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赤霄:领导莫把“贫困帽子”当做“吸金利器”

新华网哈尔滨12月25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刘荒、程子龙)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不仅造成不良社会观感,也引起当地干部群众质疑。(12月25日 新华网)

从数据对比来看,海伦市并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贫困县。据资料统计,“十一五”末,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达19.5%。但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救助和政策倾斜,这个县级市的领导班子决定,宁要“里子”不要“面子”,开始把眼光瞄准国家级“贫困帽子”。2010年11月,海伦市正式申请上报省定贫困县。据该报告数据显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70%的农户靠抬贷、借款维持生产生活,扣除人员工资和上划,全市财政收入亏空高达3.5亿元。

然而,海伦市能够顺理成章、心想事成的戴上贫困县的帽子,审批部门也负有不可推脱之责任。少数审批部门在审批贫困地区时满足于只看数据,只看报告,而不愿意躬身调查去了解实际,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懒政做法,正是这种做法才纵容了少数领导敢于欺上瞒下,和上级玩“数字游戏”。

在国家级贫困县的评定上,理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不能简简单单的满足于看看报告,听听汇报。这样的来的信息不仅是片面的,也可能是失真的。以此信息为依据的决策不仅是对于工作的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是对于国家财政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距,国家财政资源又有限,不可能把宝贵的财政资源平均分配,而只能对于少数特别贫困的地区在资金上予以特别扶持,才能保证当地的基本发展。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海伦市在申请到“贫困县”的帽子之后,竟然把争取到的国家财政资金用到建造奢华政府大楼上,这又让群众情何以堪?国家拨付的贫困资金应当优先被用于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地方各项事业,而不是沦为地方领导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具。

为了杜绝此类闹剧、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就不能随便给某地方戴上“贫困帽子”,也不能让“贫困帽子”戴上了就摘不掉。首先,要在申请贫困地区的问题上,对于申请地严格调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细致调查研究,掌握了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再予以审批。其次,要对国家贫困资金的流向进行严格的监督落实,对于资金没有用到实处的,违规挪作他用的,要把这顶“贫困帽子”给他们摘下来,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其实,戴上了“贫困帽子”,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更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意味着地方经济的落后,意味着地方领导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地方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之中,争取早日主动摘掉头顶这顶不光彩的“贫困帽子”。

(文/诸葛赤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