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so:纯粹的偏执,怎么看越来越严重的信息刷屏?

有人在分答上扔给我一个问题:怎么看越来越严重的信息刷屏?此趋势是否会令人产生厌倦或疲劳,从而形成信息恐惧?

keso:纯粹的偏执,怎么看越来越严重的信息刷屏?

有没有想过,那些在朋友圈刷屏的人,其实都是我们一个一个亲自添加为好友的?昨天他们大概在一起刷杨绛,今天又一起刷Tony的一篇文章(如果你的朋友圈居然没人刷Tony,那你肯定不是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如果不是因为同学、同事、同行、同道,甚至同病相怜的关系,我们本来不会有那么多「朋友」的。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朋友,其实就是定义了什么样的自己。

我经常讥笑那些被卖面膜的好友弄得头大的家伙,第一,如果你不添加他们,他们进不了你的朋友圈;第二,你觉得他们讨厌,为什么不屏蔽他们的朋友圈,或者干脆删友拉黑?

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著名自媒体」,他们每天都要接大量的刷朋友圈的营销业务,非常繁忙,几乎从睁开眼一直忙到上床闭眼,期间还要参加不同企业的多场发布会。他们跟卖面膜的本质上是一样的,决定他们发什么的,不是生活趣味,不是价值观,而是钱。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没有为朋友提供骚扰之外的任何价值。因为是朋友,我一忍再忍,终于忍无可忍,把业务量最大的几位的朋友圈屏蔽了——世界瞬间安静了。这就是「不看他(她)的朋友圈」这个选项的价值。

keso:纯粹的偏执,怎么看越来越严重的信息刷屏?

屏蔽甚至拉黑,是微信提供给每个人的强大工具,但很多人却总是想不起来用,即使他们已经被骚扰得快要发疯。但我发现,在一种情况下他们总能想起来使用:有人跟他们持不同意见。因为骚扰式营销而友尽的并不多见,因为观点不同而友尽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友谊的小船总是翻在观点的小河里。这就像运营商对骚扰、诈骗信息无能为力,但对「反动」信息却能做到滴水不漏。

信息技术在帮助我们屏蔽不同意见,滤除异己方面,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善。经过一层层过滤、屏蔽,我们把自己安放在一个越来越卫生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安全、舒适、纯粹,没有碍眼的颜色,没有刺耳的声音,一次又一次的刷屏,仿佛是我们万众一心的回声,虽然乏味,但是强大。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弗兰克·布鲁尼在最近的专栏文章《Facebook是如何温水「煮」我们的》中说:

通过给特定的博客加书签、将社交媒体讯息个性化,我们订制了自身消费的新闻和能够接触到的政治信仰,程度之深超过以前任何时候。这种行为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色彩,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将生活中的色彩抽去,让它变得单调。

我们构建了一道精心打造的正反馈回音壁,将确信变为狂热,将热情变为狂躁,将与他人的分歧变为妖魔化对方。

其实并不是Facebook在「煮」我们,Facebook只是做了我们认为它该做的事,通过我们的行为,猜测我们的喜好,从而将更多我们可能会喜欢的内容呈现给我们,让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东西从我们的世界消失——我的地盘技术帮助我做主。不仅Facebook在做这样的事,很多标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东西,也都在忙着同样的事情——让系统更了解我们,喂给更合我们口味的东西。

我非常不喜欢「今日头条」,不是因为它的个性化做得不好,恰恰是因为它做得太好了。你的每次点击、每次点赞、每次转发、每次评论,都在告诉今日头条,这种的多来点儿,那种的少来点儿。你今天喜欢了一下鸡蛋,隔天你就会收到煮鸡蛋、蒸鸡蛋、煎鸡蛋、炒鸡蛋、卤鸡蛋、鸡蛋羹、鸡蛋汤、荷包蛋、茶叶蛋……体贴得不行。

在这样一种同心同德的纯粹环境中,我们常常不得不假装自己同意某种观点,避免发表与主流意见相左的意见,以免被群体视为异己,遭到孤立和排斥。昨天大家都在用杨绛的所谓一百岁感言刷屏,你就要附和一句「先生活得明白」;今天忽然风向一转,被钱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刷屏,你就要表现出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高度。一边保持一致,一边暗自骂道:这逼装的。

我跟知乎的黄继新多次说过,一定要让用户有机会「邂逅」意料之外的不同内容,信息的个性化应该包含信息的多样化。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绝对无菌的纯粹环境中,多样化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不能容忍拿朋友当营销对象的过分商业化刷屏,但可以容忍与我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哪怕他是个「愚蠢的」中医粉。

