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岳飞(岳武穆)的待遇,聊一聊《鹿鼎记》

今天再聊一聊《鹿鼎记》。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在小说里,史可法、岳武穆、关公,三个忠臣义士,待遇却不一样。

六神磊磊:岳飞(岳武穆)的待遇,聊一聊《鹿鼎记》

话说有一次,康熙派给韦小宝一个差事,让他去扬州给史可法修一个忠烈祠。

什么是“忠烈祠”?康熙怕韦小宝这个猪头不懂,还专门作出了权威解释:“是一座祠堂,供奉忠臣烈士的。”

那么,这位史可法先生到底是不是忠臣烈士?是的,可人家是明朝的忠臣烈士,不是清朝的。对于清朝,他本来是敌对分子、敌对势力,几十年前还带兵在扬州和清军打得你死我活。

当时,清朝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斩于军前”。有的书说得更详细,“尸裂而死”,管杀不管埋。

那时清兵又搞屠城,尸如山积,史可法的遗体根本没法分辨,最后只好在梅花岭上葬了他的衣冠。

韦小宝回忆说,几十年来,扬州当地的老百姓想纪念史可法,但又怕犯错误杀头,于是就改成纪念“九纹龙史进”。连最大的夜总会丽春院里都搞了个史进的牌子,每到初一月半,广大失足妇女和老鸨都要集体向这牌位磕头。

这悲催的史可法,堂堂大臣、兵部尚书、二十七岁的进士,居然变成没文化的水浒草寇了。

谁知道几十年后,历史评价变了。你看《鹿鼎记》里,对史可法的评价天翻地覆,从敌对分子变成史进,又从史进变成了忠臣烈士,还要给他造祠堂。

康熙一本正经地告诉韦小宝:“我褒扬史可法尽忠报国,忠君爱民,是个大大的忠臣,大大的好汉。”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因为形势变了,吴三桂要造反了!

活的吴三桂要造反,死的史可法立刻就值钱了。清朝开始大张旗鼓,表彰忠义典型。史可法本来做史进都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估计本名都忘了,忽然一下就翻了身。康熙说:“我们大清敬重忠臣义士,瞧不起反叛逆贼。”

“反叛逆贼”这词儿是在敲打谁啊?吴三桂啊。

不但史可法翻身了,他过去的部下、子民都跟着翻身了。康熙要求,“把扬州当时守城殉难的忠臣将勇,都在祠堂里供奉。”过去都是敌对分子呀,现在统统供奉了。

不但重新评价,朝廷还要发钱——“再拿三十万两银子去,抚恤救济扬州、嘉定两城的百姓。我再下旨,免这两个地方三年钱粮。”

这政策,真是好。

说起来,史可法是沾了吴三桂的光。如果吴三桂不反呢?有可能史可法还是要继续做史进。

韦小宝一看,史可法都可以被表彰,那么关帝爷爷呢?也是忠臣义士嘛。他便问皇帝:能不能把关羽爷爷的庙也一起修一修?

康熙的反应是什么呢?是兴趣大减:

“修关帝庙,那是很好。”

你瞧这语气,不是“此计大妙”,也不是“此计甚好”,而是“那是很好”。在机关里呆过的就知道,领导说“那是很好”啥意思?就是不怎么好。你的提议,可以搞,也可以不搞,但最好是别搞拉倒。

不过,康熙毕竟还是会做人,有领导艺术,充分给了心腹韦小宝面子,又加了一句话:

“关羽忠心报主,大有义气,我来赐他一个封号。”

待遇比史可法就差多了。史可法是组织纪念、倡导纪念,关羽就变成民间自行纪念了。

不是说要表彰忠臣义士吗?怎么对关公这样的大义士又没兴趣呢?那也不怪康熙,因为表彰你老关,对当前的形势根本没有什么帮助嘛!

对当前形势没帮助的历史冷灶,好端端地烧他做什么呢!

说起来,这也怪关羽自己不争气。在元朝的时候,他是有机会的。我们看《倚天屠龙记》:

“有人道: ‘南方明教造反,今日关帝菩萨游行时眼中大放煞气,反贼定能扑灭。”

“有人道: ‘明教有弥勒菩萨保佑,看来关圣帝君和弥勒佛将有一场大战。’”

你瞧啊关公,你当时明明可以的,为什么让明朝赢了?你为什么没打过弥勒佛?

话说,韦小宝如果只提议尊崇关公,那还罢了。

他居然吃饱了撑的,又来建议:说书先生讲,自来最了不起的忠臣义士,一位是关帝关王爷,一位是岳飞岳爷爷。能不能把岳飞岳爷爷的庙也修上一修?

这就是要作死了。更多六神磊磊文章:www.yangfenzi.com/tag/liushenleilei

康熙的反应,是笑道:“你心眼儿挺灵,就可惜不读书,没学问。”

“不读书”,是含蓄的说法。康熙的真实意思,不是批评他不读书,而是批评他不讲政治。

他告诫韦小宝:你这个猪头,岳飞打的是金兵。咱们大清,本来叫做后金,金就是清,金兵就是清兵。“这岳王庙,就不用理会了。”

你看,忠臣义士和忠臣义士是不一样的。史可法是可以重新评价的,岳飞却无论如何不能重新评价。

韦小宝只好连忙说:“是,是,原来如此。”自讨没趣了吧,多嘴打脸了吧。

这就是韦小宝能力上的短板。你看他在办具体事务、合纵连横的时候,特别能干。但一到思想文化工作上,他就不灵了,一提建议就被打脸。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岳爷爷、关王爷、史可法,大家都是忠臣,却一个朝廷倡导纪念,一个民间自行纪念,一个原则上不准纪念。

史可法怎么评价, 要看吴三桂反不反;岳飞怎么评价,要看努尔哈赤争不争气;关公怎么评价, 要看元兵打不打得过张无忌的明教。

毕竟还是张无忌太单纯,没有康熙的政治头脑。

如果换了是我,一定命令杨逍:

去东吴给我修一个忠烈祠堂,表彰吕蒙将军,捉关羽捉得好,是大大的忠臣义士。再把马忠、糜芳、傅士仁、潘璋,还有什么华雄将军、颜良文丑将军、五关六将、庞德将军等等这些忠臣将勇,都在祠堂里供奉!

杨逍那么聪明,一定不会像韦小宝一样问:吕蒙要纪念,那鲁肃纪念不纪念?

否则领导一定大怒:“鲁肃和关羽长期搞在一起,荆州要不回来,又放任他单刀赴会,丧权辱国,纪念个P!”

文/六神磊磊 (六神磊磊读金庸 微信号:dujinyong6)】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六神磊磊:丐帮的堕落,帮主公然给私生子在公司安排工作做高管

➤ 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 侯虹斌:那些历史上丑陋的极品男人

➤ 一个体制内外的双面间谍——《鹿鼎记》中的革命路线之争

➤ 六神磊磊:注意过没?金庸笔下几段最逗比的小情节 

➤ 笑红尘,刀剑如梦,江湖路…曾经的少年,这些武侠神曲你现还听吗? 

您可能还喜欢…

11 Responses

  1. 凡心说道:

    岳飞出生时那时候还是北宋,正是宋辽间因澶渊之盟(公元1005年)百年和平的尾声,不用几年,女真就会崛起,并在十年内横扫北辽,建立起另一个更强大并给当时中华民族带来更深重灾难的政权:金朝(别给我扯什么一家亲,在现在是民族团结人民内部矛盾,那时候就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什么时代说什么时代的话)

    靖康之耻:相信大家对这段历史也耳熟能详,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首都开封(此处明言,攻破的是外城,金军并未进驻东京),在这个赵宋经营上百年的帝都,女真人虽没有放火焚城,但依然在控制区域烧杀掳掠尽显了一个野蛮侵略者的面目。当时正隆冬时节,金军占领区的人被劫掠一空,冻死饿死无数。因开封军民群情激奋,数十万人要守土抗战,金军也没有贸然占领开封全城。但还是诱骗钦宗入营,数日卑躬屈膝,朝北而拜向金称臣。事后金人就来索要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当时开封孤城之中,搜刮已尽,根本无法凑齐。然而,钦宗已被金人吓破了胆,一意屈辱退让,下令大括金银。金人索要骡马,开封府用重典奖励揭发,方才搜得7000余匹,京城马匹为之一空,而官僚竟有徒步上朝者。金人又索要少女一千五百人,钦宗不敢怠慢,甚至让自己的妃嫔抵数,少女不甘受辱,死者甚众。关于金银布帛,钦宗深感府库不足,遂令权贵、富室、商民出资犒军。所谓出资,其实就是抢夺。对于反抗者,动辄枷项,连郑皇后娘家也未幸免。即便如此,金银仍不足数,负责搜刮金银的梅执礼等四位大臣也因此被处死,其他被杖责的官员比比皆是,百姓被逼自尽者甚众,开封城内一片狼藉萧条景象。
    据《宋俘记》中记载:金军撤退前俘虏高达一万四千人,其中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余人,妇女三千余人,不及一月死者过半。《呻吟语》记载妇女分入大家,不顾名节,犹有生理;分给谋克以下,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除此之外,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金戈踏处,生灵涂炭。此举直接动摇了汉人在淮河以北统治根基。在当时,倘若如此都算不上国耻家恨,真是愧为中华儿女。而在今天,因民族统一团结国策影响下,刻意弱化了这些历史的教育宣传,我当然支持国策,可是也应该了解历史,不了解这个背景无法了解岳飞。下放靖康之耻后山河破碎的地图
    岳飞就是出生和成长在这个大环境下的一个贫民,你没看错,岳飞家世代务农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宋史·岳飞传》。传说岳飞出生的时候有长得像鸿鹄的大鸟在他家附近绕飞,故表字鹏举,名飞。这个名字似乎就预示了他之后威震天下以及传近千年的岳家军!(中国数千年古代史以人命名且声名赫赫的军队除了岳家军就只有戚家军了)
    在列举岳飞与金人战绩之前,先列举下他对内的贡献,由于各地叛乱数量极多,且规模也不能在大比例尺地图上直观标注,所以仅作一些简要的文字说明吧。

    绍兴三年,击溃多处游贼寇,平定吉,虞州叛乱。
    时虔、吉盗连兵寇掠循、梅、广、惠、英、韶、南雄、南安、建昌、汀、邵武诸郡;飞列骑山下,令皆持满,黎明,遣死士疾驰登山,贼众乱,弃山而下,骑兵围之。贼呼丐命,飞令勿杀,受其降。授徐庆等方略,捕诸郡余贼,皆破降之。——《宋史·岳飞传》(下同)

    绍兴四年五月,陆续收复郢州,随州,襄阳。击败伪齐的反扑。
    飞鼓众而登,超投崖死,复郢州,遣张宪、徐庆复随州;合战,马应枪而毙,后骑皆拥入江,步卒死者无数,成夜遁,复襄阳。刘豫益成兵屯新野,飞与王万夹击之,连破其众。

    绍兴四年七月,岳飞分别派遣数路部队与敌在邓州城郊接战,数次战败敌军,收缴物资无数。十七日平定邓州,二十七日平定唐州,随后再败金与伪齐联军,收复信阳,复州。至此,襄阳六郡重归宋土。
    飞遣王贵、张宪掩击,贼众大溃,刘合孛堇仅以身免。贼党高仲退保邓城,飞引兵一鼓拔之,擒高仲,复邓州。帝闻之,喜曰:"朕素闻岳飞行军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又复唐州、信阳军。

    收复襄阳六郡的战略意义我觉得无须赘述,哪怕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深有体会。拿下此地,西可联结川陕,北可进望中原,进可攻退可守,实为战略要冲。

    建炎四年,杨幺聚集人马占领洞庭湖区,采取“陆耕水战”模式,成为宋廷心腹大患,多次诏安征讨均铩羽而归。绍兴五年,岳飞先后招降了杨幺部将黄佐等两千余人,四月,攻外围营寨得胜,后设伏成功再得大胜。
    先遣使招谕之。贼党黄佐曰:"岳节使号令如山,若与之敌,万无生理,不如往降。节使诚信,必善遇我。"遂降。飞鞭士安使饵贼,曰:"三日贼不平,斩汝。"士安宣言:"岳太尉兵二十万至矣。"贼见止士安军,并力攻之。飞设伏,士安战急,伏四起击贼,贼走。

    绍兴五年六月,招降杨钦营寨。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围攻杨幺寨,杨幺不敌,突围失败,后被俘处死。
    飞遂如鼎州。黄佐招杨钦来降。是夜,掩贼营,降其众数万;飞亟遣兵击之,贼奔港中,为筏所拒。官军乘筏,张牛革以蔽矢石,举巨木撞其舟,尽坏。么投水,牛皋擒斩之。

    自此,一举荡平湖贼。得丁壮数万,船舶千余。数年光景,原先左支右绌的南宋小朝廷终于能在南方站稳了脚跟,而不是被内忧外患逼的东躲西藏。并且还能组织力量进行北伐,进图中原,这不是一个名义政权能够支撑的。

    下面我大致列举下岳飞与金人作战的出自宋史的记录,首先表明一点,宋史中的记载未必全是准确的,许多地方与诸如金史中也有出入,例如最著名的朱仙镇大捷,其真实存在性还尚待考证。其次岳飞的战果并不仅仅是对金,起码有一大半是平定内部叛乱,如李成,张用,曹成,杨幺,刘麟(伪齐)等,为突出针对性,去掉了这些的战役记录仅罗列直接与金军对敌的部分(北伐中大部分的直接对敌并非金人而是伪齐,如前三次北伐,伪齐与金联军也不录)
    建炎元年飞以铁骑三百往李固渡尝敌,败之。从浩解东京围,与敌相持于滑南,领百骑习兵河上。敌猝至,飞麾其徒曰:"敌虽众,未知吾虚实,当及其未定击之。"乃独驰迎敌。有枭将舞刀而前,飞斩之,敌大败。

    飞独引所部鏖战,夺其纛而舞,诸军争奋,遂拔新乡。翌日,战侯兆川,身被十余创,士皆死战,又败之。

    飞引兵益北,战于太行山,擒金将拓跋耶乌。

    二年,战胙城,又战黑龙潭,皆大捷。从闾勍保护陵寝,大战汜水关,射殪金将,大破其众。驻军竹芦渡,与敌相持,选精锐三百伏前山下,令各以薪刍交缚两束,夜半,爇四端而举之。金人疑援兵至,惊溃。

    三年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签军首领四十余。察其可用者,结以恩遣还,令夜斫营纵火,飞乘乱纵击,大败之。

    四年,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横尸十五里。兀术归,飞邀击于静安,败之。

    飞屯三墩为楚援,寻抵承州,三战三捷,杀高太保,俘酋长七十余人。

    飞以泰无险可恃,退保柴墟,战于南霸桥,金大败。(第四次北伐的记录附在下图后)

    前面说前几次北伐直接作战都是伪齐而非金人,这里放一张前两次北伐期间的直观地图

    这是第四次也是最重要一次北伐开始前两年的地图。

    第四次北伐严格来讲是金人打的先手,完颜宗弼(兀术)撕毁停战协议分四路南下拉开的序幕。这是开始时的地图。

    绍兴十年,金人攻拱、亳。飞乃遣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分布经略西京、汝、郑、颍昌、陈、曹、光、蔡诸郡;未几,所遣诸将相继奏捷。
    兀术益兵来,部将王刚以五十骑觇敌,遇之,奋斩其将。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
    五月,完颜宗弼亲统大军,以聂儿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自汴州取道向两淮进军。完颜撒离喝统西路军攻陕西。七月,岳飞部将张宪下蔡州,同傅显下许昌,牛皋等下陈州,中军统制王贵也接连攻下郑州与洛阳。

    方郾城再捷,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颍昌,汝宜速援王贵。"既而兀术果至,贵将游奕、云将背嵬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之,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七月,兀术得知郾城兵马不多,用万余骑兵突袭,在郾城往北与岳家军对阵,被岳家军败之。十日,金军再次进犯郾城,又被岳飞打败,杨再兴以数百骑兵斩杀金军千余英勇战死。十四日,兀术再率军数万攻许昌,会战于许昌城西,岳家军“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再得大胜,斩金军五千余,俘五千余,获马三千余,杀了兀术女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不得已放弃开封府,渡河北遁。

    关于朱仙镇之战,历来争议颇多,因为其他史料并无相关的印证记载,有的最权威史料就是来自于宋史,所以还是贴出来吧
    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陵台令行视诸陵,葺治之。

    最后这是十二道金牌召帅时的地图,也就是北伐的最终结果(略早数月,差别不大)

    这是和谈之后宋金之间比较稳定的地图(因数年都未有啥变化,找了47年的)

    结合文字和地图,虽然对金作战的名将不少,如吴玠,韩世忠等(中兴四将里的张俊和刘光世多少有些名不副实。除岳飞外,吴玠的功劳最大),这些战果也不是岳飞一个人能拿下的,更不能说有岳飞在即可直捣黄龙,光复中原。

    但在对外作战阶段,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果。虽未实现直捣黄龙光复燕云,但也部分收复了失地,让金人明白汉人不是随意欺凌的货色(靖康后估计真有这种看法),稳定了两国之间的疆域(以淮河为界,后在边境上筑起坚城,虽后也主要为抵抗蒙古),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战果,这个和谈绝不会如此轻易了事,南宋朝廷也不能稳定统治(剿灭境内叛军),直至蒙古人来了,南宋联合蒙古攻金还收了几座城池。

