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分答的核心,是流量分配(并介绍一种发财的小路数)

分答火了。

10年上线的果壳网,后来尝试过很多分支产品——按照创始人姬十三的说法,多达几十个——但恐怕,分答是果壳旗下最火的一个产品。

这个产品应该归类于AMA(ask me anything),一个reddit的分支。用户注册分答成为回答者,并设置回答的费用。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在支付这笔费用后,向其提问。提问时用文本书写,回答是时则由答主语音回答,回答不能超过1分钟。

这被称为“知识收费”。

不过,我想,如果不是果壳这种主打知识的泛科技网站推出,你也可以不把它归为知识收费。比如说,八卦收费,娱乐收费。

事实上,分答已经有了很强的八卦属性和娱乐属性。

分答甚至还有一些“投机属性”。

以分答上最火爆的王思聪为例,在他设定问题价格是3000元的时候,用户Z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被21931个其他用户偷听。按照分答的规则,每个”偷听者“需要支付1块钱,其中有五毛归属用户Z(另外五毛归王思聪)。于是用户Z虽然支付了3000元向王思聪提问,但她却收到了10965.5元偷听费。扣除分答站方提走的10%佣金,用户Z这笔”投资“显然是盈利的。

姬十三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称,这种偷听机制的设置,属于果壳原创。这个玩法比较有趣,但也有它的隐患。

专注于内容创业的新榜最近发布了一个分答收入排行榜,从这个榜单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谁在分答上会受到欢迎。

这个榜单按收入进行排序,最高王思聪得到了23万的收益,第100名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他获取了0.23万的收益。在这TOP100的名单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明星红人、情感专家,也发现了不少知识工作者,比如医生就是一个比较显著的群体。

在分答这个领域中,比较明显的三种内容分别是:八卦、知识、观点(我这里所谓的知识是比较狭义的,特指有专业属性的客观事实)。

无论是我个人作为答主的经历,还是翻看别人的提问,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对某某某事件/现象/领域,你怎么看?

这让我想起了微博最红火的时候的一句名言:元芳,你怎么看?

只是微博上元芳是免费告诉你怎么看,分答是要收费才能告诉你怎么看,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能挣一笔银子。

我对这个产品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作为一分钟的语音回答,很难讲有多少知识的传播。

我先后碰到这样的三个问题:1、对供应链金融的看法;2、对数字出版的看法;3、对众筹的看法。第二个问题我回答了足足60秒,我觉得尚不足以表达我全部的观点;第一个问题我索性略过,我自问没有60秒回答这样的问题的本事。至于第三个问题,幸好我和提问者熟识,我是这么回答人的:请我线下吃饭我告诉你,这笔提问费我红包退你算了——其实,我压根不知道提问者是想问预售式的消费众筹,还是投资式的股权众筹。

至于分答TOP100里的那群医生,我真的蛮怀疑就这么60秒,他们能如何科学地回答一个提问者关于疾病的问题。这件事开不得玩笑,也容不得大而化之。

早些时候,春雨健康做过这样的事:利用呼叫中心,将患者和医生连接起来,做收费电话服务。春雨的张锐把这个称之为”轻问诊个”,能更好地解决“自己某个身体部位有些疼痛,找个医生了解一下情况”的需求。由于收费电话服务是互动式的,而不是一次性的问答,我个人的感觉上,这种显然比分答更为科学。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传播——如果把观点也纳入知识的话,大部分是通过反复问答的交互来完成的。我个人并不觉得一次性问答能完成所谓“知识传播”。考虑到互联网上各种信息的存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通过其它工具去解决,而问“你怎么看”才是分答的重点。但这种问题,60秒的一次性问答,显然过于单薄。

分答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避免过于中心化。

我所在的一个群里曾经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微博杀进来做AMA,会不会对分答构成威胁。

从理论上讲,微博做这个有极强的优势。在经过2011年后的一番刻苦下沉,微博当下已经不再仅仅是大V的世界。大量的中小V,有着自己相对稳固的粉丝盘。这批人搞收费问答,未尝不是一种变现方式。

不过微博的产品线至今很杂乱,微博看着又想全力突击短视频和直播,可能一下子顾不上。

但对于分答来说,它就必须避免这种过于中心化的问题。微博花了一两年的事情才从这个噩梦中摆脱出来,分答会不会需要走同样的路呢?

