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芭蕾—— 用脚尖追逐梦想

在艺术多样化、市场化的大潮中,芭蕾舞这朵艺海浪花在其圣地俄罗斯的境遇如何?在4月29日世界舞蹈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三代俄罗斯芭蕾人。他们的经历,不仅讲述了芭蕾人在俄罗斯社会的起伏升沉,也折射出俄罗斯芭蕾在世界芭蕾舞界的地位与前景

始建于1878年的俄罗斯戏剧艺术大学是培养芭蕾人才的权威高等学府。百年来,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芭蕾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记者带着朝圣般的心境前往采访,却为其朴实的外表所惊诧:没有围栏和明显标识,只有几幢旧式联排矮楼,似乎刻意要将自己低调“遁”于莫斯科闹市一隅。这种“大隐隐于市”的风格,一如厚重的俄罗斯经典芭蕾,不事张扬,绝少喧哗,对当代艺术发展默默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老一代

在创新与传承中缔造辉煌

苏联时期,先后有70多位优秀芭蕾舞演员被国家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个称号崇高而厚重,是艺术家荣誉的巅峰

学校舞蹈艺术系名誉主任叶甫盖尼·瓦卢金教授的办公室不大,几乎塞满了书籍、奖杯、录影带以及瓦卢金指导的舞剧海报,墙上镶满了名师和名校友的照片。发现记者凝视着他与苏联芭蕾巨星、有“凡间女神”美誉的乌兰诺娃的合影,瓦卢金笑道:“我们虽属同辈,但她是我的偶像。她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传承和延续了一代代芭蕾人的成就和梦想。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勤勉发奋之处。”

20世纪,俄罗斯芭蕾人筚路蓝缕,克服了内容繁琐、形式僵化等各种危机,历经传统突破、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三个阶段,缔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尤其是在50年代,它打破了西欧传统艺术构思,创造性地将舞蹈和音乐有机结合,在古典芭蕾的基础上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哑剧的动态感,推动芭蕾舞从浪漫主义向交响舞蹈发展。其中,芭蕾舞演员中的“三夫三娃”,即瓦斯拉夫、鲁道夫、巴里什尼科夫、巴普洛娃、乌兰诺娃和玛卡洛娃演绎的作品,配上作曲大师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的交响乐,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苏联芭蕾剧不仅花香墙内,而且还不断走出去、请进来,对世界芭蕾艺术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50年代开始,苏联芭蕾舞团在国外巡演,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创建舞蹈学校,同时也邀请许多外国舞蹈演员前来进修和实习。从1969年开始,莫斯科每4年一次的国际芭蕾舞竞赛,加强了与各国芭蕾舞界的交流合作,为芭蕾的长远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瓦卢金回忆道,他早年带团在国内演出时,所到之处尽是鲜花、掌声与拥抱,芭蕾人的地位令人艳羡;在国外,观众对芭蕾艺术同样充满激情。1959年,赫鲁晓夫携苏联芭蕾舞团访华,他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演出,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苏联时期,先后有70多位优秀芭蕾舞演员被国家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个称号崇高而厚重,是艺术家荣誉的巅峰,也是芭蕾人的无上荣光。

从“自己舞”到“教人舞”,是那个年代芭蕾人事业发展的经典“路线图”。瓦卢金解释说,芭蕾舞对人的体能、柔韧性等要求极高,是标准的“童子功”和“青春饭”。演员们选择了芭蕾即心无旁骛,鲜有时间和机会进修其他专业,因此当演艺生涯终止时,很自然地从台前走到幕后,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传授后人。乌兰诺娃同样也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20世纪60年代结束舞台生涯后,她潜心创作并培养新人,将平生所学所悟悉数奉献。她不仅在舞台上创造了完美艺术形象,在讲台上也是传道育人楷模。

与职业演员有所不同,瓦卢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芭蕾舞编导和教育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致力于薪火相传,授业解惑。他的儿子,天资颖悟加上家学熏陶,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小瓦卢金作为芭蕾舞演员,在国内外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但他不满足于“自己舞”,也承继父业“教人舞”。

