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敢死队犹在,特种兵已死

新闻的防线已经失守。剩下的,便是猜测、调侃以及基础于流言和过往事实的经验式评论,过去一周的16篇10万+,全数属于此等隔靴搔痒的作品。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周五,布置给助理的最后一项工作,是请他帮忙拉一张列表。

在过去的一周里,宝能狙击万科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爆炸事件,我想了解一下,传媒业者在这几天里,到底尽到了怎样的职责。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今的中国舆论场里,无论哪一种媒体介质,其公共影响力都体现在微信公众号的传播量上。于是,我的助理在新榜的协助下,找出了从12月17日到12月23日的宝万事件热门文章,其中10万+的文章共计16篇,按发表时间排序,分别是——

王石宣战:不欢迎宝能系成第一大股东/格上理财
王石复辟与没有人给她做红烧肉的田朴珺/商业人物
万科突然停牌决战已经展开!/第一财经资讯
并肩而战?别天真了,这是王石一个人的战斗/商业人物

万科一劫,这就是江湖/正和岛
这基本是不接王石电话的意思吧?/波音大飞机
超级重磅!反收购,王石突然抛出毒丸计划/财经主张
卖玉米起家的看不起卖菜起家的?万科是谁的红烧肉/凤凰财经

25年前,宝能系祖师爷,30天完美强暴拒绝他的地产巨无霸/华商韬略
大家都在谈王石,我们却想说这个野蛮人姚振华/吴晓波频道
王石是如何得了美女丢了万科的?/第一财经
奇袭万科!500亿对决6000亿,它底气何在?/WIND资讯

姚老师给我们上课了/吴晓波频道
万科股权之争催生暴富新板块/跑赢大盘的王者
王石出局的概率有多大?/光远看经济
我的朋友王石,以及善与大意的代价/秦朔朋友圈

这可能是过去七天里你们看到最多的一张脸

简单地做一下统计,便轻易地发现,大抵有两个新特点。

其一,在重大的突发财经新闻的爆发期,主流财经媒体基本丧失了舆论的主导权。这16篇10万+,只有三篇来自传统意义上的财经媒体,它们分别是第一财经和凤凰财经,其余热文均出于自媒体。

其二,新闻第一落点的深度调查报道全数缺失,出现了罕见的“新闻空心化”现象,这一景象的出现,在三年之前,是难以想象的事。

在所有的新闻报道门类中,财经事件深度调查是门槛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甚至可以认为,缺乏核心细节为背景的财经观点都是没有价值的。可是,在宝万事件中,我们非常悲哀地发现,经典意义上的财经媒体已经无法为读者提供及时的第一手深度调查。

这是能力的丧失,更可怕的,是职业热情的丧失。

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新闻的爆发迭进及企业的即时反应,超出了传统媒体的报道规律,选题出现——布置任务——启动调查——成稿呈现,这一线性的报道执行模式完全跟不上失控的新闻递进速度。

移动互联网新闻寿命以每个点击动作计算

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不再愿意——或者说丧失了追挖真相的财力和职业热情。为了写作这篇专栏,我先后与新闻门户、财经日报及杂志的三位编委面聊及通了电话,他们给我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

报道一则如此重大而内幕复杂的财经事件,需要投入相当的经费和人力,谁愿意为此买单?

资深的财经调查记者在过去的两年里大多离职,几乎找不到合适的可派之将;

即便千辛万难地完成了深度调查,可是,谁又能保证它在舆论场上会存活多久?

这三位编委朋友,与其说给了我答案,倒不如说抛给了我三个无法回答的悲凉设问,它们应该就是当今中国财经报道领域的真相。

新闻的防线已经失守。

剩下的,便是猜测、调侃以及基础于流言和过往事实的经验式评论,过去一周的16篇10万+——包括我所写的那篇专栏,全数属于此等隔靴搔痒的作品。

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战场和“枪林弹雨”

在媒体领域,资深调查记者的培养从来是最昂贵的,他们的独立精神和作战能力,是衡量一个传媒乃至一个国家媒体业的核心指标。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大传统媒体出于种种原因,纷纷取消或合并了深度调查部、机动记者组,资深调查记者大面积出走,他们的“集体消失”,无疑是最严重的产业资产流失,也是中国传媒业浅薄化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自媒体的兴盛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没有了兢兢业业的信息采集者,则所有的公共言论均为没有凭借的无根之莲,那个自由是空空的壳。

如果“新闻空心化”成为未来财经世界的“新常态”,那么,新闻事实的真实呈现将不可能,舆论将被情绪和有力人士操控,公共利益的理性维护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传媒业中,有两种人才非常宝贵,一类是“敢死队”,即在突发性的灾难事件发生时,能够不畏危险地抵达第一现场,带回最及时的影像和现场报道;另一类是“特种兵”,即在复杂新闻事件的爆发期,能够以专业的追踪和分析能力,告诉公众表象背后的真相与事件逻辑。

如今看来,敢死队犹在,特种兵已死。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吴晓波频道:50天报告

吴晓波:勇敢地去做一个少数派

吴晓波: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会了克制

吴晓波开讲啦《最美的是不确定性》演讲稿

吴晓波:李彦宏的“袖子”里藏着什么算盘?

吴晓波对话陈道明:“不将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您可能还喜欢…

10 Responses

  1. 冯志坤说道:

    蓝狮子的老总。邵冰冰的老公。大败局》的作者。真人比照片好看。出场费八万。近期照算了,不好意思专门拍。发家么,一开始是作坊,租了栋小楼,大家吃住都在一起,感情真好,后来团队做大了,三四年前搬到了现在的办公室,腔调做出来了,大家也分的散了。
    公司现在是他老婆在管,不过他老婆也极少管。早两年财经类图书由于市场空白,版税给的极其高,加上目标客户都不缺钱,定价神经病一样在那里标,就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来和某圈内好友搞了个副牌,也就是蓝耳文学,开始做文艺类图书,也做了一批超级畅销书,比如甄嬛的全套修订版典藏版。最近卖的比较好的是马伯庸和曹昇的吧,短腔调系列。
    当然大家也知道出版是夕阳产业了,于是也就开始考虑别的出路,比如新媒体,比如随学通吴晓波现在打造的自媒体有可能超过罗辑思维。研究企业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当下。就像明朝那些事得作者不也是非专业吗?别小看非专业认识。他更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经济。他能写出如此深刻见解的书,比某些只会说段子的和搞预测的伪经济学家要强。言之有物,让我受益颇多。喜欢他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系列。喜欢从体制出发,使我从新角度认识问题。爱奇艺财经频道里一直排行榜的吴晓波频道的主人,蓝狮子出版社的老总,著名的财经作家他的著作有《大败局》《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跌荡三十年》《浩荡两千年》等,他一直研究企业公司商业等领域2015他的文章是传统企业转型 转型之战。缺少那种老练、游刃有余感,语言不够简练。反应时代再改变吧,年轻人之所以想当律师记者,初心多半是善的。
    不会有人说“啊狗仔好赚钱”去做记者,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为民请命的御史;不会有人说“啊讼棍真威风”去做律师,而是把自己当成了维护正义的战士。正如那些立志长大后当老师、当医生、当警察的孩子,他们不是为了红包,是为了教书育人救死扶伤除暴安良。我清楚的看到,有记者靠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卖眼球,也有人揭露黑煤窑曝光阴暗面;有律师空口白牙颠倒黑白挣脏钱,也有人为维护法律公正不惜一切,乃至生命。所以,即使微博上群魔乱舞,扯淡新闻层出不穷,我会告诉自己,不要因为一部分傻x误解整个行业。然而,当有人以“良心”自诩时,我忍不住想到了情怀——这个东西,大家都有,也都没忘,但你单独拎出来强调,是不是说明缺了什么?凭借着我强大的脑补能力我猜这大概是指“青年知识分子的良心”。其实挺有道理的,毕竟程序猿、攻城狮、科研狗们已经不做人了,自然没(bu)资(xie)格(yu)和律师界媒体界的从业者们合称知识分子了。有些人光记着修齐治平,却不肯知行合一,在他们看来,程序员写的注释、工程师做的文档、研究员发的论文,那都不叫良心;只有摇动笔杆子舞动嘴皮子指点江山忧国忧民才叫良心。对政治法律新闻这些专业领域所知甚少,专业内容不敢乱说。对于吴晓波的观点和人品我也不打算评价,实际上看到这题之前我都不知道这人。但是这句话让我中枪了,那我一定要黑回来。谢灵运都只敢先给曹子建八斗,然后再自己拿一斗,还要留给天下“庸人”一斗,奉劝某些不是谢灵运的人自捧的时候要点脸吧。

  2. 姜泉说道:

    1、私以为职业不分轻重,律师、传媒这两个词,也可以用医生、教师、警察、IT人等等词语替代。2、“良心一半在律师一半在传媒”这句话,或许可以理解成一种期待:如果中国的律师界和传媒界都有良心,那这个国家就有良心了。3、其实律师业和传媒业都只是服务行业,如果这两个行业真的出现上述没有良心的现象,最应该反思的,或许是这两个行业的顾客,也就是广大民众。因为,有什么需求,就会催生什么服务。
    每一个行业都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如果老老实实报道新闻没有人看,编造一个大噱头却点击破亿;如果老老实实做案件的律师没有人要,在网络上带头骂政府的律师却获得百万关注,那也别怪律师和传媒没有良心。
    4、我希望每一个传媒人可以踏踏实实做新闻,不搞噱头不博眼球;我希望每一个律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吹牛逼不拍胸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希望每一个踏实、有良心的传媒人和律师都能得到他们应有的回报。因为家属拿出了公安的鉴定了啊。先不讨论公安有没有权解决民事问题,但媒体就需要一个出口来作文章才行啊,公安可是权威啊,而且权威力度如此之大,以至于让一般人无法辩驳有的媒体是真没节操,颠倒黑白,利用舆论,事情闹大了只看影响不讲道理,为了平息众怒就把人推出去卖了。律师是普通人,不是圣人。但是我不认同大多律师是趋炎附势的,我在律所待了快半年了,接触过很多律师,大多数都是兢兢业业、有职业道德的律师。以偏概全不是法律人该有的态度。兄弟,只要人人都按正常的规章制度行事,而不夹杂个人私欲,那么人人都坚持了正义,但,你能保证一生都坚持原则吗?
    正义就在你身边,唾手可得,而不在于好莱坞大片之中。不仅仅是媒体,在任何一个集体里面,你都将成为这个利益共同体里面的一份子,做一些自己也没有想明白的事情,这个时候即使秉持多么客观冷静的思想都是徒劳的,作为个人只能被群体裹挟着向前进。媒体就是我的家乡。因为考虑到可能未来还要回家乡混口饭吃,在这里不直接点明,下面我列出几个条件,大家猜猜看:1、北方沿海省份的省会;2、离北京很近,高铁只要一个半小时;3、历史文化悠久。真的不是故弄玄虚,家丑不能直接外扬嘛。另外,最近刚回家一趟,也就短短两天,百无聊赖中打开电视播到几个家乡的电视台,感觉完全是乡镇电视台的水平啊。在此我向广大乡镇电视台道歉,并无恶意贬低侮辱的意思,只是作为一个经济还算可以的省份和省会,电视节目质量惨不忍睹,深深为家乡悲哀。老妈也说,我们那的电视节目真的没法看啊,相比较马桶台和江浙等地方台,都是上星的,为啥差距就这么大呢。我想,也许差距就在体制上吧。媒体弄得像衙门,所有的节目都要上纲上线,下面没有压力去创作产品和开发项目,全靠糊弄老百姓和地方保护过日子,时间久了谁还把你当个凳儿啊。说着说着又扯远了,现在想想,我恐怕真的回不去了。

  3. 逸子青云说道:

    财经作家里最会讲故事的人。
    比他懂财经的没他会讲故事,比他会讲故事的没他懂财经。复旦新闻系的,看来屏幕前会说的都不是专业人士,关键是专业人士不会说,大众根本接受不了。书贩子是学传媒的。。。这视频不能和书贩子比。吴老师是学新闻的,论写文章,书贩子比他差远了。但是。。吴老师还没到著作等身的地步。严格意义上来讲,不能把其定义为学者。他是商人里比较会写作的,写作中比较会经商的。两栖类的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上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既能产内容又能运行的,这点和郎咸平差不多。他们看似是做学问的人又不全是。写作的人都比较精细的,他们就是靠展现内容吃饭的,如果吴晓波频道交给一个擅长运作的人去管理,可能吴晓波就是不是现在的吴晓波了。这也是此人谨慎的一点。你从他说话的语言就能够判断,他是一个内心孤傲且谨慎的人。这样的人在他那个年龄段算是很普通的人,只是他比别人更专注,他比别人从历史里增长了更多的眼光。这样的人发财也是必须的。社会上有些人真的是人中龙凤,多栖动物,多面手。马云,既能踏踏实实的做基础工作又能站在讲台上嘚啵嘚啵。马化腾和李彦宏既能做技术男又能做战略官。好多东西是相斥的,能在一个人上完美结合真的是不容易。做技术的要细化,方寸之间尽显天地,要盯着小的地方。做战略要看大的地方要有取舍,和技术的扣细节是相反的。真的是难得。虽然现在看起来郎咸平不像做学术的,可是人家在毕竟曾经在AER JPE JF JFE这些世界顶级经济期刊是发表了不少文章的,正经教授,拿tenure还妥快,只能说人家心在钱。吴新闻出身,经济学底蕴差远了吴大记者说的可能都对,大多数时候A股是不适用价值投资的。不过所有股民都不会在意,大家都是来投机的。吴晓波先生这篇文章里一上来就给读者普及了中国股市几个著名的丑闻(除獐子岛外大都是多年前的丑闻了)。之后的行文逻辑很简单:因为有丑闻—因为中国股市跟公司基本面和国家经济基本面没关系—所以价值投资者从来没有赚过一分钱—所以自己从来不炒股。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相信有很多人会觉得要听吴先生的话不应该去炒股。

