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引领全球多功能社交,但下一代社交霸主出自AI聊天?

消费者的兴趣总是变化的。

社交媒体让千千万万用户可以实时选择观看时间、观看地点和节目内容的用户掌握了潮流的主导权,而非传媒巨头。

微信引领全球多功能社交,但下一代社交霸主出自AI聊天?

但随着近来集成了AI 的聊天应用开始亮相于社交平台,交互流量开始从社交网络转向聊天应用。不过,若要让人们在同AI交互时乐在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功能的聊天软件

笔者希望首先分析一下聊天应用的现状。移动聊天应用的用户增长速度比社交网络还快,四个最大的聊天应用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之和已经超过了四个最大的社交网络。

我们已经见证了用户从传统社交网络向聊天应用的转移,但笔者认为,我们即将再次见证,用户的使用焦点从传统聊天向其他附加功能的转移。

微信是引领这个趋势的急先锋。它集成了支付、实名认证和消息功能,形成了功能生态体系。

Facebook Messenger目前支持旅馆入住和航班预定信息的推送等功能,似乎不如微信强大。但它集成的聊天AI使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来取代客服人员为用户服务。当然,若遇到AI不能理解的问题,还得人工接手。

聊天AI是“真正的”AI吗?

在Facebook推出互动AI的同时,其他包括微软、谷歌在内的IT巨头,也纷纷推出AI和自然语言处理算法的调用接口,供开发者使用。数周之内,互动AI成了硅谷的新宠儿。

但互动AI并不是真正的AI。它们只能处理有限的文字信息。

当然这并不是说它们没用。我可以通过聊天应用下单买花,但不用下载该花店的专用app,并把它装在我的苹果手机上。同理,我也更乐意通过聊天应用来进行网上值机。假以时日,我们必将看到更多的功能被集成到聊天应用上。iOS和安卓也在改进推送设计,这样你可以不用打开聊天应用就能看到推送的消息。

聊天应用内置的AI可以分析用户数据,并在你购物时提供更满意的推荐服务。

还不够智能

过去几年中,硬件计算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规模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成为可能。成百上千家创业公司正努力利用机器学习改变每一个你想得到的领域。

再考虑将这些基于AI的服务注入到聊天应用中,我们有望获得更快、更智能、更有效率的服务。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有望看到,AI能够提供更好的购物推荐服务,并极大提高客服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工作压力。

但即使聊天应用中的AI达到了这个水平,它们仍然有不足之处。

比如,如果你试图跟AI进行开放式的对话,那么它们很快会让你失望。想想微软的聊天机器人TayBot吧,它在聊天中公然使用网友恶意教唆的脏话及歧视性语言。如果TayBot被集成到聊天应用中……那画面太美,我都不敢看了。
所以聊天AI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它们被应用在哪里。

【来源:VentureBeat 翻译:离子心 DeepTech深科技(微信号:mit-tr)】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随着聊天机器人、AI的出现:Web与移动app之后会是什么?

Facebook 公布最新 AI 系统 DeepText,可以读懂你发布的内容

微软和谷歌:宿命对手的 AI 竞赛 BOT=下一代APP? 聊天机器人崛起

十年后Facebook或许以“视频、机器人、AI、VR”统治全世界

彭博商业周刊封面:微软的未来是聊天机器人?

出门问问李志飞:一个硅谷工程师在中国的 AI 创业“实践论”

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将在今年会为Google推出聊天机器人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社交之心不死,微软又上线了一款社交APP,这次它能避免倒闭的命运吗?说道:

    微软可以说是在社交之路上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曾经的PC巨头微软可以说是在社交之路上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据TechCrunch报道,继上个月刚刚关闭了一款没有任何市场水花的社交APP So.cl后,微软今天又在Apple Store上线了一款新的社交APP Who’s In。这款产品的目标是帮助用户进行吃喝玩乐等活动的约单,比如可以在线约起去哪里看电影,去哪家餐厅吃饭、去哪个景点happy等等。

    当你下载该APP后,系统会提示你对活动种类进行选择,比如选择“吃喝”、“看电影”、“游览一个名胜古迹”或者“自定义”等等。在你选择了其中一类活动、同时允许分享自己的位置后,微软的搜索引擎Bing会为你的进行推荐。为了提高推荐的精确匹配,用户可以在搜索中加入更多内容,比如具体位置、活动名称、时间等。

