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法国交际花老前辈们那些事儿

上周我们讲了京城名媛的晚宴,这次我们来讲讲法国交际花老前辈们的风花雪月。比如,传说妮侬把身边男子分为挚爱,烈士,包养者。挚爱只有一位,但三月一换,包养者时常同时五个。

你知道吗?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发小荷坦丝小姐是个大美人儿,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人,那就是:什么也挡不住她找快乐。

荷小姐15岁时,被大主教舅舅千挑万选的嫁给了一个超有钱的蛇精病。该病患连看奶牛挤奶都觉得太流氓,为了不让女仆轻浮,就敲掉人家的门牙,成天把老婆锁在祈祷室为长得漂亮而忏悔。万幸,荷小姐是一个随遇而安乐呵呵的人,她心平气和生儿育女,还顺便和一个16岁姑娘成功恋爱,奠定了“有啥吃啥”的双性恋本事。直到有一天,病患君拿起凿子,敲掉了一堆罗马古董艺术人像的咪咪和小鸟,荷小姐想了想,就离家出走了。那年她23,到死也没再回家。

荷小姐先在意大利待了几年,一边主持艺术沙龙,一边跟婚前追求者萨沃伊公爵相好。公爵死后,她一文不名的跑去伦敦和快活王查理二世一起玩儿。在伦敦,荷小姐在恋爱方面雁过拔毛,先和国王好,又和国王的女儿好,又和英国女作家好,又随便找个人好,一时搅得国王不开心,父女成情敌,失恋者哭天抢地,卫道士咬牙切齿,哎呦,欢乐死了。但她也不只是个闹绯闻瞎捣蛋的人,1676年到1699年,她那带着法国精神的艺术沙龙在伦敦屹立不倒,聚集起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文艺人士与名流,输出文化,左右外交,而路易十四闪闪发亮的那一套法国劲儿,很大一部分就是靠她影响到英国去的。但是但是,要说起来,荷小姐其实是个意大利人……

随便翻翻十六、十七世纪的法国历史,你会发现法国人的会吃会玩儿,爱美和浪漫(随便)很多是意大利媳妇带过去的。首先绝对绕不过去的是1533年,带着厨子裁缝调香师舞蹈团嫁到巴黎的法国皇后凯瑟琳 德 美第奇。有她,法国才有了冰淇淋紧身胸衣香水和芭蕾舞。而60多年后,又有一个叫凯瑟琳的意大利贵族新娘嫁到巴黎,人称郎布耶夫人。

那时候的巴黎市区,男人爱决斗,女人呆笨乖,孚日广场还是一个大土坑,有钱人总把豪宅刷成血红色,宫廷聚会谄媚贫乏,卧室里的闺蜜趴矫揉造作。郎布耶夫人一看,闹心啊。于是,她就找人在卢浮宫旁边盖了一所淡雅的房子,造了一间蓝色的客厅,每天晚上在这里招待那些她真正喜欢的人:文艺人士,贵族名流,才子佳人;聊她感兴趣的话题:礼仪,知识,文学,艺术,音乐,和风雅小八卦。

比起等级分明的宫廷宴会,郎布耶夫人的客厅就像它的女主人一样,对皇室公主和文艺青年一视同仁,对各类思想不存偏见,热爱单纯的朗读、讨论、讲笑话,而讨厌交易,最重要的是,这里鼓励大家大方的和异性交盆友耶!因此,每个做过客的人都说:棒棒哒,根本停不下来!

再后来,像绿萝的分枝一样,巴黎的女士们也渐渐在自己家的客厅照猫画虎当起了女主人,挑选宾客,策划主题,建立一个个以自己喜好为中心的社交圈子。嗯,这就是最初的沙龙,为何叫沙龙?因为意大利语客厅的发音就跟这差不多。

要说真正法国血统的著名沙龙女主人,有个叫妮侬的小姐了不起。她比郎布耶夫人小一辈儿,生于巴黎,十几岁成了孤儿,在修道院待到成年,后来独立生活,一生未婚。这生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英国泥泞乡村单身女作家们的苦情故事,但不不不,妮侬小姐人家活得超级喜气!

