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消息:历史转折中的雷军 金山之后他将带领小米走向何方

最近21世纪商业评论有一篇文章《一位小米前员工的财务告白:期权如何处理让我纠结》。讲了一位2014年入职的小米员工,离开亚马逊放弃了90%的期权错过了四倍股价的飙升,拒绝了阿里错过了4000股的股票。

同时,这位2008年毕业的码农还表示自己是一位不买房主义者。

真是为他感到难过。

从阿里愿意给他4000股这个数目上来看,这位码农的水平介于P7和P8之间,年龄30岁左右正是当打之年,在35岁之前还有五年弥补自己错误的机会,我们祝福他。

老道消息:历史转折中的雷军 金山之后他带领小米走向何方

这篇文章很能反映目前小米不少员工心态的缩影。上个月小米负责海外业务的全球副总裁Hugo Barra离职了,你回头去看,2013年到2014年加盟小米的高管,流失率还是挺高的,除了Hugo Barra 之外,还有陈彤和张金玲。

2014年这家公司7000人左右,现在早就超过了10000。大概小米中有一半员工是在2014那个顶峰之年之后加盟小米的。

这些人加盟小米的时候正是小米气势如虹,但是三年之后小米的成长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职业发展和预期中的有落差很正常。

这个月小米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就是发布了小米自主研发的澎湃S1芯片。当时Pingwest的一篇文章提到,小米官方的编年大事记中竟然完全省略了2013年到2014年底这段时间发生的所有事件。

这一段时间对于小米来说,恰好是历史转折。

1

大公司的历史大事记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有的地方说的比较细,有的地方说得不那么细。抗战曾经是八年,现在是十四年,以后是几年要靠民主集中制决定。

2013年底到2014年年底,小米空白的历史中也留了下三大未解之谜。

第一是,小米Note为什么没有指纹识别。

小米直到今天,雷军仍然是事必躬亲冲在第一线的,MIUI里面一个 icon 不好看了,雷军看见了也要说的。何况2014年小米全年在憋的大招小米Note,不上指纹识别,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不是别人能决定的。

小米Note没有指纹识别,而同期搭载了指纹识别的华为Mate 7一战成名,取代小米成了最受黄牛喜爱的机型,价格一度被抄到了和苹果一样的5000元档。当时即使在华为内部,想拿到一部Mate 7至少得是个17级的高级工程师吧。

当年拿到Mate 7的人,今年都35岁左右了吧,没升上技术专家的都有点危险啊。

华为冲击高端市场成功之后,小米更着急要尾随,动作于是变形,2015年力推的小米Note高配版冲击2999的价格无果,堪称是小米史上最失败的旗舰机型。

这就是一个指纹识别引发的惨案。小米内部是做过反思的,当时认为小米手环可以解决解锁和支付的问题,但是没想到消费者就是信苹果的那一套。

小米过高估计了自己生态链的价值,这是2014年小米上下陷入癫狂的后果。不能怪雷军,2014年年底,连投资人都愿意给小米开出450亿美元的估值,尤里·米尔纳甚至明确说明,小米的下一个杆位就是1000亿美元,这时候谁能不头脑发热呢?

这时候第二个问题来了,小米2014年的估值为什么高达450亿美元,融资额却只有11亿美元。

小米不是Snapchat、Uber那样随时可以上的公交车,过去三年里唯一的一轮融资出让不到3%的股份,这极不正常。

实际上当时融资没有结束的时候,当小米的估值在400亿美元到500亿美元之间拉锯的时候,有一位接近这个案子的投资人对媒体透露了,“雷军的目的是要像阿里巴巴那样融一笔花不完的钱,可以挺过寒冬”。

原来聪明如雷军当时已经预料到要过冬了。

雷军到底当时想要拿谁的钱过冬,这个爆料的投资人说了两个名字,一个是之前提到的米尔纳,另一位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孙正义。2014年恰逢阿里巴巴成功IPO,孙正义可以拿出大笔现金投资小米。