从目前的分答产品界面上看(包括分答的安卓版应用),中心化的可能性极大。

分答并没有自己的社交网络,背后的果壳,这个部分也不强。分答的火爆,与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不无关联。但问题在于,一个答主过于在朋友圈推销自己的问答,就搞得和微商差不多了。

到底是在弄所谓“知识传播”(无论实质是八卦还是娱乐),吃相和微商一样,总是不妥。

排除这TOP100,余下的这些答主,该如何获得自己的收费问答呢?而提问者,除了输入姓名以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找到合适的问题回答者呢?

这都是留给分答之后运营的问题。

偷听机制,这是一个很巧妙的设置,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麻烦。

本来是鼓励提问者多加提问,如果这个问题很好,有很多人愿意听,提问者可能会反过来赚到钱。问题很好+回答者身份显示ta应该对这个问题很有研究,值得一听,自然就应该让这个问答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对回答者也是一种鼓励。

这个姬十三所说的果壳原创机制,看上去相当美好。加上用语音完成,也为偷听付钱提供了操作性。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关心王思聪怎么泡妞的,比关心王思聪怎么创业做个公司赚钱的,多得多。王思聪自我定位“哲学家”,我好像也没看到什么问题是和真正的哲学有关的。

有人偷听,提问者就可以赚钱,这为利用游戏规则赚钱提供了“合法的”方式。八卦,总是比知识本身,来得更为有可能被偷听。

这个机制的导向有可能把问答往娱乐八卦上引。

做一个娱乐八卦的问答,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但恐怕不是搞泛科学传播的果壳的初心。

如果适度,也没什么不好,但这个要看分答运营方后期的运营疏导。

大概在去年年中的时候,新榜创始人徐达内曾经和我讨论过一个日本应用:newspicks。

这个应用也属于AMA,不过回答者不是回答一分钟的语音,而是可能要进行较为长篇幅的文本撰写。

本来我对这事很有兴趣,当时商量的是,如果徐达内做一个,我所在的基金会考虑投资。不过,后来随着我们基金对新榜完成投资后,新榜全力推进其自有业务,不了了之了。

今年的知乎第三届盐club上,在火过一阵然后沉寂的值乎之后,知乎宣布推出名为“知乎live”的实时问答产品,3日有消息称,李开复在知乎Live就创业话题进行了答疑分享,定价499元的200张门票刚开放便一售而空,当日收益10万元。

从这个消息看,大概是一种收费群性质的产品,这在支付宝上其实已经存在了相当久的时间:你需要付费才能加入这个群。因比特币而出名的原新东方讲师李笑来专门写过文章,来分享自己利用这个“经费群”赚取百万收益的经验。

当然,支付宝的经费群存在时间可以很长,而知乎live看上去只是为一次分享而存在的“群”。

但它们与分答一起,构成了一种付费才能参与讨论,获取信息(无论是知识还是观点,是八卦还是娱乐)的方式。

移动支付的普及,小额支付的快捷,为AMA变现提供了有力的助力。

我不禁想起在2012年,著名博客阮一峰做的一次付费支持测试,他这样写道:

从去年5月(注:指2011年)到今年5月,我一共写了88篇博客,共计收到1079笔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币4106.04元。

他接着写道:

这个数字算多吗?我的每篇博客,读者人数平均接近2万人。根据上面的统计,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个人愿意向我付款。”转化率”(访问者转化为消费者的比率)不到0.1%,而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转化率大概是2%到5%。呜呼,付费阅读的艰难可见一斑。

我想,在今天,阮一峰,以他的才学,怕是能收到十倍百倍以上的数字,甚至更多。

关键是收费者的流量获取。

AMA的模式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总有人愿意出点ta认为的小钱来获取信息,也总有人不介意赚点外快。

AMA平台的核心是配对。

分答的语音模式,给数据挖掘造成了一定的不便:辨析各种带着口音的语音,总是一个麻烦事。但它可以通过文本式的问题,以及偷听人数,来衡量一个回答的归属与价值。

让提问者找到合适的回答者,让回答者找到合适的收听者(分答给出的类似粉丝的一种概念),让围观者慢慢形成属于分答自己的社交网络。

当这个网络形成后,中小答主也能间或赚点小钱,平台的运作机制,便良好有序起来。

至于是知识传播,还是娱乐传播,

已然不重要了。

如果看完本文,再看以下这张图,你就明白,题目中的“发财小路数”为何了——赶紧,PAPI酱会涨价:

—— 首发 上海观察 ——

版权说明 及 商业合作

作者:魏武挥,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为什么知乎会成为“魏则西”、“雷洋”等事件发酵的温床?
「在行」,看起来很美——为知识付费和UGC的继续思考
默尔索:知乎”精英”社区已盛名难副,营销气渐盛
知乎: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流量究竟如何变现?社交问答网站的生与死
问答网站总体的态势,已不复当年的英姿
知乎·果壳:两枚知识型社区的生存样本解剖
从果壳网“在行”看国内分享经济的未来

您可能还喜欢…

13 Responses

  1. 徐达内说道:

    是你,一年前断了我的财路!

