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下一代APP? 聊天机器人崛起

互联网从APP到BOT过渡的脚步在不断加快。2016年4月11日,一个号称要成为Bot商店的网站Botlist悄然上线,从目前的网站内容来看,Botlist还只是一个目录类的Bot信息汇总站点,但是可以看到,机器人的数量和种类在快速增长,专门的“零售店”式的机器人应用销售网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2016年3月底,微软Bulid大会,微软现任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说,未来,机器人就是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将会进入我们的生活。他说:“你无须再寻找新的应用,因为你可以随时用语言呼出潜藏在应用中的机器人,它们都有各自的对话窗口。”

本次大会上,微软还宣布开源机器人编写程序Bot Framework,让更多的开发者可以参与到聊天机器人的开发中。Nadella借此希望能够重新点燃开发者的热情,就如同之前对微软软件热情一样,Nadella说:”这让我想起了1992年刚刚进入公司,Windows NT即将上市的时候,我正在努力让开发者参与其中,现在我正感同身受。”

微软在手机市场和应用程序上没有好的表现,结果被苹果和谷歌赶超丢掉业界老大的地位。所以,在智能时代序幕拉开之时,微软把发展的重点发在了聊天机器人上。在通用市场,我们已经看到微软的小娜和小冰。从聊天机器人的发展战略中,不难看到微软希望在这一领域的市场野心。Nadella在接受采访时说:“人们会说,是啊,因为微软没有把握好手机应用程序增长的势头,你当然会这么说了。” 他又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看到市场机会的可不仅仅是微软。Facebook计划在本周推出聊天机器人;苹果的Siri早就推向了市场;亚马逊已经拥有一款多年来最受好评的产品Echo;谷歌的Google Now也在不断发展……许多流行的聊天软件,比如Kik、LINE、Telegram和Slack都在程序中加入了机器人。

目前的APP市场已经到了一个近乎饱和的点,虽然每天在应用程序商店上还是不断有新的程序上架,还是用户对于新的应用程序的接受度显然在下降。

TechCruch的报道指出,许多用户每个月新下载的应用程序几乎为零。对于多数用户来说,手机上固定的几个应用程序似乎已经够用了。

于是,在原有的程序上扩展成为另一种思路,扩展的途径之一便是机器人。我们将会看到,未来,机器人会取代现在种类繁多的应用程序。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微信。现在的微信已经由最初的聊天应用程式发展为一种更强大的综合科技。通过微信预订酒店,AA账单,预约医生,购买电影票以及通过短信购物早已不是新鲜事,最初,企业开始使用微信销售产品的时候,他们雇佣人来读取讯息,回复及销售产品。现在许多公司已经使用软件机器人来代替人来工作。

应用程序商城及如Facebook服务就如同回到了高墙四壁的花园之中,就像是25年前的AOL或CompuServe一样。毋庸置疑的是,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高墙四壁的花园,对另外一个人而言则是事事顺意的乐土。应用程序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简单。你只用挑选你想要的应用程式,在几秒内下载下来,就可以使用了。如果微软想要开发应用程式的继任者,那么就需要让机器人更容易被找到及使用。

从图形用户界面到对话式交互

不管是服务机器人还是聊天机器人,基于语音识别的“对话”技术都是一个基础,这也是机器人区别于应用程序的地方。PC和智能手机的发展,都是建立于文字和图像的视觉交互。在人类的沟通史中,对话先于文字和图像沟通产生,是一种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在人类与机器的交互上,现在要逆转这一进程,从文字和图像回到对话。这不是一种倒退,而是一种进步。

对话式交互可以消除掉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的文化门槛,即不识字的人也能使用计算机。其实在最早的计算机研发中,图形和对话就是两个主要的方向,后来,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率先取得突破,获得普及。

Ron Kaplan是Nuance Communications的副总裁和首席科学家,也是最早研究对话式人机交互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团队早在70年代就已经针对对话式人机交互展开了研究,并且已经完成了一个系统,能够让用户使用英文与计算机进行交互从而预订机票。但由于技术原因,这个系统无法大规模投入使用。“当时,支持一个用户差不多需要耗费一百万美元”,他说。它们需要更高速、更分布式处理、更加高效的计算机来完成。

