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明:工商银行凭啥能挣2600亿?

工商银行13年获得了2600亿的天量净利润。引起了各种程度的羡慕嫉妒恨,诱发了各路神仙投资银行的冲动。尤其还有一个经济减速的大背景,这个羡慕嫉妒恨、这个投资冲动都狠狠地加了一个倍甚至两个倍、三个倍。

工商银行13年获得了2600亿的天量净利润。引起了各种程度的羡慕嫉妒恨,诱发了各路神仙投资银行的冲动。尤其还有一个经济减速的大背景,这个羡慕嫉妒恨、这个投资冲动都狠狠地加了一个倍甚至两个倍、三个倍。

一时间,工商银行代表整个银行业站上了风口浪尖。于是,杨凯生先生,作为前工商银行行长、重量级的金融大佬,表了一个态。杨先生把这个2600亿的天量利润,解释为工商银行对19万亿资产的拥有,为了增强直观性,并且还做了一个比对,说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不足2%,远远不及制造业的7%。

乍看起来,杨先生的“规模说”似乎颇有几分道理。在杨先生的版本里头,工商行被描写成利润的“绝对数大、相对数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

果真如此吗?稍稍展开看一下杨先生炫目的“规模说”,原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工商行吸纳了19万亿,是世界上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二是全球银行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率是1.13,中国呢,是1.3、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了15%,工商行呢,是1.44,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了27.4%!按照这个展开的版本,原来工商行无论是利润的绝对数还是相对利润率都是“双冠全球”,工商行的实际面目是“英姿勃发、傲视群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似乎还称不上“金融发达”这四个字,怎么工商行的资产规模和利润率能双双创出世界第一呢?!并且利润率还能够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4强呢?!原因何在?

有人把这个现象归结为经济周期,说是实体经济因为宏观增速下滑,不得不进入“加杠杆”的阶段,这个“加杠杆”令银行端拥有更大的议价能力,这个议价能力最终体现为银行利润的大幅溢价。是谓“周期说”。

也有人解释说,银行的资产规模跟网点数成正比的,说工商行的资产规模最大,是因为它的网点最多,而新增网点是需要牌照的,换言之,工商行的规模大利润高,是因为它的(网点)牌照多,这个叫“牌照说”。

“周期说”也好,“牌照说”也好,都解释了部分现象,同时也都是把工商行的“双冠全球”归结为某种外力。“周期说”是归结为经济周期,其暗含的意思是,今天是“双冠”,明天肯定守不住;“牌照说”是归结为牌照许可,只要别家银行网点牌照在增加,这个“双冠”迟早要褪色。

“周期说”也好、“牌照说”也好,其实都还挖的不够深,还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这个更深的实质是什么呢?一句话概括的话,是我们的整个银行业,遵循了一条叫“事前资本金”的原则;而西方的银行业,遵循的叫“事后还款能力”原则。这个“事前资本金”原则,是工商行“双冠全球”的窍坎所在;如果我们的银行业,也改用“事后还款能力”原则的话,工商行的“双冠王”,变数恐怕会大增。

银行是如何决定向谁发放信贷的?银行的信贷实践所遵循的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事后还贷能力”原则和“事前资本金”原则。

什么是“事前资本金”原则?也即事前资本金的高低、抵押物的大小是决定能否获得信贷、所获信贷大小的主导因素。“事前资本金”中国信贷实践的主流,这是一个非常强的约束,在这类信贷约束下的经济,常常会远离甚至大幅远离它的潜力边际。

今天西方的信贷实践更多依从的是“事后还贷能力”原则。这个原则下,是负债方事后还贷能力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发放信贷的多寡,而负债方事前资本金的高低、抵押物的大小不是关键。从贷借双方联合最大化的角度看,这个原则能达致较高效率的安排,能够覆盖和支持更多的潜在信贷机会,经济运行也更接近它的潜力边际。

相比于“事后还贷能力” 原则,“事前资本金”原则能够容许的贷款可能被大幅减少了。也就是说,“事前资本金”原则大幅提高了信贷的门槛,尤其对满足“事后还贷能力”原则但不满足“事前资本金”原则的信贷需求,出现了“信贷配给”。这个“信贷配给”,大幅提升了银行的“租值”,这个“租值”,转化、体现为中国银行们的超额利润,这才是整个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收益率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5%的奥秘所在!进一步,只要这个“事前资本金”原则不变,中国银行业的这个“租值”就不会灭失,就会有无数的投资投机的资金要争取成为银行的股东、即使挤破头也在所不惜。

客观来看,这类“事前资本金”下“信贷配给”在给银行创造不灭租值和轻易利润的同时,给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扭曲,换言之,银行的超额收益是以他人尤其实体经济的损失、更大的损失为代价的。

