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政:扒扒当年丁磊网易的时运|天赋、时机这两样东西你学不来的

今天这篇可以认为是昨天的续文,《有些东西,你学不来的》昨天发完后呢,网上突然出现一篇热文,是丁磊的专访,说时间窗口并没那么重要。有个朋友就转给我,说,你看,丁磊打你脸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巧合。不过我突然觉得这事可以说道说道,而且也可以作为昨天一些观点和争议的补充。

从网易现状来说,最近几年,确实不太追逐热点,秉承后发制人,做了一些好产品,实话实说,人家这么讲也是有道理的;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很多创业者确实浮躁,今天o2o,明天大数据,后天就搞VR,也不看自己适合什么,什么火追什么,网易说,不要过于追求时间窗口,对于这类创业行为或者说行业虚火,其实并不为过。

简单说,这篇文章并不是跟丁磊对掐的,我能理解人家观点的初衷和由来,但我要跟读者说一句,重复昨天的观点,人家这样讲,你学不来的。

曹政:扒扒当年丁磊网易的时运|天赋、时机这两样东西你学不来的

网易手游被腾讯挤兑的后发制人,到现在做到并驾齐驱,两家公司垄断了中国手游市场大概有80%,但人家有两个条件,左手现金流嗷嗷的好,账上趴着多少亿美金够造好几年的,人才都在,也不会轻易流失;右手攥着强ip,梦幻西游十几年口碑不是说着玩的,这时候人家打磨产品,做精做细,是有道理的,晚出几个月,公司饿不死,ip终归也还是自己的,人家做细致一点弄个好口碑,这事值得,但你有这条件么。今年游戏创业团队资金崩掉死的几千家有没有,你说这些都是垃圾么?按百分之一的优良率来说,至少有两位数的好产品死在半道了吧。 当年网易重金博魔兽,被版署新规给闪击了一下,整的焦头烂额,这是网易底子在,闪一下就过去了,跟没事人一样;换个创业公司来这么一茬,资金链早崩了,哪还有机会让你搞后面的事。

今天我们说说,丁磊创业的时候,可不是后发制人起来的。

其实那篇文章第一段就提到了网易的时运,可能采访者和受访者,都没有太把这个当时运,我们回访一下看看。

当年丁磊敏锐的看到免费邮局的市场,国内最早动手做邮局系统,但那时候邮局系统的变现空间在哪里,市场机会在哪里?其实没人知道,然而就在他非常束手无策和失望的时候,专访里丁磊自己也说了一个关键词,“大概是运气吧。” hotmail被微软几个亿美金收购的消息传来了(那时候几个亿美金对中国互联网来说属于不可思议的巨额生意!),于是很多人开始排队买他的系统,结果他们靠出售邮局系统软件赚了500万人民币。

那个年代500万人民币什么概念你们知道么,北京北三环的两居室,你可以买十套,一点都不夸张,估计还有的找。 恩,在那个时间点往后大概三年,这500万可以买5个腾讯。

所以丁磊的第一个总结,要超前,也不要过于超前,那么我们说说,这不是时间窗口,请问这是什么?

这个总结其实很有道理,比如说,在丁磊还没做出邮局产品,或者刚开始注意免费邮局的时候,hotmail就巨额出售了,那么,就算在那个年代,会写程序的也不止有丁磊,其他人会不会也来试图做这个系统抢这个机会,市场竞争者会不会出现,就算丁磊技术好,产品体验好,我们话说回来,那个时候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是销售能力啊,你们会认为丁磊销售能力强么? 如果说丁磊做完了邮局系统,熬了一两年也没等到hotmail出售的消息,他公司是不是转型了,甚至卖掉了,或者廉价把系统给别人做其他事情去了?这故事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曹政:扒扒当年丁磊网易的时运|天赋、时机这两样东西你学不来的

这就是时运,当然,如果来抬扛,就算没有500万,你怎么知道丁磊和网易不行,拉投资难道不行么,还是说那个年代,风投只看背景和光环,查尔斯张-朝阳 携带各种光环,可以获得风投青睐,丁磊一个本土工程师,谁会看上呢;而当年天使投资者的估值和玩法远非今天这样,好耶算模式可靠,技术领先的创业团队了,才多少钱就让出了控制权,市场排名第一的棋牌平台联众游戏,被谢文拿下的时候才多少钱,你觉得那个年代丁磊能值多少?

