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鸿:赤壁之战的地理误区

《三国演义》对于赤壁之战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曹、孙、刘三股势力在这一场战争中的联合登场,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在这场战争前前后后,三方的斗智斗勇,更为读者展现了如草船借箭、连环计、苦肉计、借东风等一系列神话诸葛亮的传说。那么,就是这样一场经典的战役,作者罗贯中在写的时候,却搞错了地理方位,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诸多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理误区。

(《赤壁》电影剧照)

首先,罗贯中搞错的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地理概念,那就是赤壁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在湖北被称作“赤壁”的地方不止一个。最为著名的是苏东坡留下了前后《赤壁赋》的黄州赤壁。此外,还有嘉鱼赤壁,位于今天湖北嘉鱼县西;以及赤壁之战真正的发生地,位于今天湖北省赤壁市的蒲圻赤壁。

而以罗贯中在横槊赋诗一回中所描写的“东视柴桑,西观夏口,南望樊山,北觑乌林”来看,他恰恰用的是苏东坡“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黄州赤壁。主战场三江口就位于今天湖北省黄冈市的北面。而这句描写当时曹操雄心壮志的句子,也出现了完全的地理错误。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柴桑,即今天江西省九江市,位于三江口的南面;夏口,即今天的汉口,位于三江口的北面;樊山即武昌诸山,就在三江口的江对岸;而错误最为严重的是乌林,乌林的实际位置位于三江口的西边,这里实际才是历史上曹操真正的驻军所在地,与三江口相距了数百公里。

因此,《三国演义》中赤壁主战场一出错,接下来故事所发生的场景与地理位置也跟着全都出了错。可以想见,罗贯中在写这一段时候,只是参照了史实来加以改编,因而出现了小说中照搬了历史故事,却出现了完全不相符的地理方位。

(三国地图)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中写道:“曹操一面发檄遣使赴东吴;一面计点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西连荆、峡、东接蕲、黄、寨栅联络三百余里。”罗贯中在这里不仅已经路盲,而且更加不识数。如果按照他所写的曹操进兵路线来看,几乎包括了整个长江中游,这一段的长江全长955公里,即1910里。怎么可能是三百余里打得住的!

我们再来看,曹操既然都已经打到了三江口,今天的湖北黄冈,那么就必然会经过刘备所驻防的夏口。刘备是曹操的死敌,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给孙权的檄文便是:“孤近承帝命,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曹操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到江夏讨伐刘备。这下到好,曹操路过了江夏却没有对刘备下手,而是一路径直来到了黄州去打孙权,把刘备晾在了一边不管了。以致逃过一劫的刘备反而安然无恙地和孙权联手来攻打曹操。这好人当到这份儿上,也难怪后来诸葛亮要安排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他了,原来是还人情而已。

这还不算,罗贯中还把曹军驻扎营寨的地方搞错了。历史上曹操驻军的地方是乌林而不是赤壁,赤壁实际是周瑜驻军的地方。到了《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赤壁直接写成了曹操驻军的地方。这就让《三国演义》的地理方位出现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逆转,整个东西方位完全颠倒了。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真正的赤壁战场是这样的,曹操驻军乌林,在长江的西北岸。周瑜驻军赤壁,在长江的东南岸。而长江在今天的武汉一带出现了一个几字形的拐弯。等到了《三国演义》里,我们再看,曹操驻军的三江口已经在长江的东北岸了,而周瑜从柴桑过来在离三江口五六十里的西南岸驻军。

这个时候,刘备的胆儿就更大了,也许是知道曹操不会打自己,他竟然率军在樊口(即今天湖北鄂州)驻扎,与曹操隔江对峙。而曹丞相心也真是够大,敌人就在自己的江对岸,愣是迟迟不动手,莫说他有百万雄兵,就是派一两万人过江,也能把刘备给灭了。可惜这个时候曹丞相非要打心理战术,和周瑜、诸葛亮你一计,我一计玩得不亦乐乎,甚至在大战来临的时候,还同文武百官饮宴赋诗,观赏山川之壮阔,聆听夜月之鸦声。

由于地理方位的错误,接下来《三国演义》里的错误就更是一个接着一个了。最为离谱的就是借东风。前面已经写了,按照历史中真正的赤壁之战来看,吴军在东南,曹军在西北,周瑜的水军要去火烧曹操的战船那就必须要借助东南风把船推向西北去。而罗贯中搞错了赤壁的位置。在《三国演义》里的情况变成了,曹操在东北面,周瑜在西南面,那这个时候再刮东南风,周瑜的船只就只能在江岸上打转,根本不可能过到东北面去。

