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市岳西县农民何世恩打拼12年成企业老板 称一年300天都梦到家

农民打拼12年成企业老板 称一年300天都梦到家
何世恩和他的女儿在老家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坐落于大别山的怀抱中,下辖19个村民组,村域总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500人。

村里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大米则是村民的主食。此外,村里还盛产茶叶、桑、蚕、板栗等经济作物,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老人的记忆中,板舍村的过年习俗有戏灯、舞狮子等,但近年来已经难以见到了。如今还能见到的年俗,其一是年前“杀年猪”,杀猪的当天会邀请左邻右舍一起来吃“杀猪饭”,热闹非凡,只是如今养猪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了。此外,就是除夕夜,年轻人要到村里挨家挨户“纳福”,给长辈们拜年。

26岁之前的日子,何世恩没有离开板舍村超过50公里。自从16岁初中毕业,何世恩回家当了10年农民。26岁时的何世恩挣不到钱,也没有娶到媳妇。巨大的危机感迫使他离开故乡,远赴广东打工谋生。2002年之后的12年里,何世恩从一名仓库管理员做到销售精英,继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实现人生的三级跳。

12年间,何世恩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企业老板,而养育他的故乡也从一个穷山沟发展成了一个崭新的新农村,不仅家家盖起了洋楼,户户通了水泥路,更有了太阳能路灯、环保垃圾桶、农民公园、休闲广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当农民的危机感

1992年,何世恩从毛尖山乡初级中学毕业。16岁的年纪已经是家里重要的劳动力,很多人学生时代就到此为止,他们或是回家当农民,或是外出务工挣钱。何世恩则是回家当起了农民,一干就是10年。

何世恩知道,仅靠在村里种庄稼是挣不到钱的,也很难有出息。看着不少同龄人在外闯荡,何世恩也跃跃欲试,但因为家里只有母亲一人,他一直无法离开家。看着曾经喜欢自己的女孩嫁做他人妇,自己二十几岁了却仍孤身一人,何世恩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转眼10年过去,何世恩已经26岁了。这一年,因为大哥陪着媳妇回家待产,何世恩终于等到了离家闯荡的机会。2002年的春节过后,此前离家最远不过50公里的何世恩,背上行囊远赴千里之外的广东东莞打工。

从“土包子”到销售精英

刚到东莞,何世恩的打工之路并不顺,先后找了几个工厂,工资最高才600元/月。何世恩意识到自己是个“土包子”,他需要学习掌握一些有用的技能,于是就花了300多元报了电脑学习班。

认键盘、学字根……当别人急着学打字的时候,何世恩用了10天来学习这些基本知识。“10天的时候别人都会打字了,我一个字还不会打。”何世恩说,“但是到了15天的时候,我一分钟可以打60个字,这让全班同学对我这个‘土包子’刮目相看。”

学完电脑,何世恩再次求职,最近到一家化工厂当上了仓库管理员。在此期间,他需要记住厂里近千种的化工原材料和产品。“那个时候,别人在玩牌、睡觉,我就在床上背这些,早晚都在背,像背英语单词一样。”何世恩说。

到2002年年底,虽然在厂里干得不错,但何世恩选择了辞职。2003年春节后,经朋友介绍,何世恩去到广东江门一家生产蜗牛漆的工厂当销售员。经过不懈的努力,第一个月销售业绩近7万元,自己得到了1400元的提成,“作为一个新人,我对这个成绩非常满意。”何世恩说,后来每次出差,他都能收到订单,业绩最好的一个月可达40多万元,这在公司内部是创纪录的。

放弃打工自办公司

在这家厂工作了近两个年头后,何世恩在2004年底再次选择了离职,和他的弟弟一起在顺德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销售贴牌生产的油漆。但刚刚起步就遭遇打击。2005年的春节,当他们回到顺德的时候,帮他们生产产品的工厂被法院查封,宣布破产。

一切从头开始,他们几经周折找到了一家大厂进行产品生产,逐步创建自己的品牌,并慢慢通过阿里巴巴等做网上营销。“我们是属于比较早做网络销售的,那个时候我们就看出这个趋势。”何世恩说。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何世恩看到此前他所供职的蜗牛漆正在转让商标。对该品牌一直非常有感情的他,联系上了前老板,收购了这一商标。