500万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绝对是一笔巨资,这也保证了丁磊在后续网易的发展中牢牢把握了公司的控制权,直到上市后,丁磊依然是无可动摇的第一大股东,我们退一步说,就算是当年丁磊找到投资做成了网易,但是如果没有这500万的底子,在当时的市场估值环境里,他还能给自己剩多少股权,你说股权重要么?当年中国互联网第一人王志东今天在哪里呢? 上市后丁磊和职业经理人撕逼的时候,如果不是丁磊绝对掌控了公司的投票权,你真认为投资方会坚定站在丁磊身边么?想当年乔布斯又怎样。

这就是时运,有丁磊的能力和敏锐的眼光,但也有大洋彼岸的神配合。二者缺一,后面的故事就不一样了。

那么网易后面,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也并不都是后发制人,在泡沫破灭,门户一片哀嚎的时候,网易当时混的最惨,还因为财务丑闻,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撕逼,陷入各种尴尬。国内外绝大部分it评论家都认为网易进入倒计时,过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洗洗睡了,结果呢,第一个转型进入sp领域,并成为成功翻身的典范,后来三大门户加腾讯,还有 其他各种二线门户一堆网站靠sp撑过了寒冬那几年,我猜很多小鲜肉已经不知道sp是啥了,你看丁磊都不爱提,说句不客气,得罪无数同行的话,sp这碗饭不干净,没有谁是清白的,所以大佬们基本都刻意不提这段事了。这话其实把我也绕进去了,当年我自己做了一个广告平台,我没直接做sp的业务,但我的广告客户全是sp。为啥呢,同等流量,sp客户给钱最多,我当时自我感觉还是有点节操的,毕竟成人用品,增大增粗的广告单子被我一口回绝了。

你看现在sp业务规模还大么,还能成为巨头的支柱收入来源么?这也是一个时间窗口的生意,这个时间窗口,网易也是把握的极为到位。

那时候网易咋不说后发制人呢?再晚几个月就要被踢出纳斯达克了有没有。

后来网络游戏,当时大家认为中国消费者没有在游戏里花钱的行为,中国人玩单机都是玩盗版么,所以开始让盛大低成本捡了便宜。(韩国公司也这么想么,所以很低价钱就把传奇给盛大了,这不也是时间窗口么)。原来中国人一旦沉迷网络游戏,花钱也挺凶的,网易那时候动作慢么?真是一点都不慢,算是网络游戏很早一波捞取用户红利的玩家了,你看搜狐啥时候才做游戏的,腾讯搞端游也比网易晚呢。

那后来,网易动作确实慢了,现金牛有了,心态自然不急了,页游错过,手游启动晚,但机会依然可以把握,这是人家牛逼的地方,但前提是,网易的资源和当初不一样了,有些玩法玩的起了。

我昨天跟朋友说,同样的事情,机会,王思聪可以等等看,磨得起,你不行。这个道理,也就是昨天说的,人家这样做没错,问题是,你学不来。

曹政:扒扒当年丁磊网易的时运|天赋、时机这两样东西你学不来的

下面针对昨天的一些回复回答几个问题

1、关于nba 球员的天赋,我猜到有人会说,你看谁谁谁,天赋并不高,人家靠勤奋获得的位置。

这个东西,是相对值,你说他天赋没乔丹高,没科比高,是真的;但在那个人群里,相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运动天赋差的,这也是真的。

当然,也存在有极强运动天赋,但是不勤奋,或者虽然勤奋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和好正确的引导,所以进不了nba的,这样的人可能比nba的球星还要多很多倍。

在顶尖人群里,天赋,勤奋,方法论,可能缺一不可,但这里仍然也存在天赋更出色的和一般出色的,如果我们只看这些顶尖人群的表现,可能就会说,你看谁谁谁,好像也没啥天赋么。这需要跟普通人群比才能看出来。