实际上孙正义也确实给了一个小米一个Offer,很大。有多大,不知道。但是如果小米那一轮的融资额按照正常的10%到20%比例稀释,孙正义给的钱应该在30亿到80亿美元之间。

但是最后的最后,不知道是觉得小米已经盈利不需要稀释太多股份,还是不喜欢强势投资人在自己耳边吹风,所以最后他拒绝了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这也不能怪雷军,2014年小米的形势实在是太好了,雷军甚至一度觉得小米的股份分得太早了。那时候小米投资团队对自己的生态链企业吹风,未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小米能拿走一半。

但是没想到啊,这一笔大钱没有拿到,一年后想价格战打华为力不从心,同时OPPO、VIVO的重线下模式又崛起。

小米吃了线下的亏,雷军今年立下了5年开1000家线下店的Flag,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多拿几十亿美元,一年就能砸他个1000家店,像打车、外卖一样靠补贴结束战斗。

也许有人说你是不是太乐观了,华为不是大众点评,OPPO也不是Uber。

实际上去年华为手机业务的利润没有达到预期,任正非就已经吃不消了,最近在公司内部禁止说要灭了苹果、三星,说了要罚200块钱,连OPPO、VIVO都说是自己的朋友,因为“都是靠商品挣钱的”。

任正非自问自答我们的对手是谁?是不要命烧钱的互联网公司。

只可惜小米已经不能不要命烧钱了。贴着成本定价已经是小米的极限了。

2

天时、地利、人和,小米创业之初这三条全占了。

时光回流到2014年,“小米”这个词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种现象。马佳佳、大象避孕套,黄太吉煎饼。在资本市场最热的时候,说要从某一个品类切入,像小米那样打造一个爆款先实现“单点突破”,再用雷军的“三驾马车”互联网思维拿下一个细分市场,最后实现了雷军说的“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这种说辞,“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什么领域的小米”,新晋的创业小鲜肉在资本市场上屡试不爽,形成了创业圈的一股“泥石流”。

这是天时。

但是到了2014年之后,被小米动了蛋糕的对手都醒了过来。互联网思维一触及线下就不管用,从物流之战开始,阿里收购苏宁、银泰、百联,京东收购永辉,庄辰超把去哪儿丢给百度去做了便利店。

手机行业的竞争也来到了华为和蓝绿大厂的主场,核心硬件和线下渠道的竞争,小米的地利也没有了。

最后小米还有一个人和,但是又遇到了第三个未解之谜,2014年年底黎万强突然宣布离岗去硅谷闭关。

黎万强一手打造了小米新媒体运营和互联网思维的打法,总结成了《参与感》,他的离开相当于是釜底抽薪。小米官方的说法是黎万强要去硅谷闭关开发新产品,后来的结果,黎万强既没有呆在硅谷,也没有开发新产品,只是剃了了光头办了影展,无疑是打脸了官方的说法。

民间的说法有三个版本,A 对手挖角,B 患上了无法控制的抑郁症,C 内部斗争失势。

这道题不难,即使你不知道雷军在金山和小米的奋斗史,你的中学老师也一定告诉过你,答案要选最长的。

小米的高管团队是个三层的同心圆结构。离雷军最近的是他在金山的老部下,这是久经考验的班底,以黎万强为首。第二层是Google和微软中国的班底,这是雷军替金山挖人以及离开金山做天使投资人期间结识的同志,以林斌为首。最外面一层是为了做手机请来的摩托罗拉硬件班底。

翻开我党的革命家史,就知道那一年参加革命的很重要,日后解放了待遇不同,亲疏有别。

黎万强是如此形容雷军和自己的关系,“老师加兄弟”。微博上黑小米的段子,都会以“耍猴艺术哪家强,小米雷军黎万强”开头,就像台湾当年的标语“反共抗俄”,“反攻大陆”后面必有一句“杀朱拔毛”。

这样的人从外面怎么挖,从里面怎么斗倒?谁要斗黎万强的话,恐怕雷军要出来说“我去陪斗”之类的话了。更多小米解读:www.yangfenzi.com/tag/xiaomi

