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干部“住读”是干部作风好转的体现

“没想到晚上也能找到干部办事。”12月24日晚上8点半,成都邛崃市夹关镇韩坪村7组村民熊继彬急匆匆来到镇上,找到镇党委副书记周兴盛反映问题:他的施工队正在抓紧改建熊营村道,但一时找不到地方堆放材料。听罢,周兴盛当即同他赶往现场,与村干部一起勘查、协调,解决了村道施工堆料难题。(《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6日01 版)

其实,“走读”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做官像候鸟,总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乡镇干部晚上回县城、县城干部晚上回市区,干部走读俨然成为常态。随着“走读”风的盛行,密切联系群众成了空谈,干群关系也逐渐疏远了。成都市12月初起开展了县乡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基层干部,把“走读”变成“住读”,使基层干部“走读”风基本得到遏制,彰显了干部作风的好转。

当然,从“走读”变为“住读”并不意味着干部作风完全和彻底转变。如果“住读”仅仅是为了应付上面的要求,走走形式了事,基层干部们也只是为了挣点值班补助费而“住读”,依旧无所事事,呆在乡镇政府里甩甩扑克、打打麻将,对群众的紧迫事、头疼事、烦心事不闻不问,推脱敷衍。那么,这种“住读”就失去了意义。

要知道,“住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解决“住读”问题的同时,一是要引导基层干部加强学习,增强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发挥好自身作用;二是要组织基层干部利用“住读”的时间,走村入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与农民群众交朋友,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求教于民,实实在在地了解群众意愿,发现实际问题;三是要教育基层干部沉下去摸乡情、村情,钻进去寻群众致富的路子,尽心竭力为农民群众多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当好为民造福、帮民解难的贴心人。只有这样,基层干部们将心交给农民,将情留在乡镇,农民群众才会满意,“住读”也才会有实效。

作者:涟漪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