就好比 有很多人说,姚明跑的好慢啊,我跟你说,让他跟你们校队打打就知道谁慢了,不能这么比,他身边都是那种人,你当然觉得慢。很多人觉得姚明运动天赋不行,但其实,姚明的天赋在于,他在如此身高的情况下,拥有绝对不弱于常人的运动能力。这其实已经很变态了。

2、有人提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有智商不是那么高。

首先参见上文,那是相对于其他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其他科学家而言;此外,诺贝尔奖偏重于可验证的领域,以及应用领域;也就是说如果做纯理论研究,智商最高的那一拨,反而可能很难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拿诺贝尔奖可不是因为相对论,而弦理论这方面的研究,在现阶段实验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获得诺贝尔奖也是几无可能的。 而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来说,其对智商要求比从事纯理论而言,相对低一些。 也就是相对更正常人一些,生活大爆炸里的人物背景安排,可以认为是合理的。

另外,我没有藐视应用技术研究的任何想法,任何领域做出成就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只是说每个人应该针对自己的才能和天赋,选择合适的领域而已。

3、天赋不一定是智商,比如有人智商不高,但艺术才华很高,这也正常,有人可能只对某个技术领域的领悟力极强,但测算下来智商也不高,这也正常。智商的测量标准也很难体现出不同领域才能的差异,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这里要澄清几个问题

第一,公众所理解的聪明和笨,往往和智商没关系。所谓的“聪明人都去经商赚钱了,只有笨人才继续做科研”。这只是公众观点,并非科学结论。

数学家张益唐在爆发前,在公众眼里一定是笨死了,读了博士还找不到工作,住地下室去超市当帮工,没出息到家了。但你都不用看他学术成果,就去看他学霸经历和叶企孙院士对他的器重就能知道,这家伙智商绝对是碾压常人的。更多丁磊解读:www.yangfenzi.com/tag/dinglei

第二,其他很多领域的天赋,或许和智商不存在太直接的相关;但理论数学和理论物理这两个领域,毫无疑问是强相关。 而其他一些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者应用领域研究,肯定和智商存在正相关,但有可能相关性并没那么强。 此外,做应用领域研究和做理论领域研究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做出成就都是好的,我只是建议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酌情选择方向。

———————————————————————————————————————

《曹政:有些东西,你学不来的》

先回答个问题,有人终于提出这个打脸的问题,我不是退出知乎了么,怎么又回去了,哦,这个确实是我自作自受,错过一大波红利,但是死撑着面子呢,(你看,我也是死要面子来着),关于知乎的问答,知乎的专栏,我最近还没有回去的想法,不过知乎live作为一个全新产品,确实很想试试效果,特别是研究和了解当前这块知识分享的市场和用户接受度问题。(有个叫北冥乘海生的数据专家在知乎live靠分享数据分析居然可以赚到几十万,各种羡慕嫉妒恨有没有,这家伙如果读了这篇文章建议狠狠的给我打赏一下,让我心里稍微平衡一点。)

其实我每天都还在看知乎,有些挺扯的答案,也有一些质量还不错的,比如前几天我看到一个关于减肥话题的,有人说,你控制不了自己体重,怎么控制人生和事业,那么有个回复还算蛮专业的,大概是这样,人种,乃至具体的个体之间基因不同,有些人的减肥难度和另一些人截然不同,如果一个有基因优势的人,对一个从基因里就很容易增肥的人讲这句话,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当然,这个回答有对的一面,也有不那么正确的一面,就是,如果你用健美的标准来说减肥,基因的影响可能是很大的,但如果只是控制过份肥胖,比如说,可以有肚腩,可以水桶腰,但体重尽量控制在正常值浮动上限以内,那么个人的控制力还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并不是把责任推给基因,就可以推卸自己懒惰的问题的。 这也是个度的问题。

说到这个问题,就是天赋和努力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说,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职场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不需要拼天赋,只要努力,你就能超越90%的人,甚至95%的人;但另一方面,在最顶尖的那批人里,没天赋,你真就别费劲了。

我跟一个数学女学霸粉丝也是这么说的,我说你老老实实测一下智商,低于150你就专心搞应用数学,看以后金融啊,教育啊,哪里可以有口饭吃也挺好;高于150你再琢磨理论数学上能有啥突破。这个领域要是没天赋,就别硬往里面瞎折腾了。

