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近7年为何没扶起青川电商?

2009年3月,一个头戴黑色短檐软帽的浙江人出现在青川,他在颠簸的山路上走了16个小时,两次在支离破碎的公路边用餐。这不算什么,让他不适的,是两天内不通畅的网络。

他曾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问自己可以做什么,阿里能做什么?企业能做的事情是创造就业机会。”他叫马云。

震后,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阿里巴巴与青川县政府签署了“七年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电子商务发展。“7年之内,持之以恒。”马云说:“像青川这样的贫困落后山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另辟蹊径。我希望青川这个试点可以成为一个样本。”

今年5月12日,七年之约就将到期。怎样评价成效?是就此打住还是继续前行?站在七年的十字路口,川报观察客户端记者走进青川,解剖这一“七年之约”样本。

疑问:阿里近7年支持为何没有让电商爆发?

马云造访青川半年后,赵海伶的网店开张,主销当地乡野山货。她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者之一。也就是那时,偏僻的县城出现了最早一批网商创业者。

阿里巴巴在产品推广、流量引入方面,给予了创业者较大帮扶,甚至在青川县设立“阿里之家”,派遣员工开展电商培训。青川36个乡镇,时常见到激情四射的演说者。

地震极重灾区、马云“代言”、自强精神、消费者心态,这些因素叠加,使青川网商获得了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关注度。

但网商真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却是在一个“大事件”之后:2010年9月,赵海伶荣获“全球十佳网商”,此时,距其创业不过一年时间。“山货大王”的励志故事,点燃了80后们的创富热情,不仅青川青年们回归故土,甘肃、陕西、青海的也来了。2011年,不足3万人的山区县城,网商的规模一度冲上百家。

然而,青川电子商务在经过前期的快速增长后,从201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停滞期,目前还有20多家活跃的网商。网商交易额2012年达到692万,2014年1000余万,远低于淘宝网或我国网络零售的增长速度。同样致力于农村电商的浙江县级市遂昌,拥有网商1500多家,2014年网上销售额达到5.3亿元。

当地人有些惋惜,“为什么有大BOSS支持,青川的网商不是200家、500家或者更多?”

网商“姐妹花”的不同发展

赵海伶在青川有12人的团队,负责打理基地、收购、接单、打包、推广等一切事宜。去年,她的销售额超过了2000万元,其中网上销售额约占一半。

销售结构表明,赵海伶已不再是单纯的网商,她在成都、广元等地开设实体店,产品还进入了大型超市。而且,她也不再是那个在大山深处收散货的小姑娘,她有了合作的种植基地,也建起了加工厂房。

另外一位姑娘王淑娟尽管有海归、阿里赴美上市敲钟女孩等标签,但销售额与赵海伶相去甚远,“去年只有几十万”。从去年初开始,她就忙于“特色中国—青川馆”商城的申请。她的愿望是借助公共平台,帮助更多的青川网商把土特产卖出去。她还给青川馆想了一个品牌商标,叫“念初心”——念青川,勿忘初心。

青川馆倒是申请成功了,也由她负责运营,但是淘宝方面有要求,运营之初不能在上面推送自己店铺的产品,“现在是店铺赚的钱补贴青川馆的运营。”

青川电商为何?

当前青川20多家活跃网商中,多数每个月的销售额在2000元—1万元之间。

刘伟是当地农民,他的产品定位于“极品”,数量少但价格贵,每个月的销售收入超过万元。不过,他的主业是一名货车司机。

李明笛开了物流公司,淘宝店也没关停,现在每天还能有几单交易。她与刘伟有个共同特点,70%-80%是回头客。

“好评”带来了回头客。阿里巴巴曾在上“聚划算”、“直通车”等方面给予青川网商们大力帮扶,有段时间赚钱容易,“但一些人不重视质量,得到很多差评,只有关门。”

淘宝人士亦认为,如果只是靠阿里巴巴给的资源,青川电商难以走得更远,最终还得拼产品质量和服务,经历市场的洗礼。

除了黑木耳以外,青川还有蜂蜜、竹荪、七佛贡茶、白龙湖银鱼、天麻、娃娃鱼等几个地理标志产品,即使如此,也难以掩盖农副产品类型单一的现实,这也造成了网商的同质。青川电商还未进入集团化、体系化、品牌化的阶段。青川电商要做大,最缺的是既懂农产品、又懂青川、又懂营销的人。

记者观察:

青川和阿里“七年之约”行将走至尽头。下一步何去何从?

不久前,青川县委领导带队赴浙江考察电商发展,与阿里高层进行对话。双方沟通的重点,聚焦在“村淘”项目。“村淘”是阿里的农村战略,未来三至五年内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阿里想推动“网货下乡”,青川想“农产品进城”,双方诉求的实现都基于电商平台。在“七年之约”尾巴上,青川有望成为阿里“千县万村计划”的一部分。 最新的消息是,青川和阿里还将继续前行,谋划一场转型和升级。“7年不行,再做7年!”马云说。

刚履新的青川县委书记罗云,也把电商发展作为调研重点。青川森林覆盖率超过70%,放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他想把手中握着的“生态牌”,转化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县,这都离不开电商平台。

“青川生态农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体现。”罗云认为,很多人对“青川木耳”耳熟能详,但实际上有纯野生的、有人工驯化养殖的,“怎么像吃大锅饭,都是一个价呢?”分等定级,将是下一步政府推动的重点。

针对消费者关注的农产品质量问题,青川县委常委、分管电商工作的刘晓彬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用区域公共品牌为青川网商“担保”。“这要借助于技术手段,如产品实名制认证、二维码溯源、电子安全链接等。”刘晓彬说,对于那些想做大的小网商而言,公共品牌将是他们的依托。

借助“村淘”,将青川的生态、特色、优质农产品卖出去,还有些路要走。

(来源:《川报观察》客户端 记者李秋怡 张守帅 向朝伦 程文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