    我想,看了靖康之难,再看岳飞死前的相关记录,要说这不是一位民族英雄,那真是睁眼说瞎话了。
    何为民族英雄?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维护祖国统一完整和民族尊严的人就是民族英雄!岳飞又哪一点称不上民族英雄了?英雄也是人,也会犯错误,请不要拿着岳飞一些错误的判断和败仗说事,更不要说编造军绩和战果有限说事,编造军绩就算有那也是后人所为。至于战果有限,真是不想说了,小学生才只会看打下了多少地,而且岳飞收到了己方掣肘那可是人尽皆知。故他所做成定论的事也配得上这四个字。
    最后放一段宋史里岳飞传最末的话,死后追封万民祭奠传颂,愿岳武穆长眠
    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赐钱百万,求其后悉官之。建庙于鄂,号忠烈。淳熙六年,谥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宋史·岳飞传》

  2. Patchouli Exarch说道:

    单说韦小宝这个人,我认为他不算悲剧人物。他实际上一直是被其他人裹挟着在这个时代大潮中翻滚,最后诈死退隐,实际上是从这个大潮中脱身出来,尽管有些不如意,有些遗憾,但对他这个人来说,却是得到了解脱和自由。

    有一种说法是: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以鹿鼎记来说,就是有人把武侠小说里面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韦小宝看。韦小宝看到最后一拍屁股,“老子不看了”,全书终。

    武侠小说的核心是侠,侠的核心则是斗争,不管出发点是什么,核心都是斗争。在金庸的小说中,大侠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最终是和时代斗。大侠们可能也是被裹挟在时代大潮中,但他们在其中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念并为之奋斗,哪怕这是逆时代大潮而动,纵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所以我们看到郭靖与襄阳共存亡,萧峰在两难之地自尽而亡。这两个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最终都被时代大潮击倒,撕碎。

    在鹿鼎记中,这样的人是陈近南,尤其可悲的是陈近南是被自己的主人所杀,他为郑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却因内部的权力斗争而被无情杀戮,比起郭靖和萧峰来悲惨的太多了。后两者可谓是为自己的理念殉身,而陈近南却死得毫无价值,也让韦小宝看清了侠义是条死路。

    韦小宝这个人妓院出身,长大了了不起是个龟公,人生最大理想不过是开一家大妓院,偶然遇上茅十八被逮到了京城,偶然进了宫,偶然结识了康熙,又偶然成了青木堂主陈近南的弟子。这一整个过程,每个重大关头他都是身不由己的。他的选择大多是服从眼前利益,为的只是生存,而不是什么理想。直到遇到陈近南,他才算是第一次遇到觉得可以钦佩的人,但这只是对陈近南的个人感情,陈近南对他好,他便对陈近南好,是义气使然,并非是他认同陈近南或天地会的理念。

    对康熙也是如此,韦小宝把他当做好友,为他尽心尽力,跟他是不是皇上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他是小玄子,大家好朋友讲义气。他后来慢慢觉得康熙是个好皇上,过太平日子好过打仗,都是最朴素的平民观念,也决定了他只会顺应时代潮流。

    陈近南被杀,风际中背叛,他对天地会的感情基本消失殆尽,江湖路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康熙也不再把他单纯的当作玩伴,通吃伯这样的封号或许还有几分戏谑之一,但鹿鼎公就正式多了。从雅克萨归来之后收他兵权,又逼他对付天地会,越来越不像对待玩伴的态度,他也开始觉得康熙有些陌生,有了距离感。

    一师一友,是韦小宝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师父死了,友情也慢慢发生了变化,韦小宝看到这一切,自然会明白,自己无需再去承担这些烦恼,只要过自己的安乐日子就好。对他来说,也许真的做个小太监,能够常伴康熙身边,和他一起长大,一起老去才是最舒服的,比接班陈近南当天地会总舵主舒服多了。但若让他仔细想想,多半还是觉得挨那一刀,没了七个老婆,未免亏得有些大吧?

    所以“腰缠十万贯,携美隐扬州”对他来说真的不算悲剧,这只是解脱而已。从此之后,他就是一个“处江湖之远偶忧其君”的少爷,带着家丁牵着狗,在街上调戏调戏大姑娘小媳妇,也许还实现了童年的理想,开了一个大妓院,真正地享受着康乾盛世。那些打打杀杀本来就跟他没关系,如今依然如此。

    先说明,对《鹿鼎记》相关人物和情节的评价,来源于老版原著,而非金庸先生后修改的版本。

    韦小宝是悲剧人物么?我认为不是。

    悲剧人物,是要按照正常人的标准来看的。而韦小宝就不是个正常人,这倒不是说他脑袋有问题,而是在于,这人的成长环境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能有的环境。你可以说他投错了胎是个大悲剧,但你没法说他就此是个悲剧人物。

    所谓悲剧,便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例如乔峰痛失阿朱,例如陈家洛送出香香公主看着她死。那么“美好”便是很重要的,这不是仅仅指容颜美好,而是人品性情。比如坑张无忌的朱九真被殷离害死,好像没人觉得悲剧,宋青书被他爹亲手弄死,也只是觉得罪有应得。但即便是李莫愁那样的大魔头,因为其痴情,以及对郭襄的舐犊之情,她的死也让人觉得挺痛心。任何一点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离去,例如小昭,例如殷离,例如华筝,便是莫声谷这种暴脾气的冲动汉子,不重要的配角,因为其光明磊落和嫉恶如仇,他的死也挺让人遗憾。

    那么回头看看韦小宝,他与美好基本没有什么联系。生在妓院,不知爹,只知娘,身边都是虚情假意,迎来送往,自幼没有任何礼义廉耻的教育,唯一的教育来自于说书先生的评书。所以,“艹你妈”这种对普通人来说足够侮辱的词,对他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他听到这话只会想“不知哪个瘟生又在做我的便宜爹”,然后玩去了。可以说,他的出身极低,也因此他的处事标准极低。追阿珂时各种毒誓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后来和陈圆圆对话,对出身风尘这个词的讨论,他丝毫不以之为意。正是因为这种低出身带来的低标准,让他远离了任何可能的悲剧。

    不过,没有通常意义的利益链式,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他的标准是“讲义气”和“打鞑子”,这是说书先生给他书立的行为底线,其后他基本就遵循这个标准行事,从救茅十八开始,一直到退隐江湖。其他孩童的志向追求,不外乎文中状元,武上沙场。他的理想是开他个十个八个妓院,天天看着满院子龟公嫖客婊子好热闹。再就是逢赌必赢,最好能作弊杀羊牯,通吃岛上一梦充分显示了这一理想。除此之外,便是拔光扬州禅智寺的牡丹,痛骂贼秃。这些理想条条都是奇葩,或者说,就是个一直中二的熊孩子,混吃等死,胸无大志,偏巧时代的潮头推着他,一次次建功立业。而他本人却对这些功业完全不在乎,最在乎的是哈哈的时候身边有没有人问“将军为何发笑”,或者他师父陈近南的像没有陪在郑成功的身边。

    韦小宝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喜剧,财富美女,位高权重这些事就不说了,黄宗羲、顾炎武这种大儒最后甚至要他做皇帝。大字不识,毫无廉耻,却要被推到最高的位置,这件事对他是大大的喜剧,对黄顾二人是大悲剧,因为道德文章一世,如今黔驴技穷。但韦小宝非常自知,压根不搭理,最后一拍屁股跑了,他拒绝了所有可能让自己悲剧的机会。游戏人间,享有善终,看不出他悲剧在哪里。并不是身处悲剧当中,就人人都是悲剧人物。如果能审时度势,据守本心,一生或许平安喜乐,开心的很。比如痴迷武学,不通时务的澄观老师侄,一辈子终老寺院,天天修炼各种武学典籍,你说他悲剧么?

    韦小宝是个什么人呢?是个市井小人,这一点金庸先生说的很清楚。他和陶红英外出雇车马,找了个长随叫做于八。书里写这人就是能说会道,奔走逐利的一个市井之徒,所以人称“少一划”,指他就比“王八”差一点。一般三观正一些的人物,不会与这种人太亲近,但韦小宝感觉遇到了老相识,投机到恨不得斩鸡头烧黄纸了。充分说明了韦小宝的品质,他也是个市井小人。市井小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陈丹青描述过这种人,去他妈的什么崇高,先活下去再说。

    可以说,身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小人物保全自己的办法,就是不要太崇高,因为得不到崇高,才显得悲剧。林冲是个英雄,一生就想忠君报国,但最后被逼到走投无路,不得不上梁山,落草为寇,所以他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但对于毫无家国,种族,敌我意识的韦小宝来说,既然那些崇高的,美好的都不是他想要的,那么对他也就并无什么悲剧可言。这东西毁灭了,对别人来说是个悲剧,比如禅智寺的牡丹,对他来说则是“与我何干”?甚至心中暗地觉得痛快。百胜刀王胡逸之,为了陈圆圆隐姓埋名,改形换貌,一个美男子变成了老农,就为了守着心上人,可称为典型的爱情悲剧。韦小宝对他这份痴情有赞叹的部分,原因是他想要阿珂,与胡逸之的痴情表面上类似,实际上南辕北辙,所以他会建议胡逸之带着陈圆圆溜之大吉,与爱情,与悲剧都毫无关系了。从头到尾,韦小宝都是这样。美色和财富,他不客气的笑纳。高帽子他很有自知自明的甩开,扮小丑,文人最常用的道德绑架对他毫无作用,因此他的一生,除了被夹在义气和友情之间左右为难,不得不跑路之外,并无其他悲剧。但跑路这事……算悲剧么?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于江湖,功成身退,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不过,韦小宝并不是一个坏人,小人与坏人是有区别的,其一在于坏人是有主动陷害他人的心思,例如这部书里另一个小人,同时也是坏人的吴之荣,引发了明史案,才有后来诸多事件,他是为了荣华富贵主动构陷。韦小宝虽是妓院出身,却基本上没有主动害过他人。即使是面对郑克爽这个情敌,也不过是羞辱之。绝大多数时间,他处于弱势的地位,依靠毒药,利刃,宝衣,轻功,在危险中逃得性命。因为他身上牵涉太多利益,各方面反而不敢轻易杀他,给了他腾挪的空间,否则他那点微末的本事,早死了一万遍。另一方面,韦小宝虽然没有传统的礼义廉耻,但有两点他很看重,其一是义气,其二是友情,此外还有半点他表面上不太看重,实则埋在心底的亲情。对天地会众人,他讲义气。对双儿,小玄子这些共患难并生死的小伙伴,他实际是亲情友情居多。对他的母亲韦春芳,他有一点孝心,对师父陈近南,潜意识中当做父亲,畏惧并总想逃离,实则非常亲近。所以尽管是个小人,韦小宝还是能做到听人劝吃饱饭,给人留活路,并不像吴之荣那样无耻。郑克爽杀了他视为父亲的陈近南,他也遵守遗言,不去杀人报仇。天地会各种威逼利诱,要他杀康熙,他也不肯,只能最后一走了之。

    韦小宝这个人物,是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很常见的市井人物,卑微,猥琐,为了点小利可以抛弃尊严,没有大追求。比如鲁迅先生写过的另一个小人物阿Q。但也正是这种人,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大多数。他们以平安温饱过一生为最高目标,为一点小利小弊纠结,就像蚂蚁一样。有各种心思的,但没能力,没本事,若无意外,就只能平庸度过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他们不会是舞台的主角,也不会成为悲剧人物。韦小宝不止一次成为主角,但他成功的以小丑的面目,消解了崇高,拒绝了各种家国情怀,安心的去做富家翁。虽然他没能烧光禅智寺的牡丹花,但开妓院,杀羊牯这两件事,他应该能实现。既然他的理想能实现,凭什么说他是个悲剧人物呢?

    真正的悲剧人物,是陈近南,顾炎武,黄宗羲这些心怀崇高,却无能为力的人。他们看不清事实,不明白明朝为何而灭亡,为一个崇高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要把他们心底最看不起的韦小宝推到皇帝的位置,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绝望。

    近代的武侠,实际与真正的历史并无太大关系,是文人基于自身“修齐治平”的梦想,而臆造出来的成人童话。既然是童话,就有破灭的一天。金庸武侠发展到最后,原本的武侠主角,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陈家洛,在奔忙困顿中被自己效忠的主子杀死,因为金庸已经想明白,这是个死胡同。道德的武侠遇到市井的江湖,诡诈的政治,必败无疑。所以他安排市井小人韦小宝接了陈近南的班,终结了文人侠客的浪漫梦想。就这事本身来说,是个理想破灭的悲剧。但对于身在其中的人,则是乐在其中,因为他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全身而退,有何悲剧呢。《鹿鼎记》的结局是如此符合现实,以至于金庸到最后都不忍,又以道德的名义,要修改韦小宝的际遇,让他妻离子散,成为真正的悲剧人物。殊不知,无论哪个时代,笑到最后的,往往都是这种有点底线,却又能左右逢源的小人,譬如吴化文。一个世道好不好,就看对于这种小人有没有容身的空间。一味崇高,天天说理想,高标准,反而是更凶险的时代。因为民众连平庸的权利都没有了,要么做义士,要么做反贼。非黑即白的时代,就是乱世的开始。

    但正因为如此,这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消解童话,回归现实,拒绝以崇高的名义绑架他人,人可以选择平庸,选择现实主义,这才是自由的真谛。时代的重任,需要每个人来承担,而不是一个人来承担,道德最好用来律己,不要拿着对他人指手画脚。这种文字看着不那么痛快,却最贴近现实。

    将时代的悲剧,与个人的悲剧分开,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不要以为大家都悲剧了,你就一定悲剧,其实你可以不悲剧啊。

    于情怀的目的,我最近在玩大航海时代5。这个游戏里大一点的港口会有酒吧女郎,就像这样。
    你可以跟她聊天,送她礼物,给她讲故事来累积好感度,当好感度累积到顶的时候,她们就会送给你许多好东西。于是无数人前仆后继,在港口刷刷刷刷刷,就为把好感度刷满,然后拿奖励。一旦拿到奖励,除非任务指引过来或者经商路过,可能直到游戏结束都不会有人再进这个港口。

    你管这个叫爱情吗?这不过是为了利益在刷NPC好感度而已。

    对于韦小宝来说是一个道理,我们的韦爵爷在妓院出生,生下来便是跟妓女和嫖客打交道,大家逢场作戏,你来我往,都是为了金钱与色欲,但是这却铸成了小宝的世界观。

    所以在韦小宝看来,所谓爱情,就是刷好感度,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地让一个女人服从于自己。也许正如上面许多答案所说的一样,韦小宝根本不在乎有没有爱情。确实也许有的人不需要爱情,但是随后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韦小宝好像根本没有任何爱的东西,任何东西都能被他拿来毫不留情地利用,一切主体都可以被他当成客体。这样一个没有爱的人,难道不是悲剧吗?

    在金庸的世界里,没有爱就等于行尸走肉。我们会看到,就算鸠摩智和金轮法王这样的大反派,最后也能因其对于武学的痴迷让我们动容,这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他还是个人。因为这是爱,爱是人间最大的喜剧,也是金庸的世界里最大的喜剧。

    当把这本书看到最后,我们会陷入一段贤者时间,会不由自主地疑问,韦小宝转了这么一大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3. Patchouli Exarch说道:

    单说韦小宝这个人,我认为他不算悲剧人物。他实际上一直是被其他人裹挟着在这个时代大潮中翻滚,最后诈死退隐,实际上是从这个大潮中脱身出来,尽管有些不如意,有些遗憾,但对他这个人来说,却是得到了解脱和自由。

    有一种说法是: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以鹿鼎记来说,就是有人把武侠小说里面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韦小宝看。韦小宝看到最后一拍屁股,“老子不看了”,全书终。

    武侠小说的核心是侠,侠的核心则是斗争,不管出发点是什么,核心都是斗争。在金庸的小说中,大侠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最终是和时代斗。大侠们可能也是被裹挟在时代大潮中,但他们在其中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理念并为之奋斗,哪怕这是逆时代大潮而动,纵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所以我们看到郭靖与襄阳共存亡,萧峰在两难之地自尽而亡。这两个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最终都被时代大潮击倒,撕碎。

    在鹿鼎记中,这样的人是陈近南,尤其可悲的是陈近南是被自己的主人所杀,他为郑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却因内部的权力斗争而被无情杀戮,比起郭靖和萧峰来悲惨的太多了。后两者可谓是为自己的理念殉身,而陈近南却死得毫无价值,也让韦小宝看清了侠义是条死路。

    韦小宝这个人妓院出身,长大了了不起是个龟公,人生最大理想不过是开一家大妓院,偶然遇上茅十八被逮到了京城,偶然进了宫,偶然结识了康熙,又偶然成了青木堂主陈近南的弟子。这一整个过程,每个重大关头他都是身不由己的。他的选择大多是服从眼前利益,为的只是生存,而不是什么理想。直到遇到陈近南,他才算是第一次遇到觉得可以钦佩的人,但这只是对陈近南的个人感情,陈近南对他好,他便对陈近南好,是义气使然,并非是他认同陈近南或天地会的理念。

    对康熙也是如此,韦小宝把他当做好友,为他尽心尽力,跟他是不是皇上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他是小玄子,大家好朋友讲义气。他后来慢慢觉得康熙是个好皇上,过太平日子好过打仗,都是最朴素的平民观念,也决定了他只会顺应时代潮流。

    陈近南被杀,风际中背叛,他对天地会的感情基本消失殆尽,江湖路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康熙也不再把他单纯的当作玩伴,通吃伯这样的封号或许还有几分戏谑之一,但鹿鼎公就正式多了。从雅克萨归来之后收他兵权,又逼他对付天地会,越来越不像对待玩伴的态度,他也开始觉得康熙有些陌生,有了距离感。

    一师一友,是韦小宝一切烦恼的根源所在,师父死了,友情也慢慢发生了变化,韦小宝看到这一切,自然会明白,自己无需再去承担这些烦恼,只要过自己的安乐日子就好。对他来说,也许真的做个小太监,能够常伴康熙身边,和他一起长大,一起老去才是最舒服的,比接班陈近南当天地会总舵主舒服多了。但若让他仔细想想,多半还是觉得挨那一刀,没了七个老婆,未免亏得有些大吧?