  2. 小刀崔说道:

    有时候,问题大于答案。还有一个隐性的诱惑:每个人都在等待一个挠到痒点的问题。当那个漂亮的问题抛出来之时,隐藏在互联网帷幕下的精灵们,纷纷喟叹吾道不孤,网络之大,到底还是有人懂我的。此中机锋之乐,不足外人道。就像一位女生问国民老公王思聪:你不断宣称自己是不婚主义,是不是在呼唤终结者?

  3. 阿企说道:

    分答更类似一次KOL病毒营销,估计以后还会演化,搞App,朝着知乎的方向;而知乎live则是长期变现工具,依托于知乎答主

  4. 王海天说道:

    医生回答这个不靠谱啊!每个人的特征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又不见面。再优秀的医生,也无法回答出好的效果。

  5. 说道:

    长得不好的自媒体,没办法拍视频;口吃的自媒体,没办法用分答;像魏老撕酱,又好看又会逼逼的还当什么专栏作家,赶紧出道

  6. 大牛无形说道:

    我也在芬达呀,可惜姬十三同学不给我分流量,欲哭无泪。有没有什么办法逼着姬十三同学给我分流量呢?坐等。。。

  7. 缘冬说道:

    1、几年前听你说过这么一个判断,大意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怎么把合适信息匹配到合适的人比生产更多的信息更重要。所以我自己觉得分答的关键可能会是娱乐社交属性。 2、我比较关注用户会提出哪些问题,但担心分成的机制会带来泡沫。比如罗振宇将分成全归提问者,这让罗振宇免费获得大量的问题,而怎么挑选每天的问题做呈现又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商业逻辑。 3、记忆和智能的外部化,怎么处理信息知识和我们之间的关系,谁能给出些建议的,请吃麻辣烫!!

  8. 王大磊说道:

    感觉偷听的机制像极了传销里的下线跟微商里的代理…..!传播便能受益!

  9. song说道:

    那春雨健康的那个服务做起来了吗?老师你会愿意付费接受私人健康的网上服务吗?

  10. 公子说道:

    1.如何找到专家?
    所谓专家,最重要的莫过于专家的个人能力水平和业内声望名气。
    首先进行行业的划分,其次进行行业内领域的垂直细分,直到将该行业该领域细分得不能再细分为止。
    例如教育行业-早教行业-老师-某科目老师等等(个人对行业分布不甚了解,仅仅以此类型举例)
    在进行了细分之后,还要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
    因为分答和在行一样,都是提供知识解答,但是不仅仅是在线上,也可以是在线下。
    01.按照地域划分。国内国外、省份、城市、地级市、乡镇、用户距离最近的城市、专家何时会在此城市(定居、旅游、出差等等)。
    02.按照行业经验和荣誉进行划分。三年五年十年、多少年之内、获得何种荣誉等等。
    03.按照性别划分。
    04.按照年龄划分。
    以上仅仅是划分的标准的范例,当然如果必要的话,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划分。
    专家入驻分答时对专家的介绍要详细,具体到专家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所在地域、行业经验等等。
    在对专家进行了仔细的划分之后,用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找寻到值得信任的专家,并且还具备与专家面对面一对一线下沟通的可能。
    我相信,也始终相信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佼佼者出现,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成为了意见领袖,而分答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邀请他们,把他们和他们的知识呈现在万千粉丝面前。

    2.如何说服专家入驻分答?
    01.直接的金钱回报。将分答的收益分成机制讲述清楚,公开透明,高效直观,取得专家信任。
    02.在网络上积累名气声望,获取粉丝有助于日后成为网红。现如今成为网红成名方式各异,网红实现商业变现也是方式各异。
    03.获得知识值得被尊重、个人价值最大化的自我满足实现。
    04.分答操作简单,易于上手。很多专家是业内具有多年经验的业内行家,但是并不像年轻人一样会使用APP等工具,手把手教授使用方法,保证简单易学就OK了。