我们为自己创造的这个数字化环境已经够偏执了,不要再刻意提纯这种偏执了。

题图摄于2006年9月8日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keso:工具的宿命,对工具向内容转型总体上持悲观态度
冯大辉:关于「阅读」和「信息获取」的错误认知
为什么我们躲不开那些正确的废话?
该死的大数据 让我们的选择无比痛苦
在《信息简史》里读信息本质的回归史,重新认识你所在的行业
曙光总裁历军:大数据网络是信息技术最大的推动力
物理博士称虫洞或可传未来中奖彩票信息
信息社会的哲学思维是多元协同
信息思想战,网络时代的战争新形态

您可能还喜欢…

12 Responses

  1. 姚小添说道: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一书中提出:“在我看来,有五种关键素养具备改变世界的能量,它们是:专注、参与、协作、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我管这叫“垃圾识别”)以及联网技巧。假如这些素养无法普及,我们很有可能会被不良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信息错漏、信息不足、广告泛滥、垃圾资讯、色情信息、噪声乱耳等问题都将成为烦恼来源。信息在数字技术的辅助下得以自由流动,若加以合理应用,将大有可为。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吸收、过滤、评估和消化信息,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参与和协作完善信息,更不知道何时何故应该关上电子设备、拒绝接受信息,信息对我们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2. 诸神之黄昏说道:

    技术可以很方便地打造属于每个人的美丽新世界,你打开手机电脑看到的都是你喜欢的内容,你自以为是最正确的。老大哥慢慢喂饱你,让你越来越偏执,越来越不容忍多样性,最后,咔嚓一下,只剩一种声音。

  3. 思亮拨千斤说道:

    还是用索尔仁尼琴名言来化解此公案吧: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4. Jared说道:

    信息的获取,肯定是自主的,什么都靠推荐,被动的去消受,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不喜欢任何新闻类购物类推荐的App,难道我自己都没你懂我?这也算是种偏执吧。

  5. 杨精博说道:

    我昨晚发了条朋友圈:“你读过她的作品么?请给个刷屏的理由。” 那些年给我们这代80后打的标签是叛逆的一代,恨不得我们要写出自己的《ON THE ROAD》; 走着走着,才发现我们在所谓的个性化世界里随波逐流地装逼着。

  6. 谢俊镗说道:

    严重同意KESO 不喜欢你就屏蔽啊。但是,信息的定制化讲不通,我总不可能上班关注经济外贸家电,下班还是这个,偶尔浏览发现一两枚高清的种子该多好。

  7. 张进说道:

    你身边总有这样的人,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别人发段子叫俗,自己发段子叫幽默;别人发的叫鸡汤,自己发的叫排骨;别人刷屏是脑残,自己刷一个叫“连我都转发了,你们还不跪下”。

  8. 徐颢说道:

    读罢此文,深吸一口气,身体渐渐后倾,直至靠着沙发,闭眼,想想自己是怎么成为今天的自己,原来自从自己少时读书选择武侠小说和知识分子的故事书时,就决定了自己的模样,突然想起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子女“读书,开阔眼界也”,不禁问自己,是否还有对“惊喜”的期待和包容,越想越觉得冷汗淋淋,不禁为keso大叔的直击要害而拍案,遂点击赞赏,再说一句“谢谢,keso大叔”。

  9. 岳培荣说道:

    在后现代社会,我们追求的不再是近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更多的自由和唯一的真理,而是在信息全球范围内流通下,人们共同价值观消失后,如何管理自己的内心和身体的技术。

  10. 杨光说道:

    闲下来的时候会想:人的兴趣源头如何产生,大概是某一瞬间不经意接触到一件事情(一个念头),然后发现了这一块新大陆,自己有兴趣,之后加深接触,发现喜欢,逐渐培养成兴趣。鼓励年轻人出去多闯,多见世面,我想大概也是丰富自己。正如世界除了个性,也要有多样性。

  11. 说道:

    同,我不用今日头条,除了上面垃圾信息(不是指广告,指各种明星娱乐八卦标题党历史厚黑鸡汤之类,哪怕看1000条也不会对人生产生什么正面价值)多的无法想象,更主要是害怕它。人是不可能总是保持高度的自律自制,以辨识信息的价值,你总会有惫懒的时候,有不想思考的时候,有看看美女绯闻笑话消磨时间的时候,然后慢慢的,你的头条就全是这样的了。

  12. 云中世界说道:

    没错,信息即意外!那些跟风转发的N手刷屏消息不再是信息而是骚扰,多元化的观点同时存在是必要的,搞一言堂迟早会出事,感谢keso一针见血的分析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