在这里,罗贯中更是以他“壮诸葛多近妖”的笔法,把诸葛亮吹嘘得神乎其神。诸葛亮要求周瑜在南屏山筑起七星坛,自己身披道衣,光着脚,散着发,挥着剑去借三天三夜东南大风。事实上,如果真要按照《三国演义》的场景,这所谓的东南大风只会给吴军帮倒忙,根本不可能烧到东北面的曹操,反而会烧到在西北方向驻军的刘备。

但是小说就是小说,谁让曹操在历史上真的就战败了呢。尽管地理位置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东南大风也不可能烧到东北方向的曹军营寨,但是败局已经在那里定了一千多年了。所以即使罗贯中写错了,倒霉的曹孟德还是不得不在小说里被一阵莫名其妙的妖风烧了战船和营寨,最后落荒而逃。

这还没完,因为真实的历史上,曹操败走的路线是从乌林经华容道回到南郡。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也照搬了这个史实。这就使得曹操在黄州赤壁战败,竟然一夜之间在既无高速公路,并且人困马乏的情况之下,狂奔了六七百里来到华容道,上演了一幕“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悲喜剧。

作者:傅斯鸿,生长于川南,现居北京。职业撰稿人,历史写作者,APP历史杂志《囧列传》主编。主要作品有:长篇历史著作《从王建到孟昶——前后蜀的兴亡更替》。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曹操为什么一辈子打不过长江?瞧瞧当时东吴领先全球的水军实力就明白说道: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米七六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一、五楼船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再次进军濡须口孙吴军。双方相持月余,曹军前进不了半步。一日,孙权乘坐排水千吨五楼船“长安”号,亲自到曹军寨子前探视。

    这船高五层,载甲士三千多人。船上雕缕彩画,富丽堂皇,看上去就是一座移动城堡。曹军万箭齐发,乒乒乓乓箭雨插满船舷,大船看上去向这一侧倾斜。只见那大船轻巧从容地掉了个头,刹那间,另一侧也插满箭,大船归于平衡。船上鼓乐齐奏,转头劈波斩浪向南岸驶去。

    曹操听报,说:“这一定是孙权想看看我军军容,不要放箭了。”登上高楼,目送那艘雄壮高大的船缓缓走远,曹操大为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个事是孙权的得意之作。亲临一线,视强敌如无物,从容不迫地看看对方的阵营,从容不迫地退回自己的阵地。固然有孙权的勇气和智慧在内,关键是东吴的水军是曹军不可战胜的一环。凭借着与曹军相比,占绝对优势的战船和战术,孙权的安全是完全无忧,才有这般牛气冲天的举动,而引发一代雄杰曹操的衷心赞叹。

    这就是后来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讲的“孔明草船借箭”的原版故事。演义中从来是尊刘抑曹,这故事被加在诸葛亮身上,为了更突显出孔明先生神算之妙,为刘备集团增色不少。

    排水量达到千吨的大船,掉头转身,在东吴人的手中已是熟练异常。想想现在的老司机一把方向打个回头弯还吹上三年,这个在大江中,来去自如的水平,就不能不惊叹东吴船舰技术的高度发达。

    当年的东吴船只,已很完整地掌握了舵、帆、橹的运用技术。船只有四帆到七帆等多种,利用帆的升降转向等来汇聚风力,舵已经成熟地解决了掌握方向这一问题。橹的使用又大大提高了船行速度。诸样因素结合在一起,东吴的船遥遥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舟楫为舆马

    “舟楫为舆马”的意思是船只当作车马,行走江湖,如履平地。京剧《甘露寺》中,刘备登上紫金山,见到长江中来去如飞的船只,大为叹息:古话说北人乘马,南人乘船,所言不虚。东吴处长江中下游,境内湖泊遍布、江河纵横。北面是长江淮河,东边是东海,南面是南海,客观上有造船的需要。民间造船技术本来就发达,到了汉末三国期间,水军更是东吴的看家本领。很多的船只技术水平,早早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赤壁之战前,东吴大将周瑜分析曹军必败的条件之一,就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已之短来和精通水战的江东水师争上下,决无胜算。大战前双方一个小接触战,吴军水师三下五除二把曹军打回对岸,不得不聚集在乌林一代,为后为吴军火烧赤壁创造了条件。

