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公平还是权贵——唐朝晚期的科举

公元821年,是唐穆宗的长庆元年。正是初夏时节,朝廷的一件科场大案爆发,很多大人物的赏春心情被厚厚阴云遮住。本来,春闱放榜已经公布了当年的进士及第名单,奔走相告的家庭与士子们准备着各种方式庆贺,专门的机构也早早把山珍海味备齐,曲江会、杏林宴,这都是人们熟知的盛况。

开始还是小道消息,有人向皇帝揭露了今年新科进士的家庭背景,考试舞弊与暗箱操作的结论不难得出。不久,小道消息被朝廷的正式决定证实。穆宗皇帝决定对三十三名中的十四名进行重新测试,原来的礼部侍郎钱徽靠边站,中书舍人王起和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等人临危受命,出面主持复试。考试结果不出意外,四人勉强过关,准予及第,十名被刷下。

出面揭发弊案的是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他此前也担任过宰相。他有机会当面向穆宗揭发这次弊案。穆宗十分重视,立刻征求身边的大臣意见,元稹、李绅和李德裕都参与了讨论,而他们的观点与段文昌一致,认为钱徽接受请托,所试不公。复试证实了这些推测,钱徽贬官外地。这就是著名的长庆科场案。

科举考试中的子弟请托问题,由此被暴露出来。唐朝后期的重要政治现象从而进入历史的视野,而牛李党争也就此拉开序幕。有人后来揭发说,段文昌之所以揭发是因为他自己的请托没有被接受,而支持揭发的元稹等人也有自己的政治诉求。这是否属于政治斗争中两派人马之间的“泥水战”已经不清楚,但更清楚的事实是,在朝为官的子弟更有请托的机会,更有可能在科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一时之间,子弟问题成为科举与政治焦点。

科举制作为从社会上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创始于隋炀帝,在唐朝大放光彩,尤其在唐朝的中后期,几乎是朝廷重要官员的出身必由之路。在唐朝的青年才俊中,“进士及第”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梦想。当年唐太宗看见举子纷纷走入朝廷的考场十分兴奋,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阵之内。天下英雄尽为朝廷所用,自然值得皇帝高兴,尤其是在摆脱“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选举的弊端之后。

但是,如今科举制正在发生黑暗中的转变,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勾结考试官员,为自己的子弟或裙带关系谋取不正当利益,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作为沟通天下与朝廷的通途,科举制正在变得狭窄,正在成为权贵小集团的政治服务器。专家研究,长庆元年弊案中的权贵子弟,占据所有及第人数的50%,权贵与普通人家的比重当然远远不成比例。

科举制的这种变化是可怕的,不仅正在远离制度设计的初衷,也会给朝廷带来显而易见的危害。考试成绩正因为具有客观性,才能够摆脱人际关系的干扰,为国家选拔人才,为贫寒子弟提供晋升机会。但是,如果考试作弊,制度的公正性立刻丧失。考试过程中的作弊危害公正性,子弟请托,利用权力来作弊,更加危害公正性。由此,朝廷的公正信誉便会大受损伤,进而导致社会对朝廷丧失信心,引发朝廷的信任危机。对于朝廷和皇帝而言,事关朝廷的公信力,显然不能等闲视之,皇帝立刻采取行动。

长庆元年,唐穆宗采取的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打击权贵子弟的请托行为,维护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赢得了社会的喝彩。子弟请托是权力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打击腐败从来都是政府挽救社会信心的正道。王起在这次打击科场弊案中成长起来,终其一生,他都是以维护科场正义而名垂史册,而他的起伏升降,也成了科场正邪的风向标。

科举录取的标准,唐朝的概念叫做“才学”。长庆二年、三年,王起主持朝廷的科场工作,历史记载“得士尤精”。到文宗大和年间,这个传统得到保持,权贵子弟不仅录取很少,有的子弟甚至不敢参加科考,因为担心社会舆论的怀疑与讨伐。但是,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不正当权益,是权贵集团的习惯或者“本性”。他们毕竟有机会,有经验,更有耐心。有人会主张官宦子弟更适合做官,应该优先录取弟子等等。于是,研究者发现,到文宗后期和武宗之初,所谓“子弟”的录取名额有了增加的趋势,子弟请托再次抬头。

不过,反对请托的社会力量依然强大。会昌三年(843),84岁的王起被再次请出,主持朝廷的贡举。这背后,就是反对请托的社会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朝廷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只好请王起出山,以代表朝廷的决心。有历史记载说,在王起主持贡举期间,“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远人得路,皆相庆贺。”这种政策十分绝对,明显对官宦子弟产生新的不公平,但是却获得社会的热烈响应和坚决支持。这证明在贡举问题上的对立十分严重,而朝廷的政策,也体现了朝廷的政治态度。会昌三年的科考,及第的进士均无显赫家世。这一科放榜后引起极大的震动,当时人写诗猛赞:“再辟文场无枉路,两开金榜绝冤人。”

但是,王起并没有因此而继续工作下去,下一年,他便到外地做官去了。而会昌五年,立刻发生了科场弊案,主持这一年贡举的陈商,一次录取七名权贵子弟,被举报后复试,证明这些权贵子弟果然没有才学。这七人的录取被取消,陈商也受到处分。