    所以“腰缠十万贯,携美隐扬州”对他来说真的不算悲剧,这只是解脱而已。从此之后,他就是一个“处江湖之远偶忧其君”的少爷,带着家丁牵着狗,在街上调戏调戏大姑娘小媳妇,也许还实现了童年的理想,开了一个大妓院,真正地享受着康乾盛世。那些打打杀杀本来就跟他没关系,如今依然如此。

    先说明,对《鹿鼎记》相关人物和情节的评价,来源于老版原著,而非金庸先生后修改的版本。

    韦小宝是悲剧人物么?我认为不是。

    悲剧人物,是要按照正常人的标准来看的。而韦小宝就不是个正常人,这倒不是说他脑袋有问题,而是在于,这人的成长环境就不是一个正常人能有的环境。你可以说他投错了胎是个大悲剧,但你没法说他就此是个悲剧人物。

    所谓悲剧,便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例如乔峰痛失阿朱,例如陈家洛送出香香公主看着她死。那么“美好”便是很重要的,这不是仅仅指容颜美好,而是人品性情。比如坑张无忌的朱九真被殷离害死,好像没人觉得悲剧,宋青书被他爹亲手弄死,也只是觉得罪有应得。但即便是李莫愁那样的大魔头,因为其痴情,以及对郭襄的舐犊之情,她的死也让人觉得挺痛心。任何一点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离去,例如小昭,例如殷离,例如华筝,便是莫声谷这种暴脾气的冲动汉子,不重要的配角,因为其光明磊落和嫉恶如仇,他的死也挺让人遗憾。

    那么回头看看韦小宝,他与美好基本没有什么联系。生在妓院,不知爹,只知娘,身边都是虚情假意,迎来送往,自幼没有任何礼义廉耻的教育,唯一的教育来自于说书先生的评书。所以,“艹你妈”这种对普通人来说足够侮辱的词,对他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他听到这话只会想“不知哪个瘟生又在做我的便宜爹”,然后玩去了。可以说,他的出身极低,也因此他的处事标准极低。追阿珂时各种毒誓已经体现了这一点。后来和陈圆圆对话,对出身风尘这个词的讨论,他丝毫不以之为意。正是因为这种低出身带来的低标准,让他远离了任何可能的悲剧。

    不过,没有通常意义的利益链式,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他的标准是“讲义气”和“打鞑子”,这是说书先生给他书立的行为底线,其后他基本就遵循这个标准行事,从救茅十八开始,一直到退隐江湖。其他孩童的志向追求,不外乎文中状元,武上沙场。他的理想是开他个十个八个妓院,天天看着满院子龟公嫖客婊子好热闹。再就是逢赌必赢,最好能作弊杀羊牯,通吃岛上一梦充分显示了这一理想。除此之外,便是拔光扬州禅智寺的牡丹,痛骂贼秃。这些理想条条都是奇葩,或者说,就是个一直中二的熊孩子,混吃等死,胸无大志,偏巧时代的潮头推着他,一次次建功立业。而他本人却对这些功业完全不在乎,最在乎的是哈哈的时候身边有没有人问“将军为何发笑”,或者他师父陈近南的像没有陪在郑成功的身边。

    韦小宝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喜剧,财富美女,位高权重这些事就不说了,黄宗羲、顾炎武这种大儒最后甚至要他做皇帝。大字不识,毫无廉耻,却要被推到最高的位置,这件事对他是大大的喜剧,对黄顾二人是大悲剧,因为道德文章一世,如今黔驴技穷。但韦小宝非常自知,压根不搭理,最后一拍屁股跑了,他拒绝了所有可能让自己悲剧的机会。游戏人间,享有善终,看不出他悲剧在哪里。并不是身处悲剧当中,就人人都是悲剧人物。如果能审时度势,据守本心,一生或许平安喜乐,开心的很。比如痴迷武学,不通时务的澄观老师侄,一辈子终老寺院,天天修炼各种武学典籍,你说他悲剧么?

    韦小宝是个什么人呢?是个市井小人,这一点金庸先生说的很清楚。他和陶红英外出雇车马,找了个长随叫做于八。书里写这人就是能说会道,奔走逐利的一个市井之徒,所以人称“少一划”,指他就比“王八”差一点。一般三观正一些的人物,不会与这种人太亲近,但韦小宝感觉遇到了老相识,投机到恨不得斩鸡头烧黄纸了。充分说明了韦小宝的品质,他也是个市井小人。市井小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陈丹青描述过这种人,去他妈的什么崇高,先活下去再说。

    可以说,身在一个悲剧的时代,小人物保全自己的办法,就是不要太崇高,因为得不到崇高,才显得悲剧。林冲是个英雄,一生就想忠君报国,但最后被逼到走投无路,不得不上梁山,落草为寇,所以他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但对于毫无家国,种族,敌我意识的韦小宝来说,既然那些崇高的,美好的都不是他想要的,那么对他也就并无什么悲剧可言。这东西毁灭了,对别人来说是个悲剧,比如禅智寺的牡丹,对他来说则是“与我何干”?甚至心中暗地觉得痛快。百胜刀王胡逸之,为了陈圆圆隐姓埋名,改形换貌,一个美男子变成了老农,就为了守着心上人,可称为典型的爱情悲剧。韦小宝对他这份痴情有赞叹的部分,原因是他想要阿珂,与胡逸之的痴情表面上类似,实际上南辕北辙,所以他会建议胡逸之带着陈圆圆溜之大吉,与爱情,与悲剧都毫无关系了。从头到尾,韦小宝都是这样。美色和财富,他不客气的笑纳。高帽子他很有自知自明的甩开,扮小丑,文人最常用的道德绑架对他毫无作用,因此他的一生,除了被夹在义气和友情之间左右为难,不得不跑路之外,并无其他悲剧。但跑路这事……算悲剧么?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于江湖,功成身退,这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不过,韦小宝并不是一个坏人,小人与坏人是有区别的,其一在于坏人是有主动陷害他人的心思,例如这部书里另一个小人,同时也是坏人的吴之荣,引发了明史案,才有后来诸多事件,他是为了荣华富贵主动构陷。韦小宝虽是妓院出身,却基本上没有主动害过他人。即使是面对郑克爽这个情敌,也不过是羞辱之。绝大多数时间,他处于弱势的地位,依靠毒药,利刃,宝衣,轻功,在危险中逃得性命。因为他身上牵涉太多利益,各方面反而不敢轻易杀他,给了他腾挪的空间,否则他那点微末的本事,早死了一万遍。另一方面,韦小宝虽然没有传统的礼义廉耻,但有两点他很看重,其一是义气,其二是友情,此外还有半点他表面上不太看重,实则埋在心底的亲情。对天地会众人,他讲义气。对双儿,小玄子这些共患难并生死的小伙伴,他实际是亲情友情居多。对他的母亲韦春芳,他有一点孝心,对师父陈近南,潜意识中当做父亲,畏惧并总想逃离,实则非常亲近。所以尽管是个小人,韦小宝还是能做到听人劝吃饱饭,给人留活路,并不像吴之荣那样无耻。郑克爽杀了他视为父亲的陈近南,他也遵守遗言,不去杀人报仇。天地会各种威逼利诱,要他杀康熙,他也不肯,只能最后一走了之。

    韦小宝这个人物,是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很常见的市井人物,卑微,猥琐,为了点小利可以抛弃尊严,没有大追求。比如鲁迅先生写过的另一个小人物阿Q。但也正是这种人,构成了我们社会的大多数。他们以平安温饱过一生为最高目标,为一点小利小弊纠结,就像蚂蚁一样。有各种心思的,但没能力,没本事,若无意外,就只能平庸度过一生。绝大多数时间,他们不会是舞台的主角,也不会成为悲剧人物。韦小宝不止一次成为主角,但他成功的以小丑的面目,消解了崇高,拒绝了各种家国情怀,安心的去做富家翁。虽然他没能烧光禅智寺的牡丹花,但开妓院,杀羊牯这两件事,他应该能实现。既然他的理想能实现,凭什么说他是个悲剧人物呢?

    真正的悲剧人物,是陈近南,顾炎武,黄宗羲这些心怀崇高,却无能为力的人。他们看不清事实,不明白明朝为何而灭亡,为一个崇高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要把他们心底最看不起的韦小宝推到皇帝的位置,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绝望。

    近代的武侠,实际与真正的历史并无太大关系,是文人基于自身“修齐治平”的梦想,而臆造出来的成人童话。既然是童话,就有破灭的一天。金庸武侠发展到最后,原本的武侠主角,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陈家洛,在奔忙困顿中被自己效忠的主子杀死,因为金庸已经想明白,这是个死胡同。道德的武侠遇到市井的江湖,诡诈的政治,必败无疑。所以他安排市井小人韦小宝接了陈近南的班,终结了文人侠客的浪漫梦想。就这事本身来说,是个理想破灭的悲剧。但对于身在其中的人,则是乐在其中,因为他完成了历史交付的使命,全身而退,有何悲剧呢。《鹿鼎记》的结局是如此符合现实,以至于金庸到最后都不忍,又以道德的名义,要修改韦小宝的际遇,让他妻离子散,成为真正的悲剧人物。殊不知,无论哪个时代,笑到最后的,往往都是这种有点底线,却又能左右逢源的小人,譬如吴化文。一个世道好不好,就看对于这种小人有没有容身的空间。一味崇高,天天说理想,高标准,反而是更凶险的时代。因为民众连平庸的权利都没有了,要么做义士,要么做反贼。非黑即白的时代,就是乱世的开始。

    但正因为如此,这才是金庸最好的作品。消解童话,回归现实,拒绝以崇高的名义绑架他人,人可以选择平庸,选择现实主义,这才是自由的真谛。时代的重任,需要每个人来承担,而不是一个人来承担,道德最好用来律己,不要拿着对他人指手画脚。这种文字看着不那么痛快,却最贴近现实。

    将时代的悲剧,与个人的悲剧分开,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不要以为大家都悲剧了,你就一定悲剧,其实你可以不悲剧啊。

    于情怀的目的,我最近在玩大航海时代5。这个游戏里大一点的港口会有酒吧女郎,就像这样。
    你可以跟她聊天,送她礼物,给她讲故事来累积好感度,当好感度累积到顶的时候,她们就会送给你许多好东西。于是无数人前仆后继,在港口刷刷刷刷刷,就为把好感度刷满,然后拿奖励。一旦拿到奖励,除非任务指引过来或者经商路过,可能直到游戏结束都不会有人再进这个港口。

    你管这个叫爱情吗?这不过是为了利益在刷NPC好感度而已。

    对于韦小宝来说是一个道理,我们的韦爵爷在妓院出生,生下来便是跟妓女和嫖客打交道,大家逢场作戏,你来我往,都是为了金钱与色欲,但是这却铸成了小宝的世界观。

    所以在韦小宝看来,所谓爱情,就是刷好感度,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地让一个女人服从于自己。也许正如上面许多答案所说的一样,韦小宝根本不在乎有没有爱情。确实也许有的人不需要爱情,但是随后的发展中我们发现韦小宝好像根本没有任何爱的东西,任何东西都能被他拿来毫不留情地利用,一切主体都可以被他当成客体。这样一个没有爱的人,难道不是悲剧吗?

    在金庸的世界里,没有爱就等于行尸走肉。我们会看到,就算鸠摩智和金轮法王这样的大反派,最后也能因其对于武学的痴迷让我们动容,这让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他还是个人。因为这是爱,爱是人间最大的喜剧,也是金庸的世界里最大的喜剧。

    当把这本书看到最后,我们会陷入一段贤者时间,会不由自主地疑问,韦小宝转了这么一大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4. 冰块说道:

    尔等看韦爵爷是悲剧,只因你非此辈人。已经有人贴出悲剧的定义,就没必要强行曲解了。
    《鹿鼎记》中的悲剧角色何其之多,怎么轮到韦小宝了?顺治看破红尘,陈近南立志反清,九难国破家亡,背负祸国之名的陈圆圆,即便也是吴三桂和李自成也一生受到束缚无法解脱。然而,笑道最后的只有韦爵爷。因为韦小宝看事情比他们看得都透彻,你们那些什么民族大义、治理天下、至死不渝之情,韦小宝都懂,比你们谁都懂,只是他不会被这些事情纠缠。

    韦小宝从小听闻清兵残杀汉人的事情,当他被天地会义士抓住时,他则真情流露大骂鳌拜,骂得高兴说鳌拜把自己爸爸都给杀了,崔瞎子还纠结扬州十日发生在二十年前,十三四岁韦小宝的爸爸怎么会被杀了。你需要韦小宝是一位纯粹的反清义士时,他就真的是反清义士。九难、陈近南信任韦小宝并非只是被欺骗,他们确实看重韦小宝重义的一面。小玄子说要治理天下,成为圣贤的君王,既然这个皇帝是为天下百姓,韦小宝也不觉得被满人统治有什么不对,所以韦小宝使劲拍马屁。他一边替小玄子效力无碍于他讽刺吴三桂是大汉奸。

    韦小宝是什么人?他可是赌徒,在他的人生观里这一次输了,下一把老子就要回本,连开十把大老子都见过,你真是大惊小怪。在人生的道路上跌宕起伏,韦小宝不会像理想崇高的青年那样,十年寒窗终无所成就要自暴自弃,为了什么信仰、理想奋斗,一旦梦想破灭就生无可恋,韦小宝只会想着下一次如何回本。

    比如萧峰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归属感,这对韦小宝来说多大点事?不就是自己不是汉人吗?不就是死了一个女人吗?韦小宝才不在乎自己父亲是谁,按照周星驰版的说法,如果坑爹有好处,坑到他死为止,这绝对是韦小宝的真实心态。韦小宝最终算失败吗?拿着这么多钱,找个地方隐居开妓院,每天骑老婆,这比很多人都成功啊!什么鹿鼎公、白龙使、青木堂香主、少林高僧的头衔,有的时候他就威风一下,没有的时候何必纠结。

    也许是有人经常把阿Q精神套在韦小宝身上,因为阿Q是一个悲剧人物,导致对韦小宝这角色理解有误,韦小宝确实有阿Q的一面,但还没有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程度,再打个比方,知乎上普遍都是社会精英,每天为了理想奔波无休,遇上一些困难,这些精英心态好,一笑而过。韦小宝就像那种闲着没事的无业游民,每天打打麻将,看看电影,时不时卖点盗版货,遇上一些困难他会骂骂咧咧,你觉得谁更快乐呢?精英分子拿得起但未必放得下,韦小宝这种人无论你把他放在最低的位置还是最高的位置,他都经受得起。郑克爽、刘一舟和韦小宝就形成了这种反差感,郑克爽长得英俊,是忠良之后而又显贵。刘一舟起码也算照顾师妹的好学长。在同时受到屈辱的时候,郑克爽、刘一舟就显得不如韦小宝那样泰然自若,这证明了韦小宝不只是阿Q,他对待成败荣辱其实比他人看得更清楚。金庸写出的韦小宝之所以经典就是他一反以往侠客的形象,他没有那么大的气魄,却又不失为市井之侠。

    侠这个字至今被文人过度渲染,成为很高端的词,其实最早的侠本就包括鸡鸣狗盗之徒,又有称“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韦小宝算是那一类市井侠士。因为不懂得什么大义,市井之徒对侠义的崇拜可能和崇拜金钱差不多,他们认为讲义气可以受到尊敬,所以就那么做。韦小宝的钱早贪到够花了,但是贪的钱越多越好,因为韦小宝认为这是运气。娶得这么多美貌的老婆,不是因为你们理解的那种真爱,你让韦小宝像杨过那样真情,他做不到。但他还是很爱自己的老婆,只不过不是超凡入圣的爱情,是市井之徒的爱情观。

    我相信黄沾作词,顾嘉辉作曲,张国荣演唱的《始终会行运》这首歌才是韦小宝的人生心态,黄沾、顾嘉辉本就是混迹风尘的流氓,最能理解韦小宝的心情,说好听点他们像是曲洋和刘正风,说难听点,加上金庸,他们就几个老色鬼。韦小宝一生当中大多数都只为了自己而活,相比大多数人,他无拘无束,他纠结的那些小烦恼跟国仇家恨比起来微不足道,他悲剧在何处呢?最后韦小宝穿越来到了90年代的香港,风采依然。

