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应用号小程序内侧:微信是一个操作系统、一个AppStore吗?

千呼万唤的微信应用号今天终于发放了内测邀请,别急着管我要邀请名额,先看看应用号能做什么。

微信应用号内侧:微信是一个操作系统、是下一个App Store吗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了解的,应用号是什么,这句话做了定义: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开发一个小程序。

微信特地强调了「出色的使用体验」,没说最后是不是就叫应用号,很可能正式的名字就叫「微信小程序平台」。不过本文我们暂时以应用号来指代这个东西吧。

开放给开发者的能力包括哪些?以组件和 API 的形式开放了如下服务以及支撑能力:

视图容器:视图(View)、滚动视图、Swiper
基础内容:图标、文本、进度条
表单组件:按钮、表单等等
操作反馈
导航
媒体组建:音频、图片、视频。
地图
画布
文件操作能力
网络:上传下载能力、WebSocket
数据:数据缓存能力
位置:获取位置、查看位置
设备:网络状态、系统信息、重力感应、罗盘
界面:设置导航条、导航、动画、绘图等等
开放接口:登录,包括签名加密,用户信息、微信支付、模板消息

有了这些能力,能做什么?取决于你的应用场景和想象力了。还没看到具体的文档,目前只能了解到这些。但如果用过之前的 JS-SDK 应该不会陌生。我甚至猜测,应用号的技术框架从 JS-SDK 而来。

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微信版本的 App Store。我相信正式开放之后,会有大批服务号都想利用公众平台新开放的能力做点尝试的。这是个机会,信不信由你。

HTML 5 方面,行业缺人啊。

没收到的朋友也别着急,为避免应用号正式上线时一脸茫然,各位看官有必要做好准备,先了解微信应用号到底能干些什么。

微信应用号能干什么?

张小龙曾表示,用户关注一个应用号就如同安装一个App一样,而微信应用号就相当于另一个App Store,主要功能就是应用推广。微信的目的很简单,希望用户以后都能在微信上使用App。

当然,微信如何定位这款产品不是我们现在关心的,现在就来看看应用号对开发者和普通用户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更多微信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eixin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有两个优势,首先APP功能可以直接通过关注应用号来实现,所以手机就不会出现满屏App的情况,对那些使用频率不高的软件来说,用户就可以用“应用号”代替;另外,用户也免去了不定时下载更新包的困扰。

毫无疑问,开发者将是微信应用号的最大获益全体。对于开发者而言,应用号可以节省开发成本,并且可以提升效率,开发人员只需要研发出一款适用于浏览器应用的产品,就可满足不同操作系统的使用需求。另外,入驻应用号的APP营销推广工作也能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创建一个应用号?

事实上,微信应用号就是WebApp,它完全脱离了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形态。所以在制作应用号之前,你首先得会制作WebApp。看看国外零售商在App里玩什么?

WebApp是基于H5技术开发的一种网页型App,相信大家对此并不陌生。而且相应的门槛也比较低,例如,你只要使用即速应用就能制作专属的WebApp。

考虑到微信的社交属性以及用户基数,其流量比APP Store还是要高一个level的,所以应用号对企业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商机啊。当然,现在这个平台最终到底叫什么还是个未知数,也有可能如上图所示那样,最终取名为“微信小程序平台”。

张小龙朋友圈对小程序的定义

小程序:一种新的应用形态

Q小程序是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功能?

A: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下一步将全面开放申请

Q:我是一个开发者,目前没有收到小程序的测试邀请,有什么渠道可以申请注册小程序?

A:目前,小程序仍然处于内测阶段。全面开放申请后,主体类型为个人、企业、政府、媒体或其他组织的开发者,均可申请注册小程序。

Q:现在已经有部分帐号收到小程序的内测邀请了,接下来是否会继续开放内测邀请?

A:关于小程序的上线节奏:本次内测采用邀请制,其内容客户端暂时对用户不可见。之后小程序会全面开放申请,所有小程序将在统一时间向用户开放。

Q:小程序可以和现有的 App 打通吗?

A:小程序可以借助微信联合登录,和开发者已有的 App 后台的用户数据进行打通,但不会支持小程序和 App 直接的跳转。

小程序提供全新平台

Q:微信已经有了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和这三者有什么不同?

A:小程序、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目前是并行的体系。

Q:外界有说法称,小程序的推出意味着微信要做一个应用分发市场,是这样吗?

A:微信推出小程序,并非想要做应用分发市场,而是给一些优质服务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综合小道消息、雷锋网、微信公开课等】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为何互联网硬件火了,因App市场正趋饱和

➤ 我所感知的、几款过亿美金APP的创业法则

➤ 王冠雄:APP推广不只烧钱,这四大招你也可以有!

➤ 杀死那个App:后应用时代来临,语音交互是未来趋势

➤ 法律界Uber“亿律App”上线:开启全球法律服务新模式

➤ 开发者福利:百度MTC上线Galaxy S7新机 App兼容性极速测

您可能还喜欢…

14 Responses

  1. 宝镜娘娘说道:

    其实服务号已经很强大了,能实现登录、卡券、支付、分享等功能。

    但固定入口方面不足,访问流程先要找到公众号,然后点击自定义的菜单。比如我想用个大众点评,找公众号可能还要搜索下,与我退出微信切换到大众点评来说还是要麻烦好多。

    应用号,应该会解决入口的问题。

    其次是微信页面缓存机制的问题,访问页面1,再访问页面2,再返回页面1,页面1会有重新加载的情况。另外 cookie 之前只要关闭微信,就没办法保存。

    应用号,应该会优化缓存提升体验。

    然后是一定的 UI 自定义能力。之前的服务号没办法控制导航栏,设定导航栏为产品主色,可以加强可识别性,加深记忆影响。

    应用号,应该会让每个小程序看起来不同。

    再者是一些硬件相关的系统级的权限,网络是3G还是Wi-Fi,手机内置传感器读数等。但蓝牙、Wi-Fi的扫描链接,因为系统问题应该无法放出。

    应用号,应该可以丰富小程序的使用场景。

    最后是一些高级权限,比如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在朋友圈分享规则放宽等。

    应用号,应该不会给,或者分级给。

    ====

    如果发展的好,还可以出个像PhoneGap一样的壳,实现微信、iOS、Android,移动跨平台。

    对企业:
    1、应用号开发的准入门槛更低,同时也更经济实惠;
    2、企业能借助微信平台获得较大的流量,要知道app获取流量已经十分奢侈了;
    3、能给企业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费用的支出,不需要单独的app推广、运营、开发,新媒体运营都给搞定了;

    对微信:
    微信一直都说自己是一种生活方式,之前有了阅读、支付、社交等功能,现在结合了应用号,功能可以说是更全面了,提高用户活跃,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对个人:
    应用号普及之后,会减轻手机的负担,正如张小龙之前在微信公开课上说过的,希望以后的手机,安装一个微信app就可以实现很多app的功能,不管如何更换手机,也不需要重复安装很多app;

    我是徐明德,自媒体人,移动互联网观察者。专注品牌营销、社群运营、新媒体营销等领域的探索 。欢迎大家跟我一起聊聊互联网、新媒体有关的事儿。

    对企业:
    1、应用号开发的准入门槛更低,同时也更经济实惠;
    2、企业能借助微信平台获得较大的流量,要知道app获取流量已经十分奢侈了;
    3、能给企业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费用的支出,不需要单独的app推广、运营、开发,新媒体运营都给搞定了;

    对微信:
    微信一直都说自己是一种生活方式,之前有了阅读、支付、社交等功能,现在结合了应用号,功能可以说是更全面了,提高用户活跃,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对个人:
    应用号普及之后,会减轻手机的负担,正如张小龙之前在微信公开课上说过的,希望以后的手机,安装一个微信app就可以实现很多app的功能,不管如何更换手机,也不需要重复安装很多app;

    我是徐明德,自媒体人,移动互联网观察者。专注品牌营销、社群运营、新媒体营销等领域的探索 。欢迎大家跟我一起聊聊互联网、新媒体有关的事儿。

    微信小程序概念其实并不新颖,之前谷歌、百度都推过轻应用,但效果不佳。
    当然,这不代表微信做小程序也会失败,平台不一样,效果也可能不一样。
    小程序要解决的是app下载问题,用户不用下载即可使用,听起来很方便。不过面临的问题是,用户现在连服务号都懒得打开,小程序也不见得能有多大想象空间。真正常用的app肯定还是会下载原生的,不常用的应用实际上对体验要求并不太高,服务号或者uc浏览器里用用就够了。
    另外,小程序显然要加载更多的前端内容,很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流量,对流量拮据的用户是不友好的。

    (2) 如果大量的线上交易都在微信环境里发生,支付行为肯定也是通过微信完成,支付宝会不会鸭梨山大?

    (3) 简洁强迫症患者福音,以后桌面App数量一定锐减。

    (4)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注册app费时间了,反正都是微信一键登陆。

    (5) 以后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不会做H5都不好意思上岗…学校里甚至可以单开一门课叫《微信体系传播途径研究》

    (6) 看来JavaScrpit类教材销路要好……

    (7) SEO优化已经out….经理,wechat优化做吗?保排名保关键词优化只要998!998哦!

  2. 一个庸俗的人说道:

    主要价值在于 3 点:
    相对 iOS 和 Android app,开发更容易,成本更低。
    微信号营销成本更低
    初创公司,真的可以不开发 app 了。

    如果高级功能又是只有企业可以个人不行就不好了
    另外会不会身份证限制注册5个?又不能删除?
    makeSomeThingWt 生产人们想要的。Make something people …
    先贴一个小程序开发新鲜教程
    https://my.oschina.net/wwnick/blog/75055?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看完教程先写写我的直观体验:
    1.微信小程序做法应该和react native一致,因为体验为原生控件,微信采用XML标记语言而不是HTML,所以你在XML写HTML标记是没有用的。微信自己利用XML去解析渲染。
    2.开发工具,果然很人性化。但是应该是初期,有一些如自动刷新没加入。
    3.不支持npm安装第三方依赖,微信应该有忧虑,但是目前情况来看,第三库是用不了了。学好原生JS才是王道。
    4.感觉模仿vue数据驱动开发,因此angular2和vue开发经验的同学基本可以秒上手。

    akiyama 写优雅的代码,做一个优雅的人。
    没有看到具体的开发文档,从技术方面来讲,有以下几点看法:
    单纯使用H5开发那是不可能的,最终采用的技术应该试类似于React Native或者混合开发模式,所以那些意淫H5将统治世界的可以洗洗睡了(某道消息公众号下面评论集体高潮,H5 HTML5苦笑不得?)。
    开放平台会提供一些通用的组件,这些组件是一些自定义的标签,通过嵌入到H5页面,最终将这些组件通过JS调用原生的方式,通过微信APP转换成原生控件。可以预见目前这些组件目前应该是非常少,而且灵活度不够。因此只能开发一些非常简单的功能。
    微信入口应当和公众号入口一样,不会向某些人猜测那样会提供一个单独的桌面ICON。
    如果微信某一个权限被禁用,是不是所有公众号调用到这个权限的都不能用?
    因此我觉得微信应用号从技术上来将其实没什么新奇的,本质上就是一个不需要下载的应用市场,只不过依托微信的用户粘性和体验说不定能比facebook做的更好。
    对用户没有革命性价值的创新。链接不是一切,服务才是。

    黄保长 小众app【污力】创屎淫cxo
    我就想问一句:应用号(狼)来了,我的污力app怎么破?

    就现在给出的功能以及实现方式来看,会对app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超轻量级功能单一的小app,因为小程序更方便,而且不用特地为了某一个小需求而去下一整个app

    打个比方,app就是一个拥有某些功能的一个工作台,而小程序就是剪刀锤子等小工具或者是小玩具,其中最典型的微信就是这么一个工作台,可以完成聊天发朋友圈等社交功能,每次都让你手机上网输入一个网址打开微信去聊天估计没多少人受得了。而为了拧颗螺丝去搬个工作台,应该也没人愿意一直这么费力。未来的系统app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微信这类小程序也有很大生存空间

    作为开发者而言,可以降低大量的开发成本完成基本功能,而且微信推广这种新服务很有一手的, 获取用户资源上比app要低很多,甚至用户入门的门槛也比app低很多,不用下载在很多人看来是相当友好的,这应该是对于开发经营者的最大价值之一了

    微信不是第一个做这个的,但是微信现在推出这个相比较于百度、uc他们是最适宜的时机

    早上被微信应用号(官方称为微信小程序)的消息给刷屏了,似乎一个颠覆性的时刻又要来临。做为这个世界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被改变经验,对这一切已经产生免疫了。在所有人都对微信应用号看多的时候,持着一些看空的观点,不吐不快。
    在微信应用号之前,其实之前腾讯做过一款应用平台性质的东西,叫Qplus,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想当时Qplus怀着一颗并不比今天微信平台更小的野心,但时至今日,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这个东西。当然,相比较Qplus,微信应用号依然有着不少进步的地方。如,无需手动安装程序,所有功能全靠H5实现,对用户端的操作和要求更轻;同时,微信的体验比QQ更好,应用号的体验当然也会比Qplus更好。
    在这么多种种利好的基础上,大家当然有看多的基础,微信是一个成功的平台吗?当然是。但微信应用号也会如大家期望的那样,成为取代APP的未来应用生态吗?纵然微信有着开发门槛更低,获客成本更低优势,但是觉得可能性很小,会重蹈Qplus之路。理由如几下点:
    1、 从竞争的角度讲,苹果会不会让载有微信应用号(叫微信小程序而不是微信应用号大概也是规避苹果的注意力)这个APP生态平台的上线我觉得是一个问号,这个是一个和APPstore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功能。且在微信应用号上发布的应用功能受微信审核不受APPstore审核,这种越级行为苹果真的能容忍吗?我看不能吧。且不说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挑战苹果的监管,而且微信应用号这个生态是为挑战苹果APPstore生态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都忘了当初阿里云发布时谷歌的反应了吗?你想在我的平台玩你得守规矩,不然只能让你胎死腹中了。
    2、 从商家和公司的角度讲,开发微信应用号纵然可以在短期内降低获客成本和开发成本,但是将公司的未来放在一家渠道商手里而不是自己手里真的明智吗?要知道微信有着经常系统抖动的历史,对于这样一家裁判经常下场帮运动员踢球的裁判,做为商家你真的敢在这个平台玩吗?

    3、 从用户的角度讲,微信应用号带来了什么?更好的体验还是更便捷?我可以一边玩手机APP一边聊微信,那我可以一边玩微信应用号一边聊微信吗?好像我想边看文章边聊微信的痛点都没有解决掉。我打开一个APP手指滑动一下就可以了,那我打开微信应用号里的应用需要几个步骤,打开微信->找到应用号所在位置->找到具体的应用号,最少也要三个步骤,所以微信应用号在便捷性这个角度讲不会比打开管理一个APP更便捷。

    4、 从生态的角度讲,即便让微信应用号发展起来了,最大的结果是什么?结果不过是另外一个APPstore,并没有颠覆谁,重复造轮子而已。H5相比较APP的优势不过将运行的环境要求更多从用户端移动到了服务端,对于用户而言,并没有带来体验上质的提升。同样,微信应用号的获客成本低原因在于微信应用号目前是一个空白领域,数量少的关系导致的获客成本低,数量多了获客成本必然升高。你要知道,windows 应用商店现在获客成本也不高,但是靠这种起点低带来的短暂优势去挑战一个成熟的平台,成功的可能性能有多大?

    当然,并不是说微信应用号就没有优势。做为一个有巨大流量的渠道,即便被分流了很多,带来的流量依然会比创业公司的流量大很多。但是就跟微信引入广告一样,第一次进入微信做广告的宝马被大家刷屏记住了,但是后面微信的广告被用户点击浏览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因此微信应用号从短期来说,是一个中小型创业公司抢占流量的机会,但是长期来说,微信应用号是一个业务成熟公司警惕、弃用且被用户遗忘的角落,前提是苹果不封杀这个。

  3. 徐汉宇说道:

    Eric锐
    1. 相对于低频使用的APP,微信小程序在更高使用率的平台推广更容易。不用动不动下载几十兆的APP,你只需要扫码;朋友圈好友推广,传播的转换率明显提高;微信内推送也更让用户接受
    2. 开发成本降低许多。一到两个前端或者全栈程序员可以开发应用号,不需要同时需要额外的 iOS,Android,Web端开发人员。迭代可以很快,关键不用像iOS一样审核很久,错过很多推广更新机会

    当然缺点也很多。个人猜想腾讯会在前台刷新和信息交互的流程上做很多优化,尽量接近原生APP。

    1.相对于服务号升级,提供更加多的系统接口给开发者调用系统功能;
    2.对HTML5规范化和应用化的提升,不再是简单的朋友圈的小游戏了,也算是HTML5的又一次盛行机会吧;
    3.推动Hybrid App混合开发模式在行业内的盛行,降低创业企业成本和开发难度,HTML5的一处开发,遍地运行将表现得更加优秀;
    4.另外,还可能是应用号Vip 30元/月,Svip 300/年,开发者涌入,腾讯再次吸金!!!

