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信访工作制度”要“从头抓起”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日全文播发。《决定》指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2013年11月16日:新浪网)

当前的信访工作可谓是让基层干部最头疼的事,群众要访,上级要考核,基层干部成了“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很多基层干部都盼望着国家能够出台政策,及时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定指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此令一出,为基层干部做好“天下第一难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肯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化解好这些矛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又要畅通民意通道,将是对各级基层干部的又一考验。做好信访工作,关键要做到“事要解决”,从源头抓起。

“有事相求”是出现信访现象的主要原因。群众到机关找干部或到更高一级机关反映问题,都是有事情需要党政机关干部予以解决。群众的上访,既带着他们对各级党政机关的一种求助,更包含着他们对党政机关的一种信任。正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在村社这一级没能处理好或没有得到处理,才到更高一级机关祈求帮助。从这个原因来看,做到“事要解决”是化解好群众信访的重要举措。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民人民服务,把群众找上门来的信任服务好,才是对群众信任的最好报答。只有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解决好、解释好,才能完全解开群众心中的心结,才能让他们及时息诉息访。

“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抓手。很多信访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与干部作风有关。有的干部作风漂浮,态度冷漠,对群众反应的问题不理不问,接待群众也是“踢皮球”、“打太极”,不愿意接触群众更不愿意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有的干部作风粗暴,态度蛮横,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用老办法、老观念、老政策简单处理,粗暴对待,动辄就是“我就这样,你不服你就去告”等粗言粗语,不但激化了干群之间的矛盾,还增加了信访量;有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鱼肉乡民,与民争利,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采取截留压制、恐吓威胁、打击报复等手段,妄图掩盖自己的罪行,迫使群众不得不越级上访。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形象代言人,其言语、行为举止直接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为民服务、帮民解困、助民致富是党和国家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真情为民、尽职履责、为民担当更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只有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始终牢记群众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始终铭记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始终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执政之基,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人民才会信任我们,信访的总量才会下降。

“规范权力运行”是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途径。当前致使信访工作难以终结的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信访不信法”,而导致群众“信访不信法”的真正原因是人们过分的相信权力的权威,而冷落了法律的威严。有的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信访事宜时,存在优亲厚友的现象,超范围使用政策,致使群众有意见;有的在处理信访时,运用权宜之计,不顾及长远,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打政策“擦边球”,丧失原则的解决问题,致使在化解矛盾时导致因利益格局的变化而出现新的矛盾,致使局部地区信访问题呈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现象,有的在处理信访问题时,怕这怕那,瞻前顾后,害怕惹事,不敢正面解决问题,采用侧面迂回的办法,结果是钱花了,问题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反而吊起了部分人员的胃口,让信访问题越来越严重。正确运用国家政策妥善处理信访问题,不因化解矛盾而出现新的问题,才能让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正确规范权力的运行,让政策权力在公众前“曝光”,让群众知晓权力的适用范围,群众才会相信干部,遵循权力而不尊崇权力。建立完善合理适用的信访终结机制,加强对群众普法教育,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让人们从“信访不信法”的怪圈中走出来,才是理顺信访体系的最终所在。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信访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畅通民意渠道。做好信访工作,不但要畅通诉求渠道,更要注重解决问题,从源头上开始治理。

文/胡匆聪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