40多年后,人机交互技术的基本组成要素,即强大的对话式界面所需的、被Kaplan称为“入门级”的技术,现在对所有买家来说都是触手可及的。

这是一个技术集成的经典案例:运算能力、语音识别、移动设备接入、云计算和神经网络,这几方面的技术在几乎同一时间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且这些工具足够的优质、廉价、易得,使得对话式界面走入市场,并且无处不在。

对话式界面还解决了一个问题:当那些没有屏幕的设备(灯架、烟雾报警器等)在接入网络以后,我们无需按键、菜单、图标就能和它们互动。

Botlist的意义

从目前可以访问到的界面看来,Botlist还不能说是一个应用商店。Botlist的联合创始人,Product Hunt的社区经理Ben Tossell说,其理念是提供一个集中的产品名录。

Botlist的网站上提供了超过400种机器人的资料,包括照片、简介和发展回顾等等,并且按种类进行了区分。总的来说,是一个机器人资料数据库。

但是,Botlist出现背后的信号值得注意。它显示了机器人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产生了对一个有组织的资源平台的需求。

目前,Botlist团队依然在通过用户的反馈寻找未来的发展路径。

【文/胡祥杰(新智元 微信号:AI_era)】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2 Responses

  1. Bryce Grover说道:

    Google 收购的其它七间机器人研发公司都是工业生产相关应用的机器人:

    Schaft,由日本东京大学前机器人专家组成的团队,负责生产机器人;
    Industrial Perception,主要研发电脑视觉技术以及能够给卡车装货卸货的机器人;
    Meka,生产的机器人可协助人们进行各种操作;
    Redwood Robotics,机器人手臂制造商;
    Bot & Dolly,研制的机器人手臂应用于电影行业,包括最新电影 Gravity;
    Autofuss,Bot & Dolly 的姊妹公司;
    Holomni,生产可驱动车辆的活动轮脚。

    但 Boston Dynamics 主要的设计方向是兽型 (legged robot) 机器人

    对这家公司的最初印象,还是在本科搞机器人和四旋翼飞行器的时候,一位教授给我们看那条机器狗的视频。不得不说,做过自动控制的都知道,能做出稳定性鲁棒性这么好的四足机器人的,全世界范围内都没几家,国内这么多年了也没科研单位或者公司有仿制出来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壁垒吧。

    这类机器人目前大多见于科研、军事领域。万万没想到居然Google有兴趣收购,好吧,可以说,想象力怎么尽情肆意发挥都不为过。

    Google目前给出的目标是做仓储或物流机器人,但我想说,最需要吐槽的就是这点了。这类型机器人还需要四足仿生么?这不是徒增自控难度嘛。车轮式或履带式的就应用得足够好了。要说搬运货物,机械臂也已经有很多公司做得非常好了。当然,也许有它的适用场合吧,谁知道呢。

    仿生机器人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仿生”嘛。机器狗不但有四条腿,而且还是灵活性稳定性自适应性好的逆天的四条腿,比人可强悍多了。最近几年Boston Dynamics又在其奔跑速度上有大幅提升,而且也在大力研发人形机器人。

    被Google收购,我认为有几个很重大的意义。首先,Google作为一家备受尊敬、处于浪潮之巅的互联网公司,收购一家实力强悍但鲜见于普通大众的机器人公司,无意会给机器人的真正普及化、民用化带来极高的曝光率、关注度。

    然后,Google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积累,会给机器人技术带来许多真正的变革。看看国内用互联网思维来玩的智能电视、路由器,甚至牛腩、煎饼,就知道互联网可玩性有多高。另外,我一直认为,下一波科技革命,属于人工智能。虽然目前这一领域进展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智能”,离人脑还差远了,但是迟早是会到来的,走着瞧。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概念,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很多科幻电影都有描述,但实际的发展嘛,远没有到让人信服的程度。嗯,这必须要有真正伟大的科技公司来推动,我认为Google是目前世界上最合适来做这件事情的公司。Google对创新、破除陈规的追求,搞无人驾驶、研究防衰老等,对顶级人才的吸引力,比如收购搞深度学习的三人公司,应该会给机器人这一“古老”的领域带来质的飞跃吧。

