜欢这一类型的电影,但是你朋友推荐的电影可能是你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电影形态,所以微信里更多是依赖于社交推荐。小程序这里也是一样的,你可能会使用千奇百怪的小程序,但是我们不会因为你已经使用了一款,比如说学英语的小程序就反复给你推荐学英语的小程序,这个话题也不在这里展开了。

❸ 第三个问题是小程序与订阅号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做一个公众号,我们会收获到很多的订阅用户(即粉丝),并且大家会从粉丝数来判断自己这个号的价值,但是小程序不会像订阅号,所以如果你做一个小程序,不能依赖于我的目的是要收获多少粉丝,粉丝并不意味着访问量,并不是说你有足够多的粉丝你就有足够大的访问量。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刚才的例子,在PC互联网时代,你访问一个网站并不需要你成为这个网站的粉丝,并不需要你去订阅它,如果所有的网站需要你订阅了才能看它的信息的话,网站可能早就已经死掉了,所以对于小程序来说也是一样的,它只有一种访问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粉丝的关系,所以它跟公众号从本质上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小程序不是一种公众号,它是一种新的形态。

❹ 第四个问题是小程序能不能推送消息?

可能也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答案是不能,因为如果小程序能推送消息的话,那就意味着你访问的每一个网站都会发一条消息给你,那你可能会崩溃掉,所以它是不能推送消息的,但是我们会提供比较有限的服务触达能力,你以前访问一个网站的时候可能会留下自己邮件地址,当你要的服务有的话这个网站会给你发一个邮件,小程序也类似,当你在小程序里面做了一个操作,并且希望收到后续通知的时候,我们会提供这样一个通知的机制,使你可以通过小程序给你的用户发送一条他所需要的通知,但这个通知不是说谁来过的小程序就能获得一条推送,而是说这个用户在小程序里面主动的确认了他需要获取一条后续的通知,所以它是一种很有限的通知的能力。看起来我们对这种通知的能力限制的非常的严格,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我刚才举的一个例子,你在一个网站里面留一个地址,你就会收到很多垃圾邮件,我们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在小程序里面再次发生。

❺ 第五个问题是小程序能不能够分享?

当然有一个问题就不列出来了,小程序能不能分享到朋友圈?肯定不能,这就不作为一个问题了。但是小程序可以分享到聊天里面,可以分享到群里面。其实分享到群里面和聊天里面是有非常大的一个想象空间。我记得我们内部在讨论这个功能的时候,把一个小程序分享到一个群里面的时候,其实刚开始的形态是非常简陋的,就是我把一个小程序发到一个群里面而已,那只是利用群做了一个传播,让这个群里面的使用这个小程序。但是其实小程序的分享不仅仅是这样子,小程序的分享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带来一种新的协作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当我把一个投票的小程序发到群里的时候,意味着群里面的每个人可以立即启动这个小程序,并且利用投票,每个人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投票。对于一个群来说,这个小程序带有每个人的登录状态,大家访问的是同一个小程序的任务。基于这样群的任务,它可以被群里面的所有人共享,当任何一个人更新群里小程序状态的时候,群里其他人都是可以看到的,基于这个想法你可以想象得到,可能会存在非常多的一些协作式的小程序。

我们还提出了关于小程序页的概念,比如说一个股票的小程序,我分享的只是我当前所看到的0700股票的这一页,然后分享到一个群里面去了,群里面的人看到的也是0700这样一个股票的页面,我们把它叫做小程序页。这里我们希望的是,我分享到群里的是一个活的数据,是当前我看的信息。我的意图并不是说把一个程序分享到群里面让大家重新运行这个程序,我只是分享了一个活的信息过去,而且在未来我们更希望的是,当然现在还没有做到,我们更希望的是我分享到群里面这一页的信息它是活的,所谓活的意思就是当它出现在一个聊天里的时候,你甚至不用点进去你就能看到这个小程序的表现。例如说我分享一个时钟的小程序到群里面,那么群里面每个人看到这个小程序,不用点进去就可以看到已经有一个时钟在那里运转。暂时这个形态还没有实现出来,但是我个人非常期待。我相信这种协作式的任务,对于小程序的分享会起到一个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在里面构思出非常多的需要群组一起完成任务的小程序。

❻ 第六个小问题,很多人会问小程序能不能做游戏?

我们现在并不能。

❼ 第七个小问题是小程序能不能被搜索到?

会有非常多人说我们早一点做小程序,然后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样一个前期的流量,这里特别遗憾地说,我们更希望小程序不是基于一种流量分发的方式获取用户,就像刚才说的我们更希望小程序是通过一种用户触达的方式,当用户需要的时候触达到它,然后使用它,而不是不需要的时候推荐给他使用,所以用户能搜到小程序,但是我们可以极力限制它搜索的能力,避免它滥用,使得用户在微信里面能够搜索得到他需要的一个小程序。

❽ 第八个小问题是小程序和公众号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刚才大家明白了小程序和公众号是一种很独立的关系,但是因为很多的公众号和小程序他们可能是一个企业开发的,所以它们应该有某种关联,目前我们提供的一种关联是,你在公众号里面可以看到这个公众号同一个企业还做了哪些小程序,或者你在一个小程序里面你也可以看到,做这个小程序的企业还做了哪些公众号,他们是可以互相跳的。

还有一个小问题是,既然小程序会突出二维码,那么微信里面会不会对于线下的店会有一些提示,在目前这一阶段我们可能会很轻量地让用户能够看到在他附近还有哪些小程序存在,我们说的附近的小程序存在是指附近有哪些在提供服务的店,他们同时也有小程序。比如说在三公里以外有一个士多店,那么你可以看到并立即打开它的小程序,然后买一点什么东西,这是很有可能的。

看了一下,我列的大纲里面基本上没有很大的遗漏,对于小程序的阐述基本上就到这里,占用了大家非常多的时间,希望我能够讲的比较清楚吧,非常感谢大家。可能大家还会关注一个问题,小程序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用?我们希望1月9日小程序可以被所有的用户所使用,我们也希望1月9日开始能够有更多的企业把他们的服务变成一种小程序的形态,提供给微信的所有用户来用。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谢谢!

