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洲:善“接地气”,才能“吃透”百姓心思

李克强总理向同行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强调,要“多听群众意见”。他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只有把群众的心思吃透,才能做出顺应民心、民意、民愿之举,让群众普遍受益,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摘自人民网,4月1日)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先后深入基层,到人民群众中“接地气”。然而,“接地气”还得讲究一个“善”字。怎样才能做到党员干部善“接地气”?

从国家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不难发现,善“接地气”着重体现在“实”与“思”之间。“实”则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文件上,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深入田间地头,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中去发现问题,真正弄清楚人民群众在想什么、要什么、需什么、盼什么。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天线”接得很好,上面的信息接收得很快,落实“接地气”却出了问题,重形式、走过场,“接地气”不够,密切联系群众更不到位,作风转变也就犹如纸上谈兵,“接地气”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不是可选可不选。架“天线”就要认真学习领悟,把上边的精神贯彻落实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接“地气”是力量之源、奋斗之本。“接地气”就要落实,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顺民意、得民心落实在行动上,转化到具体工作中。

善“接地气”只有“实”还远远不够,躬行自践,只能说明党员干部积极主动去做实了“走基层”。但是,从“实”中发现的问题尚未解决,依然留在基层,这就需“思”分析问题、审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就像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所言“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要从根本上解决“实”所发现的问题,只依靠上级文件和外来经验是不可取的,只有“因地制宜”,结合思索、实践,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才能完成“接地气”的全程。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中国和谐稳定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只有走好“路线”,善于“接地气”,践行“实”与“思”,才能“吃透”百姓心思,了解百姓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更好的为百姓谋福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文\周洲)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