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假新闻与新闻打假

这是个出新闻,也是出假新闻的时代。各种媒体的喧嚣,人们旺盛的信息需求和消费、娱乐心态,每天假新闻和假牙、假胸一起扑面而来,即使借你一双慧眼,能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眼皮、睫毛也分真假。

又到315,打假的时节。不仅商品、服务有假,新闻也会有假,甚至打假的新闻也假。

就说最近,马航MH370飞机找不到,各种假新闻层出不穷。随便举两例:一、越通社报道,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部分乘客穿救生衣在海面等待救援,还有对越南官员的采访;二、美国CNN报道,飞机返航时被马来西亚军方击落,马来西亚官方和马航故意拖延时间,掩盖真相。

第一个如果找不到来源,不识越南文,前后一对照新闻就是假的:这么大的事,菲律宾官方的海事船发现,怎么自己不报,却让越南先报?不采访当事的菲官员,却采访越官员?至于第二个,点一下当天CNN的官网就知真假,它的头条仍然在问飞机去哪了?

假新闻是怎么产生、传播开来的?

 

英语中有一句类似“眼见为实”的话:Seeing is believing,意思是看见才相信。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大众的心理期盼,变成了相信就能看见:Believing is seeing。在马航事件上,开始人们普遍相信飞机会海上迫降,有乘客生还,所以一看到什么越通社的新闻,觉得和自己想象的一样,自然很容易接受、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扑朔迷离,人们开始相信各种阴谋说,所以一看到击落说,而且是比越通社更权威的CNN,正中下怀。

过去信息渠道少,媒体的影响很大。传播适用“魔弹理论”或“注射理论”:什么事情只要媒体一报道,就像一枪打中或一针见效一样管用,人们容易相信媒体。这叫一级传播模式,即从媒体直接到受众。后来随着媒体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杂乱,人们不会那么轻易相信媒体了,而是更愿意相信权威专家或周围熟悉人士的解读,这些专家或熟人被称为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这就进入了传播学上的两级传播模式(two-step flow),信息从媒体到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到大众。

与此相适应,媒体为了赢得受众,就会邀请专家参与新闻报道。微博上的名人、微信里的朋友,也是类似的意见领袖。可就像龙多不治水、儿多不养娘一样,专家多了就不靠谱。而且专家也会有三种情况:一是会出于政治或商业目的,为人代言;二是专家本来是专才,但是一出名,媒体要倚重他,自己也把持不住,什么也敢说,从专才变成全才。三是专家如果变得有娱乐性,媒体更愿意请他,提高收视率。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传播现象:新闻的娱乐化,英语叫Infortainment,是由信息Information和娱乐Entertainment合成的词。大家关心新闻,但更愿意用轻松愉悦的方式。于是不管是庄重的两会,还是悲剧的飞机失事,各种真假段子流行,虚虚实实参和到一起。比如两个名人见面,事也许不假,但是不是一定有绯闻,就可以虚构了。

媒体在软新闻,特别是新闻评论方面,有意无意搞得好玩。比如某个新闻事件,请郭德纲评论大家会笑,请某些专家一般不会笑,但也经常能达到郭德纲的效果,蹦出好玩的段子:零下700度用遥感找飞机——尽管物理上最低只有摄氏零下273.15度,即绝对零度,在此温度下,物质停止运动。

此外媒体还迎合民之粹、民即粹的民粹主义。民众是上帝,权者贪,富者奸。特别是新闻盯着房地产商,只看到房价的高,而不去深究地价和税费,不细访房地产行业的运营和监管,就开始狠批房地产公司的暴利和偷税,赢得了买不起房的人的欢呼,却成为行业的笑料。

越通社、CNN等老被人用来发布假新闻,其实就是利用国内外信息的不对称,不便核查。借用外媒散布假新闻,原因很多。一方面人们对某些国内媒体有疑虑,觉得外媒相对真实,于是假新闻借机而来。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媒体、自媒体,也经常利用国外真假难辨的事编段子、凑新闻,或者肆意转载、跟风外媒的报道,不核查求证。直接编造、传播国内的假新闻,容易被揭穿,编造国外的事不好核实,也没人会在意。

尽管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但最简单的口碑传播和最亲和的人际传播仍有优势。面对媒体乱象和公信力的下降,人们热衷私人圈子间的话语传播,但由于其相对封闭和用户背景类似,似乎更容易传出假新闻。

此次马航客机不再飞,但各种假新闻满天飞。微博上由于参与者众,互动性强,很快能有证实或证伪的结果。而微信朋友圈上各种不加来源的转发、扩散式的求证,此起彼伏——由于开放,微博其实是个谣言粉碎机。

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专业的媒体和记者,采用非专业的网络信息作为新闻来源,有时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因此,一些专业新闻机构开始制定社交媒体使用守则,要求记者在采用时一定要核实,杜绝假新闻扩散。

与此同时,个人其实也拥有了公关话语权和传播权,对专业记者和新闻媒体形成竞争和舆论监督。每一天,其实都需要315式监督。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乔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