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子曰:公益就是公利

凯子曰:公益就是公利

凯子曰:公益就是公利

公益就是公利

作者 王凯

 

我曾在很多场合表达过一个意思,郭美美功大于过,这个女子是一把手术刀,尽管扎手,但一下划破中国慈善公益的腐败的肚皮,心肝脾胃肾晾它个底儿掉。今后谁在想投身此处,就要给自己的肚皮装个拉锁,哪个想参观都得给人家拉开看看。拉拉锁成了公益人做事的第一步。若有人不敢装拉锁或敢不装拉锁,还没开始就注定出局。

说她功大于过,这个“过”字也不容小觑。因为中红博爱的横空出世,挺好的一本经被生生唱歪。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商业化尝试刚刚冒头儿就被打回母体,贞操带上扣上了纯粹牌铁锁。自此,在世人眼中,公益和公益人的形象被固化成了好美的一个人儿。她天生丽质秀色婀娜,她采天地精华不吃不溺,她只可往来诗书必须拒商避贾,她最好有一对金莲,勒紧裹严哪怕筋断骨折那布条儿也不能松,因为上面写着两个字的符咒——“道德”。

自打爱心衣橱诞生以来接受无数采访。经常遇到一些同质化的提问让你哭笑不得,同时因为身在其中,被问时总觉气短、憋闷。提问大多如此:“他们在搞营销还是慈善?”“为什么做公益不能纯粹一些?”“他们这么做难道不是有目的吗?”总之,所有的问题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他们把义和利严重对立起来。

这个道理,在近千年前孔子他老人家讲得非常透彻。春秋时,鲁国有一条很仁义的法律。那时很多鲁国人在别的国家沦为奴隶,如果有人把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买回国,可以到国库领取相同或更多的补助。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个大款,解救很多奴隶却从不领赏,并且以此为荣。孔子得知后狠狠地批评他。这件事目的是解救国人,并且愿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给实施这一行动的人以报答和补偿,这个报答和补偿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而子贡的行为给这件事设定了一个大多数人达不到的道德标杆,如果有另外的人赎回了鲁国的奴隶,他将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他去领赏,对应于子贡反而成了道德不够高尚的人;如果他不去领赏,他将承受除了赎回奴隶所付出的精力之外的实实在在的经济上的损失。而大多数人富不过子贡,于是没有人愿意去救人。好好的一件事,被子贡的“高尚”与“道德”给毁了。

孔圣人对子贡的批评说明了一条真理:圣人是做不好公益的。因为圣人往往只是付出从不索取。自古以来被人封为“圣”的人不过零星几个,若只是那几个劳模在扶贫救弱,岂不是把老先生们活活累死?所以,要做好公益一定要实现公利。除了受助者以外,出资者,出力者,甚至旁观者都可以自得其乐或自得其利,这件事才能做的长远。

有这种两全其美的可能吗?当然。而且这样的例子在国外比比皆是。篇幅有限,只举一个例子。2007年,计算机工程师约翰布林为正在准备SAT考试的儿子建立了一个英文测试网站Freerice.com.儿子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在线答题,每答对一道题,爸爸就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捐出10粒大米。也就是说,儿子每答对一个单词题,同时也完成了一个微小的善举。很显然,这个既提升自己又帮助他人的创意并不只对一个人有强大的吸引力。三个月后这个网站一天之中的参与者已经达到了50万人,也就是说,即使每人只答一题,也有1000万粒米捐出。网站上线一年之后,每天可以解决一万人的吃饭问题。当然,这么多米不可能由约翰布林一个人捐出。最终捐米的是有宣传需求的各大赞助商。答题数可以换算成点击率、点击率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钱、钱在这里就是米。整个过程中,约翰布林(公益组织)实现了自我价值并创造了就业机会(网站运营);答题者付出了自己的时间与注意力,获得了知识和做了好事之后的满足感;商家得到了精准的宣传;受助者可以吃上饱饭。参与的任何一方都很满足,因为自己实现了义与利的双赢。

有时想想,我们看不破义利的实相很正常,圣人有时也自相矛盾,从论语中可以看出这种纠结。孔子还曰过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典型的非黑即白的论断其实并不人性。不但资本具有逐利的天性,人的逐利天性是客观存在。当然,人所逐的“利”不只是金钱。

写到这儿,饿了。捣鼓了半天义利,突然想起了那种面包,带果料的。

 

凯子曰:其实“爱心衣橱”也有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添加,在那里,你不但会经常看到孩子们的笑脸,而且还有机会“抄底”拍品。加入“橱子”大军,关注贫困儿童,一起加油!欧耶!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