    轻量App,在微信的体系里完成商家连接用户的所有动作,只是这里要非常考验交互体验,不过这也是微信团队擅长的功夫。

    说回来,如果你从事的更多需要给C端带来服务的,可能服务号依然适合,因为你还是可以通过服务来完成消息对用户的触达,对于需要购买服务的用户来说,适当友善的消息触达还是需要的,当然,应用号和服务号一起做也完全可以,毕竟用户在哪里,哪里有入口,就进去,肯定利大于弊。
    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不论是服务号还是订阅号,或是即将推出的应用号,创业者首先要区分他们的不同和他们不同的内在能力,使用的场景等等,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研究和设计基于微信公众号产品体验运营的优秀团队。

    而开发者其实没什么可讲的,深度研究微信公众号开发,研究接口逻辑,最后才有可能快速的理解产品狗的需求,新平台往往蕴含着新机会,越快熟悉越好。

    我们先看一组微信的数据
    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高达30亿+。其中微信应用的月活用户就占了8亿+,中国手机用户手机中最高频的应用就是微信。

    在这些用户中,微信支付用户(绑卡)达到了3.5亿,这是个怎样的数字?要知道支付宝依托淘宝、天猫和外部商户打拼了10年,才做到3个多亿(APP)。
    等于说,微信支付用了不到3年,就拿下了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
    从对微信生态的理解上来看,我们认为应用号对标的就是目前市面上95%的APP,以及基本上所有的服务号,所以它隐藏着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很可能明年app市场上会出现悬崖式下跌。
    最主要是,微信应用号的优势,价值,对创业者体现在几个方面:
    1)更低的创业门槛
    2)更快的创业速度
    3)更低成本的接触用户
    4)极具爆发力的社交流量
    当然,微信里最大的流量其实是社交流量,应用号的产品形态中是否也具备分享功能,这个对创业者而言非常重要。社交流量中,轻松筹、拼好货、中粮我买网、小黑裙,这些团队应该都是用心在研究这个玩法的。
    微信应用号对创业者的价值是什么?

    1,更低的创业门槛
    2,产品的开发迭代更快速,高效
    3,轻运营
    4,获客成本低,更容易获取种子用户
    5,易变现

    互联网产品从Demo到上线运营,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一定需要运营一段时间分析数据的变化,才能验证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
    初创公司如果希望开发高效,快速验证产品是否解决痛点,微信平台是最合适的试验田。

    微信平台,与APP产品开发相比,在人力,产品迭代周期,审核,备案等方面都非常高效。

    现在,应用号暂定名为小程序,进行内测。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本次内测采用邀请制,其内容客户端暂时对用户不可见。之后小程序会全面开放申请,所有小程序将在统一时间向用户开放。

    小程序可以借助微信联合登录,和开发者已有的 App 后台的用户数据进行打通,但不会支持小程序和 App 直接的跳转。

    Update: 据说
    应用号的入口是在发现tab购物游戏下面,之所以叫小程序是因为AppStore审核不通过应用号三个字,并且已经和苹果约法三章应用号不能做游戏产品,以及,一个用户只能添加20个。
    噫…不愧是企鹅爸爸

    作为一个只写Script语言的人我是很支持腾讯干掉PhoneGap/Cordova/Ionic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不过我就想问一件事…苹果能允许么…
    小程序安装或者升级的话要不要苹果再审核一遍?这就跟用ReactJS Live Update一样,属于苹果的灰色地带,一个普通App这么做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潜力做成OS的话苹果能答应么?

    Apple’s guidelines explicitly permit you to push executable code directly to your app, bypassing the App Store, under these two conditions:
    The code is run by Apple’s built-in WebKit framework or JavascriptCore
    The code does not provide, unlock or enable additional features or functionality
    安装一个app就相当于微信不用苹果审核就*增加*一项功能,这比加个patch快速修复一个bug可*过份*多了…

    鉴于微信在苹果发布会上出现的频率,微信团队很可能跟苹果沟通过了,所以像360那样被下架的可能性比较小,不过如果别的厂子看见了也蠢蠢欲动,那可是动摇了AppStore的根基啊【反X亡A,不反X亡B的感觉

  4. 潘欣说道:

    肯定不会在桌面上有icon,用的local directory也是微信的…但这样的话,安装一个app就相当于微信可以不用苹果审核就*增加*一项功能呀,这跟加个patch快速修复一个bug还不一样…我相信微信这么干了肯定考虑这些因素了,应该已经跟苹果那边沟通好了,要不然不会冒冒失失把这消息放出来的。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没有错微信的策略一以贯之,就是不断内置更多功能,占用更多内存空间,从而达到劣化其它native app的使用体验(减慢打开速度,无法常驻后台,而微信作为高使用频率app则不受影响),使微信替代原手机系统成为平台的目的。这一策略在国产Android上很成功,在iOS上由于系统的限制则成果有限。

    那么应用号是这一策略的必然结果。由于微信内置浏览器占用了大量内存,使得通过系统浏览器使用web app体验也不如微信内,因此可以同时蚕食native app和web app两方的市场。

    html5,js以及相关技术替代原生大家喊了很久了,就是大热的react native目前看来也依然很不完善。微信的应用应该都是运行在腾讯浏览器的X5内核里,这东西怎么样大家心里也都有数。我感觉还是只能做一些低交互的应用,大概也就是比网页快捷方式高一级别,要利用os的炫酷特性,原生还是跑不掉,而且目前原生开发很成熟了,框架库很多,门槛也很低。

    对于不用下app省空间我不是很理解,只不过是把app浪费的空间挪动到微信里而已。

    微信所倡导的用完即走的理念也只有腾讯有资本装b才会这么说,其它公司无论如果始终还是会想办法更多的占用用户的时间。

    腾讯现在原本就掌握了渠道,现在连app的审核等生杀大权也都掌握,你说苹果恶心,但他起码还勉强算公平,而腾讯可以随便打着为了用户(和你妈说为了你好)进行系统抖动,非腾讯系全都会抖,想怎么搞你怎么搞你。

    结局都是类似的,中小型公司都很激动,以为有了小应用他们就有了腾讯爸爸的几亿用户,这种幻觉很美好,但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加惨烈的竞争,变成临时解决用户欲望的千斤顶,以及腾讯渠道那可怕的推广分成费用。大公司肯定都很不情愿的跟进,又没办法,估计会简单开发一些应用,然而尽可能的往自己原生的app上导入,心态很微妙,不过短期内肯定会先爆发一波星座血型算命起名你的前世今生颜值计算能活多少岁等一些QQ空间喜闻乐见的低质量辣鸡应用,目前也不知道腾讯审核时是否会做一些限制。

    微信也许已经不是聊天软件了,我朋友偶尔用了一下QQ,惊叹的说,QQ真好用呀,聊天记录都能自动存下来! 微信当初也许吸引大家的是我们只想要一个广聊天的QQ,现在已经要变成微信os了,是不是以后也要走和当年QQ一样的路?整个腾讯系全压在这款app中? 我不知道,在集团利益,业绩增长的车轮下,什么张小龙王小龙,什么鬼的用户体验,什么产品经理说不的坚持,有多少碾碎多少。

    1、一个多月前一篇《别开发App了》曾经刷屏,我当时朋友圈评价“我相信当下和未来微信生态以及微信应用号的前景,但是我不觉得微信应用和App之间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关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必然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作者应该更多是在说资源相对匮乏的初创企业更适合从低成本微信应用号切入会更快速”。

    2、一个多月后,微信小程序发布了内测,从现在的信息看,我依然持有一个月前的观点。

    3、很遗憾又意料之中的看到各路评论家一边倒的激动的讴歌微信小程序颠覆App Store,以及颠覆这颠覆那的,总之颠覆了全世界。我深深的怀疑你们绝大多数人肯定没经营过一个企业,我也深深的怀疑张小龙自己是否有你们一样的“小程序大梦想”。

    4、如果你是一名都不用太老的司机,那应该记得QQ也曾经探索过Widget类似的模式甚至QQ桌面,从结果看不是很成功。当然PC时代与移动时代可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似曾相识的欢呼声,当年也有不少。相比当年,我肯定更看好微信小程序的前景,但谈颠覆,我可没这洞察力。至于能有多好,我也说不清。毕竟全中国现在也没多少个内测的邀请,还没一个人开发出来小程序呢,我也不知道你们看好颠覆的依据到底是什么。

    5、微信小程序一定还是有红利期的,我预测第一波红利的获得者是昨天和今天写评论文章的微信订阅号上的自媒体们;第二波红利的获得者是干微信小程序培训的“老师”们,他们应该大多数是从微信营销培训迅速转型过来的;第三波红利的获得者应该是那些获得内测邀请资格的人们,毕竟上架时间早啊。再往后,就难说了……什么好东西,拼的都是执行力。

    6、当然,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我不相信你开发一个App是垃圾,现在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就不是垃圾了。App Store和微信平台都只是一个载体,你的产品是不是用户需要的,是不是用户喜欢的才是核心。以微信小程序远低于App的开发成本,可以想象未来提交审核的小垃圾程序是多如牛毛的,衷心希望微信能有比App Store更加严格的审核程序,否则,微信用户真的要遭殃了。这点,微信肯定想的比我清楚多了。

    7、互联网终归是一个流量的游戏。微信最让人垂涎的也是其用户量和流量,但是除了腾讯大额投资的那些企业能获得一定流量之外,并没有看到谁能轻易的获得。无论QQ、微信还是百度、淘宝,对于任何一个平台来说,流量永远在那里,但能获得的永远是少数人。iOS有多少用户,安卓上又有多少用户,但是那些用户并不是你开发一个App就能获得的,微信小程序亦如此。当然,微信有社交关系、有强传播力,这是优势,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转。

    8、如果你没有足够强的方法和技巧获得那些用户和流量,那就只能花钱买了。各路安卓应用市场已经被商业化玩烂了,App Store也开始了广告的探索。未来,微信小程序会不会也如此商业化呢?估计会的,但相信不会如安卓市场那样的泛滥。所以,和微信小程序新闻相比,我更关注的是同时发布的“朋友圈本地广告正式上线”的新闻。

    9、互联网上的流量并不是全在微信手里,所以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怎么可能因为有了微信的流量就放弃了其他平台上的流量;怎么可能有了微信小程序就放弃了开发App?微信小程序的优势在于开发成本低、更快速的迭代,这倒是一个快速测试用户需求的利器。通过微信小程序明确用户需求,再开发App获取其他平台的用户,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企业的正道。

    10、别激动下结论,更不能对着一个开发文档和几个截图就下颠覆的结论。我还是先想法弄一个微信小程序的内测邀请,看看能不能赶上开发者的初期红利,多给公司挣点钱吧……

  5. 罗超说道:

    昨天同时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件是大多数人都看到的:

    微信终于推出了应用号,并且取名“小程序”,向生态帝国和自己的App Store又迈进了一步。

    另一件是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的:

    百度要出售旗下91无线的 iOS 业务,这彻底宣告了App分发时代的结束。

    移动大潮刚兴起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争论,那就是 Web App 和 Native App 孰优孰劣的问题。最终这个讨论以Facebook彻底放弃Web App为一个阶段性的终结。Native App,也就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手机里的应用获胜了。

    那时候是2012年。移动会取代PC的大势变得清晰异常。

    在PC时代,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是搜索。几乎用户的所有需求都是由Google或百度分发出去的。但谁想到好日子没过多久,移动大潮就来了,而且来的无比之快。

    Google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用开放的态势,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是战略预判上的极大成功。百度也曾尝试过出手机,却失败的很惨,并且一直在移动布局中处于落后位置,这是战略上的极大误判,甚至长远来看是会丢掉小命的那种。移动浪潮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是平台的迁移,但对于百度来说,则是商业模式的颠覆。

    对 Google 和 Baidu 来说,Web App都是更好的更能接受的方案,但 Native App 获胜后,百度就被逼无奈地开始想:“我该怎样在移动端保住类似我在PC端的地位?”。百度在PC端是什么地位?入口和流量分发之王啊,那么百度自然就要找移动端的入口和流量分发途径。于是就有了我们都知道的故事:百度以19亿美金天价收购91无线。

    那时候是2013年。百度以为自己拿到了一张移动世界的船票。

    好景不长,百度后来发现这张船票是买在了浪潮的最高点。等潮流退去以后,才发现原来买到的是一艘借浪潮而舞动的小船,going to no where. (当然,同时航行在旁的还有另一艘小船,叫做豌豆荚。)

    到今天为止,已经几乎没有人再下载新App,所以百度弄错的一件事情是,搜索作为入口和流量分发是持续的,而且信息量越冗杂越有价值,而App的分发是一时的,且反过来是越分发越让信息量冗杂、分散和没有价值。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的百度来说,这就是饮鸩止渴,而且是好贵好贵的一杯毒酒。

    到现在,大家最终发现移动端是群雄割据的时代。流量和入口其实是那些少数的头部App应用,大概每个用户最常用的就是那十多个App。其实这十多个App还原到PC时代,可以类比于那些成功的“中间页”,比如去哪儿、搜房,或甚至是爱奇艺。

    李彦宏当时曾多次公开宣扬自己的“中间页战略”。入股、导流、变现,不断循环。当时,在各个最大的垂直领域,百度都有自己的投资布局,并且不论从资本操作还是从流量分发变现上来看,效果都还算不错。

    所以现在回头来看,当初与其重金买下91,也许不如把网页端里面中间页的策略复制到移动端,去入股大量有潜力成为头部App的公司。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最终腾讯和阿里反而在投资布局上做的比百度要好太多。

    2013年,百度收购91的同时,微信国内用户已经达到了4亿。如果说头部App是移动时代的入口,那么微信现在绝对是头部中的头部,这给了微信做平台和生态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再到如今的应用号。微信在不断地为自己这个头接上四肢。

    微信现在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头部效应带动长尾起来。其实,百度在13年推出的轻应用直达号,和如今的微信应用号如出一辙,也是瞄准了长尾市场。但由于百度缺乏社交账户体系,也没有如今微信如此强的闭环能力,再加上百度内部人员的战斗力问题,这个项目如百度的很多其他项目一样,都无疾而终了。当初负责这个项目的李明远,现在在百度内部也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炽手可热。

    而且据说,李彦宏当初对腾讯最大的担心是他们的搜索与微信的结合,所以当时李一直在密切关注腾讯soso,搜狗和360之间的交易进展。直到知道腾讯把soso卖给搜狗后李彦宏才松了一口气。

    但其实,到今天搜索已经变成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而不是最早的入口。百度搜索本身当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头部App,但和其他的十多个头部App是平行而没有区别的。就好像在网页端的时候,百度和淘宝或携程从流量分发的上下层级关系,慢慢变成并行竞争关系一样,垂直领域的品牌做到足够强大的时候,网站本身是不需其他人引流的。

    这个现象在移动端来的更容易和明显。

    那么微信的应用号是否能成功?我觉得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微信内做App发现、分发其实一样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应用号目前感觉还是对已有生态的一个良好的补充,并且更多是为B端服务,比如一些已有的知名品牌和服务商等。对于个人或小创业公司来说,应用号可利用的空间仍旧有限。

    再有,如张小龙所说,应用号要实现的是应用的“触手可及”,最终让应用达到“无处不在”,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无处不在的扫码支付。所以“应用号”大概率更多情况下是被动触发的场景,而不是主动寻找的,这对我来讲要更合理些。

    其实,我最近一直觉得微信公众号就是现代年轻人的淘宝。当初有无数的年轻人立足于淘宝平台,每天没日没夜的上新品、做客服、寄包裹,而现在也有很多人到处抱着电脑,随时随地的推送和回复留言。这就是大生态的力量,它让一代年轻人找到了自己表达的窗口和自给自足的机会,让“给自己打工”和“个人的奋斗等比于回报”成为一种可能。

    而现在应用号来了,我觉得这会不会就是给企业的天猫?

    最后,更好玩的是,微信缔造了一个这么大的生态平台,却有一半是立足于另一个封闭生态“苹果”之下的。苹果对于腾讯的蚕食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腾讯和苹果的关系又会如何演进?我相信这会是未来最让马化腾头疼的问题之一。

    P.S. Google恰好也是昨天刚推出了自己最新的即时通讯应用“Allo”,把AI助手作为主要切入点。这是否能让Google逆袭呢?不管怎么说,这对百度也是一个可借鉴之处。

    同样的事情百度即便有预见性也不会做好了,比如百度hi,沉珂太重16年最热的直播,百度系的仅有四家而且三家半死不活,AT的布局就广泛得多…从这也可见一斑

    微信“小程序”来了,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应用号出来之后,有人说微信这次要颠覆AppStore了,开发者直接基于微信开发小程序就可以了,不用开发什么App了。更有人说微信就是一个操作系统,真的如此吗?