    3.分答在后期如何运营?
    01.分答上专家的时间精力有限,无法回答所有粉丝的问题。
    a.每日对用户提问的问题数量进行限制,如每日10个等。
    b.对于粉丝提出的大量问题,由平台进行统一的审核,剔除掉低质量的问题,最终选择若干个高质量提问发送给专家回答。
    c.对于发送给专家的问题的时间,可以由专家进行自定义选取,自行决定只在这个时间段接受粉丝提问。

    02.直接的竞争对手知乎,也推出了相应的付费问答应用-值乎。
    分答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值乎,对自有产品和竞品进行一次swot分析,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才是上策。
    毕竟知乎作为一个社会化的问答社区已经存在这么多年了,用户的口碑一直也不错,所以知乎将会是分答的一大竞争对手。

    03.目前分答的回答方式限于60S语音,而没有其他形式,存在固有缺陷。
    a.可以尝试在分答平台内部搭建一个视频直播的功能,凭借目前视频直播的风口迎风而上。由各路专家亲自上阵直播,传递知识。至于变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不容细说了。
    b.在问答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由分答对用户的提问和专家的回答进行一次总结,挑选有价值的问答集结成书出版或电子版本书籍售卖,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对专家、用户进行分成,也可以做到将有价值的问答最大化的呈现在用户面前,同时还可以保证书籍内问答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相当于一次知识科普性教育。
    c.由于语音形式的回答无法形成分享,所以可以尝试在分答应用中建立社群,吸引到有着相同需求的用户,将他们集聚在一起。一个用户提问,其他用户都可以收听到这个答案,至于这次收听需不需要付费另当别论。而且,对于提问过多的情况,社群内部还可以设置一个投票的功能,社群内所有用户投票选出最具有价值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的质量。

    总而言之,分答以及值乎的推出爆红,事实上就是知识类网红在凭借着网络平台进行一场商业变现。
    而在未来,知识经济和分享经济必将迎来大爆发时代,而广大的用户也会形成为高质量的知识付费的消费习惯,现在还仅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已。

  11. 柳如婳说道:

    说分答的商业模式简单好复制,我也只能呵呵了。本人认为分答的模式很难复制壁垒很高。
    分答成功有以下几个条件:1:简单好用的软件(提问回答的方法) 2:运营能力(病毒式传播)
    3:销售能力(地推能力能找到大vc参与)。说分答简单好复制的都是只看到了第一个条件,觉得设计了好的提问回答方法就是一个商业模式了。魏朱商业模式定义商业模式有六要素,其中一个是关键资源能力,分答的关键资源能力不是在于开发软件的能力,而是在于第二和第三个能力。我只想说你觉得分答好复制你复制一个试试,保证你找不来王思聪找不来罗胖子。死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果壳分答的本质是网红经济,与微博同质,跟知识分享没有太大关系。

    真正的知识社区是网易云课堂、MOOC,你可以问问小朋友们和专业人士从哪里汲取知识。知乎、果壳、微信公众平台都是内容社区。

    知乎Live和在行则有「传授知识」的影子,这是知识分享社区应有的方向。如同我在分答「纸质书最终会被电子书取代吗?」所答的,目前为止,人类传播知识最好的载体依然是图书和线下课堂。跟直接通过生殖遗传记忆的三体人相比,我们落后太多。善用技术,善用互联网,人类文明的雅典知识共和国才有建成的可能。

    Sorry ,没有回答它是否会失败的问题。从分答的势头看,它没有失败的可能,它最后的困扰应该是为什么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功——一如当年的新浪微博。毕竟,一个让明星、网红、 名人、大V和段子手和小透明们都直接分到真金白银或得到满足/娱乐的平台,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12. 张亮-Leo说道:

    你们天天在这里吐槽分答是“网红经济”,网红前期导流成本低啊,后期剩余流量可以分给其他人啊

    你们天天在这里吐槽分答的“定价困难”,1分钟只是现在的套路啊,微博不也有短微博和长微博啊
    你们天天在这里吐槽分答是“语音媒体”,语音媒体本身不是失败的商业模式啊,如果真能做出一个语音版微博,也成就了一个现象级产品

    现在的产品永远都只是现在的产品,谁都看数据的,谁都会迭代的,特别是对于这样一个实在没有技术门槛的产品,获取行家的成本低就是优势,执行力高就是优势,我所看到的分答团队真的执行力很高啊,看团队的未来也是看产品的未来啊。

    但真正要衡量分答这样的产品能不能成功,要站在宏观角度上,用最简单的思路去衡量啊:
    “分答模式真的让消费者获取知识的效率提高了吗?”
    “分答模式真的让消费者获取知识的成本降低了吗?”

