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博舆情:敏感事件在知乎上的演变特征及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原因

魏则西事件伊始,知乎一直处于舆论的核心地带。“百度莆田武警二院”系列事件的源头就是魏则西在知乎上回答“人性最大恶”的帖子;而后围绕这一事件,百度涉嫌在此公关,又上演了一场舆论风向标争夺之战。《为什么知乎会成为“魏则西”、“雷洋”等事件发酵的温床?

清博舆情:敏感事件在知乎上的演变特征及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原因

之后的雷洋事件,知乎上一篇名为《愿以十万赞,换回一公道》的文章以裂变的方式在朋友圈疾速传播、刷屏,人大硕士、初为人父、结婚纪念日,这些附加的词语标签无疑都加剧了这起死亡事件的悲剧色彩。

知乎正逐渐从一个问答社区变成汇聚各种信息的“媒体”,一些知乎问答成为了许多社会敏感事件的源头和舆论推手。

知乎正成为敏感事件的发源地和推手,导致公众对有关部门的舆论声讨

魏则西事件:社会正义感、群体同理心驱使网民拷问监管部门、百度、医院三方。“魏则西事件”始于魏则西本人生前2月26日在知乎上的一则题为《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下的回答,在正义感和同理心的驱使下,许多大学生用户开始加入到这一事件的舆论声潮中。魏则西父亲于4月12日,在一则“魏则西怎么样了?”的知乎帖下透露魏则西于当日早上八点十七分去世。正式引爆事件的社会大讨论。

魏则西去世后,他在知乎的回答,以及他的就医过程和遭遇,迅速引起网络热议,牵扯出百度竞价排名、莆田系、部队医院科室外包、监管漏洞各种医疗乱象。有微信公号发文称:“如果没有知乎的回答,魏则西可能只是癌症患者之一,而他作为与生命抗争到底的真勇士,却是让人敬佩。”刘黎平:史记《魏则西传》

雷洋事件:先于官方对案件信息的细节公布,令阴谋论占位,权力机关被推至舆论中心。5月9日晚,网友“山羊月”在知乎上发布《关于人民大学雷洋同学意外身亡的情况说明》。该帖子对雷洋之死的事件过程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质疑:雷洋并无心脏病史,尸体的手臂和头部存在明显淤血,死亡时间为7日22点09分,在其死亡前有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无法联系,而且,雷洋手机中的通话记录、家庭信息、位置记录遭到删除。

人大硕士、初为人父、蹊跷死亡、涉嫌嫖娼、疑点重重等要点瞬间激发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并在微博、微信平台疯传。因为官方信息的不透明造成该事件疑窦丛生,雷洋之死的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种种疑问又将话题热度持续上推,舆论的发酵由此进行。

➤ 更多舆情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qinga
➤ 更多舆论干货:www.yangfenzi.com/tag/yulun

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问答附带个人主观论断解读,多种猜忌合成舆论冲击。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虽然是在微博爆发,但是当事人的知乎朋友们在舆论初期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最终被微博大V关注形成跨平台传播。《遇到和颐酒店这种情况,独行的女生如何学会放弃和自我保护?

4月9日发布在知乎上的《如何看待 4 月 3 日「望京 798 和颐(如家)酒店女生遇袭」事件?》,文中不仅附带当事人微博、事件拍摄视频、自我保护知识的常态链接,还有表示“不要对警察抱有幻想”批判有关部门不作为的长文解说链接,让更多人相信,这件事不单纯是女性酒店遇袭,还存在外界不了解的内幕。多种猜疑合成一股舆论冲击,当时谴责警方的声浪也因此被逐渐抬高,直到事件平息,仍有网民对事件处置结果表达出不信任。

社会敏感事件在知乎上的演变特征

用户自主参与编辑事件问答,完善事件因果,纵深专业角度的分析满足公众主客观需求。在知乎平台,用户提出的问题、话题都被视为公共区域,其他社区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或者认知来共同编辑或修正问题和答案。敏感事件的问答会在无数个用户的共同编辑下逐渐形成细节丰满、态度各异的事件体系。

通常涉及相关部门的敏感事件,如雷洋事件,知乎上的问答更多的是偏向受害者,批判质疑的舆论声量盖过中间派。类似于揭秘的事件问答,专业而又缜密的分析过程呈现,通常会得到大量用户的赞同,使这类问答攀升至热门页前几名,进而吸引又一批追踪真相的用户。

参与到敏感事件编辑的用户群会对这一事件产生持续关注的热情,平台也会即时提醒问答的最新变化,一些主观色彩强烈的评论、回答不断加入到事件传播链中,既满足着公众信息需求,也吸收着他们的负面情绪。

搜索引擎的易获得性+问答链接的易扩散性=敏感事件议题跨平台传播便捷。通过搜索引擎的关键字设置查找敏感事件信息,知乎公共议题的易得性使舆情传播更加快速。对比微博和微信,以同样的搜索方式,知乎的搜索可得性更高,而微信平台和微博平台生产的内容很难直接获取。

在百度上分别搜索微信和微博中关于“魏则西”的内容,得到的微信结果,多是带有关键词的新闻报道或者账号信息,微博同样如此,而搜索“知乎 魏则西”,得到的排位靠前的信息均是来自知乎高赞同数的问答,网民认可度也很高。

除了《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这篇流传范围最广的问答,还有《怎样才能帮助知乎用户魏则西?》这样的持续跟踪评论性热门文章。而且,不止是赞同数高的问答,知乎的每一个答案都有相应的链接网址,分享或者保存都十分便捷,给敏感事件的跨平台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精英用户手中,事件热门问答被多方转载,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被削弱。与微博的名人大 V 机制不同,知乎通过知识和信息进行权力赋予,掌握知识、文化、文凭的社会精英拥有这个社区中最核心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又在用户专业纵深的分析回答中转化为话语权和影响力。

当敏感事件初被搬上知乎平台,精英意见领袖旁征博引式的严谨推断剖析、认真负责的态度、货真价实的分享、积极主动的交流,使事件问答变成为小型舆论场。更多知乎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ihu

因为有少数精英意见领袖的主持,关于事件的讨论往往不会同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保持一致,独到但并非符合官方意见的结论观点,被一些微信、微博号转载或截取。许多网民即使不进入知乎平台,也能从很多渠道接触到与官方、主流媒体立场相悖的图文信息。

知乎的媒体属性逐渐超越社交属性,多次抢占舆论制高点的原因

与微博和微信相比,知乎的用户集中在精英群体。在话题抛出之时,知友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分析事件,没那么容易被舆论所煽动。所以,如果一个话题能在知乎上形成一边倒的舆论优势,那么该话题就已经具备了向更广范围传播的基本价值。

凭借精英高知用户的身份标签,公众对知乎问答持有高信任度。知乎大V有“知识”作为权力赋予资本,其观点对其他网友更有可信度,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其观念影响的效果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当今冗余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网络的时代,人们对这种可信度高的信息需求更大,传播效果也更好。

信息过滤机制的把关功效精选出更多有价值受关注的话题。相比微信和微博,知乎形成了一套信息过滤机制,通过折叠答案、友善度积分、点赞等,对答案进行筛选,被筛选出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客观、理性、有价值,这也为话题的继续传播提前进行了把关。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果壳知乎开撕,知本经济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 贴吧事件和错失知乎后,百度最该投资或者收购今日头条

➤ 看到果壳推出的分答,知乎(值乎)终于开始着急了

➤ 「在行」,看起来很美——为知识付费和UGC的继续思考

➤ 冯大辉:不要艳羡别人赚钱,微信的赞赏、值乎在行的“来问”

➤ 知乎和分答开撕,它们背后的男人周源、姬十三还在相亲喝汤

➤ 曹政:以知识分享为幌子,从知乎到在行、到值乎、到分答

➤ 清博研究院:2016上半年舆情发展态势及规律全景报告|清博舆情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帅到惊动联合国说道:

    引用了 Alexa 中的部分数据。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地看一下 Alexa 中关于知乎和人人网的分析数据,进行一下对比和思考。

    1. 流量排名
    流量方面,知乎在中国网站中排到了 143 位,已经高于人人的 157 位;但国际排名则仍是人人(1068)高于知乎(1408),且两者较之于三个月前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排名并不是截止到今日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时间轴以季度为节点,右侧显示的国际排名数据对应 7 月伊始,即截止到 Q2 结束。

    2. 访客使用情况
    知乎的跳出率为 35.40%,每位访客每天平均浏览 5.71 个网页,平均每天在网站上停留的时间为 7 分 25 秒,三者较三个月前分别下降15%、上涨 8%、上涨 10%。形势一片大好。