    但是文章看似有理有据,实际经不起推敲。争议1:中国股市丑闻多
    任何事物,新生时总是伴有问题,是否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是关键。吴先生文中举的丑闻大都是90年代股市初生的事,唯一近期的獐子岛事件反而是一带而过。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股市比过去规范很多,尤其郭树清主席任期内诸多改革,对股市良好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个人相信随着互联网的进化和国家经济的变化,中国股市的规范性会越来越好。
    争议2:股市只跟公司基本面和国家经济基本面有关系
    中国股市是否只看公司基本面和国家经济基本面,在2007-08那一波牛熊交替的行情后早已有结论。正是从这波价值投资者起初洋洋得意之后节节败退的经验教训中,投资者发现价值投资并不是媒体、出版商鼓吹的研究公司后买入长期持有那么简单。
    大众投资者的行为和情绪、政策面、宏观经济、消息面、其他投资市场行情,这些无疑都会影响股市,怎么可能将投资简化到研究公司买入长期持有那么简单呢?巴菲特具备的心理素质、消息人脉、资金、市场环境、财务自由度与国内个人投资者明显不同,又怎么能死抱着一个虚无缥缈的价值投资理念去操作?
    查理芒格曾经有句话,“40岁以前,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这其实已经表明了价值投资并不是真理,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绝对不是年龄)的人才能做价值投资。
    至于谈到中国股市是国企融资的工具,投资者如果觉得不忿大可不投资国企股票。创业板、中小板上的众多民营企业都是可投资对象,甚至购买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股票其实也是在分享中国企业发展成为股东的好处。
    任何一个国家的股市都难免有特殊的国情,那怎么了?中国政治、经济、互联网甚至法制不也照样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么?能享受国情的好,就能承受国情的暂时性的坏。理性的投资者是能分析利弊的。争议3:价值投资者从来没有赚过一分钱
    这话说得实在太不专业。
    以价值投资者最爱说的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为例,如果真的能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在市场恐慌期进入且技巧性的持有到现在,至少也是2倍的利润。
    即使是前几年饱受争议的金融股,最近也走了场波澜壮阔的大行情。至于国内几位著名价值投资者做起私募为什么业绩不理想。我认为能管自己的钱不代表能管大量投资者的钱,规模和心态问题。争议4:吴晓波先生从来不炒股
    吴先生从不炒股,自然看不明白股票市场。如果股票市场有简化到朴素的投资真理123、投资公式abc,能让置身市场外的人也能轻易看懂,那这个市场就没有那么大的不可预测性及能量了。
    此外,吴先生早就功成名就,相信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在投资上谨慎避开风险高收益高的股票市场是明智的。其他人没有这个条件羡慕不来。

    我的补充观点1:股市里都应该是什么样的投资者?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股市,都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市场。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上亏钱的原因总结起来就是没本事。谁让你选股不当、择时不当、心态不好、仓位不对?

    没有良好的投资心态和投资知识就进入股市,你不亏谁亏?

    归根结底,投资者是否应进入股市甚至是风险更高的期货、外汇市场,取决于投资者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个人其他条件。越是牛市,越多小白投资者涌入,其投资理念总结起来就是赌,听老师买股、买老师红包荐股、看主编观点兴奋买股、频繁做波段、一上来就全仓甚至借钱买股票。这样的投资者进来,也难怪一些投资者喜欢把股市叫提款机了。
    股市只适合部分人,甚至只在部分时间适合部分人。有能力的人应该进入,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可以进入,只眼红收益不愿意学习忽视风险的人不建议进入。
    以近期行情为例,多年熊市后降息利好券商股,这种朴素级的知识,如果投资者不进入市场不操作实践,下波类似行情来临时照样只会马后炮。
    我的补充观点2:媒体没有起到投资者教育的应有作用
    一方面,传统平媒、电视媒体受专业性和立场影响,经常放出不专业的消息和颠倒黑白的消息。另一方面,互联网媒体还没进化到足够容纳所有信息且良好筛选分发的阶段。整个大环境下投资者教育的工作是不够的,只能冀望投资者自身体会到市场风险后自我醒悟。
    身为从不炒股的财经作家,吴先生评价股市无疑不专业,至于立场,也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其引用《金融与好的社会》中的部分言论实际该书中有相反的内容而吴先生却视而不见:吴晓波先生文章结尾的引言:
    罗伯特·希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这样写到:“金融应该帮助我们减少生活的随机性,而不是添加随机性,为了使金融体系运转得更好,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其内在逻辑,以及金融在独立自由的人之间撮合交易的能力——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
    书中第25章 为什么社会需要金融投机:
    民众长期以来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都怀有负面情绪。对普通人而言,投机行为对社会发展毫无贡献。看上去,这只不过是富人或者想要变成富人的人用来消遣的活动,是一种本质上自私且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1904年,查尔斯·科南特在一篇论文中提到:
    通常头脑清醒且知识丰富的人当中普遍存在一种很难改变的错觉,那就是他们都认为股票和商品交易所的业务都是纯粹的赌博。看上去只要他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也许就能说服自己,这种在当代商业机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的交易,对于当代商业机制本身肯定是有用且不可或缺的。
    像科南特这样认为投机是一种具有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活动的人,于马克思及凯恩斯这样对投机行为持严重质疑态度的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不断发生冲突,而这个冲突至今没有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原因在于双方的论点都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或者说双方各自申明了真理的一半。
    对“有效市场”赋予现代特定意义的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尤金·法玛,这位学者在1965年写道:在有效市场中,许多聪明的市场参与者相互竞争,其结果是使单一证券的价格反映已经发生和预期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共同影响,这种现象可能在市场竞争的任意时段出现。换句话说,在有效市场中,任何时候的证券价格都将成为其真实价值的逼真预测值。
    这里所说的“许多聪明的市场参与者相互竞争”指的就是投机行为,如果聪明人都极力避免投机行为,只会简单地采取广泛分散风险的投资方式,那么市场当中就没有一股力量将股价推向确实“有效”的水平。各路牛鬼蛇神基于立场和利益,选择性放出消息,财经领域屡见不鲜,股票细类更是经常可见只有煽动性观点没有逻辑支撑的文章。这完全可说是媒体的悲哀。最后,吴先生10日放出《我为什么从来不炒股》,11-12日连续放出介绍其与中信信托合作的项目,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吴先生表示——
    不炒股,是因为我觉得买中国的股票完全是投机行为,没法做理性的判断和投资决策。但是大量中产阶层又确实需要理财渠道,我认为基金、信托、债券都比股票靠谱,信托则是其中管理最严的。
    下的好大一盘棋。