    其次,有人可能会担心Google也许是玩票,因为Google有很多项目最后都不了了之。但是这次操刀的是Andy Rubin大神。这位安卓之父是个真正的有“执行力”的Geek啊。那么甘心交出那个Android给别人管,原来是来搞这个真正的Android来了。连续收购了八家机器人公司,野心是昭然若揭啊。

    最后,对这个机器人的任何期待不应太急。Google搞无人驾驶也搞了8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正式商用。这智能化的机器人,估计也得慢慢等,毕竟这里面还有很多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涉及的技术囊括了很多领域,需要整合。这里我指的是最终的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一家互联网巨头收购了一家做机器狗的公司,里面的商业逻辑很好理解:安卓和IOS市场已经无法产生更好的碰撞点,Sergey在此时打造一只机器狗部队占领苹果总部,武装夺权是非常好的选择。

    收购8家机器人公司,背后是谷歌在谋划如何盘活他赖以生存的“大数据”业务。因为:

    1,谷歌最牛的大数据业务做的不够好,机器人可以帮忙。
    在人人谈大数据,但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大数据的时代,谷歌自身最优秀的数据收集、处理、再利用的模式被称为Teenager sex——谷歌一定不喜欢。但不能怪嘲笑者,因为在目前所谓的“数据”均是人类自身运动产生的,这些数据放在几十亿人口的地球上来比较,已经足够巨大,但不要忘记,“大数据”最终的目的不是收集,是整理后去发挥有益的作用,所以在价值体现上,谷歌不仅仅需要人类运动数据,还需要其他生物、植物或者无生物地点的数据。当地球表面的所有数据都能够量化收集的时候,这些数据才真正发挥最大的价值。

    目前遥控机器人已经被用在探险、拆爆等人类无法胜任的工作环境。未来一段时间,机器或许可以代替人类去收集地球表面甚至内部等所有生物或者非生物的活动情况,这些机器工作时候产生的数据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数据汇总后,会产生更精准的“大数据”,相比简单的人类活动数据,后者更精准,更有价值。

    2,谷歌要找到人机交互的下一个市场——智能机器人
    当谷歌他意识到在手机市场已经和苹果无太大博弈空间,也不会再有更具竞争力的“野蛮者”杀入的时候,谷歌杀入了下一个数据交互市场——打造Google glass,他与手机形成的阶梯化逻辑是,谷歌眼镜可以半自动实现数据、计算和人交互的装备,而手机是手动的,属于web1.0产品。

    不过,谷歌眼镜在问世1年,已经出至第二代还无法普及的原因是,支撑他后台运算的数据不够完整,一个细微的数据错误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所以谷歌要筹谋如何在未来将数据做到更精确,更有价值。答案是需要广大的数据源,和可操作的数据发放机制——如1所说,在人类无法进入的地方,机器狗、机器猫、机器牙买加老虎都可以帮忙。

    此外,我们可以稍微联想下,在未来一天当你生病的时候,机器可以包揽帮助你分析病情,送药,收拾房屋,做好工作的话,你是否只需要躺在床上就够了呢?这意味着当机器可以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辅助工具的时候,机器产生的数据价值就会比人类自身的运动数据更具价值,也更容易收集。这些数据将来的想象空间也绝不是Google glass录像、扫描这么简单。

    3,机器人产业能赚钱
    如果说谷歌还需要更直观的理由说服自己拿下Boston Dynamics。那么可以预期,目前世界范围内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工业、制造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Boston Dynamics在谷歌的数据、交互技术配合下,未来几年公司将会超过50亿美元的价值。谷歌将已有的硬件与软件做有效的组合,用B2B的模式出售机器人给商家也可以赚个盆满,更不用说美国国防部在机器制造上的天价订单了

    Musk摸着Space X的Logo说:现在知道我怎么活下来的了吧。

    1. 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本身价值巨大
    如传统工业的自动化升级便需要上一个新台阶:在经历了PLC,DCS,传统工业机器人等一系列电子指令式的自动控制升级后,工业效率已得到了极大提升,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它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如现在很多工业机器人公司在抢滩登陆的电子制造行业里,如何利用传感器和智能算法,让机器人合理判断和正确执行一道道工序,同时还能保持方案的低成本和易用性,是对机器人厂商提出全面的挑战的。这样的自动化升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是巨大的,而人工智能,三维视觉,安全与人协作的机械手臂等,是拿下那些圣杯难题的利器。
    其他典型的应用领域,如探测, 救援, 远程操作,家庭自动化等,就不赘述了。