    而人人这边,三项数据分别为 40.80(上涨 4%)、3.70(下降 12.74%)和 5 分 5 秒(下降 14%)。人人用户流失的趋势明显。

    3. 访客属

    知乎的访客中,男性稍多于女性,大学生用户群体数量最大,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

    访问人人的女性用户远多于男性,学历在本科以下的占大多数,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

    4. 访客地域分布

    上图为知乎,下图为人人。可见,来自日本的访客占到了所有知乎用户的 6.1%,远高于人人的 1.9%。说明在日华人群体中,知乎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而且考虑到知乎上关于日本文化的讨论也较为深入、客观,它也成为了一个在母语环境中看日本的可靠平台。

    5. 访客来源
    知乎来自搜索引擎的访客比例为 13.40%,较三个月前大幅下降 31%;而人人方面的比例则为 12.10%,下降了 1%。

    6. 总结和思考

    总体形势上,知乎处于上升状态,而人人正在大量流失用户。知乎在国内的活跃度已经超越红极一时的人人网。

    但这并不代表知乎就可高枕无忧,近期多位大 V 的离开,为知乎的未来敲响了警钟。

    高知人群是知乎的核心资源,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和保护机制来留住他们,那么知乎上的内容质量得不到保证,也无法避免知乎终将衰落为另一个人人。

    自从来了美国就很少用人人了 虽然快8万个来访 可是很少有关心的话题 知乎倒是每天都会看 因为总能看到感兴趣的问答知乎网开始有点像个人情感咨询场所了,特别是迷茫期的大学生涌入,知乎是否有可能为中国教育做点事情呢?那个是不是日本人还不一定吧。。知乎的东西有点价值,每天都要看会,大神挺多的,不过希望有些公司不要把他作为一个营销平台,而是做点知识的普及“高知人群是知乎的核心资源,如果不能建立合理的监管机制和保护机制来留住他们,那么知乎上的内容质量得不到保证,也无法避免知乎终将衰落为另一个人人。”

    如果想做到这点,那么最好最为保险的做法就是邀请注册制。放开注册,就无法避免你所说的非高知用户进入这个圈子。知乎和人人交集不是很大吧。身边过去刷校内的都去刷朋友圈了,知乎知道的人还不是很多知乎满足了屁民挥大棒、吊打分高低的心理需求罢了。定位的确很精准,但不是题主所言冠冕堂皇的事。
    知乎很类似quora,但是成功的原因可能没有那么复杂。知乎是唯一一个(一视同仁的)“反对”能够堆叠数量形成影响力的地方,就这,还不够吗?只不过当生活中因“中国梦”,“下大棋”而被忽略掉反对机会的人民终于找到了排泄他们“反对”的场所以后。以“认识到自己的愚昧”为基础的最基本的现代启蒙,在中国不知道又要搁置多少年。人人确实越玩越没意思,好多都在从知乎,豆瓣搬东西。我只想补充一个前提,这样的比较,只能得出结论是通过alex的工具条抽样,在web上两者流量的起伏。但如果了解到现在社交网站的流量有70到80%都导向了app和移动互联网,那么会知道单纯从alex上来看是不能说明原结论的。这如同我们看见保洁阿姨日出而作,阴天而不出门从而结论是阿姨会法术,她出现太阳就出现。在数据全面性和因果正相关性上,这样的结论都还值得再商榷。知乎超过人人网有什么稀奇的,超过天涯才是新闻。每天看你们写的答案,我都好羡慕 。你们长得好看 ,身材好,又有钱 ,朋友也多 ,整天讨论一些好像很厉害的东西。随便拿个东西都顶我几个月的生活费,我读书少,没见过多少世面,所以我只能默默的看着你发,时不时点个赞 , 这样好像可以假装和你们一样 ,真的 ,心好累

  2. 鬼木知说道:

    有的人站在A的立场上,回答了B的问题,以为自己要说的是C,其实说的是D;
    另一些人却以为他在说E,于是对号入座,开始嘲讽F,却不小心惹怒了G,伤害了H。

    类似的混乱,出现在女权、中医、教育、法律、情感等话题下,像低手过招,逻辑错误一个一个地犯,理解能力一个比一个差,看似刀光剑影,鸡飞狗跳,其实谁的拳头都没命中要害。

    努力往道德制高点上站,没有制高点就自己硬造一个,明明是无头苍蝇,还学人家搞政治正确。

    最后混战结束,留下一地鸡毛。站在火力交汇处的题主已经被扫得奄奄一息,一个人躺在地上疑惑着,好像我的问题还是没解决啊。

    评论的意义不是为了“讨论”,而是“辩论”,或者“争论”。
    该说科学的时候说情怀,该说情怀的时候谈政治,该谈政治的时候,大家依然不科学。
    非Top4不是人,刚毕业一年内年薪低于20w不是人,无条件崇拜程序员和物理学。
    逐字逐句抠住字眼,从一个骨骼清奇的角度在评论里反驳答主,就是不肯承认你在看到这个答案和答主的一瞬间,就本能炸毛全身逆反。
    永远客观公正,但是永远做不到。
    全凭感情维护大V,没有理由,罔顾事实。

    神马?你家不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产阶级家庭?那你完蛋了。
    神马?你月工资不到一万?那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你完蛋了。
    神马?你总资产没到100万?那你完蛋了。
    神马?你婚姻出了问题?你要完蛋了快离婚阿!
    不好意思阿,我二本毕业,家庭是普通家庭,父母不是高管不是教授。以前工资一月3500,现在在跟父亲学习打理生意(小本生意)。坐标武汉,总资产无。我过的挺好的,我相信以后会更好。

    没想到居然有人赞,很开心!其实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家境殷实学业有成,你都要保持一颗理智、真实的心吧,世界上哪有绝对的事呢?没考上好大学就一定穷困潦倒一生吗?没有好家境就玩完了?确实,好大学有钱的父母这些都是助力,没有这些的话也不见得完蛋吧?
    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一颗冷静,理智的心。

    1.严重脱离群众。
    知乎是国内中产大本营,阶级立场相较国内其他产品要鲜明和强烈得多。小资产阶级的特点在诸多热门问题和答案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人,充满初初迈入中产后的不安全感,擅于痛陈体制和庸众的种种弊病,以挑起激愤自怜情绪抱团取暖为乐,似乎恨不得完全与底层隔离切割;
    潜意识里把自身的个体“觉醒”和个人成就都归因于自己的灵性和智慧,全然忘记自己目前的认知体系和个人发展其实也是大环境产物,放弃责任,只会批判,动不动就要移个民。

    2.严重偏科的知识结构。
    知乎是一个以互联网从业者为基底发展起来的社区,兼以情感八卦、故事会史学、实用经济学、市井政治学、段子笑话等等切入点较低的领域为外延发展,有着类似果壳一样的理科崇拜但似是而非,在哲学等重要问题领域的普遍见解浅陋得令人吃惊。

    3.严重单一的趣味旨向。
    同上,由于知乎的中产阶级属性,于是把中产及以上的认知格局、个人实现和趣味爱好当做唯一正常的人生路径,其他阶层的人格、理想和旨趣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嘲讽乃至攻讦。

    至于胸腿骗赞、秀恩爱、抖机灵成风等等问题,这本是一个正常社区百花齐放(好吧,可能不算花)应有之义,对此旷日持久的大惊小怪,也是知乎上幼稚病的表现之一。知乎到了现在这个体量,其用户构成和舆论场环境已与现实社会接驳,幻想一个人人专注分享知识、理性平和讨论问题的乌托邦,并把这种幻想寄托于一个自己编织出来的“以前的知乎”,殊为不智。

    附上毛泽东《小资产阶级的通病》摘选:
    脱离实际,总喜欢从主观出发,不看对象,夸夸其谈,籍以骇人听闻,实在言之无物,在写作上要么就不写,要么就连篇累牍,洋洋得意,所谓不鸣则罢,一鸣则惊人,实在不切实际,无病呻吟,写几篇抒情文章,就像有些学校的墙报,什么“秋夜怀念”呀,“可爱的月亮”呀,甚至以自己的感情来代替群众的感情。

    情绪相投时,则无话不谈,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性格不合则清高孤独,不理睬,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对别人则多疑要苛刻,对自己则无原则的宽容。

    高兴时嘻嘻哈哈,不高兴时死气沉沉,触发自己留恋的心情就悲痛难过,甚至伤感流泪,所谓“见花落泪,望风伤感”,生活中吃不得苦,怕劳动,怕碰钉子,以幻想代替现实。

    (诸君,题目问的就是知乎的负能量,我当然光讲坏话咯。我还是爱上知乎的,不然还费心思答题干嘛?这些负能量只要身处其中必有所感,倒不会给我多大负面影响。我在知乎又不混圈子,也没参与过什么对掐和骂战,平时看到不顺眼不合意的答案和答主,默默无视或屏蔽乃至拉黑也就是了,从来没有上去撕咬的习惯,并不会因此厌弃这个平台本身。相信不少人应该跟我一样吧。)
    把短答案一律视为抖机灵,非要写成长得像裹脚布一样而且不切题的鸡汤才是干货。