    滴滴是最典型的小程序

    什么是“小程序”?最典型的是接入微信的滴滴打车,我的手机里没有滴滴打车,但通过微信完全可以正常使用滴滴打车的服务,因为其服务使用很简单,几步就可完成,需要的底层能力如定位、支付,微信可以提供。

    小程序的本质就是将给到滴滴、点评这些被腾讯投资业务的“特权能力”中的一部分,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给到普通开发者。具体来说,微信小程序提供丰富的框架组件和API接口供开发者调用,包含:界面、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位置、数据、网络、重力感应等。操作系统给App开发者提供的能力微信基本都有提供,只不过其开发语言是基于JS和H5的,并且控制权限和能力范围与操作系统还有差距,因此是“小程序”而不是“应用”。

    对于用户来说,不下载和安装App这个听上去挺有吸引力,事实上我们手机里安装的大部分App被打开的次数也很少,它们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大家都是懒人,手机存储空间也有限,微信的优势是“顺手”,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许多次,如果能通过微信小程序顺便解决,干嘛去安装App?微信支付没有自己的App,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快速崛起,就体现出顺手的优势,微信支付之后也不大可能开发自己的App,它就是一个小程序。

    别忘了小程序的“小”

    微信公众平台之前一直是在做不同的“号”,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微信将“号”这个概念带到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头条号、网易号、百家号、直达号……这一次,微信公众平台反而没有用“应用号”这个名字,因为微信有自知之明,“小程序”的关键在于“小”。

    跟滴滴打车一起接入微信的,还有大众点评、京东、58这些应用。尽管我本人是它们的忠实用户,但却从来不在微信里面使用它们。为什么?因为这些应用的功能和交互比滴滴复杂太多,安装其App才能用,才好用。大家都在微信有入口,效果却完全不同,这就表明微信的能力距离操作系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适合“小”程序,比如打车、理财、媒体这样的弱功能、弱平台、弱交互,重服务、重内容、重社交的应用。

    互联网开发者,做的事情大抵可分三类,为用户提供功能、内容和服务,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工具类App如墨迹天气、美图秀秀、清理大师在做功能;媒体和娱乐属性的App在做内容;O2O、电商、金融之类的平台在做服务。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分别承载了内容和服务,这是微信公众号最核心的两大能力。“小程序”更适合提供内容和服务为主、但又需要功能性的小应用,比如服务相对单一的O2O应用如连咖啡、出门问问,再比如在内容之外还希望提供简单功能的。但对功能和交互要求很多的,如美图秀秀,京东商城,大众点评这些“大”应用,是不适合微信小程序的。

    小程序只是一个小升级

    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开发者提供开放能力之后,就已有许多小程序的雏形。不懂开发的可以给订阅号加一个自定义菜单,这就是一个小程序。懂开发的还可以基于订阅号和服务号开发更多功能,顺丰速运、中国移动、招商银行、广州公安之类的服务型App功能已经很丰富,这些也是小程序,正是因为微信开放其能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信开发者生态”。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不算一个新的东西,只不过是对之前开放能力的一个升级而已。一方面,开放的能力更多了,交互可以更丰富,功能可以更强大,看看滴滴打车等腾讯系业务的体验就知道了;另一方面,有了小程序概念之后,用户可根据需求去找应用,而不是像过去先关注某个号再使用有限的功能,使用应用的方式也不再是跟“号”聊天,而是跟常规App的体验类似。

    微信订阅号、服务号,都没有类似于排行榜、导航首页这样的中心化分发方式,倡导去中心化的微信不做这些东西。然而,做小程序之后,微信很可能会上线小程序分发平台,就是类似于AppStore的东西。“挟用户以令开发者”是微信的能力所在,没有几个开发者会忽视微信的用户导入能力。小程序对开发者来说最核心的吸引力就在于其用户生态,以及腾讯鉴权的基础能力,如支付、地图、ID等。有想法可先基于微信先开发“小程序”来实现一个小目标,验证自己的想法;已有App的开发者,则可开发微信小程序将用户导入到自己的App。

    小程序的先天缺陷是什么?

    有人说,微信就是一个操作系统,看上去是,实际上还差得远。

    小程序看上去有操作系统的所有接口,但是别忘了,小程序是基于微信的,微信虽是超级App,但依然是操作系统上的一个App。微信小程序跟原生App一样流畅,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程序实现同样功能,会多一层计算,从计算角度来看必然会降低效率,不论是处理器还是内存还是耗电。微信现在就算只是聊天,用久了也会卡,它已经成为大多数用户手机中的耗电和空间大户,如果再承载臃肿的功能型计算,会有多卡?会有多耗电?会有多吃内存?这意味着小程序注定不适合完成复杂的任务,也不适合高频App比如音乐播放器。

    还有,原生App在个性化的功能和交互方式上,在面向操作系统的底层性能优化,对离线数据的支持,都会比微信小程序更强大,因此大型游戏、美图秀秀、高德地图这类App是不可能通过微信小程序来实现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适合那些使用频率低、功能相对少、且有内容和服务属性的的“小程序”,所以说微信会颠覆AppStore,会与操作系统竞争,还是有些夸张了。

    一定比轻应用更加强大

    三年前,人们就在说“轻应用”这个概念,不少浏览器都尝试推出过“轻应用”,即基于H5的所见即所得的WEB App,然而却没有一个成功的。理论上WEB APP可移植极强,开发门槛低,对用户来说所见即所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核心原因有三点,一是用户习惯问题,用户通过浏览器过去是浏览网页现在是消费内容,没有通过浏览器做更多事情的习惯;二是产品体验问题,浏览器基于H5提供的轻应用在底层能力上很弱,而且都要联网使用,体验很差;三是开发者态度问题,浏览器对开发者的吸引能力还不够,大家不支持,不去开发轻应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微信小程序会重蹈覆辙吗?不会。微信小程序不是H5应用,而是嵌入在微信中的本地应用,看上去没有安装,实际上用户添加之后就会在微信里面实现“本地化”,在使用体验上会在WEB App之上,原生App之下。更重要的是微信对用户和开发者的吸引力比任何一个浏览器甚至各大浏览器加起来都要大,用户为了省事顺手使用,开发者为了用户积极开发,会形成一个正循环。

    在小程序之前微信就已形成介于Native App和Web App之间的“微信应用生态”,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在微信实现,还可在微信实现服务的提供、共享、获取。而这一切与浏览器、与搜索引擎、与豌豆荚什么的没关系,这些都曾被视作不同时代的入口。微信绕过了这些入口,成为一个黑洞,将内容和服务都吸引过去,将用户和开发者吸引过去。现在做“小程序”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不会对应用生态又什么本质改变。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微信APP,移动互联网第三大入口?》,现在看来当时的观点依然不过时。我在当时说,

    微信APP即微信公众账号,对APP提供者来说这是一个门槛极低,容易到达数亿真实用户且确保用户黏性的分发平台;对用户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及其简单的应用使用方式;对腾讯来说,将形成微信APP市场,通过微信APP付费订阅和APP内收费实现商业化,而微信APP及微信APP内搜索,将让微信有机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搜索入口。

    这段话将“微信APP”换成“小程序”一样有效。

    微信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行业关注,且几乎每一次都会被高估,比如微信企业号就曾被高估,微信上线“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小功能,有人说这是要干掉百度的节奏,今天这个功能已经下架了。微信小程序真的只是一个小程序而已,说它要取代AppStore显然是高估了,不过,长期来说,开放更多能力给开发者将巩固和丰富“微信应用生态”也是必然,虽然这个生态在小程序之前早已存在。

  6. 罗超说道:

    昨天同时发生了两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件是大多数人都看到的:

    微信终于推出了应用号,并且取名“小程序”,向生态帝国和自己的App Store又迈进了一步。

    另一件是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的:

    百度要出售旗下91无线的 iOS 业务,这彻底宣告了App分发时代的结束。

    移动大潮刚兴起的时候,所有人都有一个争论,那就是 Web App 和 Native App 孰优孰劣的问题。最终这个讨论以Facebook彻底放弃Web App为一个阶段性的终结。Native App,也就是现在我们每个人手机里的应用获胜了。

    那时候是2012年。移动会取代PC的大势变得清晰异常。

    在PC时代,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是搜索。几乎用户的所有需求都是由Google或百度分发出去的。但谁想到好日子没过多久,移动大潮就来了,而且来的无比之快。

    Google有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用开放的态势,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是战略预判上的极大成功。百度也曾尝试过出手机,却失败的很惨,并且一直在移动布局中处于落后位置,这是战略上的极大误判,甚至长远来看是会丢掉小命的那种。移动浪潮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是平台的迁移,但对于百度来说,则是商业模式的颠覆。

    对 Google 和 Baidu 来说,Web App都是更好的更能接受的方案,但 Native App 获胜后,百度就被逼无奈地开始想:“我该怎样在移动端保住类似我在PC端的地位?”。百度在PC端是什么地位?入口和流量分发之王啊,那么百度自然就要找移动端的入口和流量分发途径。于是就有了我们都知道的故事:百度以19亿美金天价收购91无线。

    那时候是2013年。百度以为自己拿到了一张移动世界的船票。

    好景不长,百度后来发现这张船票是买在了浪潮的最高点。等潮流退去以后,才发现原来买到的是一艘借浪潮而舞动的小船,going to no where. (当然,同时航行在旁的还有另一艘小船,叫做豌豆荚。)

    到今天为止,已经几乎没有人再下载新App,所以百度弄错的一件事情是,搜索作为入口和流量分发是持续的,而且信息量越冗杂越有价值,而App的分发是一时的,且反过来是越分发越让信息量冗杂、分散和没有价值。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的百度来说,这就是饮鸩止渴,而且是好贵好贵的一杯毒酒。

    到现在,大家最终发现移动端是群雄割据的时代。流量和入口其实是那些少数的头部App应用,大概每个用户最常用的就是那十多个App。其实这十多个App还原到PC时代,可以类比于那些成功的“中间页”,比如去哪儿、搜房,或甚至是爱奇艺。

    李彦宏当时曾多次公开宣扬自己的“中间页战略”。入股、导流、变现,不断循环。当时,在各个最大的垂直领域,百度都有自己的投资布局,并且不论从资本操作还是从流量分发变现上来看,效果都还算不错。

    所以现在回头来看,当初与其重金买下91,也许不如把网页端里面中间页的策略复制到移动端,去入股大量有潜力成为头部App的公司。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最终腾讯和阿里反而在投资布局上做的比百度要好太多。

    2013年,百度收购91的同时,微信国内用户已经达到了4亿。如果说头部App是移动时代的入口,那么微信现在绝对是头部中的头部,这给了微信做平台和生态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再到如今的应用号。微信在不断地为自己这个头接上四肢。

    微信现在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头部效应带动长尾起来。其实,百度在13年推出的轻应用直达号,和如今的微信应用号如出一辙,也是瞄准了长尾市场。但由于百度缺乏社交账户体系,也没有如今微信如此强的闭环能力,再加上百度内部人员的战斗力问题,这个项目如百度的很多其他项目一样,都无疾而终了。当初负责这个项目的李明远,现在在百度内部也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炽手可热。

    而且据说,李彦宏当初对腾讯最大的担心是他们的搜索与微信的结合,所以当时李一直在密切关注腾讯soso,搜狗和360之间的交易进展。直到知道腾讯把soso卖给搜狗后李彦宏才松了一口气。

    但其实,到今天搜索已经变成一个功能性的东西,而不是最早的入口。百度搜索本身当然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头部App,但和其他的十多个头部App是平行而没有区别的。就好像在网页端的时候,百度和淘宝或携程从流量分发的上下层级关系,慢慢变成并行竞争关系一样,垂直领域的品牌做到足够强大的时候,网站本身是不需其他人引流的。

    这个现象在移动端来的更容易和明显。

    那么微信的应用号是否能成功?我觉得相对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在微信内做App发现、分发其实一样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应用号目前感觉还是对已有生态的一个良好的补充,并且更多是为B端服务,比如一些已有的知名品牌和服务商等。对于个人或小创业公司来说,应用号可利用的空间仍旧有限。

    再有,如张小龙所说,应用号要实现的是应用的“触手可及”,最终让应用达到“无处不在”,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无处不在的扫码支付。所以“应用号”大概率更多情况下是被动触发的场景,而不是主动寻找的,这对我来讲要更合理些。

    其实,我最近一直觉得微信公众号就是现代年轻人的淘宝。当初有无数的年轻人立足于淘宝平台,每天没日没夜的上新品、做客服、寄包裹,而现在也有很多人到处抱着电脑,随时随地的推送和回复留言。这就是大生态的力量,它让一代年轻人找到了自己表达的窗口和自给自足的机会,让“给自己打工”和“个人的奋斗等比于回报”成为一种可能。

    而现在应用号来了,我觉得这会不会就是给企业的天猫?

    最后,更好玩的是,微信缔造了一个这么大的生态平台,却有一半是立足于另一个封闭生态“苹果”之下的。苹果对于腾讯的蚕食会做出如何的反应呢?腾讯和苹果的关系又会如何演进?我相信这会是未来最让马化腾头疼的问题之一。

    P.S. Google恰好也是昨天刚推出了自己最新的即时通讯应用“Allo”,把AI助手作为主要切入点。这是否能让Google逆袭呢?不管怎么说,这对百度也是一个可借鉴之处。

    同样的事情百度即便有预见性也不会做好了,比如百度hi,沉珂太重16年最热的直播,百度系的仅有四家而且三家半死不活,AT的布局就广泛得多…从这也可见一斑

    微信“小程序”来了,短期不可高估,长期不可低估。

    应用号出来之后,有人说微信这次要颠覆AppStore了,开发者直接基于微信开发小程序就可以了,不用开发什么App了。更有人说微信就是一个操作系统,真的如此吗?

    滴滴是最典型的小程序

    什么是“小程序”?最典型的是接入微信的滴滴打车,我的手机里没有滴滴打车,但通过微信完全可以正常使用滴滴打车的服务,因为其服务使用很简单,几步就可完成,需要的底层能力如定位、支付,微信可以提供。

    小程序的本质就是将给到滴滴、点评这些被腾讯投资业务的“特权能力”中的一部分,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给到普通开发者。具体来说,微信小程序提供丰富的框架组件和API接口供开发者调用,包含:界面、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位置、数据、网络、重力感应等。操作系统给App开发者提供的能力微信基本都有提供,只不过其开发语言是基于JS和H5的,并且控制权限和能力范围与操作系统还有差距,因此是“小程序”而不是“应用”。

    对于用户来说,不下载和安装App这个听上去挺有吸引力,事实上我们手机里安装的大部分App被打开的次数也很少,它们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大家都是懒人,手机存储空间也有限,微信的优势是“顺手”,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许多次,如果能通过微信小程序顺便解决,干嘛去安装App?微信支付没有自己的App,但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快速崛起,就体现出顺手的优势,微信支付之后也不大可能开发自己的App,它就是一个小程序。

    别忘了小程序的“小”

    微信公众平台之前一直是在做不同的“号”,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微信将“号”这个概念带到了整个互联网行业,头条号、网易号、百家号、直达号……这一次,微信公众平台反而没有用“应用号”这个名字,因为微信有自知之明,“小程序”的关键在于“小”。

    跟滴滴打车一起接入微信的,还有大众点评、京东、58这些应用。尽管我本人是它们的忠实用户,但却从来不在微信里面使用它们。为什么?因为这些应用的功能和交互比滴滴复杂太多,安装其App才能用,才好用。大家都在微信有入口,效果却完全不同,这就表明微信的能力距离操作系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适合“小”程序,比如打车、理财、媒体这样的弱功能、弱平台、弱交互,重服务、重内容、重社交的应用。

    互联网开发者,做的事情大抵可分三类,为用户提供功能、内容和服务,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工具类App如墨迹天气、美图秀秀、清理大师在做功能;媒体和娱乐属性的App在做内容;O2O、电商、金融之类的平台在做服务。

    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分别承载了内容和服务,这是微信公众号最核心的两大能力。“小程序”更适合提供内容和服务为主、但又需要功能性的小应用,比如服务相对单一的O2O应用如连咖啡、出门问问,再比如在内容之外还希望提供简单功能的。但对功能和交互要求很多的,如美图秀秀,京东商城,大众点评这些“大”应用,是不适合微信小程序的。

    小程序只是一个小升级

    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开发者提供开放能力之后,就已有许多小程序的雏形。不懂开发的可以给订阅号加一个自定义菜单,这就是一个小程序。懂开发的还可以基于订阅号和服务号开发更多功能,顺丰速运、中国移动、招商银行、广州公安之类的服务型App功能已经很丰富,这些也是小程序,正是因为微信开放其能力,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微信开发者生态”。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不算一个新的东西,只不过是对之前开放能力的一个升级而已。一方面,开放的能力更多了,交互可以更丰富,功能可以更强大,看看滴滴打车等腾讯系业务的体验就知道了;另一方面,有了小程序概念之后,用户可根据需求去找应用,而不是像过去先关注某个号再使用有限的功能,使用应用的方式也不再是跟“号”聊天,而是跟常规App的体验类似。

    微信订阅号、服务号,都没有类似于排行榜、导航首页这样的中心化分发方式,倡导去中心化的微信不做这些东西。然而,做小程序之后,微信很可能会上线小程序分发平台,就是类似于AppStore的东西。“挟用户以令开发者”是微信的能力所在,没有几个开发者会忽视微信的用户导入能力。小程序对开发者来说最核心的吸引力就在于其用户生态,以及腾讯鉴权的基础能力,如支付、地图、ID等。有想法可先基于微信先开发“小程序”来实现一个小目标,验证自己的想法;已有App的开发者,则可开发微信小程序将用户导入到自己的App。

    小程序的先天缺陷是什么?