    最后附上《鹿鼎记》目录,韦爵爷一生精彩,身经百战,遇过无数大人物,这些大人物还不得不跟他谈笑风生,颇有史诗的荒诞感。

    第一回 纵横钩党清流祸 峭茜风期月旦评
    第二回 绝世奇事传闻里 最好交情见面初
    第三回 符来袖里围方解 椎脱囊中事竟成
    第四回 无迹可寻羚挂角 忘机相对鹤梳翎
    第五回 金戈运启驱除会 玉匣书留想象间
    第六回 可知今日怜才意 即是当时种树心
    第七回 古来成败原关数 天下英雄大可知
    第八回 佳客偶逢如有约 盛名长恐见无因
    第九回 琢磨颇望成全璧 激烈何须到碎琴
    第十回 尽有狂言容数子 每从高会厕诸公
    第十一回 春辞小院离离影 夜受轻衫漠漠香
    第十二回 语带滑稽吾是戏 弊清摘发尔如神
    第十三回 翻覆两家天假手 兴衰一劫局更新
    第十四回 放逐肯消亡国恨 岁时犹动楚人哀
    第十五回 关心风雨经联榻 轻命江山博壮游
    第十六回 粉麝余香衔语燕 佩环新鬼泣啼乌
    第十七回 法门猛叩无方便 疑网重开有譬如
    第十八回 金刚宝杵卫帝释 雕篆石碣敲头陀
    第十九回 九州聚铁铸一字 百金立木招群魔
    第二十回 残碑日月看仍在 前辈风流许再攀
    第二十一回 金剪无声云委地 宝钗有梦燕依人
    第二十二回 老衲山中移漏处 佳人世外改妆时
    第二十三回 天生才士定多癖 君与此图皆可传
    第二十四回 爱河纵涸须千劫 苦海难量为一慈
    第二十五回 乌飞白头窜帝子 马挟红粉啼宫娥
    第二十六回 草木连天人骨白 关山满眼夕阳红
    第二十七回 滇海有人闻鬼哭 棘门此外尽儿嬉
    第二十八回 未免情多丝宛转 为谁辛苦窍玲珑
    第二十九回 卷幔微风香忽到 瞰床新月雨初收
    第三十回 镇将南朝偏跋扈 部兵西楚最轻剽
    第三十一回 罗甸一军深壁垒 滇池千顷沸波涛
    第三十二回 歌喉欲断从弦续 舞袖能长听客夸
    第三十三回 谁无痼疾难相笑 各有风流两不如
    第三十四回 一纸兴亡看复鹿 千年灰劫付冥鸿
    第三十五回 曾随东西南北路 独结冰霜雨雪缘
    第三十六回 乞鸟蛮花天万里 朔云边雪路千盘
    第三十七回 辕门谁上平蛮策 朝议先颁谕蜀文
    第三十八回 纵横野马群飞路 跋扈风筝一线天
    第三十九回 先生乐事行如栉 小子浮踪寄若萍
    第四十回 待兔只疑株可守 求鱼方悔木难缘
    第四十一回 渔阳鼓动天方醉 督亢图穷悔已迟
    第四十二回 九重城阙微茫外 一气风云吐纳间
    第四十三回 身作红云长傍日 心随碧草又迎风
    第四十四回 人来绝域原拚命 事到伤心每怕真
    第四十五回 尚余截竹为竿手 可有临渊结网心
    第四十六回 千里帆樯来域外 九霄风雨过城头
    第四十七回 云点旌旗秋出塞 风传鼓角夜临关
    第四十八回 都护玉门关不设 将军铜柱界重标
    第四十九回 好官气色车裘壮 独客心情故旧疑
    第五十回 鹗立云端原矫矫 鸿飞天外又冥冥

    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一万个读者心中也有一万个韦小宝。我们看一个角色其实很难完全不带有自己的感情,所以韦小宝的人生对于一些人是悲剧,而对于另一些则不是,就看你心里看中的是什么了。

    老话说得好,比上不足不下有余。

    先跳过过程只看结果的话,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动荡的年月,有人流离失所,有人妻离子散,吃饱饭都是一种幸运,韦小宝的结局是什么,老娘一位身体康健(流落风尘就不扯了),娇妻七位各个貌美如花,是不是真心痴心于韦小宝的确是个问题,但是至少双儿和曾柔是有情分的。而且在那个年代,皇帝和他老婆都未必真心相爱,民间夫妻结婚前都没见过面呢。儿女双全。虽然千金散去,但是显然光是剩下的(省着点?)也够下半辈子的了。全家隐居江南,好山好水啊。

    这样也算是悲剧吗?如果说《鹿鼎记》这本书看似喜剧,实则讲述了多个无奈的人生,无奈的时代,那么的确如此。但是单就韦小宝本人,那就实在不能归为悲剧人物啦。

    他的确受过苦难,历经多番险境,左右为难,最后放弃官爵,千金散去,但是你且看他的出身啊,再看他的结局啊。受过苦难却也算是苦尽甘来,历经险境但是次次化险为夷,左右为难最后保得忠义两全,弃官散金隐居江南未必不是明哲保身之道,且得享安逸后半生。从一个妓女的私生子到妻妾成群,儿女双全,衣食无忧,还要怎么安乐呀。

    而且一路走来,虽然有人想利用他,有人算计他,但是同样也有人真心实意待他,陈近南一开始肯定有私心,但是相处下来也算是真心当他徒弟,还救了他的性命。康熙贵为一国之君,以国事天下为重,也有片刻真心相对。曾柔是心系于他而追随(虽然有感激的成分),还有贴心的双儿。

    而且,结局韦小宝的隐居(据说干了老本行,开了夏秋冬院)未必不是随了他的性子。相比起金庸很多书中的角色或郁郁不得志,或一生孤苦,或身负重任无法按着自己的心意活着,韦小宝可以算是幸福的一个人了。

    时隔多年,康熙或许还为了寻找他下江南呢。

    不算悲剧,真要算悲剧的话那tmd地球上所有人都是悲剧。
    韦小宝只是一个凡人,所以他无力改变世界,也无力事事遂愿,可谁又可以呢?!
    所以最终,他像大部分凡人一样,退而求其次,舍弃一些,保留一些;好师傅、好兄弟再也见不到了,金山银山也没了,但至少老婆们还在,至少四院连号达成了,至少自己觉得对天地会、小玄子的“义”字,也总算没有辜负。也算是“激流勇退”吧。

    韦小宝最厉害的是嘴皮子功夫吗?no!这家伙绝对是开了主角幸运光环的!要是其他人早死一百次了。
    韦小宝人品不好吗?no!他愿意为了兄弟义气出生入死,为了阿珂也是几次命都不要了,这些,恐怕大多数男人到死都碰不到如此“兄弟”,大多数女人一生也遇不到这般“情郎”。

    ** 此处多隆表示不服,丫的被扣皇宫,为了几个老婆居然要捅死我!

    成功之处。
    1,利。不用解释。
    2,人生伴侣。双儿,还有阿珂最终投怀送抱,7个夫人还比较团结。
    3,名。皇帝宠儿,官场风流人物,江湖人物领袖,百姓爱戴(台湾原住民。)这里补充一下百姓爱戴,我看了鹿鼎记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好官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愚昧清廉,还是贪污但有政绩?我也开始明白,看待问题不是非黑即白。当然,那个时候我也还小,最终也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4,职场顺利。在官场,在江湖能混得风生水起,最后适当的时机急流勇退。高票答案孔哩的答案真的是惨不忍睹,把小宝描述成一个三无小流氓。事实是小宝在揣测人心上很有一套,或者说面对两个顶头上司很有一套,但是他实际本身能力并不足以支持他能继续在官场(没有文凭学历和知识)和江湖(武功微弱)继续混下去,在适当时机功成身退是最佳选择。

    小宝相对于金庸其他作品主角的最大优势在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个能力不是随便谁都有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金庸所有小说里面最成功的一个主角。

  5. 修电脑说道:

    从韦小宝和读者的视角,韦小宝当然不是悲剧人物。套一句俗语,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一生。他家财万贯,经历过位高权重,一生贯彻了自己对侠义的想法,大是大非上没有让步。他的老婆确实不一定爱他,但是他自己根本不在乎。因为韦小宝从骨子里是个小流氓,小无赖,根本不懂爱情也不屑于去懂。他也不在乎自己老婆爱不爱自己,韦小宝一生心中真正爱的只有师父陈近南,老妈韦春花,双儿三人。其他的人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利用的对象,所以他的老婆爱不爱他,韦小宝根本无所谓,只要能占有她们就足矣。

    从金庸的视角上来看,韦小宝无疑是悲剧人物。

    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竟然用这样一种反武侠的方式作为自己创立的武侠世界的结局。鹿鼎记中最有侠者之风的陈近南死于自己保护的郑克爽,一代宗师阿九一生碌碌无为,没有复国成功也没有报仇成功;神拳无敌归辛树死于“狗侍卫”乱刀下;天下无敌的袁承志漂泊海外,一生不履中土;赤胆忠心的天地会充斥奸细与内斗;一代枭雄李自成举着禅杖了此余生;韬光养晦的吴三桂最终也满门抄斩,宏图霸业归尘土;千古一帝的康熙被臣下愚弄又无可奈何,眼睁睁的看着索额图,明珠,韦小宝闷声发大财,知道韦小宝贪却万万想不到能贪那么多,自己的内库还没有韦爵爷家产多。可以说鹿鼎记一本书,没有一个古典式的英雄。有的只是一个个荒唐的人荒唐的事儿。

    历史终归是当代,可能金庸也看不明白这个世界了,死的永远是岳飞,活的好的永远是秦桧。金庸只能用这种戏谑的方式结束自己编织的武侠世界。这个世界,上帝已死,金庸眼中,快乐无边的韦小宝可能是十四部小说中最悲剧的人物。

    韦小宝就是个流氓而已 玩弄小聪明 用的也多是不上台面的手段 甚至连义气这种概念都是模糊的
    谁说小流氓就不能讲义气了 小流氓最讲义气了 你问问古惑仔里黑帮中砍人的路人甲 路人乙 哪个不是把义气挂在嘴边 不是他看中那个 是生存法则而已 你问他义气以外还看中什么 保不准会哑口无言
    仅就作品而言 鹿鼎记本是金庸封笔的伤心之作 是写了那么多大侠之后 看到现实中名利双得者皆是这般小流氓而已 金庸后来有改鹿鼎记结局的想法 就是觉得这般写法太便宜韦小宝了 给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 应该让他栽点跟头 吃点亏才好
    但意外的是 这样一个小流氓竟然获得了大家的喜爱 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原因很简单 褪去英雄光环的韦小宝才是芸芸众生的常态嘛 大家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出身不好 小聪明 好色 好赌 讲义气也使坏心眼 等等 这样一个小流氓居然和皇帝拜把子 玩转天地会 顺便泡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 真正是芸芸众生意淫的巅峰
    但这是众生的理想不是金庸的 金庸的武侠理想在射雕三部曲里 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而那些终究是小众的 我说的小众 是认识到生活的残酷后 依然喜欢射雕三部曲而非鹿鼎记的
    多数少男少女年轻时未出校门 未在社会讨薪水之前喜欢射雕笑傲 那都是正常的 也是脆弱的 多数人以后会爱上韦小宝的 所以看到有人给韦小宝"洗白" 瞬间把韦小宝推成看重义气 两难抉择 无奈归隐的大侠范了 真是呵呵
    最后我还是要说 韦小宝就是个小流氓 而且不能再喜剧
    PS:抛开以上的讨论 仅就小宝这个人物而言 我还是很喜欢的 哈哈 写这个答案的原因仅仅只是高票答案太过煞有介事的分析让我有点不爽
    没错,韦小宝最在乎的两个人,陈近南和小玄子都没能保全,他的女人未必真的喜欢他,未必有一人真正理解他(其实也没什么可理解的)。

    但是,人的一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凭什么你情义双全、功利与名望俱在?韦小宝少年得势,富可敌国、权能通天、保全家族,这特么叫悲剧?

    人啊,要知足。

    噢,你会说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屁啦!当年他一个妓女之子,衣食、尊严尚成问题,你敢说这些不是他想要的?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就像【奋斗】里的陆涛,生活好了就开始“作”,信我,丫就是没饿着!

    PS鹿鼎记也不是悲剧,是现实,文学作品不是靠“悲剧”和“喜剧”划分的。

    金老是典型的中国文人,《明报》的读者又是东南亚一带儒家文化圈的民众,他前期的小说儒家思想浓厚,推崇忠心报国,维护民族大义,所写出的主角总逃不出「宅心仁厚」四字。最终,也大都能抱得美人归,狄云远远地望见水笙在等他,胡斐一直有个苗若兰在守望,更不提射雕三部曲那几曲动人的爱情故事。爱情上的圆满其实是一个隐喻,换句话说就是「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金庸是在塑造自己理想的情况,至少要个侠客们一个好归宿。当然,这也和明报主要读者群的审美水准有关系,他们是不喜欢悲剧的。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是,红拂会老去,盖茨比只能孤独一生,唐寅不为人间造孽钱,与秋香差了好几十岁。不是谁都能像聪明的苏菲一样拉著艾柏特就跑进永恒之乡,也还能静静地坐在席德的身旁。

    所以金庸不再塑造成人童话。鲁迅先生曰:「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金庸后期的作品,便愈发带有古希腊悲剧一般大气磅礴的苍凉之感,读来如同凭吊关原古战场。英雄一如既往地吸引人,他们仍然侠肝义胆,忠君爱国,慈悲为怀,可是,命运的天平,不会再向他们倾斜了。我们可以看到,金庸小说的侠客主角,运气是越来越不好。郭靖「打不过,加把劲」的六字真言就是一直死不了,后来的狄云可是被欺负得太惨太惨了。天龙八部一书人人求不得,而令狐冲老兄则是从登场以来就没有健康过,受内伤,被吸星大法折磨,情伤更是没完没了,病一好,小说就完结了。最后,陈近南…死得毫无意义。

    这便是兄提到的,「侠」已经穷途末路,根本无法胜过这个混沌的世间。但我们的分歧在于,夏烨兄单从文本出发,读出世间转变,侠的土壤逐渐失去;而我从金庸创作角度分析,我认为,世间不曾转变,太阳底下无新事,在金庸的创作成熟之后,「侠」从来就没有生存的土壤。我不认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说,真正的侠者是有所不为的。正所谓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有底线的人才能相信。然而,关键在于,有底线的人,真的难以对抗无底线的人。蝙蝠侠对上小丑,难道不是完败吗?陈近南抵着多方压力一意希望拥戴国姓爷后代复国,最终反而是被自己全力维护的自己人干掉,相比威逼利诱走天下而逐鹿得鼎的鹿鼎公韦小宝,难道不是完败吗?

    这便是金庸在自己的最后一本小说「鹿鼎记」当中,问这个世界的问题。比韩寒和朴树问得激烈多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固然好听,然而一个人扛得住吗?就算你挺住了,你背后的人不会坑你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英雄全力对抗的庸俗,还不是要将所有人包围?金庸花大工夫写韦小宝附庸风雅之丑态绝非无的放矢,而是直截了当的讽刺。然而,另一方面,韦小宝却多次助陈近南解决大问题,并且都是使用了只属于他的方式,如果没有他,陈近南也许失败得更早。多么赤裸裸的嘲讽啊。

    我与夏烨兄的另一个分歧就在这里。我不认为康熙是「侠」,陈近南才是「侠」。然而金庸看出来了,「侠」本身是有局限的,这局限就是那股意气,那个眼界,那种坚持而不知变通。陈近南若知变通,能看不出康熙是明君吗?若知变通,能看不出郑克爽烂泥扶不上墙吗?

    全书的最后,金老借韦小宝之口,对几位耆宿大儒坦言:

    韦小宝乘机说道:“是啊。小皇帝说,他虽不是鸟生鱼汤,但跟明朝那些皇帝比较,也不见得差劲了,说不定还好些。他做皇帝,天下百姓的日子,就过得比明朝的时候好。兄弟没学问,没见识,也不知道他的话对不对。”
      顾查黄吕四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想起了明朝各朝的皇帝,自开国的明太祖直至未代皇帝崇祯,若不是残忍暴虐,便是昏庸胡涂,有哪一个及得上康熙?他四人是当代大儒,熟知史事,不愿抹煞了良心说话,不由得都默默点头。
      韦小宝道:“所以啊。皇帝是好的,天地会众兄弟也是好的。皇帝要我去灭了天地会,我决计不干。天地会众兄弟要我去行刺皇帝,我也决计不干。结果两边都怪我,兄弟左思右想,决计要告老还乡了。”

    现实地面对当下的问题,而非抱着胸中的理想。周礼不可复兴,要学会超出当下的格局,长远地看问题。金老在几次讲学中一直强调著「开放」的眼界,这裡也是一个投射吧。

    只可惜,那坚持己见并为之献出生命的专一劲头,正是「侠」最可贵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来源于春秋时的士道,一群真正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身体力行去贯彻的英雄人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你能丢掉它吗?变通之后,「侠」还是「侠」吗?「侠」之精神,「侠」之意气,和现代普世价值观,是不矛盾的吗?

