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匆聪:从“管理”到“治理”是改革深化的体现

据公报披露,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位专家对中新社记者指出,提出改革总目标显示出整体改革空间的扩展、改革力度的增加以及改革深度的拓展。 (2013年11月14日:新华网)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细心地人从全会发布的公报不难看出,这次全会过后,中央首次提出了以“治理”二字作为国家建设的要求。

我们国家历经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封建时代,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国家的管理主要是靠统治手段,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对不同声音,更多的是采用的武力镇压;从建国之初,国家是萧条凋敝,百废待兴,人们的思维还没有完全从旧时代、旧体制下转变过来,不论是人们的思维还是社会的秩序都需要执政者予以引导和规范,在这个阶段,国家主要还是通过管理手段来建设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完成了经济体系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采取的是政府调控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靠的是管理和服务两条腿走路。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模式和封建时代的统治模式相比,前者是文明进步的体现,后者则是权力专制的象征;同时,治理也不完全同于建国之初的管理,以及当前的管理与服务的交融,治理体现的是社会和国家建设的多元化,更注重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更重视人民的首创精神,更体现社会和谐的多形式。

从“管理”到“治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建国之初党对国家建设通过的是管理手段,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日益繁荣富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们的素质普片提升,人们已从过去简单的服从转向现在的批评和建议,人们当家作主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社会的歪风邪气更加憎恨,已从过去的冷漠转变为现在的谴责和抵制。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建设国家,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就必须要实现社会和国家管理的多元化。

从“管理”到“治理”,是凝聚全社会正能量的需要。虽然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量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让国家正真繁荣富强,不再回到那个被列强凌辱的时代,必须进一步加强国家建设,让国家经济不但壮大而且还能可持续发展。打破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桎梏和禁锢,放开群众的手脚,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的才能,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把民间的高手挖掘出来,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就是为了凝聚和传递正能量的需要。

从“管理”到“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35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取得了飞跃的进步,社会发展进步神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国家将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将走向深水区,加之人们更多的需要和现实的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无形中使社会矛盾加剧。社会要进步,必须要加快发展,必须通过改变发展方式来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必须在推进发展中正视矛盾和困难并让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得到消化。这个过程,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从“管理”到“治理”,体现的是中央高层推进改革的决心,显示的是社会进步。这种治理,不是国家层面的单方面的治理,是要将全社会所有正能量进行凝聚的一种体制上的升华,是要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深化的一种体现,更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一种承诺上的兑现。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