    2. 机器人作为综合技术,其价值不仅限于机器人应用本身
    机器人作为一门综合技术也就不在此赘述了(机械,电子,信息,交互,心理学等等),其价值也不限于很多人想象中的科幻场景。比如在医疗行业,机器人技术已被商业化地用于远程手术,肢体康复,残疾人辅助等,而救死扶伤的价值很多时候都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吧。

    3. 人才:机器人领域聚集了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这八家公司相信要么是谷歌合作过的(如Autofuss,BotDolly),业内闻名的(Meka,Boston Dynamics),或差不多一个圈子里人都知根知底的(猜测,如redwood robotics,industrial perception和willow garage及Meka的关系)。尽早将这些人才招致麾下可是棋先一步。

    第一, 这个公司是google能够拿到的在传统机器人控制领域最高的科技制高点。

    由于日本在机器人领域的进步使得美国人感觉不安,于是近些年,美国的DARPA大概分配了2亿资金用于建造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人,DARPA是一个国防机构,这个机构只管保持技术先进而不在乎资金投入和回报【1】,然后就诞生了包括bigdog等在内的一系列机器人,期中bigdog在业内的反响最大也最知名。(国内也有仿制,大概投资了几千万RMB,浙大牵头,现在不知研究进展如何)

    在这里需要区分一点,传统的控制,指的是对动力和运动系统的控制,通常分属于电子工程(EE)和航空工程(AE)下面。而在近些年来兴起的人工智能等东西,则是属于另一种层面的控制,主要分属于计算机科学(CS)下面。

    在传统控制领域,Boston Dynamics绝对是世界的最高点,没有之一。

    第二, 机器人领域拥有几近成熟的技术和完全未被利用的商业价值。

    近些年来机器人得到了巨大发展,其中不仅包括四足机器人,双足机器人,还有介于机器人和飞行器之间的四旋翼等类似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使用技术都接近成熟(或者应该说可用),然而最大的购买者仅仅限于科研机构,商业价值完全为开发。可以想象,凭借google的财力,和收购所获得的的初期人才储备,完全有机会做出点什么来。

    第三,在可见的将来,the next big thing里面,机器人是不可缺少的组成。

    如果说过去的十年让大家建立了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事实,大家的版图基本划分清楚。然而未来的20年,什么是The next big thing? google显然有自己的想法。
    就我个人的感觉,包括redwood robotics, meka, bot& Dolly, 和autofuss都是直接控制末端执行器相关,这个方面可以应用于自动化生产和制造。我觉得自动化制造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部分的程序太过复杂,需要极高的精度和复杂的操控,而这些都是上面四个公司研究的部分。

    Boston Dynamics的机器人我还想不出来google有什么用,但是他们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要用计算机视觉,激光探测器和GPS来实现自主(Autonomous),如果可以这个技术也将直接助益于无人车项目。

    如果我可以做一点更加大胆的想象,用一个会做事的siri,显然比手机上一个语音助手更加有用,只要他可以满足一些小的但复杂而必须的任务,类似roomba,就可以得到极大发展。

  2. 张晓晨说道:

    机器狗这种看上去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天顶星科技一开始是美国DARPA主导的军事项目
    在我看来现在被Google收购根本原因是这种东西在我山寨大国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先来一个典型祖国版的,一股浓浓的华强北气息扑面而来有木有?
    中科院自动化所山寨版美国大狗机器人
    国内第一台液压驱动四足仿生机器人SCalf
    还有机器……………..驴:

    你们看到那销魂的铝合金支架了没有??
    美国有的我们一定得有!看看兔子又白菜了刚刚被网友敬仰的美国机器狗!

    土鳖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来了,这个一定要看:
    山东大学的大狗机器人通过863一期,可载人 可抗侧踢
    虽然外观实在吐槽无力,但被踹屁股时候的表现比Boston Dynamics的还稳当有木有?