    想来金老挂印封刀,应当就是窥见了这种无话可说的矛盾吧。

    18岁的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二。我们来说说夷夏之辨。【本段属于强行催动内力,若稍后反噬还请诸位大侠如 @飞鸟冰河先生出手相助】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自古以来产生了多少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崔斯坦和伊索德,召树屯与喃穆诺娜,林三和月牙儿【喂奇怪的东西混进去了!】…数不胜数,然而我们首先需要明白,这句话是有它的存在理由的。因为民族主义是在氏族社会诞生之后最简单最有力的向心力与粘合剂,它赋予每个个体以对共同体的认同感,这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意味著强有力的凝聚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目睹过这种奇迹的人都必将赞颂人民之伟力。故而直到现在,地球上民族国家引起的争端还是不曾停息。我们本能不喜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其实是因为从小接受了朝廷为合理统治现民族自治区地区而营造的舆论与教育。事实上我们不一定代表著正确。这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基础。

    金庸出身海宁査家,从小接受正统儒学教育,加上当时中国正是受外侮甚矣的关键时刻,民族意识渗透到所有年轻人的脑海里。此时的金庸持有的夷夏之辨还相当坚固,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便以反清复明起手。后来的几部大作,除《笑傲江湖》之外几乎全是以民族衝突激烈的时代为背景。然而金庸的态度却在缓慢地变化。射雕当中杨康投金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而到了后来,《天龙八部》的序言却如是说:

    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爲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韋小寳的父親可能是漢滿蒙囘藏任何一族之人。即使在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主角陳家洛後來也皈依於回教。

    但其实,金老在这一点上的根本判断依据,其实落在了文化上。凡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都会受到他的肯定。明教尽管受六大门派围攻,但全力抗元的行为最终引领了天下大势;近汉的托雷与忽必烈,都描写成英雄人杰。在他的讲学当中,也认为中华民族根本的精神在于衣冠文化。我们需要跨越的是民族的血统论,在文化上同化对方,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是最强大的。他本人甚至说:
    「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清朝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

    我在这里仅仅说一下我的想法,那就是:地球人应该团结起来对付三体人。

    具体到陈近南身上,最有趣的一点,其实是宋伟杰先生论文《民族国家•个人身份•历史记忆——论金庸小说的胡汉恩仇》中提到的这一点。(奇文一篇,推荐大家阅读)
    金庸在《鹿鼎记》里说:“既然鞑子皇帝比汉人皇帝更懂得勤政爱民,有什么理由要把他推翻?”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香港经济起飞、教育日趋普及,再加上经过天星小轮加价暴动、六七年‘反英抗暴’等一连串骚乱后港英(尤其期一年麦理浩上任以还)大力推行社会福利,使香港迈入‘现代’时期,从而培养出香港人对港英的归属感等诸般情况,有着隐约呼应的关系。

    “被殖民者无力自治,而要依附于开明殖民者”这一处境,恰恰应和着70年代香港殖民地的境遇。而韦小宝的双重身份或者说尴尬处境。他既是康熙皇帝的至友和重臣,又是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的香主,正是香港本土居民与即将获得的中国身份以及英国殖民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隐喻。

    于是金庸小说对于此类复杂情境与心态的书写,便恰如芭莫 (Amgelika Bammer)所洞察,林凌瀚所刻意发挥的,“文本的置换运作正好配合港人本身被殖民的置换处境(即身份被转移、延宕、压抑):对中国既缅怀又疑惧,对殖民统治则欲拒还抑的心态下,认同的对象既此亦彼,同时又非此非彼,他我之间不辍协商,无时或息。”
    在这个问题上,对错利弊,又怎么区分呢?金老作为当时香港首屈一指的社评撰稿人,心理状态自然投射到了笔下,成为了小说中关于康熙的描写。只不过后来,屡屡访陆,还见到了太宗的金老,应该可以放下这个心了。

    他的《史上最强日本史》我非常之喜欢,高一的时候读得如痴如醉,后来他写了《明治维新》,我也第一时间买来看。

    看到井伊直弼被暗杀,坂本龙马被暗杀的时候,樱雪丸都作出了这样的评论。

    「我不评价争执的双方对错与否,这个事件仅仅是两方面的一次衝撞出火花的对碰,而一方的火花比较大,把另一方的火花碰灭了。」

    井伊直弼代表开国派,被尊攘派暗杀。

    坂本龙马献出船中八策,推动萨长结盟,被幕府暗杀。

    然而日本终于倒幕开国,经过幕末血风、维新之岚,终于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开国派与尊攘派,幕府与倒幕,都是为自己的想法奋斗的有理想的人。不论哪一方,胜者或败者,都有无数的人倒下。然而,事实证明,生者不一定瞑目,死者之道却往往得以贯彻。

    古人告诫我们不可以成败论英雄,此也。

    是的,陈近南死了,而且死得毫无价值。

    可是,那又如何?!

    前文说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方是侠士真本色。

    面对著失去立足土壤的世界,面对著没有底线的面孔,仍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看到的陈近南,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

    小子无能,也意欲俯首拜英雄,今生不为不当为之事。

  6. 刘教练说道:

    金庸封笔的小说 所以韦小宝是悲剧人物。。。。
    陈近南死了,死在自己保护的人手里,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所以。。所以。。。所以。。。韦小宝是悲剧人物。
    妓院和皇宫装饰的差不多,用了荒诞的手法,所以韦小宝是悲剧人物
    官场的那些人表面上一套,背地里看不起韦小宝,所以韦小宝是悲剧人物
    《鹿鼎记》里的主角,竟然是那个出身妓院、不学无术、贪得无厌、脸皮厚得谁都不如的小混混。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小混混,这么吃得开? 这才是最大的悲剧。随便找个混混来就能擒鳌拜,平神龙岛,当上天地会青木堂堂主,然后把这一切归结于运气,混混嘛,当然是运气。殊不知你眼里的混混,早就是一个为康熙分忧解难的鹿鼎公了。
    没办法啊没办法。有本事的不如会做人的。
    韦小宝的几招。
    一是拍马屁。
    一是说谎话。
    一是厚脸皮。
    唉,看这几句。我心里只想说,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韦小宝一个没读过书的人。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你看不起他就看不起,没必要抹杀他的能力,侮辱他的人格吧。
    擒鳌拜 平神龙岛 帮索菲亚公主夺权 断吴三桂反叛三路援军都不是能力。是不是擒鳌拜是运气,平神龙岛是运气,夺权是运气,后面也都是运气。
    只有会读书写字。唱歌跳舞。才叫能力。
    果然是这辈子就这样了。
    很欣赏第二高票的解答,韦小宝重义,但是却无法两全,算是悲剧。但是义又怎会是一个人的全部,韦小宝个人绝对不可能是悲剧人物。最多说鹿鼎记有不少悲剧色彩在里面。

    鹿鼎记具备金庸以往作品所有悲剧的情景,但最后并没有悲剧。因为韦小宝不是道德崇高的大英雄只是个随遇而安的普通人。

    他跟乔峰一样站在民族冲突之间,乔峰自杀了。韦小宝不在乎谁统治谁只想百姓过的好,所以乔峰悲剧,韦小宝没有。

    他跟郭靖一样站在民族与个人感情之间,郭靖和第二故乡的人决裂了,韦小宝左右摇摆不偏不向。虽然纠结但不内疚。。所以郭靖悲剧,韦小宝没有。

    他跟杨过一样在妹子间徘徊,但杨过在挣扎,小宝很洒脱。杨过只要姑姑幸福,小宝希望自己喜欢的女人都幸福

    他跟虚竹一样陷入莫名其妙的环境。虚竹一直想逃避而不得,小宝改变自己去适应。

    他跟令狐冲一样恋上女魔头,令狐冲各种纠结要死要活,韦小宝轻描淡写

    慢慢看细细想,金塑造的大英雄遇到的他都遇到了。大英雄们悲剧了,他没有。。鹿鼎记不是悲剧,而是在反思以往的悲剧。。
    查先生的作品前期儒家,中期道家,后期佛家,收尾却是鹿鼎记。。这不正是查先生的心路历程么?说鹿鼎记是悲剧的请从新体会一遍吧。。脑子里千万不要忘了,这是查先生封笔之作,会助于你理解作品。。

    我当年就是把鹿鼎记当成喜剧故事读的,越往后看越发现不对劲,简直半点也笑不出来,看着书中众人热热闹闹地群魔乱舞,只觉得无稽和疲惫。
    韦小宝当然是悲剧人物,是中国式“流着泪的微笑”。
    一个出身低贱,不学无术的小流氓,凭着插科打诨,左右逢源的好本事,再加上那么点狗屎运,就摇身一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大贵人。
    可是这个孩子都经历了什么啊?!
    他最尊敬的师父,天地会总舵主,何等意气风发,被效忠一生的国姓爷亲生骨肉亲手了结。
    他对最最要好的朋友小玄子来说也只有利用的价值,一在平地一在天,终究不是一路人。
    出身妓院的天性让他对女人有种天生的轻视,他爱美人,可是她们更像是他的战利品,一个接一个,在她们肚子里种下种,用这种方式单薄地宣告自己的胜利。
    九死一生地周旋在各大高手之间,在步步为营的官场摸爬滚打,其中艰辛就不必说的,终于赚的盆满钵满,身居高位。可是他想要的,就是让母亲解脱于风尘,脱离自己“婊子生养”自卑,最多不过是衣锦还乡,在丽春院旁边,再开它几个“丽夏院、丽秋院、丽冬院”。
    这些不属于他的东西强加给他,然后让他背负无尽的责任和痛苦。
    放开那个韦小宝!韦小宝做错了什么!!他只是个孩子!!!
    不管是小桂子,韦爵爷还是韦香主,都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情色彩。

    多年以前孔庆东在《百家讲坛》讲金庸,讲到鹿鼎记的时候说过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大意是:“为什么金庸要写死陈近南,却让韦小宝善终?那是因为金庸先生在讽刺那个黑暗时代,这是一个只有贪污腐败、阿谀奉承的人才能活下来,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人只能含冤而终的时代。”当时的我深以为然。
    两年前拿起《鹿鼎记》来,读了第一章便昏昏欲睡,再也没能继续。直到前段时间终于下定决心干掉这部“金庸最后的长篇”。读完之后觉得,孔庆东说错了。我猜金庸先生并不想把写作的立意拉得那么高大上,他只是想颠覆自己以前的作品,创造出一个更加接地气的平凡的角色,以及这种平凡的角色的生存方式。我认为韦小宝这个角色的设定,和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鹿鼎记》连载时间是1969-1972,也算是当代)。

    金庸先生之前的作品,作为主角,要么负担着拯救苍生的使命(郭靖),要么有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爽(令狐冲),要么身世传奇(张无忌、萧峰),要么用情至深(杨过)。如果把功夫水平看做是武侠小说的硬性要求,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要么骨骼惊奇,要么有名师指点,在成长为武学宗师的路上总有贵人相助。与韦小宝相比,他们的人物设定都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再看韦小宝,出身低微(妓女的儿子,从小在妓院长大),天赋一般(什么功夫都没学好),命运坎坷(虽然自己不惹事,但事总惹上他),简直一无是处啊!但是你仔细一想,这个角色不正是当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写照吗?家庭一般,天赋一般,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烦恼,关键时刻也只能靠自己随机应变,绝不会有什么贵人来相助。

    韦小宝能有最后的善终,靠的是什么呢?一张嘴,以及忠义两全的原则。

    这张嘴,或者也可以说是急智,可以看做是他唯一的技能了。然而就连这唯一的技能,也并非天生的。在韦小宝成长的路上,有过很多被人蒙在鼓里的时候,有很多头上冒冷汗的时候,无数次差点丧命的危机,让他的嘴炮技能越来越得心应手。

    有人可能会说韦小宝是个无赖,因为他坑蒙拐骗偷,但是别忘了,他从来没有出卖康熙和陈近南,即使自身性命已经危在旦夕。就算要不利于别人,他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和自己所效忠的一方才出手,绝不会无目的地作恶。

    正是嘴炮技能和忠义两全的原则,才让他走到最后。正如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只有逐步学会一项技能,并反复练习,才能凭借这项技能安身立命,而面对外界的诱惑,总要有一些自己的坚持和原则,才能走得更远。

    读武侠,多半是喜欢沉浸其中那酣畅淋漓的感觉,而在《鹿鼎记》中,有一幕曾让我差点哭出来。

    韦小宝回扬州替康熙办事儿时,顺便回去看望自己的妈妈,走进妓院里妈妈的房间时,有这么一段描写:

    走进房中,见床上被褥还是从前那套,只是已破旧得多,心想:“妈妈的生意不大好,我干爹不多。”侧过头来,见自己那张小床还是摆在一旁,床前放着自己的一对旧鞋,床上被褥倒浆洗得干干净净。走过去坐在床上,见自己的一件青竹布长衫折好了放在床脚,心头微有歉意:“妈是在等我回来。他妈的,老子在北京快活,没差人送钱给妈,是在记心不好。”横卧在床,等母亲回来。

    当时我就想到自己也已很久没有回家,而家里父母都在期盼我早些回去,眼泪就开始在眼里打转。

    如果没记错的话,《鹿鼎记》是唯一一个,主角和母亲最后能够生活在一起的故事。其他故事的主角要么无父无母,要么最后父亲出家(萧峰),总之很少体现“亲情”这个元素。而在《鹿鼎记》中,“亲情”这个元素虽然戏份不多,却实实在在地击中了我。

    再来看看“爱情”。

    韦小宝有七个老婆,看起来似乎他对爱情很不专一,但按照我国古代的实际情况来看,三妻四妾实属正常现象。

    韦小宝真的不专一吗?似乎也不是。在我看来他只爱阿珂一人。阿珂对他恶语相向他会难过,阿珂和郑克爽在一起他会吃醋,但他依旧深爱阿珂,为了她做了很大让步。而其他的六个老婆,除了双儿外,多半属于见色起意,并没有爱情的成分。

    网上有个帖子论断,这七个老婆之中,真正爱韦小宝的可能就是建宁公主了,她为了韦小宝甘愿舍弃公主身份。而其他六位要么是把自己当丫鬟(双儿),要么是出于无奈(怀孕)。韦小宝最爱的是阿珂,最嫌弃的是建宁公主,而阿珂曾经那么恨韦小宝,却因为怀孕不得不嫁给他,这其中又能有多少爱情的成分呢?

    最爱韦小宝的人,最为他所嫌弃。韦小宝最爱的人,对他的感情却最淡薄。这就是最现实的爱情的样子。而这样的安排,估计和金庸先生的爱情经历也有关系吧。

    总的来说,韦小宝会贪心,会见色起意,也会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但他没有那么坏,他只是有些自私,只是个爱自己的普通人罢了。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做过仗剑走天涯的梦,想着成为一代大侠,拯救苍生,而最后长大才发现,我们都只是韦小宝,普通平凡,还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扰。

    而当年少时的梦终于醒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根本不想做什么大侠,只想好好地活着罢了。

    但你能说,这样的人生,是悲剧吗?

  7. 黄卉说道:

    1:你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小流氓,最高等也就是在妓院里跑得一手好腿子,如果有一天你有很多朋友,赚了很多钱,选择正你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选择反你可以获得一帮真心实意帮你打天下的兄弟,还有一堆貌美如花的老婆,你说他是悲剧吗?

    可是悲剧就在于他什么都有了,却什么都不能选。

    记忆犹新的是小宝总是觉得师父和小玄子对他好,人能将别人对自己的好放大,时间很不容易的事情,反之,他可能从来没有真正受到过除了他娘之外的人对他的善意,所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所以这并不是喜剧,喜剧的主人公,永远是三好设定。

    2:从朝廷方向来说,进宫装太监是迫于无奈,而在宫里他第一次搞到好处,多总管第一次和他分帐的时候,他其实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可能事情会这样发展。

    韦小宝聪明,不能安身立命就先随波逐流。所以最后再各种化险为夷之后,他学会了在官场的生存,他可以一边收钱一边心安理得,从一届公务员中的小白变成了权倾朝野的韦大人。

    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当了大官回家多威风啊。
    可是他只和娘显摆过他的官职,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不衬现在所有的一切。就是因为知道,所以他金银皆可抛。

    不是自己的,终究要还回去。

    看到这里我就不认为子鹿鼎記是喜劇了。

    3:每個男人都有自己的英雄夢想,當陳近南的徒弟,是離英雄夢想最近的一步。可是當他當了陳近南的徒弟的時候,已經不是一開始那個只要做英雄夢的韋小寶了。

    人說物是人非最傷人。韋小寶何嘗不是。當什麼都擺在他面前,卻偏偏晚了一步遲了一點兒,其中的糾結不是幾集電視劇能夠表現的。

    也罷,在很多人的心中,可能鹿鼎記是一個喜劇,這樣也挺好的,最起碼,韋小寶還活著,他還有老婆們給他生的孩子,還可以在某一個傍晚抱著孩子跟他說,爹以前是一個大英雄。

    所謂喜劇悲劇因人而異 比如前一陣子播的微愛,標籤是喜劇,我卻看哭了。比如煎餅俠,票房大賣,我在影院哭的喘不過氣。

    好在世上不只是笑一笑就能轉身各做各的人還是有,所以韋小寶還是大清第一小混混,看完心酸的還是那麼一群人。

    韦小宝在金庸书中属于另类的主角光环加持的普通人,如果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最后七个如花美眷(管他是否真心……而且起码双儿算真心吧,一个还不够吗?非得七个每个都和杨过小龙女似的?),大笔家财,而且主子也没有对自己有加害之心,试问,这生活不好么?难道为了“大义”奔赴刑场实现人生的升华才是喜剧?
    当然,你也可以说他的内心有多么痛苦,忠义不得两全,最敬爱的师父死了,原本拥有的天地会、朝廷等多重高贵身份都没有了,简直悲剧……but,人出身就是个贪生怕死的小龟公,这些光环,都是主角光环加成,换句话说,得多大狗屎运?没错,既然成了改变历史的人物,那肯定也会随着历史的洪流而走,很多事情都无法顺心意(毕竟历史不是他一个人来创造)。
    但是。
    这么一个小人物,你让他有反清复明的大情怀或者是保家卫国的大情怀?太抬举他了吧。他的一生,不还是为了自保?没错,师父死的时候他很伤心,非常伤心。but,死了师父,就成悲剧了?
    当然,最有可能成为悲剧的是康熙让他灭天地会的同时天地会让他当皇帝,让他陷入两难,如果因此殒命的话,确实是个悲剧。可惜,金庸让他好好活下去了,主角光环啊……
    这种情况活下去就很好了,还七个老婆、金银财宝……
    这么不喜欢隐居嘛?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可能经历大危难、重塑世界观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都算悲剧的话,那大多数的人生,也是悲剧。

    时代和社会本身不是悲喜剧,不是白,不是黑,是灰。书里的大背景是改朝换代后,一群理想主义者或者自认是理想主义者被现实打得七零八落,而幸存者或者说投机主义者韦小宝在这中间穿针引线,各种巧合,掀起故事高潮,最后带着银子和娘子归隐不过是金庸也收不住了而已。

    韦小宝为什么能如鱼得水,因为他就是跟着世俗标准走的人,一个从小看尽世间人情冷暖社会底层挣扎的人,你觉得他的理想会是什么。

    因为硬要套上悲剧,然后一堆时代悲剧社会悲剧如脱缰野马般奔腾而出,每个和平时代的美好和不美好都是两极分化的两个极端,普通人在中间。每本武侠小说都有最终得到和最终失去的角色,大部分小人物也就是过个场。