    有人说,微信就是一个操作系统,看上去是,实际上还差得远。

    小程序看上去有操作系统的所有接口,但是别忘了,小程序是基于微信的,微信虽是超级App,但依然是操作系统上的一个App。微信小程序跟原生App一样流畅,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程序实现同样功能,会多一层计算,从计算角度来看必然会降低效率,不论是处理器还是内存还是耗电。微信现在就算只是聊天,用久了也会卡,它已经成为大多数用户手机中的耗电和空间大户,如果再承载臃肿的功能型计算,会有多卡?会有多耗电?会有多吃内存?这意味着小程序注定不适合完成复杂的任务,也不适合高频App比如音乐播放器。

    还有,原生App在个性化的功能和交互方式上,在面向操作系统的底层性能优化,对离线数据的支持,都会比微信小程序更强大,因此大型游戏、美图秀秀、高德地图这类App是不可能通过微信小程序来实现的。正如其名,微信小程序更适合那些使用频率低、功能相对少、且有内容和服务属性的的“小程序”,所以说微信会颠覆AppStore,会与操作系统竞争,还是有些夸张了。

    一定比轻应用更加强大

    三年前,人们就在说“轻应用”这个概念,不少浏览器都尝试推出过“轻应用”,即基于H5的所见即所得的WEB App,然而却没有一个成功的。理论上WEB APP可移植极强,开发门槛低,对用户来说所见即所得,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核心原因有三点,一是用户习惯问题,用户通过浏览器过去是浏览网页现在是消费内容,没有通过浏览器做更多事情的习惯;二是产品体验问题,浏览器基于H5提供的轻应用在底层能力上很弱,而且都要联网使用,体验很差;三是开发者态度问题,浏览器对开发者的吸引能力还不够,大家不支持,不去开发轻应用,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微信小程序会重蹈覆辙吗?不会。微信小程序不是H5应用,而是嵌入在微信中的本地应用,看上去没有安装,实际上用户添加之后就会在微信里面实现“本地化”,在使用体验上会在WEB App之上,原生App之下。更重要的是微信对用户和开发者的吸引力比任何一个浏览器甚至各大浏览器加起来都要大,用户为了省事顺手使用,开发者为了用户积极开发,会形成一个正循环。

    在小程序之前微信就已形成介于Native App和Web App之间的“微信应用生态”,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在微信实现,还可在微信实现服务的提供、共享、获取。而这一切与浏览器、与搜索引擎、与豌豆荚什么的没关系,这些都曾被视作不同时代的入口。微信绕过了这些入口,成为一个黑洞,将内容和服务都吸引过去,将用户和开发者吸引过去。现在做“小程序”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不会对应用生态又什么本质改变。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微信APP,移动互联网第三大入口?》,现在看来当时的观点依然不过时。我在当时说,

    微信APP即微信公众账号,对APP提供者来说这是一个门槛极低,容易到达数亿真实用户且确保用户黏性的分发平台;对用户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及其简单的应用使用方式;对腾讯来说,将形成微信APP市场,通过微信APP付费订阅和APP内收费实现商业化,而微信APP及微信APP内搜索,将让微信有机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搜索入口。

    这段话将“微信APP”换成“小程序”一样有效。

    微信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行业关注,且几乎每一次都会被高估,比如微信企业号就曾被高估,微信上线“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小功能,有人说这是要干掉百度的节奏,今天这个功能已经下架了。微信小程序真的只是一个小程序而已,说它要取代AppStore显然是高估了,不过,长期来说,开放更多能力给开发者将巩固和丰富“微信应用生态”也是必然,虽然这个生态在小程序之前早已存在。

  7. 从业者 爱好者说道:

    拿到内测前,和微信团队有过不少沟通,鉴于还不能透露太多细节,说一些我能说的:

    拿到后我第一时间看开发文档,特别兴奋,就像微信小程序的内测页面所说:
    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这句话是真的。

    但因为要保密,我不能告诉大家应用号的全部细节,也不会在这篇文章里放大量的截图,这篇文章,我会选择那些不违反保密约定的、大家可能关注的点,来为大家再次证明,不开发 app 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应用号的真实名称叫「微信小程序」,而不是应用号。这个名字还是很可爱的。
    小程序的开发文档是微信提供的所有开发文档里最详细最丰富的。
    和我在《别开发 app 了》猜测的类似,微信不仅提供丰富的 API,还提供了足够多的框架和组建。你可以去回顾我的老文章。
    接口和框架异常丰富,包括: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网络能力、罗盘、重力感应、画板等。
    有了这个框架和丰富的组件,小程序的启动和运行速度将可以和原生 app 媲美。
    微信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文档,还提供了多平台的开发工具,包括 Mac、Linux、Windows。
    小程序开发后,不能直接发布,需要经过审核,类似 App Store。这是好事。
    微信除了提供开发文档,还提供了比服务号更详尽的设计规范,还有布局时会用到的控件。
    不像完全基于网页的服务号,小程序将拥有缓存能力。想象一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会 Javascript 的工程师,将会越来越吃香。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应用号)在组件和 web 之间取得了最佳的平衡,保证了应用的一致性和运行效率,同时又兼顾了开发的方便性。
    上个月,当我写《 别开发 app 了 》之前,我请教了一位微信的老员工,他跟我说了上面这番话。现在,从开发文档来看,他们真的做到了。
    中国能让世界互联网震惊的创新没多少,微信,肯定是其中一个,有可能是最好的一个。

    是的,这就是张小龙说的应用号!而现在正式的名字叫做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不要漏了公众平台哦。
    今晚一波一波的刷屏,感受的到微信这个超级 APP 的威力,意料之中,但更多是令人欣喜兴奋的!

    虽然没有拿到内测,也没有看到开发文档,但从泄露出来的消息资料也看到了很多的信息点可以说的,作为一个微信从业者非常兴奋,这又是一个可以媲美 Appstore 的大金矿!

    张小龙对小程序的诠释足够简单,这是对于 C 端普通用户的第一感观,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小程序一定是基于 Html5+微信原生能力 的产品形态。
    -无需下载安装
    说明跟 App Store 的 APP 是不一样的,小程序是嵌在微信 APP 内的,微信提供标准化入口,当用户订阅或者“安装”该小程序后,小程序是在微信提供的入口处展示(被发现并进入)。
    -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
    这里跟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服务号是一致的,(极有可能)提供参数二维码的能力,搜索跟订阅号服务号的入口应该一致,但是否在搜索时增加标签选项(存异)?目前是提供了公众号的搜索入口。
    -用户不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无处不在随时可用,无需安装卸载
    可以想到的是小程序所使用的微信原生功能是重用的,也就是微信开放的能力中例如进度条、视图、操作反馈、导航条等能力是重复使用的,而不是某小程序特有的,小程序的开发者也无需对这些功能做太多研究,UI 是一致的,用户习惯,设计规范是一致的,微信不会让开发者在基本能力上有太多的选择,不会让你做的太花里胡哨,你的功能和逻辑可以千差万别,但在外表和进入退出操作习惯上,必须要遵循微信的规范。(关于相关开放的开发者能力、组件和 API 下文讲)

    那么开放给开发者的能力包括哪些?以组件和 API 的形式开放了如下服务以及支撑能力:
    视图容器:视图(View)、滚动视图、Swiper
    基础内容:图标、文本、进度条
    表单组件:按钮、表单等等
    操作反馈
    导航
    媒体组建:音频、图片、视频。
    地图
    画布
    文件操作能力
    网络:上传下载能力、WebSocket
    数据:数据缓存能力
    位置:获取位置、查看位置
    设备:网络状态、系统信息、重力感应、罗盘
    界面:设置导航条、导航、动画、绘图等等
    开放接口:登录,包括签名加密,用户信息、微信支付、模板消息
    开放能力之多,令我兴奋不已,无限的想象!
    如果你用过微信的 JS-SDK,应该对上述开放能力不陌生。得到具体的消息还有:
    1微信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开发文档,还提供了多平台的开发工具,包括 Mac Linux Windows。(没啥好说的,太棒了)

    2小程序开发后,不能直接发布,需要经过审核,类似App Store,但版本迭代是否经过审核,如果需要经过审核那么审核的周期是多少?
    猜测:小程序的页面是基于 web 的,web 页面是开发者所提供的,也就是 C 端用户肯定还是直接访问开发者服务器中的数据,正常来说这个 web 页面的迭代是开发者可以直接迭代并展示给 C 端用户的,但微信是否会提供一个web 的封装入口以限制开发者必须通过审核才能迭代呢?
    3微信提供的小程序开发文档,还提供了比服务号更详尽的设计规范以及布局时会用到的控件,上文也提到过,微信一定会提供一套规范来约束/引导开发者,也要让微信小程序有统一的操作习惯、UI 规范,这类似 iOS 和 Android 都有不同的设计规范。
    4比服务号更强的能力。小程序不同于服务号,服务号的功能需要全部在 webAPP 中提供,而小程序是微信中的 native程序,是有缓存能力的,C 端用户订阅(暂且这样说)某小程序后,当有缓存的时候不仅会提高用户体验,同时也加快了程序加载速度,用户在网速不佳的时候的等待时间将大大减少,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微信更大了,我的微信 APP 占用手机空间在16G 左右,而一些微信深度用户或者资深从业者可能要达到20多 G,这比最小的iPhone 容量16G 还要大很多。
    还有一点值得考虑的是小程序与服务号的关系,服务号是否可以转为应用号?这个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肯定有大批的服务号是想转变为应用号的,一些服务号的功能属性远大于媒体属性,例如有硬件设备连接需求的服务号、京东购物的服务号、滴滴出行等服务号,如果让这些服务号主体再去开发小程序未免太折腾,主体下的服务号和小程序之间功能也会有重叠,浪费资源,也占用用户的资源,所以我的猜测是认证的服务号是可以转(升级)为小程序的。在之前订阅号是可以“升级”为服务号的,如果有这个可能,微信可能也会给出是否“升级”的选择;因为从得到的消息来看,微信的态度是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是完全并行的四种形态,所以服务号的继续存在一定还有其服务号的意义,但如何升级不得而知,例如粉丝迁移?小程序的用户是不是还有粉丝这一说?应该叫用户?
    5 我目前看到的截图,小程序的 URL 是 http://mp.weixin.qq.com/xxxxxx,也就是在公众号的pc登录页面,小程序还是归属在 mp 平台下,(下图来自可能吧 阿禅 公众号),另一张显示URL 的截图没找到。小程序离订阅号服务号更近一些。
    6在全面开放申请之后,主体类型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媒体或其他组织,这一点很有意思,小程序是有个人主体类型的,我们知道订阅号是可以申请个人主体的,但服务号不可以为个人主体的,对此我有很多的疑问,小程序是有微信支付能力的,而小程序可以面向个人开放?税务问题呢?对于个人来言的可信度整体来说一定要小于企业的可信度的,或者小程序的开放也是对不同组织有区别对待?例如个人开发者是没有微信支付功能的,不然收款到哪里?个人账户?服务号的微信支付都是关联企业对公账户的,微信不会给你提供逃税的能力。
    7小程序的上线节奏,本次是邀请制,内容是在客户端看不到的,之后会全面开放申请,所有的小程序会在统一时间向用户开放。也就是说,现在获得内测的也就是先看到开发文档,先开发小程序,等大家开发的差不多了,会一起开放给用户。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从1月份微信团队爆出应用号这个东西至今已经9个月的时间了,准备工作基本都做完了,这次大规模的放出消息,已经是最后的号角,内测开发者要抓紧时间,我猜测1~2个月的时间小程序就可以和用户见面了,下两个版本左右就可以看到。
    8小程序是可以与 APP 打通,但并没有提与服务号的打通,其实与服务号的打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微信并没有提这一点,猜测服务号是可以升级小程序的。但不支持小程序与 APP 的直接跳转。(能做的都在小程序内做就好了,搞那么多跳转没有意义)
    9小程序不会是应用分发市场,而是一个开放平台,小程序更多的是提供优质服务的,这个服务可以比服务号更宽泛。现在的微信订阅号是媒体属性的,服务号是功能+媒体(消息触达)属性的,小程序应该是功能+消息触达的,小程序会不会有推送图文这回事?可能有,但我的观点倾向于没有,有的是消息触达,但没必要做图文了。
    10小程序是否会对开发者收费?对比iOS 开发者,iOS 开发者是收费的,两者都是需要经过审核的,虽然现在没有任何关于小程序是否面相开发者收费的消息,但这并不是不可能,服务号、订阅号的认证是收费的,认证之后获得了未认证所没有的能力,比如微信支付;我猜测小程序是会有收费的通道,类似认证费一样(但可能不会叫认证费),然后获得未认证所没有的能力,或者叫其他名字的费用,按年收取。
    11小程序一定还有消息触达的能力,但群发能力(相当于APP 的消息推送)次数限制应该还是会有的(是否与服务号的4条一致?),其他业务通知使用消息模板来解决,但消息模板的 UI 是否应该变一下了(招商银行的消息模板已经变了,消息模板上也是有菜单选项的),微信应该也会提供屏蔽小程序消息的选项,不然恶意营销的企业会烦死用户的。

    开发小程序的产品框架Html5+PHP/JAVA/node.js…+微信框架组件,技术圈叫:Hybrid APP,混合式开发应用。但一个缺点是不能跨平台,只能在微信中打开使用,想在 Safari 中打开可能不太现实了。可以预见到的是JavaScript 工程师会非常吃香。相信以后互联网公司会增加一个小组或者部门,叫微信小程序开发小组。

    小程序正式上线后,可以预见到的是:大量企业会第一时间尝鲜,以及服务号升级小程序的操作(如果可以升级的话),小程序的开发成本远小于开发独立 APP,推广也更有优势(扫码、搜索),并且不会占用用户太多资源空间,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小程序而去开发一个独立 APP 呢?

    同时,在大批企业开发小程序的时候,很多的传统行业又想不落后,不能被时代淘汰,为了赶时髦而赶进度,实际上很多企业未必会有小程序的开发需求,如果只是展示公司情况 展示产品 或者服务号订阅号更适合。但很多传统企业一定还是会开发一个没有多少人用的甚至只有公司内部人体验的小程序的。

    会不会涌现出大的微信第三方 例如:有赞?某些行业会的,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会往平台化的小程序发展,例如停车,使用一个小程序就够了,要订阅那么多小程序并不会提高服务的质量,因为一个平台使用一个小程序就够了。小程序的产品形态远比服务号复杂,功能性 UI的想象空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完全标准化的需求了,例如有赞,其实大家看重的是各个行业的支付方案,把支付做的更适合商家可以做营销做 CRM 一站式对公众号有简单操作的系统服务。但小程序则不然,应该所有的小程序都是不一样的,因为需求不一样。

    微信小程序首先会涌现出哪些行业案例?滴滴出行 京东 微票以及所有在微信钱包下可以看到的第三方服务,以及腾讯旗下产品会是第一批崛起的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相对独立 APP 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微信提供的是在微信框架内的能力,用小程序去做一个3D 网游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基于APP原生能力的 APP 几乎都不能使用小程序来代替,而基于 webAPP 的 APP基本都可以使用小程序来代替。再者,微信的封闭特性也是有想象空间的天花板的,灵活性肯定不如独立 APP,独立 APP 可以把常用功能放到小程序里,小程序为主还是独立 APP 为主,这并不一定,因为每个 APP 的功能需求不一样的。

    微信小程序的出现,让微信慢慢成为一个轻型的 OS,这比百度直达号要强大的多,除了移动端流量之外,微信提供的原生能力也是百度所不能比的。

    中国所有的互联网产品能够站在世界互联网产品行列中傲视群雄的,能够在各个方面做的都世界一流的,非微信莫属。

  8. 一个无益于人民的人说道:

    拿到内测前,和微信团队有过不少沟通,鉴于还不能透露太多细节,说一些我能说的:

    拿到后我第一时间看开发文档,特别兴奋,就像微信小程序的内测页面所说:
    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这句话是真的。

    但因为要保密,我不能告诉大家应用号的全部细节,也不会在这篇文章里放大量的截图,这篇文章,我会选择那些不违反保密约定的、大家可能关注的点,来为大家再次证明,不开发 app 的时代真的到来了。

    应用号的真实名称叫「微信小程序」,而不是应用号。这个名字还是很可爱的。
    小程序的开发文档是微信提供的所有开发文档里最详细最丰富的。
    和我在《别开发 app 了》猜测的类似,微信不仅提供丰富的 API,还提供了足够多的框架和组建。你可以去回顾我的老文章。
    接口和框架异常丰富,包括:视图、内容、按钮、导航、多媒体、网络能力、罗盘、重力感应、画板等。
    有了这个框架和丰富的组件,小程序的启动和运行速度将可以和原生 app 媲美。
    微信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文档,还提供了多平台的开发工具,包括 Mac、Linux、Windows。
    小程序开发后,不能直接发布,需要经过审核,类似 App Store。这是好事。
    微信除了提供开发文档,还提供了比服务号更详尽的设计规范,还有布局时会用到的控件。
    不像完全基于网页的服务号,小程序将拥有缓存能力。想象一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会 Javascript 的工程师,将会越来越吃香。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应用号)在组件和 web 之间取得了最佳的平衡,保证了应用的一致性和运行效率,同时又兼顾了开发的方便性。
    上个月,当我写《 别开发 app 了 》之前,我请教了一位微信的老员工,他跟我说了上面这番话。现在,从开发文档来看,他们真的做到了。
    中国能让世界互联网震惊的创新没多少,微信,肯定是其中一个,有可能是最好的一个。

    是的,这就是张小龙说的应用号!而现在正式的名字叫做 「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不要漏了公众平台哦。
    今晚一波一波的刷屏,感受的到微信这个超级 APP 的威力,意料之中,但更多是令人欣喜兴奋的!