更多张小龙演讲:www.yangfenzi.com/tag/zhangxiaolong

张小龙的不克制|视频: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全文 全面阐述小程序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Alex:很赞同,其实几乎所有的程序都是一个工具,工具本来就是被使用者支配的,而不是想着去支配人。 然而跟现实的锤子,汽车,电视机这工具靠加工制造后获得利润不同的是,互联网边际成本可以非常低,所以引发了广泛的免费使用工具,工具难以再靠直接售卖价值赚钱,而很多小工具变形太困难。

白广达:做产品本质上到底还是服务业 怕的就是抱着一颗牟利去做服务 服务就被异化了 做不长的。

云在千峰:如果小程序能火,以后应该肯定会有小程序商店类似的东西出来。

王锦:做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

柳良周:张小龙的话非常内敛与简洁,设计的思路十分清晰,让小程序没有承载过多的商业与营销行为。

爱谁谁@楊嘉咏:以后手机里就只需要安装一个微信就好了! 再也不需要安装那么多占内存的客户端了! 节省内存的同时也提高了运行速度 也不用进行繁琐的安装和麻烦卸载。

王文达:或许龙哥此次的微信小程序,会是一个新的旅程碑,正真的霸王级应用,号令天下,莫敢不从,我们拭目以待。

劉劉劉劉劉:未来三大操作系统,ios Android WeChat os

童心女巫:小程序,小龙哥送给所有程序猿的新年礼物啊!

Deonte:张小龙想的都是方便用户,在场的人想的都是绑住人

黑鹰两千:前几年比较流行的在线flash游戏,以及基于网页架构模式的应用或者java游戏,都是可以称为无需下载的小程序。腾讯现在是不是搞的这些东西呢?立此言为证,待验。

拙拙隐:大家还在不断找入口,小程序力求把入口革掉,腾讯发展传承于两位当今极其厉害产品经理,从马化腾到张小龙;张小龙做产品,从“心外无物”到“心无外物”,产品经理一伟大特质——寄时代于颠覆。错位不赢,错层不败,小程序既不绝对依赖线上、也不彻底脱离线下,二维码般使用方式在线上线下找到错层,错层必当不败;腾讯克制于产品克制于工具,人、事、器,做社交貌似在人在事,实则在器在工具在产品,阿里玩不转搞不掂社交,错位不赢,过分专注人、事,失却器。所以,小程序的“错层不败”,如此错层,将是对阿里赖以生存的生态最好的吞噬的开始。

王博博:1 一年前我就说过,微信就是一个带聊天功能的浏览器; 2 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人肉的pagerank; 3 公众号其实是有所搜功能的。

lll:小程序跟你做个h5的网页是有区别的,小程序的体验更好,适合实现更复杂的逻辑,小程序本质是依托于微信存在的本地程序,而那些网页在没网的情况下就用不了了

chris:微信已经很占手机资源了.再加上小程序如果更占资源的话有什么用?买更好的手机?—答案是卸载微信,说实话,现在手机APP几乎都是流氓软件,动辙几十兆上百兆的存储空间和内存空间占用,超高的更新频率,除了核心功能,还有几十个对大部分人都没用的附加功能,比较典型的就是支付宝系,百度系,腾讯QQ系等,还有各种手机银行,购物,外卖APP,各种驻留后台,强制唤醒,以谷歌的安卓系统尤其典型!所以我APP基本都是用完即删,因为等你下次使用时,肯定又要更新!微信这个想法很好,但没必要把小程序集成在微信里面!

有一天ヽ:一年前不就有人预测未来APP软件会消失,手机平台也会被AR平台所取代,微信这只是做了一个,还需努力,挣那么多钱又花不完,拿出来砸到科技上,改变世人对其盗仿产品的印象

水滴互助沈鹏:小程序更是微信公众号在使用场景上的补充,特别是一些即时性的场景。欢迎大家1月9号体验水滴互助小程序。

好喜欢好中意:其实chrome做了这么多年了,甚至有专门chrome系统的硬件发布,国内有qiang,而且pc端居多而已。只是没人发现

玉龙:小程序和app看着差不多,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app就相当于个体户,比如乐购有乐购app,大润发有大润发app等等,而小程序就不一样了,小程序就像大商场,里面有一家家个体户商店,这感觉和天猫差不多,其实也不一样,比如天猫是一个大商场,你进入里面,最少会有几十家叫你去他店里买东西,让你眼花缭乱,小程序就是进谁家店就只能看到这家店里的东西,而其他家的店看不到,让你能专心致志的购物。天猫是想把所有线下店放到天猫这个大平台上来,而小程序就像为线下每家店都做一个app,说到底还是腾讯想颠覆阿里,想多吸一点流量来.

此间少年:小程序是微信用来绑住移动应用的工具,因为小程序的入口在一般场景下,将极其依赖二维码的扫描获取,而扫描二维码的入口就是微信的扫一扫工具,微信小程序更像是app应用市场,不用安装和下载的特性,确实很吸引人,也就是说,用户不再考虑手机内存的限制,只要使用微信,就相当于拥有了很多小程序,非常颠覆,不过目前不做搜索是因为时机未到,小程序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还需要成长,企业的本质一定要盈利,早晚会有一刀的。

一首抒情的诗:如此的话,微信岂不是变成一个浏览器了吗?