    基于这些搜索结果,用户可以创建活动,同时发起活动邀请。比如,如下图,某个用户发起了4月5日下午两点看《美女与野兽》的活动邀请,并将该活动邀请发送给其朋友。在活动邀请中,发起人可以提供几种活动选择,比如时间上,可能有早上10点、下午2点或者晚上6点等几种选择。收到邀请后,其朋友可以对不同的活动时间进行投票,发起人随后可根据投票结果进行下一步的活动规划。

    不过目前这款产品没有Iphone和Ipad版本,只能以iMessage作为使用入口。可见,这款产品更多是面向长时间使用SMS和iMessage的用户,但这种繁琐的方式很有可能将大量其他用户隔在了门外。不得不说,在外有Facebook、内有微信、QQ等社交软件,我们真正需要为了约个单这么麻烦吗?

    当然,这既不是微软的第一个社交应用,也不是微软第一次尝试在iMessage中植入社交应用,此前其曾尝试在iMessage中植入一款用来组团看电影的应用“MovieDate”。不过,Google此前做过一款类似Who’s In的社交产品,名叫“Who’s Down”,最终产品因为太少人问津关闭了。种种迹象都不禁让人开始担忧,这款产品会不会步 So.cl的后尘。

    社交之心不死

    在PC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是流量第一入口。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流量让人们的时间消费变得碎片化。在此种背景下,以超文本链接为核心的Link模式开始失效,社交网络开始逐渐取代搜索引擎,成了流量第一入口。这个趋势是全球性的,我们可以看到百度受到微信的巨大冲击,Facebook成了Google最大的敌人。

    PC时代的巨头微软显然也看到了这个移动社交的大趋势。近几年里来,微软在社交上的探索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真正成功的产品却几乎没有。

    微软在社交领域的尝试开始于2005年。当时,面对Facebook和MySpace等大型社交网站的崛起,微软也适时推出了社交应用Wallop。Wallop有一套能够通过用户行为自动寻找并建立关系的社交算法,用户在其社交网络中发布文字消息的同时,可以分享链接和图片,播放语音和视频等。但Wallop使用的是朋友邀请制,这意味着只有被邀请的用户才能够进入其社交网络,这个做法Facebook在2006年就已经弃用了。这或许成为Wallop2008年关闭的原因。

    到了2009年和2010年,twitter、Instagram和Pinterest等几大重量级社交媒体纷纷入场,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投入时间越来越多。面对席卷整个网络的社交风潮,坐不住的谷歌于2011年推出自己的社交产品Google+。而看到谷歌先行,微软也很快出手,在2012年上线了Socl。

    Socl有着简洁的浏览界面,也有着强大的搜索引擎Bing的支持,还背靠庞大的微软用户群,但与Facebook、Pinterest和Google+相比,其在内容与功能上的差别甚小,略显鸡肋。因为用户不多,到2013年,这款产品很快便没有了下文。有媒体分析认为,Socl只是微软用来对抗Google+的产物,微软并没有真正认真想过其产品思路是否适合打造社交媒体,是否适合这个越来越开放化、社交化和服务化的网络环境。

    去年6月,微软以262亿美元现金收购了世界上第一大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这一次,这场收购和微软真正擅长的企业级服务和个人职场软件(office系列)的方向似乎有些吻合了。对微软来说,这几年在硬件方面面临苹果等竞争对手的压制,其Windows操作系统也早已无法具备PC时代对网民的垄断性支配能力,若不改变和升级,很有可能被边缘化。通过收购LinkedIn,或还能在社交网络里分得一杯羹。

    只是,作为职场社交网站的LinkedIn,并非纯粹的社交网站。其目标虽然“精准”,也有些“固化”。其主要业务是企业招聘服务,由于性质的局限,其业务扩张、营收很难有巨大突破。微软能帮助LinkedIn蜕变为更强大的社交网站吗?这是个需要拭目以待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上线新的社交APP Who’s In是微软在社交领域的又一动作,这昭显了其不死的社交之心。只不过,从产品本身来说,让人忧心的成分还是更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