    虽然没有拿到内测,也没有看到开发文档,但从泄露出来的消息资料也看到了很多的信息点可以说的,作为一个微信从业者非常兴奋,这又是一个可以媲美 Appstore 的大金矿!

    张小龙对小程序的诠释足够简单,这是对于 C 端普通用户的第一感观,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小程序一定是基于 Html5+微信原生能力 的产品形态。
    -无需下载安装
    说明跟 App Store 的 APP 是不一样的,小程序是嵌在微信 APP 内的,微信提供标准化入口,当用户订阅或者“安装”该小程序后,小程序是在微信提供的入口处展示(被发现并进入)。
    -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
    这里跟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服务号是一致的,(极有可能)提供参数二维码的能力,搜索跟订阅号服务号的入口应该一致,但是否在搜索时增加标签选项(存异)?目前是提供了公众号的搜索入口。
    -用户不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无处不在随时可用,无需安装卸载
    可以想到的是小程序所使用的微信原生功能是重用的,也就是微信开放的能力中例如进度条、视图、操作反馈、导航条等能力是重复使用的,而不是某小程序特有的,小程序的开发者也无需对这些功能做太多研究,UI 是一致的,用户习惯,设计规范是一致的,微信不会让开发者在基本能力上有太多的选择,不会让你做的太花里胡哨,你的功能和逻辑可以千差万别,但在外表和进入退出操作习惯上,必须要遵循微信的规范。(关于相关开放的开发者能力、组件和 API 下文讲)

    那么开放给开发者的能力包括哪些?以组件和 API 的形式开放了如下服务以及支撑能力:
    视图容器:视图(View)、滚动视图、Swiper
    基础内容:图标、文本、进度条
    表单组件:按钮、表单等等
    操作反馈
    导航
    媒体组建:音频、图片、视频。
    地图
    画布
    文件操作能力
    网络:上传下载能力、WebSocket
    数据:数据缓存能力
    位置:获取位置、查看位置
    设备:网络状态、系统信息、重力感应、罗盘
    界面:设置导航条、导航、动画、绘图等等
    开放接口:登录,包括签名加密,用户信息、微信支付、模板消息
    开放能力之多,令我兴奋不已,无限的想象!
    如果你用过微信的 JS-SDK,应该对上述开放能力不陌生。得到具体的消息还有:
    1微信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开发文档,还提供了多平台的开发工具,包括 Mac Linux Windows。(没啥好说的,太棒了)

    2小程序开发后,不能直接发布,需要经过审核,类似App Store,但版本迭代是否经过审核,如果需要经过审核那么审核的周期是多少?
    猜测:小程序的页面是基于 web 的,web 页面是开发者所提供的,也就是 C 端用户肯定还是直接访问开发者服务器中的数据,正常来说这个 web 页面的迭代是开发者可以直接迭代并展示给 C 端用户的,但微信是否会提供一个web 的封装入口以限制开发者必须通过审核才能迭代呢?
    3微信提供的小程序开发文档,还提供了比服务号更详尽的设计规范以及布局时会用到的控件,上文也提到过,微信一定会提供一套规范来约束/引导开发者,也要让微信小程序有统一的操作习惯、UI 规范,这类似 iOS 和 Android 都有不同的设计规范。
    4比服务号更强的能力。小程序不同于服务号,服务号的功能需要全部在 webAPP 中提供,而小程序是微信中的 native程序,是有缓存能力的,C 端用户订阅(暂且这样说)某小程序后,当有缓存的时候不仅会提高用户体验,同时也加快了程序加载速度,用户在网速不佳的时候的等待时间将大大减少,同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微信更大了,我的微信 APP 占用手机空间在16G 左右,而一些微信深度用户或者资深从业者可能要达到20多 G,这比最小的iPhone 容量16G 还要大很多。
    还有一点值得考虑的是小程序与服务号的关系,服务号是否可以转为应用号?这个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肯定有大批的服务号是想转变为应用号的,一些服务号的功能属性远大于媒体属性,例如有硬件设备连接需求的服务号、京东购物的服务号、滴滴出行等服务号,如果让这些服务号主体再去开发小程序未免太折腾,主体下的服务号和小程序之间功能也会有重叠,浪费资源,也占用用户的资源,所以我的猜测是认证的服务号是可以转(升级)为小程序的。在之前订阅号是可以“升级”为服务号的,如果有这个可能,微信可能也会给出是否“升级”的选择;因为从得到的消息来看,微信的态度是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是完全并行的四种形态,所以服务号的继续存在一定还有其服务号的意义,但如何升级不得而知,例如粉丝迁移?小程序的用户是不是还有粉丝这一说?应该叫用户?
    5 我目前看到的截图,小程序的 URL 是 http://mp.weixin.qq.com/xxxxxx,也就是在公众号的pc登录页面,小程序还是归属在 mp 平台下,(下图来自可能吧 阿禅 公众号),另一张显示URL 的截图没找到。小程序离订阅号服务号更近一些。
    6在全面开放申请之后,主体类型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媒体或其他组织,这一点很有意思,小程序是有个人主体类型的,我们知道订阅号是可以申请个人主体的,但服务号不可以为个人主体的,对此我有很多的疑问,小程序是有微信支付能力的,而小程序可以面向个人开放?税务问题呢?对于个人来言的可信度整体来说一定要小于企业的可信度的,或者小程序的开放也是对不同组织有区别对待?例如个人开发者是没有微信支付功能的,不然收款到哪里?个人账户?服务号的微信支付都是关联企业对公账户的,微信不会给你提供逃税的能力。
    7小程序的上线节奏,本次是邀请制,内容是在客户端看不到的,之后会全面开放申请,所有的小程序会在统一时间向用户开放。也就是说,现在获得内测的也就是先看到开发文档,先开发小程序,等大家开发的差不多了,会一起开放给用户。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从1月份微信团队爆出应用号这个东西至今已经9个月的时间了,准备工作基本都做完了,这次大规模的放出消息,已经是最后的号角,内测开发者要抓紧时间,我猜测1~2个月的时间小程序就可以和用户见面了,下两个版本左右就可以看到。
    8小程序是可以与 APP 打通,但并没有提与服务号的打通,其实与服务号的打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微信并没有提这一点,猜测服务号是可以升级小程序的。但不支持小程序与 APP 的直接跳转。(能做的都在小程序内做就好了,搞那么多跳转没有意义)
    9小程序不会是应用分发市场,而是一个开放平台,小程序更多的是提供优质服务的,这个服务可以比服务号更宽泛。现在的微信订阅号是媒体属性的,服务号是功能+媒体(消息触达)属性的,小程序应该是功能+消息触达的,小程序会不会有推送图文这回事?可能有,但我的观点倾向于没有,有的是消息触达,但没必要做图文了。
    10小程序是否会对开发者收费?对比iOS 开发者,iOS 开发者是收费的,两者都是需要经过审核的,虽然现在没有任何关于小程序是否面相开发者收费的消息,但这并不是不可能,服务号、订阅号的认证是收费的,认证之后获得了未认证所没有的能力,比如微信支付;我猜测小程序是会有收费的通道,类似认证费一样(但可能不会叫认证费),然后获得未认证所没有的能力,或者叫其他名字的费用,按年收取。
    11小程序一定还有消息触达的能力,但群发能力(相当于APP 的消息推送)次数限制应该还是会有的(是否与服务号的4条一致?),其他业务通知使用消息模板来解决,但消息模板的 UI 是否应该变一下了(招商银行的消息模板已经变了,消息模板上也是有菜单选项的),微信应该也会提供屏蔽小程序消息的选项,不然恶意营销的企业会烦死用户的。

    开发小程序的产品框架Html5+PHP/JAVA/node.js…+微信框架组件,技术圈叫:Hybrid APP,混合式开发应用。但一个缺点是不能跨平台,只能在微信中打开使用,想在 Safari 中打开可能不太现实了。可以预见到的是JavaScript 工程师会非常吃香。相信以后互联网公司会增加一个小组或者部门,叫微信小程序开发小组。

    小程序正式上线后,可以预见到的是:大量企业会第一时间尝鲜,以及服务号升级小程序的操作(如果可以升级的话),小程序的开发成本远小于开发独立 APP,推广也更有优势(扫码、搜索),并且不会占用用户太多资源空间,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小程序而去开发一个独立 APP 呢?

    同时,在大批企业开发小程序的时候,很多的传统行业又想不落后,不能被时代淘汰,为了赶时髦而赶进度,实际上很多企业未必会有小程序的开发需求,如果只是展示公司情况 展示产品 或者服务号订阅号更适合。但很多传统企业一定还是会开发一个没有多少人用的甚至只有公司内部人体验的小程序的。

    会不会涌现出大的微信第三方 例如:有赞?某些行业会的,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会往平台化的小程序发展,例如停车,使用一个小程序就够了,要订阅那么多小程序并不会提高服务的质量,因为一个平台使用一个小程序就够了。小程序的产品形态远比服务号复杂,功能性 UI的想象空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完全标准化的需求了,例如有赞,其实大家看重的是各个行业的支付方案,把支付做的更适合商家可以做营销做 CRM 一站式对公众号有简单操作的系统服务。但小程序则不然,应该所有的小程序都是不一样的,因为需求不一样。

    微信小程序首先会涌现出哪些行业案例?滴滴出行 京东 微票以及所有在微信钱包下可以看到的第三方服务,以及腾讯旗下产品会是第一批崛起的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相对独立 APP 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微信提供的是在微信框架内的能力,用小程序去做一个3D 网游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多基于APP原生能力的 APP 几乎都不能使用小程序来代替,而基于 webAPP 的 APP基本都可以使用小程序来代替。再者,微信的封闭特性也是有想象空间的天花板的,灵活性肯定不如独立 APP,独立 APP 可以把常用功能放到小程序里,小程序为主还是独立 APP 为主,这并不一定,因为每个 APP 的功能需求不一样的。

    微信小程序的出现,让微信慢慢成为一个轻型的 OS,这比百度直达号要强大的多,除了移动端流量之外,微信提供的原生能力也是百度所不能比的。

    中国所有的互联网产品能够站在世界互联网产品行列中傲视群雄的,能够在各个方面做的都世界一流的,非微信莫属。

  9. | Luke、黄有璨、布棉说道:

    微信横空出世,步步进犯支付宝领地,逼得马云节奏大乱。张小龙俨然是马云克星。微信要推出应用号的消息搁置了一年,现在已开始内测,终于要来了。

    微信应用号有三大好处,三个成本降低:

    用户接入成本降低。想想你有多久没下载一个新应用了?原有的通过应用商店,用户还要登录下载,下载了很占系统内存,下载后还要注册登录,过程很繁琐。如果应用号是类似公众号一样的关注即可,这就大大简化了获取过程。

    传播推广成本降低。由于上面说的复杂过程、占系统内存等原因,现在推广App单个用户成本不断上升,几十块一个还算便宜的。微信内关注获取降低了获取成本,同时借助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可以迅速扩散。微信本身有8亿用户,可以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都在这儿,你只需要内部扩散触达。

    开发成本降低。对创业公司来说,简单接入应用号系统即可实现功能,也不必花费大力气做App. 现在每年出来几百万个App,大部分花费不菲,大部分做出来自娱自乐。你通过微信的系统可以很快做一个轻量版,测试用户需求。

    当然,这一切都让移动端霸主——微信的地位更为巩固。微信称第二,谁敢称第一?广点通、朋友圈广告又该飙升了,马云又该彻夜难眠了。

    下一步,支付宝会不会跟风做应用号呢?诸位可拭目以待。
    我说微信小程序你们知道就好,因为绝大部分客户还停留在订阅号时代。之前公众号出来说改变世界,服务号出来说App已死,企业号出来说OA革命,现在小程序又要颠覆操作系统。

    朋友,你还记得当年你吹过的JS-SDK、企业微信、微信读书么?#做了再吹#

    SamWanng 在少数派 http://sspai.com

    – 最初在社交媒体中大肆鼓吹小程序的大多和微信有利益链条;
    – 根据 App Store 的审查机制,带有小程序用版本的微信可能无法正常上线;
    – 微信小程序无法代替重型 Native 应用;
    – 进入微信小程序成本高,需要在微信内点击很多次;
    – 微信小程序是一种反互联网的东西;
    – 不要一边叫嚣「墙」的恶行,一边往另一个「墙」中跳;
    – JavaScript 开发者们要迎来一段黄金时间了;

    All in all it’s just brick in the wall

    大家分析了这么多,我来说一下我看到的,跟我想到的。

    我们的团队开发RN已经挺长时间,基本是RN一出现我们在就开始接触并开始研发。

    我没有得到内测,但是从目前大家分享的消息来看,小程序跟H5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从用户体验上是秒杀H5的,如果微信运用的好的话,是H5的狙杀利器!

    但是从RN来看,RN最大的缺点是占用内存过高,过于复杂的应用会不稳定,但是小程序从名字上大家就看出来了,前期一定是非常谨慎的使用并且严格审核,反正绝对不能让微信崩溃就是了。

    有人说跟RN不同,肯定有不同,直接把RN搬过来微信整个就废废了,但是内部原理基本相通。

    如果谁有内测可以推荐给我一下,我来深入的体验一下。

    自年初1月11日张小龙在北京微信公开课上发言起,历经大半年后,万众瞩目的“微信应用号”终于现身。相比“应用号”,“小程序”这个名字更加可爱。以名字看,感觉像是突出了“将你的程序接入微信”的意思。

    我们此前分析过微信的功能迭代节奏:一般微信重要的功能规划周期,大约会在在9-12个月的时间里,这样算起来,这次应用号从规划到上线,节奏也蛮符合。

    我们先看下面这张据传是张小龙发在朋友圈关于小程序的评论:

    关于这张图片,前半段我理解为小程序是微信内的云端应用,不是原生App,对用户来说很轻(对开发者来说也会更轻)。

    后半句则应该理解为:用户用完就退出程序,离开别人的服务,但继续在自己的微信里玩朋友圈,看文章。

    昨晚微信小程序上线后,很多朋友跑来问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我就借这篇文章一并回答了。先说几个结论:

    不是所有的服务都适合接入小程序,但大部分创业者的服务都适合接入其中。后面我们会重点分析。
    小程序是基于H5开发的程序,但用了类似于JS-SDK的框架(百度以前是clouda框架),提供了更多的接口和组件,让程序更加流畅,体验接近原生APP(Native App)。
    能够云端发布程序(当然也需要微信审核),同时也能缓存数据,实现了借助微信这个最大的Native App来让H5 App更强大的目的。
    目前没有受到邀请也不要怕,按照微信操盘节奏,一定是灰度推进的。这个灰度包括对用户的逐步释放,也包括多开发者的分层授权和管理等,但不代表先发就一定有优势,后面竞争的还是产品本身,而不是时间的早晚。
    大家都期望通过基于微信可以获得营销、获客和传播能力,那微信小程序释放的能量是否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呢?我觉得比较悬,在产品营销和微信的克制之间,主动权还是在微信手上。
    H5和JS人才将会很抢手,大家可以储备一些了。

    微信发展到小程序这个阶段应该说是有其背后的野心的。只是微信的野心一直都装在产品的盒子里,保护得很好。

    聊到野心,我们要先看看微信的发展历程。

    ————从IM到浏览器到OS的改变————

    我曾经将微信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阶段:IM阶段、浏览器阶段和OS阶段。IM阶段的大招是语音通信和摇一摇,浏览器阶段的大招是订阅号,OS阶段的大招可能就是小程序。

    应该说,借助语音通信、摇一摇和朋友圈,微信迅速地建立了自己的IM优势,加上腾讯本身具有的关系链这个核心资产,微信快速获得过亿的用户。

    而浏览器其实是OS的一种(参阅google的Chrome OS),主要的能力是解析Html(当然包括H5),在这个基础上,订阅号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强的引领者。

    OS的核心是搭建一个平台,在上面跑服务(调用本地的server和传送云端的service),小程序这次就是借助微信这个超级Native app,将本地应用的优势,通过微信赋能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是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的,这个好处后面会分享。

    此外,我认为,微信应用号会是连接人和服务的尝试,它将可能在后续完全替代掉“服务号”。

    从互联网整体的发展和腾讯公司的整体战略来看,过去的十年,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信息、商品和人的链接,未来的十年一定是链接人与服务。

    而服务更多的是垂直的、细分的、非标准的,腾讯自己做显然是很难做到的,虽然腾讯也投资了大量的服务公司,但毕竟还有很多新兴服务和潜在的服务无法概括进来,如果有一个产品能够让所有的服务都接入进来,在这个产品上能够将服务与人直接连接,那显然是价值巨大的。

    小程序则有可能会担负这个任务。一头是7亿用户,一头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微信平台,将海量用户与海量服务进行对接,完美!所以名字虽然是小程序,看起来很Q,但野心绝对是大的很啊!