牛李党争时期,两党彼此监督,当政一方比较谨慎,在野一方努力搜证,所以子弟请托受到限制。到宣宗时期,两党的斗争趋于平静,而子弟请托再也不能引起重视了。大中七年(853)崔瑶主持科举考试,“以贵要自恃,不畏外议。榜出,率皆权豪子弟”。大中九年(855),沈询主持科考,公然将录取名额分给自家亲戚,朝野上下竟无一人反对。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此前的武宗时代,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当社会对朝廷的正义立场不再怀抱希望的时候,政治的危机远比抗争激烈更严重。

至此,权贵把持科举,子弟请托充斥科场。科举腐败终于畅行无阻了,唐朝距离自己的墓场也不再遥远。一个名叫黄巢的寒门士子数次参加科举均未能及第,愤而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黄巢是个象征,他对腐败的科举彻底失去了信心,那意味着更多的人对唐朝失去了信心。

离开科场的黄巢,走上了另一个战场,他放下纸笔拿起刀枪。他不再祈求唐朝给予他们公平,他想创造一个新的公平正义。谁会想到,黄巢离去的背影,带走的竟然是唐朝的魂灵。

作者: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论著。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作为与大唐比肩的帝国,阿拉伯人是怎么看唐朝的?说道: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历史提问:大唐与阿拉伯交相辉映,那么阿拉伯人是如何看待大唐的呢?

    答:评价相当高。甚至可以这样说,要了解大唐王朝的强大程度,阿拉伯人的文献记载,就是一面非常可观的镜子!

    阿拉伯帝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大唐王朝的读物,当属出版于唐朝会昌六年(846),由阿拉伯旅行家伊本.郭大贝创作的游记《省道志》,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乘坐海船,从波斯湾一路经行大唐沿海港口的所见所闻。在伊本.郭大贝眼中,大唐王朝的瓦景(越南比景)广府(广州)越府(宁波)江都(扬州)就是东亚四大黄金贸易港口,经济发达程度超乎之前想想。全书更有八个字概括了唐王朝的国计民生:人口繁多,十分富庶。

    如果说伊本.郭大贝还只是走马观花,那么比他晚五年出版,由走遍东亚大地的商人苏莱曼撰写的《中亚游记》,则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向西方世界呈现了唐王朝各种惹人艳羡的亮点。不止是看上去的繁华壮丽,还有唐朝政府高效的行政,比如作为唐朝南部贸易大都会的广州,只要出现申诉事件,哪怕深更半夜,官员们都会立刻穿衣办公,认真公平的处理事端。如此好干部,放在当时的西方国家,着实不敢想。

    同样是在苏莱曼笔下,更记录了大唐王朝另一大领先世界的独家优点:优厚且高效的社会福利救济体制。以苏莱曼的介绍,唐朝人的读书,竟然都可以上公立的学校,由政府提供经费,城市百姓受教育的成本相当低。而一旦遇到灾荒战乱等突发状况时,唐朝的官府仓库,更会第一时间打开,给老百姓提供粮食和药物。这类中国历史上看上去很常见的景象。却见证了古代中国政府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

    而除了这类政府公务场面,苏莱曼也记录了很多唐代中国人的生活场面,其中更不乏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比如当时北方的唐朝达官显贵家族里,养花是一个出名的奢侈活动,达官贵人们都热衷于收集奇幻异草。而一款那时诸多唐朝有钱人不惜一掷千金竞购的“名贵植物”,看上去也是漂亮无比,满眼雪白的造型,摸起来手感更十分柔软,常在唐朝土豪们的花园里撑场面,但要说出名字就大跌眼镜:棉花!

    不夸张说,如果真有时光机,捧一些棉花种子去唐朝卖,换来的钱物,足够在北京黄金地段买房。

    但要论同时代阿拉伯人的记录中,最叫后来中国人唏嘘到沉痛的大唐风采,却当属那曾经垄断东方海洋的中国海上外贸。大唐强到什么程度?瞧瞧唐朝的船只就知道,跟欧洲人眼里已经技术爆棚的阿拉伯船比一比就知道:在苏莱曼的书里,阿拉伯最拿得出手的大船,也不过是用椰子木捆扎起来,连铁钉都没有。经常遇到风浪就散架。安全系数相当低!

    要论最安全平稳,却还是技术炸天的大唐船,以苏莱曼的说法,大唐的船只结构非常复杂,而且船体十分巨大,以至于因为太先进,好些唐朝大船来到阿拉伯地区,竟然因为港口太浅,根本开不进来。但到了海洋上,这优势就一览无余,多大的风浪都敢闯,而且坐在唐朝大船上,就像在平地上一样。于是在阿拉伯地区,有钱没钱,就看你坐什么船。有钱的全往中国船上跑!

    如此强大的航运能力,才有了羡煞阿拉伯旅行家的港口繁荣,更有了大唐王朝三个世纪的辉煌。开放换来的强大,比起后世某王朝坚持闭关锁国,以至落后挨打的惨剧。这其中的教育,至今发人深思!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