2009年,他脱离弟弟的公司,借款数十万元重新运作他收购回来的这一油漆品牌。由于该品牌的油漆已经从市场消失近4年,何世恩需要一切从头做起,重新设计资料、重新定位、重新包装、重新开拓市场……就这样,何世恩慢慢创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斩不断的亲情和乡情

从偏僻山村的农民到仓管员,再到销售员,直至开公司当老板,何世恩在12年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三级跳。而就在他离乡的这12年,板舍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世恩记得,就在离乡的第一年,村里的楼房才稀稀疏疏几栋,而如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洋楼,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5%。穿村而过的板舍河经过疏浚整治,两岸新添了大理石的护栏,栽植的杨柳迎风飘舞。“现在村里有敬老院、水泥路、休闲广场、农民公园、村部大楼等等,尤其还装了太阳能路灯和垃圾桶,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虽然10余年来都在外奔波,但每年何世恩差不多都要回乡三次,春节、清明节以及出差路过。而就算不在家的日子,“一年有300天的梦都是梦到家里,和亲戚、朋友一起玩耍,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的熟悉。”何世恩说,“无论走到哪里,斩不断的是亲情和乡情。”

还有一种家乡的味道是何世恩挂记的,那就是妈妈做的红烧肉、板栗烧鸡、豆皮、干豆角……这些菜的原材料都是自家种的或养的,“那种味道是在其他任何地方吃不到的。”每次离家的时候,何世恩都会带一些家乡产的干货、茶叶等物品,这也成为在外思乡时的一种寄托。

对于自己这十余年来的变化,何世恩坦言可能是全村最大的,他没有忘记回报自己的乡亲。2005年,回乡过年的他看到村里建起了敬老院,随即就捐款1500元。此后的这些年间,逢年过节,他都会买千儿八百的鱼肉、水果等物品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我承诺每年只要回家,都会去看望这些老人的。”

同题·问答

Q:你觉得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整个村庄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样貌几乎都难以看到,已经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家家建楼房,通水泥路,还有休闲广场、农民公园、为民服务中心,最让人无法想象的是安装了路灯和垃圾桶。

Q:对故乡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最担心故乡未来哪方面的发展?

A: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村里能找到自己的支柱产业,建立自己的产业基地。最担心的也是这方面,没有产业支撑,大家还是要靠外出务工,人口外流,不利于拉动本地的经济发展。

Q:故乡什么事物最能寄托你的“乡愁”?

A:浓厚的亲情和乡情,家里的茶叶、红烧肉、板栗烧鸡、自制豆皮、干豆角……所有的这些都是自家种养的,其他地方都吃不到这样的味道。

乡情·手记

焕然一新的不仅是村貌,

更要是经济

打工收入是支撑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也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一切在板舍村这个小村庄里也显现无遗。

在板舍村,常年在外务工的人数有800多人,占了全村劳动力的近五成,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人在外面务工。这些人中主要是70后、80后和90后,留守在村中多是上了年纪的。在一年中的多数时间,走在村里,所能遇到的多是妇女、老人及孩童。只有在过年前后的大半个月,才会在村里看到那些本应熟悉却感陌生的面孔。一旦过完年,这些面孔又将快速消失。

在如今的板舍村,村容村貌已经焕然一新,但根本上的经济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个耕地少山地多的小村庄,传统农业本就形不成规模,农户的零星发展形成不了增收的主导产业。加之市场风险大,缺少政策性扶持,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很低。近两年,村里在茶叶加工、豆制品加工、桑皮纸制作、野山茶籽油加工等方面虽已初步形成小规模,但终究难以带动全盘的发展。

目前,板舍村正在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集体经济,也可以承包劳务或劳务入股方式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近两年来,全村在这一经营体系上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成立自己的企业和公司。而对于本村的农民来讲,最直接影响就是可以在家门口务工挣钱了,每年农民的人均净收入的增幅都在千元以上。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