李小fa:我觉得火不火咱不说吧。一开始二维码出来的时候扫一扫也没有火,但是现在,谁出门不是靠直接touch扫一扫。所以我觉得可能这种都是慢慢的会和公众号订阅号一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改变。

人二:微软做成了pc的操作系统,chrome、firefox想做浏览器的操作系统,微信现在想做app的操作系统,但是只有微软做成了。

王开龙:和百度直达号,有何区别!我认为意义不大!也不会很火,就一段时间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微信创造:从通信到社交,从工具到平台

➤ 透过张小龙饭否日记,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微信之父

➤ 张志东:微信的社会化思维,对“人际过载、内容过载” 的思考

➤ 张小龙在微信领导力大会的内部演讲:KPI是副产品,警惕复杂流程

➤ 池建强:微信的演进和未来,腾讯前CTO张志东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您可能还喜欢…

5 Responses

  1. 微信美女产品经理自述:和张小龙一起工作是种怎样的体验?说道:

      她目前在微信做产品经理,追求多元的人生体验和技能学习,喜欢有趣的人。大学学阿拉伯语专业,在咨询、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过,目前处于对自我和对世界的探索期。

      喜欢音乐、旅行、写作、冥想,曾经一个人走过许多「不靠谱」的路:穿越半个美国寻找一个 2 年前短暂相逢的朋友;在最热的时节去所谓「强奸国度」的印度深山中修行内观;在卢克索爆炸案、金字塔保卫被射杀、开罗高官被袭击等一系列事件发生时,在埃及悠哉地旅行;在反华事件的第三天到达土耳其…..欢迎小伙伴们来交换故事。

       产品体现创造者的灵魂

      什么是产品如人?我认为喜欢一个产品就像喜欢一个人,从每个细节都可知其品味、个性、与质感。而一个产品所体现的,正是其创造者的灵魂。每当我要创造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会想象自己在创造一个 new baby,思考:我将为它注入怎样的灵魂?这个 baby 是否会成为值得交往的人?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和他热情地聊了一整夜,正当你感到相逢恨晚之时,那人跟你来了一句,「兄弟,听说过安利吗?」此刻你是什么感觉?相信这样的感受,与我们在产品里被循循善诱后,点进了一个广告是一模一样的,恼怒之情是相通的。

      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做一个产品,也要有产品的原则。很多时候价值观和原则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当它深入到一个产品的骨髓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里,便成为我们设计产品的指导方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故事》,作者是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作者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他在书中写道,

      故事衰竭的最终原因是深层的价值观。具有艺术灵魂的作家总会围绕着其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什么样的追求是愚蠢的?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明智的?正义和真理的意义是什么?

      设计故事能够测试作家的成熟度和观察力,测试他对社会、自然和人性的洞识。故事要求有生动的想象力和强有力的分析思维。自我表达绝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所有的故事无论真诚还是虚假,明智还是愚蠢,都会忠实地映现出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暴露出人性的丰富抑或人性的缺乏。

      这个理念和做产品特别的相似,写一个故事的时候,作者就是一位产品经理,价值观是这个故事剧本底层的根本要素。我相信一个产品会吸引和它价值观相同的人,而创作者在用产品向用户表达他想传递的价值观。

      比如经常有人问:「微信为什么不能多任务同步操作?」就是说你在看微信文章的时候来了一条消息,就必须要退出文章界面,很多人会觉得非常没有效率,实际上这是微信的创作者在向用户传达的一个小小价值观:生活已经这么累了,那就专心做好一件事吧。这种价值观是一个产品经理小小的坚持。

        微信的 4 条价值观

      在微信工作感触最深的是,微信无时无刻透露出一种逼格。这种逼格会在每一个细节都以体现,且让你印象深刻。比如,微信的文案都有其要求和特点,举个例子:

      尽量避免对用户称呼「您」,称呼「你」即可:试着把用户当成朋友,我们是平等的。

      即使是文案中一个字的细节,也体现了微信最根本的价值观。下面我来为大家一一介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四条微信价值观。

      1.善良

      第一点是善良。微信有一位著名的产品经理,我称呼他为「龙哥」。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帅气的龙哥的衣柜里有什么?

      实际上里面装的是「用户价值」,因为龙哥经常说一句话,「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这句话虽短,但在如今商业社会中,面对 KPI 压力、商业利益、B 端和 C 端的利益冲突的等一系列限制时,仍然坚守这句话的产品经理不多,龙哥就是一个。

      在我入职时,我曾问过龙哥一个问题,我说龙哥,「您对于微信的商业化是如何规划的?」龙哥笑了笑说,「这个问题非常像总裁办,开会时质问我的问题。」他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大概意思是,「真正的商业化,一定是在无形之中的,是以不伤害用户利益为前提的。」

      很多人会认为微信那么大的流量,单单在一个开机画面放一个广告,都能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但大家可以看到,微信从未选择这么赤裸裸的商业化。普通用户感知到的,永远是微信最核心的功能——用户本身的需求,微信希望在无形之中实现商业化过程。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微信广告上线时,龙哥专门设计的文案:

    它无孔不入,你无处可藏。
    不是它可恶,而是它不懂你。
    我们试图做些改变。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记得微信广告上线时,用户都在猜测,谁收到的是宝马广告,谁收到的是 vivo 广告。这种兴趣反而让用户觉得收到广告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甚至还有用户不满自己怎么收不到广告。用户没有对广告产生抵触。

      如今,微信广告一直也在极度克制,其潜力也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广告对用户的所有影响,都在团队的谨慎关注之下,因为用户价值永远建立在商业利益之上,是不能逾越的底线。即便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也要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做一个善良的产品经理。这很重要,因为我们都愿意和善良的人交朋友。

