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我们不是新闻“搬运工”,有问题欢迎大家找我来谈

张一鸣:我们不是新闻“搬运工”,有问题欢迎大家找我来谈

对于“今日头条”这家移动互联网新贵而言,拿到1亿美金的之后的道路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几天来,传统平面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自媒体人就版权和导流问题的各种“口诛笔伐”也许会让他感觉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下午,张一鸣就这些问题首次公开发声。在他看来,今日头条愿意与所有有意涉足移动互联网的媒体进行合作。但是如果有内容提供方认为,今日头条在导流的过程中给他们造成了损失,而为此想寻求一个解决方式,一切都可以来谈。

极富争议的转码模式?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信息推荐引擎,它所提供的大多数展现内容是用户通过点击直接打开内容方的完整页面,不经过服务器,直接访问内容端的服务器,不经任何修改直接返回给手机。

但是因为一些技术原因,部分内容是经过适配后“转码”处理留存在今日头条的服务器中经过加工后再呈现出来。虽然在下方标有原文链接,但其大部分流量却直接导入到了今日头条当中,这也是近几日来今日头条所为人诟病的重要一点。

那么这个”转码“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张一鸣认为,转码就是如果你打开一个页面以后,显示的不是服务器原来返回的版式,有可能变得很宽也可能变成很窄,也有可能有些东西不见了。

“转码分很多种,而今日头条做的转码只是为了让内容更好的适应移动端,包括原广告都是依旧呈现的,并没有从中拿走什么东西,你的广告还是会完整的呈现在其中。而对于转码内容的数量,如果粗略计算的话,总量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

而对于为什么要做这个转码,他认为。

“有些网站我们觉得它的页面适配有问题,而且不仅是展示的问题,javascript会导致客户端崩溃,对此我们有更多的研发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手机适配不好的做了转码,做了转码不代表就有版权问题,我觉得转码在业界有争议,但大家讨论应该在了解事实基础之上。”

所以这个转码是一个未经过授权的行为么?张一鸣并不觉得如此,他表示转码是个有争议性的话题,而且之前转码也不代表有问题。今日头条跟很多公司签了合作协议,在他们没有适配好之前可以转码。不过他赞同一点,就是公司可能原来对这一块人力投入并不够,随后今日头条会在版权与内容互换协议加大人力投入。

“我们最近也会将全部上线内容重新过滤一遍,尽可能做到直接链接原网站。如果内容方对于这一块有异议,随时欢迎跟我们来讲,我们会遵从对方的意愿。”

但是他承认,在刚开始做今日头条的时候,并未得到授权而先进行了大规模的转码抓取,随后才考虑到将这一块逐步完善规范起来。

版权纠纷?这与我们无关

对于诸番声讨中经常出现的的“新闻搬运工”一词,张一鸣并不认同。

“这本身是一个商业合作,有的人看重自己的网站经营。传统的版权合作是你的稿子给我,放什么样的广告跟你无关。但我们是访问他的Wap页面,我为你导流,他是否放网站,放什么字体,不受我们控制。我们是一个搜索推荐引擎,我们定位不一样。”

“我们合作的是网络媒体,包括新浪网人民网等等,我们是一个网络搜索推荐网站,我们链接的是网页,我们不用处理,只是做一个网络的链接。凡是对我们的模式有异议,我们都尊重原网站的要求。如果门户类网站不是原创,而是通过付费版权购买拿到纸媒版权,相关协议谈的很明确,只是在本网站内使用内容。这样对我们来说也并不违规,因为通过我们导流的链接还是他们本网站内,打开的还是他们的网页。”

而对于有声音说这种模式是侵犯版权,他同样给与了回应。

“我可以说现在为此因为版权找到我这里的不超过五个。包括新京报、搜狐、腾讯等等。新京报以前请我们为他们做适配,还想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加到合作媒体当中去。可是前天他们发完批判文章,下午才通知我们停止合作。包括腾讯也是一样,手机腾讯端,之前曾给我们书面的正式授权。”
“搜狐没有书面的授权,但之前他们让我们适配页面。凤凰也没有书面的,网易根本没有引用,他让我们不引用,我们就不引用,我们连直接引用都没有。”
“我也可以跟你说现有的合作意向和之前的合作情况,之前合作的网络媒体对我们的态度,我一天就能接到20个合作需求。”
“而除去腾讯和搜狐,其他网媒也没有太大异议。声音大并不代表真实情况,作为一个网络连接的渠道,我认为今日头条不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移动端的hao123?

