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晓月:遏制“公车腐败”还须先把把脉

公车超标、公车私用、公车浪费……近日成为多地纪检监督部门和媒体曝光的热点。车轮腐败,被阳光“晒”脱了皮。中央纪委近期也明确表示将试点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加大惩治力度。(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1日 06:41,中国青年报)

在我国,公车消费是一团乱麻、一本糊涂账,至今谁也说不清全国到底有多少辆公务车,有多少人配备了公车,一年开支了多少费用。前不久,有专题研究报告结果公布,称我国每年用于公车的费用高达5600亿元。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暂且不予考证,但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公车开支的确很厉害,全国财政收入有相当的比例被“冒了烟”。随着公车开支费用的居高不下,潜伏在四个轮子下面的各种腐败也渐渐浮出水面。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公车腐败的现象,还需找准根源,找准“病根”,方可“对症下药”。由于封建社会曾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封建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和官本位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必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现行的“公车制度”就反映了这一特征,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旦当上领导就必须无偿配专车,这似乎成为一种现代官场的思维定式。同时,现行的“公车”也已成为干部等级高低的象征,是其职务大小的标志,更是一些人显示身份的“名片”,甚至连车牌号码都要按职务大小分配。因此,一些正享用专车的领导对现在的公车使用制度推崇备至,一往情深,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对社会起到了反向激励作用。

引入外部监督、媒体监督,对于治理公车滥用乱象,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监督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况且,公车数量庞大,受人力、技术和资金所限,难免会有监督不到的“死角”。从而难以保证吹过了这阵“严打”风,改革前的一些东西不会“死灰复燃”。

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制度,如何走出公务用车改革“越改越多”的困境?如何从根本上遏制这股公车腐败之风?仅仅依靠行政法制的完善,依靠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行政程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彻底改变官员的思想和“做官”意识,清除广大党员干部的“特权思想”,从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上入手,使其在灵魂深处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并形成一种“权为民所用”的真正的依法行政的社会风尚,这才是从源头遏制“公车腐败”的“抽薪”之策。

(文/冉晓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