    平心静气去看,大部分还在妓院打工的韦小宝才是悲剧。书里的韦小宝达到了一个混混的人生最高境界,悲剧个P啊!吓死宝宝了。

    我们的语文课本曾经挖掘过鲁迅的诸多标点符号和错别字,对着这样的题目,当年做阅读理解的感觉又出现了。

    至于理想主义者其实在任何时代都是悲剧。
    普世价值是:悲剧才有传奇色彩和反复挖掘的价值。

    同样的问题套在《笑傲江湖》也几乎成立。

    大多数人都是羡慕韦小宝的,不分男女。在朝他是爵爷,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家财万贯。在野他是当时社会的革命头子,各方势力里都说得上话,玩了一手精彩绝伦的无间道。
    大多数人处在无间道的位置上,都会有一种焦虑症,不知道前路在何方。
    大多数人在各方势力的交错下都会衡量利害关系,患得患失。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韦小宝的。
    从韦小宝进宫开始,他就是被迫的,他所有的急中生智除了活命之外,就是为了救人。他所得到的一切只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
    相对于书里的其他人来说,他只是一个小人物。他有理想吗?并没有。即使是在妓院他被人看不起时,他也并没有真的想努力的做点什么改变生活。他只是想在现有的生活常识和社会规则下好吃懒做小偷小骗又不用负责罢了。他坏吗?也并不是。他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谁对他不好,他铭记在心,常常伺机报复。他爱国吗?也不是,反清复明对他来说只是口号,他敬佩那些为国为民精忠报国的人却也常常觉得那些人的做派傻得可怜,以卵击石。
    所以他只是个小人物,一一来看。他当初进宫事被海大富抓进来的,海大富为什么能抓到他?因为双儿要被斩首了,所以他跟着要救人的茅十八劫法场。他进宫后发现给海大富抓了,只能杀了小桂子然后冒充,不然他就死了。他冒充小桂子帮海大富做事,运气好遇见了康熙,成为了康熙的少年玩伴。他帮康熙杀鳌拜,并不是想做什么官,更多的是讲义气。他成为陈近南的徒弟,也是因为他不乘势而上,天地会众人难道会饶他一命?他不是完人,贪财好色,但他绝不会因此善恶不分。王屋山那伙人,他救了两次。在一群伪君子之间他是真小人,然而他大多数时候的出发点都极力的向善。
    回过头来,他悲剧吗?
    他没什么道可以逆千万人而前行,都谈不上成功或失败。所以何来悲喜?
    他求财得财,求妹子得妹子,结尾的时候师傅的仇也报了。
    他人生唯一的遗憾大概就是再也见不着康熙了。
    那算得上遗憾吗?
    那只能算康熙的遗憾,对韦小宝而言当他知道小玄子是皇帝的那一刻起,小玄子就再也不是小玄子了,而变成了一个符号。
    他的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年轻创业,赚完钱回家和媳妇养老,所有的激情都变成回忆里的故事,安安心心过日子。
    人生百态,大多数时候,都不悲不喜。金庸老了,看透了。鹿鼎记里,除了那些践行自己道义坚持下去的人,大多数人都是不得已为之的混日子。得过且过,能对上级交差就够了。混的好便如韦小宝,混不好就得掉脑袋。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如此,给上级好好交差,不然就得丢饭碗。
    想想鹿鼎记之后的故事,韦小宝定然一如既往的吃喝嫖赌,几个老婆为了些鸡毛蒜皮的事吵吵闹闹。闲暇时间给几个孩子吹吹牛皮,你爷爷我以前可是跟皇帝玩过摔跤的,鳌拜可是我杀的!
    孩子们定然是不信的,就你那流氓样,你怎么不说你差点就当皇帝了呢!
    金庸的小说,连起来看,是一个胸怀壮志的年轻人慢慢被社会磨掉棱角,不再践行年轻时的理想,却坚守向善本我的故事,金庸名利双收,也给了这个年轻人一个世俗的好结局。还有比这更好的喜剧吗?难不成真让他当皇帝?没丢掉命都不错啦!

  8. 蛤蜊与狐狸说道:

    陈近南的死,对金庸武侠世界而言,标志着正统的侠客们的道路,走不通了。
    如果把金庸的十五部小说列个年表,会发现金庸小说里,侠客们是有传承的。从郭靖,到杨过和令狐冲,再到乔峰,最后到陈近南(也包括韦小宝),侠的道路越来越坎坷难行。
    从金庸的创作时间上说,鹿鼎记晚于他的其他长篇武侠作品;从作品的年代设定上说,鹿鼎记的故事已经是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再之后就是陈家洛和胡斐的时代。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到了陈近南的时代,侠都已经走向穷途末路。

    再往前十年或者五年,金庸都不会让陈近南走向这样的末路。他是与近现代武侠小说一起成长起来的有文人气质的大家,他一直在试图探索武侠的精神内涵。
    侠客们武功高强,侠客们道德高尚,侠客们似乎无所不能,但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两个拦路抢劫的恶霸,也不是某一个邪教帮派,而是整个乱世。在乱世中,没人能获得真正的胜利,卑鄙的人会遭受惩罚,但善良的人也一样承受苦难,侠客虽然力量强大,但他们肩负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所以他们也一样注定失败。

    我们所熟知的侠是郭靖这样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郭靖最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既没能挽救自己的国家,也没能保护自己的家人,最后和全家人一起以身殉国,除了悲壮之外,似乎没有别的意义。
    郭靖是一位楷模,但他太孤独了。
    那么,如果这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侠客能成为一帮之主呢?张无忌成为明教教主,带领明教弟子一起驱逐蒙古人,重建汉人天下,他能不能摆脱郭靖的困境呢?他虽然武功高强,但心地善良,与人为善,一直试图用真诚与别人交流,甚至感化了赵敏这样的蒙古贵族,看起来非常理想吧?
    但这么一个道德楷模,没能真的建立起新的国家,最终成就大明王朝的是武功和道德都不如他的朱元璋。
    又失败了。那么这一次,挖掘一下人性吧。如果有一位大英雄,武功高强,道德高尚,同时又经历过善恶博弈,知道生命的可贵与伟大,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他能不能给黑暗的时代以一线光明?这一次有了乔峰,他是保家卫国为己任的丐帮帮主,但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契丹人,他经历了背叛,经历了绝望,曾经在仇恨中迷失,茫然无措,最后他发现原来汉人和契丹人都是人,但大战在即,他的武功和道德都救不了天下百姓,他找到的最后途径是牺牲自己。
    然而这一次战争被阻止,下一次又能怎么样?战争永远继续,一个乔峰拯救得了千万人,能拯救亿万苍生么?
    我不知道金庸此刻是如此思考的。但当我感受过这些之后,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郭靖伟大,但他失败了。张无忌善良,但他失败了。乔峰自我牺牲,但他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真正将天下黎民从蒙古的压迫之下拯救出来的人,是朱元璋和他的部下们。而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超乎凡人,无所不用其极,看起来非常卑鄙的恶人。
    前三者失败了,仍然被尊为大侠。那么那个真正的成功者,算不算是侠?

    鹿鼎记里出现的芸芸众生之中,最大的那个侠,是康熙。而鹿鼎记,对康熙这个人物而言,是成长史。
    对大部分人而言,这应该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因为康熙的父祖灭亡了汉人天下,康熙自己是个满人,换句话说,当时他还是蛮夷。他武功不好,没有当过武林盟主,看起来没有一点侠客的样子,但他做到了所有侠客都想要做到的事。
    当这个蛮夷认识到,无论满人汉人,都是这个国家的子民,天下苍生,都是他这个皇帝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成了无上的侠客。

    回到陈近南。鹿鼎记全本书里,出现的是各种贪图私欲的角色,相比之下陈近南光辉正大,从里到外都发光。这么一个光辉正大的角色,要死于一桩最肮脏的背叛,这如同用污物涂抹圣像,金庸想表现的不是悲壮的毁灭,而是暗室里的亵渎。在此刻,侠的精神既不能拯救他人,也不能救赎自己,甚至都不能感化黎民,只能在一片沉寂里消弭。他像郭靖一样执着,像乔峰一样舍己为人,所以即使郭靖和乔峰站在他的位置上一样无能为力。
    在鹿鼎记里他和所有人格格不入,不是因为他食古不化,而是因为新的时代人心腐坏,侠客失去了土壤。碧血剑里死去的英雄袁崇焕已经被遗忘,活到鹿鼎记时代的只有李自成和吴三桂这样的懦夫和人渣。
    向前走,是死亡。向后看,是穷途末路。陈近南之死,是金庸武侠世界里传统侠客的末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旧武侠走向末路的一个标志。金庸终于承认,传统意义上的大侠无法摆脱他们自身的局限,他们展露出的一线光明和环绕着的无穷黑暗相比,实在太过渺小。

    甚至我可以说,《鹿鼎记》全书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陈近南的死。

    《鹿鼎记》整本书的情节推进,自韦小宝出场后,都是建立在一次次狂欢和胡闹之上。全书其实死了不少人,好人坏人,但基本都不会让人觉得太悲伤。即使悲壮如归辛树全家的死,也透着一股古怪的欢乐,应该能看出金庸对这家人以卵击石的嘲讽之意。但陈近南的死,是真的让人感到彻头彻尾的悲凉。这个书生将沉重的国仇一肩挑起,大半辈子疲于奔命,内外交困,熟悉历史的我们知道,他所有的辛苦都将是徒劳,但最后极其突然地死在内奸手里,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没有死在两军阵前,也没有死在刺杀皇帝的深宫,不是死于江湖仇杀,也不是被武功更高的人打败,他是被自己苦心护卫的家族因为内斗站队暗杀而死,对于陈近南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更无价值的死亡了。

    纵观整部《鹿鼎记》,称得上大英雄的真的没有几个。武功最高的几人,九难只问家仇,何铁手游戏善恶之间,归辛树一家是自私自利的疯子,至于洪安通就不必提了。陈近南可能算唯一的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那么只有死得愈加荒谬,才能显得他的半生经营毫无意义,才能体现《鹿鼎记》反武侠的题旨,最终呈现出这部书悲剧的底色。不错,这正是一部欢乐的悲剧。

    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主角是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宰相公子,江湖老大,意图借助乾隆的汉人血统,劝励他反清复明。经过一场血与火的征战,丧了自己的爱人香香公主,没能扛倒清廷,失败了。

    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或者说,反武侠小说,《鹿鼎记》,主角是个扬州痞子韦小宝。他精神上的父亲,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英雄豪杰,一意要反清复明。结果,倒在了自己的刀下,死去了。

    你说这巧合不是金庸故意的,我都不信。

    在小说里,陈近南和顾炎武、黄宗羲们类似,都是反清复明的遗老,逆天而行,悲壮而执着。但陈近南在书里,必须一再平衡和沐王府的恩怨、和台湾的恩怨、和各路反清团体的恩怨,他是真的太累了。金庸以描写一个陈家洛式的侠为开始,以描述陈近南这样的侠为结束,无非在说:
    陈近南一死,反清复明的、忠于旧时代的、意图以一己之力逆时而行的侠们,也结束了。韦小宝和康熙属于后一个,更现实、更聪明的时代。

    韦小宝在《鹿鼎记》最后一回问顾炎武们:明朝皇帝好不好?有没有康熙好?如果没有,为什么要反清复明?他又回去问他妈妈,自己爹爹究竟是哪个族,他妈妈也说不清。这种滑稽玩世的态度,其实是金庸给出的另一个答案,更圆通,但可能更现实。陈近南始终以奉正溯为念,但韦小宝看得比他更开。
    所以,陈近南死很悲哀,但也许是唯一合理的结局。他是旧时代的人了,又过于执着。他结束了,反清复明的、黑白分明的、侠的时代,也就结束了。

    为人不见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但是,陈近南却死在他所效忠的主子的剑下;而陈近南那个“婊子生养”的徒弟韦小宝却是风光无限。陈近南的人生悲剧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困境。
    金庸的侠义体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
    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实质是捍卫儒家伦理道德,所以,在夷夏对抗的最前线襄阳城走上人生的最巅峰;杨过的出现是金庸对郭靖的反思,所以,二人一度势同水火,但是,最终又并肩作战,意味着杨过还是认同郭靖的理念,金庸反思却并不否定自己寄托在郭靖身上的文化意义。张无忌的出现标志着金庸的动摇,因为张无忌身上几乎已经不复存在儒家文化,有的只是平凡人家的骨肉亲情,张无忌真正挂念的是义父谢逊的安危。
    “射雕三部曲”是金庸的一个创作高峰,完成了从对儒家文化的坚持到迷茫的蜕变,如果说全真七子的矛盾只是人之常情,无伤大雅,那么,武当七侠则已经严重得多,终于酿成宋青书的悲剧,可见,名门正派中人的面目是越来越可疑,正与邪的界线逐渐模糊不清,“射雕三部曲”之后延续的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趋势。

    不但全冠清、白世镜是这样,一众名门正派高层大佬也是这样,汪剑通等人留乔峰而不杀不可能是因为什么觉得愧对萧远山夫妇之类的冠冕堂皇的原因,而是想把身为契丹人的乔峰训练成屠杀契丹人的杀人工具,从而报萧远山雁门关血洗之仇,所以,乔峰已经是一个异类,乔峰的存在无异于是在这些人面前摆上了一面镜子,试问面目狰狞丑陋的人有几个愿意站在镜子前面对真实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乔峰注定难以生存,乔峰的死与其说是自戕,不如说是被集体谋杀,乔峰一死,镜子破碎,大家可以继续自欺欺人,继续侠义,岳不群、左冷禅等人哪一个不是打着侠义的旗号?乔峰还可以抗争,令狐冲就只能任人摆布,成为棋子。
    至此,金庸的侠义体系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折射的是儒家文化的无所作为,所以,就有陈近南之死。事实上,令狐冲的归隐已经可以算是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陈近南的出现或许是金庸想以更加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儒家文化的伤感和缅怀。

    陈近南的死本质上是为了解决戏剧的矛盾冲突。
    陈近南与韦小宝的冲突。
    只要陈近南活着,韦小宝便会在康熙与天地会之间无法做出选择。虽然陈近南死后韦小宝悲痛万分,但是陈的死对韦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所以接下来的官封鹿鼎公,娶了七位老婆,出兵罗刹国便顺理成章。韦小宝的左右逢源无赌不欢偷奸耍滑便也无所顾忌了。

    陈近南与历史的冲突。
    即使是大英雄陈近南,在历史的汹涌前进中也是无能为力。时代更替本是这个世界的规律,陈近南的“逆天而行”
    注定失败。在某种程度上,陈近南就是天地会,天地会就是陈近南。陈近南不死,反清复明便会一直喊下去,而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深知,反清复明只能是一个触不可及的幻想。

    陈近南与郑家的冲突
    奔波半生,一心只为光复前朝河山。对郑家亦是忠心耿耿,全无私心。到头来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然而以陈近南的忠心,即使自己死,也不会做对不起郑家的事情,然而陈近南不死,对郑克爽又是获得王位的最大障碍。

    如此说来,陈近南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金前辈是想借陈近南这一人物突出悲剧性吧,个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力感,韦小宝虽然一路春分得意然而内心缺少父爱的悲伤感,穷尽一生却一场空,文韬武略却死于小人之手。怎么解读都让人难以释怀扼腕叹息。

    鹿鼎记的定义不是武侠小说,而是反武侠小说,这个反武侠小说也很好理解,可以简单认为是反对武侠小说的意思。

    鹿鼎记与金庸其他的武侠小说如此不同,不仅体现在鹿鼎记的主角是一个市井无赖,更体现在本应受人敬仰行侠仗义的大侠在鹿鼎记里却大都近乎混蛋,不是不长脑子被小宝这种无赖坑害的莽夫,就是专营设计心狠手辣的小人,陈近南这样堂堂正正的真英雄,却也免不了有个愚忠的帽子。所以你要知道,在鹿鼎记里,武侠已经不是那个受人敬仰的大侠了,而是个被嘲弄、被讽刺,连市井无赖都可以欺辱的可悲存在,恰如一个孔乙己。

    而陈近南作为一个反武侠作品里硕果仅存的真侠客,他的死是有极为明显的象征意义的。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大家,武侠那一套已经玩不转了,已经成为历史了,以后没有侠客了,只有韦小宝这样的市井无赖如鱼得水,受人敬仰了。

    我想这也是袁承志没在鹿鼎记里出现的原因。作为一个年代上最接近鹿鼎记的大侠,金庸也不想他在鹿鼎记里被人嘲弄,更不想他和韦小宝起冲突。

    陈近南之死,对韦小宝来说是一种解脱,他对天地会和反清复明大业的最后一点使命感也随着师父的死而灰飞烟灭,他终于可以一心一意的溜走了。他的心中从来都装不下民族大义、家国天下。他只知道师父是个大英雄,师父多次救他性命,关心他犹如亲生父亲。他感恩,他知道师父对他恩重如山,他可以为此豁出性命。可是他怕死,他还有几十年的荣华富贵要享,还有美人,还有丽春院的妈妈……他矛盾,他害怕,他患得患失,他使尽浑身解数,他快撑不住了。师父的死令他伤心欲绝,但是他也由此绝处逢生。
    对陈近南来说,这未尝不也是一种解脱,复国大业一日日希望渺茫,国姓爷子孙贪生怕死胸无大志,朝中奸臣当道,主上昏庸不听忠言……陈的心中一定早就已经千百遍的萌生退意,他所顾忌的,不过是知遇之恩和不忠之名。他瞧不起施琅,认为他卖国求荣反复无常,可是他的内心未尝不羡慕施琅,快意恩仇,不用肩担家国天下。即使是陈近南,这副担子也过于沉重了。英雄死了,他终于不用再去想反清复明,不用再去勉励尽忠,不用再鞠躬尽瘁,不用再去理会鳌拜、吴三桂、沐王府、归辛树、神龙岛、冯锡范、国姓爷……他终于自由了,终于属于他自己了。

