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匡政:特立独行者的真诚与良知

勇敢做自己,不是勇敢地做一个糊涂的、混沌的自己。它意味着首先要真实,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良知。

  勇敢做自己,是句大白话,但要辨识清楚,恐怕写一本书也不够。

  勇敢做自己,换成我们上学时常说的话,就是努力“实现自我”。记得上高中时,我读了很多西方读物,谈的多是如何实现自我的问题。不过,这类著作太多,我就不炒冷饭了。

中国有个老词,叫特立独行,指的就是“勇敢做自己”。这四字,源自己唐代韩愈的《伯夷颂》,是我小时很喜欢的一篇文章。韩愈认为,武王伐纣,千百年来没有人不认为是正义的,但伯夷叔齐就敢反对,饿死也不后悔,这是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道。而如今学者,有一家反对,能力行不惑的人已很少了。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反对他,能力行不惑的,天下恐怕已没有这种人了。

韩愈极力彰显伯夷之道,期望学者拥有这种品格:“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他认为这种特立独行的品格,是可“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从这极尽赞美的词句,我们可看到韩愈是号召大家“勇敢做自己”的。可以说,它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评判人事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还有个老词,叫“尽性”,指的也是“勇敢做自己”。《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的“尽其性”说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良能,让它经历成长的磨砺,最终成就自己。也就是常说的“勇敢做自己”。

勇敢做自己,不是勇敢地做一个糊涂的、混沌的自己。它意味着首先要真实,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良知。《中庸》说:“诚者,自成也。”只有真实、真诚,才能自己成就自己。这里的真实、真诚,指的是面对自己良知的真诚。孟子把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羞恶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他认为,在人的本性中有某种秉赋,这种秉赋让人与生俱来就有对善的要求。王阳明更是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圣人、俗人、古人、今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良知,人们只需识得自己的良知,按自己的良知行事,就是勇敢做自己了。所以王阳明说:“良知之外更无知”,肯定的就是人对自己良知的坚守与使命。

这和卢梭的说法类似,他相信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与生俱来地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也有自己具体的生活准则,但当我们在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者坏时,却都要以这个内心原则为依据,这个原则就是良知。坚持这个原则,就是对自我最好的实现,这是卢梭认为的勇敢做自己。

勇敢做自己,难就难在时刻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内心和良知。真诚,可说是“做自己”的第一站。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真诚,保持一种高度的警觉,让真诚成为研习一生的学问。武断与感性不是真诚,随意发泄喜怒哀乐也不是真诚,这都是对“勇敢做自己”的误解。人有了真诚,才会从内在展现出自我要求的力量,要求自己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事,“勇敢做自己”才成为可能。

“勇敢做自己”这句大白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东西方很多哲学家,实际上很多时候都在辨识的这个问题。你只有从你自己出发,不断地追问自己是谁,不断地真态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良知,才可能最终勇敢地做成自己。

作者:叶匡政,知名诗人,学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