特别是在2013年2014年锦上添花的那些人离开之后,雷军对于老同志老班底的信赖,一定有增无减。比如最近在小米高管中比较活跃的尚进,就是金山系的老人返巢。

小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少用BAT出身的高管。一直说要做中国的第三大电商,要做中国的Costco,做电子产品里的无印良品,但是在电商领域从没挖过阿里的高管。从2014年开始在大数据上发力,去年又让KK领衔的探索实验室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一些小而美的落地,但是小米从来没挖过百度的科学家。

只能说现在的雷老板真是和气生财。

至于属于第三个圈层的摩托罗拉硬件团队,是给雷军捅过很大的篓子的。这个雷军几次整合供应链、调整硬件研发团队的努力之后,已经逐渐淡出,为首的周光平博士在被调整为首席科学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微博上了。

现在的小米,研发和供应链由雷军一手掌握。但是这个拨乱反正有点晚,整个2016年小米的研发节奏被完全打乱重来。

旗舰机型缺失,口碑之作小米MIX产量迟迟上不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2017年Q1小米国内的市场份额,将会创下新低。

3

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草莽型,善断,判断大势,笼络人心,一种是学霸型,善谋,计算布局,带队攻坚。

天才一点的学霸型创业者,如雷军和周鸿祎这个水平的。真的是研究透了一个市场,可以推演出未来三年的打法,像做数学证明题计算题一样,一招一式,分毫不差,最后步步为营,一举拿下。雷军做小米手机这个局,大概是他人生中答对的最贵的一道算术题。

但是一旦算错了,或者外部环境突变就很要命,可能让公司长期找不到北,打赢了每一场战役输掉了整个战争。所以王小川就说,我比李彦宏技术好,但是他比我命好。

雷军在历史转折期间答错的题,可能比答对的这道更贵,毕竟目前小米估值腰斩的说法甚嚣尘上。

如果给雷军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一定会穿越到2014年,让前面所说的三大未解之谜都不发生。

但是2014年留给雷军的不只是遗憾,自主研发的松果处理器让小米成为了第四家可以自研芯片的手机厂商,这个项目立项是在2013年年底。去年惊艳全球的小米MIX的立项是在2014年。

小米MIX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可以任性地推动供应链为自己的想法买单。

今天我们看到的小米手机上的各种“黑科技”,也差不多都是在那段历史转折期开始动手的。小米近些年的专利申请大跃进,也是从2013年2014年开始的。

还有小米在B站上的营销,投资人总说B站代表年轻人和未来,得B站者得天下,雷军现在毫无疑问已经是B站上被鬼畜最多的企业家。

所以现在雷军回头去回忆2014,大概是痛并快乐的。

春节前的极客公园GIF大会,雷军露面,讲了很多小米MIX的故事。讲到兴奋处神采飞扬。给人的感觉他虽然不能回到2014年,但是可以回到了小米创业之初,甚至回到那个在金山时的雷军。

雷军之所以是雷军,不在于他能抓住风口,而是没有风的时候他也能不掉队。

雷军曾经总结自己做小米最大的成功就是顺势而为,而当年他在金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逆流而上。在大家都去卖电脑的时候要做中国的微软,在大家都做盗版下载站的时候做正版风暴,在别人都在代理外国游戏的时候非要做自研游戏。

雷军系老金山的很多人,脱离了雷军之后也都能抓住风口。特别是过去几年,这些公司,陈年的凡客、傅盛的猎豹、冯鑫的暴风影音、王峰的蓝港互动、邢山虎的卓越乐动,也都大约是在2013到2015年之间迎来巅峰。

在风口的时候,这些人中不少,流露出了要超过雷军的想法,比如傅盛做PR说自己不是雷军马前卒,陈年祝福雷军的手机做的和凡客一样好,蓝港做斧子科技的时候夸下海口、但是三年下来,基本上都老实了。更多雷军解读:www.yangfenzi.com/tag/leijun

很多人都忘了,总觉得雷军是风口论的发明者,是新兴互联网行业的代表。实际上雷军是92派企业家,1989年就开始在学校写代码挣钱,他1990年第一次创业,1992年加入金山。

1997年雷军在金山遭遇第一次重大打击,盘古组件失败,跑去CFIDO论坛上灌水了半年,这个论坛上的常客还有丁磊和马化腾,那时候雷军已经是中关村的一面旗帜,他们还什么都不是呢?

