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歧视,让艾滋病在心与心的“共暖”中清零

作者:常源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人文关怀,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消除社会歧视,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人民网》2013年12月1日)

艾滋病是一种能够通过性接触、血液、血制品及母婴传播的传染病,一旦染病,死亡率极高。近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艾滋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这些人群在饱受病魔摧残的同时,都不可避免的接受了来自家人、社会的种种歧视。家人和社会的歧视和孤立,加强了艾滋病患者的边缘感,使得他们更加的消极和孤独,不利于医治。对于一些未被发现的感染人群来说,也会因害怕被歧视而最终选择隐瞒。歧视,已成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最大的障碍之一。

拒绝歧视,给艾滋病患者一个发自肺腑的拥抱,让艾滋病在心与心的“共暖”中清零。大多数公众,之所以对艾滋病患者敬而远之,主要还是出于自我防范,害怕一旦接触,一不小心就染上致命顽疾。如何消除这种非理性歧视现象?了解是最好的方法。医疗、卫生部门要联合医院、社区、学校等单位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对艾滋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知道艾滋病是一个可防御、可检测、可控制、可治疗的疾病。打破把艾滋病妖魔化的愚昧、无知思想。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出台一系列关爱、关怀艾滋病患者政策的同时,领导更是要率先垂范,主动与患者接近,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病情上多多关心。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发自肺腑的微笑,都能让患者在精神上备受鼓舞,同时也以行动给那些对于艾滋病存在畏惧心理、非理性看法的人吃颗定心丸,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接纳并包容、关爱他们。

艾滋病的不断扩散,正呼唤着每一位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和对生命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歧视,不仅是在间接阻碍救助和治疗,更无助于健康者保证自身生命安全。只有拒绝歧视,全社会手牵手、心连心,给予艾滋病患者温暖和关心,零歧视才能真正的迎来零艾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