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白:暴力凶猛,内涵欠缺——评贾樟柯作品《天注定》

《天注定》还没上映,就带有了几分悲怆色彩。除了四个中国人的各自悲剧故事,还有这部据说通过了审查却迟迟不能上映的作品,在顺利拿下戛纳最佳编剧等奖项后,周转徘徊在“上映”这一路上的苦涩感。国人虽然最终通过法版DVD得以看到本片,但作为编导贾樟柯却不得不发出“国内市场尽失”的悲鸣。

这是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拥有着四段式的叙事结构,以及大师般的镜头,再加上贾樟柯在国际上的一贯口碑,这样一部作品没法不得到国际影展的重视。虽然通过了某种意味着艺术成就的坚定,但是回到国内,贾樟柯也不得不面对国内观众的诸多挑剔。

现实是刺痛的,也是悲壮的,这是对于故事本身来说的;而表达的是否得当,是否具有真实打动人心的有效性,这是对于技术和意识来说的——两方面来说,贾樟柯前者做的远胜过后者。

王宝强是奇侠,拥有了一招致命般的神奇性,他可以不给你解释,闪电般利索,这让人想到这部作品的投资者之一日本导演北野武的诸多作品,那种速决的了断性命,在北野武那里是一种开创性的美学,而贾樟柯对此完成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学习成功。与其说通过王宝强侠客般杀人越货,实现了贾樟柯那个武侠梦,不如说作为一名艺术片导演,贾樟柯主动迎来了自己的一次改变——从意识到行为模式,从故事的现实中渗透出的传奇性,到诗意画面中闪漏出来的当代黑暗主题,这些使得一个悲壮的社会背景和敏感突变的人心都历历在目。

故事中的姜武一根筋,拧不过“村长和董事长谈了多少钱”,持猎枪将有关没关、长期记恨的及时反感的,都一起杀了,长管猎枪就像是一个随时会炸裂的火药,充满了非理性和不安定等因素,暴力此时就是灾难本身,没有人会对之产生丝毫的安全感。但就此也能发现他所深陷的绝望,即,社会没有提供给他一个可以发泄和解决问题的出口。

而私人飞机的嚣张豪华,与山西当地的萧条污染,正是贾樟柯用夸张对比手段向观众发出的讨好。

这部作品在戛纳得到了“最佳编剧”奖,与其说这是奖给编导贾樟柯的一次勇敢向现实的出手,不如说这是奖给了中国当代社会新闻。不管是赵涛扮演的“侠女”怒杀嫖客,还是开发区工厂打工仔的跳楼,这些在新闻中我们大多耳熟能详,如果说这种悲剧可以打动人,那么这也不是编导的智慧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贡献。

贾樟柯遇到的问题跟余华在《第七天》里所遇到的,无比相似,他们都被现实一种深深刺痛,或者说他们打算在自己的艺术中展现无比惨烈和无解的中国当代现实,但是囿于种种制度和困境(当然包括自身才华方面的),虽在呈现上直截了当,但在内涵和打动人心上都属于搁靴挠痒。也不怪有读者和影迷将之理解成艺术家利用现实充当自己作品噱头,这种对新闻题材的直接利用,一点没问题,问题是观者在读出了现实悲剧后,没有在你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升华和内心的真实触动,它们没有力量给予观者第二次“重重一击”。

猎枪、手枪、匕首,成了当代传奇的道具,借助这些,文艺片导演完成了对自身的突破和对影迷重新的划分。贾樟柯的暴力叙事,骨子里还是一种文艺范儿,是诗意幻化后的一种刻意表达。如果说这种艺术上的尝试,是为了主题(即现实,压抑、无法解决)所服务的,那么“暴力”令贾樟柯止步于原有的对青春诗意化的思考。

围观吃瓜子的一幕真是经典,无论什么时候放在中国糟糕的环境里都那么和谐,而对这种社会丑态的挖掘和展示,贾樟柯从来不遗余力。《小武》、《站台》里的小混混王宏伟,到了《天注定》已经长成了中年干部,刁钻戏谑,顽固,以及孕育而生,这是一代人身上最合适的标签。需要你叛逆的时候,你就张扬出叛逆,需要你凌乱的时候你就顾自凌乱,当时代需要你安稳庸俗的时候,摇身一变成了中年干部,嘴角的那缕青烟也固定不变的道具。这多么像我们眼睁睁看到的那些名利之徒,他们可以在最适当的时候说出最适当的话,不管这话是湖南方言,还是美式英语,一定都是契合时代的需要。

“动物也会自杀”,这是犹如天注定般的黑暗和绝望,既然有理性的人类解决不了关于绝望的问题,那么动物就更解决不了了。这是贾樟柯在经过盲目萎靡颓废的《小武》、《站台》、《任逍遥》之后最成熟的一次表达,也是一次人生的递进发展。

3月1日,贾樟柯微博上发出:“昨天下午还去电影局沟通《天注定》公映的事情,晚上网上已经流出了种子。大陆市场尽失,在此对投资伙伴表示最深的歉意。”此条微博获得两万多次转发,其中不乏大V号召主创版权人公布一个账号,或者利用众筹模式让下载观看过的网友向其捐赠以表示谢意。对于一部艺术品来说,当然得以展示是最重要的,但现代社会对于一件商品来说,自然有其必要的市场属性,投资没有回款,付出没有得到应该的回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不会再有后来人继续做这样的事了。

就在人们纷纷表达“盗亦有道”的情操时,事件突然被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悲剧取代了,视角虽然被转移,包括贾樟柯本人也投入到这起事件的声援和转发中,但是前者的悲剧并没有就此解决,仍然需要观众的呼声和制度制定者的深思,如何才能让艺术作品得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乃至光芒,而不是掩饰和遮蔽,这些问题也相当紧迫和重要。

……………………………………

本文原标题:《从对青春的颓废到对生命绝望》

作者:朱白,书评人,专栏作家,评述作品包括外国文学等诸多领域。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