    【如果你是一个主动提问的消费者】效率提升了,但提升的是小众群体
    针对人问问题的效率提升了:你总有只有某个人知道的知识问题吧
    针对问题问问题的效率没提升多少:人和问题是有错配的,不如到知乎多圈几个人;当然在某些特别具体的问题时,就不在乎错配带来的效率下降了

    【如果你是一个看问题的消费者】效率下降了,而且下降的是更大多数群体
    搜索功能效率降低了:语音只能对题目匹配,大量回答内容的关键词都派不上用场了
    推送匹配的效率降低了:标签只能从题目中提取了,推荐算法的难度也下降了,这就好比原来是今日头条,现在又回归凤凰新闻了

    针对某个人的消费门成本下降了,但是针对一大类问题的消费成本上升了:如果你是在看你感兴趣的人,你觉得成本下降了;但这就是知识领域中最上面的一层冰山,你不可能天天看的,更多是出于知识的获取,这部分内容你不知道播出来值不值,机会成本和实际成本都上升了

    现在回归到看题目的大家了,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消费知识的效率真的提高了吗?
    我认真地希望分答和值乎认真地把网红和一小撮大咖当做粉丝经济来做。
    其他的小咖和知识拥有者,如果不计较那么几十一百块的话,求回归知乎吧,让真正的思享在真正知识分享的社区里留存下来。
    我从来不知道互联网有一个原则是「开放共享知识」,知识如何共享?如何开放?我唔知额……

    其次,分答的问题在于:

    1、对于答题者来说,60秒时间,其实足够说2、3个笑话,但很难说清楚一个知识点。所以,60秒根本不是用来提供知识的。
    2、对于提问者来说,由于回答时间只有60秒,因此,提出的问题必须颗粒度很小,指向性很高,否则,对于答题者来说,就根本无法回答。但是,提问字数限定在50字内,真的碰到了具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本无法提问。
    可以感受一下:
    1)说个黄段子吧?(指向性高,颗粒度小)
    2)上司经常给我穿小鞋,我该辞职吗?(要解决问题,必须弄清楚到底在什么场景下,如何穿小鞋,以及是否穿小鞋,需要剖析提问者的状态、心态,了解问题发生的场景,需要互动)
    3、筛选靠谱的回答者有难度,所以必须以人为中心(话说也没办法以问题涉及领域为中心),那么马太效应会非常显著,并且积极印证「出名要趁早」。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热度会很快过去——当然,可以和新浪微博一样,一波一波带明星。

    至于知识分享之类的,我不看好任何所谓知识分享的社区,毕竟知乎也好、果壳也好,都是内容社区,而不是知识社区。

  13. 王栗子说道:

    我承认这是一个很厉害的产品,它解决了好几个痛点,正如大家都提到的,它让提问人也有了赚钱的机会(提问人可以通过分析回答者的平均偷听率,来估算自己的风险),回答者更是稳赚,而围观者只是出一块钱而已。乍一看,每一方都赢了。

    不过,分答肯定不会是一个优质的知识分享社区,60秒语音不是传递知识的最有效载体,就算将来把时间限制放宽,语音形式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这就是粉丝经济啊。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凯文·凯利的1000个粉丝理论,有大规模实现的可能。

    他说,任何创作者,只要你有1000个铁杆粉丝,不管你创作出什么作品,他都愿意付费购买,那你就能因此而存活。

    以前觉得付费阅读是一种可能,后来发现,「阅读」在今天实在太小众了,集满1000个铁杆阅读者,其实挺难的。

    微信公众号则需要数万,十几万粉丝,才能够供养一个创作者。

    分答的话,至少从短期的数据来看,如果一个人有1000个关注者,而他合理定价,积极答问,那日入过千一点不难。

    而且分答的门槛惊人地低,比直播网红都低多了,连露脸都不要,只要讲几句话而已,谁不会呢?

    所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最高效的粉丝经济模式,几乎可以成立。

    分答会不会失败?我觉得这个几率不小。

    互联网上三分钟热度的爆款产品太多了,分答要解决很多很多个现存的问题,比如新鲜感过去了,隐私问完了怎么办?才能使现在的火爆成为常态。

    不过分答的出现,绝对会对知乎、知乎 Live 构成良性的刺激,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付费问答将以比原来快得多的速度发展。

    知乎现在做的 Live, 同样非常有想象空间,它是一对多的,效率更高。

    未来的评价标准可能是这样:最好的内容平台,应该能让内容创作者赚到更多的钱。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