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好权力的“笼”子,打破官员“潜逃”的侥幸心理

作者:林溪

记者1月5日从有关渠道证实,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海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海南泰达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桂林已经于日前在境外落网并被押解回海南,目前警方正在加快该案的侦办。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这一消息尚未得到海南警方的正面回应。(1月6日,人民网海南视窗)

官员上演人间蒸发,这已不是第一次发生的稀罕事。最近一次有关失踪官员的报道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海南少工商联副主席、海南酞达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桂林。据了解,这位工商联副主席沈桂林于2013年12月中旬疑涉非法集资超10亿,就玩起了失踪。如果一名普通百姓的走失的话,可能不能引起如此的关注,可对于有权有位的国家干部来说,“失踪”就非同小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难免会引起公众的猜疑。由于警方加快该案的侦办,在一个月后沈桂林由海南警方押解回海南。在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失踪”逃亡再到被补的过程。这位领导经历了人生从高高在上到沦为阶下囚的跌宕起伏。

沈桂林之所以沦为阶下囚,私毫怨不得别人,他作为政协委员、拍卖协会会长、典当协会会长、工商联副主席等多重身份,首先想到的不是利用人民赋予他的权力在其位谋其政,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是利用政商两界广泛的人脉资源,进行各类违法的借贷,让一些投资者的心血付之东流。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再狡猾的狐狸也难逃猎人的眼睛,再精明的官员也休想通过“失踪”来逃脱法律的制裁。

其实,外逃官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心存侥幸,聚敛财产后携款潜逃。据对中国外逃和失踪官员进行了解调查,2008年至2012年时间中,中国外逃和“失踪”官员高达6000余人,五年共缴获553亿元。为什么这么多贪官外逃前就难以被人发觉?贪污也不是一时兴起而生,时间之长、跨度之大难道就没有被发现吗?由此反映出外逃官员的问题不容小觑。

前车之鉴,后事之事,为了避免和减少官员出现外逃和“失踪”事件,就必须防患于未然,一方面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对于官员只限于八小时以内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对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规范党员干部私生活领域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尽可能及时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从源头上解决官员“失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畅通监督渠道,构建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的监督网络体系,真正铸好权力的笼子,切实架起党纪国法这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