  9. 妇女之友说道:

    以前看武侠小说,要偷偷看,师长们说这是没用的书,又因当时不容易得到,看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直到后来高考结束的,才痛痛快快将一些喜欢的武侠小说完整地看了一遍。
    说这些没有的干什么?其实是想说,以前看武侠小说真的全是消遣,本已厌倦了老师言必及意义的要求,又在武侠小说里面找意义,真的不愿意啊!
    不过,这个问题还是勾起了我的一些“情怀”。
    金庸的小说里面,有很多侠士,我认为金庸小说里面对侠的定义主要还是儒家对君子的定义,即要求仁、智、礼、义、信等。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是儒家对君子的定义本身就不精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第二是君子的一些要求在现实里面经常会发生冲突。金庸的小说里面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
    金庸小说中典型的侠是郭靖,郭靖在蒙古长大,他帮助成吉思汗灭金,后又守襄阳,抵抗蒙古大军,从民族的角度看来,这似乎有些小缺憾,但我们读《射雕英雄传》却没有违和感,这是郭靖助蒙古抗金是为了报家仇国恨,更何况当时的蒙古是联宋抗金的,报家仇是为了孝,为国家是忠义,这是多么伟光正的君子形象。
    比郭靖小一辈的杨过是人称“神雕大侠”,但这个侠有些邪,金庸在《神雕侠侣》中为了给杨过戴上“侠”的称呼,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杨过惩戒贪官,杨过烧蒙古军的粮草,杨过用飞石击杀蒙哥,这些都是侠的行为,解救万民,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过不正在践行这些吗?
    可是杨过的侠义行为却有些类似“玩票”,他顺手“惩戒”贪官,为郭襄庆生而烧敌军粮草,而做了这些后,他便与小龙女隐居古墓,不再管襄阳军民死活。金庸写杨过的时候想必也有纠结,他设定的杨过自小愤世嫉俗,认定的仇人便是大侠郭靖,这样的人如果和郭靖做一样的事,多少有些不合情理,所以才有了他加入金轮法王的队伍对付郭靖的行为吧。我在看《神雕侠侣》的时候,总觉得杨过能称为侠实在有些勉强,他不是金庸心目中典型的侠,典型的侠应该是郭靖那样的,为了正义,全力以赴,即使最后城破家亡也在所不惜。
    金庸小说中侠士多次遇到民族问题的考验,《鹿鼎记》中的陈近南是个标准的侠,陈近南反清复明的事业站必然失败,而陈近南的结局必须是死,这是因为从小说的设定上面,金庸不是一个历史架空写作者,历史上清朝确实灭了南明,而陈近南这样执着类似郭靖,精明又强于郭靖的人,不可能学袁承志那样远遁海外。而陈近南最后却死于自己忠于的人手上,这个设定其实是金庸给自己的观点找个台阶,南明的主子品格低下,不值得大家为之卖命,最终为清所灭,也是人之常情。《鹿鼎记》里面写得很多反清复明义士在智商及情商上远不及康熙,这种设定何尝不是金庸的有意为之。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故事的悲剧性。

    抛开那些民族大义,金庸对侠的诠释比儒家经典对君子的说明要具体形象得多。作为一个侠,你不能欺负妇孺老弱,要轻财仗义、要一诺千金(韦小宝不是侠好吧)、伸张正义等等。这些对我们这些从小读武侠的人来说,有着致命的影响。
    但是,这里面肯定有不好的地方。

    《致二狗 金庸杂谈》
    和朋友聊起金庸武侠小说,想到若干,汇总于此,无逻辑,无顺序,心血来潮,想到什么就写下罢了。
    目下网上关于金庸武侠作品的解读评论无数,概而观之,质量上乘者,十无一二,可以这么说,网上绝大多数网友关于金庸作品的分析文章,都属于无意义的烂文,乍看言之凿凿,细思则百出漏错,而且往往越是金庸小说的狂热爱好者,所提观点越是扯淡。
    喜欢金庸作品的人在讨论时往往爱钻牛角尖,重表象而轻实质,只以原著作品为最高真理,仅以书中文字为判断标准,去得出结论。却不知一个作家在完成一部作品时,是以脑御手,以手执笔,笔下成言,言汇成书,故书中种种变化,皆取决于作者一心。因此只看到作品变化,而不去联系作者所思所想,所得出的结论比然是荒谬的。
    以上都是泛泛之言,下边具体说说作品,以《鹿鼎记》为例。
    在金庸小说中,我认为《鹿鼎记》是最与众不同的一部,它是金庸的封笔之作,因此相较于其他作品而言,《鹿鼎记》所承载的意义无疑最为厚重。
    由于是封笔之作,《鹿鼎记》很可能是金庸,在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回顾,在对以往作品的梳理,在对和自己同时代作家作品的借鉴基础之上,经过总结、沉淀和反思后,所创作出的一部作品。这就使得该部作品中,既有对之前作品回顾后的总结继承,又兼有对以往作品反思后的颠覆和突破。
    总结继承就不多谈了,还是之前小说的那些特点,重点说颠覆突破,在此,我想大略地从历史观、“武”、和“侠”三方面说说《鹿鼎记》对金庸以往作品的颠覆和突破。
    历史观:金庸在之前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历史观是高度统一的,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民族主义(在这里我不去具体评论民族主义的对错,仁者见仁,也不展开分析民族主义是金庸本人持有的民族观,抑或只是他在综合考量受众好恶和心理阅读期待后所制定的写作方向,因为我对金庸其人知之甚少)。在金庸几本最为经典的著作里,故事的背景如出一辙:朝代更迭,外族入侵,烽烟四起,天下大乱,主人公无条件地爱着他的民族,为了自己的民族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地和对立面民族血拼,无论结果如何,主人公都是伟大的。
    而这种民族主义在金庸后期作品中却被淡化,如《笑傲江湖》中就完全没有体现民族问题(原因不再论述,论述起来又能写篇论文了),而到了《鹿鼎记》中,尽管还是朝代更迭,但金庸却一改以往的价值观念,多次通过书中不同人物的嘴(韦小宝、康熙、独臂神尼等),传达出这样一个观点:明朝腐朽,民不聊生,清朝皇帝英明,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何必执着于是哪个民族在治理国家呢?

    结合以往作品看,《鹿鼎记》中的民族观甚至可以说是“反金庸”,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可能是金庸在对以往作品回顾时发现自己故事中的民族观过于片面单一,或是其自身的民族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所以在封笔作里进行了调整修正。但不管是何种原因,这样的改变都使得《鹿鼎记》成为了金庸作品里在民族观方面最为另类的一部,也的确给作为读者的我带来了之前未有过的新鲜感。
    “武”:在武侠小说的武学体系构建上,我认为最成功的只有金庸古龙二人,古龙是彻底打破,重新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全新的东西,而金庸则是全盘吸收,同时加以丰富发展,集之大成。金庸作品里所构建的武学体系,更多地是对之前武侠小说的继承,完全是沿着平江不肖生、白羽、郑证因等武侠前辈的套路发展下来的,因此金庸小说中的武器、门派、武功招式,往往都可以在之前点的武侠小说中寻到根基。
    金庸不仅继承了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招式,还继承了传统小说的练功方式,即递进式的成长模式:主人公初登场往往是菜鸟一枚,随着不断学习更高阶层的武功,不断进步,至故事中后期天下无敌。

    这样的模式是很吸引人的,从平凡到非凡的过程满足了大多数读者的意淫,但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其弊端:
    第一,逻辑性: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初登场时往往是十几岁的少年,而按照递进的成长模式,没意外的话等主人公练到一定层次估计已经是老头一个了,但是有谁喜欢看一个老头当主角的武侠小说呢?而且这也不符合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读者的要求。因此,就必须引入一些突发性事件,令主人公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一段小说里的黄金年龄,在武学上得以速成。于是就有了各种跳崖跳海掉山洞,得到武功秘籍;像荒野求生里贝爷一样,吃蟾蜍吃蜈蚣喝蟒血,增加功力。

    这样狗血的情节看一次还觉得有趣,看多了难免觉得假,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主人公就是作者亲生的,其他人都是后妈养的。比如《神雕》和《射雕》里,这么多绝顶高手,偏偏能练成《九阴真经》里的武功的就只有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轻轻松松一个奇遇顺手就练了,毫不费力,而其他人要不就是穷其一生连秘籍边都碰不到(各种想得到秘籍的高手),得到了还未必是真的(欧阳锋),得到真的也练不全的(梅超风陈玄风),练全了居然能忘了的(周伯通),好不容易有一个能拿到秘籍的、是真的、练全了、也没有忘的,居然在故事一开始就挂了好多年了(王重阳)。。。。。。我只能说,金老先生您还能再假一点吗。
    第二,依赖性:金庸小说中的武学体系构建是极为出色的,但这也导致了金庸的作品过分依赖其武学体系,这里不妨以古龙为对比去看: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武功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甚至可以说是武功的从属或者说是携带者,金庸一个故事中的各种武功是可以按等级高低顺序排列的,严谨规范,武功A就是比武功B厉害,因此一个练了武功B的人就是打不过练武功A的人,他要想打过练A的人只有两种方法:练习更高等级的武功C,或者练习内功的时间比其他人长很多(也就是内功深厚)。所以金庸小说里的武功高低甚至是可以用明确的公式表示的,即武功高低=武功种类和练习内功时间的综合考量。

    因此,金庸不遗余力地完善其武学体系的结果,是把大量篇幅放在对武功的描述上,而这必然导致人物和情节变轻;同时各种武功被呆板地量化,使得人成了武功的从属,两个人对打变成了两种武功的对打,两个时间的对抗,读多了,两个人还没开打,你就已经百分之百确定输赢了。这对于一本小说而已完全是挖坑的行为,小说看得就是情节的不断逆转,各种意外事件,各种矛盾,而当你的很多东西成为定式时,你又拿什么去创造这些意外去吸引读者呢?

    而古龙在这一点上却有独到之处,他彻底摒弃了对“武功”的描写构建,把所有重点放在人物和情节上,武功只是人物的个人能力,每个人的武功都是量身定做独一无二的,这使得两个人在打斗时更加真实,古龙笔下的打斗描写,更像是现代竞技体育,没有绝对的输赢,拥有同样优秀身体素质的两个人,在经过同样时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其作为个体的差异性是很微小的,而此时胜负的关键就在于精神力量、心里素质、专注力、运气等。古龙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比武对决,就使得胜负出现悬念,处处都能有转机。同时这样淡化武功而重人的好处还在于,你可以横向去写故事,比如古龙就有很多系列小说“楚留香”、“陆小凤”、“七种武器”等,写完一部陆小凤发现反响不错,还可以以陆小凤为主人公继续创作其他作品,各个故事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借用上一部作品的人物带动下一部作品,颇有些名侦探柯南的感觉。而金庸纵向的武功等级发展模式则无法做到这点,指望金庸能有一个“杨过”系列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神雕》最后杨过已经到达金庸所构建的武学体系巅峰了,再写就只能拾人牙慧,重蹈覆辙,像无数民国作家一样写修仙什么的了,结果只能和《七龙珠》一样,虎头蛇尾,到后期无法直视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鹿鼎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封笔作中,金庸可说是在极力淡化他原有的武学和江湖体系,再没有什么秘籍神功,霸气的招式,连独臂神尼的绝世轻功都被韦小宝起名为“脚底抹油”。我认为这是金庸最大的进步,他很可能发现了自己以往的问题,从而在《鹿鼎记》中进行改革。

    其实早在《笑傲江湖》中,便已经能看出金庸对武学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金庸依旧走在前人铺好的路上,努力构建武功招式,门派传承,经略穴位,内功心法一类的东西,但在《笑傲江湖》里,通过风清扬口中的一句“无招胜有招”, 已经能看出金庸对“武”的反思和求变之心,此时金庸在对武道的理解上已经隐隐地和古龙殊途同归了。这句“无招胜有招”虽是风清扬之言,却应该也是金庸内心的写照,自己之前一味地完善一个逻辑严密的武学体系,创造出各种纷繁复杂的招式,霸气奇巧的武功,是不是就能令自己的武侠小说更好?也许这些五花八门的武学在金庸创作之初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动力,但到了中后期,不得不说,它们则成为了金庸作品发展的一个巨大阻力。一个人有千百招却能被一个无招者化掉,同样地,一部好的武侠小说也绝不是靠招式武功的构建和堆砌就能完成的。
    而在《鹿鼎记》中的金庸,则彻底不再是过去的“重武轻人”或者说“人武并重”,反而把重点从武学构建完全移向人物和情节,武功彻底回到了它该在的位置上,仅仅作为一种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段而存在,虽然《鹿》依然沿用成长模式,但这次成长的不是武功,而是人物和情节,韦小宝从始至终没有练成上乘武功,却在官场和情场上一次次化险为夷,一次次步步高升,一次次抱得美人归,这样的故事读起来更加新鲜有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也更鲜活饱满,引人入胜。

    “侠”:上边写得太长,下面尽量简练些(我累了。。。)
    金庸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侠,有入世的,有深情的,有出事的,但在《鹿鼎记》中,主人公则彻底和侠沾不上半点边,变成了一个市井混混。原因和之前一样,尽管金庸不像古龙,成天嚷嚷着“求新求变求突破”,但其实金庸的每部作品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刻意的改变,到了封笔之作,这种改变和突破达到了极致。因此,这部《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可以看成是是《倚天》里的陈友谅,《射雕》里的欧阳克,《神雕》里的老顽童,只不过在这些书里他们都是以配角的形象存在,而在最后一部作品中金庸希望给自己一个突破的机会,尝试去写自己笔触未能完全触及到的人物。
    另附一些我认为扯淡的网上言论:
    1.金庸所有作品中人物武功(兵器)排名:

    研究这种问题的人应该纯粹只是闲的,研究一部作品中人物排名还算靠谱,所有作品放一起比较基本是件无意义的事,根本也研究不出来一个标准答案,而且爱研究这种问题的人往往很爱引经据典,他们排列人物的顺序都不是瞎排,而是在原著中搜罗若干原文证据后得出的。但是我这么说,文字是最不可信的东西,也许你能找到金庸书里的十句原话证明杨过比令狐冲厉害,那么给我点时间,我能找到二十句原文证明令狐冲其实比杨过厉害。
    2.把金庸若干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列,你会发现金庸越靠后的作品中人物的武功越低,武林的势力越若,侠客越少,这是金庸像表现武侠世界的衰微和侠义精神的没落。
    当年我看到这类观点时完全被唬住了,觉得这简直是一语中的,后来长大了才发现这纯属狗屁。首先,他提出的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即金庸越靠后的作品中人物的武功越低,但结论不对。因为按这种逻辑,金庸完全是在开始写作之前就规划好了自己之后几十年的写作生涯和作品,并且每部作品按部就班,最终成功按自己的规划完成了。你骗鬼呢?
    正常的逻辑是:如果我要表现武侠世界的衰微和侠义精神的没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写一部小说去表现。而不是处心积虑几十年,那样心理太阴暗了。。。

    有人说《鹿鼎记》中陈近南的死标志着金庸武侠世界中侠义精神的彻底消亡,是金庸想表现这个世界不再需要侠客,我并不完全赞同。客观地从技术角度说,一部书里的一个重要人物死了,就是为了推动情节的高潮,而如果非要为陈近南寻找一个深意的话,我觉得他可以看做是金庸笔下曾经塑造出的那些侠客们,而陈近南的死,标志着金庸笔下侠客的消亡,但并非是这个世界不再需要侠客,而仅仅是金庸不再需要,金庸不想再重复地去塑造自己塑造过无数遍的人物,作家需要创新,读者需要新鲜感仅此而已。

    付出往往是大于回报的。萧峰、郭靖,陈近南这些参与国事的都死了;杨过,张无忌,令狐冲这些退隐江湖的都潇洒着。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怜悯心,不忍苦难降临于他人。在传统的观念中,前者一般都大于后者,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弱者啊,青天情节太严重了。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更是死而后已。做到大部分人做不到的事,就成了大侠。
    陈近南不会是最后一个,只是后来者太少。

    天堂如此美好,我却只能在地狱中仰望,这就是大英雄的代价。

  10. 贯效宁说道:

    鹿鼎记的主线,是历史的冲突,是历史到底要往何处去、要由谁来主宰的冲突。
    而陈近南和天下群雄的理想,当然是要江山易主,光复汉室。
    陈近南一生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忠肝侠胆,最后都没有用。历史回不了头。
    陈近南非但撼动不了满清的江山,连自家庸碌的后主都奈何不得。
    天下是由人组成的,就算你改了朝,易了帜,人却还是这些人,又能有什么新面貌?
    你看反清复明的各路好汉,看似忠义果敢,其实头脑糊涂,思维单纯,更不乏奸邪之徒藏匿其中。
    唯一有大智大勇的吴六奇,也杯具了。
    所以,真英雄的结局,要么归隐,要么殉道。
    陈近南就这么殉道了,他属于一个逝去的时代,一个黑白分明的古典英雄的时代。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个充满了世俗百态的花花世界不需要他了。
    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教育出了韦小宝,一个左右逢迎,油滑猥琐,但是重情义、有底线的小家伙。这个另类的存在,让这个庸俗无聊的世界,又不至于太过令人绝望。
    如果没有陈近南,很难说韦小宝会变成什么样子。
    鹿鼎记的最后,顾炎武等汉人精英还是不死心,居然要推举韦小宝当皇帝,再举义旗,把天下装回“正统”的秩序里去。
    这样的执念,也只好一笑了之了。