      2.克制

      第二点是克制。给大家分享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大家可能也体会得到,微信推出新功能的时间间隔是比较久的。而这并不是因为微信没有对新功能进行探索与研发。相反,微信对很多新功能都在进行打磨和探索,但即使准备了很久,如果微信没有确定它对用户有价值,是不会真正推出来的。

      不断提出新的方案,又辩证地反驳自己,是微信产品经理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克制同时体现在微信的很多功能设计中,比如大家会发现,微信除了用户的对话消息之外,从来没有过任何消息推送,只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才做提醒。

      第二个案例是,去年春节微信有一个朋友圈的红包照片。第一次点进朋友圈时会有一个选项,你可以选择开启或者不开启红包照片的功能。这个不开启功能在一开始是没有的,后来龙哥坚持要加上,是个非常不容易的决定,因为有关闭就可能会为产品拦截流量,这让当时的团队难以接受。

      但是当大家换到用户的角度考虑时,会发现是可以理解的,有一种最让人难受的情绪是:生怕错过什么。当有的人真的不想关心红包照片,不想去凑热闹的时候,我们要给用户选择不的权利。最后事实证明流量并没有因为这个选项而造成极大的减少,相反,越是克制越是生长。这和人生的一些道理是不是很像?

      3.极致

      第三点是极致。一方面是执行的极致,另一方面是设计的极致。

      执行的极致在微信团队执行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举一个细节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微信团队之前做过 QQ 邮箱,当时有一位客服同事发现,所有客服看到过的反馈龙哥都看过,这是一个产品经理关心用户体验到极致的体现。

      再说到微信创始的时候,迭代的产品速度是非常惊人,朋友圈这一个功能迭代了几十个版本,基本上节奏就是晚上大家去龙哥办公室讨论方案,讨论到凌晨四点,早上再让设计师画好图,下午开发 demo,晚上再去和龙哥讨论方案,第二天再继续迭代循环,就像所谓的回转寿司一轮一轮地迭代。就在这样的一个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微信团队的人坚持了很久。

      有趣的是,微信是从一个小黑屋中诞生的,现在微信遇到大项目时也会保留小黑屋的方式。小黑屋就是大家找一个会议室,把开发、设计、产品等所有项目相关人都放在里面,像开网吧一样,电脑挨着电脑,所有人都挤在一起,然后常年霸占那个办公室日夜加班。每当我在公司发现哪个办公室被霸占了,就知道肯定又有什么功能要憋了。那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体验,是一种有趣的文化氛围。

      另一个方面是设计的极致。比如说当初微信做小视频的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似乎只是一个六秒的视频功能,实际上团队打磨了很多细节。比如它最开始的入口是在会话页面下拉,下拉的那个动画团队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去打磨。

      iOS 系统有一个特点是第一次打开相机的时候,会有 1 到 2 秒的延迟。但微信不知道用户到底是第几次打开相机,所以设计在用户拉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打开了相机。动画是由模糊到清楚的,让用户感觉不到已经有一秒过去。拉下来还有一个毛玻璃的效果的背景,背景是上一次小视频画面,让用户在这个动画中感觉很简单,很酷,很快。

      就这样一个功能,当时产品经理不断地调整体验,优化参数,后来开发干脆开发了一个调整参数的自动展示 demo,他发现这样比自己不断被产品经理要求修改的开发成本,反而要小很多。

      4.美

      最后是美。一个没有品位的产品经理很难做好产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产品经理应该为世界带来更多美好。给大家举一个早年的例子。最开始有个版本微信的开机动画是 Michael Jackson,好像因为,微信在当时受到了一些质疑和反对,于是用 Michael Jackson 来表达微信的态度和精神。

      那这个海报当初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据说龙哥把设计师拉到他的车里,让他们把车飙到很高的迈,然后放着 Michael Jackson 的歌,再去体会他们想要设计出来的画面风格是什么样子。

      除了基本功能之外,风格、设计、产品的交互、视觉效果、甚至是动画的细节,都在影响产品的质感,同时也影响产品的体验。

      微信产品经理对像素级别的细节追求让我想到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在制作一场展览的时候,对展台制作误差尺寸的要求是不能超过 0.2 毫米,这些毫厘的差距肉眼未必看得出来,用户也未必说得出来,但是他们一定能够感知到,一件作品不可名状的亲切、美感与信赖感。

      这样的原则,是我们产品人应该坚守的。我一直听到很多做产品的朋友会说一句话,一个高容忍度的产品经理很难做好一个产品。宏大之下需要看见细节,这种坚持、固执和不妥协是一个产品经理应该持有的根本原则。

      以上大概就是我在微信感受最深的价值观。希望和大家做有原则的人,做有原则的产品。

       互动问答

      Q1:产品如人,说的是产品经理这个人嘛?假如说是的话,那如何确保这个设计者的人格会被用户大规模的接受?

      答:我说产品如人说不是产品经理这个人,我的意思是大家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把这个产品当作一个人,当作自己在设计一个人,想象你给它赋予什么价值观什么特质。

      最好是每当用产品的时候都可以想象在跟一个人交往,比如说你用一个产品购物,就像拜托一个朋友去帮你买东西,那么你一定会考虑,他帮你买东西的速度快不快?他是不是一个诚信的人?会不会强买强卖?把产品带入到人的情境中,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产品。

      Q2:我看过一些创业公司的传记,大部分成功创业公司应该都是相当「狂野」的。那么微信的这套善良价值观应用的边界在哪里?还是说这种价值观是普世的?