  3. queen说道:

    知乎负能量七宗罪,用户其四,平台其一,两者合谋共创者其二。

    虚伪。

    讲故事可以。自己当主角或是拉上朋友兄弟邻居二大爷四大叔,问题都不大。可是别用道听途说来指导别人的生活,或者将自己的经验无限制的推广为普适真理。作为一个回答者,你能通过文字表达的信息是有限的,往往忽略了个人和外界环境的许多元素,没有人可以去复制一种成功,获得一套固定的思路模式或为人处事的法则。

    你分分钟几百万上下,每年要去海边和国外度假,家庭聚会开瓶康帝,如果有必要在回答问题时提及以佐证观点,就大大方方的提。如果不是,别装。

    装年少多金,装风流倜傥,装事业有成,装才高八斗。装感情细腻,装风趣幽默,装经历丰富,装风情万种。有正装也有反装。装空虚寂寞,装忧郁寡欢,装穷困潦倒,装疾病缠身。一点点痛苦被放在显微镜下巨细靡遗的展出,躺在求理解的温床上等待吮吸知友们同情的乳汁。

    人不可能百分百对人真诚,包括对自己。谁也不能意象化一个完全真实的自我呈现,只能尽可能的忠于事实。但也许是出于媚俗,也许是有心炫耀,有人在知乎上入了戏,凭空扮出了一个角色,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恐怕连自己都搞不清了。再用力点,就成了——

    欺骗。

    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也没人在乎。只要你安安静静的卖萌,别不给骨头就面目可憎的狂吠。喜欢清晨的阳光啊,喜欢伊顿的名媛噢,喜欢有爱的众筹呵,喜欢成功的教程哦,喜欢app促成的合租呀,喜欢某宝上有售的情趣呢。

    是什么让大V们冒着被扒皮的危险,前赴后继的撕破虚伪的下线奋不顾身的抢钱呢?

    贪婪。

    很多人已经体会不到写作本身的快乐了。感谢不够,要赞。点赞不够,要打赏。理直气壮的以付出就该有回报为天经地义,要求平台提供变现渠道。撒娇打泼:我给知乎提供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东西,知乎却不让我写软文,也不让我捆个支付宝收稿费,还放任我的心血被外人偷去卖钱55555~贵知药丸我要出走~

    你特么倒是走啊,好像谁真在乎你似的。

    被谁偷了找谁要钱去,自己没工夫托个维权平台要去。一码归一码。想拿段子换钱的去微博,想拿故事换钱的去起点,想拿图文并茂的干货换钱,去投专业期刊看人家要不要,或者和实体机构合作项目看人家理不理你。没干货只能写点生活情感热点时事文笔还成的,找平媒去,找大网站签专栏去,无人收留孤芳自赏的开公众号去。想变现的都走光了,带走一大群粉,剩下几个不图钱的互相问答自得其乐,不就回到你们朝思暮想的、伊人初见的知乎了?不也挺好。

    最纯粹的知识来自实践,最饱满的观念来自书本,有几人有能力拿出真正的一手货?都是知识的搬运工,趣味的传诵者,还真以为自己是世间独一份的盐,不是看高自己,就是看高知乎了。

    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浮躁?

    无知。

    不要以为身处一个标榜知识的社区你就有知了。人多的地方,娱乐永远是第一需求,没有什么高逼格的世外桃源。只要是人群,哪怕是世界上最有钱最有教养的阶层随机抓一批人,平庸者永远是多数派。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犯一丁点错都会被他们揪出来,但是你要问群众怎么样是对的,他们就懵逼了。

    所以那么多人最多的评论是沙发板凳,前排围观。

    所以那么多人连你的回答都没看懂,断章取义就开始叫骂。

    所以那么多人肯在热灶烧火,不肯在冷灶添柴,把莫名拼凑的答案顶到最高,让没有噱头的好回答静默沉底。

    所以那么多人刷了好几年知乎,浏览千百万字,风吹两边倒,看谁说的都有理,问他要观点要态度,生活中面对各种实际问题,还是抓瞎。

    无知的重点不在于懂多少零碎的知识,而是根本没有养成阅读——经历——思考的良性循环,没有明确的观念原则和基本的知识架构,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观点是否站的住脚,一个知识点是否能为己所用。对于声音刺耳的异见者,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去判断是非,而是急于还击。

    于是各种话题各种撕,撕着撕着开始抱团和分化。以和谐为己任的平台为尽力消弭这一点,也为了政治需要,开启老大哥模式。

    在不可说破的大背景下,各位管理员揣着自己一套无法明文公示的准则,东敲西打,误伤自然是家常便饭,误杀也只能自认倒霉。

    以上都是人性使然,现实使然。但知乎还有还有两样特色有别于其它社区,是平台和用户共同努力的结果。

    标签化。

    我在知乎上才发现原来全天下的女性可以一言以婊之。爱发善心的是圣母婊,皮里阳秋的是心机婊,嫌贫爱富的是绿茶婊,爱爆照的是自拍婊,秀作品的是文艺婊,什么都不沾,一个人过日子的是汉子婊……

    小清新。小粉红。女权癌。直男癌。伪精英。脑残粉。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情就事论事,干脆竖一个大靶子不由分说的归了类,然后名正言顺的开始抨击,嗯。幸亏你们止于言语,手中没有权力。想要压迫对方就要制造一个低等群属并妖魔化嘛,以史为镜,又不是第一次见。

    把人这万物的灵长,心思极复杂的智能生命矮化成各种标签的混合体,不但爱给别人贴,还爱给自己贴,也真是随意呢。不过知乎er也是有原则的——

    政治正确化。

    别问我知乎的政治正确是什么,看风向的。大多时候,还是以一种普世价值的面目出现,比如说男女平权,比如说民主,人人生而平等,比如说黑郭敬明,比如说约炮带套,这些你反驳不了;有些则可以变通,比如说宁在北上广死不在小县城生,比如说先要面包再谈爱情,比如说星辰大海重于民间疾苦,比如说买衣服追求性价比优先于时尚度,几个大V妙笔生花带个风气,说不定主流就掉个头,反正人嘴两张皮正反都有理。

    政治正确总体上是好的,能保证主流的风气比较正常化,不会没由头的偏激,让网络舆情落到天平的左右两端。但是借政治正确的诠释引申外延夹带私货,现在已是见怪不怪;在一个不能做到充分理性讨论的环境里固守政治正确,还会极大的扼杀个体的才华和新鲜的思想;最令人不齿的是,政治正确会导致无主见的群体大规模的刻奇。

    “这样是对的,我一定要作如是想,我一定要作如此为。”

    不劳他人动手,自己就把自己阉了。

    钦此

    大概是口口声声反对圣母,理智知性,自己却被感情绑架而不自觉。

    我就拿熊小孩问题举个例子。

    同样是顽童:
    小时候的我-我乃汤姆索亚/皮皮鲁式的小英雄。

    我的孩子-哎呀ta一定是没恶意的啦,只是太聪明喜欢探索未知啦。

    七大姑的孩子-你的孩子必须一生下来就懂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否则我就把ta跟那些真正的恶童少年犯相同看待。

    同样是校园霸凌或家庭暴力:
    用轻松闹剧的语气讲出来-哈哈哈真好玩儿谁小时候没有被打过两巴掌啊。

    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引起了自己的同情心-我不杀你是未成年保护法偏袒恶人!我不杀你全家是刑法纵容孽种!

    同样是文化分级问题:
    别的小孩看古惑仔:都是你让我的童年充斥着噩梦!都是你叫懵懂的少年走向了堕落!