人和人的差距,在生理上,在基因上,确实是非常大的,说个那啥的话,人生而平等,但有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平等。

我们经常被这样教育,你看谁谁谁,一天只睡眠四五个小时还精力充沛,谁谁谁,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谁谁谁,精通多门语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会觉得我很笨么?我不觉得,大部分我认识的人也不会觉得我很笨,但是以上这几点,我一条都做不到。

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我读书的时候,小学升初中没有考好,上了一个挺平庸的中学,(好听点叫平庸,其实算是当地最差的中学了),然后三年呢,我如果说自己不努力,不用功,有点太虚伪,但确实不算是那种特努力,特用功的,只能说还比较有自觉性,有上进心。然后三年轻轻松松一直是班里第一,初三中考是年级第一,打破了这个学校的多项纪录,并进入了一个特别好的重点高中。(我们初中在我之前没有人考进过那个高中)

上高中住校,发现差距来了,确实很多人基础比我好,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同学特别拼,从高一开始,住校晚上熄灯后,很多同学在楼道复习,很夸张,我一上来发现自己成绩不够好了,当时只能排在年级一百名左右,也想好好学习,跟人家学,半夜跑楼道看书,结果,问题来了,人家半夜看完书白天上课精神抖擞,我白天上课各种瞌睡,结果完全听不进去,晚上还不够补白天的课堂内容的,结果陷入恶性循环,最差下滑到年级两百名,当时全年级只有两百七十名学生,前途一片黯淡。

到高二我觉得这样不行了,还是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晚上我该睡睡,该休息休息,白天上课有精神最重要,结果课堂效率高了,成绩缓步提升,两个学期,期中期末共四次考试,每次上升一个台阶。到最后能排到年级五十多名的样子,在我们那个高中,这个排名意味着上重点大学没啥问题了。

到高三依然这样,楼道里通宵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那些人确实有一些是成绩很好的,但我还是走自己的节奏学习,复习和休息,成绩继续小幅度上升,直到最后高考,不算超常,也不算失常。年级三十名左右的样子进的清华。(所以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学霸,进清华和进清华的好专业是完全两个概念,对于后者我自认为是远远达不到的。) 比我强的,我确实自愧不如,但如果一昧试图去跟他们学,对我而言很可能是死路一条。

如果你喜欢打篮球,没天赋,你努力练练,你可能打进校队,打进公司的篮球队,成为业余高手,这是努力可以做到的,但想混nba,只有勤奋没有天赋是没戏的。

如果你喜欢编程技术,没天赋,你努力读资料,努力学相关内容,只要逻辑清晰,做到架构师,做到高级程序员,在大公司拿一份高薪,或者做到轻松藐视我的境界,还是可以的的;但如果你想成为tk教主,或者袁哥那样的安全专家,我讲真,没天赋真不行。有些思维敏锐度,逆向视角的东西真不是能靠勤奋练出来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有人数学天赋强,有人语言天赋强,有人逻辑思维强大无比,有人虽然思维经常发散,缺乏条理,但艺术感极佳。努力找到自己的天赋点,并将优势发挥到最大,都会有不错的结局;如果只是追寻看上去很好的方向,看上去很好的领域,而认为努力和勤奋可以解决一切障碍,这其实很可能是让自己陷入一种无谓的痛苦和挣扎里。更多网易解读:www.yangfenzi.com/tag/wangyi

我以前讲过,其实你说很多很牛逼的人,做出很多成就的人,他们做的事情,很辛苦很累么?可能会有点累但是一点不辛苦,因为兴致所在,天赋所在,人家很开心的去做这个事情,根本不觉得苦,为什么你觉得苦呢,因为你根本没兴趣在这里。

我读中学的时候,数学,物理两门课从来不觉得苦,遇到难题觉得可兴奋,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做出来,成就感满满,我知道很多人遇到数学题就头大,完全进不了状态,这个就是没法比;(现在完了,已经啥都不会了。)但我背单词头大,背很多遍才能记住,过不了几天全忘,英文听力也弱的一塌糊涂,感觉语言反应能力完全跟不上,跟语言天赋强的也没法比;别人看人过目不忘我就是脸盲,这事哪说理去。