      答:小马哥他本身是一个非常高要求和严格的产品经理。他会不断地体会所有产品当中用户的价值和用户的特点。虽然腾讯初期会有一些弹窗或者提醒,但不可否认,QQ 在当时还是满足了你的某些刚需。如果一个人给你带来极大的利益,即使长得特别丑,你们也可以相处的很好。但是长期角度来看,QQ 是不是也因为某些不克制而导致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有趣的思考。

      Q3:怎样开始做一个产品?

      答:首先你最好有一个项目,最好是有一个优质项目实践的锻炼机会,让你真正了解一个产品经理具体在做什么。把一个产品从头到尾设计出来,把想法、方案、交互、视觉、开发、测试、上线、反馈、优化……等等整个流程走一遍。

      Q4:请问如果想转行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元技能和素质?

      答:元技能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实践。你先试着想一个 idea ,然后把它落实出来,把整个流程都想清楚。很多人会说产品经理什么要有创意呀想象力呀都是虚的,其实产品经理就是 1% 的想象加 99% 的执行。

      小红书的产品负责人当年也是从小白转过来的,他那个时候积累的什么事情呢?他每看到一个问题,都想用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自己把产品去构思出来,然后甚至画交互图、画原型。他这些想法记录了至少三大本。

      其他细化的能力,比如逻辑思维,商业思维,品味,行业理解度,技术理解力,感知力等等……都是需要锻炼的,产品经理真的是一个非常需要综合能力的岗位。

      Q5:如果想要转型,那么最小路径是什么?

      答:你首先要问自己:了解什么是产品经理么?自己真的适合并且想要做产品经理么?一定不要因为外界说产品经理是一个多么好的岗位,多么火爆多么有前景而去做它,实际产品经理的具体工作,非常考验人的思维力、执行力甚至与人沟通的能力,你要有能力 push 整个团队去完成一件事情,真正能够享受那种创造出来一件东西并影响一些用户的那种乐趣,你要乐在其中才能做好它。

      第二件事情,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岗位,那就没有什么最小路径,你所有做的事情都可以做积累。曾经有位学姐为了应聘 QQ 产品经理买了两年的 QQ 会员,曾经有人每天体验 App Store 排名前 100 的所有产品,不要停止思考和实践。

      Q6:产品经理每天工作在做什么?

      答:比如,要做朋友圈这一个功能,首先要去设计这个功能到底是什么目的,它的每一个逻辑和功能到底是什么样的:用户看到的是照片还是文字,内容出现的顺序是什么,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内容……接着,与交互设计师确定交互和视觉;

      然后,进入开发阶段,开发完成后交给测试,测试这个 产品在各个机型或系统上有没有 bug 等等,测试 ok 后产品就可以上线了,上线之后产品经理会继续追踪数据、反馈等所有情况,然后进行新一轮的优化,迭代或者设计新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市场调研、用户调研、行业研究、运营等等一切与产品有关联的工作,都是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和关心的。产品经理可以每天处于任意一个环节。

      Q7:当产品经理需不需要提前学习一下技术?

      答:看你的需求,你在毕业前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提前学习。如果你还有一两个月找工作了,那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搞清楚产品做什么,有产品的基本能力了,技术是一个附加项不是基础项,微信有很多不懂技术的产品经理。

      Q8:价值观在产品中的落实和持续主导,是否必须成为一个像张小龙这样的超级产品经理和创始人才行 ?作为普通的产品经理,在基于价值观来做产品决策时 ,需要注意哪些方式方法呢?

      答:还是那句话,首先你要搞清楚自己价值观的来源。其实我刚刚没有说到一点就是产品经理的价值观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经理觉知到,想打造出来的价值观。比如,京东就是想打造正品、快的价值观,这和它的产品定位和产品设计是有关系的。

      另外一方面,产品经理自己的特质也能给产品附加价值观,有时甚至他自己都感知不到。比如,你非常文艺非常追求质感美感。那可能在做产品当中,无意识地带来一些设计的偏好。产品经理本身的特质既是特色,又是一种无形的限制。

  2. 被遗忘的利益,小程序的运营价值在哪里?说道:

    在关于为何诞生小程序时,张小龙对需求的空白区做了非常多的阐述。而那个没有被重点提及的角色,开发者和企业,也许立场并不太一致。诚然,这个称为空白的需求和场景是前提,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小程序对企业而言,更多的是考虑运营的价值、成本以及竞争。
    被遗忘的利益,小程序的运营价值在哪里?

    在12.28的公开课上,张小龙分享了很多条小程序的关键形态和规则,其中的几点诸如入口支持、场景举例、功能案例的说明,让小程序有了更具象的描述,也是对小程序的规范做了指引。

    在关于为何诞生小程序时,张小龙对需求的空白区做了非常多的阐述。众观所提出的各项规则,小程序的立场是微信生态和用户需求,微信不希望这样、用户需求是这样、这不是微信期望的用户关系等等。

    而那个没有被重点提及的角色,开发者和企业,也许立场并不太一致。诚然,这个称为空白的需求和场景是前提,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小程序对企业而言,更多的是考虑运营的价值、成本以及竞争。

    为什么开发小程序

    就目前而言,没有人敢说将产品全部押宝在小程序上,其他什么产品形态都不考虑,或者是不做规划,小程序就代表了未来。

    那么无非有两类开发需求:

    第一、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小程序拓展新的运营阵地;

    第二、将小程序作为最先的产品尝试,相对来说开发和试错成本低。

    具体说说第一种情形。譬如我们做了iOS客户端,为什么要做Android客户端?因为很多用户用的是安卓机,需要开发Android客户端才能覆盖这类用户,而同时,对于使用iOS客户端的用户并不会产生影响。

    被遗忘的利益,小程序的运营价值在哪里?