    这样来看的话原版和祖国版性能差距肯定有,但已经很难在军事领域形成代差了
    拿到民用场合还能发挥美国的产业化优势

    最后,送上一个机器狗的实测视频,目前最高端的,没有之一
    抗侧踢性能远超Boston Dynamics版,更别提祖国版了
    震撼: 牛人的超级机器狗

    Boston Dynamics 于1992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分拨出来之后很快就为军方项目提供了研究服务。除了大狗之外,该公司还研发了猎豹(Cheetah)和野猫(WildCat)机器人。猎豹机器人形似猎豹,能够高速奔跑,而野猫机器的型号人比猎豹更为多样化。有趣的是,Boston Dynamics 是替五角大楼研发军用机器人的公司。

    以下内容来自爱范儿:
    “山区、雪地、丛林、沙滩……背负四个包裹的行走机器人的步伐有点蹒跚,但依旧保持前行。几次在冰面上的滑倒后也能迅速调整重心,恢复平衡。
    这就是来自机器人开发公司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明星产品大狗(BigDog)。大狗最早创建于 2005 年,现在它和猎豹(Cheetah)、野猫(WildCat)、沙蚤(Sand Flea)以及阿特拉斯(Atlas)一起成为 Google 的产品——搜索引擎巨头在日前收购了波士顿动力。
    这是 Google 在过去半年内收购的第 8 家机器人制造公司。《纽约时报》在一周前公开了 Google 的机器人项目,由前 Android 部门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领导。擅长制造行走机器人的波士顿动力将为 Google 机器人项目注入新的血液。
    波士顿动力是前 MIT 教授马克·雷波特(Marc Raibert)在 1992 年创建的公司。雷波特被誉为“美国的行走机器人之父”,他对行走机器人的研究最早是从一个名为 “The Hopper” 的小项目开始,通过这个项目测试了一些早期的概念产品。
    更早的时候,雷波特曾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创建了一个名为 Leg Lab 的实验室,用于研究行走机器人。随后,雷波特又转战 MIT,为政府部门建设工程系统。再后来,雷波特创建波士顿动力公司,集中研发行走机器人。
    波士顿动力并不销售商用机器人,他们主要为位于五角大楼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发产品。此外,他们还曾为索尼的商用机器狗 Aibo 提供过咨询服务。
    在波士顿动力之前,被 Google 连续收购的机器人项目分别来自美国和日本,内容从机器人软件到更为前沿的机械臂。鲁宾还表示过对机器人传感器的兴趣,不知道接下来是否会收购相关公司进行补充。
    鲁宾把他的机器人项目称为“月球探测器”,眼下他还不愿透露项目下的具体产品。不过鲁宾补充道,初代产品不会让人们久等。预计接下来的几年里,人们应该可以看到成熟的 Google 商用机器人。
    互联网巨头对传统硬件制造商的收购总是让人联想很多。雷波特也承认,鲁宾和 Google 的能力让他开始畅想更多可能性。现在,他们有能力把这些想法变为现实。
    这也激起了人们对 Google 机器人项目的追问。Google 到底在想什么?看起来,它有点不误正业——机器人项目与它最擅长的搜索似乎没什么关系。除此之外,它还尝试了无人驾驶汽车、家庭包裹配送、可穿戴设备以及抗衰老技术。
    但对 Google 而言,他们的愿景显然不希望只局限于当下,从拉里·佩奇(Larry Page)之前的描述就能看出:佩奇希望 Google 能改善人们的生活——一个更为宏大和抽象的目标。
    而就机器人项目而言,它对 Google 的价值如《纽约时报》所说,将协助 Google 在制造业上有所建设。另外据知情人透露,Google 还希望能通过机器人与亚马逊在零售业上展开竞争,将产品供应链不断延伸,实现从工厂将产品直接配送到用户家门口。

    听起来不错。波士顿动力的网站还显示,他们正在尝试“人体模拟”项目,用于基于模拟人类行为的训练。他们描述了一个围绕人类展开的应用场景,表示将提高人类与电脑和可穿戴设备的交流。这与 Google 的目标不谋而合。从已经推出的几款产品来看,他们做得还不错。

    —————————-
    我觉得文章最后一段才是重点。以google的计划,在智能化、可穿戴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在仿生学领域的优势是前7家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的步行机器人具备不可思议的奔跑和平衡能力。但这些机器人并不仅仅是工程师鬼斧神工般的杰作,它们还体现出机器人运动领域的未来发展,有可能对今后世界各地的机器产生重大影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