30岁前,在巴黎社交圈,妮侬靠美貌生活,好几个大佬仰慕者一块儿请她好吃好玩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枢机主教黎希留(法兰西学院就是他盖的!)。但即使大主教,也没法让妮侬成为自己一个人的情妇,她要永远保持自由。传说妮侬把身边男子分为挚爱,烈士,包养者。挚爱只有一位,但每三个月可能一换,包养者时常同时五个,只在她乐意时才挑其中一个玩耍,完全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节奏。而靠这大老爷似的气魄和手腕,30岁后,妮侬成了才貌双全的社交专家。

在1660年前后,妮侬的礼仪学校挤满了被老妈送来学拉小手写情书,以免长大变成木头疙瘩的上流子弟,而她在小而朴素,一点不端着的小客厅里主持的文学沙龙,天天挤进来喝茶念诗的,则都是莫里哀这种大天才,不过,莫里哀那会儿也只是一个被妮侬资助的有才华的小伙子。

事实上在17世纪末,妮侬是好多如今已成泰斗的文艺大家们的资助人和向导。她有钱,且她出生并不高贵,她历经世情,所以懂得作乐的可贵,也因此她比郎布耶夫人们更懂人心,懂他们。

在84岁那年,妮侬小姐钱包鼓鼓地离世了,她最后在遗产里划了笔钱给自己会计的9岁儿子,要小盆友多读书。这个小朋友叫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长大后,他改名叫伏尔泰。

怎么才算心智的独立与自由?有时我觉得,是靠天赋异禀的宽容与慷慨。

(原标题为:《文艺沙龙女主人1.0》)

注释:

*头图、插图二均为电影《绝代艳后》剧照

*荷坦丝小姐的丈夫是马萨林公爵。

*枢机主教黎希留: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及天主教的枢机,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余少镭:皇帝为什么那么难当说道:

    文/余少镭(腾讯·大家专栏作家)

    因为八卦皇帝的婚外恋,严譄被从宽咔嚓(见《一个地死海心的小秘书之死》);因为妄议政治,金从善被从快咔嚓(见《接班人才是大问题》)。杀了这两个知识分子之后,乾隆意犹未尽。所以,金从善人头掉地之后,仅仅九天时间,乾隆又发出一道上谕来。

    【接班人为何不能先定】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八发出的上谕,皇皇两千多字,一开始就说:“朕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可行。”先站在历史高度,全面阐述了为何建储不可行(见《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首先,太子一立,争端必起,朋党必生。“往往酿成祸变,遂致父子之间,慈孝两亏;家国大计,转滋罅隙。”

    第二,汉制立嫡立长,弊端横生。纣王立嫡,断送了成汤江山。他如果立贤能的庶子微子,“商未必亡也”;周朝始立太子,“然至幽王时,太子宜臼即以谗废”;汉武帝立太子刘据,“卒为江充构陷,致有巫蛊之祸”;唐太宗立太子李承乾,“亦为魏王泰谗构,竟以谋逆废黜”;明成祖立朱高炽为太子,其弟高煦即就绞尽脑汁害他,搞得宫廷一片大乱,后来朱高炽虽然处处谨慎,得以保全,但因为惊吓过度,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汉文帝最贤,并非嫡子,当时刘邦如果传位给他,“何至有吕氏之祸”?同样道理,李世民、朱棣都是牛人,唐高祖不立建成为太子,哪来玄武门之变?明太祖不立朱允炆为太子,又何来靖难之变?历史上这些骨肉相残、忠良遭害的悲剧,“此立嫡立长之贻害”。

    第三,我大清选定接班人的制度最科学、最先进。这制度概括起来五个字,就是“未豫定储位”。康熙曾立嫡子胤礽为太子,但因“群小从而蛊惑,遂致屡生事端”,胤礽被二立二废,最后才选定胤禛为接班人,是为雍正;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书乾隆名字(玄烨)“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内,而不豫宣示”。雍正死,军机大臣宣诏,乾隆接班,风平浪静。

    鉴于以上经验教训,乾隆在所立的四位王储相继死后,不再建储,但是,这并不是我不立储,而是“特不肯显露端倪,俾众人有所窥伺耳,此正朕之善于维持保护。天地祖宗,实鉴朕心。若子子孙孙,皆能以朕此心为心,则我大清亿万斯年,可永承天佑也”!

    接下来,乾隆几乎是掏心窝子说话了,说我这么殚精竭虑为大清江山着想,但天下臣民都不理解我,还以为我恋栈而不肯立储,我实在太冤枉了!我登基的时候,就对天发誓,我爷爷康熙当了六十一年皇帝,我绝不敢超过他,到乾隆六十年,我“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历史上像我当这么多年皇帝的太少了,我并非对权力贪得无厌之人,读通鉴时见唐宣宗、宋仁宗、宋英宗等皇帝,都曾因立储而闷闷不乐,我还曾批评他们,怎么可能跟他们一般见识?

    最后,乾隆指出,恋栈的皇帝,只知道享受,以当皇帝为乐,而不知道当皇帝之难。天下这么大,百姓疾苦时刻放在我心上,我日理万机,如果不是我这样事事亲抓,权力下放,其祸无穷,我怎么敢片刻松懈?(非躬亲总揽,则柄或下移,其弊将无所底止,岂能稍自暇逸。)等到退休那一天,我才可以“释重负而图真乐”,这样的道理你们很难懂吗?

    看来,乾隆毕竟还是真读史的。读完这上谕,是不是觉得,哇,当皇帝真不容易啊!明君在上,请收下我的膝盖吧!