    同理,考虑做小程序,首先必须是你的产品存在适合小程序的未覆盖推广场景,不与现有的渠道产生直接冲突,而非将现有用户分流,这是本末倒置的问题。除非某一天,小程序的变现价值超过客户端。

    那么对于未覆盖推广场景的分析,就是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下一部分的推广价值中再重点分析。

    显然,并非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分离出新的推广场景,或者即使存在推广场景,小程序也并非一定是最优的表达形式。譬如在候机室的橱窗广告卖年货,也许二维码放一个微店,也同样便捷。

    如何评估用户价值

    这是一个直接的问题。我们现在都知道,PC有注册用户成本、APP有下载用户成本、APP注册用户成本、公众号有粉丝成本,在行业早期,这些成本都相当的低,也称红利,当行业发展一定时间,这个成本都有公允的合理区间。

    那么在据称(兴许会出现脑洞大开的方式)无红利的情况下,新形态的小程序的用户如何定义,用户价值如何界定合理性?

    被遗忘的利益,小程序的运营价值在哪里?

    张小龙称小程序类似于PC的网站,我们按这个类比分析下。网站的第一层价值在于稳定且增长的访问量,访问量的构成是持续的新用户+留存。

    这时候我们必须明白两点:

    第一、一次性的访问量是没有价值的,如同说网站的流量峰值是一个亿,但日均是10万,有很多简单的方式可以促成,譬如通过地推形成的高访问量。只有稳定的留存,形成持续的访问才有价值。这意味着你的小程序必须具有足够使用频次的特性,形成自发的回访,才能有效的提升用户的价值。

    公众号的形态是一致的,所以有公允的5-10%的打开率,而不同小程序之间,回访率也许千差万别。而你的小程序用户,会通过列表产生稳定回访,还是会通过现场实景所设置的二维码,就很值得快速验证了。

    第二、用户关系。小程序不开放直接的用户关联,而是提供消息订阅模板。 这推翻了我们通常定义的注册用户的价值(当然你也可以尝试做个注册页面)。

    所有小程序共用一套微信的账号体系(类似于接入快捷登录),随着数据分析权限的开发,也可以追踪用户的行为。消息订阅,除了服务通知之外,设置得巧妙,也同样可以用于用户的唤醒。

    被遗忘的利益,小程序的运营价值在哪里?

    更深度的运营需求,譬如常用的会员、奖励等手段,则需要更多的权限,小程序也未必会开放,这与轻量应用的目标相悖。因此在运营的操作空间上,也许很有限。

    归纳一下,在以访问为基调的小程序中,如何让访问变得可持续,以及巧妙利用基础权限建立用户关系,也许是重新定义用户价值的关键。

    新视角看旧场景

    曾经在讲推广的时候,很注重说推广与场景的结合,而小程序所推崇的正是在使用场景下去布点,所需即用。

    新场景并非一定是新渠道,也可以是新形式新转化,上面所提到的未覆盖推广场景亦是这个意思。譬如往常做地推或线下橱窗广告时,APP的下载成本极高,而H5的交互形式弱难产生用户绑定,公众号的转化链条长,而小程序的形态介于其中,有可能带来新的转化效果。

    如果到具体的产品,还需要考虑自身的产品方向,小程序扫码只是一次访问,如果你的产品功能不能让用户快速产生交互,体验出产品价值,即使扫码容易,最终产生的留存会非常低。

    这是在推广上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新场景”与产品形态的综合考虑。

    被遗忘的利益,小程序的运营价值在哪里?

    第二个是推广竞争性问题。当初“车来了”做推广就是在公交站发传单,关注公众号使用公交查询功能。而张小龙演讲中提到的扫码查公交场景,实际上场景是大体相同的,只是载体不同,小程序的体验也许更优一些。

    如果稍微深究下案例里的场景,会发现小程序与开发者的不同立场。当存在竞品时,对于小程序而言,都是扫码使用,皆繁荣。对于用户而言,有码就扫即可,无需关注是谁家的小程序。但对于产品而言,意味着用户归属无掌控。

    换句话说,小程序本身无留存门槛,能否建立竞争门槛是个问题。如果极端的情况,今天全国的公交站二维码都是你贴的,明天竞品只需全部覆盖替换,用户就会全部交替,之前的推广成本可能全部沉没,这是非常可怕的。

    这是推广角度第考虑的第二个问题:使用或推广场景的竞争性。

    被遗忘的利益,小程序的运营价值在哪里?

    所以其实发现,小程序并非带来了场景蓝海,其中不少场景都是原先经历过的,在于如何来分离出更适合你的小程序的推广场景,并对可能的用户路径、流程和竞争有理性的预期。

    未知的小确幸

    1.9 上线,也许通篇所倡导的立场和焦虑不一定都付诸实践,毕竟希望有更多脑洞大开的人,做出更多突破我们认知的事情,为运营带来更多的启发。

  3. 小程序 小网站 微信 浏览器说道:

    很多年以前,张小龙写了一款软件:Foxmail。

    这款软件当年有数百万用户,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量,因为彼时网民也只有千万当量级的规模。

    我是一个非常忠实的用户,因为直至今天,我还在使用Foxmail。

    但有理由相信,当年使用客户端(软件)收发邮件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已经改变为用web来收发邮件。

    打开一个网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看邮件发邮件,我相信是PC互联网时代中后期大多数用户的习惯。

    Foxmail这样的软件,最终被web服务击败。

    移动互联网时代,web应用在靠后,更多的,是APP。

    还是收发邮件。

    移动端里恐怕很多人再一次使用回了“软件”,移动端里这个叫APP。

    很少有人会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敲入用户名和密码,来收发邮件吧?