  4. 李绍唐说道:

    我相信以吴先生的格局、视野,如果他来炒股,也会是一把好手。但吴先生不炒股,因为中国股市与他内心对股市的设想是不一样的。孔子曰: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用来解释吴先生的想法,就是:股市这么黑暗、行政操纵如此无耻,这样赚来的钱不是我想要的。吴先生在商界交友甚广,想搞个什么内幕交易、定向增发之类的易如反掌,只是人家不屑,或者害怕犯法被抓。也许吴先生只是认为中国股市他看不懂,没把握赚钱,所以不玩。这种个人原则的事,也许说不上什么缘由。我知道许多名人有此类原则,比如郑也夫教授就是不买私家车,高晓松就是不买房,人家未必差钱,但内心有这样一个原则,就去按照这个原则去做了。邱国鹭的《投资最简单的事》中选了一个价值投资家的话:“第一,价值投资是有效的。第二,价值投资不是每年都有效的。第三,第二点是第一点的保证。
    其实投机也没必要太多去否定,如果没有投机,就不能保证市场的流动性,所以,投机其实也是市场的本质。 当然,有很多人不知道投机的风险,那是我们入市教育的问题。至于说价值投资者赚不到钱,这一点我真不认同,以我自己为例,即使在这几年人人都觉得价值投资毫无用处的时候,我也一样通过坚守银行股等低估值股票赚了一些钱,当然,目前来看还远远达不到预期,但是,就像开头说的,价值投资不是每年都有效,是价值投资有效的保证,在价值得不到认可的时候恰恰最大的价值就会出现,能不能去抓住它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是价值投资者的标准。对于股市中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但不能因为少数问题而否定这一整个市场,对于股票不太理解的人,我也觉得他们没必要自己投资股票。吴从不炒股,因为没必要承担高风险、从不确定中牟利。无论股市是不是连赌场都不如,价值投资能不能有回报,投机者获利是不是应该,都没法否认一点:股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吴写出这篇报道,能有多广的传播,带来多少名声利益,远比他投身股市所能获得的回报,确定的多。这篇文章说,聪明人不做傻事;文章之外说,聪明人在做擅长的事。
    当太多人在自己确定的工作中得不到足够回报,以为在股市中反而能挣房买车时,这篇文章无论对不对,有没有利己目的,能阻止一些人悲剧,也算是善行。我觉得吴晓波的原文至少大方向上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倒是一些反驳答案的辩驳方法让我想吐槽一下。求折叠。吸烟害了很多人,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后,我们发现应该让那些适合吸烟的人去吸烟,这是有正向社会意义的。那些不适合吸烟体质的人吸烟最后得病在床,我觉得媒体应该担起教育这些人的义务,顺便我说一下社会为什么需要吸烟。横看成行,纵看成列,就是串在一起之后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但这不是高潮。高潮在于:这时一个不吸烟的人站出来说,《我为什么不吸烟》。我擦!你一个不吸烟的人来讨论是否该吸烟是否不合适?!
    我说你们这些喜欢搞这些的人,就搞嘛。整天盯着福利彩票历史走向找规律的人,活的是一种生活乐趣。但你把它当做一种信仰,还堂而皇之的为它“正名”,我也是醉了。。。算了,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印象中吴晓波4500点左右还发了文章论证神创这么高大家还在追捧的合理性哦。吴先生视野这么厉害,咋没给你们警示配资的风险性呢?强烈推荐@神源的回答: 原来人家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信托产品。首先,吴晓波说对中小股民来说,中国股市是赌博。全文连“投机”二字都没出现过,不知各位从哪儿得出结论说吴认为中国股市是投机的。
    你认为自己在投机,没问题;你认为投机好,也没问题。只是吴并不认为买A股是投机,他认为普通人——甚至他这级别的人也只能算普通人——买A股是在赌博。
    喜爱赌博也是种人生,无所谓高下,但是吴——我自己也是——不愿参与赌博,你们这些喜欢参与的人就在这里冷嘲热讽表达自己观点的人,还说“不赌是因为没钱”,也真是社会奇观了。其次,吴晓波说——我认为这才是他写本文的重点——股市应该为中小股民利益服务,但中国股市并非如此。
    不知其他回答者中有几个是所谓庄家(我认为庄家是没时间到知乎上反驳吴的这种文章的,如果我认为错了,请指出),如果不是,你表达自己愿意赌、或是从赌中挣了钱,有什么意义呢?你们比其他被中国股市坑了的百姓高明吗?
    按照吴描述的情景,如果中国股市真的成了投资/投机的场所,普通百姓拿出存银行的钱,在这里承受高一点的风险、获得高一点的回报,不是对大家都好的事吗?股市继续呈现一片赌场的景象,对经济、对社会没什么好处。

  5. 法山叔说道:

    本人系律师,父亲是地方电视台总编,前女友做过某著名百年大报记者,现在进了某党报。
    我觉得我应该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毕竟按吴晓波的说法,我们仨可都已经凑了1.5个社会良心了。我中学的时候,是一名严格意义上的愤青,每天都读着蔡定剑的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向往着美帝自由平等和谐的幸福社会。每当我站在沙发上指点江山大谈我党必亡时,父亲都会呵呵一笑,然后慈爱地看着我,眼里写着你就是个傻逼。
    后来我高考志愿全填的法学,他也没拦着我,说法学还是很有前途的,做律师赚钱。
    当时我觉得他很肤浅。
    律师,怎么只能为了钱?律师应该用自己的知识捍卫真理,守护正义啊,律师应该向社会的不公宣战,为国家的弱者发声啊!我心里这么想,觉得自己是个伟人。
    父亲贵为一台总编,工作内容自然是非常辛苦的:大多数情况下除了给送上来的新闻稿签字写已阅,就是奉旨看剧:在上班时间把电视台准备播的电视剧先自个儿看一遍,美其名曰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讯息。
    当然,他也有正经忙的时候。比如每当有领导要发表重要讲话了,他就指挥若定让台里年轻同志们鞍前马后地跑。唾沫横飞的时候,活脱脱一奴才嘴脸。
    我心中不屑,觉得他就是典型的党的喉舌,在体制内混吃等死,对社会丁点儿用都没有。前女友刚进大报实习时,天天跟打了鸡血一样,今天跟我说感觉自己在参与影响全国的大事件,明天又跟我说我他么这是在记录历史啊。每次和她在一起,她身上熊熊燃烧的火苗都能焚了我。
    “能不能行啊,装得跟个司马迁似的。”
    其实我对她没时间陪我还是偶有介意。
    “嘿嘿,我和司马迁的唯一差别就是我本来就没那玩意儿,也不用割。”她说。
    每次她都会说老公对不起,然后给我一飞吻后绝尘而去。
    麻痹,我怎么会喜欢上这种女人…
    她还说他们报社的记者老师们都很有气节,从不收车马费(红包),她也要做一个只忠实于真相的记者。
    以上这些画面,都产生于我22岁以前。
    现在,相对于公平和正义,我想的更多的还是挣钱。
    不仅是我,绝大多数律师心里想的,都是这个。
    公平正义?呵呵,律师这个职业天生就注定公平不起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收了谁的钱,就给谁办事。人家一口一个律师的叫你,不是为了让你秉着社会良心说这一百万你必须给对方的。
    一个律师的职业荣誉感,不是来自于“我帮助了我觉得该帮助的人”,而是来自于“这件事很难,但我能通过我的知识、经验和手段能帮你摆平。”因为各种原因,前女友进了党报。
    有一天她问我,你说明天去参加那活动要是有人给我车马费,我是拿还是不拿啊?
    我大腿一拍,干嘛不拿啊?我向组织保证你这不构成受贿。而且你看,不拿的话除了你没钱外,人家还会觉得你不近人情假清高,你采访起来也吃力啊。听了我苦口婆心一顿劝,她没有斩钉截铁的拒绝,而是犹豫地说我再想想吧。
    现在,她每天想的是如何在纸媒衰微的今天为报社多拉点广告,她好多拿点提成。
    至于我爸,我越来越羡慕他。
    你们这些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才能赶回家看剧的人类啊,我就问,给你一份待遇不错社会地位不差让你上班时间抢先看剧每看完一集还给你补贴的工作,你做不做?
    至于所谓奴才嘴脸,现在看来,他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有什么不对呢。所谓官媒奴才论,才是幼稚的屁股决定幼稚的脑袋后做出的幼稚的言论啊。
    看到这里,诸君可能会长叹,社会腐蚀了充满理想抱负的我们。
    我觉得的确是。
    恩,没错,你看,我成了我小时候最鄙视的人。
    但我丝毫不为之感到羞愧,反而觉得是我以前太幼稚了。
    毕竟朋友,大家都要混口饭吃。
    哪行都得混口饭吃啊。
    请不要给任何一份职业披上神圣的外衣。
    掏粪工辛苦,可是大家不是因为它辛苦而选择去做那份工作。记者有喉舌的功能,你不能因为他没有为你发声,你就说他不是记者。
    律师有帮助弱者的能力,但弱者不等于正义,律师也不是必须要帮助弱者。
    有没有记者仗义执笔?有没有律师为民请命?他们有没有良心?都有,但和职业无关他们只是碰巧选了这个职业,或者是希望通过这个职业实现自己的良心而已。
    没有任何一份职业伟大,伟大的只能是人。
    而伟大的人各行各业都有,你要把良心只放在律师和记者这两个篮子里,无论对这两个职业还是其它职业,都不公平。
    我不伟大,因为我只想着自己,只想着如何让自己更富裕,如何令自己和家人过上更优质的生活。
    我不希望有人站出来说,你应该伟大,你应该有良心。
    仓廪实而知礼节,当我财务自由后,我或许会做一些满足我道德感的事,但该怎么做,不需要别人告诉我。
    所以,对于吴晓波送的高帽子,律师戴不起,记者也戴不起。
    毕竟帽子那么高,戴上头会很累的。

  6. 鲍合洋说道:

    婊子立牌坊,传媒界是世界上最肮脏的领域,这一点在任何国家都不例外。至于律师,肯把自己的言论留在法庭之内的才可称为律师。如果中国青年的良心如题说的那样,怕是这良心狗都会嫌弃。我不知道媒体界是怎样的,也不敢妄谈律师界是怎样,而作为一个本科学法律的青年,我希望我能单单从青年律师这个方面来和你们探讨一些东西。
    我记得大一法学院开学典礼时,院长说了一段话,只记得大概:我既为法律人,必以诚信为本,宽容为则;活泼创新,学以致用。秉公平正义塑吾身,以宽仁之心立乾坤。信仰科学真理,服膺道德法则。躬行法治,信守规则,为法律人共同的理想奋斗终身。
    当时当然嗤之以鼻。
    大一上学期开一门课,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修养,就是每日一吨正能量,好吃不腻天天向上那种。那时候我认同民法老师说民法作为私法要为自己谋私利的观念;后来开始学习整个体系,从总论到分则,我一直认为法律的魅力,在还没激发我的正义、胸中澎湃不能自己要为中国法治建设添砖加瓦之时,在于逻辑。
    法典实实在在摆在那里,我们大一基本不学,我们学的是怎么立法;后来,作为立法委员的各老师,不谈立法,只解历史;而法制史老师,少言纲史,多说渊源与起源。
    本科法学,最起码就我看来,培养的远不是通过司法考试,甚至不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和法官,而是教予你对待事情的态度:你秉承的,不是个人的意志或者国家的意志而是人类对同一事物看法的延续,然后以一定的目的,将其表达并发挥作用。俗气点说,这种东西叫做良心与正义。
    我身边有不少同学。有一个室友,对待所有的事一丝不苟,对待法律的学习,甚至可以用丧心病狂来讲。严格的作息,一篇先打草稿,后作修改,在与他人交流最后将其放在毛概,形策等老师的抽屉而后放进档案室直到若干年后被销毁的论文,入党申请书简直就是标准的论文,一字一句都有理有据,绝非感性的胡扯。
    他理性的憎恶一切不法与不公正的行为,他只会有理有据的辩解,而当有人以,这就是中国社会现实 作答时,他就很平静的略带微笑的看着你,给你一种感觉,这种东西会改变在他手里。
    他现在还很年轻,即使成绩和其他一切都好,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
    他的眼睛却有扯淡的信念的坚持
    还有其他人,
    我就从这些人的眼中,就看到青年法律人的如此扯淡如此令人可笑的理念,
    我希望他们能一直这样,同行互相吹捧自抬身价而已,正常现象,不用当真。
    那些工业党,整天叫嚣文科无用,要工程师治国。王小东甚说要取消文科,由理工科学生接管一切。也是同样心理,抬高身价卖个好价钱,卖不出也有个优越感。
    但是后者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YY,上不了大众传媒,引起不了广泛讨论。为什么?因为媒体属于文科啊。
    知道得罪文科生的后果了吧!这两个职业很大程度上靠曝光率吃饭,而有良心的医生、警察、工程师、科学家和老师没有工夫天天举着良心给人看,做不好本职工作就谈不上良心了。一家之言、自我标榜(这篇文章里是含蓄地自我标榜)而已。这句话属于那种“乍一听很有道理、很高端,但根本经不起琢磨”的话,且违背了知乎准则第一条: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良心”这种东西没有评价标准,只是一个模糊的道德准则,用以评价律师、记者这类职业,也就是说说罢了。文章里“某某某是这个社会最后的良心”这类句子,主要的作用是抒情,不是描述事实。
    在我看来,律师尽可能地维护委托人的利益,记者尽可能地追索真相、客观描述事实,就尽到了这两个职业的本分,是合格的从业者。
    但在我大天朝,能做到以上标准的一半——律师“死磕”有问题的司法制度和法治现实,记者在主管部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起底”,需要付出许多常人难以承受的代价,承担很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为人所不能为,是之谓“良心”也。
    多说一句,吴晓波老师说的“良心”,现在大概都在“笼子”里面呢。

