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晒“三公”更能取信于民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相继召开地方两会,三公经费削减情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个省(区、市)拿出数据,会议削减最高达50%。(中国青年报   1月28日)

从“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三公经费”便呈现出下降的态势,根据各地公布的数据来看,各省都交出了下降5%至50%的答卷。但是,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的比例而已,这份“成绩”从何而来,如何构成,“三公经费”之中的三个项目是否有“拆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在这里便不得而知了。“三公经费”不仅要晒,更应该晒出决心,将“三公”数据化、透明化,取之于民,取信于民。

今年的“三公公开”部分党政机关仍然存在模糊化或者应付敷衍的情况,同时更多的是“三公”数据便是“公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境”三个大项,至于公车运行的轨迹与消费构成及其分析、公务接待的缘由与参与人员情况、因公出境的原因与结果都无人阐述,公众监督“三公经费”的合理性便无从说起。公众更在意消费的合理性,而非比例的增减,就如GDP的增长比不了人民生活平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只有“数据化”的“三公”才能让公众感到踏实与信任。

“三公经费”的“数据化”首要是政府部门的决心与信心。“数据化”涉及统计口径,数据目录,数据真实性和公众舆论等问题,只有政府部门摒除“讳疾忌医”的心态,坚定公开的决心,拥有“知错能改”的信心,才能迅速推动建立完整的“三公经费”监管体系,全面建立公众监督的新格局。

信息公开是“阳光政府”的重要标志,“晒三公”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打造“阳光政府”的重要基石。“三公数据化”意味着抱有侥幸心理的“某些人”要过苦日子、穷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越节俭,越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希望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不再“粗枝大叶”,“数据化三公”让政府消费有脉络、有根源,赢得公众信赖。

作者:残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