    以上简单说了一下小程序的背景,接下来,我们会详细地和大家分析几个事情:

    哪些服务和企业最适合接入应用号
    如果开发者接入应用号,产品的架构和逻辑是怎么样的?
    开发者注意: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也得拼爹
    未来的小程序还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期待

    我们依次来看。

    1.哪些服务和企业最适合接入应用号?
    应该说,不是所有的服务都适用小程序,但大部分的服务和几乎所有的初创业务都是可以接入小程序的。

    哪些服务是可以接入,哪些又是不可以接入的呢?我先看一个模型。按照重要/不重要,高频/低频,我们将互联网产品分别放入四个象限。
    然后,我们分别看这4个象限的拥抱策略,应该说,如果你的服务是很高频的,而且对于交互和界面体验的要求很高的话,还是要用原生(Native)来做。但如果你是低频/中频且重要的服务的话,你应该毫不犹豫地加入微信小程序的申请队伍。

    象限1:大玩家、高频应用不应该接入和拥抱小程序。
    这个象限基本上都是大玩家,比如,3BA(360、百度、阿里巴巴)。

    阿里和百度显然不会接入。
    高频且重要的应用不会接入。因为用户经常打开,而且交互频次很高,对应用的体验要求很高,比如直播、游戏、视频等。
    对数据安全度比较高的不应该接入。虽然微信只是读取了接口,不会直接让服务者提交数据,但因为小程序一定会提供缓存功能,开发者的服务虽然基于H5,但你是跑在微信这个原型框架内的。

    象限2:应该毫不犹豫拥抱小程序。
    这个象限包含了大量的服务类产品。

    教育、医疗、家政、求职招聘、二手买卖、旅游、票务、金融理财、汽车后市场,当然理论上还有12306!
    总之,但凡用户一年用个一两次之后就再也想不起来的,是不应该用一个原生引用的方式让用户下载,而应该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来解决。
    初创型企业也应该通过小程序来试探MVP产品,因为微信拥有天然的传播能力和获客能力,而原生应用除了开发比较复杂外,推广成本极高,获客成本极高,这些都阻碍了MVP的产品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程序能让中国初创的互联网公司减少试错成本,提升成功概率。

    象限3:应该慎重接入,利用微信的开放能力,引入用户到自有产品中。
    MVP后,尽快引导到自由产品,因为自有产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能留下用户,比如知乎、网易云音乐。
    内容型的产品,通过微信获得新用户,然后转移到自有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象限4:视乎情况接入,主要看开发能力。
    基本上很多都是个人兴趣产品、工具产品,可以从MVP的角度来做,或者以兴趣的角度来做,不考虑太多的商业产出,只考虑情怀,但这些开发者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产品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有限,所以,如果你的人是做APP的,那就还是APP吧,如果是H5的,那就微信小程序呗。

    2.如果开发者接入应用号,产品的架构和逻辑是怎么样的?
    如果你打算接入小程序了,你可以试着了解下这套玩法的基本架构和逻辑关系。用户会频繁和微信交互,微信也会频繁与OS交互,当然微信也通过API的方式来获取第三方的数据,并且通过服务组件、开发工具和交互框架来定义小程序的交互样式、展现方式和扩展功能。

    有两个方向,小程序会极大降低开发的难度。

    组件与前端控件:根据目前透露的情况来看,微信小程序提供了基础组件、前段原生控件和API,目的是让一个云端的H5产品具有原生应用的组件和扩展能力。这些组件,之前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的框架,这次小程序,把更多的权限也开放出来了,来帮助开发者快速接入小程序,尽量标准化和结构化去处理数据。

    交互框架:早在上半年,微信就已经开始公布了一套UI和交互框架,用来统一UI规范和交互示例。这些UI规范和交互示例早早就准备好,我们有理由相信,你就是一个初级程序员,没有UI、没有前端,只会写后台PHP,也可以通过接入API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小程序。详情可以戳文末的阅读原文。

    3.开发者注意:基于微信小程序开发,也得拼爹
    事实上,让大家激动不已的绝对不是上面的小程序的框架、逻辑、组件这些事,因为这样的事情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百度都有做过。大家最期待的,是微信的关系链,而关系链本身,则是微信的命根子,这次的小程序,关系链会开放吗?我觉得是呵呵。拼爹吧。

    首先,关系链并非不可以开放,是有条件的开放。

    上图可以看到,这基本上算是三个开放的逻辑了。

    只开放公开信息:昵称、头像,其实也就是登陆ID,所有的开发者都可以接入,比如航旅纵横。
    有条件开放:开放共同使用的好友。比如大众点评。所以基于大众点评,你可以看到有好友去哪。比如美团外卖,可以看到好友头条,比如58同城旗下的转转,能看到好友在卖,但很抱歉,这个关系链的开放,目前只有腾讯投资的公司,才能享受如此特权。

    更大程度的开放:除了登陆和好友关系,还开放了朋友圈权限,能把一些操作直接输送到朋友圈做动作,这个很抱歉,只有腾讯自由的产品才有,比如,QQ音乐、腾讯视频等。
    大概的逻辑是:

    亲儿子,能得到全部关系;
    干儿子,能得到重合的关系,你用,我也用,相互能看到,我用你不用,我不能跟你发生联系。
    外人,只能刷个脸,其他的免谈。

    所以,大家先别激动的太早,小程序目前的开放程度还是很低的,离Facebook的全能力开放还是有差距的。

    4.总结,未来的小程序还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期待
    小程序是微信的一小步,但可能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大步。而微信的这套玩法,特别适合于中国市场,我们也希望这套玩法能推向全球,成为标杆产品。

    通过阶段性的释放微信的能力,将大量的开发者和服务圈入微信生态系统,让用户真正的离不开微信,完成微信建立一座在线城市的愿望。

    在目前看到的第一阶段,我认为微信还是会先让小程序的流程走通、邀请一些开发者来做高配和的产品打磨,毕竟现在的小程序还是MVP产品。中期来看,小程序将能够让微信实现从内容到服务的生态闭环,既能增加微信周边功能的能力(如支付、地图、广告),也能巩固微信的唯一的移动入口地位。

    最后的最后,如果小程序的入口是这么深的话:

    从使用者角度,现在大部分APP太臃肿了,我更希望像美团、地图这些应用进入小程序,只要流畅度能比得上原生APP,同时小程序入口别放那么深…然而从各开发厂商的角度,别人是否愿意入赘微信呢??在大玩家的眼里,此举可能只是新的导量方式而已。

  10. 遙朢鷰園说道:

    百度握有pc的入口,当初做阿拉丁(也就是webapp,轻应用)的时候,也是希望通过搜索入口把用户都导入到web的“应用”里,不过移动时代来的太快。现在是微信把握了多数人的移动入口,当然也希望做些“系统”的事,可以做分发了。单从提供更多的原生组件和功能,对创业团队是好事,更接近于hybrid app了,至少初期或试错阶段可以不搞ios和android了。但是我觉得也就到这就够了。对于大的app,小程序算是个补充,和现在的公众号一样,只不过体验更好,不可能都给了微信了。至于终端用户也别想太多,该占用的空间只不过都给了微信,没省多少。话说苹果和android市场也无能为力么?

    虽然微信公众号API文档远近闻名的烂,不过靠overtrue/wechat封装的EasyWechat,我也完全可以做快速开发,如果光是从开发的便利上,微信小程序是吸引不了我的了。

    如果是需要用到各种手机原生权限才能实现的功能,我认为是不适合使用公众号或者小程序的平台来实现的,小程序只适合一些简单的交互,复杂的应用还是老老实实的做原生吧。

    我看大部分回答都提到『不需要下载安装』,不需要安装是真的,但是不需要下载是什么鬼?通过意念传输的吗?HTML5,JS,CSS都不需要下载,那微信得多臃肿?

    普通人甚至个别开发者跟风的太多,吹捧的太厉害。

    这年头,是个app都有做OS的心。

    你看看知乎不又发布了读书app了吗,估计知乎打车,知乎外卖也快了。

    周全 向JS黑恶势力低头的全栈
    只能通过目前的截图预测下。

    先说应用号的目标用户。
    我认为依旧是低频服务型产品,也就是说会更多地从原本的服务号分流,而不是大肆攫取高频APP开发者。
    一者按照目前的技术瓶颈来说,应用号的顶点也就只能是Rn和Weex那样了,和Google的黑科技Instant APP还是有一段差别,因此能带来多大的用户体验提升大家也能有个数了。二者从截图曝光的功能看,提供的Widget还是比较基础,你也玩不出花。试想,给你一个命题作文,只能用Bootstrap提供的基础组件来做页面,你能实现的东西是多有限。
    因此从这条路想,应用号能提供的场景还是比较有限的,面向O2O或其他低频服务类场景可能更为合适。

    再说应用号会给我们带来的利弊。
    在我看来无论是app还是h5页面,都只是渠道,app的火爆要源于其当时相对于线下带来的绝对成本优势,而近年来app的推广成本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线下,这才是导致现在看空app的主要原因。而微信这个平台正式在app成本过高的情况下绝佳的替代方式。至少是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了我们引流的first order。所以应用号在我看来,也只是引流渠道而不是产品的本体。如果其开发成本较低,推广方面又不会被腾讯爸爸坑,我想再抽空出来尝试也未免不错。
    利弊这个东西主要还是从成本考虑,腾讯爸爸后期还是挺坑的,比如各种限制封杀,各种推广要价。其次这个应用号毕竟不是通用web标准,它带来的技术债如何,都是要考虑的。

    大胆预言下走势:以前专注服务号的低频产品,可以跟进了;不想向黑恶势力低头的高频app们,按照自身需求决定是否需要投入这种拉客引流的新渠道
    是不是所有拿到内测资格的开发者都在知乎上啊!

    先吐槽,再说看法。
    我个人觉得就现在这个微信小程序可以解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是不是能大卖还得看以后。
    如果他能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那我觉得移动应用开发者就得转行了。
    1、列表类型组件的重用机制,这个是所有H5框架在移动端的通病。
    2、加载速度
    3、页面与数据的缓存
    4、与系统级API的交互(蓝牙,地理位置等)
    ,UC在12年的时候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没做成。
    淘宝客户端在技术上再次印证这事情的可行性。
    我猜如果这事情如果要做成,估计也只有微信有可能吧。从小龙爸爸年初关于“应用号”的描述里面看到,这是区别于公众号的一种存在形态。公众号像是一个媒体平台,利用了微信作为通讯工具的天然属性,向用户主动下发消息通知。
    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以公众号为传播载体,享受了一大波的微信红利。
    小龙爸爸作为“很多年的程序员”,觉得“应该对开发的团队去做一些事情”了。
    可以肯定的是,“应用号”是“面向开发的团体”。
    微信越来越庞大了……大到成为了生态……那么我们如何来想象“应用号”呢?
    我们有了iOS,有了android,微信作为最耗内存和电量的超级app,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微信OS”。
    从操作系统这个维度去看“应用号”的话,就清晰很多了……
    开发者想在微信上实现功能,之前的做法是使用“微信公众号的消息推送能力”+“微信JSSDK”,在微信浏览器里面去实现主要功能。

    从解密出来的文档碎片来看,应该不再是简单地基于h5的实现方式,看上去这像是一份《微信开放xx协议》,规范了基础内容(icon/text/progress)、表单组件(button/checkbox/form等等)、媒体组件(audio/image/video)、视图容器、数据缓存等,定义了界面、操作反馈(action-sheet/modal/toast)、请求方式(上传下载/WebSocket),提供了“微信OS”的基础能力(登录/用户信息/微信支付/模板消息)等……
    好了……下面我们来想象一下……

    1、沉浸式体验,虽然在微信里面用“应用号”,但用的过程中外面有人跟你说话了……应该不会再一直震动了吧……要不怎样操控跳蛋呢……
    2、交互更像原生应用了,给了你“操作反馈”的设置,再也不用一直弹那些又慢又丑的弹窗了……
    3、音乐体验感,对音乐的支持超过了jssdk提供的能力,助用户打开的……“听蕾”?
    4、更顺畅的对话,微信h5时代,你也可以用websocket去在微信浏览器里面再造一个聊天应用……但实在太尼玛不自然了啊……
    5、画布canvas!更重设计感!再也不用尼玛微信浏览器用h5画里面画了……这次直接在应用里面画……当然卡不卡……体验好不好……我赌“不”……
    6、用户体系,用了微信这一套,你就下不了船了……但再也不怕用户换手机了……
    ……

    基于上面说了这么多……我猜……微信应用号,第一个要火的,是一个有音乐的……画风很精致的……小游戏……比如……超级玛丽……(虽然苹果也做了……但我们微信……也是一个OS啊……)。当然,我更希望是Pokemon GO~

    但是感觉会很牛逼。微信的框架一直都很好,公众号那部分就已经可以做很多东西了,现在这个肯定能做的事更多。这看来是完全云端的程序了,用户只能拿个手机当输入端,云端提供所有的运算,然后返回结果。这可能会变成让各种弱鸡配置的手机也能获得高性能手机一样的体验的效果,想想有点小激动呢。

    如果再接入什么游戏平台,我去…..微信真算是腾讯唯一拿得出手的产品了。

    似乎一个颠覆性的时刻又要来临。做为这个世界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被改变经验,对这一切已经产生免疫了。在所有人都对微信应用号看多的时候,持着一些看空的观点,不吐不快。
    在微信应用号之前,其实之前腾讯做过一款应用平台性质的东西,叫Qplus,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想当时Qplus怀着一颗并不比今天微信平台更小的野心,但时至今日,不知道多少人还记得这个东西。当然,相比较Qplus,微信应用号依然有着不少进步的地方。如,无需手动安装程序,所有功能全靠H5实现,对用户端的操作和要求更轻;同时,微信的体验比QQ更好,应用号的体验当然也会比Qplus更好。
    在这么多种种利好的基础上,大家当然有看多的基础,微信是一个成功的平台吗?当然是。但微信应用号也会如大家期望的那样,成为取代APP的未来应用生态吗?纵然微信有着开发门槛更低,获客成本更低优势,但是觉得可能性很小,会重蹈Qplus之路。理由如几下点:
    1、 从竞争的角度讲,苹果会不会让载有微信应用号(叫微信小程序而不是微信应用号大概也是规避苹果的注意力)这个APP生态平台的上线我觉得是一个问号,这个是一个和APPstore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功能。且在微信应用号上发布的应用功能受微信审核不受APPstore审核,这种越级行为苹果真的能容忍吗?我看不能吧。且不说这种行为从根本上挑战苹果的监管,而且微信应用号这个生态是为挑战苹果APPstore生态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大家都忘了当初阿里云发布时谷歌的反应了吗?你想在我的平台玩你得守规矩,不然只能让你胎死腹中了。
    2、 从商家和公司的角度讲,开发微信应用号纵然可以在短期内降低获客成本和开发成本,但是将公司的未来放在一家渠道商手里而不是自己手里真的明智吗?要知道微信有着经常系统抖动的历史,对于这样一家裁判经常下场帮运动员踢球的裁判,做为商家你真的敢在这个平台玩吗?

    3、 从用户的角度讲,微信应用号带来了什么?更好的体验还是更便捷?我可以一边玩手机APP一边聊微信,那我可以一边玩微信应用号一边聊微信吗?好像我想边看文章边聊微信的痛点都没有解决掉。我打开一个APP手指滑动一下就可以了,那我打开微信应用号里的应用需要几个步骤,打开微信->找到应用号所在位置->找到具体的应用号,最少也要三个步骤,所以微信应用号在便捷性这个角度讲不会比打开管理一个APP更便捷。
    4、 从生态的角度讲,即便让微信应用号发展起来了,最大的结果是什么?结果不过是另外一个APPstore,并没有颠覆谁,重复造轮子而已。H5相比较APP的优势不过将运行的环境要求更多从用户端移动到了服务端,对于用户而言,并没有带来体验上质的提升。同样,微信应用号的获客成本低原因在于微信应用号目前是一个空白领域,数量少的关系导致的获客成本低,数量多了获客成本必然升高。你要知道,windows 应用商店现在获客成本也不高,但是靠这种起点低带来的短暂优势去挑战一个成熟的平台,成功的可能性能有多大?