  7. 郭晓枫说道:

    我从不打篮球,因为打篮球伤膝盖。
    我从不健身,因为健身容易受伤。
    我从不看中医,因为中医都是骗人的。
    你还真是全知全能,因为你对一件事情判断的依据从来不是自己的体验。炒二级市场是赌博,这位吴先生炒房几十套,利用内幕消息定增入股发财就是高大上咯?投资也好投机也好,讲的都是重注博大概率,吴既然有条件看底牌,不必非要到二级市场玩负和游戏罢了。
    同样的道理,散户们如果能看底牌或者干脆能发牌,也去一级市场玩PE或者pre IPO了突击入股去了,中国的股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赌场,大部分股民就是一群赌徒,剩下的则是一帮老千。我不懂股市,在我理解里,股票不过是,公司集资的方式,公司盈利,挣钱,亏损赔钱。但中国实际情况不是,这里真的就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大赌场。
    所以,我不爱赌博,我也没钱,没有看穿老千的能力,那就避而远之吧
    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一些公司的上市必然会带来总体的社会效益,但是市场失灵是不可避免的。金钱的本质是流通,满足人性。大部分增加随机性是需要发展来解决的。多年前某媒体组织的饭局,评论界大腕云集,酒酣耳热之际,来了一个年轻人。有人介绍说是吴晓波。当时我没戒酒,酒风浩荡;记得吴晓波没怎么喝,也就没什么交集。一个儒雅、内敛的青年精英,是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喜马拉雅FM开播的《每日听见吴晓波》,雷军、梁文道、柳传志为何自掏腰包订阅?普通听众又为何看重吴晓波?
    曾几何时,股市狂飙突进,男女老幼、亲朋好友蜂拥而上。劝他们见好就收,都像看神经病一样看我。结果当然是血本无归,平常省吃俭用的那些人,真心替他们难过。一位不听我苦劝的好友损失惨重,多年积蓄付诸东流,跑来跟我取经,问我怎么知道股票肯定会跌。常识。说到股票我十窍通了九窍,但我之所以愿以自己珍视的一切起誓,断言股票绝对会跌,只因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常识,以及吴敬琏、吴晓波这样大声宣讲常识的社会良知。
    白领、蓝领都想靠股票发财,卖大白菜的也在炒股,这样的股市正常吗?人人炒股发财,财从何来,空出来的岗位谁干?
    吴晓波说他从不炒股,中国股市从诞生起就是“怪胎”,以吴敬琏2001年的说法为证:中国股市存在制度性缺陷,甚至还不如赌场有规矩:“管理层把股票市场定位于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和向国有企业倾斜的融资工具,使获得上市特权的公司得以靠高溢价发行,从流通股持有者手中圈钱,从而使股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寻租场’”。或许吴晓波本人也未意识到,专业与道义的融合无形中成为“吴晓波”、《每日听见吴晓波》最大的隐形资产,这个社会最稀缺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道义、道德勇气。吴晓波的文笔有目共睹,口才究竟如何?梁文道说他“喜欢听吴晓波说话”,因为吴晓波说话条理分明,哪怕财经外行也完全可以听懂,的确能学到不少知识。用百姓家常、人情世故阐述高深的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属于财经专家吴晓波的吃饭本事,算不得稀奇,让我感动的是他的善良和贯穿在言说中的理想主义: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建设性意见,真心希望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诚信关系到人与人、人和国家,以及交易成本、信用成本、整个社会运转的成本,属于吴晓波的重点研究对象。人与人不同,信用额度也不同,遭遇突发事件,有的人可以马上借个数百万应急,有的人因为信用破产,借个几百块都很困难。给你的那点钱不叫借,那是交情、同情、怜悯。信用作为个人经济价值、人格体现,于企业、社会、国家同样至关重要。有个无比鲜活的例子:宽甸县长甸镇政府欠辽宁人周胜喜247万长达19年,本金加利息高达3700余万元,多少辛酸多少泪,多少青春多少社会力量被消耗在周胜喜讨债的19年!今年6月,丹东中院将长甸镇政府纳入失信黑名单。政府公信力缺失、信用破产,人民不信任政府,人与人不信任,整体信用偏低,导致交易成本、社会运转成本大副提升,并最终转嫁到每个人的头上。
    温州人不敢骗同村人,是因为成本太高,敢骗全天下是因为成本太小。解决之道就是制度改革,抬高违法成本。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专业之外,诚信、道义、良知成了稀缺资源。吴晓波对泛滥成灾的成功学嗤之以鼻。成功成了坑蒙拐骗、不择手段的遮羞布。每个国家在经济上升时期都会出现道德焦虑和道德困境:一白遮百丑,这个“白”就是所谓的成功。今天的中国,盛行极端功利主义,只要成为高富帅、白富美、财富精英,不择手段付出任何道义代价都能享受“同情之理解”。有知名媒体人梳理郭敬明自《幻城》以来的抄袭史,认为当下艺文界抄袭成风,就是拒绝道歉的郭敬明起了个坏头。
    一个心智健全、道德评价体系完备的社会,败诉后仍然拒绝道歉的抄袭者会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鄙夷。在中国,这种人居然还有粉丝,奥卖糕的,这不是一大群屎壳郎在推着一个臭不可闻的粪团往前滚动吗?
    我们的社会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怎么会弄出这么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脑残粉?作家可以抄袭,可以践踏职业生命的底线不用道歉,居然还有这么多屎壳郎为他摇旗呐喊,可以加入国家级作家协会!湖南老作家余开伟声明“为了尊严”退出作协,他的声音多么微弱。
    有媒体问Papi酱会不会承诺自己以后不再做广告,罗振宇回答:有人问马云,你不是说以后不会上市吗,最后怎么还是上市了?孔子有句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只有小人才这么要求别人。君子永远随时应变。
    哦,孟子也是这么说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君子”、“大人”不必拘泥于信用的小节,诚信是可以灵活掌握、变通的手段。
    有媒体讽刺罗振宇:“现在他为了赚钱,已经彻底放下包袱了。”
    小时候只听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大人、学校从未告诉我诚实、守信是“硁硁然小人”!管你什么经典,世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侧重、取舍。用脚趾头想想,倘若恪守信用的是小人,出尔反尔、两面三刀、背信弃义的骗子反倒是君子,黑白颠倒、是非全无,那还是人类社会吗?吴晓波认为,要建设诚信社会,必须走出成功学的误区,让不作恶成为公共道德的底线;从制度层面提高违法成本,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仅要在道德上成为千夫所指,还应加大经济惩罚的力度。
    总体感觉,吴晓波能说、会说、敢说。

