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马航客机遭恐怖劫机的可能性再次上升

3月15日,安达曼海域,印度尼西亚搜救人员正在眺望海平面。
MH370到底飞向何处?
3月15日,安达曼海域,印度尼西亚搜救人员正在眺望海平面。
3月15日,马来西亚搜救人员乘飞机搜索海面。
3月15日,马来西亚搜救人员乘飞机搜索海面。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表示,飞机与卫星的最后一次通信,是在一个或两个可能的走廊之间:一个是飞向泰国北部的航道,从泰国北部延伸至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另一个则是南部走廊,从印度尼西亚延伸到南印度洋。目前已经有14个国家参与了救援工作。而纳吉布公布的消息则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国家要被卷入这起离奇的事件中。

目前,对于这架神秘的失联客机的悬疑集中到两大问题:第一、客机去了哪里?是不是被劫持;第二,客机上的乘员还活着吗?

1 客机异常有5种可能

两名消息人士告诉英国媒体,军方雷达显示,飞机选择的航线是常见的飞往中东和欧洲的商业航道。这表明,如果不是飞机的驾驶员在操作飞机,就是某个非常熟悉飞行路线的人在操控。

《纽约时报》援引一名对调查进展比较熟悉的匿名消息人士的话称,纳吉布所描述的两个走廊,来自于卫星通信公司Inmarsat,是他们的工程师计算后提供给调查者的。不过因为需要保密的关系,该人士没有透露详细的操作细节,他只是用手电筒的光做了比喻,“想象一下,一束来自卫星的光束分别向左和向右之后,就是现在计算出的两个方向的最大弧度。”

英国媒体则介绍说,这两条“走廊”代表的是卫星追踪轨道在地图上显示的弧线,飞机不一定就沿着走廊飞行,但是在其信号发送的那一刻,飞机在这两条路径附近的某个点上。

至于为何选择这两条路径其中之一,现在无人能够解答,美国媒体则称其为“令人困惑不解的谜团”。

《纽约时报》则援引米凯尔·罗伯特松(全球航空跟踪服务公司flightradar24的联合创始人)的分析称,飞机信号在马来西亚与越南交接的时候关闭,显然是人为选择的“完美时刻”,这样飞机就好像是到了“无人之境”。

另一家美国媒体援引美马两国共同进行的分析称,经过分析雷达资料和卫星接收到的飞机信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客机在南海海域上空失联后,客机又掉头向西飞,越过马来半岛,之后或朝西北、或朝西南方向而去。

一名美国高官称,客机飞行的路径“非常奇怪”,马来西亚的军用雷达显示,客机在民用雷达上消失以后,也就是“失联”以后,客机突然爬升到1.3万米空域,此后又降落到7000米高度,这之后继续爬升。

客机为何会做如此奇怪的行动,美国媒体称,这是让政府和专家们最为头疼的问题,但目前基本有以下几种可能:机上发生了爆炸、机组人员恶意为之、有人劫持了客机、意图恐怖袭击,以及飞行员意图自杀。

2 两条走廊更可能向南飞

多名分析人士都认为,两条走廊中,飞机选择南部走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纽约时报》的匿名消息源表示,基于已经知道的飞行轨迹,调查人员强烈认为,南部走廊是更可能的飞行路径。“美国海军不会奔向哈萨克斯坦。”他说。

如果飞机选择了北部走廊,其飞行7小时,最多可以飞到哈萨克斯坦。尽管这条路径附近的尼布尔和不丹等国家空中监控力量并不很强,但是仍然有印度、巴基斯坦等高度军事化的国家。要想躲过这些国家而不被发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纽约时报》就指出,如果是可能路径之一的北部走廊,飞机不仅需要通过或者接近一些“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叛乱分子盘踞的国家,也会经过一些高度军事化的、拥有强大空中防御网络的地区,其中部分空中防御网络是由美国军队在负责”。

这条弧线离伊朗北部很近,会经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和缅甸。在这条弧线上飞行的飞机,将不得不穿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空中防御网络,而两者的交界上空则是高度军事化的;飞机还要飞经阿富汗,美国和北约在那里都有经营了十多年的防空网络。

此外,这条路径附近还有几个空军基地,包括阿富汗的巴格拉姆机场,美国空军第445空中远征连队就驻扎在那;还有一个印度的大型空军基地:欣登空军基地。

罗伯特松同时指出,纳吉布所描述的两条可能的路径中,北部走廊遍布军事雷达,所以飞机更大的可能性是另一条路径,即向南飞向印度洋;否则的话,北部这条路径不会飞得“太远”。

英国媒体也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飞机不可能飞经印度上空,因为印度的防空和雷达监测能力都很强,如果飞机飞经其领空的话,肯定会被发现并被拦截。

而向南的话,则是茫茫大海,军事雷达的监控力度要小很多。

向南的路径,从印度尼西亚一直延伸到南印度洋。这是大片开阔的海域上,之间岛屿寥寥。如果飞机飞向这条路径,它可能会飞经澳大利亚的科科斯(基林)群岛附近。这些偏僻的小岛人烟稀少,人口总计千人左右,还有一个小型的飞机场。路线的最东面是西澳大利亚州。印度洋是世界上第三大洋,平均海水深度超过3600米。

 3 不可能低空躲雷达

如果客机向南飞,为何没有任何国家的雷达发现,它是低空飞行躲开了雷达吗?