你做一件事情很开心,觉得自己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虽然很辛苦,但是累并快乐着,这个事就对了,你觉得很苦很累,然后拿一堆鸡汤灌自己咬牙坚持,说别人能做到你也能做到,这事可能就不对了。

教育上,很多好学生要纠正缺点,一步步让自己走向均衡和完美,但是我这些年观察发现,那些牛逼的草根创业者,实话实说,短板是真特么的短,但强项是真特么的强。你可能学不来人家的强项,但你要知道,把自己强项发挥出来,这才是关键。 你的短板是你合伙人要关心的事情,你的强项才是你的价值所在。

第一个学不来是天赋。

下面说第二个

有成就的创业者里,有些会说自己运气比较好;有些会觉得自己的成功理所当然,我个人的观点,前者更靠谱一点,我也更愿意跟前者合作。

那是不是谦虚的品质呢?

我看到之前有人做过一些人性实验,以明显不平等,不公平的开局策略,让几个人参加游戏,结果获胜的那些人,大部分都理所当然认为是自己的策略和智力带来的结果,只有一个清醒的人说,因为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所以自己赢了,对方根本没机会赢。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成功,既有创业者的才能和勤奋的因素,但同时也有时运和不公平的成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即便付出同样的勤奋,有同样或者更优秀的才能,可能也难以复制这样的成功;这就是成功学经常会被认为是扯淡的地方。

百度创业初期的时候,新浪,搜狐要用百度的搜索,是要给百度钱的。这是那个年代的商业规则,所以百度初期的品牌露出和用户的获取,几乎没有花费任何成本。但今天你再做一个搜索引擎,绝对不会有这样的商业规则了,别人用你的搜索,你要给别人钱,而且这个金额非常大,我们说一下数据,百度现在联盟事业部每年获取流量的成本是一百多个亿(可以去查财报),请问,新玩家,如果你没有这个资金实力,也没有流量入口,怎么跟百度去竞争流量入口? 一点机会都没有。

时间窗口一旦过去,很多事情就会完全不同,8848当年如果不是倒在上市前的最后一关,现在电商格局会怎样?虽然我当时一直唱衰王峻涛,但今天回头说,我觉得相当不好说。更不用说,当年如果某个电信领导大笔一挥,100万买下腾讯会怎样?就差这么一点,腾讯的伟绩可能就再也不会出现。

承认时运,不代表否认努力,勤奋和天赋,毕竟时运来的时候,也只会去青睐竞争队列里的强者。但我们要知道,即便你有努力,有天赋,有勤奋,但如果时运没来或者时运看走了眼,这种情况也会有的。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竞争阶段,不同的领域,其竞争策略,其侧重点,其商业机会,可能都不一样,很多成功者试图杀入新领域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壁垒,腾讯做不好电商,做不好搜索;阿里做不好搜索,做不好社交;百度做不好电商,做不好社交;大家都试图一统江山,最后发现自己的经验到了对方领域根本无法套用。你说你想学习谁?

不同的领域,套路不同;相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机,玩法也不同;相同的领域,相同的时机,你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开局,策略也不同,你说你学谁?我告诉你真相,学谁都是死,做好自己最关键。

那么,创业者看成功故事是否没用呢?不要邯郸学步,不要东施效颦。成功者,其在关键时刻,决策的背景和依据是怎样的,他们的思路和逻辑是怎样的,学会理解这里的逻辑,可能比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有价值;另外,多看看失败者踩过的坑,总结的教训;这是另一个真相,成功者的时机和策略你学了也没用;但失败者的教训和学费,很有可能你会再来一遍!