    火烧赤壁用的船叫“蒙冲”。这是种狭长的船,机动性强,用生牛皮蒙住整个船体,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能。又在船上开了窗口,用于弓弩发射和长予刺杀。是突击性进攻的最好武器。大战开始,吴军准备了几十艘蒙冲舰。舰上装满干柴草,灌满油。用帷布裹紧,上面再插上牙旗。每条船后面系上一条小船“走舸”, 给船上的人预留后路,一齐向对岸曹军水寨进发。靠近曹营,吴军突击队长黄盖下令点火,几十艘舰全变成火龙,风急火烈,箭一般冲进了曹营,一把火把曹军烧的大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大战后,曹操还是多次进攻江南,可惜过不了东吴水军的这一关。诸葛亮说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就是说他的水军屡败于吴军这个情况。前文说的孙权亲自窥视曹营那一战,曹操造了一批“油船”,这船也用生牛皮蒙住,再浇上桐油,非常坚固。孙权马上调集了大批战船,围攻消灭了这批油船,俘虏三千多曹军,溺死战死也有几千人。可见曹军与吴军在水上的战斗,长期处于下风。吴军领先全球的实力,就是曹操一辈子打不过长江的原因。
    三、巨海为夷庚

    “巨海为夷庚”的意思是把大海当作平坦大道。这是人们赞扬东吴的航海水平的话。孙权时期,东吴可以造出排水千吨的大海船,出现了一种能使用前侧风的平衡纵帆,帆不是正向前方,而是转至一个角度,帆的总面积是随风大小而增减的,能适应不同的风向。这种帆的出现是航海史的大突破,提供了远洋航行的条件。(欧洲人到七世纪才出现三角形纵帆,十五世纪才出现多桅多帆船)

    同时船舵使用技术已非常成熟。(欧洲到十二世纪才出现舵)孙权的东吴具备了远航的条件。在孙权掌权期间,就多次派遣大船队,航行在大海的波涛之上。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上万将士到海上寻找夷洲(台湾)和亶洲,航行一年多,在台湾登陆,但没找到亶洲。242年,孙权又派将军聂友、陆凯率三万人的船队远航到朱崖、儋耳(海南)。最有名的远航是226年,孙权派宣化使朱应、中郎康泰率庞大的舰队出使南洋。时间达六年之久,据说经过百来个国家,包括林邑(越南东南部)和扶南(柬埔寨)。

    朱、康俩人留在扶南时,碰上了天竺国(印度)使者,了解了天竺的情况,从而吴国和天竺有了联系。他们还写了两本书,记载下扶南的许多情况。后来扶南、林邑等国都派使者献礼物给东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人民的交往。

    当然当时最有用的是和辽东公孙渊结盟,南北夹击对付曹魏,所以孙权多次派船队北上辽东和公孙渊联络,结果被公孙渊出卖。开头热烈欢迎,称藩于东吴,给东吴送来貂、马等东北特产。不料最后一次派出的使者率领的一万多人连人带船让公孙渊给扣了。使者被杀,脑袋被送给了曹魏,这些人员物资都为公孙渊俘获。这是孙权晚年非常丢面子的一件事,差点没把孙权气死。后来派人报复,抓了一批曹魏的人马回来而已。公孙渊如此不地道骑墙,最后被司马懿给灭了,也算自找。

    从辽东半岛、台湾、海南、甚至到朝鲜半岛,及东南亚诸国,吴国的大型船队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为我国的古代航运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孙吴有这么强大的水上力量,对曹魏形成压倒性的水军优势,这就是孙吴在蜀汉被消灭后还独立支撑十几年的重大原因。
    四、王濬楼船下益州

    司马氏吞并巴蜀,替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在大势上对东吴形成一个大包围。从曹操曹丕一直到司马兄弟手上,东吴的水军优势依旧存在。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吃掉这最后一个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早早就命令益州刺史王濬在长江上游操练水军。王濬在益州造大船,“长百二十步,受二千馀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这船高大宽阔可以在上面骑马了,和孙吴的大船有的一比。据说造船的木屑浮江而下,把江面都盖满了,看来是花了血本,要和东吴的水军一决高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晋军分多路大举伐吴。王濬这一路顺长江而下。东吴人在长江中把长长的铁锥钉入江中,在江中横拉上铁链铁锁,抵挡晋军。王濬做了一批大木筏,绑上草人。顺流而下,碰上铁锥卡住,把铁锥拖走。再做了大火把,十余丈长,放在船头。碰上铁链,点上火,把这一通铁家伙全烧融化了。势如破竹地直杀进东吴腹地。诸路晋军分进合击,迅雷不及掩耳地渡过长江,吴人惊叹:“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终于灭了东吴,统一了中国。

    东吴当时的水军力量还是不弱,直到投降,还有五千多艘战船停在江河大湖里,全让晋军接收了。武器装备再好,也要看什么人在用它。当时的东吴皇帝孙皓是个大暴君,放现代就是个精神病。天天以杀人为乐,杀的人心离散,军无斗志。当年跟着孙氏兄弟的东吴群雄早已作古,后继无人,当然只有当俘虏的份了。

    唐人刘禹锡诗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还有几句不说了。这个以水军称霸于天下的政权,也被别人的水军灭国,吴大帝孙权地下有知,当作何感慨啊!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