  8. 默默说道:

    大学毕业的最后一个晚会总是伤感的。那是二十五年前的仲夏夜,六十个同学将星散天涯,胡劲军主持了整个流程,邱兵写了毕业册上的告别词,我编了一个“光阴的故事”四幕话剧,“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的秦朔做了临别感言,他说:“我要在三十岁前,拥有一张安静的书桌。”短短几句话,吴晓波老师就勾勒出了秦朔老师的理想,还隐约透露着一点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之前。《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之后,后面我也听吴晓波老师的节目《吴晓波频道》,也某种程度上的关注了秦朔老师的《秦朔朋友圈》,这两个人两个产品在我看来,其实是有想通的地方,都是从传统财经媒体中走出来,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更加独立更加契合时代的新媒体产品。相比秦朔老师依然是关注着财经商业的新媒体产品,吴晓波的产品尽管大体上也类似,但吴晓波的内容其实更加的多元,更加的丰富一点。我现在还记得《吴晓波频道》在15年的一期节目,《鹿晗碾压传统“造星”业》,晓波老师用一种大数据角度来看待鹿晗,挺有意思的。这是15年年初的节目,节目播放量在喜马拉雅达到80W+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吴晓波这些年的历程,你会发现,吴晓波是移动互联网内容创业大潮中的第一批尝试着,而他本人,尝试了许多许多的事情。
    这里就不展开了…众所周知,自从罗辑思维推出付费内容《李翔商业内参》,喜马拉雅FM联手马东奇葩团在6月6日推出付费音频《好好说话》,为内容付费这个说法逐渐的被倡导、被提倡。
    吴晓波同样是这一波内容付费的参与者,而他为了自己的内容,请来柳传志、梁文道、雷军等大咖背书,自然也是为了给自己的付费内容造势,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这是再一次的带领大佬们,在影响着互联网的内容付费观。
    这档付费产品《每天听见吴晓波》我第一时间买了,坦率地讲,这档节目比没有做到非听不可或是做到足够吸引大众来付费的强大动力,从目前的售卖情况来看,应是也并没有达到某种理想的状态。从喜马拉雅的角度来讲,相比《好好说话》,《每天听见吴晓波》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但他的内容他的出发点(为用户拔开时代迷雾,唤醒商业智慧)他的观点依然是值得关注的。
    关注吴晓波有两年多啦,看了《大败局》,关注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参加武汉吴晓波书友会。去年吴老师来武汉,我有幸去现场听演讲。真是帅一脸啊(//▽//)!吴老师算是我财经的入门师(ง •̀_•́)ง 。
    吴老师去年的年终秀,也请到梁文道、曹启泰演讲主持,整场效果很好啊。
    罗胖和吴老师也是好朋友,一起做过节目,一起写过歌,《花开在眼前》还蛮好听的啊。他们也会相互推广,相互站台。
    我是觉得有价值是相互的,扩大彼此的界限和认知,做个有趣有内容的人,认识更多有趣有意思的小伙伴!认同吴老师的价值观: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意奉献共享,反对吊丝文化!

