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评论:用发展的眼光看打车软件

作者:迅之

    打车软件新近成为全国各大城市热议话题,由于大量资本推动,“快的”、“嘀嘀”两大打车软件各出奇招吸引客户,特别是给乘客和司机提供高额补贴,将整个出租车市场搅得天翻地覆。对于这种现象的认知也几乎分成天翻地覆的两极。一边是诸多爱用智能手机软件的群体大肆称赞,认为打车更加便捷、便宜,这部分群体以青年人居多;一边是部分中老年群体感觉打车越来越难,他们多是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或打车软件而无法呼叫的士服务。赞扬者众多,吐槽者不少。那么,打车软件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发展还是明文禁止?

笔者认为,发展中的问题还是要用发展的手段解决。打车软件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因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总是需要有一个熟悉、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出生就完美无缺。打车软件的问题多不多?很多。的士司机们不仅开始用打车软件,有的还用了两三台手机,边开车边抢单,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那些未使用打车软件的消费者也相应成为了打的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原有的打车规则已经被打破,滋生了新的不公平,等等。那么,为不用打车软件的消费者群体鸣冤叫屈对不对?对!但这均不形成禁止打车软件的充分理由。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未来可能还有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产品出炉,是不是只要有人使用不畅就一并禁止?这显然背离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背离了“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这一改革要旨。

对于新生事物要宽容、宽厚,也要提高管理水平,引导新生事物更加公平化、尽可能让科技福利辐射最广大的人群。对于出租车运行模式来说,招手即停的方式并不是必须选择,手机预约、网络预约、电召预约的份额必然将越来越大,甚至成为打车方式的主流。打车软件之所以流行,除了软件公司为了推广移动支付软件的因素外,它能够以最快速度找到附近空车也是重要因素,这正是移动大数据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一个典范。当然,商家不是傻子,打车软件提供的高额补贴不可能是永恒的,这只是商家为了争夺用户、从而让用户形成移动支付习惯的一种暂行策略。出租车市场因打车软件高额补贴所引发的震荡期必将会过去,但打车方式的改变业已形成,再想回到过去以招手打车为主流的方式,已几乎不可能。怎么办?必然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抓紧掌握新技术手段,学会如何监管新的经营方式,如何让新的经营方式符合现行法律。广州、深圳的相关管理部门就禁止打车软件的乘客加价功能,避免“小费”扰乱市场,颇有先见之明。除此之外,省交通厅有关负责同志还提出来学习伦敦定制出租车模式,推出约租车,满足消费者更为丰富的出行需求。

出租车毕竟是一种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约租车、社会化用车等服务还是不同,理应为公众提供平等的、优质的服务。在这方面,台北市的出租车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台北出租车以个体经营为主,但他们所形成的出租车联盟如著名的台湾大车队,就会主动融合科技,使司机和乘客双赢。台湾大车队多年前就开始研发自有打车软件,且该软件不收取任何小费,以保证市场公平。其双赢策略在于:一方面呼叫中心会将订单分派给离乘客最近的司机,避免司机“挑客”,而对于司机来说,降低了的士空跑成本;另一方面乘客以相同的价格得到了更好的服务,打的性价比提高。所以,对于我们而言,面对新生事物,不要着急下结论,而要多看一看,多想一想,多借鉴借鉴,多学习学习,让自己搞明白应当怎么管理,应当怎么促进,应当怎么为公众提供越来越好的公共服务品。如此,打的市场才能伴随科技进步而进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