    先别跪,先来看看,乾隆杀了金从善并发以上谕旨的这一年,世界上其他帝国正在发生着什么。

    【中国为何没有启蒙运动】

    乾隆四十三年,是1778年。这一年,在法国,也死了两个异议知识分子。不过,他们不是路易十六杀的。

    1778年5月30日,弗朗梭阿·马利·阿鲁埃病逝。这一位,我们可以称他为法国的严譄,为什么?因为早在1717年,他也写了八卦宫廷淫乱的诗文,而且是完全赤果果的描写,路易十五一怒之下,将他投进巴士底,关了11个月——你没看错,只是关了11个月,而不是凌迟或“从宽斩决”。而且,在狱中,他还创作了让他一举成名的《俄狄浦斯王》。此后几十年,他都在跟法国当局作斗争,并几度入狱、被逐,就在逝世前三个月,84岁的他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引起全城轰动,受到民众超帝王级的礼遇。

    伏尔泰

    这位“法国严譄”,有另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始祖,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伏尔泰这名字的来历,就源于他在狱中写《俄狄浦斯王》的笔名。终其一生,伏尔泰都通过写作来反对封建专制,宣扬自由平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一个有言论自由、人权不受侵犯的制度。

    同样是1778这一年,7月2日,法国又有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逝世,他的名字,大家就更加耳熟能详了:让·雅克·卢梭。这位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及《社会契约论》等著名启蒙著作的思想家,首提“人民主权”的理论,并认为人民主权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不能代表的。

    众所周知,伏尔泰、卢梭,以及比他们早一些的首倡三权分立的孟德斯鸠,这些思想家所掀起的法国启蒙运动,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对整个西方近代文明、民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关键的影响。更巧的是,同样也是1778年,美国的《邦联条例》经各州批准后生效,邦联政府正式建立。更不用说,在此之前百年,老牌帝国英国,就基本确立了旨在限制统治者权力的君主立宪制。

    那么,曾经遥遥领先的中华文明,就没有类似的启蒙思想家吗?也不是,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差不多英国开始君主立宪的同时,中国也出了几个启蒙者,如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82)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共治主张;王夫之则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主张“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些差不多同个时代的东西方启蒙者,其理论也出奇的一致。其实,细想也不奇怪,按历史发展规律,皇权专制发展到十七、十八世纪时,已接近“熔断”点,这些人物和思想的出现,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什么没有掀起一场类似法国那样的启蒙运动呢?稍懂点历史就知道,这时候,积弱积乱的大明政权摇摇欲坠,李自成席卷中国,张献忠在四川疯狂大屠杀,多尔衮趁机入关,接下来又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满清建政之后,康熙、雍正、乾隆将文字狱推向史无前例的高潮,屠刀之下,砍头都算“从宽”,封口都难以保命,启蒙思想?你跟我开几个玩笑?

    【皇帝为什么那么难当】

    回头再看乾隆的立论:只要解决好接班人制度,避免因接班而引起的权斗,大清江山就万万年。没错,所有的专制统治者,都掌握一套这样的逻辑,这几乎是无师自通的。

    问题是,他上谕中所举的历史上那些骨肉相残、忠良遭害的悲剧,真是“立嫡立长之贻害”吗?

    不是,正是王夫之所说的“天下一姓之私”之贻害。天下为公,共享共治,政府变统治为服务,民选民免,哪来的接班人之痛?天下为私,江山成为一家一姓之遗产,且只能传给一人,那就不管你传给谁、怎么传,都避免不了觊觎者篡位之想,甚至不惜骨肉相残,父子互砍。

    当然,要求乾隆明白这样的道理,那也太超前了。杀金从善前一天(九月初八),乾隆才向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发出上谕,准许西洋人进京效力。但15年后,当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中西贸易可能时,却因为乾隆非要人家下跪不可闹得不欢而散,也因此关死了通商大门。

    既然江山是爱新觉罗家人打下的,面对统治者的自高自闭,严譄、金从善这些精神上的爱新觉罗家人,也就死不足惜了。

    所以,对于专制独裁者来说,接班人问题,注定是无解的死结。皇帝为什么那么难当,因为皇帝太好当了

  2. 法国先贤祠:五位名垂千古的作者,五本影响社会的书说道: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诗经】,神交君子,邂逅佳人!
      