    我给幼年的妹妹看15岁以上向或成人向的漫画:哈哈哈哈谁没有这个阶段呢,你再拿些卖肉向的漫画给她看啊,顺便讲讲骨科德国的故事啊。

  4. 骅嬅嬅说道:

    知乎以及类似知乎的SNS最大的负能量并不是表面上看似偏激的双方无底洞般相互撕逼,也不是一些现实背景看似牛逼的人在变着法子花样炫耀自己的逼格。

    真正的负能量在于一群只比普通大众就高半个gui头甚至毫无相关素养的人,却总是喜欢自作聪明将他人或者一个群体看似不理智但深层原因的复杂程度极高的事件想都不想就归咎于个人主观能动:

    一个活在二次元世界天天抱着墙国零食吃的宅傻对着一个农村来上大学的学生说:“你为啥不成功?因为你不努力!”
    一个没有家暴以及没有冷家暴经历的人对着一个经常去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人说:“你为啥不听父母去走那条路?他们也是为了你好!瞧瞧你自己选择的那条路也没起色吧233。”
    为啥这些人反对PX?因为这帮艾斯比不懂化学。
    实际上不是这些人不相信化学,而是不相信墙国。
    为啥村民去选贿赂村民最多的人当村干部?因为群众愚昧。
    实际上在没有有效的监管力度下,只要不是极品选谁都差不多,那还不如选一个短期利益能给我们最大化的人。
    为啥新闻报道里面犯了这种常识性错误?因为编辑文盲。
    有些时候不这么写就不会有人看这条新闻的。
    为啥某处居民反对在社区口的大马路上修轻轨但轻轨到他们几个社区的距离算下来其实声音并不大?因为刁民傻逼没科学素养。
    实际上他们担心因为别人会以为轻轨噪声大从而导致自己的住宅社区房价贬值。
    这类人共同特点就是只要他人犯了一些看上去很蠢的错误,就一口咬定是因为别人傻逼。
    但实际上,能被你轻而易举考虑到的问题,往往别人都已经考虑过了,甚至别人考虑的更深,之所以选择一个看似很蠢的做法,往往是出于无奈。

    你们都是211 985 常青藤
    你们都是程序猿 设计师 产品经理
    你们都是硕士生 博士生 500强
    你们都是大长腿 一八零 十六块腹肌
    你们都在北上广 月入10K+ 年入六个零
    你们天天健身房 瑜伽馆 四大行
    你们都用mac kindle akg
    你们都懂政治 懂历史 懂经济
    你们都看话剧 听肖邦 品红酒
    你们都是是女神 腿长2米9 颜值9.9
    你们智商188 情商198 人生赢家

    我好low啊我三线城市本科生我智商为零我负分我什么都不懂我枉为人

    特别喜欢上知乎 他们都会给我讲道理 分分钟教我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到底该怎么解释我是在卖萌?

    都别说话,吻我。

    那些有精神分析相关知识的少部分人,在某些问题下,非常肯定的对题主进行解读并且给出自己的看法,通常内容是你是X,你要变成C。
    评:请不要误导题主了。

    虽然社科理论和视角确实是带有诉求的,而不仅仅是对世界的真实的描述和证明,但是我们还是很喜欢在搞懂后者前从前者出发,恶意脑补一些东西来批评其它答案。
    评:某些人,尤其是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能不能认真看看自己反对的东西呢?

    题主提的题目和问题补充里想要了解的东西几乎完全不相干,让人难以理解答主的意图和提供的信息。
    评:还让不让人答题了……这种情况下多数是要脑补才可以答题的,特别是情感类问题,我整天担心我脑补错了……

    题主不会在解决问题的之后适当更新内容。
    评:答主成天担心自己的答案无法给你帮助,因为怀疑你已经失去上网的能力了,或者被知乎上的答案伤害了QAQ~QQ

    答主认为题主未为了寻求答案给予足够的信息时,要求题主给出答案,题主不会响应。答主脑补出题主情况并且答案,题主依然不会响应。
    评:其实感觉和上面差不多,好痛苦……

    这些情况都超级负!能!量!

  5. 上官人说道:

    哪怕有人比你知识更宽广、经验更丰富、见解更独特
    但你不会仅仅想从中得到,还应有一颗想帮助他人的心啊!
    比起那些因为看脸、得分人等等等原因而不愿写一份自己觉得对他人有帮助却又怕无人认同的知友
    想想这位340零!
    不是为了哪天你的某个回答破百破千破万日报见,
    而是为了帮助题主而回答!为了让世界多一份不同的精彩而回答!

    灿妞儿和她的很多鸡汤文。

    营造top校学霸的形象,虚构物理奥赛保送,炫富营销同时写鸡汤文劝平凡人努力努力努力,被揭发造假之后声称自己是平凡人人无完人。

    很多人说到名校的负能量崇拜,灿妞儿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我记得有个话题叫怎么样25岁开上保时捷(仅凭自己)

    一个名字是忧郁,签名是:你不懂哥的忧郁,在那儿胡乱写一通,先不提真假,若是真的,按照他写的,那也是他运气好,投机成功。

    重要的是,那种暴发户心态,脚踩梦想,手握未来,在文章中流露出一种鄙夷:呵呵,那些嘲讽题主的肯定是穷人,呵呵,不敢梦想两年赚千万的真是活该做“屌丝”。(张艺谋导演说“草民”两字更合适)。呵呵,有大梦想的才是纯爷们,未来是他们的。

    这篇在鸡汤里泡过的文章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用运气当作努力,用偶然当作必然。这种让人飘飘然,盲目自信,乱定目标,不顾实际的鸡血文,是披着正能量皮的负能量。还引用自身不合理的例子混淆视听。

    真是应了一句话:人失败了归咎于环境,人成功了归功于自己。

    鸡汤文是要有的,是那种,给人正确的引导,让人疲惫时放松,让人动摇时重新坚定的文章。希望少一些不合理的鸡汤,空谈瞎扯。知乎开放注册了,未成年人也有了,这些鸡精兑的水被小孩子喝到了,是股负能量。

    物化男性、物化女性;试图用出身来说明一切苦难的合理性,抱团痛哭;没有颜值、没有身材、没有背景,过的就不是正常的生活;以问题回答问题。
    补充一句题外话,世界因多样性而精彩,但是以自身生活模式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以此言语伤害其他活得不同的人的做法,我实在难以接受。

    讲很长很内涵文笔很棒的故事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是来看答案的不是来看故事会的
    每次看到这样的前排高赞回答
    最不爽的就是翻页还要小心翼翼的
    怕忽略掉其他人的回答你在知乎发现大V,指点江山,谈笑风生,关注者几十万,让你惊为天人
    大V说他坚信民主自由,热爱真理,做事讲原则,对事不对人,让你无限崇拜
    你关注了大V,从此每天刷都要几次大V主页
    你为大V所有的精彩的回答都点赞和感谢,并且回复"顶","说得好","大V哥好棒“
    你在某天发现大V哥某个回答有严重的漏洞,你很开心,终于可以给大V哥帮点忙了
    你花了半小时认真而诚恳的回复指出了这个漏洞,措辞十分的谦虚谨慎
    你发现大V没有回复你
    你发现大V把你拉黑了
    你发现没有人回复或是赞同你的回复
    你发现顶贴的人们把你的回复埋掉了
    你发现大V的回答上了知乎日报
    你发现大V说他在知乎上用几个答案就赚到了你几年的工资
    你成了大V黑
    知乎开放注册前的用户,基本上属于中国金字塔尖的那一波人,现在开始大量流失了,因为大众化的东西对于精英来说,很没品味。

    开放以后,刚进入的新人,大部分都是报着学习和参观的心态来的,现在的大部分小V.就是这波人里面的。

    最后,才是知乎火了以后,跟风进来的普通人们,基数众大,收入不高,脾气不小,看到不同观点,不是先思考,而是先国骂。

    万事都看脸”原则
    唯出身论英雄
    遵从政治正确 忽视客观真实 习惯站队抱团
    部分回复无视条理逻辑混乱
    大v被神化 普通反对用户易被大v粉攻击
    讲情不讲理 过分追求主观感受
    全社区“伪精英化”趋势明显

    知乎的负能量在于,你在知乎看再多新奇的经历,读再多深刻的道理,那也不是你的经历和你领悟到的道理。你以为你吸收很多,其实过后就忘。当有些人颇为得意地跟那些逛贴吧的人说这是一个你们看不到的世界时,别忘了,你只是一个天桥听书的观众,你点的所有赞,跟别人听书听到精彩处爆发出的掌声,没什么两样。

    在我看来,知乎最大的负能量就来自某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党。

    这群人的思维没有受过训练,生活经验欠缺,判断依赖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评论时使用的是嘲讽而不是论述,因为脑子太空,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货,只能站在路边指指点点。

    测试他们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聊干货,一聊就打脸,妥妥的。

    偏偏这些人还特别狂妄,什么事儿都敢进去掺和掺和。跟蝗虫一样,非常恶心。

    我偶尔碰到这帮货,恶心得我赶紧拉黑。

    ———————————-只放结论不论证不是我风格————————————————

    曾经有个问题,如何评价某王姓女神。我的回答里回忆了当年与她互相拉黑的过程,喻忘忧跑到我的评论区问,“你被这么多人讨厌你怎么不反省?”我反问她,你知道你被多少人讨厌么?丫于是消失,我果断拉黑她。

    不在语气,而在逻辑,这女人自我感觉得多好,才看不到讨厌自己的人?

