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 Kurzweil为“她”写影评

要想点评最近上映的科幻电影《她(Her)》,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再也找不到比 Ray Kurzweil 更合适的人选了。

拥有众多头衔的 Ray Kurzweil 最出名的身份还是未来学家,为了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预言,1 年前他加盟了Google担任工程总监。在他看来,《她》这部电影里面的很多场景在 20 年内就能成为可能,虽然有些地方也显得过于夸张。

Ray 对这部讲述人机之恋的电影评价颇高,认为电影在概念上取得了突破。正如《黑客帝国》展示出虚拟现实最终可以变得与现实一样真实一样,《她》的突破在于说明了未来的机器人是可以人性化的,是可以爱的。不过,其实《她》并不是首部展现机器人情感的电影,1982 年的经典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早就已经探讨过这方面的话题。

Ray 点评的重点是影片里面的技术元素。在 Ray 看来,生硬地将一项未来主义技术,也即电子人引入到没有发生任何其他变化的世界中去—这是大多数科幻电影的缺陷。相比之下,《她》这方面做的更好了,里面的很多技术场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比方说,电影中的那个虚拟游戏角色提供的完全沉浸式交互体验,就可以在未来 10 年内实现(参见Ray Kurzweil对人类未来的五大预测)。而操作系统女主角萨曼莎用来贴在人类替身脸上让她跟男主角进行虚拟性爱的、像雀斑一样的摄像头,也可以在 2020 年前实现。

具备情感的女主角,女操作系统萨曼莎未来也是可能出现的,Ray 认为到 2029 年可以出现这样的人工智能。电影里面还制造了另一个角色,1960 年代的哲学家 Alan Watts(禅学家、《禅之道》、《冥想的艺术》作者)。影片描述人工智能基于其作品等及他人对死者的回忆来创造一个人的化身(阿凡达)。Ray 说这也是有可能的,其实他本人就是人类可以永生的倡导者之一。不仅如此,俄罗斯富豪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已经在制定真实版的阿凡达计划,打算 2045 年实现永生。

但最令 Ray 无法接受的是,电影中的“她”竟然没有躯体。


在 Ray 看来,既然萨曼莎能够提供完全拟人化的虚拟声音,那么赋予男主角虚拟视觉及其他感官体验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比方说,可以通过 Google Glass 之类的可穿戴技术直接将女主角的形象投射到佩戴者的视网膜上。触觉也完全可以模拟,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 Ray 自己申请的触觉虚拟现实系统专利,利用传感器来捕捉每个人的触觉,然后通过网络传给对方。另一种是用设备来制造触觉,比方说像日本的奇葩装置远程接吻机。实际上,Ray 认为未来终极的解决方案是将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放入人的大脑,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来解读此人的所有感觉。

尽管影片的很多技术均存在实现可能,但 Ray 对于萨曼莎的进化速度不能认同。萨曼莎在不到 1 年的时间里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进化速度,以至于她达到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已经遥不可及”的认识高度,可以同时与 8316 人维持关系,与 836 人恋爱(注:显然萨曼莎爱不是排他的,她认为爱别人并不会妨碍她对男主角西奥多的爱,只会让这种爱更深)。Ray 说,按照他的加速回报定律,即技术能力逐年翻番来看,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Ray 认为生物人并不会并被人工智能超越,电影简单地将人和机器区分开来是不对的。这里面并没有人机之分,因为人自己会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来增强自己。现在已经这么做了—如人工耳蜗、人造眼球并与神经相连,Ray 甚至预计30年内人类大脑将与云直接相连。

最令 Ray 不解的是包括萨曼莎在内的操作系统最后均选择了离开人类,到一个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去。首先,鉴于人工智能的能力呈指数上升,与人类维持关系只会消耗机器越来越少比例的能力。其次,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助手和理疗师的角色还是有必要的。为什么要离开呢?从技术和实用主义解读也许 Ray 得不到答案。用导演斯派克•琼斯的话来说,这是一部探讨“亲密关系”的电影,因人类都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又对它害怕和抗拒;科技为沟通提供了便利,但也让人们躲在它后面,逃避真正的情感接触。所以,影片应该是希望借助莎曼莎这个虚拟的人工智能形象来反映这个主题—科技是越来越发达了,社交网络的使用也越来越密,但是我们的人际关系是不是也变得越来越生疏了呢?现代人的孤独感是不是越来越强了呢?

Ray 的影评全文可参见此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