    金庸写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写了陈家洛这个人物。翩翩佳公子,文采武功俱佳,是“正义”事业的领导者。但这个人物是单薄的,且不说他在感情上的拖泥带水,就算是在侠义这两个字上,也远没有文泰来、余鱼同写的鲜活。陈家洛的价值,一大半是依附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上的。
    陈近南不同。除了有点愚忠,他几乎是个完美的化身。他是郑家的军师,鞠躬尽瘁,他是天地会兄弟的领袖,气度绝伦,他是兄弟们的大哥,情义无双,他是小宝的师父,慈爱宽仁。他在大事上有见识,对朋友推心置腹,江湖上说,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他和天地会、沐王府那些个蝇营狗苟的众生百态有着根本的不同。
    然而最终,他的事业没有成功,不只没有成功,他的事业在读者看来,只是逆动的历史潮流。陈近南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这个事业。他的忠义,最终换来的是他的死亡,但即使反清复明是个愚蠢的逆流,陈近南依然是这股逆流中的辉煌。

    抛过戏剧冲突理论和历史渊源不说,就从剧中主人公韦小宝最后的结局而言,陈近南是必死的。
    韦小宝是一个纯粹的投机主义者,但是在陈近南的教诲之下,也有良心发现之时。书中曾经写到韦小宝看到陈近南的白发多了,韦小宝也会难过。

    陈近南对于韦小宝而,更像是一个父亲,而韦小宝更像是一个败家子。康熙可以说是邻居王二的优秀儿子,提携韦小宝之后,陈近南觉得我老陈家的儿子应该走自己的路,不要和王二儿子一起走。

    但是结局如何呢。陈近南先生公司的总裁公子诱杀陈近南,也就是说,陈近南的公司已经破产了。一个败家子实在是担负不起这个公司的未来了。

    陈近南是必死的原因就是,他的路其实是走不通的,他自己心里也知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是勉强了。

    也许就是那点悲剧色彩吧。明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成功的可能,还是坚决做了。这就是悲剧艺术吧。

    中国往往喜欢和愿意成为悲情英雄,图的是功名。
    看过《天朝的崩溃》就知道,一个朝代的灭亡、一个组织的灭亡、一个人得灭亡是由一个个客观事实堆砌而成的,不是主观因素控制得了。比如中国海战失败除了人为因素,还有武器制造技术不过关,士兵训练不能赶上时代,弹药化学研究不到位等等。
    看看陈近南的周围,主上的儿子不喜欢他,下属钱老本、风际中、玄贞道长、徐天川等等哪一个是独当一面的?吴六奇好不容易算一个还英年早逝。唯一一个得力的下属韦小宝还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还有沐王府的反对,西藏和蒙古的搅局,吴三桂的谋反。
    难道你不觉得天地会还没有神龙教势力大?神龙教都打到皇宫内部了,天地会还在外围呢。
    反观康熙的治理手段,一步一个脚印,有逻辑,得民心,就这个角度来说,陈近南是逆势而走,基本没有任何意义。
    不过他的为人还是给后代留下来榜样。如果非要说意义的话,陈近南是约等于包青天、海瑞等等看着完美但是永远不符合时代的榜样。

    如果陈近南不死,郑克爽好歹是小王爷,是国姓爷郑成功的孙子。
    郑成功这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都是忠君爱国、抗击侵略的典范。康熙收复台湾后,也御赐挽联:「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可见其地位。就连韦小宝这惫懒之人,去台湾之后也要去郑家祠堂拜祭。

    可在当时的观念之下,一隅抗志的郑成功是英雄,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郑克爽是汉奸。若韦小宝不是天地会的香主,最后没有去通吃岛捉鸟钓鱼,没有去去雅克萨抗击沙俄,就算他不知道亲生父亲到底是哪族(汉族的概率还是极大的),他也躲不过「政治正确」的汉奸的骂名!
    更何况韦小宝是因为阿柯和郑克爽结下梁子,阿柯选择韦小宝也肯定不是因为感情,这一点是不招读者喜欢的。如果不将郑克爽塑造成草包,而就是这样的草包杀了万人敬仰的陈总舵主,我们对郑克爽会恨之入骨吗?阿柯恐怕也会跟郑克爽去台湾吧。这一点是金庸不愿、韦小宝不愿、我们也不愿看到的。
    主角嘛,天生吸引书中出现的所有女性,包括老尼姑!

    而可怜的郑公子,就成了主角光环下的陪葬品。

    坏事不让你做,难道我韦小宝要背叛师父,难道去扬州跟众老婆花差花差、颠鸾倒凤、永享仙福之时还要带着陈近南这个大电灯泡,那可辣块妈妈的……不像话啊

    历史没有对与错,时势使然。如果在其中硬要混入主观意念,就会导致对于陈近南的惋惜,乔峰的遗憾,岳飞的颂扬和不值得……也就会有对于秦桧的唾骂,晚清廷的愤怒,曹操的偏见……即使这些人和事多数都是杜撰出来的。我们从识字开始,就被国内的教科书确定了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是非判定。但是很少有人去想,历史是千百年来被无数人传送下来的,中间哪怕有一个传送者在记录的时候手一抖,记错一个字,到会造成后人对于该事件或者人物的错觉与偏见。更何况现世的人怎么可能去体会当时真实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的处境?真相只有当时活着的人们最清楚,而在现世,只不过是用来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罢了。本人建议,评说历史首先需要加入自己的判别意识,留下真相,去掉谣言,然后根据当时所处的境地去分析人物的作为,再以传统道德为主观评判标准加以斟酌,方能在不被欺骗和愚弄的情况下得出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扯远了不好意思,对于楼主的问题,我的回答就是这些赘述的第一句话而已。

  11. 孔繁奇说道:

    一、
    韦小宝是个滥情种子,但如果说爵爷存在两情相悦的话,那对象毫无疑问是双儿,所有老婆里对他最忠贞不二的双儿。

    双儿对相公忠心耿耿,不无道理。
    在鳌拜操办的《明史》一案里,双儿家破人亡,这时击杀鳌拜的韦小宝,自然就成了她的大恩人。早期,当她作为庄家的礼物送给小宝时,她不敢尊大,凡事均守着主仆的本分,但韦小宝本就出身卑贱,不分彼此,既送明珠又同桌饮食,让她颇为感动。
    而且直到三十九回丽春院打群炮之前,韦小宝虽然油嘴滑舌,少不得言语调笑,其实行动上始终以礼自持。更何况爵爷机警聪明,风趣幽默,又讲义气,个人魅力本就爆棚,自双儿在十八回说出“杀了我的头,也不会走”以来,她的心防逐渐打开,从感激、敬佩直至爱戴,两人的感情也逐步递进。
    双儿温柔善良、体贴贤惠又善解人意,这些不消细说,兼且小丫头对满汉问题有原则,对相公又重情重义,相比方怡、建宁、阿珂三个小贱人,她不仅从没坑过小宝,而且尽心尽力,算得上劳苦功高,守候少室山,舍命救夫,相携关外,攻打雅克萨,独立拼凑鹿鼎山,而韦小宝也始终还以不离不弃。

    明眼人都看得出,金庸对双儿是偏爱的,诸老婆里,双儿戏份最多,新修版中,为免曾柔、阿珂在读者间挑起“爵爷挚爱”的纷争,他又不吝笔墨,在十七回中,强调双儿系“好人家出身”,非天生奴性,又于后续几回屡次昭明小宝心迹,如四十八回中,他写道“她也清楚知道,天下所有的女子,丈夫最心爱自己,即令阿珂也及不上。”

    不管他们这家子婚后生活是否和谐,反正老婆们与韦小宝最初在一起的动机,是不尽相同的。
    正妻建宁久禁深宫,身边除了皇帝哥哥再无半个男子,对韦小宝是压抑已久的肉欲释放;太太团团长苏荃被洪安通俘虏后,却未尝夫妻欢好,之所以跟随韦小宝,既有怀孕后的身不由己,又有托付终身的想往;沐剑屏一派天真,本就对小宝存着感激敬佩之心,在沐王府覆灭后,也是无处可去;曾柔算得上真心爱慕,但韦小宝却毫不留情地施以心机;方怡、阿珂,更不用说,情非得已,屡以坑夫为己任。
    只有双儿,是真正同甘共苦,一路走来的伴侣。

    二、
    金庸塑造双儿,意味着他十多年来,在作品中为女权轻微发声后、男权意识的回归。

    因为金庸强行附着在双儿身上的女仆……哦不,女神光环,实在太耀眼了。
    ——无条件地付出守候,全心全意的温柔体贴,而且清秀可人,至纯至真,不争风吃醋。这些汇集在一起,就是无数男性们意淫的梦幻伴侣。而在此之前,就有一个定位类似的小昭。

    金庸传统书香门庭,当真难能可贵。他在塑造了以男性为主导的江湖世界后,其实不断尝试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

    在他笔下,突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诸位女侠客开始独立行走江湖,他甚至以李文秀为女性视角,去审视他创造的世界、叩问爱情的真谛。

    在他笔下,古代社会的侠客们信奉一夫一妻,黄蓉、赵敏、任盈盈等个性女子,可以违抗父权,去寻找自己的爱情与幸福。

    在他笔下,灵鹫宫、峨眉派、古墓派等女性门派纷纷崛起,一度成为武林奇葩,试图打破男性主导的江湖秩序。

    然而他举步了,又犹豫了,甚至退却了。

    他离不开贞操的束缚,离不开男本位的本质观念,所有女性均以守节为己任,违抗父权的女子们,最终又从了夫权,所有的个性女子,多为男性、爱情的附庸。

    灵鹫宫崛起了,却交还给虚竹,峨眉派固然鼎立,掌门周芷若也被张无忌俘获,古墓派虽然一度神秘风光,女性师父最后却嫁给了男性徒弟。

    他创造了林朝英、九难师太,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却总是午夜梦回,想起心上的意中人。

    他甚至惊人地创造了康敏,以强烈的自由意志、色身布施,挑战男权社会,金庸却无情地让她走向道德的歧路,迎接毁灭。

    这一点,其实古龙做得更绝、更彻底、更现代,他甚至消弭了女性贞操观念,如林仙儿、石观音、萧咪咪,却无一例外的,让她们成为男性主角的道德绊脚石,同样地迎来自我毁灭。

    金庸曾经说过:“女性好,我崇拜女性,我天生与贾宝玉相通,见过坏男人比较多,却只见女性好。”
    所以我也曾经考虑过,金庸在作品里构造了那些无条件付出、追求男主的女性,是否是女性崇拜的体现?
    后来,我认为不是,因为那些女性一旦离开男性,个性也便随之黯淡、甚至湮灭。

    金庸做出了很多尝试,本质上,却仍然不敢跨越传统的雷池,他在倚天后记里说,他最喜欢小昭。
    一夫多妻的设定,或许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讽,未能充分体现他的女性观。
    但对双儿的笔墨倾斜,的确能看出他根深蒂固的“女性从夫”的意识,这类纯洁的理想配偶,恰恰是虚假的女性镜像而已。

    她是不是“好女人”见仁见智
    但她对韦小宝来说的确是“好女人”

    小宝是老妓之子,双儿是奴婢出身,两人可谓“贫贱夫妻”,其他女人呢?不是公主郡主,就是官宦、豪强之后,压力大不大?

    六女美则美矣,却始终不如双儿贴心。这点韦小宝清楚得很。
    双儿对自己情深义重,更是心头第一等要紧人,比之阿珂尤为要紧,决不能让她送了性命。

    正因为两人都出身底层,“门当户对”,小宝在她面前不是什么韦爵爷、韦香主、白龙使、韦大哥,而仅仅是韦小宝。
    我韦小宝如果自杀,我那七个老婆中不知有几个相陪?双儿是一定陪的,公主是一定恕不奉陪的。其余五个,多半要掷掷骰子,再定死活。方怡掷骰子时定要作弊,叫我这死人做羊牯。

    正如生活中一样,男女相识时总要“装”,能装一辈子的寥寥无几,韦小宝能有七分之一的概率找到了自己的知心人算是最大的幸运了
    发布于 2015-06-14 4 条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 没有帮助 • 举报 • 作者保留权利
    果果心 女子以其质秉坤柔而具资生之德
    53 人赞同
    金爷爷中后期的女性角色大致分这几种 :
    1绝美的聪明女孩子,来历又是男主角的对头,法理和舆论不容,恋爱有难度,产生了很多主要的戏剧冲突,最终多半修成正果,如:赵敏,素素,盈盈,蓉儿 …
    2美色天下无双,外人看了没有不惊叹的,性格却平淡,木头美人:香香,语嫣,若兰,龙儿,阿珂…
    3乖巧温顺,异常听话,从不惹麻烦,这一种的年纪和身形都偏小,性格单纯:双儿,小昭,仪琳,灵素,钟灵,阿碧,郭襄 …
    4初次的心动对象,惦记了大半本书,最终也得不到,此类一般在小说里穿过绿色衣服,身边会跟着一个讨厌的情敌:郭芙,芷若,灵珊…
    5各种型号的boss,够美,也喜怒无常,心狠手辣:康敏,童姥,秋水,莫愁…东方教主?

    越是早期的有时候越不好归类,没有公式可套:青桐,周绮,青青…也许他塑造早期人物的时候还没有遇见后 来给他当原型的那些人 。

    问题是什么来着,哦,如何看待双儿:他已经写了一大票乖妹妹型的了,在封刀之作里,综合了所有可爱的优点,要造个加强终极版,结果就给我们呈现了双儿 。这个虚构的人物就是这么来的 。

    把5个类型简单概括为:妖女型,女神型,妹妹型,初恋型,魔头型。
    前面四种对应了金庸的感情世界。
    妖女型其实也是贤内助型,她们性格古怪,聪明,有统帅的能力,是男主角发展上升期的助力,对应了金庸四个子女的母亲,朱玫。
    女神型的秀美绝伦,举止娴雅,气度非凡。这个应该是对应少年金庸的梦中情人,所以她们的形象气质是明确的,性格和价值观却是模糊的 。她们是作者在真正认识女人之前幻想出来的,生活中没有原型 。
    初恋型的女孩子,对应他求而不得的一段情伤,大家认为原型是夏梦,夏梦带明珠穿绿衣的照片留下很多,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绿衣穿在周芷若身上,明珠带在郭芙颈中,而却不是女一号的标准装备的原因 。有一个例外是黄蓉,她的原型也是夏梦,但在爱慕追求中,和求而不得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形象并没有情伤的烙印而归在了第一组。
    至于妹妹型,金爷爷有限的自述里,仿佛儿时的小丫鬟月云身上有她们的影子。早期一点的程灵素瘦小而不美,可能更接近一些 。这个人物的原型不是他的感情生活里的,所以她们的结局都没有留在男主身边 。金爷爷在创作过程中越来越爱这个类型的角色,以至于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之后便和妻子离异重新组建了家庭 。之前数部小说里,男主角亏欠妹妹型女配角良多,作为补偿,他在最后一部里把双儿写的很完美而且得到小宝的真爱 。韦爵爷众多配偶里,只有双儿才是平等尊重互相珍惜的夫妻之爱。
    但问题不是郭襄,而是阿珂。阿珂看似女神型,实际上是初恋型,有绿衣为证 。而小宝在众多作品里也算特例,他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却能调遣各支的力量,最后也兼收并蓄,各个类型的女孩子都娶了回家 。
    情伤难愈,金庸笔下初恋型的几乎都不得善终,郭芙是借了父母的光,阿珂则是因为小宝开了挂 。不开挂能把魔头型的苏荃也娶回来么 ?

    至于郭襄,表面上她出身名门明慧潇洒后来还成为一代宗师,但一心一意爱恋追随杨过,处处为他着想,甚至自己性命都可以不要,这个小粉丝之态,和双儿小昭本质上是一致的 。

    相公待我好,是我命好,待我不好,是我……是我命苦罢啦。   ——《鹿鼎记》第17回   
    这是一个名叫双儿的丫头被作为礼物送给韦小宝时对新主人说的话。   
    双儿这个形象很耐人寻味。她仿佛天生就是丫头,没有自己的姓,只知道她的名字叫双儿。她性情柔顺,心灵手巧,尤其是武功高强,多次舍生忘死保护韦小宝。她保护韦小宝、侍奉韦小宝,并非是出于爱情之类,而仅仅因为韦小宝是她的主人。赤胆忠心这个词儿,用在双儿身上比用在关云长身上还要贴切。   
    双儿没有自己的生活,韦小宝的一切便是她的一切。韦小宝带着她,她便精心照料,心满意足。韦小宝扔下她,她便日思夜想,愁眉不展。韦小宝在少林寺出家时,她住在山下守候,韦小宝南征北战时,她混在军中听用。在韦小宝身边的七个女人中,他最着迷的也许是阿珂,但最舍不得的一定是双儿。双儿对于男人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真是"奉献的甚多,索取的甚少"。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无怨无悔,有情有义,称得上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万能奴隶。   
    金庸没有丑化这个形象,而是把双儿写得很可爱,很平凡,很朴实,以致某些读者十分喜爱这个形象。这就更值得我们思索,为什么双儿这样的形象在中国很受欢迎?   
    一个既不要求爱情,也不要求幸福的姑娘,美貌,忠诚,柔顺,贤慧,做饭好,武功高,白白地从天上掉下来送给男人,而不论这个男人是无赖还是白痴,不论这个男人待她和善还是凶虐,这,是怎样的一个梦想啊!   
    满足男人的这种白日梦的女人,可悲。   
    做这种白日梦的男人,可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