    前几天看到个问题,“喻忘忧是谁”,在那个问题下面,你可以看到,有多少人讨厌她。

    曾经有个问题,问“轻功是否存在”,里边周克讲了个故事,大意是自己相信轻功存在,并且举了个例子,说自己有个娘舅曾经上房抱自己下来,猜测他一定是会轻功的。

    其实这就是个很普通的“我朋友我亲戚我同事”的段子而已,可是采铜给她点赞了。到底这是什么心态我不知道,出于对我的关注列表的洁癖,我决定给采铜一个机会,问问他给这种段子点赞的理由是什么?

    采铜勃然大怒各种傲娇。当然这都无所谓,取关拉黑之类的活儿我干得顺手。但是紧接着,这一大票采铜的粉丝就来攻击我了。在我眼里这些攻击都软弱无力,因为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我还把十来个攻击的最欢实的人打开研究了一下,发现他们的签名都是他们的学校。

    几乎全部都是学生党。

    然后你可以想象的,我被这些人挨个翻回答点反对没有帮助举报之类,他们还会在我各种回答下评论骂我,但是最可笑的是,我越水的回答,评论的越多,越严肃认真的回答,越没人看。

    真是又蠢又可怜的一群人。

    还有个有趣的事儿,也可以一并在这里分享。有人问WOW有没有什么经典的台词,有人贴了宣传片中的那一段,有普通话版本、台湾版和英文版。

    我本人是第一批玩家,经历了45、60、70一直到现在。虽然不停的AFK,但是我对这个游戏是非常喜欢的。可惜,这个宣传片的文案做得非常烂,可以说是WOW最烂的污点之一。我贴出来你们感受一下:
    战火为何而燃,
    秋叶为何而落
    天性不可夺,
    吾辈心中亦有惑。
    怒拳为谁握?
    护国安邦惩奸恶,
    道法自然除心魔。
    战无休而惑不息,
    吾辈何以为战?
    我曾经在那个回答下详细的扒过这玩意儿的皮,写得非常烂,基本上都是硬凑的,打油诗都不如的水平。这个文案应该是一群文艺爱好者附庸风雅而又应付上级的产物。

    但是!但是那个回答下的一群小孩儿对这个是相当的痴迷啊!

    我认为,你可以喜欢这玩意儿,就跟有人爱吃屎,有人不爱吃一样,无所谓。

    可是你不能安利这玩意儿有多好啊!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玩意儿就是一坨屎,但是你不能把它夸成花,那不就是指鹿为马了么?这我忍不了。

    举个例子吧:这个东西最大的硬伤出现在最后一句,吾辈何以为战。

    英文版的这一句是“what is worth fighting for?”可以猜测,原本的意思,是“我们为何而战?”

    但是问题就来了,学过文言的都知道,“何以”俩字儿只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拿什么”,一种是“为什么”。拿什么不用说,肯定排除了,只能是“为什么”。可是如果何以解释成为什么,那么解释“为战”的时候就彻底傻逼了,因为你不能说,“为战”就是“战”,这明显是俩结构。

    网络上对这个的解释是生拉硬扯,而且基本上都是高中生在探讨。其实压根不用想,按照整个文字的尿性程度,光为何而战这个问题就重复了至少四遍的德行,最后这一句就是写顺口了。对文编来说,就是玩儿脱了。何况这玩意儿就是高中知识,我高考语文客观题都满分,吊打这帮小孩儿还是不成问题。

    有人说过,谁年轻的时候还没爱上过几个人渣。我同意。我们的情绪经常是盲目的,脱离理性的控制。但是把情绪用理性去解读,这就是欺骗自己,人渣不是人渣,屎不是屎。

    我始终认为:错要认,挨打要站直!反思才是进步的动力。各位如果看到这里觉得我不值得关注或者觉得我就是个傻逼,也应当马上取关拉黑,道不同不相为谋,请主动管理自己的关注列表,不要让这么恶心的玩意儿出现在自己的视野里。

  6. 机智障少年说道:

    1 人们的时间,其实每天刷知乎和不刷知乎的人差不多那儿去,可是你偏偏会去浪费一些时间去刷
    2 执行力 知乎上你看了如何健身 如何一个暑假赚20万 可是你并没有去执行,只是自己再意淫一下,这样很不好
    3 知乎上许多人的层次不是你自己能达到的 当别人在谈论优衣库这种衣服质量真次的话题时,可能你连美邦都还没买呢,出口美帝 腐国 可能你最远去的一个地方是你们隔壁镇的小卖铺。这样会让你怀疑自己.
    4 其实现在知乎变得和糗事百科差不多了,人们普遍喜欢娱乐化,对于抖机灵的回答就是个点赞,而看到一些特别专业的话题 比如 一些图标 曲线满天飞的经济学的回答 亦或者是 公式遍布的混凝土测试的回答 大家一看这么长,我又看不懂 我就不看了,
    5 卧槽 看了半天题目 发现自己扯远了 大V的答案呀,大V的答案有的可能极富逻辑,但可能是错的,你现在没有那种鉴别对错的能力,
    最sb的就是出身论,很多人回答各种问题就一句“人家祖宗牛逼,所以活该你现在吃苦”,认为穷本身就是一种罪过,穷人一出生就是戴罪之身。这些想法和几十年前的红卫兵是不是很像,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一个人的一切由他的出身决定。
    家庭环境对人确实影响巨大,享受这种福利的人都在闷声发大财,这种拼爹无可厚非!
    然而那些网上喷别人是穷b的往往自己就是穷b。穷b何苦难为穷b!大家一起搬砖才是正经
    某些人为了能姓赵真是恬不知耻了
    还有其他各种三观崩坏的地方,但这个出身论是最不能容忍的一点

    知乎是一个试图让人们发掘和交换藏在彼此头脑中的宝贵知识和经验的地方,请理解,它暂时不能变成一个牛博。

    我赞同,「部分的知识等于没有知识」。但,如果我们心存念想,互相提高彼此的智识,只会让这个国家更好,而不是更糟。让每个人变得更聪明、更有自己的判断,这也正是构建一个理想社会的基础。

    知乎这群创业者也都是理想主义者。请相信,知乎团队不是一群不管黑白、一心研究刽子手技法的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咬牙去掉某些内容,但永远不是为了求得政治利益。

    还是那句话,任何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的东西,骨子里都是好东西。不管这个促进力量是大还是小

    敏感内容包括:政治敏感、种族及宗教敏感、民族敏感等内容。

    而内容审核的范围则远远不止于此,内容审核的对象包括:政治敏感、种族及宗教敏感、民族敏感、迷信及伪科学、色情、暴力、诽谤、辱骂、亵渎、知识产权/版权法等。

    网站审核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确保网站内容免受以上问题的困扰,这是保护网站社区、网站品牌以及网站用户必须要做的工作。

    这和是否阻碍信息自由传播无关。

    这个工作在严格来讲称为“Moderation”,而不是“Censorship”,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我私聊,我是Ovi Store的Moderation Specialist之一。

    知乎是给热爱求知、热爱分享知识的人的社区。

    不要以一些什么敏感信息作为标准来看待知乎。常常觉得很多自由人士,心里装着中国人民,但也不必看什么都是自由,把哪里都变成自由战场。

    创业公司都很脆弱,任何打击都可能要了命,所以不要把这里变成战场。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标准不一样不代表没有理想。

    敏感问题被知乎及时干掉总比被网监看到请喝茶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保护用户的行为。相信没有几个网站真正愿意进行内容审查的,都是政策所迫。知乎是一个好的产品,知乎的用户绝大部分都是乐于分享的人,都很在乎这个平台给自身所带来的价值。换句话所,这样的用户自律性通常都非常高,也乐于在这个平台上做贡献。

    假如“没有帮助”这个功能(或新功能,如“举报”)真能实现主动信息过滤,那当一条信息被多人主动过滤的时候,系统完全可以根据发布人与屏蔽人的用户权重自动计算并屏蔽内容。

    黑镜第一季不是有首相日猪吗?我就想提个问题,问一下我国,是写了夫妻俩的名字的,就是妻子彭**被绑架,丈夫***会怎么做,提出问题后,这个问题就没有出现,对,直接没有出现,我的提问里,没有,也没有收到私信说怎么怎么的,就是直接没有了,后来,我就改成某华语国重新提问,才得以成功,当然了,两天后,这个问题因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政治内容被删了,

    所以,有些问题,你是根本提不出来的,
    知乎的系统采用「 源头—传播」 的过滤算法。源头上分析作者,如账号存在时间,回答及提问数量,赞同数及反对数,违规记录。根据这些给予作者一个信任指数,信任度越高的用户就越不容易被系统封杀。信任度越低的用户则会陷入麻烦,比如只有一个人举报你的情况,系统也会判定你违规。而你的举报也会被排在后面或干脆不受理。

    传播过程就简单了,比如提问/回答 在刚刚生成时被系统删除的几率最高。时间越往后,被举报删除的难度也就越大。只要在时间段内举报人数满足一定数量,则系统自动删除或建议修改。
    知乎,从来很弱小,从未强大过。

    既不能帮你发财,又不能帮你娶妻,连立竿见影的道理都提供不了,这点小事都做不到,何谈其他?