1992年出道的企业家,其生存哲学和马化腾马云们有所不同,和互联网烧钱时代诞生的创业者更不一样。能带队伍、打逆风球。现在还活在水面上,满打满算加上房地产、通信行业,家电行业,现在还没跑出去,没被抓进去的,没被资本大鳄赶出公司,没有被小粉红骂成跑路汉奸卖国贼,还在踏踏实实做实业的。还真的是92派居多。

也就这么几个现在互为对手的人,任正非、孙宏斌、董明珠、雷军,还有已经是甩手掌柜的段永平算半个吧。求伯君、雷军、史玉柱、董明珠、黄章…重温珠海“92黄金一代”

但是搞互联网的,雷军同时代的鲍岳桥、华军、王志东,现在还有几个人记得他们?雷军虽然有这些起起落落,但是一直还站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第一线。

如果雷军是一本书,这些年的起起落落就是最好看的地方。

希望多年以后,我们提起雷军,会说这个人年纪轻轻就勤工俭学,爱抽烟,说话有口音,事业三起三落。

【文/老道消息(微信号:laodaoxx)】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初心:雷总可以去看看那些年的锦州、四平战役,再回过头去看松沪会战、台儿庄血战、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机场,不用去研究珍珠港、中途岛和诺曼底。胜负双方都做了什么?有哪些外力影响。——快点找盟军吧。黑眼豆豆:雷军说很羡慕马云、马化腾,每天都可以周游世界,而自己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或许雷布斯过于亲力亲为了吧。

谭桀:以前随大流黑雷布斯,但越是了解与他相关的零碎信息,越觉得雷布斯牛逼。我个人很看不懂,BAT各自的黑历史多去了,大家为什么对雷布斯主导下的金山黑个不停。金山毒霸没用过,但wps挺不错的,体验过,好用易用。虽然_我平时用的是盗版office.。雷布斯,真正的企业家。

朱常在:大半夜看得我硬气起来了,血气方刚真男儿,Are you ok?玉鉴田:雷总是我的榜样,看他写的汇编代码就知道他就算做技术也是杰出的程序员。haiker:三起三落后,等于还差开个三中全会,带领小米走到新时代呢……木石:任正非与董明珠中间加一个孙宏斌是不是有一点儿怪,房地产这种“实业”…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keso的互联网洞察:雷军的孤独和小米的性价比

➤ 商业国手雷军下的这盘小米珍珑棋局

➤ 《财经》宋玮对话雷军:我根本来不及焦虑

➤ 小米:雷军的情怀、技术的傲娇和试衣间的旖旎

➤ 方兴东:拐点到来,“星辰大海”的小米和雷军的危与机

➤ 让我们准备祭奠小米帝国,请雷军带着小米重新找回自己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一位小米前员工的财务告白:期权如何处理让我纠结说道:

    2014年,本文主人公放弃亚马逊绝大部分股权离职,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小米与阿里,“未上市公司期权会更有价值一些”。现在回望这个跳槽,后果略显沉重。

    我毕业于北京的一家985大学,经历可能比不少同龄人要丰富一些:2008年毕业后,先在某大型企业做了两年,然后跳到了BAT中的一家做码农,2012年再到亚马逊,又一个两年过去,2014年,我离开亚马逊加入小米,初衷却是因为阿里。

    当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首日涨幅应该接近40%,市值达到2300亿美元,马云(微博)很快成为国内新首富,超过万达的王健林。

    这刺激了所有互联网人,不止美国人意识到中国可以缔造一个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包括我自己也是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虽然之前有百度,有腾讯,但有点像窗户纸还没捅破的感觉。我认识一些阿里的朋友,在阿里上市前把自己手里的期权给“处理”掉了,大多预计不到上市后股票会那么火爆。

    我感觉,自从阿里上市后,国内程序员的整体氛围都是这样的:找下一个“阿里”,公司还没上市,拿一些期权,至于是不是就财务自由了。其实我没想那么多,主要是找到一种成就感。

    实际上现在回想起来,终于理解了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期权的错觉

    同样100万的上市股票和未上市股票,哪个更有价值?