专家称,像777这样的大型客机,通过低空飞行躲避雷达一般来讲不太可能。飞机如果在陆地上空低空飞行,会受到地效(当运动的飞行器距地面或水面很近时,整个飞行器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的影响,在海上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空军专家陈洪认为,大客机是不可能完全不被发现飞行很远。对于雷达来说,1万米是一个非常适于检测的高度,除非降低到最低高度。雷达有一个盲区,如果飞机飞行高度在100米,海上雷达受地球曲率的影响只能监测到距其40公里的目标,高度越低,雷达监测的范围就越小。如果在陆地上,如果客机降低距地面100米,受山脉等地形影响也不容易看到。但这对于777这样的大型民航机来说,飞100米的高度几乎不太可能。

 4 恐怖劫机可能性上升

马政府突然公开的消息,使得之前几乎已经被排除的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再次上升。

“可能有人出于一些未知的目的控制了飞机,也许是恐怖主义。”美国媒体猜测认为。

“应该说,今天(15日)之后,恐怖性劫机的可能性要比以前大多了。”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如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首先,在9·11事件之后,机舱已经不是随意能够进入。所以乘客之中再有人想进到机舱里控制飞机,这种可能性比较小;此外,即便是有人冲进机舱,机舱人员也可以发出信号;但如果是人为关闭了与地面的联系通道,应该说恐怖性袭击的可能性比较大。”

陈如为指出,在飞机失联初期,大家就在推测有没有发生恐怖劫机的可能性。“今天发布的消息,本应该在第一天就发布。由此看来,事件中可能是有对马来西亚不利的信息。不排除他们还有其他一些信息没有透露给外界。”

“马来西亚方面遮遮掩掩,可能是有安全的利益,也可能是有安全以外的利益,”陈如为说。

至于两条可能的走廊,陈如为表示,如果真是恐怖袭击,那它势必想造成最轰动的效果。“比如有可能掉转头,仿效9·11去撞击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塔。”

“如果是简单的劫持,它可能有政治目标,可能会将飞机停到一个地方谈条件;但如是恐怖劫机,那么恐怖分子可能不仅仅将飞机上的200多人的生命作为代价,还会寻找其他目标,比如城市和居民,这样选择向北走廊的可能性就大了。”

 机上239人有无生还可能?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机上乘员有生还的可能,那意味着客机必须已经降落在水里或某个不知名的陆上、岛上机场。但是,这样的几率很低。

一名听取了调查进展的美国高级官员表示,调查人员考虑了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劫持者将飞机停在了某处等待以后再做袭击,但是最后排除了这个可能。

这名官员表示,已有的数据“让调查人员倾向于认为,飞机要么是耗尽了燃料,要么是在飞机燃料即将耗尽前坠毁了。”

如果没有坠毁,那么要降落这么大的一架飞机,那就需要一段相当长的跑道,这名官员表示,尽管飞机可能的飞行半径已经延伸到南亚,但“那种认为飞机可能经过印度领空而不被发现的想法毫无意义。”

美国媒体报道,他们了解到的电子和卫星数据的分类分析显示,该航班可能已经在孟加拉湾或印度洋某处坠毁。

罗伯特松也认为,飞机不大可能会降落在陆地上。

“我真的觉得,飞机现在不太可能飞到陆地上,因为那要经过好多国家,应该会有人发现它。”罗伯特松说,“如果走北部走廊,他们可能在抵达陆地之前就落下来了。”

也有美国媒体援引乐观的航空专家的分析称,客机可能飞经的安达曼群岛有一个机场—布莱尔港机场,足够像波音777这样的飞机降落。

但是,安达曼群岛地方媒体的一名编辑说,像波音777这样体型巨大的飞机,不可能不被任何人发现就降落。而另一名匿名的美国高官称,最大的可能性是,客机已经耗尽燃油,坠入印度洋底。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客机发生火灾,而罪魁祸首是客机携带的锂电池,它在过去曾经引发多起空难事故,但这种可能性几率很低,因为其难以解释马航客机的其他异常。而后两种可能,都意味着乘客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一名中国航空专家称,飞机如果着陆,卫星应该能发现,手机也应该有信号。而777对降落机场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是在大草原还有降落的可能,如果是岛屿、山区或者水上都不可能降落。

飞机信号在马来西亚与越南交接的时候关闭,显然是人为选择的完美时刻,这样飞机就好像是到了无人之境。

—全球航空跟踪服务公司flightradar24联合创始人米凯尔·罗伯特松

马来西亚的军用雷达显示,客机在民用雷达上消失以后,突然爬升到1.3万米空域,此后又降落到7000米高度,这之后继续爬升。—匿名美国高官

本文来源:新京报
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