    1,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巴黎圣母院》
      作者: [法] 维克多·雨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雨果在谈到《巴黎圣母院》时说:这本书“如果有什么优点,是在想象、多变、幻想的方面。”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这本书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2,爱弥儿·左拉(法语:Émile Zola,1840年4月2日-1902年9月28日),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和理论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创始人与领袖。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被视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遗产的组成部分。
      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的领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致力于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为自然主义文学鸣锣开鼓,提出了“实验小说论”等自然主义理论主张。他强调文学的科学性、客观性,注重表现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把真实感作为小说家的首要品格,把客观性作为作家应该追求的创作特色。
      《小酒店》
      作者: [法]爱弥儿·左拉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小酒店》是法国著名自然主义小说家爱弥儿·左拉的作品。《小酒店》是长篇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中的第7部。文本真实地表现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手工业工人贫困、堕落的生活。
      在巴黎有产阶级淫靡生活的周围,是拥挤、骸麟、破败的工人区,那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处于半饥饿的状态。《小酒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小说的主人公绮尔维丝是外省一个勤劳善良的姑娘,从小饱受酒鬼父亲的折磨,14岁与工人朗弟耶同居生了两个子,后全家到达巴黎。3个月后,朗弟耶与其他人私奔了。绮尔维丝带着两个孩子在举目无亲的巴黎,靠洗衣等小工为生,同时还供两个孩子上学。
      古波爱上了自强自立的绮尔维丝与她结了婚,生了女儿娜娜,慢慢积攒了一小笔钱,生活有了转机。不料古波在工作时从房顶上跌下来摔成重伤,为给丈夫治伤,绮尔维丝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古波伤愈后,性情大变,养家糊口的重担全压在绮尔维丝一个人身上。此时,暗恋绮尔维丝的铁匠顾奢将自己的全部积蓄借给绮尔维丝,使绮尔维丝终于圆了自己开家洗衣店的梦。但好景不长,古波日益懒惰、酗酒,朗弟耶再次闯入她的生活。长期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使得绮尔维丝也变得贪吃、怠惰起来,很快她的洗衣店就破产了。
      绮尔维丝失去了工作和尊严,也染上了酗酒的恶习,终于沦落到生活的最低层。在古波酒精中毒死后,她也饿死在楼梯下。
      
    3,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年),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大仲马的戏剧创作活动对浪漫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他的《亨利第三及其宫廷》,最早为浪漫派戏剧开辟了道路,也使他成了浪漫派戏剧的先驱者之一。
      作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他主张废除掉古典主义给戏剧定下的众多的清规戒律。他和许多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认为戏剧要向观众展示生活的激情,观众才会为之感动。
      《基督山伯爵》
      作者:[法]亚历山大·仲马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基督山伯爵》是通俗历史小说,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森巴),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充满传奇色彩,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基督山伯爵》是一部叙事艺术杰作。糅合了浪漫传奇,故事新奇的多种叙述体裁的元素,写成了一部离奇曲折,充满叙述艺术魅力的作品。我们在欣赏时尤其应注意书中那种过分的复仇意识和对金钱崇拜的心理。
      自小说问世以来 作者的人生哲学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其中最著名的句子出现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必须经历过死亡才能感受到生的欢乐。活下去并且生活美满,我心灵珍视的孩子们。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向人揭示出未来之日,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4,伏尔泰, 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1778年),伏尔泰是他的笔名。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和悲剧创作上。
      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他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老实人》
      作者:[法]伏尔泰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短篇小说《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性讽刺小说的代表作,是其在66岁高龄的力作。作者结合观望性第三人称的叙述手法,将读者的视角和思绪带入老实人的各种经历中,在观其经历的过程中,感悟小说的主题所在。巧用隐喻象征的手法,让该消亡的一切最终消亡,同时,展示了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理想的国度。
      主人公“老实人”——甘迪德出生在德国一位男爵的府邸中,是男爵妹妹的私生子。他一直在封闭的环境成长,信奉家庭教师邦葛罗斯所宣扬的乐观主义,觉得一切都很好,深信男爵的家就是人间天堂。可是,男爵将他逐出了家门,只因为他爱上了表妹居内贡小姐。从此,他踏上了独自探索世界的旅程。
      从离开男爵府邸的那一刻开始,他便身不由己,被种种遭遇逼着不停地奔走,从德国到荷兰,从西欧到南美,再从南美回到西欧,往东一直到君士坦丁堡。漫长的旅途中,他几乎没有经历或见证一件积极的事情。作者用紧凑的节奏,在途中安排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天灾人祸与社会弊病,让“老实人”去经历、见证、思考、成长、成熟,慢慢摒弃盲目乐观主义,变得中庸实际。
      《老实人》是伏尔泰在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斗争中创作的不朽作品。作品《老实人》属于法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
      
    5,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年轻人模仿《爱弥儿》,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据说,这就是路易十六那个著名的嗜好——业余锁匠的由来。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卢梭一切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自然法则理论。为师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也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

      《社会契约论》
      作者: [法]让-雅克·卢梭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成的一本书。
      卢梭相信,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
      
    社会契约论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他所说的政治权威在我们的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
      
    《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逐步废除欧洲君主绝对权力的运动,和18世纪末北美殖民地摆脱英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争。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及两国的宪法均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