    我当初想当然地以为,未上市公司期权会更有价值一些。比如一个C轮的未上市公司IPO前,一般会再融两轮,每一次新的融资,估值普遍再涨2-10倍。

    这其实都是错觉,股票和期权的风险回报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预测股票涨10倍和期权涨10倍,你所承担的风险是一样的。能否兑现,最终只取决于公司本身发展速度,与公司是否上市,并没有关系,比如唯品会 、腾讯、网易。

    即便同样是发放股票,不同形式也有很大猫腻,RSU(限制性股票,企业可以直接低价卖给员工或送给员工,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处置,RSU不需要行权,固化之后就是实股)和股票期权,前一种是直接发放股票,后一种并不是,股票期权有个行权价,只有当股价高于行权价时,才有正收益。总的来说,采用RSU发股票,对公司员工来说更有利一些。

    亚马逊对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就是RSU。我当时拿到股票的期限四年,前两年只能获得10%,后两年拿到剩下的90%,我工作两年义无反顾地辞职了,放弃了90%的股票。当时亚马逊中国的业务虽处在瓶颈期,高管层动荡,但我们实际上支援美国总部的业务,并没受到什么影响。

    回想起来,我真正决定跳槽的2014年,正好处于中国移动(微博)互联网大潮的一个顶峰,不管是否上市,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都被严重高估。可惜的是,这些事我之前甚至都没考虑过。

    2014年也正是小米风头最劲的时候,小米那个时候有多强?手机是市场第一,增长很快,每一出一个产品都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不管手环、充电宝、平衡车……手机本身是一个千亿市场,小米生态链的小家电,做好了又是一个千亿市场。两个大市场表现都那么强劲,我当时的感受是,雷总吹过的牛,都要实现了。

    归根到底,小米最吸引我的,还是雷总。我觉得雷总是个有激情、有事业心的人,事实证明,他说的话靠谱:互联网特点就是硬件趋近于免费化,至少用户获得硬件服务成本会越来低,在这个基础上,公司推送自己的互联网服务,就可能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冠军。

    当时我有两个选择:阿里和小米。基本工资相比亚马逊涨幅差不多,阿里当时可以给我4000股,小米的期权对我的吸引力更大,最后我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去小米。

    当时小米内部的股权分配应该是和入职所定得级别有关系,一定级别对应一定期权数量,我没太纠结应该给我多少,只提出了一个金额上的要求:分得的期权,按照当时估值对应的价格,减去行权价,达到一个数字,我就能接受。

    按照惯例,结果当天没办法定下来,我也有心理准备。有点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HR就通知,可以接受我提出的数目,入职的事定了。

    说实话,我的第一反应是:看来要得不多。后来,根据我的了解,和我同一批入职的人基本上工资+股票的数额都在一定区间内,不会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是,有人要求工资高一些,有人要求期权多拿一些。那时小米风头正劲,整体薪资应该控制得比较好。事后看,如果期权没办法兑现,或者没办法按照估值时的价格兑现,当初确实应该多要点工资。

    螺丝钉和多面手

    从外企跳槽到国内公司,其实应该关注的地方有两个,除期权外,要考虑个人的成长性。

    在亚马逊工作比较惬意,我们每天早上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可以往后浮动一个小时,99%的概率不加班,每个月有一次随时响应工作需求的时间,这还被我们吐槽。在本土公司,大家都懂得,如果你要这样严格打卡上下班,老板会把你列入黑名单。

