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莫愁:“体制内”放到“鱼缸”中透明看

“体制内”是否存在特殊的利益?有多严重?由“体制内”的人辩解没有用,而是应当全过程公开亮相。是高是低、是真是假、合不合理,统统放到“鱼缸”中来。(《人民网》,3月21日)

“体制内”标签在多数人的观念里,代表着“待遇优渥”、“保障完备”,“劳动强度低”和“掌控更多资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许多乡镇干部称“只是挣个养家糊口钱”;不少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抱怨“5+2”、“白加黑”工作却没加班费;对“掌控资源”一说,更多的基层员工表示和自己“半点也沾不上边”。

如此标签化一个群体,不分具体情况、不视个体差异,统统打上负面烙印,这种思维方式缺少理性。不过,指责群众不理性肯定不可取。关键是要倡导群众理性思考,必要的前提是信息透明、决策公开。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公开”。长期以来,由于公务员薪酬福利待遇不够公开,使得公务员工资在群众观念中比较朦胧化。只有公开公务员的工资,让公务员薪酬在阳光下“暴晒”,让群众来看看公务员的工资是多还是少,加薪是该加还是不该加,让群众来评判。同时公开公务员工资,“隐性的福利”“灰色收入”等各种乱象也会失去生存繁衍的土壤。

公开公务员工资,不仅让群众看得见,更得让群众看得懂,让群众深入了解公务员的工资状况,让群众对公务员工资享有充分的知情权,揭开公务员工资的“神秘面纱”。这样人们才会更加理解公务员其实也仅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有助于拉近群众与公职人员的距离,逐渐消除人们对于公务员工资福利不客观的认识和不信任的猜忌。

政策的决策方和制订方多数居于“体制内”,其收入理应是公开透明的。公开公务员工资,将整个流程在社会各界的“放大镜”下显示,在“聚光灯”下聚焦,让公务员的各项工作以及言行接受群众的监督,腐败分子将无处遁形。而且公开公务员工资能有效遏制“隐性腐败”,对隐藏在公务员队伍中的腐败“蛀虫”,要发现一个处理一个,绝不姑息纵容。

公开透明能让“体制外”的群众真正地看清“体制内”的状况,明白“体制内”发出的“叫屈”不是“撒娇”。这样不仅有利于回应民众的期待,传递反腐正能量,更能使公务员队伍健康长远发展。

(文/李莫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