    当然,并不是说微信应用号就没有优势。做为一个有巨大流量的渠道,即便被分流了很多,带来的流量依然会比创业公司的流量大很多。但是就跟微信引入广告一样,第一次进入微信做广告的宝马被大家刷屏记住了,但是后面微信的广告被用户点击浏览的效果会越来越差。因此微信应用号从短期来说,是一个中小型创业公司抢占流量的机会,但是长期来说,微信应用号是一个业务成熟公司警惕、弃用且被用户遗忘的角落,前提是苹果不封杀这个。

  11. Frank说道:

    1、腾讯肯定跟苹果沟通过很多次了。苹果不是纯粹的利益主义者,苹果提供的是美好生活。
    2、难道苹果和谷歌不是渠道商?微软不是渠道商?你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放在苹果、谷歌、微软的手中?
    3、请告诉我,你是如何一边玩app,一边聊微信的?你能一边打游戏一边聊微信吗?看文章和聊天,刷朋友圈,本质上是一回事,所以是并列的,你完成一项再去完成下一项。既然说是小程序,就不是大app,也就是占用你几分钟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即便你这几分钟时间不聊微信,也不会影响你什么。如果是听歌,语音一类的小程序,完全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4、跟appstore最大的区别是,无需下载安装。这不是重复造轮子。

    5、别为了标新立异而去选择观点。

    腾讯这盘棋下的大啊,万一成功了,就相当于一个集成系统了,以后一个手机只装一个微信就可以满足所有需求。可想这个利润有多大。做大以后以后所有小企业开发者只能被迫加入微信,这个时候想要流量就需要竞价。几乎就是坐着收钱。不过我估计像阿里巴巴应该不会坐以待毙,很快会推出同样功能出来,不过就社交活跃度来看显然腾讯盈面大。

    等待多时的微信应用号终于要来了。昨天,终于有人收到了来自微信官方的一份关于微信“小程序”的内测邀请函(本文接下来提到的“微信应用号”与“微信小程序“是同一意思)。由于微信官方尚未公开全部细节,本文部分内容与未来公布的情况可能有出入。

    什么是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从技术上说,微信小程序就是微信支持的一种第三方插件,微信向这种第三方插件开放了更多的功能接口,从丰富的界面控件到多种框架,特别是提供了更多的对移动设备的访问能力。

    与服务号的区别
    微信小程序原名叫做应用号,打开小程序同进入公众号一样地来到了一个私有的空间,它和公众号有下面这些主要区别:

    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无法使用,但微信小程序而言,只要小程序本身无需联网的工作,它能够在离线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与在微信中加载一般网页相比,小程序的加载十分快捷,会给用户一种使用流畅的感觉。而公众号里无论是访问图文消息,还是打开第三方开发的网页,相比起小程序而言,都会慢许多。

    微信为小程序提供了更强的绘图能力、丰富的界面控件和更全的操作反馈,这一切使得微信小程序会拥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和交互能力。

    小程序不会和公众号一同挤在会话列表中,除了通过一个会话可以直接打开小程序,也能到小程序自己的存放列表搜索和打开小程序。预计小程序的列表入口会放在 "发现“ “游戏” 的下面。

    提供了更强的网络连接能力,小程序能够更加自由的连接网络,也能更加安全的使用网络。能够便捷地访问智能设备链接,未来在微信中就能直接使用和操作其他智能硬件。

    提供了成熟的媒体组件, 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者可以更容易地开发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应用,用户使用起来也会更加的流畅。

    微信小程序不能够向用户推送图文,只能发送模板消息,从而不会无事打扰用户,也失去了通过图文消息激活用户和提高用户粘度的能力。

    与APP的区别
    APP需要通过AppStore之类的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定期还要处理APP的升级问题,微信小程序无需下载安装,直接打开推荐链接或是通过收藏和搜索找到它就能直接使用。

    微信小程序的推广成本同公众号类似,远远低于APP的推广成本,由于无需下载安装,并且轻量,用户会更加容易接受小程序,而不是安装APP。

    可以通过微信直接将小程序推荐给好友,收到推荐后,用户只需要在会话窗口中点击推荐的消息,就能直接打开微信小程序。相比起来,推荐一个APP给好友,收到推荐后用户需要登录到AppStore之类的商城去下载安装才能使用。

    JavaScript是开发微信小程序界面的主要语言,结合微信提供的丰富控件和框架,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比开发APP要容易许多,只需要开发一个版本就能用在不同操作系统的手机上。

    从微信对应用号(微信小程序)的定位上看,更加倾向微小应用场景。因此,微信应用号还不能做到大家预计的消灭APP的目的。但对于那些需求频次低,功能相对简单的APP而言,微信应用号对其带来冲击是十分显然的。

    微信小程序的常见应用目的
    工具型
    提供某类实用功能的工具型应用是开发微信小程序最常见的目的,比如用于运动爱好者的记录运动轨迹的应用,银行的微信操作端等等。

    权限控制型
    这种类型的应用号会有严格的权限和访问控制,比如用于建立私密社群,或者收费阅读类的应用,比如罗缉思维的【得到】。

    更多互动型
    这类应用要求更多的交互,以及更好的显示效果,比如为女性用户开发的各种美颜类应用。

    微信小程序是否也会泛滥
    微信上有超过千万的公众号,可以算是接近泛滥的地步,而微信小程序的正式开放是否也会出现如同公众号一样的状况呢?

    由于开发微信小程序需要服务端和前端程序的开发基础,具备开发能力的人群数量要远远低于能够申请和使用公众号的人群数量,短时期看来并不会出现微信小程序泛滥的情况,加上微信对小程序的发布增加了额外的审核步骤,相信也会对微信小程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管理作用。

    虽然存在技术门槛,但在一些可以预见的领域,还是会出现微信小程序扎堆的现象,下面举一些例子:
    电商和电商导购类应用
    游戏(目前还不确定微信是否允许使用小程序技术来开发游戏)
    代跑腿、代劳之类的小助手应用
    图文、视频等直播类应用

    微信小程序的风口红利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微信小程序,虽然还犹抱琵琶半遮面,但仍可预见一波新的红利滚滚而来,只是不知这次红利期的能持续多长时间。

    初期来看,基于功能做的小程序产品能够较早地获得红利,但这类应用会很快趋于饱和,从而竞争激烈。在后期,如同微信的公众号体系没有专门的公众号列表和推荐,微信也不会为应用号提供整体的列表和推荐,推广应用号(微信小程序)时,人际传播变得十分重要。

    如果你的微信小程序已经开发出来,能否赶上这个红利期就要看你的运营,关于微信运营也许可以这么看,公众号运营的核心是打造内容,应用号运营的核心应是服务于社群。

    轻量App,在微信的体系里完成商家连接用户的所有动作,只是这里要非常考验交互体验,不过这也是微信团队擅长的功夫。

    说回来,如果你从事的更多需要给C端带来服务的,可能服务号依然适合,因为你还是可以通过服务来完成消息对用户的触达,对于需要购买服务的用户来说,适当友善的消息触达还是需要的,当然,应用号和服务号一起做也完全可以,毕竟用户在哪里,哪里有入口,就进去,肯定利大于弊。
    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是:不论是服务号还是订阅号,或是即将推出的应用号,创业者首先要区分他们的不同和他们不同的内在能力,使用的场景等等,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研究和设计基于微信公众号产品体验运营的优秀团队。

    而开发者其实没什么可讲的,深度研究微信公众号开发,研究接口逻辑,最后才有可能快速的理解产品狗的需求,新平台往往蕴含着新机会,越快熟悉越好。

    我们先看一组微信的数据

    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高达30亿+。其中微信应用的月活用户就占了8亿+,中国手机用户手机中最高频的应用就是微信。

    在这些用户中,微信支付用户(绑卡)达到了3.5亿,这是个怎样的数字?要知道支付宝依托淘宝、天猫和外部商户打拼了10年,才做到3个多亿(APP)。
    等于说,微信支付用了不到3年,就拿下了移动支付的半壁江山。
    从对微信生态的理解上来看,我们认为应用号对标的就是目前市面上95%的APP,以及基本上所有的服务号,所以它隐藏着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很可能明年app市场上会出现悬崖式下跌。
    最主要是,微信应用号的优势,价值,对创业者体现在几个方面:
    1)更低的创业门槛
    2)更快的创业速度
    3)更低成本的接触用户
    4)极具爆发力的社交流量
    当然,微信里最大的流量其实是社交流量,应用号的产品形态中是否也具备分享功能,这个对创业者而言非常重要。社交流量中,轻松筹、拼好货、中粮我买网、小黑裙,这些团队应该都是用心在研究这个玩法的。

    微信应用号对创业者的价值是什么?

    1,更低的创业门槛
    2,产品的开发迭代更快速,高效
    3,轻运营
    4,获客成本低,更容易获取种子用户
    5,易变现

    互联网产品从Demo到上线运营,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一定需要运营一段时间分析数据的变化,才能验证产品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
    初创公司如果希望开发高效,快速验证产品是否解决痛点,微信平台是最合适的试验田。

    微信平台,与APP产品开发相比,在人力,产品迭代周期,审核,备案等方面都非常高效。

  12. 产品经理说道:

    用号的普及推广是个问题。应该还是有个过程,用户的习惯需要些时间培养。
    前端工程师要涨工资了。
    用户基数大+使用时长长 = 一个类OS的巨无霸应用 – 微信。
    又是一声叹息。

    如果有人问李彦宏怎么看,我相信他的回答是:“我实在不能赞扬微信,我赞扬她等于赞扬我自己,我早就知道这样做是对的”。

    百度这手牌在腾讯手里真是越打越好看。

    “用户直达”百度早就在搞,如“阿拉丁计划”,如“轻应用”。

    但是百度那官僚作风,和腾讯真是差远了。用百度开放平台和用腾讯开放平台的感觉跟用银行APP和用支付宝APP的感觉一样,前者把用户当孙子,后者把用户当大爷。

    所以百度搞成什么鸟样,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实在是渣,连我这种开始期望极大的开发者后来都不关注了。

    关于微信这个小程序平台,我的看法是:自带用户习惯的 H5 APP 强化版。

    就好比微信公众号平台,从技术角度来看,公众号功能就是如RSS订阅器的内容订阅工具,除了“消息通知”这点,其他功能基本上 H5 APP 都能做。

    但是从运维角度来看,微信公众号平台自带用户习惯。如扫一扫、摇一摇。有统一的规范,运营者就不需要培养用户习惯,降低了获取用户成本,尤其体现在获取用户信息的方面。

    优点明显,缺点也很明显。

    小程序始终是小,场景有限,更重要的是,知乎不会因为移动网页可以访问就不做APP,相反,知乎会限制移动网页功能场景以引导用户安装知乎APP使用。

    这会是草根创业者的狂欢,但别以为可以减少你手机里的APP。

    目前看来,微信小程序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
    对企业:
    1、应用号开发的准入门槛更低,同时也更经济实惠;
    2、企业能借助微信平台获得较大的流量,要知道app获取流量已经十分奢侈了;
    3、能给企业减少很大一部分人员费用的支出,不需要单独的app推广、运营、开发,新媒体运营都给搞定了;

    对微信:
    微信一直都说自己是一种生活方式,之前有了阅读、支付、社交等功能,现在结合了应用号,功能可以说是更全面了,提高用户活跃,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对个人:
    应用号普及之后,会减轻手机的负担,正如张小龙之前在微信公开课上说过的,希望以后的手机,安装一个微信app就可以实现很多app的功能,不管如何更换手机,也不需要重复安装很多app;

    把手机里的应用想象成一条步行街,里面充满了乱七八糟的门店,微信就是入口处人流量最高的商业大厦。
    可以独当一面的大门店不愿意进驻商业中心,什么最适合呢?就是商场里卖奶茶的,小而精,第一批成功的应用号估计就是轻量而频率高的小程序。
    第二批应该类似于屈臣氏,优衣库那种门店,专门针对商场消费阶级营造的一些专业级的应用。
    第三步就是所有大品牌都在商业中心里设立了门店,心里不屈但又放弃不了这个市场。而微信最终超越了应用,而成为了一条街的入口,众多门店的平台,一个OS。

    很荣幸,我们群服务的客户85度C接到了邀请,同时接到邀请的还有上海儿童医院。

    这邀请,是不是看公众号接口调用次数选的啊,我们的确是接口调用次数很大…

    昨晚连夜读了一遍文档。

    别的不说,就这文档写的跟蚂蚁金服的文档比,相当于用支付宝和用农行网银app的差距。秒几条街都不止,放外环上也扣圈,这还只是内测版文档!

    框架,组件,接口,设计,运营,一应俱全,通俗易懂。

    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昨天提的问题,明明比这个问题早,却被那个叫阿禅的重定向到了这里…

    别人都在做硬件做OS抢入口的时候儿,腾讯放大招儿了

    你无法拒绝的微信,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应用级OS”

    这个东西对于开发者和企业来说,可以让开发成本更低,获取用户成本更低

    对于用户来说,使用成本更低,以张小龙的个性,用户的被保护性更强

    这么干的,比腾讯早的有google,你看chrome应用,google的意思就是我干不过你的系统产品,我绕个弯子试图xx你,可惜这么多年了。。。。。现状大伙儿都看得到的。。。

    那么对于腾讯来说,或者对于张小龙来说,就本地也就是中国的环境来看,用户的教育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从最早那个打飞机的小游戏,大伙儿现在谁敢说自己没从微信的入口儿玩儿过别的游戏?

    就看这盘儿旗怎么下了

    下棋嘛,就是这么回事儿,你玩儿你的,我玩儿我的,玩儿到后面,就出来了

    那种追杀堵截跟风跑的,看不懂,也玩儿不转

    google牛逼,因为这东西颠覆了大伙儿获取资讯和知识的方法

    qq牛逼,因为这东西颠覆了大伙儿pc互联时代聊天的方式

    微信牛逼,因为这东西颠覆了大伙儿在移动时代聊天的方式

    ali牛逼,因为这东西颠覆了贸易的方式

    现在有了微信小程序,张小龙还想颠覆什么,拭目以待

    1.微信小程序的本质相当于用RN,Weex之类的动态模板技术重新实现了以前几乎没人用的Web App。以前你用HTML写“测测星座运势”,体验很差,现在你用JS写“测测你和她的真爱系数”,体验还行。

    2.由于技术问题,小程序能使用一切微信支持的腾讯系SDK,以及系统自带的API。能根据微信的扩展而扩展,但是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边界,相当于带着枷锁在巨人肩膀上跳舞。

    3.我记得苹果之所以到现在还未真正的开放动态库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允许审核之后的App有功能上的差异。虽然动态模板技术现在还是很普遍,但是微信小程序是不是对苹果目前的审核体系发起了挑衅,苹果的态度未知。

    4.如果为了体验,模板的缓存必不可少。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自己的微信已经占去了多少空间,在小程序大规模上线之后,微信的空间占用量会不会形成一个井喷?从一个技术人员的角度,对缓存策略很好奇。

    5.小程序定位在轻服务。但是当各中小企业涌入之后,小程序的分发问题,微信如何对待腾讯系的小程序与第三方的小程序,这点是和App Store比较不同的地方。苹果是当裁判,微信可能即是裁判,也是玩家。这也是众多创业者押宝之后,担心的风险点之一吧。

    6.分发之后,就是如何保持一个更好的入口问题。目前来看似乎是在“应用”这样一个二级入口里,那里面的布局对小程序开发者也至关重要。而其中的布局更新,对每个小程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不知道微信如何跟这些B(Business)属性的小Icon们处理好关系。

    7.去平台化永远都是趋势

    这是对服务号的一次升级,但至于能做到多少原生App的地步,用户是够买账,微信是否因此过于臃肿而导致部分用户分离,开发者是否能持续保持热情,还需要继续观察,现在还在PR和猜测阶段,现在的新闻和帖子看看就行,要有自己的思考其实Widget,或者称为Applet,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不过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从未有靠它商业成功的……希望这次微信可以帮助开发者解决这个问题。

    Apple和Android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他们早就了非常多的获得了商业成功的公司,有的甚至达到了数百亿市值,鹅厂会有这样的气魄么?

    看接口和开发模式无甚稀奇,和开发 Web App 无异,尝试把 Web 嵌入到平台里来的先烈也比比皆是,这不大能让人激动吧。

    更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得看入口。张小龙说,小应用实现了应用 “触手可及” 的梦想,但,如果微信只是把它简单的摆放在某个 陈列架上,发个公众号 推荐小应用还要扫个码,安装了放那里 一声不响就像个榔头(不然就傻傻的来个小红点),那算是 “ 触手可及” 么?那只是 新瓶装老酒而已,那对于开发者而言,无非 还是一个用户多少钱的问题,流量红利 能不能蹭上的问题。