    看上去,软件卷土重来,击败了web。

    张小龙对此似乎不以为然。

    虽然他是软件派出身。

    他决定站在微信庞大的用户群和超高粘性的基础上,让web卷土重来。

    这就是小程序。

    小程序,就是小网站。

    而微信,像极了一个浏览器。

    张小龙回顾了PC时代互联网的历史。

    他充满恋旧之情地回顾到了这样一点:网站,并不需要一个订阅关系。

    网站是用户想上才会和用户link的,它并不会下发消息。

    网站是“用完即走”的。

    他很怀念网站。

    他似乎要把网站以小程序的面貌重新归来。

    所以

    小程序没有集中入口,就像网站事实上并没有集中入口。触及小程序的最佳方式是扫一个二维码,就像输入一个网址。(搜索引擎是借助web的开放性出现的,但微信可不是开放的)

    小程序没有下发消息的可能,因为网站并不能向你推送信息。

    小程序并没有粉丝的概念,因为其实网站并没有说只有你建立订阅关系才能给你信息。

    小程序可以有限分享,因为我们会分享网站的地址。

    小程序在微信里可搜,但会被极力限制搜索能力以防滥用。在微信里,不可能产生第三方的“Google”或“百度”。

    浏览器,是打开web上的网站的重要工具。

    微信,是打开小程序的重要工具。

    这两句话其实对比下来,后者少了一个对应前者“web”的概念。

    我也不知道该填一个什么概念。

    这隐隐约约是一种野心。

    重构web。

    张小龙说,我的脑袋里没有克制两个字。

    我只是觉得,这个是不应该做或者做不到,所以我不做。这并不是克制。—– 他这样解释到。

    如此蓬勃野心,当然不是克制。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

  4. 小程序 小网站 微信 浏览器说道:

    很多年以前,张小龙写了一款软件:Foxmail。

    这款软件当年有数百万用户,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量,因为彼时网民也只有千万当量级的规模。

    我是一个非常忠实的用户,因为直至今天,我还在使用Foxmail。

    但有理由相信,当年使用客户端(软件)收发邮件的用户,越来越多的,已经改变为用web来收发邮件。

    打开一个网址,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看邮件发邮件,我相信是PC互联网时代中后期大多数用户的习惯。

    Foxmail这样的软件,最终被web服务击败。

    移动互联网时代,web应用在靠后,更多的,是APP。

    还是收发邮件。

    移动端里恐怕很多人再一次使用回了“软件”,移动端里这个叫APP。

    很少有人会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敲入用户名和密码,来收发邮件吧?

    看上去,软件卷土重来,击败了web。

    张小龙对此似乎不以为然。

    虽然他是软件派出身。

    他决定站在微信庞大的用户群和超高粘性的基础上,让web卷土重来。

    这就是小程序。

    小程序,就是小网站。

    而微信,像极了一个浏览器。

    张小龙回顾了PC时代互联网的历史。

    他充满恋旧之情地回顾到了这样一点:网站,并不需要一个订阅关系。

    网站是用户想上才会和用户link的,它并不会下发消息。

    网站是“用完即走”的。

    他很怀念网站。

    他似乎要把网站以小程序的面貌重新归来。

    所以

    小程序没有集中入口,就像网站事实上并没有集中入口。触及小程序的最佳方式是扫一个二维码,就像输入一个网址。(搜索引擎是借助web的开放性出现的,但微信可不是开放的)

    小程序没有下发消息的可能,因为网站并不能向你推送信息。

    小程序并没有粉丝的概念,因为其实网站并没有说只有你建立订阅关系才能给你信息。

    小程序可以有限分享,因为我们会分享网站的地址。

    小程序在微信里可搜,但会被极力限制搜索能力以防滥用。在微信里,不可能产生第三方的“Google”或“百度”。

    浏览器,是打开web上的网站的重要工具。

    微信,是打开小程序的重要工具。

    这两句话其实对比下来,后者少了一个对应前者“web”的概念。

    我也不知道该填一个什么概念。

    这隐隐约约是一种野心。

    重构web。

    张小龙说,我的脑袋里没有克制两个字。

    我只是觉得,这个是不应该做或者做不到,所以我不做。这并不是克制。—– 他这样解释到。

    如此蓬勃野心,当然不是克制。

    —- 首发 扯氮集 —-

    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创投基金投资合伙人。

  5. 魏武挥:小程序与老大哥说道:

    微信9日凌晨上线小程序,引起多方关注。有一位学者是这样评价的:

    (前面有一些吧啦吧啦的场面话,就省了)微信是无意中崛起的,红包也是不经意间引爆的。具体产品层面我不多评说,拥有10亿级强粘性的用户的微信什么都有可能。但是,我要说说小程序的格局与价值观问题。格局肯定是没有的,价值观肯定是扭曲的。互联网精神肯定是违背的。充满了超级平台对权力的极致性追求,对控制用户的极限贪婪。充满了商业利益精明、精巧和精致的设计与布局。唯独看不到第三方和用户的权力和利益考量。用户无法积累自己的选择和偏好,第三方无法积累自己的用户,永远是平台的依附者和寄生者。一切的一切都在平台!这真是张小龙做的吗?看着小程序,我很狐疑,很诧异。必须让我重新思考张小龙、微信和腾讯的格局价值观,重估自己过去的认知和判断。总之,这次小程序不是张小龙神话的滑铁卢,就是我20年对互联网一向自信的判断力的滑铁卢,非此即彼。

    我对这个评价是相当不以为然的,重点讲讲划线的那一部分话。

    这位学者当年以“挑战微软霸权”一跃成名,甚至还因为系列文章被各大网站在微软的公关力量下撤稿而不忿,做了一个博客网站。后者在博客最红火的时候,乃是当时投资圈里的香饽饽。