  9. Rural dea说道:

    吴晓波的收费课程,听着还是有些启发的,花钱买时间(不用费劲花很多时间找资源),省钱的话就得费时间了,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不同。我买的破解版,谁如果想要的话 ,加微信或者留下邮箱可以免费发给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不过有钱的话 还是支持正版,水浅。
    在战略和财务管控型的控股公司面前,审计一旦自动化了,也就意味着形式主义—–风险的发现和应对被机械化,风险变为了一个业绩。
    换言之管控的核心财务管控就崩溃了,另一种逻辑下的风险管理也崩溃了。
    因为就我的理解知识工作自动化不是按照这个路径发展的。因为风险内部的隐患其实是第二系统(好像是这个名字,人工智能才能解决的部分)。而核对报表这种第一系统的部分现在本来就在逐渐自动化,审计的行业有些是计人天结算的,所以变革会很平缓,加之这样一来把审计的门槛降低—-各位请脑补一下五千块就可来个四大级别大保健,刷二维码还可返券转发的快感—抑或是众筹/风投的广泛使用创造新的需求。奥迪业员工会分为继续老模式玩的斗智斗勇型和自动化的It 奥迪。透过伦敦的雾霾你看到了—-哇—-伟大的bloody工业革命来了啊!一群裁缝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啦(那群投靠IT审计的),另一群留在萨维街上成TM高端定制啦(站在董事会/股东/经理人一方的智斗者)。…有什么好担心的,不过是一个工会主席在鼓吹工业碉堡了罢了。作为一只还在念书的会计狗看到这样的观点实在是心痛啊,原来我们一直学习的都只是简单信息处理能力 ̄へ ̄。
    审计还好点,会计总是被社会用各种轻视。会计不就是记账吗?记账还要考研?拿到会计证就够算账了考那么多证有卵用……对于这些观点,我起初都是很努力向他们解释会计学也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社会慢慢发展起来的之类的。然而T_T,他们会问是算账的方法更科学了吗(¬_¬)
    对于吴晓波的观点,可能只有司机这个职业如他所说正在消失,在这个是个人都能考驾照的时代,除了一些老板高级官员会有专职司机以及卡车之类特殊车辆的司机,大多数单位都取消了普通司机职位的设立。
    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导致一个职业的消失呢,先看看从古至今有哪些职业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邮差算一个,现在除了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区,其他地方很难看到邮差的身影。抄写员也算一个,随着印刷术的发展,这个职业也消失了,除此之外还有补锅匠电话接听员等等职业。导致这些职业消失的因素有如下几个,低技术含量,高人力成本,效率低下,还有最重要的是出现了能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替代这些职业的事物技术。
    现在我们来看吴晓波提出的这些职业是否会被替代,是否会消失。先看医生律师,这两个是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医生律师做什么?看病打官司。那么这些能力低技术含量吗?说低技术含量的话估计会被法学医学的苦逼同学打死〒_〒。那么高人力成本吗?这很难说,对于患者和打官司的人来讲,医生和律师越付出他们越开心。再看是否会出现替代它们的事物,的确,随着国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学的更加了解,不会像以前一样一有小毛病就直奔医院,一些简单的像感冒发烧之类的会自己解决,但医学极其复杂,普通人几乎不可能会花费那么长时间去系统的学习解决自己身体出现的问题,或许可能在未来会出现全自动扫描治疗疾病的机器。再看律师,随着普法教育的不断进行,人们对法学法律的更加了解,但同样律师掌握的知识也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掌握的,让一个普通人为了打赢一场官司去学习这些知识,明显是请一个律师来帮自己更实际。
    最后再来看题主提到的审计师,审计师是专门从事检查并进一步证实公司会计账目和报告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的专业人员。审计会计不分家,要当审计师,必须要懂会计,一名有独立审计资格的审计师必须要有一个证便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要掌握的东西多吗?目前注册会计师要考六门,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会计,财管,审计。这六门覆盖的知识有多少在知乎的财务领域也经常提高,所以这里也没必要再说。在商业领域,对一个公司的审计大都是由股东委托事务所进行,让一个股东为了知道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而专门去学这些知识根本是不可能,而普通人在连借贷记账法都搞不清的情况下去看那些复杂无比的报表明显是强人所难。有些人会诟病审计的效率低,常常事务所出来一伙人常驻在一个公司,但对于审计这门工作来说,必须要仔细认真,一张普通的收据都有可能隐藏着十分重要的信息。有人说医生在和人打交道,审计师在和数据打交道,其实更确切的说医生在和病打交道,审计师在和人打交道。股东请审计师审计明显不是看公司有没有什么地方算错帐了,上市公司也不会单单请审计师来算算自己有多少资产,其中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而这些是算账机器很难取代的。

  10. 王为说道:

    很多人都在说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只是从很客观的角度在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其实…………..我也很认同,但是,吴晓波也在一些衔接点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这样能让读者更好的把分散的历史事件链接起来理解。比如:在描述中国经济需要资本动力的时候,客观情况是:青睐外资,排挤民营资本。作为不了解历史的人肯定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吴晓波给出了让人可以接受的理解:外资体量大,民营资本小;引进外资同时能引入民营资本不能给到的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吴晓波在这三十年的企业历程中,除了客观呈现每一阶段企业的面貌以外,也体现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家政策和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制度的落后始终是改革的阻力。三十年企业的发展,不论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何国有企业得多次改革,都是在国家政策和态度下指导发展的。市场化的发展在中国始终带有行政干预的色彩,很难说是好还是不好。
    对于民营资本来说,产生在离政府的手很远的地方,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是游走在灰色地带,步步惊心。在中国的改革中,突破体制障碍和越过法律红线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旧体制始终都跟不上新经济的发展。而且,每每国家经济不好,比如经济过热,国企亏损严重等,宏观调控始终都是以打压民营经济扶持国有经济。外资也始终都在领域准入,税收,用工和用地等方面享有超国民得待遇。所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算是打不死得小强,艰难发展壮大。
    对于国企来说,国企就是国家的孩子,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加上从计划经济时代以来就有的优越地位,国企一直都在政策、金融、原材料等众多优势资源。但是却始终表现不出好的迹象,每每国企改革也都是出现一些短暂的星光然后又迅速熄灭,这说到底都是国有企业本身体制的问题。再到后来,朱总理的国退民进,算是把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局面定了下来,国企主要掌握能源、通信等上游资源,也靠垄断这些资源而发展壮大。
    其实,中国的改革开放本来就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从原来的体制转变为新的体制肯定会有很多阻碍的,改革中再有矛盾和困难也都是改革带来的正常结果。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国民意思和价值观的改革,这应该是改革最大的阻力之一。原来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数国民的封闭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都需要重新的塑造和重组,这个过程中带来的阻力可想而知。在这个时间,也往往是哪些拥有知识,开阔的视野和远见的人,能够在这混沌的时代中看到机会。那时候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很多都拥有这些能力。最后,看完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就相当于粗略的走了一遍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的发展过程,能从中学到和体会到很多。了解了过去是如何走的,就能更好的规划明天该怎么走。看了《大败局》和《激荡三十年》,感觉加深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了解。我觉得这两本书的写法与《浪潮之巅》相似。对于不了解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人,这系列的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而且,大陆的书比港澳台便宜太多了,现在还有kindle.2000年以前的经济事件写得还可以,到了2003年后这几年,作者写的东西也像是在记流水账,没什么意思。但是作者对一些经济事件的本质看的还是比较透彻的。也一直对联想这个例子爱不释手。国企的改革一直都是主线,贯穿中国整个经济,以此产生了许多经济事件。例如健力宝,作者从它的起源、兴盛、衰败都有深刻的理解。唯一不足就是,文学功底没有当年明月写那些事儿那么漂亮、令人回味。不过作为了解经济史,还是值得阅读一篇的!前半部分,我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看着中国逐步市场化的那些跌宕起伏。后半部分才渐渐感同身受~父亲的一生是被那个时代的牵着走的,他所提到的顺势而为,不过是他站在了风口上,嗅到了商机。而之后的无奈,却也是中国经济浪潮下的哀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