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哩哔哩bilibili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从精英到大众撸串撸出了圈层

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近日在B站(哔哩哔哩bilibili)引起热议,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似乎并不那么有“艺术感”,但却凭着原生态的现场感与烟火味的动人讲述戳到了广大网生一代的心。这或许正是作品获得众多网友好评的秘诀所在,也是其能打动人心的地方:既有真诚的创作态度,亦不乏对真实的表现力、对生活的洞察力。圈层文化碰撞的今天,纪录片迎来了什么机会?

人生一串

文/赵荣进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微信ID:whcypl)

要问最近引起街谈巷议的纪录片是哪一个? 想必你一定会提到B站上大火的《人生一串》。

这是首部展现国人烧烤情结及各地烧烤文化的纪录片,自6月20号登陆B站,就瞬间收获了1000多万的播放量和豆瓣9.8的高分。在中国版《深夜食堂》和《舌尖上的中国3》遭遇收视滑铁卢后,美食类节目对“吃货”观众的吸引力似乎已没有从前那般强烈,但我们也清晰的看到,纪录片在网络平台表现愈发活跃,网络媒介对于纪录片传播的推动能力也就越来越明显。

《人生一串》——垂直细分下的惊喜

往常我们看到的知名纪录片多为大概念题材下的系列作品,如讲述历史系列的《故宫》、美食系列《舌尖上的中国》等,这些作品都给人以一种宏伟的大片既视感,给观众的认知中描绘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在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体系中,观众也会日渐审美疲劳,于是一批深耕细分领域,具备高辨识度的作品开始被特定人群注意并进行大范围传播,如专讲文物修复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聚焦手艺人的《了不起的匠人》等。更多纪录片解读:www.yangfenzi.com/tag/jilupian

《人生一串》同样也做到了美食上的精准细分。往常,“烧烤”只会作为美食纪录片的一个单元而已,而在《人生一串》中,则将这个细分品类拉长放大到整整六集,从北到南、从荤到素、从烤制到各种花样百出的做法,各种视角拍摄基本把这个品类讲的算是透透彻彻,让观众直呼视觉及味觉上的双过瘾。

这种细分下的作品往往都会渗透到人们平常不太熟知的细节上以营造新鲜感。《人生一串》将镜头延申到了烧烤前“食材”的故事,如杀猪杀羊、市场选购等等现场环节,吃惯成品的观众们看到这一“原生态”的描述,自然就会让弹幕有节奏的“炸一波”,成功戳到了粉丝们的注意力点。

值得一提的是,与《舌尖上的中国》那些秉持央视播音腔的美食纪录片相比,《人生一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这种“规范”的全方位解脱,打破既有标准创造特色表达是赢得观众注意力的第一步。画面中,“烟酒嗓”的男声配音极具画面穿透力,仿佛面前就是一位人生阅历极为丰富的胡同大爷正向一群孩子侃侃而谈他的过往“江湖”,B站这群“孩子们”自然是怀着仰慕感去买账的。

可见,如果行业领域足够垂直,内容足够优质,辨识度足够高,就能占据更多观众的认知,逐渐建立起用户画像,强化作品的IP属性。

“互联网+”语境下,从精英文化到圈层文化

在这部纪录片大火的同时,我们不禁也在想,带有爆款基因的作品似乎近年来都集中在B站等互联网媒体上,传统媒体上的操作难道已经过时?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首播是在央视,反响一般。而真正产生影响却是在B站,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当主体观众产生变化,决定纪录片命运的则是每一个发表评论的人。

B站这部烧烤纪录片,从精英到大众,撸串撸出了圈层

过去一般都认为纪录片的受众是三高( 高学历、高收入、高阶层) 精英人群,基数小仅限于自我充实、提升。而爱奇艺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爱奇艺平台上观看纪录片的用户中,35 岁以上只有12%,而19—30 岁的用户占比超过了50%,18 岁以下的用户占比14%,广大年轻人占据了该市场的半壁江山。的确,随着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要求的提高,不仅是精英有危机感,处于拼搏期的年轻人们更是如此。他们的表达探索欲望变得空前强烈,如何使有价值的纪录片打入年轻人的圈层成为纪录片生存的重中之重。

说到这部纪录片的网感,除了其为B站出品,更主要的是它也很符合时兴的社区氛围。比如旁白中不时出现B站的常见梗,“讲究”“注入灵魂”都会带出弹幕的节奏,让B站的用户在看纪录片的同时也因为梗的出现会心一笑。在《人生一串》中,幽默的旁白文案显然就能感觉到是为弹幕互动做铺垫的,如‘好吃的就是你家楼下的那家烧烤’,弹幕便集体刷屏自家楼下那家烧烤店名,大有一比高低之势。

人生一串

社区氛围和弹幕或许是B站与优秀纪录片产生化学反应的重要因素,它将原本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变为双向,一定程度上扩张了表达的边界。而B站倡导的“bilibili干杯”这种分享、陪伴的精神,在穿越次元壁之后,与三次元的烟火气其实有某种意义上的重叠。

在视频行业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有着时代基因、年轻态度的网生纪录片得到了大批观众的青睐。从精英文化到圈层文化,在变化的世界里面,创作者需要找准新的圈层,体验他们新时代的情感需求,试着去触发、引导一种全新的正能量情绪,才能更好地在相对持久的作品生命力中传递作品的艺术与人文价值,而不是自说自话或刺激观众、画地为牢。

纪录片的反向输出新思路

《人生一串》热播的同时,弹幕中也不乏见到“何时出电视版‘的呼声,倒不是观众愿意重返电视上看,只是在传统观念上,电视台的门槛要高很多,被投放到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就代表着品质的保障与大众的认可,因此,粉丝们更愿意把这些“民间”作品捧上去。我在观看时同样也有这样的想法,这部纪录片是否也有这样的反向输出可能呢?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首播后并未获得太大的关注,却在B站上突然爆火,弹幕中“表白”“热泪盈眶”等情绪表达和网友自发进行的知识科普,确实都是其他媒体渠道无法实现的传播氛围。在B站粉丝的推动下,《我在故宫修文物》还得以在大银幕上映,在院线端进一步市场化。而对于传统电视来说,在电视受众愈发老龄化的窘况下,选择由网络输出的纪录片,对于吸附年轻观众,提升电视台在年轻观众心目中的影响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优质作品的双向输出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来说,都是有相互推动作用的。更多《我在故宫修文物》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zggxww

B站这部烧烤纪录片,从精英到大众,撸串撸出了圈层

的确,网生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成本压力较小,数量众多的小众作品有更多机会在网络平台接受市场检验,根据网络上的传播效果选择下一步发展方向,这或许是网生纪录片发展的全新思路乃至未来趋势。《人生一串》是否也能被收视热潮反向推动到主流媒体,值得期待……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开始转向网络平台。在来势汹汹的新媒体时代,各大视频网站对于纪录片的的实践和布局层出不穷。然而,无论平台具有怎样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原创自制纪录片,面对的不管是精英还是大众,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品质才是优秀口碑和播放成绩的依据和保障,只有当纪录片品质与传播渠道都达到了一定的基准,网生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才更加值得被大众所关注。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精选Netflix上全球最好的18部科学纪录片节目及电影等影视作品

➤ 甘肃陇南人文纪录片蜀道历史名岭《青泥岭》14日起将在央视播出

➤ 甘肃西和党建数字电影《八亩良田》开拍 承载百年沧桑巨变的西和

➤ BBC跟拍了49年: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七年

➤ 专访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的艺术与科学

➤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另一种姿态:用科学研究让文物好好活下去

氧分子网·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