少踩几个坑,少交一点学费,不代表你能成,但至少比你重新都踩一遍,成功的几率高一些。

总结一下

两样东西你学不来

第一,天赋,基因带来的技能点,就别跟人学了,用好你自己的。
第二,时机,很多成功的方法和套路,只在一定时间窗口内有用,你亦步亦趋,一点机会都没有。

曹政:扒扒当年丁磊网易的时运|天赋、时机这两样东西你学不来的

不知道贴啥图,再贴一次这张旧图吧。

不过话说回来,执行力和敏锐度还是很关键的,很多事情,你多勤奋一点,多研究深入一点,做到特别牛逼,复制大佬奇迹真的很难,但做到超出常人,小富则安,讲真,还是不难的。

———————————————————————————————————————

作者出版的书籍《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从技术思维到商业逻辑》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从技术思维到商业逻辑》

技术大牛曹政,全面盘点草根互联网创富法则,从技术思维到商业逻辑,这些思考能让你身价增值百倍。为什么有人可以预见商机、超越景气,在不确定环境下表现更出色?为什么有人可以用少量的资源做出大生意,在没人看好的市场推出让人惊喜的产品?他们如何养成独到眼光,你又是被什么困住了,在规则之外,做好互联网,还有哪些关键秘诀?当环境不给机会,你靠什么翻身?

本书是技术大牛曹政20多年互联网经验总结,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分析个人与企业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些错误思想及做法,并给出正确解法。从技术到商业如何实现,每个发展阶段需要匹配哪些能力、分解哪些目标、落实哪些策略都一一点出,并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实操性方法背后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这样做才是对的。本书特点:1、知识量大,盘点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2、见解深刻,抛开表象,重在解决问题。3、客观不浮躁,一切从逻辑出发。4、高效接地气,全是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方法。本书功效:1、全面通晓互联网行业的固有逻辑。2、在技术、产品上避免犯致命错误。3、知道自己的不足与问题在哪里,并知道如何改正。4、建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5、精准、高效地创业。6、学会正确思考。

【文/曹政  “caoz 的梦呓”(微信号:caozsay)】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丁磊的禅:天时地利人和  曹政:了不起的网易

➤ 网易两次高层动荡有内情,何海文、孙德棣与丁磊的“病退”往事

➤ 有态度的网易不血拼?丁磊就爱慢!

➤ 一身“正气”的网易适不适合做社交?

➤ 丁磊:以公益心态做在线教育 已投入数亿元

➤ 丁磊网易味央一头猪卖了11万天价,这是炒作啊还是炒作啊?

➤ 丁磊养猪遇挫:毛山就不再与丁磊结伙发公开信

➤ 褚橙、柳桃、潘苹果 企业家大佬下乡闹“革命”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信海光微天下《20岁的网易:隐忍的互联网丛林猎手》说道:

    从用户出发:让网民上网更容易

    时光倒转20年。

    97、98年,那是中国互联网创业的原始大风口,极客当道。那两年,惊动中央的ChinaByte正式开通。马化腾在华强北创业园创办腾讯。周鸿祎从新疆方正回到北京创业,成立中文网址网站“3721”。鲍岳桥、简晶、王建华联合创办中文网络游戏平台“联众”。

    跌宕起伏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70后一拨大佬,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代深度用户,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时代的主角。作为最早的一批“触网者”,丁磊踩着时代的鼓点,早早跳到了舞台的中央。他在1995年南下广州,1997年成立网易。

    早在1997年,互联网在中国还只是个新生事物,网民很少,网费很高。不少嗅觉敏锐的人看到了互联网的机会,但怎样盈利?没有人知道。

    丁磊也同样迷茫。回顾网易创办的最初过程时,丁磊坦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未来该靠什么赚钱。唯一肯定的,是自己可以通过技术,让更多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优质服务。

    带着这样的期许,丁磊将公司取名为“网易”。让中国人上网变得更容易些,网易二字从此定下了这家企业往后20年的基调——用户导向,技术先行,带来更优质的产品体验。

    网易成立之初,丁磊把资金和精力主要放在开发互联网应用软件上。通过对中国网民实际需要的考量,丁磊发现了Hotmail 的商机。Hotmail在美国异常火爆,网民可在网上免费收发电子邮件。丁磊认为,电子邮箱在国内一定有巨大的市场,因为在网上收发邮件实在太方便了,迅速、安全、节省成本。

    说做就做。几个月后,丁磊和同伴开发出一套类似于Hotmail的“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第一个中文电子邮件系统由此诞生,让丁磊赚到了第一个500万。

    可以说,丁磊在业务选择上,是非常产品导向的。“多谈产品,少谈战略”,这或许是其早年软件开发中留下来的习惯,押宝电子邮箱便是丁磊这一生意经的体现。“丁磊骨子里喜欢小而美的生意,他做很多东西,都不是说先搭多大的架子,而是先考虑做用户喜欢的事情”。