    过去,人们习惯性地说外企把人往螺丝钉方向培养,一切都帮你设计好,只要按部就班地成长就行。我承认这是有的,在亚马逊,你在什么级别就是做什么事,如果级别不到,你的能力达到了,也未必做得了想做的事儿。这一点是小米工作给我最大的好处和回报:只要足够胜任,我的发挥余地很大,可以做很多我有意愿而且能力范围内的事。

    一般来说,同一个项目,短期来看,国内公司的开发效率会比国外公司高出很多。是不是国内企业一定比外企更锻炼人呢?我有不同的看法,事实上我在小米有成长,在亚马逊也有成长。

    互联网项目一般会采用持续集成或者迭代的开发流程,这种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反馈快,能及时响应变化,在执行这个流程的时候,国外公司和国内公司区别很大。

    比如在亚马逊,为了保证系统开发的可持续性,会引入代码审查、单测、集成测试、ab test这几个环节保证质量,并且为每一开发环节定制出自己的工具,提升程序员的工作效率;在国内公司,理论上也会执行这套流程,但为了速度,往往只留下集成测试这个环节,其它环节会被弱化、被抛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项目,短期来看,国内公司的开发效率会高很多了。

    于是,在国内公司做事,慢慢地,程序员通过不断打补丁的方式解决当下最紧急的问题,导致系统里的补丁多到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一个系统不断补丁的结果就是灾难,国内某号称技术实力最强的公司,就是这么做电子商务平台,最后发现自己的系统,已经没人看得懂,没人能维护了,最后花大价钱从Sun挖来工程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小米创始人雷军(微博)

    当然,换一个角度,这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在创业阶段,本土企业的反应速度远比外企快,这是最重要的优势,至于以后的事,公司大了,有钱了,再花大钱去请人来解决问题就好了。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互联网很多开创性的解决方案基本是美国公司做出来的,比如亚马逊为了解决计算资源过剩的问题,第一个搞了云计算,现在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又在搞无人机投递实验;谷歌(微博)就更不用说了,第一个遇到大数据处理的问题,发表了跨时代的三篇大数据处理的论文,现在又在搞机器人、机器学习。国内一些公司开发和运维的基础设施,不过就是拿了国外的开源框架,做点小改动本地化而已。

    总而言之,在外企遇到问题,会鼓励大家去做个什么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的公司基本靠加班和管理流程解决问题。两种不同模式会培养出什么样的技术人才,一目了然。

    当国内公司走到了技术的最前沿的时候,它们的技术方案都是什么人做出来的?大量还是从微软、谷歌、甲骨文这样企业里挖来的人,说到底,国内公司自己培养出来的人很多根本做不了,当然,国内的人次可能更适合创业公司。综合来讲,如果说外企培养人才的方向是“螺丝钉”,那国内公司培养的是“大杂烩”,哪个更好?

    目前看起来,大杂烩更受欢迎一些,尤其创业潮中,多面手更受到欢迎,但是,应届生如果向我寻求建议,我还是会建议他们先去外企看看,因为外企会教你如何工作,国内公司是教你如何干活,这其中的区别挺大的。

    离开小米的纠结

    2016年底,有另外一个跨国公司的工作机会,会对我提升很大,我接受了。离开小米时,我不免考虑自己这两年究竟获得了什么——那两年间亚马逊的股票涨了四倍,虽然当时的股票数量不多,但如果再坚持这两年,把剩下的90%的股票拿到,如今可能也够在北京付个首付——虽然我是不买房主义者,主张投资股票,这样变现快。

    再回头看,工作八年,两年一跳。职业生涯感觉整体往上走,是不是每次都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不一定。

    如果2008年不去那家看上去很美好的国企,而是到一家互联网巨头,那职业生涯的起点真的就很高了;从2012到2016年,如果只在亚马逊或者一开始就选择小米,理论上的收益都比现在高。有的人以不断跳槽获得了最优结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赶上时代与公司风口的洞察力,或者是运气。

