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简史》里读信息本质的回归史,重新认识你所在的行业

格雷克试图提醒人们,信息的“意义”将在今天凸显出更大的价值!当互联网走过了蛮荒的阶段,当我们被碎片化、无序的“全噪音”信息包围时,是否意识到需要回归于人文?当“知识”的定义都可以为信息发展所颠覆时,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你所处的行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的这句话可谓道出了读史的本质。但是,人类历史并不是那么完善,政治永远是历史的主角,而有些更为强大的力量却被选择性失忆,比如——信息!为信息做史似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需上溯人类万年,横跨几乎所有主流学科,并需对未来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更为困难的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要建立什么样的高度让它不仅对IT业者有用,也要对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发挥价值?但是,居然有人做到了?!

他叫詹姆斯.格雷克,全球知名的科技人文作家,早在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开创新科学》就销售过百万,也让“混沌、蝴蝶效应”这些名词广为人知。他写的这部书就叫《信息简史》,为了这本书他耗费了七年的时光。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信息简史》在刚问世的2011年就获得了亚马逊最佳图书、《纽约时报》畅销书、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奖等殊荣。而在今年11月,本书简体中文版由图灵出版纸书,多看阅读出版电子书。为什么中文版要迟至两年后,原因非常简单,它的翻译太难了,本书每一页的信息量都很大,而且作者学科涉猎之广、查阅资料之多世所罕见,幸运的是,七年写作,两年翻译的辛苦并不浪费,无论是图书的内容还是译本均属上乘。

为《信息简史》做书评是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在一代代需仰望得见的先贤面前,在波澜壮阔的信息发展进程面前,在一本书让你读懂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面前,我宁愿你把下面的文字看做一段学习笔记。

本书的简体中文版序言由小米董事长雷军写就,他在开篇中提到:“投身信息产业三十年了,从对电脑感兴趣的那天开始,我就总在想:信息的力量来自哪里?它为什么会具备如此强大的力量?又该如何驾驭这一力量?此后的三十年间,信息极大程度地释放了人类的能量,它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之前五千年的财富总和,但至今“信息”这个词却无法找到一个精准的解释;在这三十年间,产业化的信息就像一部200唛的汽车行驶在未来之路上,但我们并不知道它要开到什么地方。也许本书的作者格雷克遇到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不过他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历史这面镜子,去探寻现实,或许——还有未来。所以,用今天的眼睛去看这部描述昨天的《信息简史》会是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思想旅行……”

雷军的这篇序言可谓本书的导读,因为从史书角度来看,你很难为《信息简的影子,它将信息史上的关键节点抽离出来详细地记述了它的发展与推演过程,但在记叙中却不止是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跨越时空与学科的全貌展现。这就对阅读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作者严谨的写作手法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与公式。所以更简单的阅读方法就是先跳开这些东西,让我们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在比对中反思,在与实例结合起来会更容易读一些。

比如本书的第一章“会说话的鼓”,它讲述了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信息传递方法“鼓语”,这是一种在当时非常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但它却是无序的,在鼓语中存在大量的冗余与碎片化信息。有趣的是,这个问题似乎与今天人们遇到的信息困扰暗合,但作者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它告诉你信息冗余恰恰让信息传递避免混淆,碎片并不是信息垃圾,在一定的信息组织方式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全貌!当然,你知道,在大数据分析工具下,这并非一件很困难的事,你不知道的是,这一最新的技术成果居然可以在蛮荒时代找到依据。

紧接着,作者在“持久的文字”中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让我们看到早在五十年前,一位叫沃尔特.翁的神父与人类文明学家就准确预测到电子时代将造就口语文化的复兴,这一预言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文字已经由书本变为社交网络,文字的意义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变迁,从而导致思维的变化。当对话取代听讲,当个性取代共性,当封闭转向开放,人的思想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信息成为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这难道还不够惊奇吗?

在社交网络笼罩的今天,人类主要的沟通手段由书面文化转为文字化的口语文化,这些居然是信息史上早已探寻过的轨迹!

这本书在用信息的历史无数次地向你展现这些惊奇,比如“地球的神经系统”在讲述电报的兴起时,我们会发现两百多年前的人面对电报与今人看待互联网的认识过程如此地相似;在“认识随机性”中,你会深刻意识到信息、随机性和复杂度三者的等价。

《信息简史》确实是一本“易上手、难精通”的书,如果你仅仅对IT感兴趣,固然可以抛开专业术语不理,它也会慷慨地利用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你讲述信息的全貌。但要精读却并不容易,因为你至少需要对信息论、热力学、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有基础概念的认识,还需要有一些哲学与逻辑学的常识。

否则你很难体会“香农说信息是熵、维纳则说信息是负熵”、“自然选择偏爱那些与其他基因一起能胜出,同时反过来其他基因与它们一起也能胜出的基因”、“思想保留了生物体的某些属性,思想也倾向于维持其结构并繁衍生息”、“信息的物理属性与量子比特”等观点的精妙之处。不过,我还是强烈建议您不妨花点时间来看这本书,您只需简单搜索一下某个关键词,但它会为您打开一个新世界。

但是,我必须明确地提醒您,《信息简史》不仅仅是一本科技书!事实上,它在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颇具见地的人文光芒。

格雷克试图提醒人们,信息的“意义”将在今天凸显出更大的价值!当前互联网的指导思想可上溯到香农的信息论,信息论排斥了“意义”的作用,更多强调技术的力量。当互联网走过了蛮荒的阶段,当我们被碎片化、无序的“全噪音”信息包围时,是否意识到需要回归于人文?当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用0和1来描述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心智的价值?

格雷克对此给出了他的解释,“信息不只是我们不堪重负的图书馆和Web服务器中存放的那些内容,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血液、食物和生命力’。人类意识、社会、地球上的生命,乃至整个宇宙,归根结底都是比特……”这是个宏伟的概念!为了说清楚这件事,格雷克不惜从非洲的“鼓语”开始这一漫长的求证过程,途径文字的价值思考、考德里和他的词典故事、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电报电话的系统逻辑、香农的信息论和图灵机、生命编码科学、量子力学的“信息物理论”,一直到今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此书对信息的产业化进程中浩如烟海的数字英雄与明星产品都未提及,唯独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去详解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完全互联网的内容组织与传播方式,它通过话题去凝聚兴趣人群,用规则去鼓励与管理内容,将技术与人的力量融合在一起。

我们通常将数字化理解为一个介质变迁概念,这是一个错误!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打破的是纸书为代表的知识凝聚与传播方式,纸书的落后性并不仅仅在介质的,更是内容结构、体验设计、编辑过程、思维方式与时代的整体脱节,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时代,连知识的定义都变了,“学富五车”的信息拥有能力、“皓首穷经”的信息理解能力不再是知识的本质,知识更新为信息的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

当“知识”的定义都可以为信息发展所颠覆的时候,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你所处的行业。

读这本书也是如此,它无意给你谈资,而重在帮你指引未来的方向。

说到颠覆,做为信息从业者,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会被如何颠覆?这是一个纠结于颠覆和被颠覆的行业,信息产业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流行,而今天的流行最终会被下一个流行所颠覆。信息是人的镜子,在技术更新与模式兴替展现出瞬息万变的色彩,但当我们穿越人的心灵,却发现千百年来没有太多的变化。在信息世界的另一面,如果忘记关心“人”的本身,最终也将走向迷失。

《信息简史》是信息的历史,更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世界的发展史,需要它的不仅仅是IT从业者,而是我们每一个不愿被时代淘汰的人,因为格雷克告诉你——万物皆比特。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