    要真有意思,是可以和微信生态整合的更紧密,在打开微信聊天、发呆、看朋友圈的时候,都能适时的出现我当下需要的 Web App 的某个功能点,把微信真的变成一个聪明的操作系统,我觉得这样才算是真的有 “触手 可及 ” 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程序员,你这两天的朋友圈被微信小应用刷屏了吧?想试了吧?没拿到邀请吧?没关系,我来帮你!
    当然,我没法帮你拿到邀请码 —— 因为我也没有。不过,别失望,我今天要跟大家谈一项比微信小程序更宏观的概念 —— Google提出的PWA。
    PWA是什么?
    PWA全称是“Progressive Web Apps”,译成中文就是渐进式应用。这是Google在2015年6月15日提出的概念,参见Alex Russell写的Progressive Web Apps: Escaping Tabs Without Losing Our Soul。
    那么,什么是渐进式应用呢?
    Alex写道:
    在昨天的晚餐上,我和Frances列举出了新型应用的几个特征:
    响应式:适应任何形态因素
    不依赖网络:在Service Worker(H5中的新技术,appcache的升级版)的支持下能够离线使用
    像本地应用一样交互:采用“壳+内容”模式来实现类似本地应用的浏览和交互体验
    保持最新:始终透明的升级到最新版,这要感谢Service Worker提供的升级机制
    安全:通过TLS(这是Service Worker所要求的)来防止通讯被窥探
    可发现的:具有像“应用”一样的唯一标识,这要感谢W3C的Manifest文件格式,它在“Service Worker”中注册的scope能允许搜索引擎发现这些应用。
    可“再接触”的:可以访问操作系统的“可再接触”界面,比如推送通知
    可安装的:通过浏览器提供的提示,可以把它加入主屏,允许用户把觉得有用的应用“保留”下来,而不用到应用商店去安装,那样太麻烦了。
    可链接的:这意味着它们是零阻力、零安装,并且易于共享的。URL更能发挥社交传播的能量。
    PWA怎么用?
    一个PWA的使用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这货开始就是一个普通网页:然后,这是什么鬼?这网站看着还不错,那就接受吧!它出现在手机的首屏了,以后随叫随到!点了就能像一个本地应用那样启动它:看,启动完也跟一个本地应用没有区别:PWA的好处
    Web应用(网页)和本地应用(App)各有优势,比如:
    Web应用不需要安装,因此减少了用户流失(想想你要安装一个应用时有多么犹豫吧)
    Web应用方便传播,你只要在微信或者QQ里发一个网址就有很多人会去看(比如本文 _)
    Web应用的收藏、前进、后退这些功能非常有用
    本地应用的留存度比较高。你看过一个网址后再回来的概率大约是本地应用的1/3。
    本地应用可以推送通知,而Web应用只有在浏览器打开状态下才行
    本地应用可以离线使用,只要做适当的设计就可以不受网络环境的影响
    本地应用可以访问更加丰富的功能,比如更大的本地存储空间
    那么,它们能否合二为一呢?这就是PWA所做的事!
    通过前面提到的这些步骤,PWA可以让用户同时获得这两种好处。这无论对于用户本身还是对于应用的开发者都非常有意义。
    如何实现PWA?
    其实从Alex的描述中就可以看到,在技术上我们离实现PWA并不远:
    1. Web应用开发技术
    已经具备。
    特别是得益于Angular等SPA应用的普及,SPA不但响应更加快速,更加接近原生应用的操作体验,而且让我们可以完全不依赖服务器工作了。
    2. 离线存储技术
    有人可能还记得一项叫AppCache的技术,它已经废弃了,现在由Service Worker所取代。这是一个更强大的AppCache,它不仅能存储HTML/JS等静态文件,而且还让你能够在客户设备上运行起一个仿真的超轻量级Web服务器,你在里面已经几乎可以写Node程序了!
    这是新的H5标准的一部分,而不是PWA特有的。
    3. 推送通知
    H5标准中已经有了用来推送通知的API(用过Web Gmail的话应该见过),现在只要把它和操作系统的API对接就行了。当然,这最好由操作系统提供支持,这已经实现了,那就是新推出的Android 7。
    4. App壳程序
    这个壳程序其实自己来实现也没问题,技术上没啥难度,不过不用重复造轮子了,因为官方已经出了一个,参见GitHub – GoogleChrome/application-shell: Service Worker Application Shell Architecture。如果用Angular 2就更幸福了,因为Angular 2还制作了一个Angular 2专用的壳:GitHub – angular/mobile-toolkit: Tools for building progressive web apps with Angular。不过,它现在还处于未发布状态,早鸟可以开始提前尝试了。
    微信小程序与PWA
    虽然微信小程序概念的提出比PWA晚了半年,不过相信张小龙这个级别的产品经理不会是简单的抄袭PWA概念,而是会发挥微信生态圈的优势,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或许我们应该把微信小程序看做PWA的一种优质实现。
    假如你没有拿到微信小程序的邀请码,不妨像我一样,先从研究PWA开始吧。

  13. Advancing Y说道:

    类似百度四年前在移动浏览器上的轻应用。
    谈谈我认为的利弊
    利:极大程度的替代了APP的使用场景,除了游戏之外的大多数应用会采纳,用户多了一种“求之不得”的使用习惯。
    微信扩大了对“连接一切”的统治,更多的中小APP可能会流向腾讯的服务器。
    前两个是针对用户和开发者。而对于微信自己来说,增加了一维的功能,延续生命力和活力。
    弊:首先是看到其他高票答案说的,iOS也许不会允许这样的“小系统”行为。
    这样做使微信越来越像无需硬件支撑的OS,而不是应用,而微信对OS的运营能力值得关注。
    初始阶段,用户会有两难的选择,最后选择最常用的微信而放弃APP;而开发者可能失去开发的信心导致应用号和APP质量双重下降。
    对微信自身的除个人公众号外的其他类型账号是一个冲击,可能会导致各类账号的怎么重新洗牌。

    看完教程先写写我的直观体验:
    1.微信小程序做法应该和react native一致,因为体验为原生控件,微信采用XML标记语言而不是HTML,所以你在XML写HTML标记是没有用的。微信自己利用XML去解析渲染。
    2.开发工具,果然很人性化。但是应该是初期,有一些如自动刷新没加入。
    3.不支持npm安装第三方依赖,微信应该有忧虑,但是目前情况来看,第三库是用不了了。学好原生JS才是王道。
    4.感觉模仿vue数据驱动开发,因此angular2和vue开发经验的同学基本可以秒上手。

    微信这次推出的小程序,其实和之前各个浏览器推的轻应用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的变数是微信的量级和活跃时间远超各个浏览器
    简单分析下小程序对原生APP的优劣
    优势
    1. 降低开发成本,减轻开发者的跨平台负担;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型以上的厂相比被别人握住入口,应该不会在乎这些开发成本
    2. 对于本身是Web站点的产品,兼容性会好一些
    劣势
    1. HTML5中对Web App做了大量优化,但是实际体验上是追不上原生APP的
    2. 小程序在入口上极大可能和微信订阅号的处理方式一样,这样的话入口比原生APP要深

    所以,综上,小程序实际还是满足长尾需求为主,方便各自为战的小开发者迅速开发获取用户,对于大厂来说,不会无视被人握住咽喉,可能会在原生APP上加大投入或补贴

    PS:还存在一种可能,腾讯可能收购一票生态公司,在微信中一站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就比较长远了

    智慧城市,是中国各地政府打造的目标。
    智慧城市必然需要一个市民的入口app,反正目前来说不是微信就是支付宝,你打开支付宝微信看看里面的城市服务,你以为交个水电气费交通违章就是智慧城市的全部了?
    你们还抱着当年微信就是因为简洁才战胜qq,今天微信在抛弃自己的优势的思想那就是落伍了,从虚拟到现实,需要时间、需要技术、市场,当年不够,现在可以了。当前我在广州可以用微信公众号做什么?买车票、医院挂号预约拿检查报告、部分饭店吃饭排号、大部分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办事预约。这些原本需要去现场排队或者使用pc完成的,你可以轻松完成。微信和支付宝改变的不仅仅是支付方式,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可能未来学生会很惨,因为骗不了家长交资料费了,学校把清单直接发给家长由家长手机支付完成,成绩单可能也无法造假了,这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需要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城市中,这一前提条件几乎满足,所以说微信与qq,面对的不再是同一个市场,谁再仅满足做一个支付工具或聊天工具,谁就会在未来变得平庸被淘汰出局。
    至于谁会获得政府、医院、学校、公共交通等生活必需部门的支持,将会决定谁会获得垄断地位,当微信或支付宝完全切入了你的生活,你就根本无法离开,不要想着像抛弃qq一样去抛弃微信。
    智慧城市的样板,我觉得在深圳广州这种大城市会形成,然后推广到全国。上海我不了解,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市场上还是在卖苹果4s…
    微信总部未来会搬到广州的琶洲西区,与之毗邻的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部门,不过我想,阿里巴巴不会仅仅放一个部分内地城市那样低端业务的大楼放在微信总部隔壁,要不然以后想要挖墙脚也挖不动呀。
    智慧城市的战争刚刚才开始呢,朋友们请拭目以待。

    似乎UC浏览器上就有类似的东西,叫做网页应用,能玩好多游戏,许多网站无需APP,工具、视频、游戏、社交、资讯、购物、股票、交通等各种应用直接添加到首页,用起来感觉很不错,不过毕竟还未看到微信小程序的成品,不知相比UC浏览器如何1、他就好像是一个应用号的升级版,可想而知,没那么牛逼
    2、只有腾讯亲儿子们或者干儿子们才能享受到最大的福利
    3、本身能承载的服务类型是有限的
    4、降低的是开发者的成本,但是营销和获取用户等方面不要太乐观。竞争者的数量才是营销的最大阻力
    5、最后一点,不用抢着首发去当小白鼠,最后拼的还是服务本身。
    我有次想找个天气app,发现都几十m,我就看个天气,没必要那么大啊,然后微信里找公众号,也没有时时推送的,很不方便。今天,我突然觉得,有人开发个微信内嵌的小程序,就看个天气,也不用重新下载app多方便。反正我觉得有了这个大多数人就会卸载了动辄几十m,一堆广告没用功能的天气app,就用个微信内嵌小程序。

    大家都更关心小程序和APP的区别,在我看来更关心的是区别于服务号的地方。
    作为一个近几年来一直扎根在微信服务号上的开发者,我很欣喜的看到绝大部分用户几乎是无缝接受了关注账号-打开网页-获取服务-接收消息这套方式。这说明服务号在低频且提供服务的场景中是远优于APP的,这个结论不再多说(如果说下去我能说出一大堆理由)。
    再说回小程序,在我看来,小程序是延续服务号未完成的使命。不可否认,服务号虽然作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但依然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1、在很多人眼中(包括很多开发者),服务号/订阅号仍然主要作为一个push消息的工具存在。
    一旦观念已定,这个账号使命已定,再怎么折腾也逃离不出”通知宣传“这个牢笼。
    而张小龙更希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看到“服务”这个更广阔天地。
    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小程序要彻底干掉消息群发的本质原因,是为了引导开发者更聚焦于提供服务。
    2、从普通用户的眼中,服务号太难以被发现,入口也很深。
    在我所开发的几个服务号中,所有的场景都只能从线下发起(扫描实体二维码并关注账号),而且用户第二次未必会想起这个账号。
    小程序不仅提供了一个应用商店作为流量来源,而且很可能(我自己猜想)为用户已经选用的小程序预留非常不错的入口,这意味着用户不仅能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服务,也更容易被微信教育起来使用的习惯。
    3、服务号在开发上仍然受到制约。
    不可否认,微信在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止,而我一步步的见证了微信对身份认证、消息推送、JSSDK等核心问题上的开放,这对实现我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
    虽然现有接口对我这样开发生活服务的开发者来讲完全够用了,但显然还有更多领域的开发者可能正在因为实现上的困难而阻拦了想法,更何况谁会拒绝更多的开放接口呢(这意味着实现未来更复杂需求的可能性)。
    所以我认为小程序也是顺应微信的开放策略的产物。

    综上,一句话概括:龙哥想让开发者更去关注服务提供而非消息触达,想要教育用户接受原本就更合理的轻应用,所以小程序就在服务号之后出现了。

  14. Advancing Y说道:

    类似百度四年前在移动浏览器上的轻应用。
    谈谈我认为的利弊
    利:极大程度的替代了APP的使用场景,除了游戏之外的大多数应用会采纳,用户多了一种“求之不得”的使用习惯。
    微信扩大了对“连接一切”的统治,更多的中小APP可能会流向腾讯的服务器。
    前两个是针对用户和开发者。而对于微信自己来说,增加了一维的功能,延续生命力和活力。
    弊:首先是看到其他高票答案说的,iOS也许不会允许这样的“小系统”行为。
    这样做使微信越来越像无需硬件支撑的OS,而不是应用,而微信对OS的运营能力值得关注。
    初始阶段,用户会有两难的选择,最后选择最常用的微信而放弃APP;而开发者可能失去开发的信心导致应用号和APP质量双重下降。
    对微信自身的除个人公众号外的其他类型账号是一个冲击,可能会导致各类账号的怎么重新洗牌。

    看完教程先写写我的直观体验:
    1.微信小程序做法应该和react native一致,因为体验为原生控件,微信采用XML标记语言而不是HTML,所以你在XML写HTML标记是没有用的。微信自己利用XML去解析渲染。
    2.开发工具,果然很人性化。但是应该是初期,有一些如自动刷新没加入。
    3.不支持npm安装第三方依赖,微信应该有忧虑,但是目前情况来看,第三库是用不了了。学好原生JS才是王道。
    4.感觉模仿vue数据驱动开发,因此angular2和vue开发经验的同学基本可以秒上手。

    微信这次推出的小程序,其实和之前各个浏览器推的轻应用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的变数是微信的量级和活跃时间远超各个浏览器
    简单分析下小程序对原生APP的优劣
    优势
    1. 降低开发成本,减轻开发者的跨平台负担;但是实际上很多中型以上的厂相比被别人握住入口,应该不会在乎这些开发成本
    2. 对于本身是Web站点的产品,兼容性会好一些
    劣势
    1. HTML5中对Web App做了大量优化,但是实际体验上是追不上原生APP的
    2. 小程序在入口上极大可能和微信订阅号的处理方式一样,这样的话入口比原生APP要深

    所以,综上,小程序实际还是满足长尾需求为主,方便各自为战的小开发者迅速开发获取用户,对于大厂来说,不会无视被人握住咽喉,可能会在原生APP上加大投入或补贴

    PS:还存在一种可能,腾讯可能收购一票生态公司,在微信中一站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就比较长远了

    智慧城市,是中国各地政府打造的目标。
    智慧城市必然需要一个市民的入口app,反正目前来说不是微信就是支付宝,你打开支付宝微信看看里面的城市服务,你以为交个水电气费交通违章就是智慧城市的全部了?
    你们还抱着当年微信就是因为简洁才战胜qq,今天微信在抛弃自己的优势的思想那就是落伍了,从虚拟到现实,需要时间、需要技术、市场,当年不够,现在可以了。当前我在广州可以用微信公众号做什么?买车票、医院挂号预约拿检查报告、部分饭店吃饭排号、大部分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办事预约。这些原本需要去现场排队或者使用pc完成的,你可以轻松完成。微信和支付宝改变的不仅仅是支付方式,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可能未来学生会很惨,因为骗不了家长交资料费了,学校把清单直接发给家长由家长手机支付完成,成绩单可能也无法造假了,这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需要智能手机的普及,在城市中,这一前提条件几乎满足,所以说微信与qq,面对的不再是同一个市场,谁再仅满足做一个支付工具或聊天工具,谁就会在未来变得平庸被淘汰出局。
    至于谁会获得政府、医院、学校、公共交通等生活必需部门的支持,将会决定谁会获得垄断地位,当微信或支付宝完全切入了你的生活,你就根本无法离开,不要想着像抛弃qq一样去抛弃微信。
    智慧城市的样板,我觉得在深圳广州这种大城市会形成,然后推广到全国。上海我不了解,我离开北京的时候市场上还是在卖苹果4s…
    微信总部未来会搬到广州的琶洲西区,与之毗邻的是阿里巴巴的一个部门,不过我想,阿里巴巴不会仅仅放一个部分内地城市那样低端业务的大楼放在微信总部隔壁,要不然以后想要挖墙脚也挖不动呀。
    智慧城市的战争刚刚才开始呢,朋友们请拭目以待。

    似乎UC浏览器上就有类似的东西,叫做网页应用,能玩好多游戏,许多网站无需APP,工具、视频、游戏、社交、资讯、购物、股票、交通等各种应用直接添加到首页,用起来感觉很不错,不过毕竟还未看到微信小程序的成品,不知相比UC浏览器如何1、他就好像是一个应用号的升级版,可想而知,没那么牛逼
    2、只有腾讯亲儿子们或者干儿子们才能享受到最大的福利
    3、本身能承载的服务类型是有限的
    4、降低的是开发者的成本,但是营销和获取用户等方面不要太乐观。竞争者的数量才是营销的最大阻力
    5、最后一点,不用抢着首发去当小白鼠,最后拼的还是服务本身。
    我有次想找个天气app,发现都几十m,我就看个天气,没必要那么大啊,然后微信里找公众号,也没有时时推送的,很不方便。今天,我突然觉得,有人开发个微信内嵌的小程序,就看个天气,也不用重新下载app多方便。反正我觉得有了这个大多数人就会卸载了动辄几十m,一堆广告没用功能的天气app,就用个微信内嵌小程序。

    大家都更关心小程序和APP的区别,在我看来更关心的是区别于服务号的地方。
    作为一个近几年来一直扎根在微信服务号上的开发者,我很欣喜的看到绝大部分用户几乎是无缝接受了关注账号-打开网页-获取服务-接收消息这套方式。这说明服务号在低频且提供服务的场景中是远优于APP的,这个结论不再多说(如果说下去我能说出一大堆理由)。
    再说回小程序,在我看来,小程序是延续服务号未完成的使命。不可否认,服务号虽然作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但依然遇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1、在很多人眼中(包括很多开发者),服务号/订阅号仍然主要作为一个push消息的工具存在。
    一旦观念已定,这个账号使命已定,再怎么折腾也逃离不出”通知宣传“这个牢笼。
    而张小龙更希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看到“服务”这个更广阔天地。
    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小程序要彻底干掉消息群发的本质原因,是为了引导开发者更聚焦于提供服务。
    2、从普通用户的眼中,服务号太难以被发现,入口也很深。
    在我所开发的几个服务号中,所有的场景都只能从线下发起(扫描实体二维码并关注账号),而且用户第二次未必会想起这个账号。
    小程序不仅提供了一个应用商店作为流量来源,而且很可能(我自己猜想)为用户已经选用的小程序预留非常不错的入口,这意味着用户不仅能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服务,也更容易被微信教育起来使用的习惯。
    3、服务号在开发上仍然受到制约。
    不可否认,微信在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止,而我一步步的见证了微信对身份认证、消息推送、JSSDK等核心问题上的开放,这对实现我自己的想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
    虽然现有接口对我这样开发生活服务的开发者来讲完全够用了,但显然还有更多领域的开发者可能正在因为实现上的困难而阻拦了想法,更何况谁会拒绝更多的开放接口呢(这意味着实现未来更复杂需求的可能性)。
    所以我认为小程序也是顺应微信的开放策略的产物。

    综上,一句话概括:龙哥想让开发者更去关注服务提供而非消息触达,想要教育用户接受原本就更合理的轻应用,所以小程序就在服务号之后出现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