    而一款让用户喜欢,有长久生命力的产品,光做出来还远远不足够。

    在免费邮箱推出的之后,网易每年在这款产品上要花费近6000万的设备购置费,好几千万带宽费,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依然不断搜集用户意见,改进产品。尽管邮箱业务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但网易的用户增长还是比竞争对手要好得多,在数年中保持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2000年:危机,也是转机

    用历史的视角回看当年的互联网浪潮,总能体会出一股时势造英雄的宿命色彩。

    中国网民首次触网,对于用户所能提供基础服务的想象空间巨大。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是王志东、张朝阳、丁磊创造了时代,而是时代成就了这些互联网的带头大佬。

    当丁磊在7平米的办公室里,向各地电信部门出售电子邮件系统时,一定不会想到自己能倒腾出一家走向国际的大企业。

    滚滚长江东逝水,风口淘尽英雄。如果说,从95年开始是中国互联网的蛮荒时代,创业者拼的是开垦荒地的速度和胆识,那么2000年一定是一道分水岭,在这之后比的就是耐力和判断力,外加一点点运气。

    21世纪初的那两年,对谁来说都不太好过,互联网先驱们在开始商业化的这一波浪潮里都呛了水。腾讯在1999年前后找过深圳本地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要钱,但无一能看懂。陈天桥的盛大虽然拿到中华网的钱,但很快被中华网礼送出去。

    而情况最糟糕的,还是率先上市的网易。

    2001年7月,全球互联网泡沫正式磨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跌到1500点,市值蒸发2/3。网易受互联网泡沫影响,加之账面问题,遭遇停牌危机。

    网易成了一家让投资人睡不着觉的公司,一块烫手的山芋。

    所幸的是,丁磊并没有被困境打倒,在冷静地分析了市场之后,瞄准了两个用户驱动型业务——SP业务和网游。

    SP业务是丁磊根据网民新需求,抓住的第一个机会。当年,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移动推出了一款无线增值业务:移动梦网,为踌躇的网易开辟了全新的盈利道路,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而接踵而来的网络游戏大风口,则让网易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一飞冲天。

    2001年底,《大话西游Online》问世,成为网络游戏中的闪光力作,并让网易快速跻身游戏巨头行列。2004年,网易推出《梦幻西游Online》,被认为是中国民族网游的标杆,更被玩家誉为“最好玩的网络游戏”。从2015年开始,《梦幻西游》、《热血传奇》等产品开始在榜单上持续霸榜,2016年还出现了《阴阳师》这样的现象级产品。

    网易的转向在今天看来当然是再英明正确不过了。但丁磊把第一笔30万美元投入网络游戏的时候,谁都以为他疯了。当时有个比喻,丁磊做网络游戏,就好像苍蝇趴在玻璃窗上,看得见光明看不见前途。

    但丁磊将自己用在邮箱上的产品哲学延展到了游戏上,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让网易游戏长久地拥有市场。

    丁磊说过,“无论是端游还是手游,都还是产品为王,当然二三流的产品对渠道的依赖会大一点,好的产品最终还是要依靠产品品质来吸引用户长期使用和提高体验”。

    网易游戏产品从一开始起就在如何吸引用户的问题上下功夫。打个比方,以《梦幻西游》为代表的网易西游题材游戏,就是对用户体验和娱乐心理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并借鉴周星驰文化的趣味,对西游故事进行的一种新诠释。而2016年推出的《阴阳师》,更是网易对游戏超过十年的理解和研发投入,开发过程接近20个月。

    靠着纵深发展的精品路线,网易游戏峥嵘了近20年。

    “被认同”很重要

    挺过了退市风波,2006年,丁磊重新出任CEO,开启了网易的新征途。然而,之后的网易进入了一种“自顾自玩”的状态,背靠游戏业务充足的现金流,躲开了团购大战、视频大战、云盘大战……网易在所有领域做起来跟随者,很少看到所谓从0到1的创新。