中青代

在压力与探索中不改初衷

芭蕾人的境遇大不如前。俄罗斯芭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国内市场萎缩,曾经的芭蕾迷逐渐被其他艺术形式所吸引,国家支持力度无法满足古典芭蕾的持续创新发展

像小瓦卢金一样的70后,如今是俄罗斯舞坛的中坚力量,面临着传承经典和开拓创新的双重使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艺术创造不再承担过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同时也失去了国家财政的充裕拨款,独立芭蕾舞团体纷纷涌现。它们多由一些著名芭蕾舞演员或编导领衔,通过国内外巡演、拍摄芭蕾舞电影和电视等获得发展资金,其芭蕾舞艺术更多地运用了彰显个性的现代舞、自由舞和其他舞蹈语言。但这些创新在收获票房的同时,却失去了芭蕾的传统优雅,为主流的古典舞派所诟病。

小瓦卢金坦承,新兴独立舞团上述做法实属无奈。俄罗斯芭蕾当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国内市场萎缩,曾经的芭蕾迷逐渐被其他艺术形式吸引,国家支持力度无法满足古典芭蕾的持续创新发展。对个人而言,只有当选“人民艺术家”或“国家级演员”才能享受较高补贴,确保生活无虞,但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幸运。收入不高又要保证生存,只能先重盈利。不过,贴近了市场,就远离了古典,创新中遗失了传统精髓。作为这一时期的学院派和教育者,小瓦卢金苦于缺乏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来拓展古典芭蕾的影响力。他说,如今的芭蕾舞演员远不如老一辈光鲜亮丽,除非占尽天赋、勤奋和机遇,才有可能站在舞台最前端,享受台下观众的喝彩与掌声。2013年1月,俄罗斯大剧院艺术总监菲林遭人泼硫酸毁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资源“粥少僧多”所致。

尽管芭蕾人的境遇大不如前,但成百上千如小瓦卢金这样的中青代力量,仍不改初衷,坚持承担薪火相传的历史重任。小瓦卢金的偶像之一、从1964年起就在大剧院担任舞台艺术总监的格里戈罗维奇给“小瓦卢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在最艰难时期开创了苏联交响芭蕾的崭新时代,被业界誉为20世纪现代芭蕾最伟大、最有成就的编导之一。他先后创作并改编了16部大型舞剧,孜孜不倦地探索俄罗斯芭蕾的创新形式。已是耄耋之年的格里戈罗维奇告诉记者,见证了俄罗斯芭蕾舞人从苏联时期到当今俄罗斯境遇的落差,越能感受到挖掘时代潜力的必要。“身处这个时代,则需要适应这个时代。”在他的带领下,大剧院近年来将《莱蒙达》《睡美人》等多部经典加以重新编排,为古典芭蕾增加了些许现代气息,舞者步伐、剧情编排和舞台布景都让观众耳目一新。

作为舞蹈艺术系的副主任,小瓦卢金主要负责培养年轻的芭蕾教育者。“我相信社会上还有很多用脚尖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是俄罗斯芭蕾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我笃行不倦的动力。”他告诉记者,这种自信并非盲目。芭蕾舞这种艺术已流淌在俄罗斯人的血液中,“舞者如痴,观者如醉”这一不能再平常的场面,即说明了一切。他回忆道,苏联刚解体时曾出现过忍饿赏芭蕾的感人场面,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只能是童话。尽管近年来一些芭蕾团体发展受挫,但像大剧院这样的顶级艺术殿堂魅力仍不减当年。渴望欣赏经典的人们趋之若鹜,且往往一票难求。一项关于莫斯科居民文化休闲方式的调查显示,21%的民众每月去剧院看一场芭蕾舞,这一比例远高于看展览、听音乐会和参观博物馆。观众即使并不富足,也都会盛装出席。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芭蕾舞可以说后继有人。俄罗斯幼儿园和小学普遍开设芭蕾舞班,孩子们从小就在芭蕾基础教育中接受古典艺术的熏陶,为长大后接班奠定了基础。因此,他乐观地坚信,在俄罗斯,芭蕾不止跳动在舞台上,还搏动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新生代