    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都是略懂皮毛,或者皮毛都不懂的市井闲汉,九流文人聚在一起舔舐伤口,或互相吹捧,或党同伐异,抒发他们在现实中的不得意,在这里哗众取宠以愚博愚人之赞许外,并无他用

    有实物的不搞虚谈,没实物的只能虚谈

    有实物的要搞虚谈,如探囊取物,购诸子百家,各经各卷,潜心研读,倒背如流,滚瓜烂熟,明天时,懂律例,贯东西,通古今,或出口成章,或学以致用,妙计跌出,马到成功

    没实物的要搞实物难于上青天,所以来搞虚谈,却发现连虚谈都搞不定。不学无术,胸无点墨,都是些似是而非来路不明的歪理,好为人师,误人子弟,说的都是漂亮话,出的都是馊主意,成事无一,败事满盈

    之乎者也,呜呼哀哉

    知乎,看似丰满,其实空无一物,空空而谈也,除了浪费时间,并无他用

    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

    知乎,妖言惑众,扰乱人心之地尔

  7. 豆瓣说道:

    成为意见领袖大概分两类情况:
    一,社会精英;现实社会中有一定成就和知名度,如明星,商业巨头,专家…
    二,草根意见领袖;比如专长于健康知识,能及时给到提问者专业,有深度,能洞察性的预见一些关键问题。有宽度,跨学科,跨行业的见解。有延展度的建议意见,对优劣好坏都做分析比较。但一定有理有据!

    这里面有个技巧性问题:当你擅长某领域,又不知如何表达时,请参考一下同类问题答案,多几个角度看待问题,然后总结分析出自己的答案,切忌真实,独立思考,莫信口开河!知乎的初衷是“发现更大的世界”,通过讨论问题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经验、知识和见解。(当然,现在知乎越来越微博化了)
    简书首先是一个在线写作工具,它的社交属性其实不浓。我在上面见到了许多默默写作的人,甚至有些人即使写出不错的文章,也不向首页投稿。
    就目前而言,简书输出的内容质量是比知乎低很多的——个人感觉。首先,简书的用户少,能输出优质内容的用户也相对少;然后,更重要的是,简书的网站设计对那些“干货”很不友好。
    简书的用户以年轻人居多,并且,我感觉女性用户的比例更大——别问我为什么知道,你去看看首页上那些“好姑娘”鸡汤文就知道了。
    在简书,首页投稿专题几乎瓜分了整个网站90%以上的流量(根据阅读数估算),引用有位简书作者的话“所有人挤在同一个大广场上”。
    在广场上,卖干货的终敌不过卖鸡汤的,因为很多年轻人觉得鸡汤更好喝——喝鸡汤的人多,为鸡汤吆喝的人也多,终于,干货被淹没在一片鸡汤声中了。
    我觉得,简书如果不想发展成一个鸡汤大广场,最要紧的,是把广场上的人精确分流。
    说实话,我觉得简书的用户引导,或者说“新手指引”做的很差——我说这句话,是带着论据的——就在刚刚,我又注册了一个简书账号,分别在网页端和手机端体验了一遍。
    结果,网页端无任何“新手指引”;客户端无任何主动的新手指引——仅在我点进关注页面时,提醒我关注感兴趣的专题。
    然后,简书是默认在用户首页推送“发现”也就是官方的”首页投稿“专题中的内容。也就是说,一个刚进入简书的年轻人,刚开始就被丢进一个熙熙攘攘的大广场中。我觉得,这对于一个读者而言,是很不好的体验。
    我希望,简书可以在用户引导方面多下点功夫。最起码,新用户在到达广场前,应该在一条充满了各色店铺的街道上先逛一圈。

    两者定位不同。界面优化、丰富好用的功能只是一个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采取的一种竞争策略而已,以此为基础就认为一个产品能打败另一个产品实在是有些可笑了,更何况简书和知乎本就是不同的产品。
    知识和思想是核心价值,文字,只是一种载体。
    知乎的愿景在于传播知识和思想, 起源的中心点的是知识经验、目的地是接受这些内容的用户。
    我认为,简书的未来在于帮助人们在这个浮躁、信息爆炸的时代,整理思想和信息,进行深度沉淀。中心点在于每一个用户本身,对零散的各种文字内容背后所代表的信息进行组合、拆散和管理。

    简书的模式是无法演变出知乎模式的,知乎的方式也不会变成简书的样子。

    如果说简书用户多了,导致一部分知乎用户把时间花在简书上,那也不是理由。因为抢夺知乎用户时间的,主要是微信,而不是简书。

    简书现在的流量排名高达全国第194,距离知乎还很远。

    那么,这个全国第194是什么概念?你到大街上随便找一百个人,99个人手机里有微信,只有一个人手机里有简书。

    所以,简书再热闹,对知乎的威胁也只有微信的1%

    所以,知乎可以高枕无忧了,除非有一天简书可以把微信干掉了,你才有必要担心简书对知乎构成威胁。

    你们所有的网站,最大的竞争对手都是微信!!!

    简书和知乎,作为内容型平台,都是很不错的产品。但我想说,拿简书和知乎比还是有点儿不恰当的,因为二者的定位差的比较多,简书最开始更像一款工具,而知乎是知识社区,虽然到现在来看,简书有了自己的社区,而知乎也悄然在改变,看起来有点儿像,其实也只是看起来像罢了。

    简书,作为后起之秀,某些方面会像很多发展多年的产品,比如豆瓣、知乎,甚至很多早期的UGC社区,可是简书,总归还是简书,不是知乎,也不会成为知乎。

    题主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话,那么狠显然,简书不会威胁知乎,简书还有很多自己遇到的问题没有解决,来威胁知乎有点儿扯了,而知乎受到谁的威胁还很难说,但是知乎开始变得不那么知乎确实是真的,很多知乎大V开始逃离也是真的,对于内容型平台来说,内容是第一位的,你不同意也没关系,其次是运营,不展开了。

    好了,说说自己对简书的看法吧,不一定对,就当在知乎的平台上,以简书的写作方式来一场风牛马的对话和互动吧。

    对于简书,我不陌生,因为我也是其中早期的用户吧,曾经闲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在简书上留下了5万左右的文字,碎碎念吧,就是感觉挺好玩的。简书为大众所知,应该是作为一款写作工具,可那个时候,简书真的还很小众,因为简书的开发是为了支持一种写作语言Markdown,而不是现在看到的内容平台。这也符合商业模式大多是扯淡的说法,几乎所有成功的公司最后的成功都不是罪开始商业计划书上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想法,没那么重要,行动才关键,先迈开第一步,才知道行不行。

    最开始简书的slogan是“找回文字的力量”,如果你是早期的简书用户,你会发现,简书的内容缺少专业性,更多的是情感、经验之类的个人表达,用现在的话说,鸡汤泛滥,在简书上,你可能会找到某种共鸣,但是想学点东西,或者了解某些专业知识,对不起,真的没有。要知道,那个时候,简书可不是现在的口味,很清新脱俗的。

    “找回文字的力量”,你尽情去想象吧,可能会演绎出很多版本的诠释和故事,而我清楚的知道,“很文艺,很清新”是多数早期用户给简书贴的标签。当我们去读简书的经典文章、热门推荐时,你会发现,“哦,这不就是读者、文摘嘛”,虽然不是小品文,可也能看到其中的影子。

    简书上的内容,偏故事性,偏诉说性,这可能和简书的用户群相关吧,而知乎相对于简书来说,精英属性更强一些吧,但简书深知精英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用户是普通人,普通人想要看的内容和精英阶层相差会很大。

    普通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大多数人在关注的,吃喝拉撒睡、房子、车子、职场、生活,还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诉求,自己表达不出来的感情,总要有人替自己描述、替自己宣泄,所以很多人,似乎在简书的各色各样但又千篇一律的文章中找到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自己。其实,这该是简书“找回文字的力量”的初衷吧,在这个层面上,简书,还是简书。

    可是,简书注定还是要变,定位要变,一切都要变。简书的编辑,越来越懂得话题的重要性,或者说这是简书发展过程中战略的调整,当然,这也是媒体一直都有的属性——追求眼球经济。

    简书上推荐的内容,要么是很偏激的,可以引起不同观点用户的评论和吐槽,甚至引来两拨人的对战,要么是实时热门内容,大家都在谈论的,再放出一个和大多数人观点不那么一致的推荐来吸引用户的点击。