    时隔十余年,这位今天的南方某大学新传学院执行院长,依然没有跳出“挑战**霸权”的话语与框架。在他眼里,似乎所有公司巨头,都必须警惕,都有可能成为“老大哥”似的庞然怪物。

    但遗憾的事是,没有什么商业公司能成为老大哥。

    微软成为老大哥了吗?没有。谷歌成为老大哥了吗?并没有。苹果成为老大哥了吗?还是没有。Facebook成为老大哥了吗?依然没有。

    如果说商业公司有点所谓的“权力”的话,那么,它的这个所谓“权力”,天然就是有笼子的。这个笼子就是:它的竞争者。

    微软当年利用它庞大的广告预算,将这位学者的文章从几个主流门户上撤下,但后来的发展是:微软根本压不住批评者的声音。因为批评者自己也可以搞网站,搞公司,捣鼓出巨大的声响来。

    人类近现代的历史证明,商业是伟大的,它带来了前所未见的进步和富裕。

    但商业公司未必有多伟大,多高尚。

    可商业公司也未必有多卑鄙,有多低劣。

    一些科幻小说或影视作品,会想象出未来人类被一家公司所控制。这种想象,甚至还有一本很厚的书来做理论论述:当公司统治世界。

    但恐怕,这都是想象。

    在某些国家,商业公司有可能成为想做老大哥的人的工具——比较有名的事件是斯诺登事件(我加这么一句的原因可能你懂的)。但商业公司,很难成为老大哥。这也不是公司生来的使命。

    在与真正的权力博弈的时候,再强大的商业公司,都未必就真的是强者,如果没有什么完善的制度的安排的话。

    现在我们来具体说说微信的这个小程序。

    这其实是相当冒险的一招。按照我一位朋友的说法,冒险就冒险在:张小龙试图将整个互联网生态里的“流量思维”改变为“价值思维”。

    小程序并没有什么集中化的入口,它有可能被使用的场景比如是这样的:在饭店里吃饭,扫一个饭店里的二维码,得到这个饭店的小程序,可以点餐、可以买单。吃完擦擦嘴你就走了。这个饭店也不会因为你这次唤起过这个小程序,能天天向你推送什么。你也不是什么某饭店小程序的所谓“粉丝”。

    小程序完成了一次价值的传递,但和流量,没什么关系。

    小程序非常难推广,也不是什么流量集中化的产物。和苹果的AppStore比比就知道了。上不上AppStore排行榜,对一个App至关重要。

    即便在谷歌的生态里,都有SEM(搜索引擎营销,采用技术化的手段将自己的网页在特定的搜索结果里排序靠前)的行为,在苹果的生态里,有刷榜的行为。因为谷歌和苹果,都是搞流量分发的。

    我不知道小程序怎么就出现了“对权力的极致性追求,对控制用户的极限贪婪”。张小龙并没有搭建出一个小程序的集中分发平台,怎么就追求了一个“权力”,又怎么控制了用户。

    你当百度和阿里,是吃干饭的么?

    他们难道不会拼命游说饭店:嘿,你要部署小程序也可以,也部署部署我们的相关产品吧!

    这是必然发生的事。

    微信和张小龙,控制得了谁?!

    小程序是微信一次极其大胆的尝试,因为它要和已经纵横了十余年的互联网流量思维相抗衡。

    微信是有相当庞大的用户群体,但也不是做什么就必然能成什么。

    这一次,你可以这样认为微信:自视过高不自量力,也可以那样认为微信:兵行险着前途未卜。

    但你很难就在现在在这里大言不惭,将一顶“极致权力追求,极限控制贪婪”这样的老大哥也似的帽子,扔将过去。

    看似义正辞严,其实,大而无当。

    腾讯的目标的确是“连接一切”,但却不是“只有我连接一切”。

    因为,它天然就有竞争者。

    人家也不是吃干饭的。

    说小程序的风险很大,原因在于: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参与者的利益驱动可能不足。

    过去,商家们愿意铺设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在内的支付手段,根子在于:它的费率比起银联略低。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大量的用户会问:你这里能不能微信/支付宝?如果不能,可能会失去一笔生意。

    现在,对于线下商家来说,搭建一个小程序,好像利益并不够,而且,肯定有支出。

    还是以前面提到的那个场景。当食客进门,并没有小程序,但有传统的点餐再加上微信支付,食客并不会觉得有太大的不便,饭店也不会因为没有小程序,丢失什么。

    在有些场景里,可能参与者的利益驱动会比较大。比如我以前提到的硬件制造商用小程序来替代APP,从而使得它的消费者能用小程序操控所购买的硬件。

    这个利益驱动就在于,开发一个小程序,比开发又要适用iOS又要适用Android的APP,成本低很多。而且基于web的特性,版本迭代也不需要用户再去主动做一次更新。

    无论是饭店那个场景,还是硬件操控那个场景,我完全不知道,这位学者所谓“第三方无法积累自己的用户”指什么。卖硬件的,你硬件都卖出去了,用户间或就要唤起小程序来操控,怎么就没积累用户。

    至于饭店,请问这位大学者,你跑一个小饭店里吃了一顿饭,这辈子都有可能不会再去了,你愿意作为饭店积累的用户?

    本来这位学者这样评价一下微信,可能出于认识不足,或有可能出于思考不周密,倒也罢了。

    偏偏这位学者陪同某有力人士遍游硅谷时,还大加赞许和褒扬。

    讲真,政府官员有啥好褒扬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应该做的。

    所谓权力的极致追求,控制的极致贪婪,该落到谁的头上?

    谁的格局在失去?

    谁的价值观在扭曲?

    学者做到这个份上,真心不觉得羞愧么?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