    离开小米时,我最纠结的不是去留,而是手中的期权如何处理,因为公司没正式上市,要保留手中的期权需要付出一定的行权费用,最终以代持的方式保留股票,我要付出的金额在10万人民币以上,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非常纠结,因为时点恰逢小米出现颓势,期权已经不如之前那么抢手,况且又是代持,不知道到时会不会遇到什么法律风险——提前半年离开小米,我可能毫不犹豫就出钱保留期权,再往后半年,可能对小米的未来会看得更清楚一些。

    后来想想,毕竟手里的期权不多,就自我安慰,一些手握更多期权的老员工,离职付出的行权费可能是百万级的,且上市无期,买房也慢慢地不可期了,我又何必这么纠结。

    最终,我还是选择持有,怎么说呢,正如当初我为什么加入小米,我想还是:相信大公司,相信雷总吧。

    后记:

    其实我们不只采访了一位小米的前员工。之所以选择这一位,是因为他的经历可能更曲折:从外企又回到外企,而且他的选择实际上从结果看,并不是最优的结果。

    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他的经历对他来说是真实的,但不一定能客观反映出一个公司与另外一个公司的绝对差别和走势。另外一位小米前员工的看法就很简单,他继续看好小米,因为小米做的事还是独一无二的,至于期权的风险,在哪儿都有,愿赌服输。

  2. 三表龙门阵:历史卡顿中的小米说道:

    小米又发布新电视了,我是在朋友圈看到的。

    新电视名字挺长叫「小米4A人工智能语音电视」,号称「老人小孩都会用」。

    我心想:神经病吧?整段垮掉!小米不会认为是我们这些中年人成天在看电视吧?正如「女性都会用的卫生巾」不能成为「卫生巾」的亮点一样,「老人小孩都会用」作为「电视」的亮点大书特书也实在奇怪。

    这款电视最大的噱头就是「人工智能语音」,它的神奇之处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举个例子,你对着电视喊:我想看陈凯歌老婆的电影。电视会告诉你:请选择陈红还是洪晃。你相当不耐烦的说:当然他妈的是陈红了。那么接下来电视会把陈红出演的影片列表给你整理出来。不出意外的话,应该都是五年前的老片。

    当然,你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视频的快退、快进,你还可以问问电视:今天北京的天气如何、现在是几点钟等傻到不能再傻的问题。总之,这款智能新品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你变得不智能,从此过上衣来伸手、看电视张口,形同瘫痪的幸福生活。

    作为横跨科技、娱乐两界的多栖复合型艺人,我很武断客观的说一句:如果你把小米4A人工智能语音电视买回家,数月后你就会发现,有些问题还是孩子和老人回答的更快。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发布会没请你去吗?

    不是的。不怕大家笑话,我是一个小米电视用户。我于2014年11月11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买了一台小米液晶网络智能高清3D平板电视。作为一个自媒体人,本是没时间看电视的,电视里又没有热点。我主要是为了客厅有个背景音。

    坦白讲,最初的两年,小米电视作为一台显示器是称职的,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快乐,我经常把手机上其他家APP播的体育比赛投射到电视上看。除此之外,我真的不知道一台智能电视对我的意义何在。

    后来,我家的小米电视越来越不像话了。开机就有广告,休眠了还有广告,招呼都不打一声,谁给的勇气?买电视的时候可没这么说吧?我花了3999元还要看你的广告吗?当然,这些都是小陋习,在中国有幸活到中年,这点忍不了的话,妄为中国人。

    最最让我受不了的是:「小米电视越用越卡」。

    开机,广告扑面而来,广告从来他妈的不卡,顺畅的像雷总的鬼畜,等你看完一段无聊的广告,再拿着遥控器进行操作,电视稳稳的蒙圈,和你面面相觑十秒钟,气氛特别尴尬,不知道的还以为这电视是人脸识别呢。好,这时候,你可能觉得电视恢复智商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点进一个视频应用,看十来分钟觉得没劲,跳出来再进数字电视,冰冻,瞬间冰冻,尴尬,熟悉的尴尬。好,忍了,进去之后调台,从中央1换到中央五,卡、卡、卡,有这时间卡卡都完成帽子戏法了。