    也许是我误解了,但是和多数内容运营的平台相比,简书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它越来越不像曾经的自己,我能理解,但已经不再喜欢,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如此想法。

    简书到底希望哪些人留下,可能不是今天讨论的话题,但内容的单一性,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用户离开,而剩下的就是早期的既得利益人——一开始就大量发表文章并且获得了很多粉丝关注的用户,也就是现在的简书签约作者。

    可惜的是,这些签约作者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曾经通过几篇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神经的热门引爆了阅读浏览量、评论量以及关注量,但后期再去看这些所谓作者写出来的内容,已经有点儿江郎才尽的意思。即使一些人出了书,可惜销量都很惨淡。互联网上的粉丝,喜欢看热闹的人多,真正愿意付费的人还是少数,特别是,你的内容还没有好到让他心甘情愿为你买单的水平。

    现在,简书的slogan已不再是最初的“找回文字的力量”,取而代之的是“交流故事,沟通想法”,好像没那么文艺了,因为简书毕竟还是一家公司,一家互联网企业,文艺和情怀都是暂时的,文艺了那么久,该考虑一下赚钱和生存的问题了。简书,也算是赶上了自媒体和内容创业的风口了吧,发展开始慢慢步入正轨,至少在商业化方面已经有所斩获。

    简书,可能应该长成一个更好的豆瓣,可是它不愿意,慢慢的,简书变得越来越神奇丰富和神奇,或许,未来的简书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惊喜,可我还是喜欢它,最初的模样,简书,你不该成为任何别的谁。

  8. 爱小臭说道:

    伪精英主义,看似自由开放「政治正确是女权主义和西方的那一套」实则大部分受众的政治光环是保守接近反动 • 接近黑色。

    知乎的点赞如果被理解成赞同和背书而反对理解为反对的话(事实是也是这样操作的),结果就是自然会形成小圈子抱团,话语权迅速集中到少数人身上,暂且称之为意见领袖吧(因为毕竟和葛巾大、佐藤桑这类传统的知乎大V是不一样的),意见领袖一方面使得其他人的答案变得更加不重要,另外一方面意见领袖本身也时常成为「斗争」的焦点。非理智站队和互喷不可避免。除此之外,没有区分评论区和回答区的不同,回答当评论现在看来不但没有改善而且反而恶化了。
    早起的大V有不少来自S1、从网等其他社区,大V优先的策略看来已经产生恶果了。相关的讨论很多就不多说了。
    管理员对辩战的态度,应该是相对消极被动为主,是否存在倾向性再议。如长者、程心、赵家等话题的戏谑性表达,看得出这种貌似不带颜色的「开玩笑」实际上已经对,至少知乎这个小社会里的舆论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婊圣母婊玻璃心张嘴黑暗森林闭口程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阴暗地揣测一下,这么想的人是否本身就已经慢慢产生了厌恶女性的思想呢。

    当然说阴暗面或许也有点过,毕竟知乎的管理员相对百度贴吧等其他UGC社区还是更加有专业素养的。知乎在涉及到工程、技术、理化生专业问题、设计、美学、艺术的严肃讨论上的优势,起码在大众化全领域的互联网社区里还是无可置疑的。以上谈及的现象其实也只是互联网的一个写照而已。不过我倒是觉得知乎用户群的来源(从网、S1、豆瓣应该已经不是主流了吧)值得分析,除此之外在热点 • 敏感话题下的讨论一直都是流于情绪,理性思考 • 逻辑化表达 • 可靠的论证的长期缺位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说和「发现更大的世界」的口号已经完全背离了

    有光就有阴影
    知乎最明显的阴暗面
    就是总想搞精英主义 跳大神
    而实际上精英主义就是屌丝主义 屌丝要足够足够的多才有所谓精英
    粉“大神”粉的越厉害 越说明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屌丝
    现在 都到了2015年 这种精英文化已经多少有一些过时了

    我并不觉得自称大V是什么了不得的罪过,何况这是一篇简历的经历部分。在简历中把自己值得一说的东西给未来的东主展示一下,增加被录用的几率,很合理。

    那么多人在学校里参加了个知识竞赛,建模大赛,歌唱比赛得了个破奖,或者参加了一两次社会实践暑期调查都迫不及待的写进简历里面,何况在一个几千万人的社区成为关注数接近二十万人的用户。 说实在的,他已经算很客观了,还给出了链接实证,我见过的大多数涂脂抹粉胡吹的简历根本没法查证。

    所谓简历,就是在很短的篇幅内让未来的东家掌握自己最重要的情况,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他介绍自己这方面的经历,起码能向雇主展示这几方面的信息。一,我中文很熟练,熟练到能在一个纯中文社区取得很大影响力。 二,我在旅行,地理,中美关系等方面有相当见解,有干货,所以能受到欢迎。 三,我了解中国年轻人文化,互联网文化。 我想对很多公司来说,这些信息无疑是重要的。如果我是用人单位,你简历写一堆自己善于沟通,乐于助人,有创新思维,远远不如人家写一点这个。所以,人家为什么不能这么写?

    所以这根本没什么可嘲讽的,底下一大片的挖苦简直让人莫名其妙。 都说大V不值钱,但是知乎上关注数接近二十万的有几个? 固然外国人的身份有加成,但他提供的很多答案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不管是云南的风土人情,还是美国城市,大学的方方面面,还是从一个外国人视角提供的很多文化比较。 那些轻率的口出刻薄言语的人,又给大家提供过什么?

    我知道David招一部分人恨的一大原因是因为他的思维很“白左”,和知乎的主流论调格格不入。说实话,我也是万万不能苟同的,我也经常嘲讽白左论调。但人家确实内心就是那么想的,还是你们希望他像伊朗小公主那样专挑大家爱听的说?那样还有什么意思?

    具体到个人,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多面的。如果抱着党同伐异的心思,有一点和我不同就看不惯,看不惯就群殴,就要挂出来棒打落水狗,那就很没意思了,也不符合知乎的逼格。

    在两级传播理论中,大型媒体生产大量的信息,但是大众并没有能力消化这些信息,大众会依赖于一个类权威人物Authority Figure来分析、解读这些信息,这个Authority Figure便是意见领袖—-他可以是火车上铺侃大山的中年大叔,可以是见解独到的同事,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各大脱口秀主持人,各个社交网络的知名博主。意见领袖最大的特征是“个人影响”,他们能将个人的观点投射到他们影响的人群中;同时,由于意见领袖的权威属性,他影响的人群对他的信赖也会逐渐增强。这些被意见领袖影响的人们,会被植入观点,观点会被加强,对与之对立的观点敌意会越来越强,信息的过滤器会越来越精密,最后在身边形成一个由意见领袖们组成的围墙,只让自己喜欢的信息透过来:这个围墙可能是你呆的论坛,你订阅的Youtube频道,也可能是你自己组建的知乎关注列表。
    前几天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一件很大的撕逼站队事件,我给其中一个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答案点了赞,一个小时之内失去了30个关注者。

    这个理论带来的最大影响便是,大型媒体的输出对于大众的选择、行为模式、是非观、选择的影响都变得可以预测;进一步给媒体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如何给最广大的大众洗脑的思路。观众们,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无法被洗脑的,研究如何洗脑的人的的才能、和他们对于这项工作的投入都是超乎你想象的。而且,讽刺的是,他把他们关于“如何洗脑”的研究成果全部公开,被洗脑的人民也看不懂,或者没心思看,继续回到被洗脑的舒适状态。

  9. jz同学说道:

    知乎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不止他一个。他可以说是左派最强势的意见领袖,那右派呢?还有数量最大的川卫兵呢?

    右派的意见领袖,是4月最活跃知乎的用户AntiTrump,也就是人称大胸妹的女子(现已更名)。

    川卫兵的意见领袖,是传教川普的在美谋生者即唐氏领路人,以及鼓吹川普毛选邓论学得好的老川粉,还有一些希望历史进程更加热闹的围观路人理智粉(这三者用唐氏三杰称呼)。他们出品高质量的答案,剩下的煽风点火全靠川卫兵自发进行。

    当川卫兵们高呼川普冻蒜,高呼白左人类毒瘤时,可怜的云南通甚至无法意识到藏在川卫兵后的,能和他平起平坐的唐氏领路人,以及可以间接拉拢的,暂时隐退的大胸妹。

    云南通孤身一个人,面对着三个藏在背后的势力,看起来有一种孤胆英雄的样子,不是么?