在抉择与追求中磨砺人生

坚信俄罗斯优秀的芭蕾传统不该在他们这一代丢失,相信俄罗斯经济一旦转好,国家就可以为古典艺术发展提供充分保障,使之再次大放异彩

在带领记者参观排练厅时,小瓦卢金向我们介绍了“后续梯队”队员、舞蹈艺术系即将毕业的优秀生安德烈。当初安德烈的父母不同意他从事舞蹈,但他执意将芭蕾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今年21岁的安德烈从10岁开始正式学习芭蕾舞。刚刚结束2小时的辛苦排练,大汗淋漓的他坚持在把杆旁做完放松。看着他脚上磨得褪色的舞鞋,记者问他苦不苦,安德烈坚定地说了个“不”字。他告诉记者,芭蕾的独特魅力令人难以抵挡。父母最初只是希望他通过舞蹈学习拥有挺拔身材和健康体魄,但他却在先苦后甜的磨砺中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刚开始练习芭蕾时协调性差,筋不够软,脚往往踩不到节拍上。为了跟上同伴的进度,每天下课后他都偷偷留下来练习。拉筋、踢腿、跳跃、旋转,不知磨坏了多少双舞鞋。后来他不仅能够准确完成课堂要求动作,还被树立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安德烈说,芭蕾这门艺术不仅要用肢体演绎,还需要文化的全方位熏陶和浸染,否则僵硬的就不只是四肢,而是整个形态和表演。鉴于此,学校所有专业都必修语言、文学和艺术史等公共课程,且考试大大严于专业课。安德烈举例说,乌兰诺娃本人就反对为技术而技术,她从不单纯雕琢动作,而是追求表现人物的内心激情。这样,简单动作表演得典雅而富有乐感,高难度动作也显得自然流畅。安德烈所学的舞蹈教育专业每年只招收20人,在确保高素质生源的同时,也保障了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指导。学校虽没有退学生,但有些毕业生最后却“退出”了芭蕾事业。“人各有志,学校无法左右他们的前途。”小瓦卢金有些失落地说。

作为这批学生中的佼佼者和“理想青年”,安德烈始终认为自己应该为俄罗斯芭蕾发展做出贡献。他告诉记者,从中学进入大学,他的人生目标有了改观。俄罗斯优秀的芭蕾传统不该在他们这一代丢失。他发现,像老师那样做一名芭蕾教育者,其意义远大于在舞台上的光芒四射。他也相信,俄罗斯未来经济一旦转好,国家就可以为古典艺术发展提供充分保障,使之再次大放异彩。

走出排练厅,记者遇到正赶往会议室准备研讨会的瓦卢金教授。他告诉记者,舞蹈艺术系每周都举行两次研讨会,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挖掘芭蕾教育的创新模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俄罗斯芭蕾舞在世界芭蕾界依旧是佼佼者,这与一代代芭蕾人兢兢业业、不断创新是密不可分的。4月29日,戏剧艺术大学将专门举行舞剧表演,以庆祝世界舞蹈日的到来。瓦卢金教授希望,他们的付出能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称誉,芭蕾舞的生命也能像俄罗斯国花太阳花那样,充满生机、长盛不衰。

图片说明

图①:芭蕾舞剧《莱蒙达》作为今年春季主打剧目在俄罗斯国家大剧院上演。

本报记者 林雪丹摄

图②:一曲跳罢,美丽的《莱蒙达》女主角向现场观众致意。

本报记者 林雪丹摄

图③:位于红场附近的俄罗斯国家大剧院,是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心中的圣地。

本报记者 陈效卫摄

图④:莫斯科市立少年宫演出大厅内,少儿芭蕾舞团正在紧张排练。

本报记者 陈效卫摄

版式设计:蔡华伟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林雪丹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29日   23 版)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