    从2010年开始,中国基于PC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在环比增幅上,第一次开始下降,PC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正式进入衰退期。互联网江湖巨变。那一年,张小龙向马化腾申请了微信这个项目;小米成立,雷军开始研发米聊;BAT概念越来越受媒体青睐。

    新的世界正在打开,所有人都挤破头要抢占中心位置。而与此同时,网易似乎离舞台渐行渐远。

    网易的员工曾经评价,丁老板的思维模式是“看准才下手”。在模式还没摸透或者是赢利前景不好的情况下,宁愿继续等。确实,先驱变先烈,向来是个大概率事件。一如创立了盛大创新院的陈天桥,用五年时间摸索了移动互联网几乎所有方向,依然毫无所成。就像丁磊自己所说,“我觉得‘立异’是个很危险的事情,尤其对于新公司来说,一不小心立异就把一家公司搞死了。”

    但是,跟随不等同于复制,丁磊求的是“稳”,但不代表其没有远见。

    在公司业务上,丁磊是具有相当的能力与前瞻性的。在1998年,丁磊就决定转做互联网服务。从“获利丰厚”的软件技术公司转为当时看来没有任何盈利前景的互联网公司,这对当时的丁磊和网易来说是个极大的变革,甚至导致了一些重要员工的流失。“丁磊在商业上很厉害,眼光很远大,很早就看到卖服务比卖技术好。”一位早期的创业者后来如此评价丁磊的“服务”转型。

    3Q大战后,马化腾在给全体员工的一封内部邮件上说了一句话:“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丁磊在20年前便开始认识到了“被认同”的重要性,专注于技术和用户需求的结合,将业务的落脚点放在产品体验和每个用户的商业价值上。

    网易被外界质疑慢的时候,丁磊也不过多解释什么,网易就是低着头,认真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网易新闻,音乐产品线,有道云笔记,味央猪肉,ODM电商业务等产品,未必个个都可以立刻赚钱,但都倾注了丁磊大量的心血。

    丁磊曾说过:“做企业得真正的使命是什么?是通过你的创新和服务,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近年来,网易产品开始更多地专注于提高人们生活质感,看重品质甚于商业化。

    在对产品和用户的极致挖掘下,网易得到了“网易出品,必属精品”的美名。恰巧,消费升级来袭,新中产崛起,网易系产品的品质和态度与这一群体的调性不谋而合,受到新一轮的追捧——丁磊又一次不紧不慢地踩准了时机。

    用情感与用户共鸣

    2016年,网易突然提速跻身300亿美元俱乐部,厚积薄发,成为了第四极。

    游戏成绩依然抢眼。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在线游戏服务净收入107.35亿人民币,来自手游的净收入占在线游戏服务净收入的73.3%。截至2017年2月20日,《阴阳师》全球下载量达2亿。网易云音乐、网易味央、网易严选和网易考拉海购等其他业务也大肆扩张。

    网易算是强势回归了,丁磊也越来越愿意为自家产品站台,当起了网红段子手。不仅自嘲是“农民企业家”,甚至将网易云音乐账号ID改成了“网易UFO丁磊”。

    “网易更像个做内容产业的公司,我们有一整套的产业链来给我们供应内容。” 现在看来,丁磊自己已经成了一个大IP,一个优质的内容源。在这位新晋网红大佬的带领下,网易的平台都被赋予了非常独特的特质,塑造了一个能够共鸣的空间,一个融合情感的平台。其网购平台是从制造商直接到客户,音乐平台是情感的表达和沟通的载体,这一点有巨大的吸引力。

    毕竟,互联网落到最后只是工具,它的目的终究还是生意,还是要回归到关注用户上。工具和环境在变,但是人性的需求从来不会改变。读懂一类人,满足这类人的各种需求,与这群人实现情感上的联系,才是生意的长久之计。

    而做产品、做用户体验,恰好是网易20年如一日在做的,最擅长的事情。

    互联网变得很快,俯拾即是创新与超越。互联网又变得不快,其作为生意的一些法则从未改变。总结网易20年的成功秘诀,落到最后,还是对产品体验和服务质量的重视。马化腾说,当微信出来的时候,他心里才有一点安全感,不知道现在握了一手好牌的丁磊有没有安全感,是否有打到比赛最后的信心?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