最容易看见的扭曲是“中小企业贷款难”、“信贷会向大企业倾斜”,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小企业缺乏资本金、不满足“事前资本金”原则,而大企业的资本金相对充足、过了“事前资本金”的红线。

进一步看,“事前资本金”原则是信贷“灰市”的背后主因。对不满足“事前资本金”原则、但满足“事后还贷能力”原则的群体,他的信贷需求不得不寻求非银行的灰市来解决。这就是民间“标会”屡禁不绝的背后原因,因为“标会”就是应对这类需求的灰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深化,满足“事后还贷能力”的投资机会在大量地涌现。而这类机会和需求既不能为实施“事前资本金”原则的银行所覆盖,国家又对企图满足这类需求的民间金融进行大力度的压制,两者合并的综合效果就是,经济越来越偏离它的潜在边际。其一个副作用是,使符合“事前资本金”原则的信贷拥有者变成了潜在的套利者,变成了各种各样变相灰市的做市商。有时,这类变相的灰市,会以会员制的交易市场、挂靠等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它助长了所谓“先富者恒富”的现象,加剧了贫富收入的差距,并且固化阶层化为社会问题。

诚然,与“事后还贷能力”原则相比,“事前资本金”原则不能充分满足和利用现代社会的信贷需求和信贷机会,经济发展效率不能达至它的潜力边界,甚至还造成了多种扭曲。但这事还得历史地看,不要忘记我们“转轨经济”的历史路径,并且要客观地看到,在转轨经济中,“事前资本金”原则曾经是有效率的、低费用的信贷甄别机制。

考虑到转轨经济中,银行可以较少关心贷款的赢利能力――因为在前市场经济中,资本总是稀缺的,平均来看,资本的报酬率是很高的,总体上,银行无需为贷款是否能够赢利过于担心。这时,银行只要尽可能让贷款落在“善用者”手中即可。而“事前资本金”在理论上可以成为甄别贷款者是否是善用者的一种低成本信号――拥有资本金间接说明了拥有者的赚钱能力,拥有数量的多寡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贷款者经营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事前资本金”可以作为体现贷款者经营能力的信号传递机制。

不止如此,在转轨经济中,“事前资本金”原则还曾是抵抗前转轨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的有效制度安排。

如同过强的约束总会被相应的变化安排所放松一样,转轨经济中,“事前资本金”原则常常通过各类许可证管理办法得以放松。这些许可证总体上起到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许可证降低对项目资本金的要求――转轨时代的资本总是稀缺并需要节约的;二是通过许可证式的甄别机制,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从而间接地保护银行的信贷,降低银行的风险。

到了后转轨时代,经济更靠近它的潜力边际运行,增长更多来自非资本金式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甚至产权创新、制度创新,缘自“事前资本金”原则下的各种扭曲,就给经济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强的摩擦力、生成了越来越多的副作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那么,作为转轨时代的遗存,“事前资本金”原则是如何在急剧变化了的经济中继续顽强存活下来并持续发挥作用的?

答案要从国有体制的信贷决策权力配置和业绩考核机制中去发现。在国有体制中,信贷的决策权力不是按照效率原则配置的,而是按照个体决策责任最小化的方式配置的,这就决定了信贷决策宁愿使用低质量但易于明晰责任的信号,而回避质量较高但责任风险较大的信号,于是,与“事后还贷能力”之类不确定性较高的信号相比,“事前资本金”这样的次优信号就在竞争中胜出了。

长期来看,“事前资本金”原则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放松“事前资本金”这个过强的原则,逐步转向“事后还贷能力”原则,能大幅释放经济的发展潜力。

著名的尤努斯“格莱珉模式”小额信贷的成功,就是在“事前资本金”原则所遗弃的领域中,转向“事后还贷能力”原则的结果——穷人极度缺乏资本金,而微量的资本金就能大幅解放穷人的生产力。

在另一个方向上,要推动这个转移,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给银行融资引入竞争,减低银行的信贷租值,迫使银行从“事前资本金”原则逐步向“事后还贷能力”方式迁移。

最直接地,当然是大力扩充银行的民营成分,不仅是让民营成分成为股东,还应该进一步向民营资本让渡管理权,只有管理权的充分让渡,“事前资本金”的约束才有望逐渐坚冰溶解。

从更广的视野来看,信贷的“事前资本金”原则,是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少数几个最重要的要件之一。在中国经济的许多所谓特色甚至扭曲的形成中,这个“事前资本金”的信贷发放原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经济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增长、和更健康的增长。“事前资本金”的约束非放松不可。

回到现实,什么是“事前资本金”原则下的进取之道?那就是“善负者富”、“敢负者更富”。

作者:高利明  走过六百多个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