    才怪嘞。去年10月份,云南通的优势大着呢。当时他反川,反得风生水起,根本没人拍得动他。

    但是,他失败了,败在低估了群众的可怕。当川普气势如虹,一举拿下党内初选时,他之前的所有说辞,尽数打脸。而成功预测初选的三股势力反客为主。要知道,当时川普还是大嘴,还没有4.27外交演讲,还没有圈粉,战况却瞬间逆转了。

    云南通在这之后就有了信用危机,说出的话也一退再退。退,进一步加深了他的信用危机,之后,草木皆兵。

    即便如此,他依旧是知乎最强大的左派,按理即使十万川卫兵也完全拍不动他。可他的信用危机使他没有能力去挑战唐氏三杰了。其结果,他的阵营顶多能召来反感川粉的人,对唐氏三杰构不成任何威胁。

    唉。眼睁睁地看着云南通葬送了优势,作为一个看戏的,我觉得…好歹也是哈佛毕业的,毕业这么多年也没个正经工作(最接近正经工作的经历就是给伴米这个骗子网站拉皮条),最后沦落到云南的一个高中当英语老师,连在网上灌水也要当成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写在简历上。

    私德就不用说了,发私信威胁网友是他老传统了。号称反对扣帽子,却把所有川普支持者定义为“川卫兵”,然后看到风向不对又改成匿名。注意,并不是把扣在川普支持者头上的“川卫兵”帽子拿掉,而是改成匿名。

    从matthew(David)的linkedin上扒下来东西然后加以点评,我真的不明白这个问题有什么营养。
    作为一个求职者,写这些我觉得不算过分。大V也好,意见领袖也好,毕竟是有着20w粉丝,25w赞同的人,看到有知友不屑一顾的样子,我觉得是挺没道理的。能够有这么多赞同,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视野,观点,已经表达能力。David作为受教育的美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多年有不同于国人对中国的见解,他的许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粉丝和赞同也反映了这点。我也没见几个外国人能用中文很好地书面表达并与网友交流。回头翻了一下他的回答,很多图文并茂,并有数据支持,有逻辑论证,我觉得这在知乎比起那些耍聪明抖包袱的回答已经好很多了好么。这些都是挺可贵的,见贤思齐不贤而内自省,好的地方看不到,抓住那怕一点瑕疵就往死里损,这样真的好么?
    至于什么白左,仁者见仁,政治观点本来就很难评判,你可以不赞同,驳斥,但请不要人身攻击。
    上面的回答真的是充满了戾气,有人觉得他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很可笑,人家夸自己的时候损你了么?“挟华自重”,别说在中国,在哪个国家能有一定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是值得写进简历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什么国家强大了吧。
    更甚的在评论区看到什么“洋垃圾”,“来中国就是为了睡女人”,我的天哪。
    总结:人家写什么跟你有一毛钱关系么,把人挂出来意义在哪。知乎本来就是一个理性发表评论的地方,需要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那怕别人说的不对是不是也应该有点宽容,更何况是外国友人。说实话David写的experience并不会让我反感。很多问题上说话之前难道不该想想:

    嘿嘿,真好玩。

    应得之物,倘若世界暂未给你,要自己去拿。

    如果真是应得的,去拿也就拿到了。
    如果不是,自有报应。

    嘲讽他人自取应得之物,这样的人们,你们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多少应得的东西。

    并且当你失去时,也不会有人帮你说话,说不定还是一顿冷嘲热讽。

    本来就是意见领袖。知乎上19万关注啊。
    此外他的答案,我看过的里面大都挺有营养的。可能也有没营养的,大概没进过我TL吧。
    当然我知道知乎大都对Trump挺有好感,我也有。但也没必要把人家这些东西扒出来,有点礼貌好吗。

    他是一个间谍
    Er ist ein Spion
    我只是把间谍当中性词看待的,哈佛毕业的可能学识不如在坐的各位,也可能有超出一般人的眼光和能力。不远万里来到落后的中国的落后地区,学习一种极其困难的语言,尝试融入当地的生活,这是什么精神?仅仅到此也不是说他间谍的理由,毕竟小泉八云林西莉之流确实只是对东亚文化感兴趣,这也是多数来中国旅游的欧美人真实想法。然而这位关注的politics已经不是一般人的程度了,当然这也不是间谍的理由。如果是利用不同的看法和大量中国人套出想法呢?毕竟传统思维的间谍,渗透颠覆对于一个长相不同的欧美人来说难度太大,也不是这样级别的小人物能做的。很多当代间谍的工作只是收集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然后制作成分析报告。这样的工作不一定是他有意为之的,然而他的行为或多或少促成一个情报分析员,比如甲午战争之前的日本人化装成外地的农民测地形打探风土人情。现在谷歌的卫星已经能让全世界裸奔了,还剩下什么没看到呢?

    一个外国人,三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基础教育,受美帝国主义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前几年南下到云南,后来到游历中华大地,有幸回美继续深造。一个外国人,赚点在南加房租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开放视野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朗读,并背诵上文。

    PS: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第一眼把原题描述图片里Zhihu “”Big V“ 给看错了蛤

    还有个问题,看完题目就去LinkedIn查了下David Rand,有131个人,筛选了Harvard还是没找到,后来看了其他回答才知道原来真名是Matthew,然后发现experience里已经没有了原题的那段文字,skillset里倒是不少和我国相关(11:37 PM Wednesday, July 20, 2016 (CDT))

    从来都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有人愿意看歪果仁的观点,想要国际视野,别人输出观点写经历故事你们点赞,却不准人家写到求职网站上包装下自己,写简历求职不都是表现正面评价,这样双标似乎也不得体。读到了题图里说他的followers都是educated, internationally-minded, young professionals,似乎感受到了成吨的嘲讽与伤害?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 包括我自己,也是followers之一,(逃

    不过大可不必较真,本来就是图个热闹,看看别人的粉饰包装过的或真或假的经历和故事,你愿意讲,我愿意听,讲得好开个live变现交房租也无可厚非,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碰撞和冲突才好看,所以

    永远年轻,永远愤怒,永远热泪盈眶

  10. 馄饨大陆说道:

    1大神.他们都是隐蔽在世俗中的神一样的强者。平时你几乎无法分辨出他们与屌丝有何不同,而然他们随意的一个回答,哪怕仅有一行字、一副图,都会引来无数屌丝跪舔撸膜拜。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专家甚至精英。大多回答都是长文+图片且专业性强。大部分出没于专业话题,蓝色。2、吐槽帝.大部分的回答是简短有力的吐槽,比较搞笑,大部分出没于生活话题,红色。3.脑残星人/喷子:太多,不多说了。大部分不仔细看题就喷题主,没耐心。把知乎搞得像新浪微博一样。自我感觉良好,左右派皆有。大部分出没于社会热点或各个观点话题。红/黄色。4.文艺青年。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给出客观中肯、铿锵有力的回答的。主要是温和的右派和房龙式自由主义者。蓝/黄/绿色。5.就是你我这种屌丝用户。主要是为大神们跪舔撸。自己提的问和回的答都没人在意的用户。平常上知乎姿势和我头像或得票最高那货答案一样的。。。。。。。。。。。。。。

    名人当年何不尝是无名小卒?但一定有什么闪光点让他们变成了名人。遮住名人们的名字看他们的回复,客观地评判一下,我想综合质量还是要比非名人要高的吧。名人们一般说话感染力都比较强,影响力大也是无可厚非的。

    还有一点就是不能操之过急,盼着自己的答案处处排第一。怀才就像怀孕,总会被人看出来的,不用急这一天两天。等你慢慢熬成了名人,别人再问这个问题,不知道你会做何感想?

    最后一点,回答要趁早,不然答案被埋到外婆家了没人挖怨谁喔。(一般那么长的问答也有最佳答案了,不需要再说了,看看就成。)

    至于解决方法,我认为不需要解决。这种效应积极和消极影响都有,谈何解决呢?就像你说如何去解决蝴蝶效应?
    资料说了马太效应“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也就说明了这不是偏偏在知乎出现的,而是各处都存在的。
    非要说解决方案的话,你参考下这几个:
    名人按出名程度每人减 5-20 个赞同。不够的减到负数也要减。
    和上面一条是 alternative:名人按出名程度自动向后排 1-5 位。前面没有人留出空位也要向后。
    名人禁止回答(药到病除)。等到新一批名人渐渐从群众中升起之时,再投票决定名人名单,除民之。
    和上面一条是 alternative:名人强制匿名回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 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

    其积极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其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
    其实不只是在知乎,围脖也是这样,圈子也是这样

    这大概也是符合二八法则,20%的人掌控声音,80%的人在倾听。

    很多人在围脖上精心准备一个围脖内容,转发率还不如一个意见领袖的闲言碎语。

    所以,这种现象唯一改变的方法就是:拓宽你自身的视野,增加你回答的深度,拓展你的圈子,不断提高回答的质量,从而慢慢也会有人关注你了。酱紫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