在采访中,张一鸣第一次提到了打造一个搜索推荐应用的概念。而在这个应用入口下面,今日头条希望能够做成一个类似于App store 或者  YouTube的平台生态模式。如果非要找到一个标的的话,它的未来更像是一个移动端的hao123。

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可以通过商业变现的方式形成一个好的生态系统。

“我们会想办法让内容制造者获益,不论来自哪儿,我们还有一个媒体平台,里面有非常多的机构,但即使这部分还是采用直接链接,我们会关注它的收益。”
“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生态会发生很多的问题。因为内容生产变得很容易,一天生产100篇内容的媒体,不需要一千人两千人的机构,事实上我们看到就是这样的。内容创作发行变现成本有可能大幅度降低,创作内容的人将会集中精力在创作内容上。同时发行会集约化,剩下几个大的发行渠道。你以前是垂直媒体,特别小众,全国50万人喜欢,很难找到。但根据用户数据分发之后,分发变得更精准,更快,当然流量还是留存在他的页面。”

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内容制造这能够加入进来。

“我们愿意跟传统媒体合作,给他们提供技术工具,也想发布一款帮助传统媒体转型移动互联网的工具。我们提供快速生成移动互联网网站与APP应用。”

对于已经拥有1.2亿激活用户与月活跃4000万用户的今日头条来说,所思所图并不简单。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读懂赠语:各领风骚三五年。

    本文简介:马化腾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张家人,一个是微信之父张小龙,一个是今日头条系创始人张一鸣。一个是朋友,一个是对手。

    1、讯息与马化腾的焦虑

    时代会变迁,但无论是过去的互联网时代,还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王者却未改变。马化腾的QQ和微信两款产品,牢牢的占据着用户过去和现在的网络时间,但未来呢?

    腾讯二字,一个是马化腾的腾,一个是讯息的讯,前者告诉了我们谁是腾讯的老大,后者说明了腾讯的核心。

    腾讯的标签是社交,社交的本质是讯息的传递。然而在微信朋友圈充斥各种广告、链接的今天,马化腾应该是焦虑的。焦虑的源头是微信之父张小龙的本家人,今日头条系产品的掌舵人张一鸣。

    马化腾与张家人还是很有缘的。

    张一鸣,1983年生人,连续创业者。我对于连续创业者这个词汇并不感冒,因为很多连续创业者就是敢玩的傻北,很明显张一鸣不是傻北。最开始,今日头条或许从未想过成为腾讯的竞争者,然而发展着、发展着就是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竞争者,是一个让马化腾这个佛系大叔焦虑的竞争者。

    在前老板手下工作时,接受过一场特别的培训,那场培训的核心刚好与马化腾的焦虑有关,他的结论是:今日头条带来的威胁,让腾讯改变了OMG事业群(即网络媒体事业群)的架构(忽略50000字危机意识云云)。

    这或许是马化腾焦虑的开始,但并不是结束。

    在微信、头条双方多次互表:被封杀之后,微信终于在6月20日于iOS平台推出的6.7.0版本,订阅号从“账号列表”变成了“信息流”。同日晚,马化腾在朋友圈称:遭遇黑公关,随后几天,“黑公关事件”愈演愈烈,双方纷纷报警。

    黑公关,是个导火索,背后,是双方不得不打的讯息、流量战争。

    T、T之战,必然爆发。

    2、讯息与张一鸣的进击

    3Q大战之前,除了社交,腾讯还有一个标签:copy。互联网哪个产品火,copy一个;想布局哪个领域,copy一个。咱俩产品差不多,你用户没我多,活跃性没我强,我死不了,你死不死就不知道了。

    2018年,腾讯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用户超过10亿。

    腾讯copy的本钱是社交用户,今天,它作为流量王者的本钱依然是社交用户。凭借海量的社交用户,腾讯轻易动摇了蚂蚁金服的本钱——支付;其实不止支付,金融、电商(京东)、内容(微信公众号)、游戏等腾讯布局的核心,都是社交用户;这些布局都或多或少地住进微信,分享社交或者说讯息霸主带来的流量盛宴。

    然而今日头条和抖音等一众“讯息”新秀的崛起,终于开始动摇腾讯的本钱了。

    今日头条最新的日活跃用户数据是1.2亿,抖音则更恐怖;6月12日下午,抖音首次对外公布了自己的用户数据:国内的日活用户突破1.5亿,月活用户超过3亿。这两个数字虽然与微信还有很大差距,但细思极恐。

    内容、社交即讯息,是为微信产生流量的基础,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是微信聊天功能之外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若细分来看,今日头条抢夺的是微信公众号的流量,而抖音抢夺的则是朋友圈流量,在这场进击之战中,战圈之外的只剩一个聊天。(个人观点)

    游戏、内容、金融、电商…N户“合租”的微信,有数不清的用户和无处不在的商业营销,就像几年前的QQ。

    张一鸣的进攻战不会简单,马化腾的防御战也不会容易。

    3、是否有第二个张小龙?

    腾讯喜欢玩接力赛。

    马化腾是一位猛人,代表作是QQ。

    他在回忆创业时,曾说: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

    他还说: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这句话多多少少有些英雄迟暮,不复当年的感伤。

    张小龙,大马化腾两岁,代表作是微信。

    他曾开发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并将其以1200万元的价格卖给博大公司,加盟腾讯公司后开发腾讯微信,被誉为”微信之父”。他研发的微信,成功取代了我们手机中的一款产品——QQ,成功打破了不知多少次阿里做社交的梦想。

    马化腾没看懂的东西,他看懂了。但这次呢?是否会有第二个张小龙出现接力呢?

    腾讯的讯不会变,这场攻防战必须打。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