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樯:民生工作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定海神针”

视频:李克强谈民生问题解决: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来源:CCTV新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企业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至2010年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了2.3亿多人,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5919元,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民生的需求也日趋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满足的标准也更高、更复杂。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市场环境的要求之下,民生工作也需要稳步步上新的台阶。笔者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民生工作,让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真正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定海神针”,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是解决城镇住房的供需矛盾。随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很多人纷纷加入“炒房大军”,大量游资热钱涌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公布的一份针对全国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居民认为房价“过高,难以接受”。人们为了买房往往透支了几十年的消费,更给自己甚至整个家庭带来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高房价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十年的中央调控房价被戏称为“空调”,而201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没有强调“房地产调控”,而第一次提及了分类调控:能局部调控就不要整体调控;能用经济手段调控就不用行政手段;能由城市调控就不要由中央政府调,让老百姓真正看到房价稳定的曙光。

二是继续加强对医药卫生事业的监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应仍然比较强烈。根据调查显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在遇到的看病难,主要表现为接受高水平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检查费用高等。让辛苦的农民不再觉得“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让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不再觉得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

三是让经济增长由“积累型”走向“分享型”,让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民生目标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得到实现。调低 GDP增速等预期目标,淡化经济指标,让人民“满意”、“幸福”成为全国各地规划中的高频词。笔者认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功在当代、恩泽子孙、惠及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件‘苦差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没有半点风光,短期内也看不出多少政绩,但是把这件事情真正抓好了,千百万老百姓就能更好地吃上安心饭、睡上安稳觉,这才是最大的政绩。

民生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这些问题一定会解决。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生工作会让所有的百姓安居乐业,共享改革成果。

作者:郑志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