    这种情况持续多次,我就开始怀疑人生了,是不是我装的东西太多了呢?我下了个清理工具,每天都定时清除缓存,卸载一些因冲动下载的应用,说真的,我打扫房间都没这么积极。结果,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

    我觉得这种难题对我来说已经超纲了,我一个苹果粉啥时候受过这种气?于是,上网搜一下,满地攻略,随便点开一个「教你一招解决你家的小米电视越用越卡的问题 」。操,楼主像个祖传老中医似的,人五人六的告诉网友「平时养成定期清理系统垃圾的好习惯」,然后抛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一看这他妈和我卸载的清理软件一模一样啊。19页的回复,满满的「楼主,好人一生平安」。我愈发怀疑人生了,我怎么和这么一帮像是膜拜求子观音的低智米粉混一起了?

    我把遭遇发到朋友圈,这里的人们见解就是比论坛里病急乱投医的米粉高。有人告诉我:安卓系统就这样、乐视也卡、买个盒子吧电视当显示器用、电视和手机一样两三年换一台。

    可是细琢磨,我能管那么多吗?你一个电视连最基本的卡顿问题都解决不了,别说语音智能了,你就是能站起来跳个舞,站起来喊我声爹又能怎样呢?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无法给花钱买的东西太高的容忍度,我不想搞清楚一台破电视要不要遵守摩尔定律。我真真切切的感知就是:小米电视用一年就卡,越用越卡,卡到妈都不认,智能到跳舞,那也是机械舞。

    小米4A电视发布会最后,主讲人可能也是吹嗨了,自信的翻出一页PPT,上面写着「牛不牛?」我现在就给你答案:「牛个毛。」手动都卡,还语音?卡成智障吧。

    昨天看了「老道消息」写的「历史转折中的雷军」,这篇我没赞赏。我心想,咱们作为一个自媒体对一个企业家怎么能有那样充沛的情感呢?我一点都不想知道2013年底到2014年底,小米历史上到底留下了哪三大未解之谜。这些离我太远了,且纸面上存留的都是美图P过的史料。说实话,谁的人生不传奇?村头大妈也三起三落过。

    重点是,纵使你的人生,王菲看了都想高歌一曲《传奇》,但你给消费者留下什么了呢?我作为消费者,我不想知道骁龙芯片是怎么没的,我不想知道黎万强是抑郁了还是失宠了。我作为消费者,我很清楚的是:2014年11月到2017年3月,我买的小米电视是卡顿的,此时的雷军就是「历史卡顿中的雷军」,他率领的团队连做一台电视机的基本功都不具备。

  3. 钟小帆说道:

    今天刚和舍友激烈的讨论了小米的产品
    结论就是小米越来越渣了
    一来手机系统越来越臃肿,2G运存吃一半,4G吃一半,优化也不行,打个游戏蜜汁掉帧,广告更是无孔不入
    二是系统更新,别的品牌早就给自家新出的几款手机推送安卓7.0了,小米倒好,除了最新的澎湃芯米5c,自家去年出的几款821旗舰机型一概略过,往前适配
    三是没有一款真·旗舰,不是祖传3g运存就是祖传大黑边,要不就是阉割版处理器
    四是细节不讲究,买了根小米的二合一数据线,那个转接头拔都拔不开,得用牙才行

    钱少了一点!莫怪莫怪。这篇文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还记得那年买小米1S给我爸抢半天终于抢到了,寄过来就没法打电话,我不乐意了,我说能否遵守国家三包售后。我想退换货。她给我来一句:小米手机主打的是性价比,1999买个智能机有点小问题很正常的。她的意思有两点1.我花1999占便宜了2.我既然占了便宜就应该容忍这种瑕疵。3.买我家的产品,是得看运气的。瑕疵你妹啊,运气你妹啊。电话不能打电话叫瑕疵??WTF,意思我花几千块钱我还得拼人品,当买彩票呢?!果断变黑,后又有哥们陆续手机中招,在小米之家发帖,那叫一个秒删加封号啊!想说的太多了,能吐槽的也太多太多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